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4三月2024精耕細作農業生產模式的形成17657521農,天下之本也。黃金珠玉,饑不可食,寒不可衣,以為幣用,不識其始終。---漢景帝第一課精耕細作農業生產模式的形成走進歷史思考我們的祖先并不是天生就知道種田的,那么他們吃什么穿什么以什么為生呢?一、農業的起源一、農業的起源看圖片、讀材料,回答原始農業經歷了怎樣的發展?
傳說上古的時候,神農氏“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成為農業的始祖。材料二:神農氏嘗百草
“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禮記·禮運》材料一:原始生活采集經濟起源:種植經濟采集狩獵耕作種植求根探源神農氏塑像神農嘗百草神農氏發明農業的傳說采集經濟種植經濟原始農業狩獵家畜飼養業主要方式伴隨原始人的生活課堂提煉思考:我國原始農業的分布及具有哪些特征?1、原始農業的起源半坡遺址河姆渡遺址分布: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特點:南稻北粟碳化稻谷(河姆渡遺址出土)炭化了的粟和菜籽(半坡遺址出土)2、原始農業的分布及特征以種植業為主,家畜飼養業為輔是中國古代農業經濟的特點之一!五谷:黍稷粟麥豆麻稻通常指稻、黍、稷、麥、豆(不同說法)六畜:豬馬牛羊雞狗思考我國在很早以前就發明了農業,那么他們用什么來播種、收獲呢?二、生產工具二、生產工具的進步1、朝代農耕工具原始社會進入文明時代春秋戰國開始使用唐代長江下游一帶出現石器木器骨器耒耜鐵農具牛耕中國傳統的基本定型曲轅犁步犁2、灌溉工具:____、____圖說歷史半坡遺址出土的磨制石斧石鐮石犁石鋤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骨耜
原始農業農耕工具生產工具的變化石器骨器商周時期青銅制品雖然廣泛存在,但由于銅的產量小,比較貴重,制作農具的主要材料還是木、石、骨、蚌等。生產工具的變化戰國八件鐵農具分別是:鐵鍤、犁、鏟、鐵犁鏵冠、錛、斧、钁、镢頭。中央2套《鑒寶》欄目展示過的戰國鐵農具掌握冶鐵技術春秋、戰國時期河北石家莊市莊村趙國遺址出土大量農具,其中鐵農具占全部農具的65%。在遼寧撫順蓮花堡燕國遺址出土的鐵農具,便占全部農具的85%以上。這說明鐵農具在農業生產中逐漸占據了主導地位。生產工具的變化
大約在春秋后期,牛耕開始出現。戰國中后期,鐵犁用于牛耕。春秋、戰國時期西漢時期
西漢中期,人們發明了犁壁。犁壁在使用時,可以把土按一定方向翻倒,并能同時完成翻土、滅茬、開溝、起壟等工序。自此之后,牛耕得到廣泛的推廣。生產工具的變化唐代時期唐代,在長江下游一帶早已出現了曲轅犁(又名江東犁)。曲轅犁的發明,它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傳統步犁的基本定型。生產工具的變化翻車·馬鈞翻車三國時期灌溉工具
曹魏馬鈞改進了東漢畢嵐發明翻車。生產工具的變化筒車(水力沖擊)唐代生產工具的變化二、生產工具——生產力的主要標志原始____________質耒(lěi)耜(sì)等商周
為主,
出現春秋戰國___農具(重大事件)出現___耕(___犁)西漢___耕推廣唐朝____犁(標志步犁定型)(1)農耕工具(2)灌溉工具:____、____木、石、骨木、石、骨、蚌青銅農具鐵牛鐵牛曲轅翻車筒車刀耕火種鐵犁牛耕耕作技術精耕細作生產模式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特點之二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模式日益完善是中國古代農業經濟的特點之二思考俗話說,種地離不開水,作為農業大國的中國,在古代是如何建設自己的水利設施的?三、水利設施右上:三國馬鈞翻車上、右下:唐宋時期筒車水利設施的發展時期水利成就備注上古傳說春秋戰國至今還發揮功效漢朝內陸西漢王景治河邊疆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并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大禹治水芍陂、都江堰鄭國渠坎兒井漕渠、白渠、治理黃河三、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維吾爾族少女在坎兒井邊汲水坎兒井暗渠坎兒井邊疆地區的坎兒井思考古人都是用什么樣的方式種地的?四、耕種方式時代耕種方式原始社會商周時期春秋時期刀耕火種集體耕作(大規模簡單協作)個體農耕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從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雙雙把家還你耕田來我織布我挑水來你澆園寒窯雖破能避風雨夫妻恩愛苦也甜你我好比鴛鴦鳥比翼雙飛在人間名曲欣賞、體味意境思考視頻中《夫妻雙雙把家還》,反映的是男耕女織的生活狀態,對應在社會經濟上又是怎樣的?五、自耕農經濟含義: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男耕女織”式的經營方式是中國古代農業經濟的特點之三學生思考自耕農經濟產生的歷史條件是什么?①生產工具改進,生產力提高②耕作技術的進步③私有土地的出現那么自耕農經濟也就是小農經濟,有什么特點?我們該如何評價中國古代的自耕農經濟?特點:①分散性:以家庭為單位,精耕細作②落后性:生產規模小,與市場聯系少③脆弱性:難以抵御天災人禍④穩定性: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男耕女織,自給自足
材料一:農夫早出暮入,耕稼樹藝,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婦人夙興夜寐,紡責織纴,多治麻絲葛緒繆,此其分事也”
—《墨子》07年濟南高一質量檢測
(1)材料一反映了我國古代怎樣的生產方式和特點?
①以家庭為單位;②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男耕女織式的經營方式;③自給自足首先,明確目標,看清題干關鍵詞。其次,解讀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最后,結合知識,組織答案“男耕女織”式的自耕農經濟方式:特點: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特點之一材料二:小農經濟下的農民,擁有一定的土地、農具或耕畜等生產資料,具有生產積極性。他們的經營規模很小。農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術,為我國農業的精耕細作出了貢獻。但在封建地主階級的沉重剝削下,農民需要承擔沉重的徭役,小農經濟十分脆弱,每遇災荒瘟疫,多數農民家庭就會陷于貧困,失去土地或破產流亡。——人教版《必修二》第7頁材料三:明中葉后,新的經濟因素(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在江南地區的部分生產部門中存在。耕織結合、自給自足的經濟結構在全國范圍仍居主導地位,¨¨¨阻礙了商品經濟和新經濟因素的發育成長。——岳麓版《必修二》第28頁(2)根據材料二和材料三評價小農經濟?自給自足,生產積極;在封建社會前期適應生產力發展,促進封建經濟發展規模小,難擴大再生產;天災人禍,容易破產;到封建社會后期,阻礙經濟發展積極:消極:思考評價類題目可從積極、消極兩方面分析評價:積極:消極:在封建社會生產和發展的前期,促進了生產力發展①有利于社會生活的穩定②有利于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③是國家賦稅徭役的主要承擔者,保證了封建國家充足的稅源,有利于經濟發展①生產規模小,很難擴大再生產;②阻礙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發展;③是近代中國落后于世界的經濟根源。我國古代農業經濟有哪些特點?歸納總結中國農業經濟的特點農業的起源——種植業為主、家畜飼養業為輔的產業結構生產力的進步——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模式不斷完善生產方式的轉變——“男耕女織”式的經營方式學生回答學以致用1.以下有關我國原始農業起源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
A.由采集經濟向種植經濟發展而來
B.由黃河流域向長江流域發展而來C.北方一旱地的粟麥生產為主
D.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國家之一2.鐵農具和牛耕在中國古代農業出現的時間是()A.原始社會 B.商周時期C.春秋戰國 D.秦漢時期BC3.漢代以后,我國農具改革的又一次重大突破是:(
)
A.鐵農具的使用
B.牛耕的出現C.曲轅犁的發明
D.筒車的發明使用4.商周時期我國的農業生產主要采取大規模簡單協作的生產方式,這是由于()A.良好的社會道德秩序B.低下的生產力水平C.抵御自然災害的要求 D.奴隸制的生產方式5.春秋以后我國自耕農農業經營的主要方式是()A.“男耕女織”B.種植業和家庭飼養業相結合C.“五口之家,治百畝之田” D.種植業為主、漁獵為輔CBA(2007上海歷史)一項考古統計表明,我國新石器時代稻谷遺存120余處,其中長江流域90余處,黃河流域12處,另有閩、浙、臺數處。炭化粟粒、粟殼遺存40余處,分布于山東、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區。據此可以推斷①我國已由采集進入種植的時代②我國的原始農業南北各具特色③南北之間糧食品種已有交流④我國北方種植糧食早于南方A.①③B.①②③C.②④D.①②④
體驗高考(2008北京文綜14)某古代水利工程“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故記曰:‘水旱從人,不知饑饉’”。后來,三國時蜀相諸葛亮“征丁千二百人護之”。據此判斷,這項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B.鄭國渠C.靈渠D.芍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