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生物綜合2_第1頁
水生生物綜合2_第2頁
水生生物綜合2_第3頁
水生生物綜合2_第4頁
水生生物綜合2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胞器(類器官)原生動物的細胞是一個能營獨立生活的有機體,除了一般細胞的基本結構以外,還由細胞分化成了一些相當于高等動物體內器官的結構,以此完成各種生活機能。這些結構稱做細胞器,又稱做類器官。2

唇帶(原生動物)某些原生動物胞口旁具有許多纖毛列融合形成的口緣小膜帶,稱為唇帶,是重要的分類依據之一3

孢囊

原生動物在環境條件不良時,分泌膠質膜包圍身體,稱為孢囊,用以保護身體。待環境環境好轉時,蟲體恢復活力,脫孢而出。4

大球型個體

:原生動物有孔蟲的一個世代,其胎室較小由無性生殖產生,最后的個體大于大球型個體。5小球型個體

。原生動物有孔蟲的一個世代,其胎室較大由無性生殖產生,最后的個體小于大球型個體。6

生殖下腔

缽水母類生殖腺位于胃囊內,內傘面對應生殖腺的位置有下凹的小室,稱為生殖下腔9粘細胞粘細胞是位于表膜下面的,結合在膜上的囊狀或桿狀的細胞器,可以從表膜上的微孔中放出無定型的黏漿狀物質。10緣膜腔腸動物水螅水母特有的結構,為傘部邊緣伸向傘腔內的一圈薄膜,有肌肉,能運動。是水螅水母與缽水母的分類依據11緣瓣系指存在于缽水母綱特有的結構,為傘部邊緣的許多缺刻始傘腔分為許多小瓣,每一瓣稱為緣瓣。12多態型群體(一體多態)

腔腸動物某些種有特有的群體生活狀態,即群體由許多不同個員組成,每個個員形態不同,所起的功能不同,由此形成一個完整的群體13水螅水母Hydromedusae

系有刺胞動物水螅類的水母型,其體形比其他類的水母,即缽水母小得多,直徑大多為數毫米,但多管水母例外,直徑可達20厘米。其構造在水母中亦是最簡單的,有緣膜。14

頭冠

又稱輪盤,位于輪蟲頭部,由兩圈纖毛組成,是運動兼攝食器官15

咀嚼器

輪蟲咽部特別膨大,其內著生有一特殊的咀嚼器。咀嚼器不停地運動,用以磨碎攝入的食物16

混交雌體

輪蟲、枝角類等營養孤雌生殖的類群有兩種雌體,其中所產卵必需經過受精才能發育的雌體稱混交雌體17

不混交雌體輪蟲卵成熟時不經減數分裂,此卵可直接發育成雌性個體,稱為非混交雌體。

18

孤雌生殖

指母本無需父本配子的參與其卵細胞即可行有絲分裂繁殖后代。如輪蟲和某些低等甲殼動物(鹵蟲和溞等),在良好的環境條件下,一般行孤雌生殖。19

沙蠶生殖態

沙蠶生殖前多發現形態上的變化的一種特有的生殖現象,是由無性或生殖個體向浮游個體轉變的過程。20

異沙蠶體

沙蠶生殖前多發現形態上的變化的一種特有的生殖現象,是由無性或生殖個體向浮游個體轉變的過程,具有生殖態的沙蠶的蟲體又異性沙蠶。P27531.輪蟲咀嚼器的基本構造及常見類型。

2.為什么淡水水體中橈足類的餌料價值不及枝角類大

3.搖蚊幼蟲的分類地位及生活史。

4.作為人工培養的優質餌料動物應具備什么條件

5.為什么原生動物具有普生性原生動物孢囊的形成過程及孢囊在原生動物生存與分布上的意義。

首先原生動物變成球形,伸縮炮和食物泡消失,鞭毛或纖毛結構被吸收,發生顯著的形態學變化,然后分泌包囊壁,通常是兩層,內層薄,外層堅韌,有的里面還具有第三層蛋白質膜。形成包囊使原生動物能高度抗干旱、冰凍和高溫,一般包囊能在不良環境下生存幾個月至幾年。如果環境適宜,將立即脫囊而出。也能有效的傳播種族。原生動物與人類社會及水產養殖的利害關系。1,、寄生在各種生物體上進行寄生生活,并對人類,家畜造成嚴重危害。生活在土壤里的原生動物促進土壤有機物循環,增加土壤肥力。大量繁殖的原生動物為水生動物提供豐富營養來源,也可以利用水體中的有機質,是水質監測的指示動物。。原生動物的化石類群,在現代海洋學海洋地質學等領域有重要作用,在石油,天然氣等資源勘探也有重要作用。原生動物有哪幾類運動胞器,淺述它們之間的區別。

偽足運動、鞭毛運動、纖毛運動、其他運動方式。偽足運動:沒有固定形狀,可以隨時出現和消失。隨著它們的出現和消失來移動位置。鞭毛運動:由鞭毛的波動引起的。纖毛運動:可以分為兩部分1、有效擊水:擊水方向與蟲體方向相反。2.回復擊水:纖毛移動方向與蟲體相同。其他運動:通過蟲體收縮或肌絲的柄的收縮。原生動物有哪幾個亞門和綱,它們之間是如何區別的

質走亞門(無纖毛):1、孢子蟲綱:無運動胞器。2、鞭毛蟲綱:有鞭毛。3、肉足蟲綱:有偽足。纖毛蟲亞綱(有纖毛):1、纖毛蟲綱:終生有纖毛。2、吸管蟲綱:幼期有纖毛。腔腸動物水螅型時代和水母型時代在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上的區別。水螅型:營固著生活。身體呈圓筒狀,上面的游離端是口面,下面的固著端是反口面,稱基盤。水母型:營漂浮生活。身體呈傘狀或原盤狀,反口面(凸面)向上,口面朝下,口面中央懸一條垂管,末端是口輪蟲雄體在形態和內部結構上與雌體有何不同

雌體大,生殖器官由卵巢、卵黃腺等組成。雄體小,無消化系統;排泄系統和神經系統退化;生殖器官由精巢、輸精管和陰莖等組成12.輪蟲的繁殖特性及餌料意義。

一般以孤雌生殖方式進行繁殖,但在環境惡劣時進行有性生殖產生休眠卵,其卵殼很厚。1、適口性:幾種常見的天然餌料大小分別為輪蟲166×230Lm;鹵蟲無節幼體275×350Lm;小型枝角類600×1800Lm。魚類、甲殼類幼體的口徑約為220×290Lm〔1〕,可見只有輪蟲最適口。2、可得性:同為開口餌料,分布均勻且運動速度較慢者,其可得性較大。枝角類、橈足類的主動游泳速度較快,在水層中集群現象較為普遍。而輪蟲游泳速度較慢,在水層中分布較為均勻。因此,對魚蝦類幼體而言,輪蟲的可得性最大。3、營養價值:通常用作開口餌料的幾種人工、天然餌料的粗蛋白含量分別是:輪蟲%,鹵蟲幼體%,雞蛋黃%,微膠囊餌料%。粗脂肪含量分別是:輪蟲%,鹵蟲幼體%,雞蛋黃%,微膠囊餌料%〔1〕。輪蟲的粗蛋白含量最高,粗脂肪含量僅次于雞蛋黃,而且含有大量魚蝦類幼體所必需的不飽和脂肪酸,其營養價值是上佳的。4、飼養效果:根據山東日照市水產研究所的試驗結果,在各種餌料中以輪蟲的飼養效果最佳。13.簡述水蚯蚓的交配與產卵過程。

水蚯蚓2個月左右性成熟,雌雄同體,異體受精,卵粒包藏在透明膠質膜構成的囊狀蚓繭中。一般一個蚓繭內含卵1~4粒,多則7粒。生殖期每一成體可排出蚓繭2~6個。水溫在22~32℃時,孵化期一般為10~15天,人工培養的壽命約3個月。14.簡述水蚯蚓與沙蠶在形態、生殖及分布上的異同。

水蚯蚓屬于環節動物門的寡毛綱,樣子像蚯蚓幼體,體色鮮紅或青灰色。雌雄同體,異體受精。它們多生活在江河流域的岸邊或河底的污泥中,密集于污泥表層,一端固定在污泥中,一端生出污泥在水中顫動,一遇到驚動,立刻縮回污泥中。繁殖能力隨著氣溫升高而增強。而沙蠶屬環節動物門、多毛綱、游走目、沙蠶科嗎,一般褐色、鮮紅或鮮綠。沙蠶的發育比較復雜,受精卵經過螺旋卵裂、擔輪幼蟲、后擔輪幼蟲、疣足幼蟲、剛節幼體等期發育為成體。北美最常見的種為N.limnicola,分布太平洋及大西洋沿岸。N.virens可長達80公分吋),分布于北太平洋兩側。15.沙蠶生殖態蟲體----異沙蠶體在形態上較正常沙蠶體有何變化

沙蠶科的多數種在生殖前發生明顯的形態變化,稱異沙蠶體,有的有性節出現于體中后部,使蟲體呈現兩個不同的體區;有的如大眼沙蠶、中沙沙蠶等有性節僅發生在體中部,使蟲體呈現前部無性節、中部有性節、后部無性節三個明顯的體區。異沙蠶體的主要變化是:口前葉觸手和觸角縮短,眼變大并具晶體,疣足在無性節僅背、腹須膨大,而在有性節除背、腹須基部膨大外,并出現附加的葉片狀突起,剛毛葉變為寬扁葉片狀或扇形,剛毛亦逐步為游泳槳狀剛毛所替代。16.比較橈足類哲水蚤目、劍水蚤目和猛水蚤目種類的形態特征及生態習哲水蚤目:明顯分為頭胸部和腹部。頭胸部顯著寬大,包括頭部(常和第1胸節愈合)和4~5哲水蚤目(5張)個胸節。第4胸節與第5胸節緊密連,第5胸節和第1腹節之間有一活動關節。營浮游性生活,通常生活于湖泊的敞水帶、河口及塘堰中。劍水蚤目:頭胸部粗大,呈卵圓形,腹部細小。第1胸節常與頭部愈合,最末胸節常與腹部第1節結合,活動關節在第4、5胸節之間。這類動物營浮游生活或為底棲,也出現在水草和藻類叢中、地下水中或植物的葉腋間。以藻類、蠕蟲幼蟲等為食。運動方式常在水中急劇跳躍或作間斷的游動。在不良環境中,有的種類能產生體眠卵。猛水蚤目:體形多樣,呈圓筒形、卵圓形或梨形。胸足均同形。活動關節位于第六胸節末,其他各節間也能自由屈伸活動。這類動物多數營底棲生活,或在水草和藻類叢中,在植物的葉腋部和地下水中,為海洋小型底棲動物中的優勢類群。在不良環境中,有的種類可產生休眠卵。17.為什么說橈足類作為水產餌料生物其價值不及枝角類大

足類活動迅速、世代周期相對較長,在水產養殖上的餌料意義不如輪蟲和枝角類。橈足類雌、雄個體在外部形態上有何區別

雌雄個體:前者體大,A1不動或不發達。后者小,僅雌的1/8大小,且壽命短,A1能動,發達。19.比較枝角類和橈足類的生殖和發育特性。枝角類:常為孤雌生殖,兩性生殖只在環境不良時出現,卵在孵育囊內發育,絕大多數為直接發育。橈足類:無孤雌生殖,一般為兩性生殖,卵形成卵囊掛在生殖節兩側,或直接產于水底,一般為間接發育,幼蟲經過無節幼體和橈足幼蟲。

20.簡述枝角類的生殖、發育特點及其枝角類上的意義。

常為孤雌生殖,兩性生殖只在環境不良時出現,卵在孵育囊內發育,絕大多數為直接發育。一般來說,當外界水溫合適、食物充足時(多數為春夏時期),進行孤雌生殖(單性生殖);外界環境惡化時進行有性生殖(兩性生殖),產生冬卵。枝角類每繁殖(產卵或產幼)一次就蛻皮一次,即為一齡。生殖量達到高峰前,生殖量一般隨齡數的增加而增加,但高峰過后,生殖數與齡數成反相關。近年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溫度、種群密度、餌料、鹽度等方面21.簡述缽水母的胃管系統。由口腕,胃(中央囊和4個胃囊)、4條主輻管,4條間輻管和8條縱輻管組成,其中主輻管和間輻管有分支,縱輻管不分支。

22.晝夜垂直移動有哪三種類型

是指浮游動物以24h為周期有規律地分布在不同水深的現象

3種類型:

夜遷移:日落時開始上移,日出前向下遷移,是海洋浮游動物最普遍的垂直遷移方式,每晝夜升降1次;

晨昏遷移:日落時上升,午夜下沉,日出前再次上升,日出后下降至白天的水層,每晝夜升降2次;

反向遷移:特點是白天升至表面,夜間下沉至最大深度,不常見23.以腔腸動物為例,說明浮游生物對浮游生活的適應。

浮游生物之所以能在水中保持懸浮狀態,就因為具有以下一些結構或行為上的適應:①擴大個體表面積。如角刺藻的細胞兩側有細長的角毛;橈足類具細長而多毛的第一觸角和尾叉剛毛;龍蝦幼體的頭胸部扁平葉狀,胸足細長分叉等。②結成群體來擴大與水接觸的表面積,這在硅藻類和管水母類最為突出。③減輕身體比重來增加浮力。管水母類能分泌氣體,如僧帽水母群體的頂端有一個充滿氣體(主要是氮)的大型氣囊。橈足類分泌油點,哲水蚤體內還有一個狹長的油囊。海樽類分泌膠質囊。有些種類以增加體內含水量來減輕體重,如水母的含水量一般高達96%以上。有些種類的外殼和骨骼退化或消失從而減輕體重,這在浮游甲殼動物和軟體動物最為顯著。24.毛顎動物的分類依據有哪些

身體前端有幾丁質組成的鉤狀顎刺(4~12)。左右對稱,有側鰭、尾鰭和體腔,身體較透明、細長似箭(1~3厘米),被橫隔膜分為頭部、軀干和尾部。無特殊呼吸和排泄系統。雄性先成熟的雌雄同體。在胚胎發育上屬后口動物。海生,營浮游生活。25.簡述橈足亞綱的特征。

身體狹長(1~4mm),分節明顯,體前部和體后部之間有一活動關節。第一觸角發達,軀干肢六對,第一對為顎足,后五對為步足,又稱游泳足,其中前四對構造相同,雙肢型,第五對常退化,兩性有異。共11對附肢,腹部無附肢,末端具一對尾叉。變態發育,有無節幼體期和橈足幼體期。兩性生殖。26.簡述軟甲亞綱的特征。

甲殼動物,身體一般20~21節,頭6、胸8、腹6或7.尾節不計。頭部和胸部或胸部的一部分愈合成頭胸部。頭胸甲有或無,每節具一對附肢(頭第一節、腹末最后一節除外),雌雄異體,雌雄孔分別位于第6、8胸節。發育多經變態,初為無節幼體或溞狀幼體期。27.海蜇的精子是由雄性個體的口排出,經由雌性個體口腔進入體內和卵結合,形成受精卵,再由雌性個體的口排出,在海水中慢慢發育為浮浪幼蟲,幼蟲經過一段浮游生活后,會下沈附著在海底底質上,變成很小的喇叭狀的水螅體,其具有基盤及觸手,發育一段時間后會以無性生殖法開始進行橫裂生殖并逐漸發育為橫裂體,當橫裂體長大后,會脫離水螅母體,在海中上下翻轉成為獨立的碟狀體,并開始行自由的浮游生活,并會慢慢成長為水母體。P(243)。28.磷蝦目和十足目的形態相似,都具有復眼,同為雌雄異體。剛孵化的幼體都為無節幼體,腹肢都很發達。同樣以觸角腺作為排泄器官。不同的是磷蝦具有發光器,會發射藍色冷光。而十足目則會保持蟹形。P.29.磷蝦具有特殊的發光器,通常在眼柄上一對,第2和第7胸肢的基部哥1對,1~4腹節腹甲的中央,兩腹肢之間各一個。P(336).30.大顎為mandible,小顎為maxillae。另外觸角查不到。上面的也不知道準確否。31.體縱長且分節,體節數不超過11節,頭部1節、胸部5節、腹部5節。頭部有一眼點、兩對觸角、三對口器。胸部具5對胸足,前四對構造相同,雙肢型,第五對常退化,兩性有異。腹部無附肢,末端具一對尾叉,其后具數根羽狀剛毛。雌性腹部常帶卵囊。變態發育,即有無節幼體和橈足幼體。

32.請各舉例說明,在你所學的水生生物中哪些門具有發光種類

甲藻門,橫裂甲藻亞綱,夜光藻科中的夜光藻,發出淡藍色閃光。(P83)節肢動物門,甲殼動物亞門中的磷蝦類。(P336)環節動物門,多毛綱中的磷沙蠶。棘皮動物門。軟體動物門,頭足類。(后3種自己找的)33.描述棘皮動物各綱的特征區別。1.海百合綱(Crinoidea)(代表動物:海百合)暫時或終身營固著生活。口與肛門都朝上,腕分枝似羽,管足呈觸手狀。幼體呈桶狀。體有柄(海百合類)或成體無柄(海羊齒類),頗似植物。具有分肢的腕。步帶溝內生觸手,無運動功能,可捕食。雌雄異體,生殖腺位于生殖羽內。個體發育中經過蛹形的樽形幼蟲。(P407)2.海參綱(Holothurioidea)(代表動物:刺參梅花參海棒槌)體延長成圓筒形,一端有口,周圍長有觸手,另一端為棘皮動物肛門。骨板不發達,形成微小的骨針或骨片。篩板開口于體腔內。有耳狀幼體。3.海星綱(Asteroidea)(代表動物:海盤車)體扁平,呈五角形或星形,腕與體盤分界不顯,口在腹面,肛門和篩板在反口面。消化器官有一部分延伸入腕中,腕的腹面有步帶溝,管足發達。有羽腕幼體。4.海膽綱(Echinoidea)(代表動物:馬糞海膽紫海膽)體呈半球形、心形或餅形。有鈣質小板構成的堅殼,殼上有棘。口在下面,肛門多半在反口面,有篩板。幼體為海膽幼體。5.蛇尾綱(Ophiuroidea)(代表動物:筐蛇尾海盤)亦稱“陽遂足綱”。體扁平似星,腕細,與體盤分界顯著。篩板在腹面,無肛門。腕無步帶溝。消化系不伸入腕內。有蛇尾幼體。五、敘述題(每題

810

分)

1.闡述水蚯蚓與搖蚊幼蟲在形態結構和生態分布上的異同。

搖蚊幼蟲是淡水水域中底棲動物的主要類群之一,與常見的蚊子比較相似,但主要的不同在于觸角上密生細毛,就像羽毛一樣。另一個不同是,它的嘴(口針)已退化,不具吸食的功能。紅蟲還有一個本領,它可以在相對缺氧的環境中生活。因為它體內擁有血紅素,這也是為什么它呈血紅色。水蚯蚓:又名紅絲蟲,屬環節動物中水生寡毛類,體色鮮紅或青灰色。它們多生活在江河流域的岸邊或河底的污泥中,密集與污泥表層,一端固定在污泥中,一端生出污泥在水中顫動,一遇到驚動,立刻縮回污泥中。上海的黃浦江在河水退潮后,岸邊的污泥中生有大量水蚯蚓,每年的春秋季節都會有人大量捕撈。(百度的)2.闡述輪蟲頭冠的基本構造,基本功能和基本型式。基本構造:

輪蟲的頭部前端擴大成盤狀,其上方有一由纖毛組成的輪盤,稱頭冠,身體其他部分沒有纖毛。基本功能:是運動和攝食的器官。基本形式:7種(P161)3.比較枝角類和橈足類的外部形態、生態習性和繁殖特點2橈足類外部形態前體部前體部由頭和胸部組成。頭部通常5個體節其前面稱額器,腹面常有刺狀的突起,叫額角,背面常有1個單眼,胸部由3—5節組成,每節均有1對附肢。后體部后體部無附肢,由3—5節組成,第一腹節具有生殖孔,稱生殖節。最末的腹節稱尾節,肛門位于該節的末端背面,末端具1對尾叉,尾叉的末端有5根不等長的剛毛,常呈羽狀。繁殖特點在生殖季節,一般♂都用第1觸角或第5胸足抱握♀。交配時,♂先呈執握肢的第1觸角抓住♀的尾叉,隨后用第5右胸足抱住♀的腹部。接著精莢從♂孔排出,♂就利用第5左胸足取下精莢,并固著在♀孔旁;然后精卵受精,排到水中孵化成無節幼體。無節幼體呈卵圓形,背腹略扁平,身體不分節,前端有1個暗紅色的單眼,附肢3對,即第一、二觸角,大顎,身體末端有一對尾觸毛。橈足幼體經第1-5橈足幼體階段后發育為成體。生態習性橈足類,隸屬于節肢動物門、甲殼綱、橈足亞綱。為小型甲殼動物,體長<3mm,營浮游與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