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癥醫學科自評_第1頁
重癥醫學科自評_第2頁
重癥醫學科自評_第3頁
重癥醫學科自評_第4頁
重癥醫學科自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第頁免責聲明:圖文來源于網絡搜集,版權歸原作者所以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與本上傳人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 重癥醫學科自評4.8.1.1重癥醫學科布局合理、設備配置設備設施符合《重癥醫學科建設與管理指南(試行)》的基本設備要求。檢驗、影像等醫技科室可及時提供相應檢查結果。符合【c】

;每床使用面積大于15平方米,床間距大于1米,配備一個單間,和一個隔離間。符合【b】

;重癥醫學科與手術室影像科、輸血科同在門診樓內,有直達電梯,距離半徑短。符合【a】

4.8.1.2重癥醫學科床位占醫院床位的3%。醫師人數與床位之比>0.8:1,護士人數與患者之比達到2.5:1,床位使用達到50%。醫護人員經過專業培訓,掌握重癥醫學基本技能要求,具備獨立工作能力。醫護人員能夠熟練、正確使用各種搶救設備。熟練掌握心肺復蘇指南的操作技能,定期評價對緊急事件處理的反應性。符合【c】

。;科主任為副主任醫師,護士長為主管護師。符合【b】

4.8.2.1有重癥醫學科各項規章制度、崗位職責和技術規范、操作規程,并有上述制度、流程、規范的培訓。患者入科、出科符合指征>90%。符合“危重程度評分”標準>30%,有儲備藥品,一次性耗材管理和使用的規范和流程,工作人員掌握重癥醫學科各項規章制度、崗位職責和技術規范、操作規程,醫務科、護理部、質控辦定期檢查。符合【a】

4.8.3.1對醫師與護士實行資格、技術能力準入管理,達到《重癥醫學科醫護人員基本技能要求》。對醫護人員進行重癥醫學專業理論和技能培訓,考試合格,護理人員、保潔員經過相關知識培訓考核后上崗。對中心靜脈穿刺術、氣管插管等高風險操作每半年考核一次,考試合格后在授權。符合【a】

4.8.3.2重癥醫學科實行三級查房制度,診療活動由3年以上主治醫師及副主任醫師主持負責。符合【c】

實施重癥患者聯合查房制度,患者診療活動由3年以上主治醫師及副主任醫師主持與負責。術后病人手術科室術者聯合查房,疑難病例實行醫務科參與的多學科會診,對診療持續改進提高。符合【b】

符合轉出的病人能及時轉出。符合【a】

4.8.3.3設備、藥品配置達到《重癥醫學科設備》的要求,處于完好狀態。醫務人員能夠熟練、正確使用各種設備。符合【c】

。熟練掌握心肺復蘇操作技能。符合【b】

。每月評價緊急處理的反應性。符合【a】

14.8.4.1醫務人員遵循手衛生規范,有感應洗手設備及快速手消。有84消毒液、酒精使用規定,物品浸泡時間、和濃度有明確規定。醫療廢物處理有明確規定,并由專人負責回收,集中、統一處理。有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導管所致的血行性感染、留置導尿所致的泌尿系感染的制度。落實抗菌藥物使用規定,分級管理,并制定了懲罰措施。符合【c】

。科室每月對抗菌藥物使用情況院感進行分析,并制定整改方案。符合【b】

院感版、醫務科、質控辦每周進行院感及病歷質量進行檢查,制定整改措施,能體現院感控制成效。符合【a】

4.8.5.1科主任、護士長與具備資質的人員組成質量與安全管理小組,有質量與安全管理小組職責、工作計劃、和工作記錄。有icu工作制度、崗位職責、診療規范與質量安全指標。符合【c】

有質量與安全管理小組履行職責,每月自查評估、分析、整改。醫院定期檢查。符合【b】

。科室能運用質量管理工具進行質量管理,有完整的管理資料和持續改進成效。符合【a】

4.8.5.2有防范意外事件的措施與處置突發事件應急預案;落實醫療安全(不良)事件無責上報制度;有明確的質量與安全指標,包括: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相關指標、非預期的24/48小時重返重癥醫學科率、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ap)的發生率、中心靜脈導管相關血行性感染率、導管相關的泌尿系感染率、重癥患者預期死亡率與實際死亡率、重癥患者壓瘡發生率、各類導管管路滑脫與再插率、人工氣道脫出例數。符合【c】

有落實相關指標的具體措施,并根據相關指標的分析改進質量與安全管理;職能部門履行監管職責,定期進行評價、分析和反饋。符合【b】

5.1.4.1有全院護理管理目標機各項護理標準并實施;相關人員知曉上述內容并履行職責。符合【c】

科護士長負責落實本科室護理管理目標及并按標準實施護理管理;護理部對科室管理目標、護理質量/數據執行有定期的檢查、評價、分析、反饋,有整改具體措施。符合【b】

。對護理管理目標及各項護理標準落實中存在問題與缺陷有追蹤和成效評價,有持續改進措

2施。符合【a】

5.1.4.2有護理常規和操作規范并及時修訂;對護理核心制度和崗位中職責有培訓、考核;相關護士掌握上述內容并執行。符合【c】

護理單元對護理常規、操作規程、護理核心制度落實情況有自查、分析、反饋及整改護理部履行監管職責,有定期檢查、分析、反饋,有改進措施。符合【b】

護理常規、操作規程、護理核心制度落實到位;對存在問題與缺陷持續改進有成效。符合【a】

5.1.4.3各護理單元有能體現專業和適用性的專科護理常規;護士掌握本專業的專科護理常規并執行;有專科護理質控措施。符合【c】

在實施專科護理常規過程中,定期補充、修改于完善;相關人員均知曉,執行到位。符合【b】

。專科護理落實到位,能體現對質控措施有評價;對開展的新項目、新技術有相應的專科護理常規補充完善和培訓。符合【a】

5.1.4.4有修訂制度、職責、常規等相關文件的規定與程序;修訂后的文件,又試行-修改-批準-培訓-執行的程序。符合【c】

相關護理人員知曉修訂規定與程序;護士知曉修訂后的相關制度。符合【b】

。對修訂的制度的執行情況有追蹤與評價,持續改進有成效。符合【a】

5.3.5.1護士具備危重患者護理常規及搶救技能、生命支持設備操作、患者病情評估與處理、緊急處置能力;護士經過危重癥患者護理理論和技術培訓并考核合格;有針對危重癥患者病情變化的風險評估好安全防范措施;護士掌握上述相關的理論與技能;符合【c】

。有具備上述技術能力的護士對危重患者實施護理;職能部門有護士培訓、訓練的考核評價機制。符合【b】

5.3.5.2有危重患者護理常規及技術規范,工作流程及應急預案;有危重患者風險評估、安全護理制度和措施;護士知曉并掌握相關制度與流程的內容。符合【c】

3密切觀察危重患者的病情變化,有風險評估和安全防范措施;據專科特點使用恰當的質量監測指標并實施監測;職能部門對落實情況進行定期檢查,分析,對存在的問題及時反饋,并體整改建議。符合【b】

應用質量監測指標,體現持續改進危重癥護理質量。符合【a】

第二篇:重癥醫學科行風評儀重癥醫學科行風評議整改措施

我院在《昆明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衛生行風評議第三方滿意度調查》中由第一期的綜合排名第三下降到第二期綜合排民第六,針對全院存在的問題,我科對上一階段工作進行了分析,并提出整改措施如下。

一、要真正認識行風評議活動的意義和作用

我們要從思想上徹底消除行風評議活動的開展只是完成上級任務,搞形式,走過場的錯誤認識,充分認識到開展這項活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我們也要深刻認識到我們醫療工作中自身還存在的不足。“只有病人來求我,主動服務意識淡薄”。同時也要認識到這項活動的開展既是組織的關心,群眾的幫助,又是個人進步的現實需要。開展行風評議活動,把醫療部門推入“第一線”,置于群眾的監督中去,與群眾之間架起一座“連心橋”,推動了基層轉變作風,為病人創造一個良好的就醫環境。

二、樹立良好的行風關鍵是樹立并強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理念

良好行風的形成,關鍵是增強宗旨觀念。我們重癥醫學科,收治全院的危重病人,并承擔醫院危重急救的任務。部門形象的好壞來自于群眾對我們行風的印象,來自我們工作的每一個細節,甚至是一項操作,一句話,在工作中,我們只有時刻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理念融入工作,把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作為工作中的重點,把病人“滿意不滿意”作為我們工作的評價標準,“換位”思考,以病人為中心,多為病人考慮,要做到主動服務,和增加服務的附加值,真正使病人滿意。我們每位員工都從端正自身工作作風做起,常懷為民之心,為民之責,多為病人辦實事,。以高效的工作效率和誠實的工作態度,獲取病人的理解和支持,才能形成醫療系統良好的行風。

三、提高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才能使群眾感受到行風改進的成果

我們要進一步解放思想,以科學發展的態度,以務實,為民的良好行風,加強監督管理,提高服務質量,切實解決好存在的各種問題,建立健全方便為民的一套長效機制,讓病人真切感受到行風改進的成果。

總之,我們要在這次活動中,切實解決自身存在的問題,真正糾正不正之風,改進工作作風,積極創新工作機制和激勵機制,為創造現代和諧的醫患關系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四、參照其他科室存在的問題,對照我科的實際的工作情況,在醫療質量、優質服務方面改進我們的工作。

五、重視與病人的溝通交流,關注病人和家屬的需求,根據需求提供不同內容、針對性的服務。科主任、護士長深入病房了解患者和家屬的意見建議,為管理和提高服務提供依據。并了解醫務人員服務方面思想上存在的負面思想,不斷加強服務意識。

2021.3.15

第三篇:重癥醫學科簡介重癥醫學科簡介

重癥醫學科(icu)是我院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負責集中收治全院各科各類危重病人,即通過嚴密的觀察、及時的有效治療和精心的護理,使病人在短時間內脫離危險,恢復健康。常常創造一些醫療奇跡,被人們稱為“創造奇跡的圣地”。

我院的icu是一個綜合性的科室,位于醫院的外科樓(3號樓)九層西側,總面積約800平方米。擁有一批訓練有素、甘于奉獻、工作嚴謹的專職醫護團隊,全科現有醫生9人,其中副主任醫師1人,醫師8人;護士16人,其中主管護師1人,護師5人,護士10人。icu實行封閉式管理,不設陪護,擁有獨立的護理單元,可對病人的醫療、生活進行精心的護理。

病區環境優雅、整潔,設中心監護站,周圍設有11張監護病床,呈開放式設置,利于觀察病情變化。監護大廳裝備中央空調、中央供氧、中央負壓系統,及層流空氣凈化系統、紫外線循環系統,體現了現代icu的特點。并配備多參數中央監護儀、誼安vt5250多功能高檔呼吸機、羅氏cobasb123血氣分析儀、心電除顫起搏儀、心電圖機、微量注射泵、輸液泵、營養泵、亞低溫治療儀、電動排痰儀、簡易呼吸器、

氣管插管及氣管切開等所需的各種急救器材,為搶救危重病人提供重要保障。

icu病人收治范圍,包括。(1)嚴重創傷、大型手術后及必須對生命指標進行連續嚴密監測的支持者;(2)需要心肺腦復蘇者;(3)某個臟器(心、肺、腦、肝、腎)功能衰竭或多器官功能不全綜合征病人;(4)急性心肌梗塞;(5)重癥休克、膿毒血癥及中毒病人;(6)其他經短期強化治療可望恢復的各系統、器官功能減退的急性衰竭病人等。

我們icu全體醫護人員,將運用重癥醫學先進診療技術手段,幫助病人重建新的生命平衡之機;為后續專科治療贏得時機,我們將與臨床各科室一道通力合作,共創醫院發展;以“誠實、勤勉、細致、人道”的工作作風,與全院同仁一起攜手撐起生命之重托,讓愛與使命溫暖隨行。

第四篇:重癥醫學科申請奉節縣人民醫院關于設置重癥醫學科的申請

奉節縣衛生局:

我院于2021年11月成功創建為國家二級甲等醫院。2021年已被重慶市人民政府規劃建設三級甲等醫院。為了適應醫療業務發展的需要和滿足病人的需求,我院于2021年3月6日成立了重癥醫學科,匯報如下:

一、基本情況

我院重癥醫學科位于住院部5樓東頭,于手術室、檢驗科、放射科、心電b超室等毗鄰,占地500余平方米,業務及功能用房,醫療設施、人員配備嚴格執行衛生部衛辦醫政發【2021】

23號(重癥醫學科建設與管理指南)的規定。

二、床位及人員配置

編制床位7張,常年展開床位10張,病房寬敞明亮,空氣消毒質量達國家標準。科內設主任1名,護士長1名;專科醫生5名(其中內科醫師3名、麻醉科醫師1名,外科醫師1名);專科護士21名。醫生、護士已經分期分批派往重慶市“三甲”醫院重癥醫學科進修學習。醫生、護士陸續參加全國的重癥醫學科專委會組織的培訓班。

三、設施

科內擁有國內先進的多功能吊塔10套、多參數有創生命監測儀11臺、多參數(有創、無創、便攜)呼吸機6臺、便攜式除顫儀1臺、床旁血氣分析儀1臺、心電圖機1臺、多功能電動床10張、微量推注泵10臺、靜脈輸液泵10臺、加溫毯及降溫毯各1套、腸內營養輸注泵等。

四、業務范圍

收治對象主要為臨床各科室的急危重癥病員,包括心腦血管意外病員、嚴重創傷及大手術后病員、急性理化因素致傷性急病癥病員等。能完成各專業重癥病員的急救、監護工作,常規開展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呼吸、有創動脈(靜脈壓)監測、呼吸末二氧化碳監測、心肺腦復蘇、心臟除顫等。自開業以來,成功搶救多例重癥病員,對全院危重患者及時的提供了全面、系統、持續、嚴密的監護和救助。

根據衛生部關于在《醫療機構診療科目名錄》中增加“重癥醫學科”診療科目的通知精神:二級以上綜合醫院原已設置的綜合重癥加強治療科(病房、室)(icu)應重新申請“重癥醫學科”診療科目登記,并更改原科室名稱為重癥醫學科的要求,我院向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提出設置重癥醫學科的申請,我院將嚴格執行衛生部下發的《重癥醫學科建設與管理指南(試行)》的規定,將我院重癥醫學科建設成為渝東北地區特色專科。

特此申請,望批準。

奉節縣人民醫院

二o一一年八月九日

第五篇:重癥醫學科簡介重癥醫學科簡介

我院在省公司的大力支持下,院領導班子的精心規劃下,從2021年底icu的籌建工作就開始進行,從基礎的建設到病房裝修,再到先進設備投入和icu醫護人員的培養,都做了系統的論證與規劃。于2021年5月8日,已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在開科短短半年內曾搶救多名急危重癥患者,如呼吸衰竭、心力衰竭、重癥肺炎、各種休克、腦出血、大面積心肌梗塞以及各種疑難雜癥的患者。

我科是按現代化醫院要求,嚴格遵循最新版“重癥醫學科建設與管理指南”建立而成,布局合理、規范,與相關緊密科室臨近,便于轉運及檢查。根據與醫院整體床位比,設有床位7張,1間為隔離病房,為臨床科室急危重病人的監護、搶救與治療提供良好的救治基地。另外,科室還配備多功能電子病床、多功能吊塔;費森crrt機1臺、多功能有創呼吸機、可轉運便攜式呼吸機各3臺、輸液泵10臺、微量泵28臺、機械排痰機4臺、氣壓治療儀1臺、除顫儀1臺等多種精密醫療搶救設備,大大滿足臨床使用需求。

科室現有主任醫師1名,主治醫師1名、輪轉主治醫生1名、住院醫生2名、護師4名、護士7名,根據實際開展床位數,后期逐步再增加醫患、護患比。

科主任(呂瑩康):029-8100417181004274醫辦室聯系電話辦室聯系電話癥監護病房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規范

本標準規定了醫療機構重癥監護病房(intensivecareunit,icu)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的基本要求、建筑布局與必要設施及管理要求、人員管理、醫院感染的監測、器械相關感染的預防和控制措施、手術部位感染的預防與控制措施、手衛生要求、環境清潔消毒方法與要求、床單元的清潔與消毒要求、便器的清洗與消毒要求、空氣消毒方法與要求等。

本標準適用于各級綜合醫院依據有關規定設置的icu。

3.1重癥監護病房intensivecareunit:icu醫院集中監護和救治重癥患者的專業病房,為因各種原因導致一個或多個器官與系統功能障礙危及生命或具有潛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及時提供系統的、高質量的醫學監護和救治技術。

3.2空氣潔凈技術aircleaningtechnology通過多級空氣過濾系統清除空氣中的懸浮微粒及微生物、創造潔凈環境的手段。

3.3中央導管centralline末端位于或接近于心臟或下列大血管之一的,用于輸液、輸血、采血、血流動力學監測的血管導管。這些大血管包括:主動脈、肺動脈、上腔靜脈、下腔靜脈、頭臂靜脈、頸內靜脈、鎖骨下靜脈、髂外靜脈、股靜脈。

3.4目標性監測targetsurveillance針對感染高危人群、高發部位、高危因素等開展的醫院感染監測,如重癥監護病房醫院感染監測、血液凈化相關感染監測、手術部位感染監測、抗菌藥物臨床應用與細菌耐藥性監測等。

3.5器械相關感染device-associatedinfection患者在使用某種相關器械期間或在停止使用某種器械如(呼吸機、導尿管、血管導管等)48h內出現的與該器械相關的感染。如果停止使用相關器械時間超過48h后出現了相關感染,應有證據表明此感染與該器械使用相關,但對器械最短使用時間沒有要求。

3.6中央導管相關血流感染associated-bloodstreaminfection:clabsi患者在留置中央導管期間或拔除中央導管48h內發生的原發性、且與其他部位存在的感染無關的血流感染。

3.7呼吸機相關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pneumonia:vap建立人工氣道(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并接受機械通氣時所發生的肺炎,包括發生肺炎48h內曾經使用人工氣道進行機械通氣者。

3.8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catheter-associatedurinarytractinfection:cauti患者留置導尿管期間或拔除導尿管后48h內發生的尿路感染。

3.9醫院感染暴發healthcare-associatedinfectionoutbreak在醫療機構或其科室患者中,短時間內發生3例以上同種同源感染病例的現象。

4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的基本要求

centralline4.1icu應建立由科主任、護士長與兼職感控人員等組成的醫院感染管理小組,全面負責本科室醫院感染管理工作。

4.2應制定并不斷完善icu醫院感染管理相關規章制度,并落實于診療、護理工作實踐中。

4.3應定期研究icu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工作存在的問題和改進方案。

4.4醫院感染管理專職人員應對icu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措施落實情況進行督查,做好相關記錄,并及時反饋檢查結果。

4.5應針對icu醫院感染特點建立人員崗位培訓和繼續教育制度。所有工作人員,包括醫生、護士、進修人員、實習學生、保潔人員等,應接受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相關知識和技能的培訓。

4.6抗菌藥物的應用和管理應遵循國家相關法規、文件及指導原則。

4.7醫療廢物的處置應遵循《醫療廢物管理條例》、《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和《醫療廢物分類目錄》的有關規定。

4.8醫務人員應向患者家屬宣講醫院感染預防和控制的相關規定。

5建筑布局、必要設施及管理要求

5.1icu應位于方便患者轉運、檢查和治療的區域。

5.2icu整體布局應以潔污分開為原則,醫療區域、醫療輔助用房區域、污物處理區域等應相對獨立。

5.3床單元使用面積應不少于15m2,床間距應大于1m。

5.4icu內應至少配備1個單間病室(房),使用面積應不少于18m2。

5.5應具備良好的通風、采光條件。醫療區域內的溫度應維持在24℃±1.5℃,相對濕度應維持在30%-60%。

5.6裝飾應遵循不產塵、不積塵、耐腐蝕、防潮防霉、防靜電、容易清潔和消毒的原則。

5.7不應在室內擺放干花、鮮花或盆栽植物。6人員管理

6.1醫務人員的管理要求

6.1.1icu應配備足夠數量、受過專門訓練、具備獨立工作能力的專業醫務人員,icu專業醫務人員應掌握重癥醫學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術,掌握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知識和技能。護士人數與實際床位數之比應不低于3:1。

6.12護理多重耐藥菌感染或定植患者時,宜分組進行,人員相對固定。

6.1.3患有呼吸道感染、腹瀉等感染性疾病的醫務人員,應避免直接接觸患者。

6.2醫務人員的職業防護

6.2.1醫務人員應采取標準預防,防護措施應符合ws/t311的要求。

6.2.2icu應配備足量的、方便取用的個人防護用品,如醫用口罩、帽子、手套、護目鏡、防護面罩、隔離衣等。

6.2.3醫務人員應掌握防護用品的正確使用方法。

6.2.4應保持工作服的清潔。

6.2.5進人icu可不更鞋,必要時可穿鞋套或更換專用鞋。

6.2.6乙肝表面抗體陰性者,上崗前宜注射乙肝疫苗。

6.3患者的安置與隔離

6.3.1患者的安置與隔離應遵循以下原則:a)應將感染、疑似感染與非感染患者分區安置;

b)在標準預防的基礎上,應根據疾病的傳播途徑(接觸傳播、飛沫傳播、空氣傳播),采取相應的隔離與預防措施。

6.3.2多重耐藥菌、泛耐藥菌感染或定植患者,宜單間隔離如隔離房間不足,可將同類耐藥菌感染或定植患者集中安置,并設醒目的標識。

6.4探視者的管理

6.4.1應明示探視時間,限制探視者人數。

6.4.2探視者進人icu宜穿專用探視服。探視服專床專用,探視日結束后清洗消毒。

6.4.3探視者進人icu可不更鞋,必要時可穿鞋套或更換專用鞋。

6.4.4探視呼吸道感染患者時,探視者應遵循ws/t311的要求進行防護。

6.4.5應謝絕患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探視者。7醫院感染的監測

7.1應常規監測icu患者醫院感染發病率、感染部位構成比、病原微生物等,做好醫院感染監測相關信息的記錄。監測內容與方法應遵循ws/t312的要求。

7.2應積極開展目標性監測,包括呼吸機相關肺炎(vap)、血管導管相關血流感染(clbsl)、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cauti)、多重耐藥菌監測,對于疑似感染患者,應采集相應標本做微生物檢驗和藥敏試驗。具體方法參照ws/t312的要求。

7.3早期識別醫院感染暴發,實施有效的干預措施,具體如下:a)應制定醫院感染暴發報告制度,醫院感染暴發或疑似暴發時應及時報告相關部門;

b)應通過收集病例資料、流行病學調查、微生物檢驗,分析確定可能的傳播途徑,據此制定并采取相應的控制措施;

c)對疑有某種微生物感染的聚集性發生時,宜做菌種的同源性鑒定,以確定是否暴發。

7.4應每季度對物體表面、醫務人員手和空氣進行消毒效果監測,當懷疑醫院感染暴發、icu新建或改建以及病室環境的消毒方法改變時,應隨時進行監測,采樣方法及判斷標準應依照gb15982。

7.5應對監測資料進行匯總,分析醫院感染發病趨勢、相關危險因素和防控工作存在的問題,及時采取積極的預防與控制措施。

7.6宜采用信息系統進行監測。8器械相關感染的預防和控制措施

8.1中央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的預防和控制措施

8.1.1應嚴格掌握中央導管留置指征,每日評估留置導管的必要性,盡早拔除導管。

8.1.2操作時應嚴格遵守無菌技術操作規程,采取最大無菌屏障。

8.1.3宜使用有效含量≥2g/l氯己定-乙醇(70%體積分數)溶液局部擦拭2-3遍進行皮膚消毒,作用時間遵循產品的使用說明。

8.1.4應根據患者病情盡可能使用腔數較少的導管。

8.1.5置管部位不宜選擇股靜脈。

8.1.6應保持穿刺點干燥,密切觀察穿刺部位有無感染征象。

8.1.7如無感染征象時,不宜常規更換導管;不宜定期對穿刺點涂抹送微生物檢測。

8.1.8當懷疑中央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時,如無禁忌,應立即拔管,導管尖端送微生物檢測,同時送靜脈血進行微生物檢測。

8.2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的預防和控制措施

8.2.1應嚴格掌握留置導尿指征,每日評估留置導尿管的必要性,盡早拔除導尿管。

8.2.2操作時應嚴格遵守無菌技術操作規程。

8.2.3置管時間大于3d者,宜持續夾閉,定時開放。

8.2.4應保持尿液引流系統的密閉性,不應常規進行膀胱沖洗。

8.2.5應做好導尿管的日常維護,防止滑脫,保持尿道口及會陰部清潔。

8.2.6應保持集尿袋低于膀胱水平,防止返流。

8.2.7長期留置導尿管宜定期更換,普通導尿管7d-10d更換,特殊類型導尿管按說明書更換。

8.2.8更換導尿管時應將集尿袋同時更換。

8.2.9采集尿標本做微生物檢測時應在導尿管側面以無菌操作方法針刺抽取尿液,其他目的采集尿標本時應從集尿袋開口采集。

8.3呼吸機相關肺炎的預防和控制措施

8.3.1應每天評估呼吸機及氣管插管的必要性,盡早脫機或拔管。

8.3.2若無禁忌癥應將患者頭胸部抬高30°-45°,并應協助患者翻身拍背及震動排痰。

8.3.3應使用有消毒作用的口腔含漱液進行口腔護理,每6h-8h—次。

8.3.4在進行與氣道相關的操作時應嚴格遵守無菌技術操作規程。

8.3.5宜選擇經口氣管插管。

8.3.6應保持氣管切開部位的清潔、干燥。

8.3.7宜使用氣囊上方帶側腔的氣管插管,及時清除聲門下分泌物。

8.3.8氣囊放氣或拔出氣管插管前應確認氣囊上方的分泌物已被清除。

8.3.9呼吸機管路濕化液應使用無菌水。

8.3.10呼吸機內外管路應按照11.4的方法做好清潔消毒。

8.3.11應每天評估鎮靜藥使用的必要性,盡早停用。9手術部位感染預防與控制措施

9.1應嚴格掌握患者出人icu的指征,縮短住icu天數。

9.2應符合國家關于外科手術部位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的相關要求。10手衛生要求

10.1應配備足夠的非手觸式洗手設施和速干手消毒劑,洗手設施與床位數比例應不低于1:2,單間病房應每床1套。應使用一次性包裝的皂液。每床應配備速干手消毒劑。

10.2干手用品宜使用一次性干手紙巾。

10.3醫務人員手衛生應符合ws/t313的要求。

10.4探視者進人icu前后應洗手或用速干手消毒劑消毒雙手。

11環境清潔消毒方法與要求11.1物體表面清潔消毒方法如下:

a)物體表面應保持清潔,被患者血液、體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時,應隨時清潔并消毒;b)醫療區域的物體表面應每天清潔消毒1-2次,達到中水平消毒;c)計算機鍵盤宜使用鍵盤保護膜覆蓋,表面每天清潔消毒1-2次;

d)—般性診療器械如卩聽診器、叩診錘、手電筒、軟尺等)宜專床專用;

e)一般性診療器械如聽診器、叩診錘、手電筒、軟尺等)如交叉使用應一用一消毒;

f)普通患者持續使用的醫療設備(如監護儀、輸液泵、氧氣流量表等)表面,應每天清潔消毒1-2次;g)普通患者交叉使用的醫療設備(如超聲診斷儀、除顫儀、心電圖機等)表面,直接接觸患者的部分應每位患者使用后立即清潔消毒,不直接接觸患者的部分應每周清潔消毒1-2次;h)多重耐藥菌感染或定植患者使用的醫療器械、設備應專人專用,或一用一消毒。

11.2地面應每天清潔消毒1-2次。

11.3安裝空氣凈化系統的icu,空氣凈化系統出、回風口應每周清潔消毒1-2次。

11.4呼吸機及附屬物品的消毒如下:

a)呼吸機外殼及面板應每天清潔消毒1-2次;

b)呼吸機外部管路及配件應一人一用一消毒或滅菌,長期使用者應每周更換;c)呼吸機內部管路的消毒按照廠家說明書進行。12床單元的清潔與消毒要求

12.1床欄、床旁桌、床頭柜等應每天清潔消毒1-2次,達到中水平消毒。

12.2床單、被罩、枕套、床間隔簾應保持清潔,定期更換,如有血液、體液或排泄物等污染,應隨時更換。

12.3枕芯、被褥等使用時應保持清潔,防止體液浸濕污染,定期更換,如有血液、體液或排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