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知識一傷寒學(精)_第1頁
醫學知識一傷寒學(精)_第2頁
醫學知識一傷寒學(精)_第3頁
醫學知識一傷寒學(精)_第4頁
醫學知識一傷寒學(精)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傷寒學》

成都中醫藥大學傷寒學教研室

第一章緒論第一節傷寒學定義

對象中醫經典著作《傷寒論》及歷代醫家研究與發展《傷寒論》的學術成就;內容六經辨證論治理論體系的內涵、外延與理法方藥綜合運用的基本規律;目的提高臨床辨證論治水平與療效。中醫臨床基礎學科組成部分,中醫主干橋梁課第二節傷寒學的形成與發展

《傷寒論》地位:是中醫經典著作是我國第一部闡述外感病并兼述雜病的辨證論治醫著,是我國第一部將理法方藥一脈貫通的理論聯系實際的臨床醫學著作,奠定了中醫辨證論治基礎。自唐代以來,一直是臨床醫生必讀課程對日本、朝鮮、南韓醫學也有深刻影響。《傷寒論》學術成就

我國第一部理法方藥具備的醫學典籍。創造性提出了六經辨證體系。確立了辨證論治的原則與方法創制與保留了大量療效卓著的方劑

奠定了中醫藥制劑技術的基礎。

《傷寒論》學術淵源

從《內經》到《傷寒論》,第一次實現中醫學史由“理”到“治”的質的飛躍,奠定了中醫臨床學基礎。《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同出自《傷寒雜病論》,一偏外感,一偏內傷。《溫病學》在《傷寒論》基礎上對外感病的理論、辨治方法不斷補充與完善,并自成體系。《傷寒論》學術淵源《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源與流,理到治姐妹篇源與流傷寒論與臨床各科關系:從學術言是源與流的關系從內容言是兼容與分支的關系。

作者:張仲景,名機,字仲景,公元150-219年在世,荊州南陽郡人(今河南南陽人),東漢末年偉大醫學家。被后人稱為“醫圣”。成書約200-219年。

《傷寒論》成書:成書條件:1社會歷史背景是成書的客觀條件戰亂頻繁瘟疫流行:《自序》曰“建安紀年(196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曹植《說疫氣》“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

2前期醫學成就是成書的客觀基礎辨證論治法則及治法中的“八法”已被具體應用于臨床。傷寒在漢代是常見病,醫家積累了大量的經驗。方藥知識到了漢代已相當豐富。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載方180首,藥物240味。《傷寒論》沿革:

《傷寒卒病論》東漢張仲景著(成書200-209)《傷寒論》西晉王叔和收集整理《傷寒論》《金匱要略》北宋林億等校正刊行(1057年)西晉·王叔和是第一個整理仲景遺著的人

唐·孫思邈《千金翼方》卷九、卷十,為《傷寒論》現存較早的版本之一。

“宋版本”(1065—1066)高保衡、林億等宋鐫治平本以“百病之急無急于傷寒”故首校傷寒論。“趙刻本”明·趙開美的復刻本成注本金代成無已《注解傷寒論》《傷寒論》原文編次重訂修改(方有執、俞嘉言)維護舊論(張志聰、陳修園)以方類證(柯韻伯、徐大椿)按法類證(錢潢、尤怡)溫病學派有較大進展葉天士“在衛汗之可也,到氣才可清氣”論點與《傷寒論》表里先后治則吳鞠通銀翹散、桑菊飲與桂枝二越婢一湯《溫病條辨》承氣湯系列與《傷寒論》承氣湯復脈湯系列與《傷寒論》炙甘草湯《臨證指南醫案》《吳鞠通醫案》中大量和巧妙應用《傷寒論》方與法。第四節傷寒的涵義

廣義:為一切外感熱病的總稱。狹義:感受風寒之邪,感而即發的疾病。更狹義:太陽病傷寒表實證。《傷寒論》涉及廣義傷寒,重點是論述人體感受風寒所致疾病的辨證論治規律。第五節傷寒病因發病與傳變

病因:四時之氣冬日感寒邪,感而即病為傷寒。不即發,至春感溫氣而發為溫病,至夏感暑氣為熱病非時之氣由反常氣候變化所致。由于傳染性大,又稱“疫病”。發病:與體質強弱、自然環境、社會因素等相關傳變途徑:主病“從肌表皮毛而入”之說。傳變:

循經傳-病情按六經排列次序傳變越經傳-病情不按六經排列次序傳變本經自病-未經傳變,初起即為少陽或陽明病,也稱“直犯”。直中-病情嚴重,初起即為三陰病合病-兩經或三經同時發病,無先后第次之分并病-一經病證未罷,又出現另一經病證,有先后第次之分。兩感-陰經與陽經同時發病。陽病入陰-病情加重,陰病出陽-病情減輕。傳變與否正氣強弱感邪輕重治療當否發展趨勢津液受傷-多傳少陽、陽明陽氣受傷-多傳三陰由表入里-病進由里出表-病退第六節傷寒的辨證方法

六經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總領十二經及所屬臟腑的生理功能,是生理性概念六經病是以中醫基礎理論為依據,對人體感受外邪后所表現各種癥狀進行分析、歸納與概括的結果。既是外感病發展過程中不同階段,又是互相聯系、相對獨立的證候,是病理性概念。六經辨證

是以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來劃分外感病證治,是一個包括邪正、陰陽、氣血、臟腑、經絡、氣化、發展階段等理論以及治法、方藥、調護在內的綜合性臨床辨證論治體系。六經辨證體系:

三陽病:以腑病為主,正盛邪實太陽病-為初起階段,病位在表(膀胱),病機為感受外邪,營衛失調。治以汗法。陽明病-極期階段,病位在里(胃腸),病機是陽明化燥,胃腸實熱。治以清下。少陽病-亞急性期,病位在半表半里(膽、三焦),病機是膽氣內郁,三焦失樞。治以和法。三陰病:以臟病為主,正衰邪盛太陰病-為后期(正虛),病位在里(脾),病機是脾陽不足,寒濕內阻。治以溫中散寒,健脾燥濕。少陰病-為危重期(衰竭),病位在里(心腎),病機是心腎虛衰。治以或回陽救逆,或育陰清熱厥陰病-末期(終末),病位在里(肝),病機是寒熱錯雜,虛實相因。治以寒溫并用,攻補兼施六經辨證體系特色:以六經病為綱,湯方證為目六經辨證的意義:辨疾病病位:表里、臟腑辨疾病病性:寒熱、虛實辨疾病發展趨勢:陽證轉陰-加重陰證轉陽-向愈。定位、定性、定量、定向不僅為外感病診治提供了有效的科學方法,也為中醫臨床各科疾病辨治提供了一般規律。六經辨證與八綱辨證的關系陰陽:六經辨證實質就是三陰三陽辨證,從這個角度講,也就是陰陽辨證。表里:邪在三陽者為表,邪入三陰者為里。就三陽病而言,邪中太陽者為表,邪入陽明者為里,邪在少陽者為半表半里。虛實:就六經病而言,三陽病多屬實證,三陰病多屬虛證。寒熱:三陽病以陽盛發熱為主,三陰病以陰盛惡寒為主。六經辨證與臟腑辨證的關系

臟腑是人體功能活動及病理演變的核心,所以六經病的發生、發展及傳變,不能脫離臟腑而孤立存在。有的醫家提出,六經辨證是以辨臟腑為主,辨某某病實質上就是指該經所主的臟腑經絡為病。但又不僅僅指部位,還包括該經的氣化為病的特點。第七節傷寒的治則治法

治則:治病求本祛邪扶正調和陰陽標本緩急正治反治治法:八法俱備:汗-麻黃湯吐-瓜蒂散下-承氣湯和-小柴胡湯溫-四逆湯清-白虎湯補-小建中湯消-抵當湯藥物療法,針刺療法,艾灸療法內服外用,湯、散、丸、栓、含劑

始終貫穿了扶陽氣,存津液精神。

第八節學習要求與方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