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長安區2024屆高考歷史三模試卷含解析_第1頁
西安市長安區2024屆高考歷史三模試卷含解析_第2頁
西安市長安區2024屆高考歷史三模試卷含解析_第3頁
西安市長安區2024屆高考歷史三模試卷含解析_第4頁
西安市長安區2024屆高考歷史三模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西安市長安區2024屆高考歷史三模試卷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清楚,將條形碼準確粘貼在考生信息條形碼粘貼區。2.選擇題必須使用2B鉛筆填涂;非選擇題必須使用0.5毫米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書寫,字體工整、筆跡清楚。3.請按照題號順序在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題卷上答題無效。4.保持卡面清潔,不要折疊,不要弄破、弄皺,不準使用涂改液、修正帶、刮紙刀。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馬克思曾說:“自然科學正在準備一次新的革命。蒸汽大王在前一世紀中翻轉了整個世界,現在它的統治已到末日,另外一個大得無比的革命力量……將取而代之。”材料反映出馬克思觀察社會的視角是A.階級斗爭 B.全球聯系 C.技術革新 D.生態變遷2.出生于印度的英國人費雯·麗飾演過《魂斷藍橋》和《亂世佳人》等風靡世界的美國電影。下列相關表述正確的是A.近代科技促進了電影發展 B.電影是記錄歷史的新手段C.電影推動了全球文化交流 D.美國精神標志是開拓進取3.列寧指出,“社會主義建設是否可能,就看我們能否在一定的過渡時期內,允許私人開辦小企業,政府以租讓的方式讓外國資木家經營”。十月革命后,這一思想指導下的經濟政策A.粉碎了外國的武裝干涉 B.有利于直接向社會主義過渡C.建立了計劃經濟體制 D.促進了經濟的恢復4.《魏書?食貨志》載:“初,百姓咸以為不若循常,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事施行后,計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內安之。”材料中的“事”是指北魏政府A.遷都洛陽 B.整頓吏治 C.推行均田制 D.革除舊俗5.1937年8月14日,《申報》在《上海大炮聲又響了矣》的時評中指出:“從盧案發生以來,我們抱定大事化了,小事化無本旨,與彼周旋。豈知,我們退一寸,他們便進一尺,遂使我們到退無退路的地步。”據此可知,這一時評A.批評了國民政府的抗日政策 B.主張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C.指出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 D.認為日本侵華始于“盧案”6.如圖是1947年美國的一幅宣傳畫《制造和平》,漫畫實質上反映了A.美國以發展經濟來穩定西方陣營B.馬歇爾計劃為歐洲帶來和平C.美國通過馬歇爾計劃恢復了歐洲經濟D.美國通過經濟援助控制了西歐7.下面是1873~1930年中國外貿情況表。由此推知,當時中國年份農副產品和礦產品出口(占出口總額百分比)鴉片和工業品進口(占進口總額百分比)18732.6%91.9%189315.6%%91.6%191039.8%85%193049.7%70%以上A.鴉片貿易受到了限制 B.呈現出半殖民地化特征C.農產品加工體系建立 D.近代工業結構日益合理8.下表唐代中后期部分藩鎮戶兵比例表鎮別戶數兵數戶:兵兵數出處魏博74498700001.1:1《舊唐書》卷一二七《洪經綸傳》成德63604500001.3:1《舊唐書》卷一四四《陽惠元傳》武寧37251300001.2:1《全唐文》卷七一六《使院新修石幢記》澤潞26059200001.3:1《舊唐書》卷一三二《李抱真傳》淮西12867500000.3:1《舊唐書》卷二一四《吳元濟傳》由表可以推知,唐代中后期A.藩鎮擁兵自重脫離中央控制B.戰事多導致軍事參與率較高C.朝廷軍隊征兵標準日趨嚴格D.呈現出北強南弱的戰略態勢9.如表是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有地農戶(占全部農村人口45%)的土地占有情況。這反映了當時A.封建生產關系仍占據主要地位B.農民對土地和地主的依賴性減弱C.擁有土地者成為國民革命對象D.國民大革命導致土地集中較嚴重10.意大利詩人但丁說過:“道德常常能填補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遠也填補不了道德的缺陷。”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思想道德修養比知識文化修養更重要B.思想道德修養與知識文化修養無關C.思想道德修養可以取代知識文化修養D.知識文化修養與思想道德修養相輔相成11.“稽其成敗興壞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下列史書與之相符的是A. B.C. D.12.1830年7月27—29日,法國議會將路易菲利普推上最高權力寶座,史稱“光榮三日”。權力更替冠以“光榮”名義最早始于A.威廉 B.拿破侖 C.彼得一世 D.華盛頓13.胡繩先生認為,列強支持清政府的政策中包含著一個無法解決的矛盾:一方面它們要清政府保持腐敗與懦弱的狀態,因而只能屈服于外國的壓力,遇事妥協讓步;另一方面又想使它具有足以鎮壓億萬人民群眾的力量,以造就有利于外國侵略者的內部安定秩序。列強的這種矛盾在以下哪個條約中表現最為明顯A.《南京條約》B.《天津條約》C.《馬關條約》D.《辛丑條約》14.布達拉宮不僅是藏族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漢藏人民團結協作的有力佐證。頤和園有中國古典園林博物館之稱,其中與布達拉宮有相似風格的建筑是A.智慧海 B.樂壽堂 C.佛香閣 D.四大部洲15.康有為回憶“公車上書”時說,自己在得到簽約求和的信息后,鼓動十八省的舉人聯合上折拒和議,但都察院拒收。后人查閱軍機處檔案,發現在康有為所稱“不收”上書的當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員舉人的上書共計十五件。由此可知A.回憶錄具有主觀性沒有史料價值 B.檔案資料能客觀反映歷史事實C.“公車上書”一事的真偽需要辨析 D.清政府官僚機構故意壓制民意16.據史料記載,周人把天奉為有意志的人格化的至上神,“周天子”是受了“天命”取代商來統治天下的。與此同時,周人又從商的覆滅中認識到“天命摩常",“民之所欲,天必從之”,既而提出“皇天無親,唯德是輔”。這表明周人注重A.重天敬神 B.君權神授 C.敬德保民 D.民貴君輕17.如圖為某年“老新聞”目錄,同樣可以編入該目錄下的老新聞是A.中華民國新紀元B.討袁聲中之上海C.破天荒之工人總同盟罷工D.九國太平洋會議消息18.唐朝前期實行稅鹽制,官不采者,聽民私采煮,官收其稅。安史之亂后,開始推行榷鹽制,先是實行民產、官收、官運、官銷的專營辦法,后劉晏主持鹽政改革,全面推行民產、官收、商運、商銷的“就場專賣制”。唐代鹽制的變化A.說明政府退出對商業的直接經營 B.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維護唐王朝統治C.有效削弱了割據藩鎮的物質基礎 D.是鹽業生產專業化發展的必然結果19.羅馬法規定:河流兩岸土地的所有人,應在必要的范圍內使用其土地可供公眾使用,如行路、拉纖、停泊、晾曬漁網等。這表明羅馬法A.隨意剝奪財產所有人的權利B.嚴格規范財產所有人的權利C.保護帝國內一切自由民利益D.調解了公民之間的利益沖突20.1921---1922年,蘇俄逐漸出臺農民要上交的實物稅,種類有18種,包括糧食、飼料、油料作物種子、馬鈴薯、干草、奶產品、肉類、雞蛋、家禽、蜂蜜、羊毛、亞麻及大麻纖維、皮革原料、皮貨、小動物、煙草和蔬菜等。這一政策()A.反映出蘇俄生活必需品豐富 B.易增加蘇俄稅收的社會成本C.說明蘇俄經濟部門比較健全 D.符合經典的馬克思主義理論21.明朝地方日歷中曾提到:正月頭八天,分別主管雞、犬、豬、羊、牛、馬、人、谷的運勢。如果第一天晴,雞就會生長發育良好:如果是陰天,則會有病災。以此類推,第七八兩天的天氣決定了一年人和莊稼的好壞。材料反映了A.傳統農學與天文學結合 B.傳統歷法蘊含人文主義C.天文學發展陷入了停滯 D.天人合一思想影響深遠22.蘇軾任杭州知州時,當地發生瘟疫,他創建“安樂坊”收治病人,聞說三年醫好病人千人以上,得到朝廷的承認,繼而買田收租、以租金維持病坊的日常支出。后來,朝廷在各地設置“安濟坊”,專為窮人治病。據此可知當時A.地方政府享有很大的自主權 B.確立了中醫臨床學的基礎C.政府重視對民眾的醫療救助 D.土地兼并的現象十分嚴重23.費正清在分析1939年初中國戰區形勢時說:“國民黨被趕出長江中下游地區,并喪失了精銳部隊,同時中國共產黨卻正在滲入日軍戰線后面的廣闊農村擴張勢力,并贏得民眾的支持。"“日軍越來越深的陷入永無盡頭的消耗的泥潭中”。由此推知A.國民黨的戰略是“以空間換時間” B.中共日益積聚力量優勢C.日軍對華采取持久戰戰略 D.抗戰開始進入相持階段24.歷史上,西漢宣帝年間發生一次日食時,宣帝即刻下詔說:“皇天見異,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稱也。”漢宣帝的言行所體現的觀念為()A.獨尊儒術 B.大一統 C.天人感應 D.無為而治25.在殷人的眼中,只有通過虔誠的祭祀才能獲得“上帝”的眷顧而統治長久,而周公為代表的周族卻認為:天神是無私的,以“道德”作為賞罰標準,君主必須“保民”,才能“以德配天”。這種變化表明當時A.治國理念趨于理性 B.神權與王權的結合C.德治理論體系形成 D.天人感應觀念淡化26.1927年12月,聯共(布)十五大決議指出,糧食訂購制“在今后能夠而且必須成……促使那些通過合作社同社會主義工業發生聯系的小生產者自愿地聯合起來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據此可知,糧食訂購制A.緩解了戰爭造成的糧食短缺 B.保障了工業化所需的勞動力C.推動了集體農莊時代的到來 D.改善了農民的生產生活狀況27.如圖為漢代中原地區“虎吃女魃”墓葬畫像磚石(魃:傳說中制造旱災的鬼怪),大量此類畫像磚石的出土可以用來說明當時A.中原的農業生產技術衰退 B.農本思想在民間影響深刻C.天人感應現象影響廣泛 D.重農抑商政策不斷強化28.某總統發表對全國的電視講話,宣布“鑒于獨立國家聯合體成立后的局勢,我將停止作為總統的職務活動。”這次講話的日期當是A.1922年12月25日 B.1989年12月25日C.1991年12月25日 D.2000年12月25日29.從每個時代的流行詞匯中,我們可以看出一個時代最典型的特征。比如15、16世紀流行詞匯有“新航路”“新教”;17、18世紀的是“革命”“殖民擴張”。那么,19世紀中葉的流行詞匯應該是A.壟斷、罷工 B.進化論、大危機 C.理性、危機 D.工業家、社會主義30.觀察下面的政治宣傳畫,其表達的主題是A.反封建、反侵略 B.政治獨立、經濟自主C.國共合作,民族抗戰 D.武裝民眾,農村割據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歷史選修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材料20世紀50年代,劉少奇同志認為,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但是教育制度卻還是老一套,跟舊的教育制度是一樣的,是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教育制度,這種教育制度是不好改的,但是可以發展新的教育制度。他贊成發展高中、大學,改革高中以上(包括大學)的教育方式,學生既可以是學生,又可以是工人。這樣子,就是一種改革了。學生既學到書本上的知識,又學到實際的操作本領,將來畢業之后,他們既有文化知識,同時又有實際的經驗。不然的話,他們只有書本的知識,而沒有實際的工作經驗。同時學生去工廠實習,也可以使工廠少招人。當時辦了技工學校,學生可以一面學習文化知識,一面到工廠去學習實際的機床操作。最后畢業的學生,文化知識也有,工作經驗也有,到工廠后很快就可以做技術工人了。——摘編自馬文瑞《劉少奇關于勞動制度的改革設想》(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劉少奇教育改革思想產生的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劉少奇教育改革思想的內容及其意義。3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聯合國憲章》是聯合國的基本大法,它既確立了聯合國的宗旨、原則和組織機構設置,又規定了成員國的責任、權利和義務,以及處理國際關系、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的基本原則和方法。《聯合國憲章》除序言和結語外,共分19章111條,國際法院規的是《聯合國憲章》的組成部分。《聯合國憲章》于1945年6月26日在舊金山會議上簽署,子1945年10月24日正式生效。-------改編自岳麓版《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教材(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聯合國憲章》簽署的過程。(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聯合國憲章》關于安理會的主要規定及這些規定的作用。33.材料1901年,清政府下詔進行軍制改革,命各省在年內裁汰綠營、防勇十分之二三,在原有各營中精選士兵成立常備、續備、巡警等軍。1902年,清政府以北洋、湖北訓練新軍頗具規模,自應逐漸推廣,因令各省選派將弁赴北洋、湖北學習新軍操練,學成后,發回原地管帶新軍。1903年,清政府設立練兵處,總理練兵事務;各省設督練處。1904年,練兵處會同兵部奏定《新軍營制餉章》、《陸軍常備學堂辦法》以及選派陸軍學生出洋游學章程,正式劃定軍制。1905年,統一全國新軍編制為三十六鎮,按省分配,限年完成。與新軍編練相適應,1895年前后,清政府先后在天津、武漢等重鎮設立武備學堂和隨營學堂。……軍制改革不僅使中國出現近代化軍隊的嶄新建制和兵種的分類,而且由于軍隊成分的變化和知識化程度的提高,使中國向來鄙視軍人的傳統觀念發生改變。但是,新軍的產生和擴充并不意味著清王朝的重新鞏固,而是其內在矛盾的繼續擴大。——摘編自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清末軍制改革的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清末軍制改革的特點。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C【解析】

材料中馬克思從技術的革新來觀察社會的變化。C正確;ABD三項材料未體現,排除。故選C。2、C【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知,《魂斷藍橋》和《亂世佳人》是美國電影,但它風靡世界,又由出生于印度的英國人費雯·麗飾演,這說明電影推動了全球文化交流,故選C項。材料沒有體現科技與電影之間關系的信息,排除A項;電影是否是記錄歷史的新手段,僅從材料信息不得而知,排除B項;《魂斷藍橋》和《亂世佳人》的主體精神是否是開拓進取,從材料中不能得出,排除D項。3、D【解析】

“允許私人開辦小企業,政府以租讓的方式讓外國資木家經營”可知,這一舉措是新經濟政策內容在,這一政策有助于促進經濟恢復,D正確;A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下實現的,排除;新經濟政策是間接向社會主義過渡,B排除;新經濟政策承認市場作用,排除C。4、C【解析】

考點:歷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詳解】試題分析:本題關鍵在于釋讀材料,“《魏書?食貨志》”反映了北魏時期的經濟情況;“豪富”和“土地兼并者”不愿意這一措施實行;這一措施實行后,“計省昔十有余倍”國家賦稅收入增加了十幾倍。從經濟情況、打擊土地兼并、增加國家賦稅收入這三條標準,綜合判斷為北魏孝文帝改革時的經濟措施——推行均田制。故選C項。5、A【解析】

盧溝橋事變以后,“我們抱定大事化了,小事化無本旨”,一退再退,“遂使我們到退無退路的地步”,這一時評批評了國民政府的抗日政策,不滿于對日妥協,A項正確;材料中并未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B項錯誤;1937年8月,抗日戰爭處于防御階段而不是相持階段,C項錯誤;材料并未明確日本侵華始于“盧案”,D項錯誤。6、A【解析】

從題干圖片信息可知,美國對西歐實行馬歇爾計劃,以經濟手段扶持、穩定、控制西歐國家,故答案為A項。根據所學可知,馬歇爾計劃客觀上造成了歐洲的分裂,故B項錯誤;根據所學可知,接受馬歇爾計劃的只有西歐國家,“恢復了歐洲經濟”的表述不符合史實,故C錯誤;“控制了”表述過于絕對化,故D項錯誤。【點睛】本題解題的關鍵是對題干圖片的解讀和分析以及對馬歇爾計劃目的識記和掌握。馬歇爾計劃的目的是通過援助西歐,恢復發展西歐經濟,壯大資本主義陣營同時抵消共產主義的影響;也想著通過恢復西歐經濟增強資本主義陣營的力量以遏制蘇聯。7、B【解析】

表格信息顯示1873—1930年中國原料出口比重不斷上升,工業品進口占比重一直很大,結合當時社會背景可知,近代中國淪為外國資本主義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呈現出半殖民地化特征。B正確;材料不能體現鴉片貿易的狀況,A排除;材料只顯示農副產品出口比重,不能看出農產品加工體系建立,C排除;據所學可知,近代工業輕、重工業比例發展不協調,D排除。故選B。8、B【解析】

依據材料信息結合所學可知,唐代中后期部分藩鎮戶兵比例較高。結合所學可知,唐代中后期社會動蕩劇烈,藩鎮之間和中央與藩鎮之間的戰爭頻發,導致軍事參與率較高,士兵征發較多,因此B選項正確。A選項錯誤,并非所有的藩鎮擁兵自重脫離中央控制,結合所學可知,即使是割據的魏博、成德等河朔藩鎮也并未完全脫離中央;C選項錯誤,材料中唐代中后期部分藩鎮戶兵比例較高,其征兵標準較低;D選項錯誤,材料并未比較南北方藩鎮的情況。故正確答案為B選項。9、A【解析】

根據表格數據可知,國民大革命時期,僅占全部農村人口14.4%的富農和地主階級卻占有8I%的土地,這說明當時封建生產關系仍占據主要地位,A正確;僅依據表格數據無法得出B項;國民革命的對象是北洋軍閥和帝國主義,C與史實不符;土地集中嚴重的現象早就存在,并不是國民革命導致的,D錯誤。故選A。10、A【解析】

根據材料“智慧永遠也填補不了道德的缺陷”可知但丁認為道德比文化更重要,A選項符合題意;B選項說法與材料“道德常常能填補智慧的缺陷”沖突,排除;C選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選項說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答案為A。11、A【解析】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信息“稽其成敗興壞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指的是漢代司馬遷的《史記》,故A正確;《資治通鑒》的作者是北宋的司馬光,《史通》是唐代劉知幾著作的中國首部系統性的史學理論專著,《文史通義》是清代學者章學誠創作的一部史學理論作品,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CD錯誤。12、A【解析】

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迎接荷蘭執政奧蘭治親王威廉就任英國國王的非暴力政變,因為沒有發生流血沖突,因此歷史學家將其稱之為“光榮革命”,故A符合題意;拿破侖對內鎮壓、對外戰爭,是依靠武力取得政權,故B不符合題意;彼得一世是通過宮廷政變而上位,故C不符合題意;華盛頓是按照法定程序而充任美國總統,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A。13、D【解析】

依據題意,列強支持清政府的政策,有兩方面的原因:要清政府屈服于外國的壓力,遇事妥協讓步;幫著清政府鎮壓人民群眾的反抗,以華制華。結合課本所學,《辛丑條約》規定: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這表明清政府已經完全變成了帝國主義的走狗和工具。D符合題意;《南京條約》和《馬關條約》只體現英國和日本的利益和要求。AC不合題意;《天津條約》要求清政府割地、賠款、通商、傳教等,進一步擴大侵略權益。C不合題意。由以上分析可知,ABC不合題意,選擇答案D。【點睛】本題考查學生對《辛丑條約》簽訂影響的理解。《辛丑條約》規定:清政府賠償白銀4.5億兩;賠款給中國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負擔;以海關等稅收作擔保;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居住等內容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使清政府完全淪為洋人的朝廷,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辛丑條約》的簽訂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4、D【解析】

依據所學可知,頤和園的四大部洲象征著佛教世界,是典型的藏式寺廟建筑風格,符合題意。D正確;智慧海,是頤和園最高處的一座無梁佛殿,由縱橫相間的拱券結構組成,不符合題意,A錯誤;樂壽堂是慈禧太后的寢宮,不符合題意,B錯誤;佛香閣是仿杭州的六和塔建造,不符合題意,C錯誤。故選D。15、C【解析】

康有為、軍機處都是站在自身的立場上進行記錄,因此對于“公車上書”一事的真偽需要辨析。C正確;并非所有的回憶錄都沒有史料價值,A排除;軍機處的記載不一定記載了真實的歷史事實,B排除;材料不能證明康有為所說的是真實狀況,因此不能斷定是清政府壓制了民意,D排除。故選C。16、C【解析】

材料信息“‘周天子’是受了‘天命’取代商來統治天下的”、“皇天無親,唯德是輔”體現了周人吸取商亡教訓,注重敬德保民,故C正確;重天敬神不是材料表達的核心,故A錯誤;材料信息不是強調君權神授,故B錯誤;材料中沒有民貴君輕的信息,故D錯誤。17、C【解析】

由材料“山東問題”“北京學界之大舉動”可知反映了1919年的五四運動的背景和過程。五四運動期間,工人階級罷工,聲援學生愛國活動,宣告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故C符合題意;A是1912年,B是1916年,D是1922年,時間不符合,故ABD不符合題意。18、B【解析】

唐朝鹽制由稅鹽制民產官稅,到榷鹽制官運、官銷,再到“就場專賣制”商運、商銷,加強了對鹽業的控制,減少了政府的開支,一定程度上適應了形勢的需要,有利于維護唐王朝統治,B項正確;唐代鹽制改革不能說明政府退出了對“商業”的直接經營,A項錯誤;唐朝鹽制改革,并不能有效削弱“割據”藩鎮的物質基礎,C項錯誤;唐代全面推行民產、官收政策,不是鹽業生產專業化發展的必然結果,D項錯誤。19、B【解析】

材料中規定“河流兩岸土地的所有人,應在必要的范圍內使用其土地可供公眾使用”是對財產所有權人權利的規定,是有限的所有權,故B項正確;材料中沒有隨意剝奪財產所有人的權利,強調的是公眾使用土地,故A項排除;材料中沒有體現出保護自由民利益,故C項排除;材料中強調的財產所有人與公共使用權之間的關系,而不是調節公民之間的利益沖賣,故D項排除。【點睛】解題時緊扣“土地的所有人”“土地可供公眾使用”,從有限所有權的角度分析歸納即可得出準確答案。20、B【解析】

依據材料信息結合所學可知,1921—1922年蘇俄征收的實物稅種類繁多,稅制過于復雜,容易增加稅收的社會成本,因此B選項正確;此前長時間的戰爭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實行使蘇俄物資極端匱乏,A選項錯誤;這些稅種僅涉及農業和手工業方面,不能說明蘇俄經濟部門比較健全,C選項錯誤;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主義社會不應該存在商品貨幣關系,D選項錯誤。故選B。21、D【解析】

依據材料信息可知,這反映了天與人的關系緊密相聯,不可分割,天人合一思想影響深遠,因此D選項正確。A選項表述并不全面,排除;B選項材料并未強調,排除;C選項材料并未體現,排除。故選D。22、C【解析】

材料“朝廷在各地設置“安濟坊”,專為窮人治病”體現的是政府對民眾醫療的救助,C正確;宋朝時期的地方政府權力較小,A排除;《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臨床學的基礎,B排除;材料與土地兼并無關,D排除。故選C。23、B【解析】

“同時中國共產黨卻正在滲入日軍戰線后面的廣闊農村擴張勢力,并贏得民眾的支持”反映出中共通過走群眾路線,正在日益積聚力量優勢,故B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國民黨的戰略是什么,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日本的困局,而不是其策略,排除C項;1938年抗戰就進行到相扶階段,排除D項。24、C【解析】

據材料“皇天見異,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稱也。”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天和人可以相互感應,天是至上的人格神,如果天子違背了天意,天就會出現災異進行譴責和警告,C正確;據所學可知,漢武帝時期就已經確定了獨尊儒術、大一統思想,A、B錯誤;無為而治是道家思想,D錯誤。【點睛】漢武帝時期,確立了儒學正統地位。25、A【解析】

依據材料“只有通過虔誠的祭祀才能獲得‘上帝’的眷顧而統治長久”“天神是無私的,以‘道德’作為賞罰標準,君主必須‘保民’”來看,西周的治國思想與商朝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更加注重人民,理念趨于合理。A正確;材料反映的是西周治國理念的變化,神權與王權相結合不符合材料主旨,B錯誤;材料強調的是“敬德保民”,而非“德治”,C錯誤;天人感應,指天意與人事的交感相應,材料未體現,D錯誤。故選A。26、C【解析】

材料體現的是當時蘇共利用農業的聯合來為工業化積累資金,這種做法的結果就是推動集體農莊時代的到來,C正確;當時蘇聯尚未發生大規模戰爭,A排除;當時蘇聯的工業化尚未展開,B排除;蘇聯的糧食訂購制侵害了農民的利益,D排除。故選C。27、B【解析】

根據“魃:傳說中制造旱災的鬼怪”可得知,其涉及到與農業相關的內容,體現出了當時人們的農本思想,而這種思想影響到民從的生活,故B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出生產技術問題,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天人關系,排除C項;材料只涉及到與農業有關的內容,沒有涉及到商業,故D項錯誤。28、C【解析】

試題分析:根據“獨立國家聯合體成立后”,再結合所學,即可判斷出是蘇聯解體。C正確。考點:戰后國際政治格局的演變?冷戰的結束?蘇聯解體與冷戰的結束【詳解】29、D【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中葉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和社會關系的變化,工業家和社會主義等成為當時的流行詞,D項正確;壟斷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生產關系調整的產物,A項錯誤;大危機是20世紀30年代的流行詞,B項錯誤;理性與危機是冷戰時期的流行詞匯,C項錯誤。30、A【解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圖片信息的能力,圖片中文字“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的走狗張作霖”反映的是北伐戰爭時期的推翻北洋軍閥反動統治的革命斗爭,每一個北洋軍閥背后幾乎都有西方帝國主義國家的支持,而北洋軍閥本身又是舊封建勢力的代表,所以推翻近代中國反動軍閥的統治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質,所以A項準確突出了這一史實特征,B項發生在新中國建國初期,C項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D項屬于土地革命的主題。考點: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間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北伐戰爭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1)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需要大量建設人才;社會主義教育方針已經確立;舊的教育制度不能適應新中國建設的需要。(2)內容:倡導全日制的學校、半工半讀的學校并立(兩種教育制度并立)。意義:符合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教育實際;為普及教育、改變教育脫離生產的實際和發展職業教育提供了可貴的思路;推動了人民教育事業方針的實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了人才。【解析】

本題考查劉少奇的教育改革思想,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結合所學解決問題的能力。(1)劉少奇教育改革思想產生的背景,根據材料中“20世紀50年代”“教育制度卻還是老一套”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從社會主義建設對教育的要求、舊的教育制度不適應需要以及推進教育改革的需要等角度回答。(2)劉少奇教育改革思想的內容,可以根據材料信息“這種教育制度是不好改的”“可以發展新的教育制度”“學生既可以是學生,又可以是工人”分析概括得出。劉少奇教育改革思想的意義,可以根據材料信息“學生既學到書本上的知識,又學到實際的操作本領”“學生去工廠實習,也可以使工廠少招人”“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