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備戰2017年高考一輪講練測(時間:150分鐘,分值:150分)班級學號得分(說明:每題15分,共150分。)1.(2016屆廣西河池市高級中學高三上學期第五次月考)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第文后各小題(15分)封常清,蒲州猗氏人也。外祖教其讀書,多所歷覽。外祖死,常清孤貧,年過三十,未有名。將軍高仙芝為都知兵馬使,頗有材能,每出軍,奏傔從三十馀人,衣服鮮明。常清慨然發憤,投牒請預。常清細瘦,腳短而跛,仙芝見其貌寢,不納。明日復至,仙芝謝曰:傔已足,何煩復來?”常清怒曰:慕公高義,愿事鞭轡,故無媒自前,公何見拒之深乎?以貌取人,恐失之子羽,公其念之。”仙芝猶未納。乃日候門下,仙芝不得已,補為傔。會達奚部落背叛,自黑山北向,西趣碎葉。仙芝以二千騎追躡,達奚行遠,人馬疲,擒賊略盡。常清于幕下潛作捷書,具記井泉次舍,遇賊形勢,克獲謀略,事頗精審。仙芝取讀之,皆意所欲出,乃大駭。即用之,遂知名。以功授疊州戍主。仙芝每出征討,常令常清知留后事。常清有才學,果決。仙芝委家事于郎將鄭德詮,其乳母子也,威動軍中。常清嘗自外還,諸將前謁,德詮見常清始貴,易之,走馬突常清騶士去。常清命左右引德詮至廷中,門輒閉,因離席曰:“吾起細微,中丞公過聽,以主留事,郎將安得無禮?”因叱曰:須暫假郎將死,以肅吾軍。”因杖死,以面仆地曳出之。仙芝妻及乳母于門外號哭救之,不得,遂以狀白仙芝。仙芝驚,及見常清,憚其公,不敢讓,常清亦不謝。會大將有罪,又殺二人,軍中莫不股栗。常清性勤儉,耐苦勞,出軍乘騾,私廄栽二馬,賞罰分明。天寶末入朝,而安祿山反,帝引見,問何策以討賊。常清見帝憂,因大言曰:“天下太平久,人不知戰。然事有逆順勢有奇變臣請走馬赴東京開府庫募驍勇挑馬箠渡河計日取逆胡之首懸于闕下。”天子壯之。明日,以常清為范陽節度副使,乘驛赴東京,常清募兵得六萬人,然皆傭保市井之流。乃斫斷河陽橋,以東京為固守之備。十二月,祿山渡河,常清使驍騎拒之,殺柘羯數十百人。賊大軍至,常清不能御,進入上東門,戰不利,賊鼓而進,劫官吏,再戰于都亭驛,又不勝。引兵守宣仁門,復敗。乃語高仙芝曰:“賊銳甚,難于爭鋒,潼關無兵,一夫奔突則京師危,不如急守潼關。”仙芝從之。敗書聞,帝削常清官,使白衣隸仙芝軍效力。仙芝使衣黑衣監左右部軍,邊令誠以詔書至,示之,常清曰:“吾所以不死者,恐污國家節,受戮賊手,令死乃甘心。始,常清敗,徑入關,欲見上陳討賊事,至渭南,有詔赴潼關,常清憂懼,為表以謝,且言:“自東京陷,三遣使表論成敗,不得對。”又言:“臣死后,望陛下無輕此賊,則社稷安。”至是臨刑,以表授令誠而死,人多哀之。(節選于《新唐書·封常清傳》,有刪改)(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2分)A.然事有逆順/勢有奇變/臣請走馬赴東京/開府庫/募驍勇/挑馬箠/渡河計日/取逆胡之首/懸于闕下B.然事有逆順/勢有奇變/臣請走馬赴東京/開府庫/募驍勇/挑馬箠/渡河計日/取逆胡之首懸于闕下C.然事有逆順勢/有奇變/臣請走馬赴東京/開府庫/募驍勇/挑馬箠/渡河計日/取逆胡之首懸于闕下D.然事有逆順勢/有奇變/臣請走馬赴東京/開府庫/募驍勇/挑馬箠/渡河計日/取逆胡之首/懸于闕下【答案】B【考點定位】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名師點睛】對于文言斷句類型的題目,不要急于答題,應當先誦讀這個篇段,通過誦讀,力求對全文的內容有個大體的了解,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范圍,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處,遵循先易后難的原則。找虛詞、察對話、依總分、據修辭、對稱、反復、辨句式。(2)下列對文中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A.“一夫”在文言中有多種釋義,最初指獨夫,暴君,如,《孟子·梁惠王下》:“殘賊之人,謂之一夫。”一夫,指殷紂王,后又指“一人,一農夫”,如李白《蜀道難》“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歐陽修《解官后答韓魏公見寄》“老為南畝一夫去,猶是東宮二品臣”。而文中,“一夫奔突則京師危”的“一夫”則指一個士兵。B.“牒”指用竹片制成的短簡,將短簡編連在一起也稱為牒。“投牒”,在文中指呈遞文書。C.“子羽”是孔子弟子,因為相貌和體型都不好看,被孔子認為沒有前途,但其刻苦學習。終成大器,文中借此典故希望高仙芝不要以貌取人。D.“左右”是多義詞,有方位“左邊右邊”之意,有動詞“支配”之意,也有副詞“反正”之意,文中指跟隨的人。【答案】A【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化文學常識的把握情況。A項文中“一夫”指叛軍。【考點定位】識記文學常識。能力層級為識記A。【技巧點撥】首先:我們要了解的是點面結合記憶法。其次:再來了解一下.縱橫結合記憶法。因為每個時代不同,所以每一位作家的寫作背景也就不相同,從而又形成了橫的聯系;同一時期不同作品也有各自的特點,從而形成了橫的聯系。所以我們要把這些縱橫交錯的知識點組合起來,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網,達到快速而牢固的記憶。(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A.封常清出生貧苦,相貌丑陋,開始并不受賞識,但他鍥而不舍,抓住時機寫出一篇讓高仙芝非常賞識的戰報,從而嶄露頭腳。B.封常清執法嚴明,因鄭德全故意縱馬沖擊他的侍從,就依法處死了他,后又斬殺兩名犯罪的大將,于是軍中人都很怕他。C.封常青大聲向皇帝進言,提出大的戰略方針,皇帝很賞識,派他前往迎敵,他到達東京后,招募軍隊,截斷河陽橋據守。D.封常清認為,據守潼關,能夠守護京師長安,自己雖可能被以臨陣逃脫的罪名殺死,但也勝過死于敵手。【答案】C時,須讀全、讀準題干,切忌走馬觀花。所謂讀全,就是對題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謂讀準,就是要準確地把握題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容還是分析觀點。只有對題干作全面、準確的分析理解,才能準確地答題。②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為、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對似是而非處,要有借題解文的意識。(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9分)①慕公高義,愿事鞭轡,故無媒自前,公何見拒之深乎②仙芝驚,及見常清,憚其公,不敢讓,常清亦不謝。【答案】(1)我仰慕您的高義,愿意侍奉您,所以沒人介紹自己來了,您為什么一定要拒絕呢?(關鍵詞“高義”“事鞭轡”“媒”“見”每點1分,句意1分。)(2)高仙芝很吃驚,到見了封常清,敬畏他的公正,沒敢責備他。他也不道歉。(關鍵詞“公”“讓”“謝”每點1分,句意1分。)【解析】試題分析:第一句中,重點的實詞虛詞:“高義”高尚的品德;“事鞭轡”侍奉您;“媒”介紹人;“見”偏指一方代詞,我。第二句中,重點的實詞虛詞“公”公正;“讓”責備;“謝”道歉。【考點定位】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技巧點撥】本題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于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參考譯文】封常清是蒲州猗氏縣人,外祖父教他讀書,學識廣博精深。外祖父死后,常清孤苦貧窮,三十多歲了,還沒有成名。高仙芝為都知兵馬使。頗有才能,每次出兵,高仙芝任命了三十多名侍從,衣裳鮮艷漂亮,封常清因而感慨,并報名請求擔任侍從。封常清很瘦,加上腳又跛,高仙芝瞧不起他的外表,不錄用他。第二天他又來了,高仙芝道歉說“:侍從已錄取夠了,哪里用得著又來呢?”封常清發怒說“:我仰慕您的高義,愿意侍奉您,所以沒人介紹自己來了,您為什么一定要拒絕呢?看容貌錄用人,會把子羽看錯,您還是考慮一下吧。”高仙芝還是沒接受他,他就每天到門口來等候,高仙芝沒辦法,就把他錄取到侍從里了。遇上達奚各部反叛,從黑山向西奔向碎葉城,高仙芝率兩千名騎兵追擊,達奚走了很遠的路,人和馬都疲勞了,因此幾乎被全部俘獲或殺死了。封常清在下面暗暗寫好了捷報,詳細記載了井眼、泉水、駐軍地點、勝敵的情況和戰術,條理分明。高仙芝拿來看了,都是自己想寫的,于是大驚,馬上采用了。于是封常清有了名氣。后因功封疊州戍主。高仙芝出征,他常任留后。封常清有才能又果斷,沒有事能難住他。高仙芝委任郎將鄭德詮管理家事,他是高仙芝奶媽的兒子,在軍中很威風。封常清有次從外面回來,眾將上前拜見。鄭德詮見他才上任,輕視他,騎馬撞了他的騎馬侍從后離開了。封常清命侍從把他帶到廳堂里,就關上了門,離開座位說“:我出身微賤,御史中丞大人錯愛,讓我主持留后事務,郎將怎能無禮?”接著叱責他說“:必須借你的死,來嚴肅軍紀。”于是用杖打死了他,把他的臉朝下拖了出去。高仙芝的妻子和奶媽在門外哭著求情,沒能救他的命,很快將情況告訴了高仙芝,高仙芝很吃驚,到見了封常清,敬畏他的公正,沒敢責備他。他也不道歉。遇上大將犯罪,他又殺死了兩位,全軍沒有不害怕他的。封常清生性勤勞節儉,吃苦耐勞,出兵騎驛馬,私人馬廄只有兩匹馬,賞罰嚴明。天寶末年進京朝拜時,安祿山反叛了,皇帝召見他,問用什么辦法對付叛賊。封常清看見皇帝擔憂,就夸口說:“國內長期太平,人們不懂作戰。但道義上有正義和不義,戰場上有各種謀略。我請求趕到洛陽,用全部庫存物招募勇士,甩著馬鞭過黃河,不久就把叛賊的頭獻到朝廷來。”皇帝欣賞他的勇氣。第二天,任命封常清為范陽節度副大使,騎驛馬到了洛陽。招募到六萬軍隊,但都是市民和仆役,于是安排軍隊拆毀了河陽橋把東京作為固守的防備之處。十二月,安祿山度過黃河,封常清派精銳騎兵抵御,殺死了叛軍幾十上百人。叛軍大部隊到了,封常清抵御不住,退進上東門,接戰后又戰敗了。叛軍擊鼓進兵,搜捕官員。封常清又在都亭驛迎戰,又打了敗仗。退兵守宣仁門,又打敗了。于是他對高仙芝說:“叛軍力量很厲害,很難和他們爭鋒,潼關沒有守軍,一旦被叛軍突然襲擊,京城就會危險了,不如趕快去守潼關。”高仙芝聽從了他。戰敗的報告送到了朝廷,皇帝罷免了封常清的官職,讓他作為老百姓隸屬高仙芝辦事。高仙芝讓他穿著黑色衣服監督部署在左右邊的軍隊,邊令誠拿著殺死他的詔書來了,給他看,封常清說:“我之所以不拼死子啊戰場,是怕侮辱了國家的官職,被叛軍抓住殺死。現在我死心甘情愿。”當初封常清戰敗后,直接進了潼關,想見皇帝匯報征戰叛軍的情況,到了渭南,皇帝下詔書命他到潼關去,封常清既憂慮又害怕,就寫遺表謝罪,說道:“自從洛陽失守以后,三次派使者上奏章陳述討賊戰略,都沒有被接見,”又說:“我死了以后,希望皇上不要看輕了這叛軍,那么國家就安定了。”到將被處死時,將遺表交給邊令誠就去受死了。人們多數同情他。2.(2016屆河北省冀州市中學高一上學期第五次月考)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題。(15分)侯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未冠,有俊聲,急義好施,或一日揮千金。進士及第,調寶雞尉,知柏鄉縣。民訟皆決于庭,受罰者不怨。轉運使黃浞聞其名,將推轂之,召詣行臺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浞怒,他日行縣,閱理文書,欲翻致其罪;既而無一疵可指,始以賓禮見,日:“君真能吏也。”率諸使者合薦之。西將高永年死于羌,帝怒,親書五路將帥劉仲武等十八人姓名,敕蒙往秦州逮治。至秦,仲武等囚服聽命,蒙曉之日:“君輩皆侯伯,無庸以獄吏辱君,第以實對。”案未上,又拜御史中丞。蒙奏言:“漢武帝殺王恢①,不如秦繆公赦孟明;子玉縊而晉侯喜,孔明亡而蜀國輕。今羌殺吾一都護,而使十八將繇之而死,是自艾其支體也。欲身不病,得乎?”帝悟,釋不問。遷刑部尚書,改戶部。比歲郊祭先期告辦,尚書輒執政。至是,帝密諭之。對日:“以財利要君而進,非臣所敢。”一日,帝從容問:“蔡京何如人?”對日:“使京能正其心術,雖古賢相何以加。”帝頷首,且使密伺京所為。京聞而銜之。大錢法敝,朝廷議改十為三,主藏吏來告日:“諸府悉輦大錢市物于肆,皆疑法當變。”蒙日:“吾府之積若干?”日:“八千緡。”蒙叱日:“安有更革而吾不知!”明日,制下。又嘗有幾事蒙獨受旨,京不知也;京偵得之,白于帝,帝日:“侯蒙亦如是邪?”罷知亳州。宋江寇京東,蒙上書言:“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今青溪盜起不若赦江使討方臘以自贖。”帝日:“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東平府,未赴而卒,年六十八。(節選自《宋史·侯蒙傳》)①王恢:伏擊匈奴,單于察覺而撤軍。漢武帝大怒,日:“今不誅恢,無以謝天下!”②子玉:楚成王時為令尹。晉楚城濮決戰,楚軍敗,未遇赦,子玉自殺。(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2分)A.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今青溪盜起/不若赦江使討方臘/以白贖B.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今青溪盜起/不若赦江/使討方臘以自贖C.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今青溪盜起不若赦江/使討方臘/以白贖D.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今青溪盜起/不若赦江/使討方臘以白贖【答案】B【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斷句。首先應將句子回歸文本,結合語境理解大意。先抓名詞“江、齊魏、三十六人、官軍、青溪、方臘”斷句,然后再回歸原文檢查正誤。原文標點: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今青溪盜起,不若赦江,使討方臘以白贖。【考點定位】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名師點睛】對于文言斷句類型的題目,不要急于答題,應當先誦讀這個篇段,通過誦讀,力求對全文的內容有個大體的了解,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范圍,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處,遵循先易后難的原則。找虛詞、察對話、依總分、據修辭、對稱、反復、辨句式。(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A.古代男子18歲時舉行加冠禮,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冠”,20歲才為成年。B.“進士及第”指科舉時代經考試合格后錄取成為進士,科舉殿試時的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即狀元、榜眼、探花。C.拜,指授予官職。遷,調動官職,一般是升官。左遷,指貶官、降職。D.古人對死的稱謂等級森嚴,“天子死日崩,諸侯死日薨,大夫死日卒,士日不祿,庶人日死”。侯蒙屬大夫,故死為“卒”。【答案】A【考點定位】識記文學常識。能力層級為識記A。【技巧點撥】首先:我們要了解的是點面結合記憶法。不管是在中考語文文學常識復習還是高考語文文學常識復習,我們都要做到突出重點;同時,還要注重全方位的復習(就是注意相關聯的知識點)。在做高考復習題時,有些知識點往往關鍵節點就在一處,只要把握住了,一切就可以迎刃而解。(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A.侯蒙精于治理,敏于干事。侯蒙不肯越境稟報T作,轉運使黃浞大怒,想借審查T作治侯蒙的罪,卻發現無可指責,最后以禮相待。B.侯蒙善于勸諫,解救大臣。皇帝派侯蒙到秦州去責罰五路將帥等18人,侯蒙援引典故,勸皇帝不要白殘肢體,皇帝醒悟后不再追究。C.侯蒙直言評鑒,結怨蔡京。皇帝叫侯蒙評鑒蔡京,侯蒙認為蔡京心術不正,要不然也是賢相。蔡京聞知后,心里記恨并報復了侯蒙。D.侯蒙忠于國事,為君分憂。侯蒙認識到大面值的錢幣流通有弊病,建議改革,但又不想引起市場恐慌,所以斥責府庫主管并安撫他。【答案】D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D項侯蒙沒有建議改革幣值,他是確實不知情,才斥責主管官吏。【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名師點睛】這道題目是概括歸納文章內容。解答此類題的方法是:①抓住題干,讀全讀準。在閱讀題目時,須讀全、讀準題干,切忌走馬觀花。所謂讀全,就是對題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謂讀準,就是要準確地把握題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容還是分析觀點。只有對題干作全面、準確的分析理解,才能準確地答題。②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為、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對似是而非處,要有借題解文的意識。(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9分)①蒙曉之日:“君輩皆侯伯,無庸以獄吏辱君,第以實對,”(5分)②諸府悉輦大錢市物于肆,皆疑法當變(4分)【答案】(1)侯蒙向他們說明:“你們都是一方的侯伯,無須讓獄吏侮辱你們,只管按實情回答。”(得分點:無庸、辱、第各1分,句意2分)(2)各部門都用車裝載大面值錢幣到店鋪買貨物,都疑心貨幣制度要變更。(得分點:輦、市、狀語后置各1分,句意2分)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于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參考譯文】侯蒙,字元功,是密州高密縣人。還不滿二十歲的時候,就有好的名聲,為正義的事情急于奔走,喜好施救有困難的人,有時一天就花掉千金。考取進士后,調任寶雞縣尉,后來又任柏鄉縣知縣。百姓打官司都是當庭判決,受罰的人都沒有任何怨言。轉運使黃浞聽到他的名聲,要推薦他,叫他到衙署稟報事情,侯蒙因越過了自己的縣境而不肯前往。黃浞很生氣,過些天來到柏鄉縣,審閱文書案卷,想要推翻已定的案子使他獲罪;查了一會兒,竟沒有一點瑕疵可指摘,這才以賓客之禮接見他,說:“您真是個能干的吏員啊。”黃浞便率領各位使者一起推薦他。鎮守西部的將領高永年被羌人殺死了,皇帝很生氣,親自寫了五路將帥劉仲武等十八人的姓名,命令侯蒙去秦州逮捕他們治罪。侯蒙到了秦州,仲武等穿著囚服聽候命令,侯蒙向他們說明:“你們都是一方的侯伯,無須讓獄吏侮辱你們,只管按實情回答。”案件判定的結論還沒有報上去,又提升他任御史中丞。侯蒙上奏說:“當年漢武帝殺了王恢,不如秦繆公赦免孟明。子玉自縊而死使晉侯高興,孔明去世使蜀國的地位變輕了。如今羌人殺了我們一個都護,卻使十八員將領因此而死,這是自殘肢體啊。想要身體不得病,可能嗎?”皇帝醒悟了,把這件事放在一邊,不再追究。遷任刑部尚書,改任戶部。近年郊廟祭祀提前辦妥告成,尚書主管政事。到這時,皇帝就秘密地告訴他這種情況。侯蒙回答說:“因為財利來要求君主提拔自己,這不是臣下所敢做的事情。”一天,皇帝隨便地問:“蔡京這個人怎么樣呢?”侯蒙回答說:“假使蔡京能夠端正自己的心術,即使古代的賢相也比不上他!”皇帝點頭,并且讓他暗中探察蔡京的所作所為。蔡京聽說后懷恨在心。大面值的錢幣流通有弊病,朝廷商議貶值十分之七,府庫主管官吏報告說:“各部門都用車裝載大面值錢幣到店鋪買貨物,都疑心貨幣制度要變更。”侯蒙說:“我們府庫之中有多少貯存?”官員回答道:“八千緡。”侯蒙斥責道:“怎么有變革而我卻不知道!”第二天,法令頒布。又曾經有幾件事侯蒙獨自接受圣旨,蔡京不知道;蔡京偵探到這些事,告訴皇帝,皇帝說:“侯蒙也這樣嗎?”將侯蒙貶為亳州知州。宋江進犯京東,侯蒙上書說:“宋江憑借三十六人橫行于山東、河南一帶,官軍幾萬人沒有敢與他抗衡的,他的才能一定超過常人。如今清溪的盜賊起事,不如赦免宋江,讓他去征討方臘來贖自己的罪。”皇帝說:“侯蒙身居外地卻不忘君主,是忠巨。”命他任東平知府,還沒有上任就死了,終年六十八歲。3.(2016屆寧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學高三上學期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題。(15分)張問達,字德允,涇陽人。萬歷十一年進士。歷知高平、濰二縣,有惠政。征授刑科給事中。寧夏用兵,請盡蠲全陜逋賦,從之。父喪除,起故官,歷工科左給事中。帝方營建兩宮,中官利干沒,復興他役,問達力請停止,不納。俄陳礦稅之害,言:“閹尹一朝銜命輒敢糾彈郡守甚且糾撫按重臣而孫朝所攜程守訓陳保輩至箠殺命吏毀室廬掘墳墓不一按問若萬方怨恫何”典試山東,疏陳道中饑饉流離狀,請亟罷天下礦稅,皆不報。已,巡視廠庫。故事,令商人辦內府器物,僉名以進,謂之僉商。而諸高貲者率賄近幸求免,帝輒許之。問達兩疏爭執,又極論守訓罪,并寢不行。進禮科都給事中。三十年十月,星變,復請盡罷礦稅。時比年日食皆在四月,問達以純陽之月其變尤大,先后疏請修省,語極危切,帝終不納。尋遷太常少卿,以右僉都御史巡撫湖廣。所部水災,數請蠲貸。帝方營三殿,采木楚中,計費四百二十萬有奇,問達多方拮據,民免重困。久之,召拜刑部右侍郎,署部事兼署都察院事。天啟元年冬,代周嘉謨為吏部尚書。連掌內外大計,悉持公論。當是時,萬歷中建言詿誤獲譴諸臣棄林下久,死者已過半。問達等定議:以廷杖、系獄、遣戍者為一等,贈官蔭子;貶竄、削籍者為一等,但贈官。獲恤者七十五人。問達歷更大任,持議平允,不激不隨。先以秩滿,加太子太保,至是乞休,疏十三上。詔加少保,乘傳歸。五年,魏忠賢擅國。御史周維持劾問達力引王之寀植黨亂政,遂削奪,命捐貲十萬助軍興。頃之,問達卒。以巡撫張維樞言,免其半,問達家遂破。崇禎初,贈太保,予一子官。(節選自《明史·張問達傳》)(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2分)A.閹尹一朝銜命/輒敢糾彈郡守/甚且糾撫按重臣/而孫朝所攜程守訓陳保輩/至箠殺命吏/毀室廬/掘墳墓/不一按問/若萬方怨恫何B.閹尹一朝銜命/輒敢糾彈郡守甚/且糾撫按重臣/而孫朝所攜程守訓陳保輩/至箠殺命吏/毀室廬/掘墳墓/不一按問/若萬方怨恫何C.閹尹一朝銜命/輒敢糾彈郡守/甚且糾撫按重臣而孫朝/所攜程守訓陳保輩至/箠殺命吏/毀室廬/掘墳墓/不一按問/若萬方怨恫何D.閹尹一朝銜命/輒敢糾彈郡守/甚且糾撫按重臣/而孫朝所攜程守訓陳保輩至/箠殺命吏/毀室廬/掘墳墓/不一按問/若萬方怨恫何【答案】A【考點定位】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名師點睛】對于文言斷句類型的題目,不要急于答題,應當先誦讀這個篇段,通過誦讀,力求對全文的內容有個大體的了解,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范圍,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處,遵循先易后難的原則。找虛詞、察對話、依總分、據修辭、對稱、反復、辨句式。(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A.知:主持、管理的意思。文中“知高平、濰二縣”就是先后任高平縣、濰縣的縣令。B.中官:文中指“宦官”,是中國古代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成員役使的官員,又稱“閹人”。C.典試:科舉考試最高等第,皇帝出題,官員到地方主持,文中指張問達主持山東的科舉考試。D.星變:星象的異常變化,古時謂將有兇災。例如文中“比年日食皆在四月”的天象變化,也是“星變”。【答案】C【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化文學常識的把握情況。C項弄混了“殿試”與“典試”,典試,主持考試。【考點定位】識記文學常識。能力層級為識記A。【技巧點撥】首先:我們要了解的是點面結合記憶法。不管是在中考語文文學常識復習還是高考語文文學常識復習,我們都要做到突出重點;同時,還要注重全方位的復習(就是注意相關聯的知識點)。在做高考復習題時,有些知識點往往關鍵節點就在一處,只要把握住了,一切就可以迎刃而解。(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A.張問達心系蒼生,關心百姓疾苦。寧夏打仗,他請求免去陜西全省拖欠的賦稅;后來到山東,又請求廢除礦稅,皇帝全都答應。B.張問達正直敢言,不怕觸犯權貴。宦官們從營造宮殿的款項中獲益,他力請停工;他發現宦官與商人勾結,又上疏爭執請求查辦。C.張問達忠誠機智,善抓機會進諫。他看到星象發生變化,認為這種情況常常預示異常的災害,就借機請求皇帝修身反省,但皇帝并沒有接受。D.張問達執政公允,勇于承擔重任。對于前朝那些蒙冤已久甚至已經死去的大臣,他按照處罰程度輕重不同,分別加以撫慰、保護。【答案】A【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A項原文是“請盡蠲全陜逋賦,從之”“請亟罷天下礦稅,皆不報”,前者皇帝同意免除,但后者并沒有上報給皇帝。【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名師點睛】這道題目是概括歸納文章內容。解答此類題的方法是:①抓住題干,讀全讀準。在閱讀題目時,須讀全、讀準題干,切忌走馬觀花。所謂讀全,就是對題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謂讀準,就是要準確地把握題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容還是分析觀點。只有對題干作全面、準確的分析理解,才能準確地答題。②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為、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對似是而非處,要有借題解文的意識。(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9分)①而諸高貲者率賄近幸求免,帝輒許之。②先以秩滿,加太子太保,至是乞休,疏十三上。【答案】(1)翻譯:可是各有錢的富商大多賄賂皇帝身旁的人請求將自己的名字免除,皇帝也總是予以同意。4分:采分點“貲”(錢財、財貨)、“率”(大都、大多)、“近幸”(皇帝身旁的人)“輒”(總是,表強調),每譯對一處給1分。(2)翻譯:起先因任期屆滿,加封太子太保,到這時乞求退休,上了十三道奏疏。5分:采分點“秩滿”(官吏任期屆滿)、“至是”(到這時)“乞休”(乞求退休)、“疏十三上”(上了十三道奏疏)三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句意通順1分。【考點定位】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技巧點撥】本題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于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參考譯文】張問達,字德允,陜西涇陽人。萬歷十一年(1583)進士,歷任高平縣、濰縣知縣,有德政。征召授官刑科給事中。寧夏打仗時,請求全部免去整個陜西省拖欠的賦稅,皇帝答應了。服完父親的喪禮后復官,擔任工科左給事中。皇帝正在營造宮殿,朝內太監侵吞公款從中獲益,又興建其他項目。張問達極力請求停工,皇帝不采納。不久陳述收取礦稅的弊病,說:“宦官一旦奉了皇帝的命令,就敢于檢舉彈劾地方長官的過失,甚而至于督撫、按察使等重臣。而孫朝與程守訓、陳保一幫人相勾結,竟達到將朝廷差遣官吏鞭打至死,毀壞房屋,挖掘墳墓的地步。皇帝如果不詳細追查,將怎樣安撫全國各地的不滿情緒啊!”主持山東的科舉考試,上疏陳述沿途饑餓的老百姓流離失所的情形,請求趕快廢除全國的礦稅,都沒有上報給皇帝。不久,巡視廠庫。過去的慣例,讓商人承辦內府的器物,都要簽名然后送進去,叫作僉商。可是各有錢的富商大多賄賂皇帝身旁的人請求將自己的名字免除,皇帝也總是予以同意。張問達兩次上疏爭執,又極力論證程守訓的罪行,全都如石沉大海,沒有消息。提升禮科都給事中。萬歷三十年(1602)十月,星象發生變化,張問達又請求全部廢除礦稅。當時連年日食都集中在四月,張問達認為純陽之月出現這一情況預示災變尤其大,先后請求皇帝修身反省,語詞極為不安而中肯,皇帝最終沒有接受。不久調任太常寺少卿,以右僉都御史的身份巡撫湖廣。湖廣境內發水災,多次請求免除借債。皇帝正在營造三座宮殿,在湖廣采集木材,共耗資四百二十多萬兩銀子。張問達多方辛勞,使百姓免于多重困苦。一段時間后,征召授官刑部右侍郎,除在本部辦公外,還兼理都察院的事情。天啟元年(1621)冬天,代替周嘉謨成為吏部尚書。掌管朝內朝外的大事,處理公眾的議論都很融洽。這時,萬歷年間上書提意見而受牽連遭到譴責的各大臣蒙冤已經很久了,大多都已死去。張問達等人規定:受廷杖刑、關進監獄、流放充邊的人定為一等,追贈官職,封蔭他們的后代;貶職流放、削官職為平民的人定為一等,只追贈他們的官職。(因此)受到保護的有七十五人。張問達屢擔重任,持論公正,不偏激,也不隨波逐流。起先因任期屆滿,加封太子太保,到此乞求退休,上十三道疏。皇帝下詔加封少保,乘著驛車回了家。天啟五年(1625),魏忠賢當政。御史周維持彈劾張問達極力引薦王之寀樹立派系,搞亂朝政,于是剝奪張問達的官職。皇帝命令張問達捐錢十萬兩銀子資助軍事建設。不久,張問達去世。因巡撫張維樞的請求,減免捐款的一半。張問達家由此破產。崇禎初年,贈太保,蔭封他的一個兒子做官。4.(2016屆安徽省馬鞍山二中、安師大附中、淮北一中、銅陵一中2016屆高三第三次聯考)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題目。(15分)何師儉,字桐叔,浙江山陰人。以納貲,于康熙六十年選授兵部員外郎。奉職勤懇,常數月不出署。雍正元年,遷廣西右江道僉事,部請留任一年,世宗命以升銜留任,賜人葠、貂皮。師儉以執法卻重賄,忤要人,因誣以避瘴故留部。侍郎李紱昌言曰:“今部曹不名一錢,才者尤勞瘁,茍得郡,爭趨之,況監司耶?”期滿,復請留,加按察司副使銜。司疏奏皆出其手,他司事難治者亦時委之。三年,出為江南驛鹽道副使,上召對,勉以操守,復賜人葠、貂皮,許上疏言事。四年,調廣東糧驛道副使。歲大祲,師儉以存留米五萬石給餉,飭所屬緩征。或疑專擅獲咎,師儉曰:“請而后行,民已苦箠楚矣!”總督孔毓珣與巡撫楊文乾不相能,以師儉署鹽法道,欲引以為助。文乾疑為毓珣黨,令買銅,將以賠累困之。明年,文乾入覲,上示以毓珣彈事,亦及師儉,乃知師儉非阿毓珣者。令署按察使,毓珣又疑師儉暱文乾。及文乾卒,劾師儉違禁開礦,侵蝕銅價。逾年,署巡撫傅泰會鞫,事始白。上知其無罪,命往陜西佐治軍需。師儉在兵部,諳悉諸邊形勢扼塞、戰守機宜、芻餉緩急。至涼州,每集議,指畫如素習,總督查郎阿深重之。署涼莊道參政。師過涼州,檄至肅州支餉。兩路遙遠,師儉即以涼州所蓄給之,師行無乏。一日羽書數過,師儉策必調取生兵,峙餦以待。已而果然。肅州師將行,飛檄令截取公私騾馬,官民皇皇。師儉曰:“在道官商皆赴肅者,若官頓於途,貨棄於地,非軍前所宜。進剿未有定期何如聽其至肅釋所載而后供役軍前得人與貨亦省芻茭解送之煩是獲兩利也。檄雖嚴,吾自當之。”於是官商皆安,軍事亦無誤。尋調補西安鹽驛道副使。關中旱,詔以湖廣米十萬石自商州龍駒寨運陜西。師儉董其役,未半,大雨谿漲,騾馬少,不足供轉輸。商於山中無頓積所,水次隘,運艘不齊。師儉以秋穀將登,請止運,民亦不饑。軍中馬缺,檄取驛馬。師儉謂:“置郵傳命,如人身血脈,不能一日廢。”拒不可,事竟寢。擢按察使,數平疑獄。吏有故入人罪者,必按如法,雖貴勢賢親不徇縱。十三年,以目疾乞休。高宗即位,赦詔至,時目已失明,令吏誦案牘,諦聽,得邀赦典者,立出之而后上陳。留兩月,畢其事始歸。后卒於家,陜西祀名宦。(《清史稿·列傳八十七·何師儉傳》)(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2分)A.進剿未有定/期何如/聽其至肅釋所載/而后供役軍前/得人與貨亦省/芻蕘解送之/煩是獲兩利也。B.進剿未有定期/何如聽其至肅/釋所載而后供役/軍前得人與貨/亦省芻堯解送之煩/是獲兩利也。C.進婀未有定期何如/聽其至肅釋所載/而后供役/軍前得人與貨亦省/芻解蕘送之煩/是獲兩利也。D.迸剿未有定期/何如聽其至肅/釋所載而后供役軍前/得人與貨亦省/芻解蕘送之/煩是獲兩利也。【答案】B【考點定位】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技巧點撥】對于文言斷句類型的題目,不要急于答題,應當先誦讀這個篇段,通過誦讀,力求對全文的內容有個大體的了解,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范圍,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處,遵循先易后難的原則。找虛詞、察對話、依總分、據修辭、對稱、反復、辨句式。(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A.納貲,封建社會的選官辦法,即交納一定的錢財就可以取得入選作官的資格,實質上是公開的買官賣官。B.兵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相當于今日的國防部,掌管選用武官及兵篇、軍械、軍令等。其長官為兵部尚書。C.羽書,插有鳥羽的緊急軍事文書。《漢書》注:“以木簡為書,長尺二寸,用征召也。其有急事,則加以鳥羽插之。”D.芻蕘,割草打柴的人,指代鄉野間見聞不多無知淺舾的人或普通百姓。常用“芻蕘之見”來批評別人見識短淺。【答案】D詢于芻蕘。——《詩·大雅·板》【示例】芻蕘之微,先民詢之。——劉開《問說》①芻蕘之見認為自己的意見很淺陋的謙虛說法。【出處】:《詩經·大雅·板》:“先民有言,詢于芻蕘。”【示例】:但軍旅之事,容當陸續奉獻,~,供將軍斟酌可否。(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七章)②芻蕘之言【解釋】:芻蕘:割草打柴的人。割草打柴人的話。指普遍百姓的淺陋言辭。也用作講話者的謙詞。【出處】:《詩經·大雅·板》:“先民有言,詢于芻蕘。”【示例】:巧匠何曾棄樗櫟,~或有益。◎宋·李清照《上樞密韓肖胄》詩③詢于芻蕘【解釋】:詢:問;芻蕘:割草打柴的人,借指地位低微的人。指向普通老百姓了解情況,征求意見。【出處】:《詩經·大雅·板》:“先民有言,詢于芻蕘。”(3)下列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A.雍正元年,何師儉被提拔到廣西擔任右江道僉事。因為他執法公正、拒絕受賄,被他得罪的權貴就誣告他想逃避瘴氣,于是他又被滯留在兵部擔任員外郎。B.何師儉調任廣東的那年,莊稼歉收,何師儉擔心老百姓遭受疾苦,就自作主張把存留的五萬石糧拿出來作為應急糧餉,并告誡下屬官吏暫緩征收賦稅。C.何師儉在兵部時,就對各個地方的地勢要塞、攻打守備的時機和軍糧供應的情況很熟悉。到涼州后,他對每次集會討論的事情都了如指掌,受到總督的賞識。D.何師儉晚年時已雙日失明,但是仍然勤子政事,有時還讓隨從官吏把文書的內容讀給自己聽。在家中去世后,陜匿曾修建祠堂來紀念這位名臣。【答案】A【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A根據原文第一節“雍正元年,遷廣西右江道僉事,部請留任一年,世宗命以升銜留任,賜人葠、貂皮。師儉以執法卻重賄,忤要人,因誣以避瘴故留部。”可以推斷A項中“于是他又被滯留在兵部擔任員外郎。”系曲解文意。【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技巧點撥】這道題目是概括歸納文章內容。解答此類題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為、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對似是而非處,要有借題解文的意識。比如本題,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后進行比較選項即可發現錯誤。(4)把中文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9分)①明年,文乾入覲,上示以毓珣彈事,亦及師儉,乃知師儉非阿毓珣者。②擢按察使,數平疑獄。吏有故入人罪者.必按如法,雖貴勢賢親不徇縱。【答案】(1)第二年,楊文乾入朝拜見皇帝時,皇帝讓他看孔毓珣彈劾他的奏章,彈劾中也涉及了何師儉,才知道何師儉不是阿諛孔毓珣的。(2)升任按察使之后,多次查清疑難案件。有故意陷害別人的官吏,也必定按法律懲辦他們,即使顯要權貴親近之人也不徇私放縱。【考點定位】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技巧點撥】本題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于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文言文閱讀翻譯四字訣:首覽全文,掌握大意。詞不離句,句不離詞。詞句難解,前后聯系。跳躍句子,補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譯。省略倒裝,都有規律。常見虛詞,因句而異。實詞活用,領會語意。翻譯整句,句子流利。對照原文,務求直譯。字詞句篇,連成一氣。翻譯完畢,檢查仔細。參考譯文:何師儉,字桐叔,浙江山陰人。通過捐財物在康熙六十年被選任為兵部員外郎。他工作勤懇,經常幾個月都不出官府。雍正元年,升職為廣西右江道僉事,兵部又奏請讓他留任了一年,世宗皇帝使命他升官銜留在兵部作事,并賜給他人參、貂皮。何師儉因為嚴格執行拒收賄賂,得罪了顯要人物,被誣告是因為想逃避廣西的瘴氣故意留在兵部不走。侍郎李紱說:“如何部里各司官員都不值錢,有才干的人尤其勞累不堪,如果能外任為官,大家都爭著去,更何況部里監司呢?”一年期滿后,又請求留任,又被加授按察司副使官銜。司里的疏書奏章都出自他手,別的部門有難以處理的事有時也交給他辦。雍正三年,外任為江南驛鹽道副使,皇帝召他面見對談,勉勵他保持操行,又賜他人參、貂皮,準他直接上書談事。雍正四年,調任為廣東糧驛道副使。那年廣東遭受大災,何師儉用存留的五萬石米糧供作應急糧餉,約束所屬官吏暫緩征服稅賦。有人擔心擅自作主會犯錯獲罪,何師儉說:“先請示下來再施行,老百姓就要困苦不堪了。”總督孔毓珣與巡撫楊文乾相敵視,因為何師儉任鹽法道,都想拉攏何師儉做為自己的助力。楊文乾懷疑何師儉是孔毓珣的同黨,就令何師儉買銅,打算讓他陷入賠錢的困境。第二年,楊文乾入朝拜見皇帝時,皇帝讓他看孔毓珣彈劾他的奏章,彈劾中也涉及了何師儉,才知道何師儉不是阿諛孔毓珣的。(他就推薦)讓何師儉擔任按察使,孔毓珣又懷疑何師儉親近楊文乾。等到楊文乾去世,孔毓珣便彈劾何師儉違反禁令開礦,侵擾銅價。第二年,代理巡撫的傅泰會審之后,事情才真情大白。皇上知道何師儉無罪,便命他前往陜西輔佐,管理軍需。何師儉在兵部,熟悉了各邊境地區的形勢和重點、戰與守的分寸、糧餉供應的緩急。到涼州之后,每次開會議事,指點事務就像做習慣了的一樣,總督查郎阿很看重他。讓他代理涼莊道參政。軍隊經過涼州,傳達下來的公文讓他們到肅州領取餉銀。兩邊路途遙遠,何師儉就用涼州所存的銀兩先支付軍需,使軍隊行動不缺糧餉。有一天行軍公文過往好幾遍,何師儉想到肯定有新軍隊調動過來,就(提前)支好帳逢等著。不久果然是這樣。肅州軍隊將要行經此地,送來急信要求截住、征用沿途公家和私人的騾馬牲畜,地方官和百姓都人心惶惶。何師儉說:“這路上的官員商人都是趕往肅州的,如果官員困在路上,貨物丟在途中,都對軍隊行動不利。進軍剿匪還沒有定期,不如讓他們都先到肅州,放下人員、貨物之后再供軍隊役使?軍方得到了人員和貨物,也省去了交接押運的麻煩,兩方面各得便利。文書說得雖嚴,我來承擔這個責任。”就這樣官員商旅都安心了,軍事也沒有耽誤。不久何師儉補缺調任西安鹽驛道副使。關中發生旱災,進行下令把湖廣地區的十萬石米糧從商州龍駒寨送往陜西。何師儉主持這次運輸,沒運過一半,天降大雨,河溪水漲,騾馬又少,不足以供應運輸所需。商於山里沒有積存糧食的地方,水路也不通暢,運輸的船也不齊備。何師儉以秋糧收獲在即為由,請求停止送糧,百姓也不會挨餓。當時軍中缺乏馬匹,發文要征用驛站用的馬匹。何師儉說:“設置郵政驛站,如同人身體的血脈,一天也不能廢掉。”拒絕了征用文書,這事最終就沒有實行。升任按察使之后,多次查清疑難案件。官吏有故意陷害別人的,也必定按法律懲辦他們,即使顯要權貴親近之人也不徇私放縱。雍正十三年,何師儉以眼病為由請求退休。高宗登上帝位之后,大赦的詔命下達,當時何師儉已經雙目失明,就讓吏員將文書讀給自己聽,遇到赦免名單上有名字的人,立刻就釋放了,然后再上報。停留任上兩個月,做完了自己的事務才回家。后來何師儉在家中逝世,陜西為他修建祠堂來紀念這位名臣。5.(2016屆貴州省貴陽市第一中學高三第五次月考)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題目。(15分)司馬朗字伯達,河內溫人也。九歲,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親者,不敬其親者也。”客謝之。十二,試經為童子郎,監試者以其身體壯大,疑朗匿年,劾問。朗曰:“朗之內外,累世長大,朗雖稚弱,無仰高之風,損年以求早成,非志所為也。”監試者異之。后關東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險,欲徙居溫。朗謂邵曰:“唇齒之喻,豈唯虞、虢?溫與野王即是也;今年去彼而居此,是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國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帶山之縣必駭,是搖動民之心而開奸宄之原也,竊為郡內憂之。”邵不從。邊山之民果亂,內徙,或為寇抄。是時董卓遷天子都長安,卓因留洛陽。朗父防為治書御史,當徙西,以四方云擾,乃遣朗將家屬還本縣。或有告朗欲逃亡者,執以詣卓,卓謂朗曰:“卿與吾亡兒同歲,幾大相負!”朗因曰:“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陽九之會,清除群穢,廣舉賢士,此誠虛心垂慮,將興至治也。威德以隆,功業以著,而兵難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內,民不安業,捐棄居產,流亡藏竄,雖四關設禁,重加刑戮,猶不絕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朗知卓必亡,恐見留,即散財物以賂遺卓用事者,求歸鄉里。到謂父老曰:“董卓悖逆為天下所仇此忠臣義士奮發之時也郡與京都境壤相接洛東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興義兵者若未得進其勢必停于此。此乃四分五裂戰爭之地,難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舉宗東黎陽。黎陽有營兵,趙威孫鄉里舊婚,為監營謁者,統兵馬,足以為主。若后有變,徐復觀望未晚也。”父老戀舊,莫有從者,惟同縣趙咨,將家屬俱與朗往焉。后數月,關東諸州郡起兵,眾數十萬,皆集熒陽及河內。諸將不能相一,縱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久之,關東兵散,太祖與呂布相持于濮陽,朗乃將家還溫。時歲大饑,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訓諸弟,不為衰世解業。建安二十二年,遇疾卒,時年四十七。(節選自《三國志·司馬朗傳》)(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2分)A.董卓悖逆/為天下所仇此/忠臣義士奮發之時也/郡與京都境壤/相接洛東/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興義兵者若未得進/其勢必停于此B.董卓悖逆/為天下所仇/此忠臣義士奮發之時也/郡與京都境壤/相接洛東/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興義兵者若未得/進其勢必停于此C.董卓悖逆/為天下所仇/此忠臣義士奮發之時也/郡與京都境壤相接/洛東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興義兵者若未得/進其勢必停于此D.董卓悖逆/為天下所仇此/忠臣義士奮發之時也/郡與京都境壤相接/洛東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興義兵者若未得進/其勢必停于此【答案】C【考點定位】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技巧點撥】對于文言斷句類型的題目,不要急于答題,應當先誦讀這個篇段,通過誦讀,力求對全文的內容有個大體的了解,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范圍,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處,遵循先易后難的原則。找虛詞、察對話、依總分、據修辭、對稱、反復、辨句式。本題就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先抓虛詞“也”等初步斷句,再結合文意細細斷開。(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A.“童子郎”是漢魏時授予通曉儒經的年幼者的稱號。如李賢對《后漢書·戚洪傳》加注說“漢法,孝廉經試者為郎。洪以年幼才俊,故拜童子郎也。”B.“刺史”一職開始設置于西晉時期。原為巡察官名,后來成為州郡最高行政長官。C.古代數學家認為四千六百一十七歲歲為一元,初入元一百零六歲,內有災歲九,稱為“陽九”。故“陽九”只會記載那些年或厄運。D.“州郡”是州和郡的統稱,均為古代行政區。州基本沿襲九州之風,郡則始于戰國,完善于秦漢。【答案】B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刺”,檢核問事之意。刺史巡行郡縣,分全國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后通稱刺史。刺史制度在西漢中后期得到進一步發展,對維護皇權,澄清吏治,促使昭宣中興局面的形成起著積極的作用。孝成帝時期刺史改稱州牧,職權進一步擴大,由監察官變為地方軍事行政長官。秦每郡設御史,任監察之職,稱監察院御史(監察御史)。漢初省,旋復置。文帝以御史多失職,命丞相另派人員出刺各地,不常置。武帝元封初,廢諸郡監察御史。繼之,分中國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后通稱刺史。(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A.十二歲時,司馬朗通過通經考試成為童子郎,后因身材高大健碩而被監考的人懷疑他隱瞞了年齡,就詢問他。B.司馬朗擔任御史期間,遭遇天下大亂,不能西行,司馬朗主動請求帶領家人返回本縣避禍,被董卓責問。C.司馬朗回到故鄉后,對鄉親闡述了董卓之亂的不利形勢,希望他們舉家前往黎陽,尋找投奔之所,但除趙咨外,沒有誰跟著他離開。D.司馬朗對宗族子弟要求嚴格,不因為是衰亂時期就放松學業。【答案】B【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B項中“司馬朗主動請求帶領家人返回本縣避禍”錯,原文第三節防為治書御史,當徙西,以四方云擾,乃遣朗將家屬還本縣。或有告朗欲逃亡者”可見司馬朗并非主動請求。【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技巧點撥】這道題目是概括歸納文章內容。解答此類題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為、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對似是而非處,要有借題解文的意識。比如本題,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后進行比較選項即可發現錯誤。(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9分)①九歲,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親者,不敬其親者也。”客謝之。(4分)②諸將不能相一,縱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久之,關東兵散,太祖與呂布相持于濮陽,朗乃將家還溫。(5分)【答案】(1)(4分)九歲時,有人直接叫他父親的名字,司馬朗說:“輕慢別人父母的人,也就是不尊敬自己父母的人。”這個客人就向他道歉。(“慢”:輕慢,1分;“親”:父母,1分;“者……也”:表判斷,1分;“謝”:道歉,1分)(2)(5分)將領們不能統一行動,放縱士兵搶掠,被殺死的百姓近一半。過了很久,關東的兵散去,太祖和呂布在濮陽一帶相互對峙,司馬朗才帶著家人回到溫地。(“相一”:互相統一,1分;“且”:將近,1分;“久之”:過了一段時間,1分;“相持”:相互對峙,1分;“將”:帶領,1分)【考點定位】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技巧點撥】本題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于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文言文閱讀翻譯四字訣:首覽全文,掌握大意。詞不離句,句不離詞。詞句難解,前后聯系。跳躍句子,補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譯。省略倒裝,都有規律。常見虛詞,因句而異。實詞活用,領會語意。翻譯整句,句子流利。對照原文,務求直譯。字詞句篇,連成一氣。翻譯完畢,檢查仔細。參考譯文:司馬朗,字伯達,河內溫地人。九歲時,有人直接叫他父親的名字,司馬朗說:“輕慢別人父母的人,也就是不尊敬自己父母的人。”這個客人就向他道歉。他十二歲時,通過通經考試成為童子郎,監考的人因為司馬朗身體健壯高大,懷疑他隱瞞了年齡,就訊問他。司馬朗說:“我的父族和母族,歷代人都長得個頭高大,我雖然年幼,卻沒有希望高攀的習性,少報年齡來求得早有成就,這不是我立志要做的事。”監考的人對他的話感到驚訝。后來關東的軍隊起事,原冀州刺史李邵家住在野王,靠近山勢險要的地方,他打算遷居到溫地。司馬朗對李邵說:“唇齒相依的比喻難道只是指虞國和虢國嗎?溫地和野王兩地也正是這樣;現在您離開那里而居住到這里,只是躲避早上滅亡的時刻罷了。況且您是郡國百姓中享有名望的人,現在敵寇還沒有到來您就先遷走,依傍山地的各縣百姓必定發生騷亂,這樣就會動搖民心而成為違法亂紀的根源,我私下為郡內百姓的安危感到擔憂。”李邵沒有聽從他的勸告。沿山一帶的百姓果然發生騷亂,他們向內遷徙,有的還進行搶劫。這時董卓遷移天子改都長安,董卓仍留在洛陽。司馬朗的父親司馬防擔任治書御史,應當向西遷移,因為天下各地紛亂如云,就派司馬朗帶著家屬返回本縣。有人告發司馬朗打算逃跑,把他抓起來送到董卓那里,董卓對司馬朗說:“你和我死去的兒子同歲,怎么這樣辜負我!”司馬朗于是就說:“您憑借高出世俗的美德,恰逢天下遭遇災難的機會,清除眾多的惡人,廣泛推舉賢能的人才,這確實是您的虛心納下,殫精竭慮的結果,(這樣下去)將會出現興旺以致大治的局面。您的威勢和德行因此盛大,您的功勛和業績因此顯著,然而戰爭災難一天天興起,各州郡紛亂不安,郊野四境之內,百姓不能安居樂業,他們拋棄了住房財產,到處流浪逃竄,雖然四面的關口設卡制止,對逃亡的人加重刑罰懲治,但仍然不能禁絕止息,這就是我憂愁不安的原因。”司馬朗知道董卓必定敗亡,害怕自己被留下,就分送財物給董卓手下管事的人,請求返回故鄉。他回到故鄉后對父老們說:“董卓犯上作亂,被天下人仇恨,這正是忠臣義士發奮有為的時候。我們郡和京城境界相連,洛陽城東面有成皋,北面毗連黃河,天下興起義兵的人們如果不能前進,那情勢必然使他們停留在這里。這里是軍隊四分五裂交戰爭奪的地方,很難使自己安居下去,不如趁現在道路還可以通行,帶領整個宗室向東遷往黎陽。黎陽有軍營,趙威孫過去同我們鄉里有姻親,擔任監營謁者,統領軍隊,足可以做我們的首領。如果以后有變化,再慢慢觀望也不晚。”父老們留戀故土,沒有跟著司馬朗遷走的,只有同縣的趙咨,帶著家眷一起和司馬朗遷往黎陽。幾個月后,關東各州郡起兵,聚眾幾十萬人,都集結在滎陽、河內一帶。將領們不能統一行動,放縱士兵搶掠,被殺死的百姓近一半。過了很久,關東的兵散去,太祖和呂布在濮陽一帶相互對峙,司馬朗才帶著家人回到溫地。這一年發生大饑荒,出現了人吃人的現象,司馬朗收留撫恤宗族里的人,教育自己的弟弟們,不因為是衰亂時期就放松學業。建安二十二年,因患病去世,當時四十七歲。6.(2016屆河北省邯鄲市第一中學高三下學期研七)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題。(15分)曾鞏,字子固,建昌南豐人。生而警敏,讀書數百言,脫口輒誦。年十二,試作《六論》,援筆而成,辭甚偉。甫冠,名聞四方。歐陽修見其文,奇之。中嘉祐二年進士第。出通判越州,歲饑,度常平不足贍,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諭告屬縣,諷富人自實粟,總十五萬石,視常平價稍增以予民。民得從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貸之種糧,使隨秋賦以償,農事不乏。知齊州,其治以疾奸急盜為本。章邱民聚黨村落間,號“霸王社”,椎剽奪囚,無不如志。鞏配三十一人,又屬民為保伍,使幾察其出入,有盜則鳴鼓相援,每發輒得盜。有葛友者,自出首。鞏飲食冠裳之,假以騎從,輦所購金帛隨之,夸徇四境。盜聞,多出自首。自是外戶不閉。河北發民浚河,調及它路,齊當給夫二萬。縣初按籍三丁出夫一,鞏括其隱漏,至于九而取一,省費數倍。知洪州。會江西歲大疫,鞏命縣鎮亭傳,悉儲藥待求,軍民不能自養者,來食息官舍,資其食飲衣衾之具,分醫視診,書其全失、多寡為殿最。師征安南,所過州為萬人備。他吏暴誅亟斂,民不堪。鞏先期區處猝集,師去,市里不知。加直龍圖閣、知福州。南劍將樂盜廖恩既赦罪出降余眾潰復合陰相結附旁連數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懾恐。鞏以計羅致之,繼自歸者二百輩。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饒,爭欲為主守,賕請公行。鞏俾其徒相推擇,識諸籍,以次補之。授帖于府庭,卻其私謝,以絕左右徼求之弊。福州無職田,歲鬻園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萬。鞏日:“太守與民爭利,可乎?”罷之。后至者亦不復取也。徙明、亳、滄三州。鞏負才名,久外徙,世頗謂偃蹇不偶。一時后生輩鋒出,鞏視之泊如也。拜中書舍人。甫數月,丁母艱去。又數月而卒,年六十五。鞏為文章,上下馳騁,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經”,斟酌于司馬遷、韓愈,一時工作文詞者,鮮能過也。(1)給文中加波浪線句斷句正確的是()(2分)A.南劍將樂盜廖恩既赦罪出降/余眾潰復合/陰相結/附旁連數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懾恐B.南劍將樂盜廖恩既赦罪/出降余眾潰復合/陰相結/附旁連數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懾恐C.南劍將樂盜廖恩既赦罪出降/余眾潰復合/陰相結附/旁連數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懾恐D.南劍將樂盜廖恩既赦罪/出降余眾潰復合/陰相結附/旁連數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懾恐【答案】C【考點定位】要求對一段課外古文的全部或部分斷句,能力層級為B【技巧點撥】本題考查對淺易文言文斷句的能力。文言文斷句、標點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讀多背,形成語感。有了一定的語感,讀到該停頓之處,就會自然而然地停頓,不必苦思。斷句、標點也講求一定的技巧,做題時應把握準語意,根據語法結構、邏輯規律作出判斷。解答本題應首先明白語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對語句進行斷句。(2)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A.“中嘉祐二年進士第”中“第”指科舉考試及格的等次,“進士”是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后一級考試者,意為可以進授爵位之人。B.古代任命或調任官職的詞語很多,“拜中書舍人”指“授予中書舍人一職”,“徙明、毫、滄三州”指“調任明州、毫州、滄州知州”。C.“丁母艱”是指母親去世,回鄉守喪。守喪有一定的時間規定,這在古代是一種孝順行為,表明當事人對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D.“六經”指六部儒家經典著作,是指經過孔子整理而傳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們是《論語》《詩經》《尚書》《禮記》《樂經》《周易》。【答案】D【解析】試題分析:該題考核文學常識。D項,《論語》不是“六經”。(六經指“詩、書、禮、樂、易、春秋”這六本書,合稱四書六經。其中的《樂經》后來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經)【考點定位】識記文學常識。能力層級為識記A。【易錯警示】中國古代文化常識:一、人的稱謂;二、古代職官;三、天文歷法;四、古代地理;五、科舉制度;六、風俗禮儀;七、飲食器用;八、音樂文娛;九、文史典籍;十、目錄辭書;十一古代軍制。該題干中,A.B項考核“古代職官”,C項考核“風俗禮儀”、D項考核“文史典籍”。(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A.曾鞏機敏強識,年少有才。數百字的文章,他讀完就能脫口成誦;十二歲試著寫成《六論》,言辭奇偉,由此聲名聞于四方。B.曾鞏治理有方,善抓根本。掌管齊州時,以鏟除奸盜作為根本任務,既調動百姓參與,又善待自首的盜賊,于是州內安定。C.曾鞏愛護百姓,不謀私利。朝廷征伐安南時,他事先做好供應軍隊的準備,不擾民;做福州知州時,他不許官府與民爭利。D.曾鞏面對災情,處理得法。遇荒災時他估計倉儲不足救濟,勸富人就近賣糧給災民;江西大疫,他命縣鎮、驛站備藥待需。【答案】A【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技巧點撥】這道題目是概括歸納文章內容。解答此類題的方法是:①抓住題干,讀全讀準。在閱讀題目時,須讀全、讀準題干,切忌走馬觀花。所謂讀全,就是對題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謂讀準,就是要準確地把握題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容還是分析觀點。只有對題干作全面、準確的分析理解,才能準確地答題。②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為、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比如本題的A項,考生就應到文中找到相關內容,然后再與選項進行比較,即可發現,說法錯誤。(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9分)①他吏暴誅亟斂,民不堪。鞏先期區處猝集,師去,市里不知。②鞏俾其徒相推擇,識諸籍,以次補之。【答案】①其他的官吏(借此機會)橫征暴斂(急于斂財),百姓難以忍受。曾鞏則事先(提前)籌劃安排(分別處理)部隊突然聚集時的吃住問題,軍隊離開,城鄉的百姓都不知道。(暴誅亟斂、堪、區處、市里各1分,句意1分。共5分)②曾鞏讓僧徒們互相選擇、推薦擔任主守的人,將推選的人記錄在冊,按照次序補缺。(俾、識、以次各1分,句意1分。共4分)【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譯句子的能力。本題中,要掌握以下關鍵字詞的翻譯:(1)暴誅亟斂、堪、區處、市里各1分,句意1分;(2)俾、推擇、識、以次各1分,句意1分。【考點定位】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名師點睛】本題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于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參考譯文】曾鞏,字子固,建昌郡南豐縣人。他從小就機智敏銳,數百字文章他能脫口成誦。十二歲時,嘗試寫《六論》,提筆立成,文辭很有氣魄。剛到二十歲,名聲已傳播到四方。歐陽修看到他的文章,認為很是奇異。考中嘉祐二年進士。出京擔任越州通判,當年收成不好,曾鞏估計常平倉的糧食不夠來救濟百姓,而分處四方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邑求得救濟。于是他告訴下屬各縣,勸說富人自行按實情報告糧食數目,共有十五萬石,讓他們按著比常平倉稍高一些的糧價賣給貧民。百姓得以方便地買到糧食,又不出家鄉,而且糧食有余。曾鞏又讓官府借給農民種子,讓他們隨秋季的賦稅一起償還,使得農事沒有耽誤。任齊州知州,他治理政務以痛恨邪惡、嚴打盜賊為根本。章邱有百姓在鄉村里聚眾結伙,號稱“霸王社”,殺人劫財,劫奪囚徒,沒有一件不能如愿的。曾鞏調配了31個人,讓百姓組成保伍,讓他們查看、偵察盜賊的行蹤,有盜賊就擊鼓傳遞消息,相互援助,每次出動都能將盜賊擒獲。有一個名叫葛友的人,他到官府自首。曾鞏就招待他吃喝,送給他衣帽,給他配備了車馬和隨從,載著賞給他的錢財,讓他四處夸耀。盜賊聽說了這件事,大多出來自首。從此,齊州的人們連院門都不用關閉就可以安睡了。河北發派百姓疏通黃河,從其他各路征調民力,齊州應當出民夫兩萬人。各縣起初按照戶籍,讓三個男丁出一個夫役,曾鞏搜括了隱瞞和遺漏的戶口,使之達到了九人派出一個,從而節省了好幾倍的費用。調到洪州。適逢江西當年瘟疫大流行,曾鞏命令各縣鎮、驛站,都儲存藥物以備需求,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難不能養活自己的,就招來住在官舍,供應給他們飲食衣被等用品,分派醫生給他們治病,把他們醫治的效果記載下來,以多寡分出成績的優劣。朝廷的軍隊征討安南,所經過的州要準備上萬人所需的物資。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機會橫征暴斂,百姓難以忍受。曾鞏則事先(提前)分別處理(籌劃安排)部隊突然聚集時的吃住問題,軍隊離開,城鄉的百姓都不知道。加直龍圖閣、任福州知州。南劍州將樂地方的盜匪廖恩被赦免向官府投降,余下的部屬潰散以后又糾合在一起,暗地里結成團伙,遍及各個州,一個尤其兇殘暴虐的盜匪根本不聽招降,當地百姓非常恐懼。曾鞏設計謀抓住了他,接著相繼出來自首的有二百多人。福州佛寺很多,僧侶認為佛寺的富饒有利可圖,爭著想做寺院主持,行賄之事公然進行。曾鞏讓僧徒們共同推選主持,將推選的人記錄在冊,按次序補缺。在官府公開張貼文告,拒絕私下贈謝,來杜絕身邊人竊取賄賂的弊端。福州沒有職田,官府每年用賣園圃蔬菜來增加薪俸,太守自己收入常常三四十萬。曾鞏說:“太守與民爭利,怎么可以?”就停止了這種做法,后來的官員也不再這樣獲取收入了。調任明州、亳州、滄州知州。曾鞏負有才名,長期任地方官,社會上不少人認為他命運不濟,時運不佳。這一時期,朝廷的一批后輩晚生出人頭地,曾鞏對此看得很淡泊。他被任命為中書舍人。幾個月以后,因母喪離職。又過了幾個月,曾鞏也去世了,終年六十五歲。曾鞏寫文章,引古論今,縱橫捭闔,而且越寫越好。他的寫作以“六經”為本,借鑒司馬遷、韓愈,當時善于寫文章的人,很少能超過他的。7.(2016屆河南省洛陽市高三3月統一考試)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15分)王曙,字晦叔,河南人。中進士第,知定海縣。還,為群牧判官,考集古今馬政,為《群牧故事》六卷,上之。遷太常丞,坐舉進士失實,降監盧州茶稅,再遷尚書工部員外郎、龍圖閣待制。為河北轉運使,坐部吏受賕,降知壽州。以樞密直學士知益州。有卒夜告其軍將亂,斬之。仁宗為皇太子,與李迪同選兼賓客,復坐貢舉失實,黜官。復為給事中兼群牧使。其妻,寇準女也。準罷相且貶,曙亦降知汝州。起知襄州,又知潞州。州有殺人者,獄已具,曙獨疑之。既而提點刑獄杜衍至,事果辨。召為御史中丞。玉清宮①災,系守衛者御史獄。曙恐朝廷議修復,上言:"昔遼東高廟及高園便殿災董仲舒以為高廟不當居陵旁故災魏崇華殿災高堂隆以臺榭宮室為戒宜罷之勿治文帝不聽明年復災。今所建宮非應經義,災變之來若有警者。愿除其地,罷諸禱祠,以應天變。"仁宗感悟,遂減守衛者罪。已而詔以不復繕修諭天下。又請三品以上立家廟,復唐舊制。以尚書工部侍郎參知政事。以疾請罷,改戶部侍郎。再知河南府,遷吏部。召為樞密使,逾月,首發疽,卒。曙方嚴簡重,居官深自抑損。初,錢惟演留守西京,歐陽修、尹洙為官屬。修等頗游宴,曙后至,嘗厲色戒修等曰:“諸君縱酒過度,獨不知寇萊公晚年之禍邪!”修起對曰:“以修聞之,萊公正坐老而不知止爾!”曙默然,終不怒。及為樞密使,首薦修等。子益恭,字達夫,為衛尉寺丞。性恬淡,數解官就養。曙參知政事,治第西京,益恭勸曙引年謝事,曙不果去。終父喪,遂以尚書司門員外郎致仕。①玉清宮:宋真宗時耗巨資修建的大型建筑,宋仁宗時被雷電擊中焚毀。(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2分)A.昔遼東高廟及高園便殿災/董仲舒以為高廟不當/居陵旁故災/魏崇華殿災/高堂隆以臺榭宮室為戒/宜罷之勿治/文帝不聽/明年/復災/B.昔遼東高廟及高園便殿災/董仲舒以為高廟不當居陵旁/故災/魏崇華殿災/高堂隆以臺榭宮室為戒/宜罷之勿治/文帝不聽/明年/復災/C.昔遼東高廟及高園便殿災/董仲舒以為高廟不當居陵旁/故災/魏崇華殿災/高堂隆以臺榭宮室為戒/宜罷之勿治文帝/不聽/明年/復災/D.昔遼東高廟及高園便殿災/董仲舒以為高廟不當/居陵旁故災/魏崇華殿災/高堂隆以臺榭宮室為戒/宜罷之勿治文帝/不聽/明年/復災/【答案】B【考點定位】要求對一段課外古文的全部或部分斷句,能力層級為B【技巧點撥】本題考查對淺易文言文斷句的能力。文言文斷句、標點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讀多背,形成語感。有了一定的語感,讀到該停頓之處,就會自然而然地停頓,不必苦思。斷句、標點也講求一定的技巧,做題時應把握準語意,根據語法結構、邏輯規律作出判斷。解答本題應首先明白語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對語句進行斷句。(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A.龍圖閣,北宋收藏太宗御書、典籍、圖畫、寶瑞,宗室名冊、譜牒等文物的地點。B.家廟是漢民族儒教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古時有官爵者才能建家廟。C.戶部,“六部“之一,主管田地、戶籍、賦稅、俸餉、工程營造及一切財政事宜。D.西京,歷史上多個朝代實行兩京制,西安曾長期被稱作西京,但北宋的西京指洛陽,【答案】C【解析】試題分析:該題考核文化常識。戶部,“六部“之一,主管田地、戶籍、賦稅、俸餉、工程營造及一切財政事宜。戶部起源源先于秦《周莊》記載此職為“地官大司徒”;秦為“治粟內使”,兩漢稱“大農令”和“尚書民曹”,三國至唐稱“度支”“左民”“右民”等,唐永徽年初因避諱太宗皇帝世民名諱改稱“戶部”,五代至清光緒末年,改“戶部”為“度支部”,管田賦,關稅,厘金,公債,貨幣及銀行等。這里工程營造歸工部管。【考點定位】識記文學常識。能力層級為識記A。【易錯警示】1.中央官職秦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組成中樞機構。丞相管行政、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管監察和秘書工作。漢朝大體上沿襲秦制稱為三公,下設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務,后世又演變為三省六部制。(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A.王曙雖然很有才干,但初期仕途坎坷。他是進士出身,任職初就表現出色,總結過古往今來官用馬匹的管理制度,但也因個人失誤屢次遭到降職或罷免。B.王曙為政嚴明果斷,善于辯奸斷獄,他在益州做官時,能迅速判斷出有人報告軍隊作亂不實,任職潞州時,也能在已經判罪定論的案件中找出疑點。C.王曙避免勞民傷財,委婉上奏進言,玉清宮焚毀后,他援引古例,認為這場災害,就是上天對下界的警示,他建議不應重建玉清宮,以此回應上天的警示。D.王曙為人嚴肅正派,薦才不計前嫌,他曾嚴厲教導過歐陽修等人,擔心他們耽于享樂而惹禍,卻遭到歐楊修的頂撞,但他掌權后,還是首先推薦了這些人。【答案】A【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A“其妻,寇準女也。準罷相且貶,曙亦降知汝州。”概括不全面,“降知汝州”這次完全是受岳父寇準的牽連。非個人原因【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技巧點撥】這道題目是概括歸納文章內容。解答此類題的方法是:①抓住題干,讀全讀準。在閱讀題目時,須讀全、讀準題干,切忌走馬觀花。所謂讀全,就是對題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謂讀準,就是要準確地把握題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籃球球場整修方案范本
- 河道清淤采砂施工方案
- 重慶科技學院《大學英語Ⅲ》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水泥構件銷售方案范本
- 鎮江市高等專科學校《中學數學現代教育技術》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山東藝術學院《實證會計研究入門》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寧波大學科學技術學院《藥劑學Ⅱ》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廊坊師范學院《植物生殖生物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葡萄與葡萄酒》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江蘇衛生健康職業學院《制圖》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光伏項目承包商的實施策略與計劃
- 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嬰傳播項目工作制度及流程(模板)
- 2025年河南機電職業學院單招職業傾向性測試題庫有完整答案
- 2025年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主題教育課件
- DBJ51T 108-2018 四川省建筑巖土工程測量標準
- 2025年度汽車行業電子商務平臺合作開發合同
- 人教版英語七年級下冊知識講義Unit 1 section A (教師版)
- 攝影拍攝合同畢業季拍攝合同
- 《個人所得稅申報贍養老人專項附加扣除指定分攤協議模板》
- 國家一級博物館運行報告2024
- 血液病早期發現-你不可忽視的健康防線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