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801經濟學綜合》(含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國際經濟學)歷年考研真題匯編(含部分答案)_第1頁
浙江大學《801經濟學綜合》(含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國際經濟學)歷年考研真題匯編(含部分答案)_第2頁
浙江大學《801經濟學綜合》(含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國際經濟學)歷年考研真題匯編(含部分答案)_第3頁
浙江大學《801經濟學綜合》(含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國際經濟學)歷年考研真題匯編(含部分答案)_第4頁
浙江大學《801經濟學綜合》(含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國際經濟學)歷年考研真題匯編(含部分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目錄

2008年浙江大學801經濟學綜合(含西方經濟學、國際經濟學)考研真

2008年浙江大學801經濟學綜合(含西方經濟學、國際經濟學)考研真

題及詳解

2009年浙江大學801經濟學綜合(含西方經濟學、國際經濟學)考研真

2009年浙江大學801經濟學綜合(含西方經濟學、國際經濟學)考研真

題及詳解

2010年浙江大學801經濟學綜合(含西方經濟學、國際經濟學)考研真

2010年浙江大學801經濟學綜合(含西方經濟學、國際經濟學)考研真

題及詳解

2011年浙江大學801經濟學綜合(含西方經濟學、國際經濟學)考研真

2011年浙江大學801經濟學綜合(含西方經濟學、國際經濟學)考研真

題及詳解

2012年浙江大學801經濟學綜合(含西方經濟學、國際經濟學)考研真

2012年浙江大學801經濟學綜合(含西方經濟學、國際經濟學)考研真

題及詳解

2013年浙江大學801經濟學綜合(含西方經濟學)考研真題

2013年浙江大學801經濟學綜合(含西方經濟學)考研真題及詳解

2014年浙江大學801經濟學綜合(含西方經濟學、國際經濟學)考研真

題(回憶版)

2016年浙江大學801經濟學綜合(含西方經濟學)考研真題(回憶版)

2016年浙江大學801經濟學綜合(含西方經濟學)考研真題(回憶版)

及詳解

2018年浙江大學801經濟學綜合(含西方經濟學)考研真題(回憶版)

2018年浙江大學801經濟學綜合(含西方經濟學)考研真題(回憶版)

及詳解

2008年浙江大學801經濟學綜合

(含西方經濟學、國際經濟學)

考研真題

西方經濟學部分

一、名詞解釋(20分)

1一般均衡

2買方壟斷勢力

3價格黏性

4自然失業率

二、計算題(20分)

1假設只有A、B兩個寡頭壟斷企業出售同質且生產成本為零的產

品;市場對該產品的需求函數為Qd=240-10P,P以美元計;企業A先

進入市場,隨之B也進入;兩企業的行為遵從庫爾諾模型。試求:

(1)均衡時各企業的產量和價格為多少?與完全競爭和完全壟斷相

比,該產量和價格如何?

(2)各企業取得利潤多少?該利潤與完全競爭和完全壟斷時相比情

況如何?

(3)如果再有一企業進入該行業,則行業的均衡產量和價格會發生

什么變化?如有更多企業進入,情況又會怎樣?

2若某一宏觀經濟模型的參數如下:C=200+0.8Y,I=300-

5r,L=0.2Y-5r,M=300(單位:億美元)。試求:

(1)IS-LM模型和均衡條件下的總產出水平及利率水平。

(2)若充分就業的有效需求水平為2020億美元,政府為了實現充分

就業,單獨運用擴張的財政政策或擴張的貨幣政策,追加的投資或貨幣

供應分別為多少?

(3)若政府在提高收入水平的同時仍想保持原有的利率水平,應采

取什么政策措施?追加的投資或貨幣供應各為多少?

三、簡述題(32分)

1消費者行為理論的基本假定。

2生產過程中是否會發生各種投入的邊際收益都遞減而同時生產

呈現規模報酬遞增的現象?請舉例說明之。

3作圖描述短期總供給曲線至長期總供給曲線的動態調整。

4簡述貨幣主義的主要觀點。

四、論述題(28分)

1比較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給。(要求作圖分析或數理

分析)

2試用消費和儲蓄的生命周期-恒常收入理論解釋當前中國居民的

消費和儲蓄行為。

國際經濟學部分

一、名詞解釋(每題5分,共15分)

1普惠制

2列昂惕夫悖論

3米德沖突

二、簡答題(每題10分,共20分)

1請概括貨幣危機理論的發展歷程。

2什么是內部化交易成本?影響企業交易成本的主要因素有哪

些?

三、論述題(15分)

試運用要素稟賦論及其拓展的理論模型解釋中國的貿易增長。

2008年浙江大學801經濟學綜合

(含西方經濟學、國際經濟學)

考研真題及詳解

西方經濟學部分

一、名詞解釋(20分)

1一般均衡

答:一般均衡是指在一個經濟體系中,所有市場的供給和需求同時

達到均衡的狀態。一般均衡分析從微觀經濟主體行為的角度出發,考察

每一種產品和每一個要素的供給和需求同時達到均衡狀態所需具備的條

件和相應的均衡價格以及均衡供銷量應有的量值。

根據一般均衡分析,某種商品的價格不僅取決于它本身的供給和需

求狀況,而且還受到其他商品的價格和供求狀況的影響。因此,某種商

品的價格和供求均衡,只有在所有商品的價格和供求都同時達到均衡

時,才能實現。

1939年,英國經濟學家希克斯在《價值與資本》一書中用局部均衡

分析方法去研究一般均衡問題,在局部均衡分析與一般均衡分析之間架

起橋梁。當代經濟學教材中一般都采用這種方法來說明一般均衡理論。

2買方壟斷勢力

答:買方壟斷勢力是指廠商在要素市場上(作為要素的買方)是壟

斷者,但在產品市場上(作為產品的賣方)是完全競爭者。市場勢力具

有兩種表現形式:賣方壟斷勢力和買方壟斷勢力。由于買方壟斷廠商在

產品市場上是完全競爭者,故其使用要素的邊際收益就等于要素的邊際

產品價值。但是,由于此時買方壟斷廠商在要素市場上不再是完全競爭

者,故其要素價格不再是固定不變的常數,從而其使用要素的邊際成本

亦不再等于要素價格。

3價格黏性

答:價格黏性是指價格不能隨著總需求的變動而迅速變化,是新凱

恩斯主義理論的核心假設。這種價格黏性又分為名義工資黏性和實際工

資黏性。其中,名義工資黏性指名義工資不隨名義總需求的變動而變

動。實際工資黏性指各種工資之間的相對工資比有黏性。造成價格黏性

的理由有:

①市場的不完全。市場的不完全性意味著壟斷因素的存在,而壟斷

因素的存在又意味著廠商或企業具有一定程度的控制價格上升或下降的

力量。

②工資的黏性。工資是構成企業產品成本的一個重要部分,工資的

黏性使成本沒有變化或變動不大,從而廠商也就沒有多大動機改變價

格。

③菜單成本的存在。廠商改變價格需要重新印刷它的產品價格表、

向客戶解釋原因等,這些都會帶來費用和成本,這類成本被稱為菜單成

本。

④價格分批變動的性質。正和工資的變動一樣,社會所有的價格并

不是在相同的時刻一起變動的,一部分價格受到合同的限制,不能任意

改變,由此造成價格的黏性。

4自然失業率

答:自然失業率又稱“有保證的失業率”“正常失業率”“充分就業失

業率”等,它是經濟圍繞其波動的平均失業率,是經濟在長期中趨近的

失業率,是充分就業時仍然保持的失業水平。

自然失業率是在沒有貨幣因素干擾的情況下,讓勞動市場和商品市

場自發供求力量起作用時,總供給和總需求處于均衡狀態時的失業率。

所謂“沒有貨幣因素干擾”,指的是失業率的高低與通貨膨脹率的高低之

間不存在替代關系。自然失業率決定于經濟中的結構性和摩擦性的因

素,取決于勞動市場的組織狀況、人口組成、失業者尋找工作的能力愿

望、現有工作的類型、經濟結構的變動、新加入勞動者隊伍的人數等眾

多因素。

任何把失業降低到自然失業率以下的企圖都將造成加速的通貨膨

脹。任何時候都存在著與實際工資率結構相適應的自然失業率。自然失

業率是弗里德曼對菲利普斯曲線發展的一種觀點,他將長期的均衡失業

率稱為“自然失業率”,它可以和任何通貨膨脹水平相對應,且不受其影

響。

二、計算題(20分)

1假設只有A、B兩個寡頭壟斷企業出售同質且生產成本為零的產

品;市場對該產品的需求函數為Qd=240-10P,P以美元計;企業A先

進入市場,隨之B也進入;兩企業的行為遵從庫爾諾模型。試求:

(1)均衡時各企業的產量和價格為多少?與完全競爭和完全壟斷相

比,該產量和價格如何?

(2)各企業取得利潤多少?該利潤與完全競爭和完全壟斷時相比情

況如何?

(3)如果再有一企業進入該行業,則行業的均衡產量和價格會發生

什么變化?如有更多企業進入,情況又會怎樣?

解:(1)由市場需求函數Qd=240-10P,可得反需求函數P=24

-0.1(q1+q2)。

兩企業的成本都為零,即C1=C2=0。當兩個企業進行古諾競爭,

兩者的利潤函數分別為:

π1=Pq1-C1=[24-0.1(q1+q2)]q1

π2=Pq2-C2=[24-0.1(q1+q2)]q2

企業A和企業B利潤最大化的一階條件分別為:

?π1/?q1=24-0.2q1-0.1q2=0

?π2/?q2=24-0.2q2-0.1q1=0

***

解得:均衡產量q1=q2=80,則Q=q1+q2=80+80=160。

*

均衡價格P=24-0.1(q1+q2)=24-16=8。

完全競爭情況下,均衡時有Pc=MC=0,產量Qc=240;

完全壟斷情況下,均衡時有MR=MC=0,即MR=24-0.2Qm=

0,得產量Qm=120,市場價格為Pm=12。

可以看出,兩個寡頭廠商進行古諾競爭,均衡時的價格和市場產量

**

都是介于完全競爭與完全壟斷之間,即Qm<Q<Qc,Pc<P<Pm。

(2)古諾均衡時,A、B兩個寡頭壟斷企業的利潤分別為:π1=

*****

Pq1=640,π2=Pq2=640,則總的利潤為π=π1+π2=1280。

完全競爭情況下,利潤為零,即πc=0;完全壟斷情況下,利潤為

πm=PmQm=12×120=1440。

同樣,比較而言,兩個寡頭廠商進行古諾競爭,均衡時的利潤也是

*

介于完全競爭與完全壟斷之間,即πc<π<πm。

**

(3)如果再有一企業進入該行業,則同理可得古諾均衡時q1=q2

***

=q3=60,總產量為Q=180,于是得均衡價格P=6。

當有N個企業進入市場時,計算后發現古諾均衡時,價格高出邊際

成本MC的幅度為:P-MC=(240-MC)/(N+1)。

當N→∞時:

這說明,當企業個數無窮多時,P→MC,即價格會趨近于邊際成

本。也就是說,當企業個數無窮多時,寡頭壟斷的市場結構會趨于完全

競爭。

2若某一宏觀經濟模型的參數如下:C=200+0.8Y,I=300-

5r,L=0.2Y-5r,M=300(單位:億美元)。試求:

(1)IS-LM模型和均衡條件下的總產出水平及利率水平。

(2)若充分就業的有效需求水平為2020億美元,政府為了實現充分

就業,單獨運用擴張的財政政策或擴張的貨幣政策,追加的投資或貨幣

供應分別為多少?

(3)若政府在提高收入水平的同時仍想保持原有的利率水平,應采

取什么政策措施?追加的投資或貨幣供應各為多少?

解:(1)由兩部門經濟產品市場均衡條件可得:Y=C+I=200+

0.8Y+300-5r=0.8Y+500-5r。

整理得:Y=2500-25r,此即為IS方程。

由貨幣市場均衡條件可得:0.2Y-5r=300。

整理得:Y=1500+25r,此即為LM方程。

聯立IS方程和LM方程可得:Y=2000,r=20。即均衡條件下的總

產出水平為2000,利率水平為20%。

(2)如圖1所示,當單獨運用擴張的財政政策時,政府需要增加投

資,表現為IS曲線向右移動,與不變的LM曲線形成新的均衡點。當產

出水平為2020億美元時,代入LM方程,可得利率水平為r=20.8。設政

府追加投資量為?I,則有:Y=C+I+?I=0.8Y+500-5r+?I。

新的IS曲線即IS′曲線顯然過利率水平為20.8,產出水平為2020億美

元的點。將相關數值代入,可得:?I=8,即為實現充分就業,應追加

投資量8億美元。

圖1單獨運用擴張的財政政策

如圖1所示,若單獨運用擴張的貨幣政策,政府要增加貨幣供應,

表現為LM曲線向右移動,與不變IS的曲線形成新的均衡點。當產出水

平為2020億美元時,代入IS方程,可得利率水平為r=19.2。設追加的貨

幣供給為?M,則有:0.2Y-5r=300+?M。

新的LM曲線即LM′曲線顯然過利率水平為19.2,產出水平為2020億

美元的點。將相關數值代入,可得:?M=8,即為實現充分就業,應追

加貨幣供給8億美元。

(3)若政府在提高收入水平的同時仍想保持原有的利率水平,應采

取擴張的財政政策和擴張的貨幣政策相結合的宏觀經濟政策。

圖2擴張的財政政策和擴張的貨幣政策相結合的宏觀經濟政策

如圖2所示,由于原有的利率為r=20,充分就業時的收入為2020,

由貨幣市場均衡可得此時的貨幣供應為M=304,所以應追加貨幣供應4

億美元。現在政府要投資,所以由(1)中的兩部門經濟變為三部門經

濟,則由三部門經濟產品市場均衡條件可得:Y=C+I+G=200+0.8Y

+300-5r+G=0.8Y+500-5r+G。

所以,IS曲線方程變為:Y=2500-25r+5G。由于利率固定為r=

20,收入為2020,則可得:G=4,即政府應該增加4億美元的投資。

綜上,若政府在提高收入水平的同時仍想保持原有的利率水平,應

該同時采用擴張的財政政策和擴張的貨幣政策相結合的宏觀經濟政策,

即同時追加投資和貨幣供應都為4億美元。

三、簡述題(32分)

1消費者行為理論的基本假定。

答:消費者偏好是消費者根據自己的意愿對可能消費的商品組合進

行的排列。微觀經濟學中,消費者偏好的基本假定有以下三個:

(1)完備性(completeness)

偏好是完備的,換言之,消費者可以對所有可能的市場籃子進行比

較和排序。所以,對于任何兩個市場籃子A和B,消費者要么偏好其中

的A,要么偏好其中的B,要么覺得兩者無差異。偏好的完備性假定保

證消費者總是可以把自己的偏好評價準確地表達出來。

(2)可傳遞性(transitivity)

偏好是可傳遞的。可傳遞性意味著如果消費者在市場籃子A和B中

更偏好A,在B和C中更偏好B,那么消費者在A和C中就更偏好A。可傳

遞性通常是消費者保持一致性的必要條件。

(3)越多越好(moreisbetterthanless)

該假定指如果兩種商品組合的區別僅在于其中一種商品的數量不相

同,那么消費者總是會偏好于含有這種商品數量較多的那種商品組合。

這也就是說消費者對每種商品的消費沒有達到飽和點,這個假定還意味

著消費者認為值得擁有的東西都是“好的東西”。在討論消費者選擇時,

考慮的是商品(goods)而不是厭惡品(bads),即滿足良好性狀偏

好。這個假定有時被稱為偏好的單調性。

這三個假定構成了消費者理論的基礎。雖然它們并沒有闡明消費者

的偏好,但它們的確使得這些偏好具有某種程度的合理性。

2生產過程中是否會發生各種投入的邊際收益都遞減而同時生產

呈現規模報酬遞增的現象?請舉例說明之。

答:生產過程中會發生各種投入的邊際收益都遞減而同時生產呈現

規模報酬遞增的現象,即規模報酬遞增和邊際報酬遞減是可以相容的。

分析如下:

(1)規模報酬遞增和邊際報酬遞減是可以相容的原因

邊際報酬遞減規律是指在技術水平不變的條件下,在連續等量地把

某一種可變生產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種或幾種數量不變的生產要素上去的

過程中,當這種可變要素的投入量連續增加并超過這個特定值時,增加

該要素投入所帶來的邊際產量是遞減的。

規模報酬分析的是企業的生產規模變化與所引起的產量變化之間的

關系。企業只有在長期內才能變動全部生產要素,進而變動生產規模,

因此企業的規模報酬分析屬于長期生產理論問題。

因此,規模報酬是從長期來看的。邊際報酬遞減是從短期來看的。

短期和長期的區別是廠商能否調整他的生產規模。在短期內廠商無法調

整他的生產規模,存在著固定成本與可變成本之說,隨著可變成本的增

加,會產生邊際報酬遞減。長期內,廠商可以調整他的生產規模,不存

在固定成本,如果各生產要素的投入比例不變,僅僅是投入規模變了,

則他的平均成本曲線是一條U形曲線,經歷了“規模經濟”到“不存在明顯

規模經濟和不經濟”到“規模不經濟”的過程。

可以看出,規模報酬與邊際報酬屬于兩個不同的概念,二者之間并

不存在必然的聯系,因此二者是可以相容的。

(2)舉例說明

假設某生產函數為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即Q=ALαKβ,且α+β

>1。根據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的性質,可知該生產函數為規模報酬

遞增,且勞動和資本的邊際報酬都是遞減的。因此,可以看出規模報酬

遞增和邊際報酬遞減是可以相容的。

3作圖描述短期總供給曲線至長期總供給曲線的動態調整。

答:(1)短期總供給曲線與長期總供給曲線

短期總供給曲線向右上方傾斜,是因為黏性工資、黏性價格和錯覺

理論。①黏性工資:名義工資的調整慢于勞動供求的變化。物價上升,

實際工資減少,利潤增加,就業增加,總供給增加。②黏性價格:短期

中價格的調整不能隨著總需求的變動而迅速變化。由于企業調整價格存

在菜單成本。物價上升時,企業產品的相對價格下降,銷售增加,生產

增加,總供給增加;反之,總供給減少。③錯覺理論:物價水平的變

動,會使企業在短期內對其產品市場變動發生錯覺,做出錯誤的決策。

當物價上升時,增加供給;反之,減少供給。以上三個理論表明,短期

總供給與物價水平同方向變動,即短期總供給曲線向右上方傾斜。

長期總供給曲線是一條垂直的直線。這是因為,在長期中,貨幣工

資對價格有充分的時間進行反應,即工資和價格都具有靈活的伸縮性,

使得工資處于勞動力市場均衡的水平。勞動市場在工資的靈活調整下,

充分就業的狀態總能被維持,因此,經濟中的產量總是與勞動力充分就

業下的產量即潛在產量相對應。即使價格水平再上升,產量也無法增

加。因而長期總供給曲線是一條與價格水平無關的垂線。長期總供給曲

線說明,在長期中,經濟穩定在潛在的產出水平上,此時,價格變動對

總供給量不會產生影響。

(2)短期總供給曲線至長期總供給曲線的動態調整

新凱恩斯主義提出的黏性工資模型認為在短期內名義工資(貨幣工

資)是黏性的。因為在勞動市場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廠商和追求效用

最大化的個人通常通過談判簽訂為期幾年的長期勞動合同,名義工資由

長期合約確定,當經濟狀況變動時,工資不能迅速調整。黏性工資模型

還假定就業由廠商需求的勞動量所決定,因為企業與個人之間的談判只

決定了固定的名義工資,并沒有事先決定就業人數,通常,工人同意按

事先決定的名義工資提供企業希望雇傭的勞動數量。

圖3短期總供給曲線:黏性工資模型

在上述假定條件下,名義工資不易因物價的變動而改變,勞動供給

量只會隨貨幣工資的上升而提高。因此,在圖3的(1)中,勞動供給曲

線Ns的位置在短期內不發生變動,只有勞動的需求曲線發生移動,因為

廠商對勞動的需求取決于實際工資水平,當價格由P0上升到P1時,實際

工資水平W/P1下降,所以勞動的需求量上升。Nd右移到Nd′,與Ns交于E

點時,此時的均衡就業量為N1,產出上升至Y1,經過圖(3)的轉換,

圖(1)的均衡點E、E′可以轉換為圖(4)的A、B點,連接AB即為新

凱恩斯主義的總供給曲線。當然長期內,勞動供給曲線會發生移動,從

而形成古典的總供給曲線垂直情形。

總供給曲線的導出表明在工資黏性時,價格水平提高將使實際工資

下降,這又使勞動需求量增加,就業量增加,國民收入增加。在圖中,

總供給量隨著價格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就表現為總供給曲線向右上傾斜。

4簡述貨幣主義的主要觀點。

答:貨幣學派是二十世紀50~60年代,在美國出現的一個經濟學流

派,亦稱貨幣主義,其創始人為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弗里德曼。貨幣學

派的主要觀點有:

(1)貨幣至關重要。

(2)貨幣增長規則。貨幣政策最好按照規則辦事,即貨幣應以一個

固定比率增長而不是實行相機抉擇調整。

(3)貨幣目標。在貨幣政策的執行中設定貨幣目標要比設定利率目

標為好。

(4)長的和可變的時滯。貨幣政策對經濟影響有長的和可變的時

滯。

(5)私人部門的內在穩定性。貨幣主義者認為,私人部門是內在穩

定的,而對經濟的大部分擾動,都是由錯誤的政府政策引起的。他們信

奉小政府,并且認為政府有內在增長的傾向。

(6)浮動匯率。貨幣主義認為匯率應該是由市場自由確定的另一種

價格形式,而政府的干預則可能會把事情搞糟。

四、論述題(28分)

1比較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給。(要求作圖分析或數理

分析)

答:(1)私人物品的有效供給

私人物品供給的有效水平是通過比較增加一單位的邊際收益與生產

該單位商品的邊際成本決定的。效率在邊際收益與邊際成本相等時實

現。即私人物品實現廠商利潤最大化原則時的供給是有效的。

圖4私人物品的最優供給

如圖4所示,假定社會上只有A和B兩個消費者,他們對商品的需求

曲線分別用DA和DB表示。商品的市場供給曲線為S。消費者A和B的需

求曲線DA和DB水平相加即得到某市場需求曲線D。市場需求曲線D與供

給曲線S的交點決定了該私人物品的均衡數量Q0和均衡價格P0。這個均

衡數量Q0就是該私人物品的最優數量。這是因為在這個產量水平上,每

個消費者的邊際收益恰好等于商品的邊際成本。

(2)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給

如圖5所示,假定社會上只有A和B兩個消費者,他們對商品的需求

曲線分別由DA和DB表示,公共物品的市場供給曲線為S。將消費者A與

B的需求曲線DA和DB垂直相加即得到市場需求曲線D。市場需求曲線D

與供給曲線S的交點決定了該公共物品的均衡數量R。

圖5公共物品的最優供給

由圖4和圖5可以看出,由于公共物品消費者的非競爭特點,與私人

物品市場需求曲線不同,公共物品的市場需求曲線不是個人需求曲線的

水平相加,而是它們的垂直相加。綜上所述,公共物品的最優標準與私

人物品的最優標準不完全相同。在私人物品場合,最優標準是每個消費

者的邊際收益與邊際成本相等;在公共物品場合,最優標準是每個消費

者的邊際收益之和與邊際成本相等。

(3)公共物品與市場失靈

上面討論了公共物品市場需求曲線的推導,然而現實生活中,公共

物品的需求曲線是虛假的,其原因在于:

①單個消費者通常并不很清楚自己對公共物品的需求價格,更不用

說去準確地陳述他對公共物品的需求與價格的關系;

②即使單個消費者了解自己對公共物品的偏好程度,他們也不會如

實地說出來。為了少支付價格或不支付價格,消費者會低報或隱瞞自己

對公共物品的偏好。他們在享用公共物品時都想當“免費乘車者”,不支

付成本就得到利益。

這意味著單個消費者對公共物品的需求曲線不會自動顯示出來,故

無法將它們加總得到公共物品的市場需求曲線并進而確定公共物品的最

優數量。

盡管在實際上難以通過公共物品的供求分析來確定它的最優數量,

但卻可以有把握地說,市場本身提供的公共物品通常將低于最優數量,

即市場機制分配給公共物品生產的資源常常會不足。作為公共物品,任

何一個消費者消費一單位商品的機會成本總為零。這意味著,沒有任何

消費者要為他所消費的公共物品去與其他任何人競爭。因此,市場不再

是競爭的。如果消費者認識到他自己消費的機會成本為零,他就會盡量

少支付給生產者以換取消費公共物品的權利。如果所有消費者均這樣行

事,則消費者們支付的數量就將不足以彌補公共物品的生產成本。結果

便是低于最優數量的產出,甚至是零產出。

(4)公共物品和成本―收益分析

公共物品的生產和消費問題不能由市場上的個人決策來解決。因

此,必須由政府來承擔起提供公共物品的任務。政府通過成本―收益分

析來確定某公共物品是否值得生產以及應該生產多少。

成本―收益分析是用來評估經濟項目或非經濟項目的。它首先估計

一個項目所需花費的成本以及它所可能帶來的收益,然后把二者加以比

較,最后根據比較的結果決定該項目是否值得。公共物品也可以看成是

一個項目,并運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來加以討論。如果評估的結果是

該公共物品的收益大于或至少等于其成本,則它就值得生產,否則便不

值得。

2試用消費和儲蓄的生命周期-恒常收入理論解釋當前中國居民的

消費和儲蓄行為。

答:(1)生命周期消費理論與永久收入消費理論的內容

生命周期消費理論由莫迪利安尼提出,這種理論認為,人的理性消

費是為了一生的效用最大化,強調人們會在更長時間范圍內計劃他們的

生活消費開支,以達到他們在整個生命周期內消費的最佳配置。按照該

理論,消費不取決于現期收入,而主要取決于一生的收入。

永久收入假說由弗里德曼提出,認為消費者的消費支出主要不是由

他的現期收入決定的,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決定的。永久收入是指消費

者可以預計到的長期收入。永久收入大致可以根據觀察到的若干年收入

的數值之加權平均數計得,距現在的時間越近,權數越大;反之,則越

小。根據這種理論,政府想通過增減稅收來影響總需求的政策是不能奏

效的,因為人們減稅而增加的收入,并不會立即用來增加消費。

(2)生命周期消費理論與永久收入消費理論的基本思想

生命周期假說和永久收入假說都體現一個基本思想:單個消費者是

前向預期決策者,因而在如下幾點上都是相同的:①消費不只同現期收

入相聯系,而是以一生或永久的收入作為消費決策的依據;②一次性暫

時收入變化引起的消費支出變動甚小,即其邊際消費傾向很低,甚至近

于零,但來自永久收入變動的消費傾向很大,甚至接近于1;③當政府

想用稅收政策影響消費時,如果減稅或增稅只是臨時性的,則消費者并

不會受到很大影響,只有永久性稅收變動,政策才會有明顯效果。

(3)當前中國居民的消費和儲蓄行為的經濟解釋

近年來,一方面,我國居民消費占GDP的比重呈現下降趨勢,與其

他國家進行橫向比較,我國的消費需求都是相對萎縮的。而我國高額的

居民儲蓄率成為硬幣的另一面。根據消費函數理論,結合我國實際情

況,可以得出以下幾個原因:

①居民收入增長緩慢。在決定消費的諸多因素中,收入是一個重要

因素,居民的收入水平直接決定著消費支出的規模和水平。改革開放以

來,在供給能力(特別是消費品的供給能力)迅速增大的同時,由于居

民收入增長長期滯后于經濟增長,改變了GDP的支出結構,使得消費量

不僅沒有提高,反而趨于下降。

②二元經濟結構的影響。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邊際消費傾向趨于

下降,因此,在某一時點上,低收入水平的邊際消費傾向要高于高收入

水平的邊際消費傾向。然而,由于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存在,隨著我國

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逐漸擴大,城鄉居民收入消費水平差距也逐漸擴大,

而農村人口的邊際消費傾向要高于城鎮人口,前者占總人口比重又很

大,因此整體的邊際消費傾向就比較低。

③財富因素的影響。根據生命周期假說,消費者傾向于平滑消費,

即在年輕時忙于財富積累,邊際消費傾向較低,而年老時,邊際消費傾

向較高。而我國正處于經濟轉軌時期,對于已退休或即將退休的人來

說,由于其就業期正處于平均主義低收入的傳統計劃經濟時期或者20世

紀80年代個人財富積累剛剛起步階段,基本沒有多少財富積累。

④暫時收入增加的影響。人們的消費是根據較長時期內的收入作出

計劃的,持久性收入是一生中的平均收入。在經濟轉軌時期,雖然居民

收入有較大增長,但其收入來源卻不是很規范,許多工資外收入不符合

持久性收入的定義,而是相對不穩定的,具有暫時性收入的性質。

⑤收支預期不確定的影響。在市場化取向的改革中,居民消費的動

力機制已發生變化,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未來經濟狀況不佳會影

響當期的消費意愿和儲蓄意愿。與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相比,個人未來

收入在市場經濟中的不確定程度大大增加。此外,在經濟轉軌時期,原

有的社會保障制度發生了重大變革,養老、醫療、教育、住房等方面的

個人支出大大增加,價格扭曲的公共事業收費也在不斷調整,從而增加

個人支出。這種未來收入和支出的不確定性是減弱居民的消費傾向而抬

升儲蓄傾向的重要原因。

⑥制度性障礙的影響。在我國目前的轉軌經濟中,消費的制度環境

欠佳,其中之一就是流動性約束太強。消費者利用消費信貸進行負債消

費,被稱為流動性約束,其約束程度可以用消費信貸比例來衡量。目前

我國金融市場正處于發展和開放之中,這方面的產品和服務很大完善,

因此極大地約束了居民的消費需求,使他們不得不進行儲蓄以備未來之

需。

國際經濟學部分

一、名詞解釋(每題5分,共15分)

1普惠制

答:普惠制即普遍優惠制,是發達國家對于進口原產于發展中國家

的工業制成品、半制成品和某些初級產品給予降低或取消進口關稅的一

種關稅優惠。普惠制的目的是促進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出口制成品和

半制成品,以增加發展中國家的外匯收入,加快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進

程,提高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率。

普惠制的三大原則是:①普遍性原則,即所有發達國家對所有發展

中國家出口的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給予普遍的優惠待遇;②非歧視性原

則,即應使所有發展中國家都無歧視、無例外地享受普惠制待遇;③非

互惠原則,即發達國家應單方面給予發展中國家特別的關稅減讓,而不

要求發展中國家給予同等優惠。

2列昂惕夫悖論

答:按照要素稟賦理論,在國際分工中,一國應出口密集使用本國

相對豐裕要素生產的產品,進口密集使用本國相對稀缺要素生產的產

品。在這樣的觀點下,一般認為,美國是一個資本充足,但勞動力相對

不足(高工資率)的國家,因此,美國在生產、出口機器設備等資本密

集型產品方面應具有相對優勢,進口的則應是勞動密集型產品。美國經

濟學家列昂惕夫利用投入-產出分析法對美國的對外貿易進行經驗檢

驗,得出資本資源充裕的美國出口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多于進口的勞動密

集型產品,進口的資本密集型產品又大于出口的資本密集型產品的結

論。這個結論嚴重違背了要素稟賦論,因此被稱為列昂惕夫悖論或列昂

惕夫之謎。

3米德沖突

答:米德沖突是指由英國經濟學家詹姆斯·米德于1951年提出的在

固定匯率制下的內外均衡沖突問題。他指出,在匯率固定不變時,政府

只能主要運用影響社會總需求的政策來調節內外均衡。這樣在開放經濟

運行的特定區間,便會出現內外均衡難以兼顧的情形。

在米德的分析中,內外均衡的沖突一般是指在固定匯率下,失業增

加、經常賬戶逆差或通貨膨脹、經常賬戶盈余這兩種特定的內外經濟狀

況組合。

二、簡答題(每題10分,共20分)

1請概括貨幣危機理論的發展歷程。

答:貨幣危機是金融危機的一種,是指對貨幣的沖擊導致該貨幣大

幅度貶值或國際儲備大幅下降的情況。貨幣危機理論的發展歷程分為以

下幾個階段:

(1)第一代貨幣危機理論

第一代貨幣危機理論由克魯格曼于1979年提出,其主要觀點是:在

固定匯率制下,政府主要經濟目標之間的矛盾導致固定匯率制無法維持

而崩潰,特別是長期巨額財政赤字的存在和貨幣信貸的持續擴張對固定

匯率制的威脅最大。貨幣危機的發生是由于政府不合理的宏觀政策引起

的。投機性沖擊導致儲備急劇下降為零是這種貨幣危機發生的一般過

程,在這一過程中,政府基本處于被動地位。緊縮性財政貨幣政策是防

止危機發生的關鍵。20世紀70年代以來墨西哥的三次貨幣危機、1982年

智利貨幣危機等,均屬于這種類型。

(2)第二代貨幣危機理論

第二代貨幣危機理論由奧波斯特菲爾德于20世紀80年代提出,其認

為貨幣危機的原因是貨幣貶值預期的自我實現,并建立了預期自致模

型。預期自致模型,即貨幣危機的發生不是由于經濟基礎惡化,而是由

于貶值預期的自我實現所導致的。預期實現的方式有多種:沖擊——政

策放松分析,逃出條款分析,惡性循環分析。以惡性循環分析為例,當

局為了維持固定匯率制,除了可以動用外匯儲備外,還可以通過提高利

率來提高投機者進行投機性攻擊的成本;但在很多情形下,當局可能發

現維持固定匯率并不那么有吸引力或并不可行,當局有很多理由寧愿放

棄或繼續維持固定匯率。貶值預期可以自發引起貶值,即貨幣危機

會“自我實現”。政府為了抵御投機性沖擊而持續提高利率直至最終放棄

固定匯率是這一危機發生的一般過程。預期因素決定了貨幣危機是否會

發生、發生到什么程度,而利率水平則是決定固定匯率制度放棄與否的

中心變量。

(3)第三代貨幣危機理論

第三代貨幣危機理論是針對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作出的各種解

釋,代表人物有麥金農和克魯格曼,其主要觀點是政府對金融機構的擔

保,產生了金融機構的道德風險。由于政府對金融中介的隱性擔保以及

監管不力,導致金融中介存在嚴重的道德風險問題。金融中介的經理會

選擇高風險項目,將過多風險貸款投向房地產和證券市場,導致資產泡

沫產生;國外債權人會低估東道國金融中介資產組合的真實風險,愿意

借錢給金融中介或為那些無利可圖和高風險的工程和企業融資。

(4)第四代貨幣危機理論

第四代貨幣危機理論最早由戴猛德在1983年提出,解釋美國的存貸

款危機問題,1998年(美)瑞得里特和薩克斯用于對東南亞金融危機進

行解釋。其認為,貨幣危機的本質與經典的銀行擠兌模型相似,只是在

國際程度上的擠兌而已。貨幣危機的發生不是從長期上無力償還外債,

而是短期的流動性不足。通過國內金融機構,短期外債被轉化為缺少流

動性的長期貸款。這種短期債務與長期資產在期限上的不匹配性,容易

使投資者產生恐慌心理,使得外資撤離該國或該地區,導致了該國或該

地區資產價格的下降以及貨幣的貶值。

2什么是內部化交易成本?影響企業交易成本的主要因素有哪

些?

答:(1)內部化交易成本指,中間產品市場的不完全性導致企業

利用市場交易的成本很高,因此傾向于將中間產品市場交易內部化,借

以節約交易成本。中間產品是指那些用于制造最終產品的投入品,不僅

包括有形的物品,如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等,還包括技術、專利、

管理技能、品牌、商標、市場技能以及市場信息等無形的知識資產。許

多中間產品受種種因素尤其是知識產品市場交易信息的不完全性影響,

交易成本居高不下。跨國公司通過交易的內部化可以克服中間產品市場

的不完全性,降低交易成本。

(2)影響企業交易成本的主要因素有:

①產業特定因素。主要是指產品性質、外部市場結構以及規模經

濟。當一個產業的產品具有多階段生產特點時,如果中間產品的供需通

過外部市場進行,則供需雙方關系既不穩定,也難以協調,企業有必要

通過建立內部市場保證中間產品的供需。

②地區特定因素。包括地理位置、文化差別以及社會心理等引起的

交易成本;

③國別特定因素。包括東道國政府政治、法律、經濟等方面政策對

跨國公司的影響;

④企業特定因素。主要是指企業組織結構、協調功能、管理能力等

因素對市場交易的影響。企業特定因素中的組織管理能力也直接影響市

場內部化的效率,因為市場交易內部化也是需要成本的。只有組織能力

強、管理水平高的企業才有能力使內部化的成本低于外部市場交易的成

本,也只有這樣,市場內部化才有意義。

上述四組因素中,產在上述因素中產業因素和企業因素是影響企業

交易成本的關鍵因素。

三、論述題(15分)

試運用要素稟賦論及其拓展的理論模型解釋中國的貿易增長。

答:(1)要素稟賦理論模型與中國的貿易增長

①要素稟賦理論,又稱H-O定理,最早是由兩位瑞典經濟學家——

赫克希爾和俄林師生倆提出的,后經薩繆爾森等人不斷加以完善。要素

稟賦理論從要素稟賦相對差異出發,解釋國際貿易的起因與貿易形態。

要素稟賦理論的核心思想是:國與國之間互利貿易的基礎在于要素

稟賦的差異;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在一國要素稟賦中,某些要素豐

裕,另一些要素稀缺;在國際貿易中,一國出口的應當是那些較多使用

本國豐裕要素生產出來的商品,進口的則應是那些較多使用本國稀缺要

素的商品。因此也可以說,一國出口的是本國供給豐裕的要素,進口的

是本國供給不足的要素。

②根據要素稟賦理論可知,一個國家生產和出口那些大量使用本國

供給豐富的生產要素的產品,價格就低,因而有比較優勢;相反,生產

那些需大量使用本國稀缺的生產要素的產品,價格便貴,出口就不利。

各國應盡可能利用供給豐富、價格便宜的生產要素,生產廉價產品輸

出,以交換別國價廉物美的商品。中國的勞動力屬于豐裕要素,資本屬

于稀缺要素,因此,中國在勞動密集型商品上具有比較優勢,而在資

本、技術密集型商品上處于比較劣勢。因此,我國貿易增長主要是勞動

密集型產業和制造業推動。

(2)要素稟賦理論的拓展與中國的貿易增長

自要素稟賦理論提出以來,經濟學家就開始對其拓展,所有拓展中

最有意義同時影響較大的定理主要由有三個,其中兩個是關于商品價格

變動與要素價格變動之間關系的定理,一個是關于要素稟賦變化及其影

響的定理,分別為:斯托爾帕-薩繆爾森定理、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和

雷布任斯基定理。

①斯托爾帕-薩繆爾森定理

斯托爾帕-薩繆爾森定理是指某一商品相對價格的上升,將導致生

產該商品密集使用的生產要素的實際價格或報酬提高,并使另一種生產

要素的實際價格或報酬則下降。

根據斯托爾帕-薩繆爾森定理可以得出結論:國際貿易會提高該國

豐裕要素所有者的實際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實際收入。即國際

貿易雖改善了一國整體的福利水平,但并不是對每一個人都是有利的,

因為國際貿易會對一國要素收入分配格局產生實質性的影響。

②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

斯托爾帕-薩繆爾森定理的進一步發展,便是要素價格均等化定

理。這一定理的基本含義是:隨著自由貿易的發生,兩國間產品的價格

將趨于均等,并將使得兩國間要素的價格也趨于均等。要素價格均等是

以商品價格的均等為先決條件的。在現實中,由于運輸成本和一些貿易

壁壘的存在,各國的商品價格難以達到一致,因此國際間要素價格均等

化在現實中一般難以實現。另外,要素價格均等還要求生產技術條件必

須完全一樣,這也是一個比較苛刻的條件。

要素價格均等化理論指出,自由貿易不僅會使商品價格均等化,而

且會使生產要素價格均等化,從而兩國的所有工人都能得到同樣的工資

率,所有的土地都能得到同樣的土地報酬率,所有的資本都能得到同樣

的收益率,而不論兩國生產要素的供給和稟賦的狀況有何差別。任何人

為的貿易障礙都會阻止要素價格均等化的實現,都會導致要素價格均等

化的停滯或反向運動。對進口競爭性產品的保護會提高該部門密集地使

用的生產要素所有者的收入。

③雷布任斯基定理

雷布任斯基定理認為,在商品價格不變的前提下,如果一種生產要

素增加,會導致密集地使用這種生產要素的產品的產量增加,同時導致

另一種產品即非密集地使用該要素的產品的產量減少。

雷布任斯基定理只適用于國際貿易中的“小國”。對于開放條件下的

大國,如果一國某一要素增加,對方國家一切保持不變,那么要素增加

后,在國際市場上密集使用該要素的商品相對價格要下降。所以,若該

商品是要素增加國家的出口商品,則該國貿易條件惡化,相應地,對方

國家貿易條件改善;若該商品是要素增加國家的進口商品,則該國貿易

條件改善,對方國家貿易條件惡化。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中國貿易的增長,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經濟

的增長和國民的福利水平,但也加劇了我國收入差距過大的問題。同

時,隨著我國勞動密集型商品、工業制成品、農副產品出口的增加,我

國國民收入和外匯儲備得到增加,但貿易條件一定程度上得到惡化,對

外貿易依存度的提高,并沒有使得我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議價權得到

改善,反而有所惡化,我國對外貿易面臨諸多挑戰。

2009年浙江大學801經濟學綜合

(含西方經濟學、國際經濟學)

考研真題

西方經濟學部分

一、名詞解釋(20分,每小題5分)

1無差異曲線(indifferencecurves)

2邊際技術替代率

3理性預期假說

4短期總供給曲線

二、計算與分析題(30分,每小題10分)

1假設對某消費者而言,商品1和商品2是完全互補的兩種商品,

且該消費者是按1∶1的比例同時消費這兩種商品。我們用x1代表商品1

的消費量,x2代表商品2的消費量。該消費者在購買(x1,x2)時,預算

約束是:p1x1+p2x2=m。其中,p1、p2分別是商品1和商品2的市場價

格,m是該消費者的收入。請用最優化模型描述該消費者對這兩種商品

的選擇行為,并推斷其對商品1的最優需求量。(要求分別用代數式和

幾何圖來表述)

2在一個壟斷市場上,市場需求曲線為D(P)=100/P,壟斷廠

商的成本函數為C(y)=y2(其中,y為壟斷廠商的產量,P為產品的市

場價格)。該壟斷廠商的最優產量是多少?

3假設在一個宏觀經濟模型中,消費函數C=50+0.8YD(式中,

YD為消費者的可支配收入),投資支出為I=70,政府支出為G=160,

政府對收入征稅的稅率t=0.2,政府對消費者的轉移支付TR=100。在

這個宏觀經濟模型中,請計算均衡的收入水平。

三、簡述與作圖題(20分,每小題10分)

1一家廠商需要雇用兩種生產要素L和K,要素的市場價格分別為

w和r,且該廠商在生產要素市場上是一個完全競爭的參與者。假設該廠

商確定的產量是Q。請分別用導數方法和幾何方法推導:若要達到既定

產量下的成本最小化,該廠商雇用的生產要素量應滿足什么條件?

2什么是LM曲線?請畫圖并用文字簡要解釋LM曲線的推導過

程。

四、論述題(30分,每小題15分)

1有一塊適宜放養奶牛的鄉村牧地,這塊牧地由村民共同所有。

購買一頭奶牛的成本為常量c,牧地的產出為y=f(x)(其中,x為牧

地上放養奶牛數,y是用貨幣表示的產出量),凈產出為f(x)=cx。

如果使這塊牧地的凈產出達到最大,放養的奶牛數應達到什么水平?在

什么條件下可以實現這個結果?如果這個村子實行自由放牧,結果會怎

樣?

2在宏觀經濟模型中,如果政府增加支出,其他條件不變,請運

用IS-LM模型分析這一項擴張性財政政策的擠出效應。另外,如果要抵

消上述擠出效應,中央銀行應該如何配合運用貨幣政策?在什么條件

下,上述貨幣政策能夠達到預期目標?(要求畫圖)

國際經濟學部分

一、名詞解釋(15分,每小題5分)

1斯托爾帕-薩繆爾森定理

2國民待遇

3匯率超調

二、簡答題(20分,每小題10分)

1試簡述狹義的貨幣危機的涵義及貨幣危機擴散的三種模式。

2假如你是美籍外商欲到中國投資,請運用“冷熱評估法”對中國

的投資環境作一評估。

三、論述題(15分)

試運用大國模型分析贊成關稅的貿易條件改善論。

2009年浙江大學801經濟學綜合

(含西方經濟學、國際經濟學)

考研真題及詳解

西方經濟學部分

一、名詞解釋(20分,每小題5分)

1無差異曲線(indifferencecurves)

答:無差異曲線是表示能帶給消費者相同滿足程度的所有市場籃子

的組合的曲線,是序數效用論的一種分析方法。無差異曲線的繪制如圖

1所示。

圖1無差異曲線

圖1中,橫軸和縱軸分別表示商品1的數量X1和商品2的數量X2。圖1

中的曲線表示商品1和商品2的不同組合給消費者帶來的效用水平是相同

的。與無差異曲線相對應的效用函數為U=f(X1,X2)=U0。其中,

X1、X2分別為商品1和商品2的消費數量;U0是常數,表示某個效用水

平。

無差異曲線具有以下三個基本特征:①由于通常假定效用函數是連

續的,所以,在同一坐標平面上的任何兩條無差異曲線之間,可以有無

數條無差異曲線,其中離原點距離遠的無差異曲線比離原點距離近的無

差異曲線效用大;②在同一坐標平面圖上的任何兩條無差異曲線不會相

交;③無差異曲線是凸向原點的,即無差異曲線的斜率的絕對值是遞減

的。

2邊際技術替代率

答:邊際技術替代率是指在維持產量水平不變的條件下,增加一單

位某種生產要素投入量時所減少的另一種要素的投入數量,用MRTS表

示。用?K和?L分別表示資本投入量的變化量和勞動投入量的變化量,

則勞動對資本的邊際技術替代率的公式為:MRTSLK=-?K/?L或

MRTSLK=-dK/dL。

生產要素相互替代的過程中存在邊際技術替代率遞減規律,即在維

持產量不變的前提下,當一種生產要素的投入量不斷增加時,每一單位

的這種生產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種生產要素的數量是遞減的。邊際技術

替代率遞減的主要原因在于:任何一種產品的生產技術都要求各要素投

入之間有適當的比例,這意味著要素之間的替代是有限制的。

3理性預期假說

答:理性預期假說是相對于貨幣學派的適應性預期而提出的,認為

人們在參與經濟活動時能根據經濟環境的變化來不斷調整自己的行為,

同時積極地收集與自身利益相關的信息并以此合乎實際地預測未來,盡

管人們有時會在經濟環境變動的反應中犯錯,但不會犯系統性錯誤。這

意味著政府所采取的一切經濟政策都會被公眾覺察到并作出應有的反

應。

理性預期學派于是認為,失業率并不取決于通貨膨脹而是取決于經

濟中的隨機沖擊,實際失業率圍繞自然失業率的波動并不是由通貨膨脹

系統地引起的,而是由隨機沖擊所引起的。這樣,失業與通貨膨脹就不

存在那種穩定的交替關系了,無論短期還是長期都是這樣。

4短期總供給曲線

答:短期總供給曲線是反映短期內總供給水平與總價格水平關系的

曲線。因短期內資本和設備不會變動,要想擴大生產規模就必須多雇傭

工人,勞動的供給是固定的,要想增加勞動供給,只有提供更多的激

勵,即提高工資。提高工資,引起生產成本上升,必然引起物價水平提

高,所以物價水平和供給水平成同方向變動。因此,短期總供給曲線向

右上方傾斜,價格水平與總供給水平成同方向變動。

短期總供給曲線向右上方傾斜,可利用黏性工資、黏性價格和錯覺

理論這三個理論予以分析。①黏性工資:名義工資的調整慢于勞動供求

的變化。物價上升,實際工資減少,利潤增加,就業增加,總供給增

加。②黏性價格:短期中價格的調整不能隨著總需求的變動而迅速變

化。由于企業調整價格存在菜單成本。物價上升時,企業產品的相對價

格下降,銷售增加,生產增加,總供給增加;反之,總供給減少。③錯

覺理論:物價水平的變動,會使企業在短期內對其產品市場變動發生錯

覺,作出錯誤的決策。當物價上升時,增加供給;反之,減少供給。以

上三個理論表明,短期總供給與物價水平同方向變動,即短期總供給曲

線向右上方傾斜。

二、計算與分析題(30分,每小題10分)

1假設對某消費者而言,商品1和商品2是完全互補的兩種商品,

且該消費者是按1∶1的比例同時消費這兩種商品。我們用x1代表商品1

的消費量,x2代表商品2的消費量。該消費者在購買(x1,x2)時,預算

約束是:p1x1+p2x2=m,其中,p1、p2分別是商品1和商品2的市場價

格,m是該消費者的收入。請用最優化模型描述該消費者對這兩種商品

的選擇行為,并推斷其對商品1的最優需求量。(要求分別用代數式和

幾何圖來表述)

解:(1)由于商品1和商品2是完全互補的兩種商品,且該消費者

是按1∶1的比例同時消費這兩種商品。所以,可以設該消費者的效用函

數為U=min(x1,x2)。該消費者在預算約束p1x1+p2x2=m下追求效

用最大化,故該消費者的效用最大化行為可表示為:

**

求解得商品1和商品2最優選擇是x1=x2=m/(p1+p2),這也是

它們的需求函數。用幾何圖來表述該消費者對商品1和商品2這兩種商品

的選擇行為,如圖2所示。

圖2完全互補情況下的最優選擇

圖2中,商品1和商品2是完全互補的,那么最優選擇出現在x1=x2

的地方,即需求量總是處在對角線上。

*

(2)商品1的需求函數為x1=m/(p1+p2),在商品2價格和消費者

收入不變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商品1的價格-消費曲線,得出商品1的需

求量與其價格的關系,如圖3所示。

圖3完全互補情況下的需求曲線

2在一個壟斷市場上,市場需求曲線為D(P)=100/P,壟斷廠

商的成本函數為C(y)=y2(其中,y為壟斷廠商的產量,P為產品的市

場價格)。該壟斷廠商的最優產量是多少?

解:由市場需求函數可得反需求函數為:p=100/y,則壟斷廠商的

利潤函數為:

π=Py-C(y)=(100/y)·y-y2

利潤最大化的一階條件為:dπ/dy=-2y=0。

解得:y=0。且有d2π/dy2=-2<0。故壟斷廠商的最優產量為0。

說明:本題可能出題時設計有誤,一般情形下廠商的產量不會為

零。若將市場需求函數改為D(P)=100-P,則用同樣的方法可求得

最優產量為:y=25。

3假設在一個宏觀經濟模型中,消費函數C=50+0.8YD(式中,

YD為消費者的可支配收入),投資支出為I=70,政府支出為G=160,

政府對收入征稅的稅率t=0.2,政府對消費者的轉移支付TR=100。在

這個宏觀經濟模型中,請計算均衡的收入水平。

解:消費者的可支配收入函數為:YD=Y-T+TR=Y-0.2Y+

100=0.8Y+100。

由商品市場的均衡條件為Y=AD,因此有:Y=AD=C+I+G=50

+0.8×(0.8Y+100)+70+160。

解得:Y*=1000,即均衡收入水平為1000。

三、簡述與作圖題(20分,每小題10分)

1一家廠商需要雇用兩種生產要素L和K,要素的市場價格分別為

w和r,且該廠商在生產要素市場上是一個完全競爭的參與者。假設該廠

商確定的產量是Q。請分別用導數方法和幾何方法推導:若要達到既定

產量下的成本最小化,該廠商雇用的生產要素量應滿足什么條件?

答:(1)導數推導方法

由于廠商的產量是既定的,所以可以構造在既定產量下實現成本最

小的目標函數。該廠商在產量既定情況下的成本最小化可表示為:

構造拉格朗日輔助函數:M=wL+rK-λ[f(L,K)-Q0]。

根據拉格朗日定理,成本最小化的一階條件為:

可得:

這就是既定產量條件下實現最小成本的最優要素組合原則。

(2)幾何推導方法

該理性的廠商面臨的一個選擇的問題:如何搭配一個生產要素組

合,使得在產量既定的情況下耗費最小的成本。圖4中,有一條等產量

曲線Q和三條等成本線AB、A′B′和A2B2。惟一的等產量曲線Q代表既定

的產量。為了實現既定產量的最小成本,廠商應該通過對兩種要素投入

的不斷調整,使得花費在每一種要素的最后一單位的成本支出所帶來的

邊際產量相等,即應滿足MPL/w=MPK/r。

圖4既定產量條件下成本最小的要素組合

2什么是LM曲線?請畫圖并用文字簡要解釋LM曲線的推導過

程。

答:(1)LM曲線的含義

LM曲線描述貨幣市場處于均衡狀態時的收入與利率的各種組合。

LM曲線上任一點都代表一定利率和收入的組合,在這樣的組合下,貨

幣需求與供給都是相等的,亦即貨幣市場是均衡的。

(2)LM曲線的推導

__

如圖5(a)所示,實際貨幣供給保持在M/P的水平。當收入水平為

Y1時,實際余額需求曲線L1與實際余額供給確定市場利率水平為i1。當

收入水平為Y2時,收入水平提高使得各個利率水平的實際余額需求增

加,實際余額需求曲線向右上方移動到L2,對應的貨幣市場的均衡利率

水平由i1增加到i2。按照這種分析方法,可得到圖5(b)向右上方傾斜

的LM曲線。LM曲線即貨幣市場均衡曲線,它顯示能使其實際余額需求

等于供給的所有利率與收入水平的組合。沿著LM曲線,貨幣市場處于

均衡狀態。

圖5LM曲線的推導

四、論述題(30分,每小題:15分)

1有一塊適宜放養奶牛的鄉村牧地,這塊牧地由村民共同所有。

購買一頭奶牛的成本為常量c,牧地的產出為y=f(x)(其中,x為牧

地上放養奶牛數,y是用貨幣表示的產出量),凈產出為f(x)=cx。

如果使這塊牧地的凈產出達到最大,放養的奶牛數應達到什么水平?在

什么條件下可以實現這個結果?如果這個村子實行自由放牧,結果會怎

樣?

答:(1)凈產出最大時放養奶牛的數量水平:

設牛奶的需求函數為:p=a-bx。其中,p是牛奶的市場價格,a和

b均為大于零的常數。于是,放牧x頭奶牛的總社會收益(TRS)和邊際

2

社會收益(MRS)分別為:TRS=px=ax-bx,MRS=TRS′=a-2bx。

放牧x頭奶牛的總社會成本(TCS)和邊際社會成本(MCS)分別

為:TCS=cx,MCS=c。

使整個鄉村的利潤達到最大的條件是邊際社會收益MRS等于邊際社

會成本MCS,即:a-2bx=c。

解得:x*=(a-c)/(2b),此即為公地的最優放牧量。

(2)實現最優放養數量的條件

在以下兩種情況下,可以實現最優放養數量的條件:①該鄉村做出

集體決策來規定在公地上放牧的奶牛數量。任何個人不得超過所規定的

數量進行放牧。在這種情況下,只要所規定的放牧數量恰好等于x*,并

且,能夠以有力的措施來保證這些規定得到切實的貫徹執行,則結果就

是最優的;②鄉村的公地由某個個人所有。在這種情況下,公地的所有

者就能夠像鄉村集體決策時一樣對進入公地放牧的奶牛數量進行限制:

他可以購買恰當數量的奶牛來實現自己的利潤最大化。由于在這種情況

下,公地的利益就是公地所有者的個人利益,故此時使公地所有者利潤

最大化的放牧量也就是公地的最優放牧量。

(3)如果這個村子實行自由放牧,會造成“公共地悲劇”。即實際的

奶牛放牧量將會大大超過其最優的水平。結果,公地的草場將由于超載

放牧而不斷地被破壞,日益凋零和衰落下去。分析如下:

用x1表示某個典型村民擁有的奶牛數量,x2表示其余村民擁有的奶

牛數量。此時,牛奶的需求函數變為:

p=a-bx=a-b(x1+x2)

如果用TRP和MRP表示典型村民的總私人利益和邊際私人利益,

則:

TRP=px1=ax1-b(x1+x2)x1

MRp=?TRp/?x1=a-bx-bx1

由于邊際私人收益和邊際社會成本一樣,即MCP=MCS=c。

故典型村民的私人利潤最大化時:a-bx-bx1=c。

令x1=kx(0≤k<1)。這里,k表示典型村民擁有的奶牛數量x1在

整個鄉村奶牛總量x的比例。特別是當k趨近于零時,表明村民擁有的奶

牛數量所占比例可以忽略不計,將x1=kx代入上式,即可解出實際放牧

量:

x**=(a-c)/[(1+k)b]

比較x*=(a-c)/(2b)和x**=(a-c)/[(1+k)b],得以下結

論:

①當k=1,即典型村民擁有全村的奶牛時,有:x*=x**。這表

明,當公共地完全為某個村民所有時,實際放牧量等于最優放牧量。

②當0<k<1,即典型村民擁有部分奶牛時,有:x**>x*。這表

明,當公共地不歸任何人所有且不存在任何對放牧數量的限制時,實際

放牧量就會超過最優放牧量。

③當k=0,即典型村民擁有部分奶牛相對于全村的奶牛可以忽略不

計時,有:x**=2x*。這表明,在極端情況下,當所有的村民都如該典

型村民一樣、從而每個村民擁有的奶牛數量相對于全村的奶牛總量可以

忽略不計時,實際放牧量就會大大超過最優放牧量,為后者的2倍。

由此可見,正是由于邊際私人利益和邊際社會利益的差別造成

了“公共地悲劇”:當個人決定增加奶牛數量時,他僅僅是把他個人所可

能得到的邊際私人收益與奶牛的邊際私人成本相比較,而忽略了這樣一

個事實,即他所增加的奶牛數使得所有其他村民放牧奶牛的收益均下

降。也就是說,他忽略了增加奶牛帶來的社會成本。由于每個人都忽略

個人行為的社會成本,結果就是公共地上奶牛放牧量增加的太多。

2在宏觀經濟模型中,如果政府增加支出,其他條件不變,請運

用IS-LM模型分析這一項擴張性財政政策的擠出效應。另外,如果要抵

消上述擠出效應,中央銀行應該如何配合運用貨幣政策?在什么條件

下,上述貨幣政策能夠達到預期目標?(要求畫圖)

答:(1)運用IS-LM分析擴張性財政政策的擠出效應

“擠出效應”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費或投資降低的經濟

效應。在IS-LM模型中,若LM曲線不變,向右移動IS曲線,兩種市場同

時均衡時會引起利率的上升和國民收入的增加。但是,利率的上升會抑

制一部人私人投資,降低了原有的乘數效應,從而財政支出增加會引起

的國民收入增加小于不考慮貨幣市場的均衡(即LM曲線)或利率不變

條件下的國民收入的增量,這兩種情況下的國民收入增量之差,就是利

率上升引起的“擠出效應”。

圖6運用IS-LM分析擴張性財政政策的擠出效應

如圖6所示,如果該經濟初始均衡在E點,政府支出增加,如果利率

保持不變,則移動到點E2。在E2處,商品市場處于均衡,計劃支出等于

產出。但貨幣市場不再處于均衡狀態。收入已經增加,因而需求的貨幣

量也就上升了。由于有過量的實際余額需求,利率因而提高。在利率提

高情況下,廠商的計劃投資支出下降,因此,總需求也下降。可以看

出,一旦考慮到利率的上升,擴張性財政政策所帶來的擴張效應使得收

入不是增加到Y2,而是只增加到Y0′,擠出效應為Y0′Y2。

(2)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搭配

為了抵消擠出效應,中央銀行在政府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時,在一

般情形下(LM曲線向上傾斜)可以實施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即增加貨

幣供給量,以抵消由于投資增加導致收入增加而引致的貨幣需求增加;

但在極端凱恩斯主義——流動性陷阱情形(水平的LM曲線),貨幣政

策完全無效。

一般情形下,如圖7所示,IS線與LM線相交于點E,決定的國民收

入為Y0,利率為i0。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IS曲線移動到IS′,IS′與LM

相交于點E′,決定的國民收入為Y′,利率為i′。這說明實行擴張性的財

政政策使國民收入增加,利率上升,而利率的上升會產生擠出效應,不

利于國民收入的進一步增加。這時若配合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即增加貨

幣量使LM曲線移至LM′,并與IS′相交于E2,在E2點決定了國民收入為

Y2,利率為i0。這說明,用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擴張性的貨幣政策相配

合時,可以不使利率上升,而又使國民收入有較大的增加,從而有效地

刺激經濟。

圖7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混合使用

國際經濟學部分

一、名詞解釋(15分,每小題5分)

1斯托爾帕-薩繆爾森定理

答:斯托爾帕-薩繆爾森定理是指某一商品相對價格的上升,將導

致生產該商品密集使用的生產要素的實際價格或報酬提高,并使另一種

生產要素的實際價格或報酬則下降。

根據斯托爾帕—薩繆爾森定理可以得出結論:國際貿易會提高該國

豐裕要素所有者的實際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實際收入。即國際

貿易雖改善了一國整體的福利水平,但并不是對每一個人都是有利的,

因為國際貿易會對一國要素收入分配格局產生實質性的影響。

2國民待遇

答:國民待遇,是一種非歧視原則,指一成員對其他成員的產品、

服務或服務提供者及知識產權所有者和持有者所提供的待遇,不低于本

國同類產品、服務或服務提供者及知識產權所有者和持有者所享有的待

遇。

3匯率超調

答:匯率超調是美國經濟學家多恩布什提出的關于匯率變動的理

論。多恩布什認為短期內價格水平具有粘性,不會立即因貨幣市場失衡

發生調整。只有在長期中價格才會完成因貨幣市場失衡所引起的均衡調

整。貨幣市場失衡后,證券市場的利息率會立即變動,使其恢復均衡。

匯率水平正是在證券市場調整過程中被決定的。但變動后的匯率水平只

是短期均衡水平,當商品市場價格開始調整,逐漸向長期均衡水平過渡

時,匯率水平就由商品市場和資本市場的相互作用決定。當調整過程完

成,商品市場也達到長期均衡的匯率水平,也就達到國際貨幣主義匯率

模式所說明的長期均衡水平。

在調整過程中,由于商品價格具有粘性,而證券市場反應極其靈

敏,利息率將立即發生調整,使貨幣市場恢復均衡。正是由于價格短期

內粘住不動,貨幣市場恢復均衡完全由證券市場來承受,利息率在短期

內就必然超調,即調整的幅度要超出其新的長期均衡水平,如果資本在

國際間可自由流動,利息率的變動就會引起大量的套利活動,由此帶來

匯率的立即變動。與利息率的超調相適應,匯率的變動幅度也會超過新

的長期均衡水平,亦即出現超調的特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