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科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理信息技術應用》從人地作用看自然災害教學課件_第1頁
魯科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理信息技術應用》從人地作用看自然災害教學課件_第2頁
魯科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理信息技術應用》從人地作用看自然災害教學課件_第3頁
魯科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理信息技術應用》從人地作用看自然災害教學課件_第4頁
魯科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理信息技術應用》從人地作用看自然災害教學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單元活動地理信息技術應用課程標準解讀核心素養聚焦知識體系構建[課標下載]運用地理信息技術,探究有關自然地理的問題。[學習目標]1.了解“3S”技術的概念。2.掌握“3S”技術在防災減災中的應用。結合案例,探究遙感技術、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和地理信息系統等在防災減災中的應用。(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人地協調觀)強基礎自主診斷析疑難合作探究提能力分層集訓刷習題鞏固提升[基礎素養]一、遙感及其應用1.概念:利用裝在航空器或航天器的光學儀器或電子儀器,對地表物體進行遠距離感知的地理信息技術。簡言之,遙感包括信息的、傳輸、、、分析和。2.特點:探測范圍、獲取資料、受地面條件限制、獲取信息量等。3.應用:資源評估、環境監測、。獲取接收處理應用大快少大災害預警素養盤點1.遙感衛星將主要用于科學試驗、國土資源普查、農作物估產及防災減災等領域。與傳統方式相比,利用衛星獲取資料有哪些優勢?(綜合思維)提示:精度高、質量高、效率高,且節省人力、財力。[判斷]1.在衛星圖像上,人工建筑多呈灰色,棱角明顯,形狀規則。()2.在衛星影像上,水域為藍色,植被呈綠色。()3.在遙感圖像上,河流與道路都比較順直,寬度多變。()4.同一地區,不同季節的影像顏色和特征相對穩定。()答案:1.√2.×3.×4.×二、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和地理信息系統的應用1.全球衛星導航系統(1)組成:由衛星群組成,保證在任意時刻能同時觀測到顆衛星。(2)功能:獲取觀測點的和高程,實現、、等。(3)優點:、高效率和低成本。(4)應用:大地測量、地面監測、等。2.地理信息系統(1)概念:是對地理分布數據進行、儲存、、運算、、顯示和描述的技術系統。(2)應用:經濟、社會、環境和生態的、和管理等。四經緯度導航定位授時高精度交通導航采集管理分析規劃決策素養盤點2.2005年,珠穆朗瑪峰高度的精確測量利用了哪種技術?(地理實踐力)提示:全球衛星導航系統。3.天氣預報節目中提供的衛星云圖,主要應用了哪些信息技術?(地理實踐力)提示:遙感技術和地理信息系統。[判斷]1.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保證在任意時刻能同時觀測到四顆衛星。()2.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受天氣影響較大。()3.地理信息系統可以用來處理任何數據。()答案:1.√2.×3.×三、利用地理信息技術監測滑坡1.監測地點:三峽庫區的湖北省秭歸縣。2.監測方法:在和建筑物上設置多個衛星定位進行數據采集,采集的數據實時傳輸至分析系統,一但變量超過預警,系統將實時預警。3.意義:為研究滑坡、變形機制和等提供數據,通過監測預警的為及時處置提供技術保障。滑坡體監測樁位移閾值變形特征危害程度實時性滑坡險情[特別提醒]遙感側重于災害信息數據的獲取,衛星定位系統側重于精確的定位,地理信息系統側重于對災害信息數據的處理和分析,從而為防災減災措施的制定提供準確科學的依據。[自主診斷]2017年8月8日21時19分46秒在四川省北部的阿壩州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震源深度20公里。據此回答1~2題。1.人們在第一時間迅速掌握地震災區建筑破壞情況,所利用的地理技術主要是()A.地理信息系統 B.全球衛星導航系統C.遙感技術 D.“數字地球”2.在對震區被困災民開展營救行動的過程中,政府部門利用的地理信息技術主要是()①GIS②GPS③RS④Googleearth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①②③解析:第1題,人們在第一時間迅速掌握整個地震災區建筑破壞情況,所利用的技術手段主要是遙感技術,主要功能是拍攝遙感圖像,獲取信息。C對。第2題,在開展營救行動的過程中,政府部門利用的地理信息技術主要是3S技術,即利用RS獲取信息,利用GIS進行信息分析處理,選擇救援線路,利用GPS進行精確定位、導航,①②③對,D對。答案:1.C2.D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蘆山縣發生7.0級地震。在震后救災中,北斗衛星導航系統(BDS)發揮了重要作用。BDS是我國自行研制的全球衛星定位與短文通信系統。據此回答3~4題。3.BDS在抗震救災中發揮的主要作用有()①提供災區的影像②統計災區的經濟損失③確定救災人員的位置④提供短文聯絡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③④4.蘆山地震與2008年汶川8.0級地震震中位置同處龍門山斷裂帶,但蘆山地震造成的損失較小,主要原因有()①震級較低②提前預報③防震意識強④救援及時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④解析:第3題,材料中說明了BDS的功能是定位和短文通信,由此可以確定③④的描述是正確的。提供災區影像的技術是RS,統計災區經濟損失的技術是GIS。第4題,一般來說,震級越大,造成的損失越大,汶川地震是8.0級,蘆山地震是7.0級,蘆山地震的震級小于汶川地震,①是正確的。材料中顯示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在救災中發揮的作用,由此信息推斷“救援及時”也是造成損失小的原因,④是正確的。由于2008年處于同一地震帶上的汶川發生過地震,人們的防災意識有所增強,③是正確的。答案:3.D4.B探究點一遙感及其應用[主題聚焦]我國是個旱澇災害多發的國家,一旦發生洪澇災害,國家就可以利用飛機和衛星對該地區進行遙感監控,獲得大量的遙感影像圖,通過計算機處理后制成淹沒地區分布圖,圖中淹沒地區的分布及各部分的范圍一目了然。而且,在計算機中可對淹沒面積按各種要求進行快速、準確的統計。通過合作探究,得出有關問題的結論。探究:簡述遙感技術在洪水災害預報上的意義。提示:遙感技術視野廣闊,不受天氣、地理條件的限制,能迅速獲得地物信息,為及早部署防汛抗洪爭取了時間,在洪水災害預報上有重大意義。[核心歸納]遙感技術與減災特點“廣、大、快、好、強”——觀測范圍廣、信息獲取量大、獲取速度快、實時性好和動態性強用途災害前兆預測遙感可及時觀測到災害前的異常和特殊現象,并發出警報災害跟蹤監視如臺風發生后可隨時跟蹤,并向受災地區發出警報幫助救災災害發生后,陸地通信往往遭到破壞而影響救災行動。遙感可幫助識別重災區和能通往災區的路線,從而決定救災的輕重緩急建立災害模型通過災害模型,遙感技術能更好地理解和解釋災害現象應用實時監測洪澇、臺風等災害的形成過程,進行準確預報、預警;能夠快速識別地震等突發性自然災害的影響范圍,并對災情統計、災害救援等工作提供強有力的支持。知識拓展傳感器運載工具的飛行高度對遙感探測的范圍、速度、周期、分辨率等影響很大,一般來說,運載工具飛得越高,探測的范圍越大,獲得資料的速度越快、周期越短,對地物的分辨率越低,否則相反。[對點刷題]1.監測火山灰的擴散面積和濃度變化所利用的技術手段主要是()A.遙感技術 B.衛星定位系統C.地理信息系統 D.數字地球解析:遙感技術是利用飛機、衛星等對地物進行觀測,能快速及時地監測火山灰的擴散面積和濃度的變化。選A。答案:A2.利用遙感技術對自然災害進行監測,在遙感影像中能夠獲取的信息是()A.人員傷亡數字 B.洪澇受災面積C.地震的形成過程 D.作物病害種類答案:B3.熱紅外遙感影像亮度可反映地物表面溫度,地物的表面溫度越高,在影像中就越亮。晴天正午時刻,下列地物在同一幅熱紅外遙感影像中最亮的是()A.公路 B.菜園C.魚塘 D.果園解析:題干中說明了熱紅外遙感影像亮度與地物表面溫度的關系:溫度高→亮度大。因此晴天正午時刻,選項所列溫度最高的地物最亮。公路的熱容量最小,升溫最快。答案:A探究點二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及其應用[主題聚焦]近期,針對車主對于高架橋定位、導航的痛點,百度地圖率先推出了高架導航功能,覆蓋全國幾乎所有采用高架橋道路設計的城市,可以更精確地判斷行駛的位置位于高架橋上還是高架橋下,為用戶提供更加準確的導航服務。通過合作探究,得出有關問題的結論。探究1:百度地圖屬于對哪種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提示: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探究2:請指出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在防災減災中的應用。提示:進行精確定位,幫助用戶在遭遇自然災害或面臨災害風險時,發出求救信號,及時報告位置和受災情況,有效縮短救援搜尋時間。[核心歸納]全球衛星導航系統與減災[對點刷題]讀“‘北斗’定位系統示意圖”,完成4~5題。4.下列不屬于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組成部分的是()①信號接收機②北斗衛星③傳感器④車載移動電話A.①② B.①③C.①④ D.③④5.該系統適用的領域有()①鐵路運輸②漁業生產③勘探④森林防火A.①④ B.②③C.①②③ D.①②③④解析:第4題,信號接收機屬于用戶系統,北斗衛星屬于空間星座,這都屬于北斗導航衛星系統的組成部分。第5題,該系統已在測繪、電信、水利、公路交通、鐵路運輸、漁業生產、勘探、森林防火和國家安全等諸多領域逐步發揮重要作用。答案:4.D5.D6.對超高層建筑的沉降進行實時動態監測,一般采用()A.GIS B.RSC.GPS D.VR解析: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是利用衛星群來獲取地面經緯度坐標及其高程坐標并用于定位和導航的系統,要監測地面沉降需要獲得高程信息,可應用GPS技術獲得。答案:C探究點三地理信息系統及其應用[主題聚焦]通過合作探究,得出有關問題的結論。探究:地理信息系統在自然災害監測評估中有何作用?提示:地理信息系統可以對自然災害進行預報預警、動態監測、災害發生成因與規律分析、災害損失調查、災情評估以及為制定減災預案和指導災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據。[核心歸納]地理信息系統在防災減災中的作用[對點刷題]2016年第22號臺風“海馬”于10月21日在珠三角附近沿海登陸,正面襲擊并嚴重影響深圳。最大風力達14級,出現大暴雨,局部地區有特大暴雨,在一些山區可能會誘發滑坡、泥石流災害,當地政府要求民眾撤離到安全地區。據此完成7~8題。7.如果讓你利用GIS制定撤離預案,你需要輸入的基礎數據包括()①地質②地貌③地形④交通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8.制定撤離預案屬于GIS的________功能()A.存儲 B.管理C.分析 D.模擬解析:第7題,根據內容的不同,GIS數據可分為基礎數據和專題數據。地質、地貌、地形屬于基礎數據,交通數據屬于GIS中的專題數據。第8題,制定撤離預案利用的是GIS根據輸入信息模擬結果的功能。答案:7.A8.D9.如果將“GIS”用來監測森林火災,可以()A.用來分析、判斷引起火災的原因B.能知道火勢發生時間和結束時間及成因C.用來分析火勢蔓延方向,制定滅火方案D.預測森林火災造成的后果答案:C探究點四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主題聚焦]2011年元旦期間,受北方冷空氣擴散南下影響,貴州、湖南、廣西等地凍雨天氣仍在持續,當地道路結冰,交通出行受到嚴重影響。某研究性學習小組對“現代地理信息技術在貴州、湖南、廣西等地凍雨天氣搶險救災中的應用”產生了濃厚興趣。通過合作探究,得出有關問題的結論。探究:請你就這一課題幫助他們設計合理的方案。提示:利用GPS對災害發生地定位或在救災中導航;用RS獲取災區的數據信息,了解災情分布及變化;用GIS為搶險救災建立決策指揮系統,制定搶險救災方案。[核心歸納]“3S”技術在防災減災中的應用[對點刷題]某地發生森林火災,通過對該地衛星影像的分析,繪制成“森林大火燃燒示意圖”,t1~t4表示火災的四個階段。讀圖,回答下題。10.完成上圖的繪制需要運用的地理信息技術是()A.RS和GIS B.RS和GPSC.GIS和GPS D.數字地球解析:通過衛星影像獲取火災情況,要運用RS;繪制示意圖要運用GIS。答案:A11.近幾年“滴滴打車”等在我國城市地區發展迅猛,打車軟件將“互聯網”和“交通”融合,對人們的生產生活產生了重大影響。打車軟件主要利用了地理信息技術中的()A.GIS和RS B.RS和GPSC.GIS和GPS D.數字地球和RS解析:GPS為導航,GIS可以進行數據資料分析。能給外出者直接提供路線指導的是GPS和GIS。GPS可以進行定位,GIS可以通過分析提供最佳路線。RS是遙感,可以監控動態變化。跟打車路線規劃無關。選C。答案:C讀“某日四川氣象干旱監測圖”,回答1~2題。1.要持續監測該地區的旱情,需要運用的地理信息技術為()A.GPS B.GISC.RS D.GPRS2.該幅干旱監測圖的繪制主要是依賴()A.GPS B.GISC.RS D.GPRS解析:第1題,RS(遙感技術)可用于自然災害的監測,能夠持續監測旱情等災害的發展。第2題,該圖的繪制需要對多種數據進行綜合分析,因而需要運用GIS。答案:1.C2.B讀“我國地殼運動觀測網圖”,回答3~4題。3.對地殼運動進行精確觀測采用的主要技術是()A.遙感技術 B.全球衛星導航系統C.地理信息系統 D.虛擬現實技術4.根據觀測站的分布特點判斷,建立地殼運動觀測網最主要的目的是()A.泥石流、滑坡的監測和預報B.大地高程測量C.地震監測和預報D.電離層研究解析:圖中對地殼運動進行精確觀測的基準站、基本站與區域站在我國分布的范圍較廣,但又相對集中在我國地質不穩定的地區,顯然是通過對地殼運動的精確觀測,判斷各站點之間的距離位移,進行地震監測和預報,而各站點之間的距離位移則需要用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進行測量。答案:3.B4.C第二單元從地球圈層看地理環境第一節大氣圈與大氣運動學習目標3.繪制簡單示意圖,了解大氣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解釋城市熱島效應、海陸熱力環流等現象。4.理解大氣水平運動的規律,并且會在等壓線圖上判定風力及風向等。5.學會判讀等壓線與等壓面圖。1.了解大氣的垂直分層結構、各層的主要特征及與人類的關系。2.閱讀示意圖,了解大氣受熱過程,理解大氣保溫作用的基本原理。在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中,地球大氣被木星吸引,與木星大氣混合,人們通過引爆混合氣體拯救了地球?;旌蠚怏w之所以能被引燃,是因為木星的氫氣與地球大氣中的氧氣混合在了一起。那么地球大氣中除了含有大量氧氣之外,還包含其他哪些物質呢?一、大氣圈的組成與結構大氣圈的組成氮:78%氧:21%氬:0.934%CO2:0.033%水汽、塵埃等:0.033%一、大氣圈的組成與結構大氣圈的組成氮:蛋白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氧:供給生命呼吸氬:航空領域廣泛應用CO2:光合作用原料,調節地表溫度水汽:成云致雨必備條件一、大氣圈的組成與結構大氣圈的分層對流層平流層高層大氣臭氧層一、大氣圈的組成與結構大氣圈的分層對流層平流層高層大氣臭氧層對流層·厚度:8-16千米·現象:對流顯著,天氣多變·氣溫特點:海拔越高氣溫越低·熱源:地面輻射一、大氣圈的組成與結構大氣圈的分層對流層平流層高層大氣臭氧層平流層·厚度:40千米·現象:大氣水平運動,氣流穩定·氣溫特點:海拔越高氣溫越高·熱源:太陽輻射(臭氧吸收紫外線)一、大氣圈的組成與結構大氣圈的分層對流層平流層高層大氣臭氧層高層大氣大氣密度小,存在電離層。直接受太陽活動影響知識拓展高山反應高山反應形成的原因是由于高度愈高,空氣愈稀薄,氣壓就愈低,因此人體所需要的氧氣壓力也隨之降低。因此在剛進入山區時,會因為高度突然增高,人體來不及適應,而產生體內氧氣供應不足的情形,高度愈高,過渡時間愈短,產生的反應就愈劇烈。分層高度范圍主要特點特點成因與人類的關系對流層一般為8-16千米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每升高100米,氣溫大約降低0.6℃)地面是對流層大氣的直接熱源人類生活在對流層底部,與人類關系最密切空氣對流運動顯著該層上部冷,下部熱天氣現象復雜多變幾乎全部的水汽、固體雜質集中在該層,對流運動易成云致雨人類生活在對流層底部,與人類關系最密切知識小結平流層從對流層頂至距離地面大約50千米氣溫隨高度增加而增加該層中的臭氧強烈吸收太陽紫外線人類生存環境的天然屏障,利于高空飛行以水平運動為主該層大氣上熱下冷,大氣穩定天氣晴朗水汽、雜質少,氣流平穩高層大氣從平流層頂到距離地面大約3000千米的高空大氣密度極小距地面遠,受到引力小電離層能反射無線電短波,對無線電通信有重要作用二、大氣的受熱過程太陽輻射地面吸收大氣吸收大氣地面輻射大氣吸收散射逸出大氣逆輻射逸出反射大氣的受熱過程太陽輻射地面吸收地面輻射大氣吸收大氣逆輻射大氣的削弱作用吸收散射反射二、大氣的受熱過程太陽暖大地大地暖大氣大氣還大地地面吸收太陽短波輻射后增溫大氣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后增溫大氣增溫后形成向地面輻射熱量太陽輻射地面輻射大氣逆輻射二、大氣的受熱過程大氣的保溫作用太陽暖大地大地暖大氣大氣還大地地面吸收太陽短波輻射后增溫大氣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后增溫大氣增溫后形成向地面輻射熱量太陽輻射地面輻射大氣逆輻射二、大氣的受熱過程保溫作用的應用1、解釋溫室氣體大量排放對全球變暖的影響二、大氣的受熱過程保溫作用的應用2、應用于農業生產實踐,提高生產效益冬季溫室大棚深秋燒秸稈防霜凍果園鋪鵝卵石探究活動為什么說“高處不勝寒”?地面是近地面大氣主要、直接的熱源,“高處”離地面較遠,接收到的地面輻射較少,氣溫較低。知識小結高層大氣平流層對流層干潔空氣水汽固體雜質大氣圈垂直分層組成成分大氣的受熱過程運用大氣的受熱原理解釋實際問題太陽輻射地面輻射大氣逆輻射三國后期,諸葛亮北伐中原。他料定司馬懿必經葫蘆谷,就誘敵深入。待魏軍進入,蜀軍舉火投入谷中,魏軍死傷不計其數。司馬懿抱著司馬師、司馬昭大哭道:“我們父子都要死在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