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威海市2023屆高三二模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1頁
山東省威海市2023屆高三二模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2頁
山東省威海市2023屆高三二模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3頁
山東省威海市2023屆高三二模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4頁
山東省威海市2023屆高三二模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山東省威海市2023屆高三二模歷史試題本試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共8頁。滿分100分。考試用時90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先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座號填寫在相應位置,認真核對條形碼上的姓名、考生號和座號,并將條形碼粘貼在指定位置上。2.選擇題答案必須使用2B鉛筆(按填涂樣例)正確填涂;非選擇題答案必須使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書寫,字體工整、筆跡清楚。3.請按照題號在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題卷上答題無效。保持卡面清潔,不折疊、不破損。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1.春秋時期,一般諸侯國的國都周圍不過九百丈,卿大夫的都邑只有國都的1/3甚至更小,一般的邑住戶不過千室。戰國時期,“千丈之城、萬家之邑”“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已到處存在。這一變化的出現主要是由于()A.統一趨勢的加強 B.兼并戰爭的結果C.民族遷徙的頻繁 D.城市經濟的發展【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據本題材料“戰國時期,‘千丈之城、萬家之邑’‘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已到處存在。”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戰國時期民族城市化進程逐漸加速,大量的商業城鎮如齊魯、楚國、秦國等相繼興起。這些城鎮成為商品交流的中心,商人們在這些城鎮上進行貿易活動,使得城市經濟逐漸興起,所以導致材料變化出現的主要原因是城市經濟的發展,D項正確;春秋戰國時期屬于分裂時期,材料中沒有統一趨勢加強的相關論述,排除A項;材料現象是城市經濟發展帶來的影響,而不是兼并戰爭的結果,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關于民族遷徙的相關論述,材料現象并不是“民族遷徙”帶來的影響,排除C項。故選D項。2.據《魏書》記載,496年,孝文帝曾責備留京官員:“昨望見婦女之服,仍為夾領小袖(鮮卑裝特點)……卿等何為而違前詔?”據此可知,當時()A.傳統習俗影響改革效果 B.漢化改制成果有限C.官僚集團阻礙改革進程 D.改革缺乏社會基礎【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北魏(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穿漢服,但仍有婦人穿著鮮卑裝,體現了傳統習俗影響改革效果,A項正確;材料反映了傳統習俗影響改革效果,B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項;民間婦女仍穿著鮮卑裝,體現了傳統習俗影響改革效果,不能說明官僚集團阻礙改革進程,排除C項;北魏孝文帝改革具有一定的社會基礎,排除D項。故選A項。3.唐初繼續實行士兵自備糧餉武器的府兵制。722年,張說建議裁軍歸農,并主張“召募壯士充宿衛”。750年左右,府兵制退出歷史舞臺。唐代兵制的演變()A.受到了稅制改革的影響 B.體現了土地制度的變化C.反映了中央集權的加強 D.導致了外重內輕的局面【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代。材料體現的是從府兵制到募兵制的變化,根據所學唐朝中后期由于均田制無法推行,府兵制失去了經濟基礎也就推行不下去了,B項正確;780年唐代實行兩稅法,不符合材料的時間,排除A項;不管是府兵制還是募兵制都是中央政府去管理,不涉及中央集權的加強或者削弱,排除C項。唐代的節度使制度等導致了外重內輕的局面,排除D項。故選B項。4.明朝建立后,復興的儒學成為正統學說的基礎。但在王守仁看來,儒家正統學說似乎已經僵化并誤人了歧途,他認為無論真理、知識還是美德都屬于人心中的“天理”,無需經過儒家學說的長期訓導而獲得。這一思想()A.動搖了社會的等級秩序 B.沖擊了理學的正統地位C.否定了倫理道德的標準 D.影響了哲學的發展趨勢【答案】D【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D項的提示詞“影響了”,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清時期,陸王心學。由材料“無論真理、知識還是美德都屬于人心中的‘天理’,無需經過儒家學說的長期訓導而獲得”可知這是王陽明的心學,對儒學進行了發展,王陽明的哲學思想就是他所主張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說,認為事物的道理或規律離不開心或意識,王陽明哲學思想是唯心論,影響了哲學的發展趨勢,D項正確;王守仁仍然是代表封建地主階級的思想家,排除A項;“心學”是對理學的發展,這一時期理學仍占正統地位,排除B項;材料“他認為無論真理、知識還是美德都屬于人心中的‘天理’”說明王守仁沒有否定倫理道德標準,排除C項。故選D項。5.下表為遷入皖南廣德地區的移民情況(部分年份)。引發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下表()時間1865年1869年1874年1879年戶數38149951633623560口數12501799379970109567A.自然經濟解體的沖擊 B.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C.西方列強侵略的加劇 D.近代洋務經濟的刺激【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世紀六七十年代,太平天國運動。據題意和所學知識可知,皖南廣德地區在當時主要為太平天國與清軍交戰之處,人口傷亡嚴重,故在此之后的一段時間,政府在此地大量遷入人口,B項正確;據題意和所學知識可知,中國近代自然經濟自鴉片戰爭時便逐漸解體,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據題意和所學知識可知,當時皖南地區并未受到西方列強的過度侵略,排除C項;據題意和所學知識可知,該地人口的大量遷入與洋務運動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6.1897年,江南儲材學堂正式創辦。其人才培養體系分“四門(交涉、農政、工藝、商務)十六目(律例,賦稅,……種植、水利……化學、礦務等)”,這近似于4個學科16個專業。據此可知,該學堂()A.成為近代人才培養的搖籃 B.受政治改革的影響明顯C.具有近代高等教育的特征 D.是學堂選官制度確立的產物【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可知是推斷題,準確的時空是19世紀末期的中國。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江南儲材學堂人才培養體系分四門十六目,近似于4個學科16個專業,可知該學堂初步建立了高校的學科和專業體系,C項正確;從材料的專業設置無法得出該學堂成為近代人才培養的搖籃這一結論,排除A項;結合所學可知這一時期清政府沒有進行政治改革,排除B項;學堂選官制度確立是在1904年《湊定學堂章程》的頒布,排除D項。故選C項。7.1937年4月9日,《新中華報》在頭版刊登了一則消息,稱“東三省境內抗日義勇軍近來頗為活躍,弄得‘日滿’手忙腳亂”,并為此配了一幅《義勇軍攻入哈爾濱》的漫畫。《新中華報》此舉()A.旨在增強抗戰必勝的信心 B.促進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鞏固C.揭示了敵后戰場的重要性 D.表明了日軍“囚籠政策”的失敗【答案】A【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目的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37年(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新中華報》刊登抗日義勇軍的功績,其目的在于增強抗戰必勝的信心,A項正確;1937年9月22日,國民黨通訊社發表《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23日,蔣介石發表實際承認共產黨合法地位的談話,標志著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排除B項;材料講述的是抗日義勇軍的功績,未體現敵后戰場的重要性,排除C項;“囚籠政策”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日軍對抗日根據地進行"掃蕩"時采取的一項政策。不符合材料時間,排除D項。故選A項。8.從1953年起,新中國便與聯邦德國開始通過民間貿易機構進行了一些接觸。日內瓦會議期間,兩國代表又達成協議,同意商簽民間貿易協定。新中國與聯邦德國的貿易交往()A.創新了民間外交的方式 B.加速了資本主義陣營的分化C.體現了務實外交的特點 D.實現了與西方大國關系的突破【答案】C【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中國成立初期。根據材料可知,新中國與聯邦德國進行貿易交往,沒有受到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約束,體現了務實外交的特點,C項正確;新中國與聯邦德國的貿易交往并不屬于創新民間外交的方式,排除A項;此時資本主義陣營沒有分化,排除B項;新中國與聯邦德國的貿易交往體現了務實外交的特點,未體現與西方大國關系的突破,排除D項。故選C項。9.下表反映了我國某一時期經濟發展態勢(單位:%),其中經濟發展速度是按不變價GDP計算的定基發展速度,表中第一年為100%。該時期是()年份經濟發展速度非國有化率市場配置比對外開放度第一年10030.9062.907.40第二年113.5035.1063.9012.10第三年123.5037.7064.3013.50第四年137.8040.3064.0014.00第五年153.4043.2070.7013.70A.1978-1982年 B.1992-1996年 C.1984-1988年 D.2001—2005年【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指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有利于實現經濟的協調發展和穩定高速增長,對現代化建設有巨大推動作用,使中國的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因此,該時期是1992-1996年,B項正確;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A項不符合材料時間,排除A項;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C項不符合材料時間,排除C項;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對外開放程度進一步加深,但不符合材料描述,排除D項。故選B項。10.古代西亞“兩河”流程短、水量不穩,易于成災,且在下游形成大片沼澤。在公元前5000年代,蘇美爾人就開始排除沼澤的水,奠定了灌溉農業的基礎。到了公元前4000年代中期,兩河流域已經有了較大規模的灌溉網。這表明()A.地理環境影響文明發展 B.蘇美爾人重視精耕細作技術C.自然條件制約勞作方式 D.文明最早起源于農業發達地區【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西亞)。根據材料可知,受到地理環境的影響,蘇美爾人開始修建較大規模的灌溉網和排水網,促進了農業發展,體現了地理環境影響文明發展,A項正確;受到地理環境的影響,蘇美爾人開始修建較大規模的灌溉網和排水網,未體現蘇美爾人重視精耕細作技術,排除B項;材料表明地理環境影響文明發展,C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項;材料強調地理環境影響文明發展,未涉及文明起源,排除D項。故選A項。11.下圖是1539年英文版《大圣經》的扉頁插畫(局部)。該插畫內容反映了當時英國()A.王權擺脫了神學的桎梏 B.重視宗教倫理與教化C.近代民族國家逐漸形成 D.行政與宗教相互制衡【答案】C【解析】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范圍為1539年的英國。根據插畫內容中的配文“亨利八世”“克倫威爾”“天主教”的位置可以看出,當時國王位于中心,而且《大圣經》是英文版,這說明當時英國近代民族國家逐漸形成,C項正確;《大圣經》中國王居于中心,這意味著當時王權和神權并未剝離,排除A項;通過材料信息無法看出當時的英國重視宗教倫理與教化,排除B項;國王位于中心,而且以大臣和主教輔佐,這說明行政權高于教權,排除D項。故選C項。12.18世紀,部分啟蒙思想家把美洲、大洋洲的原住民設計為“高尚的蒙昧人”形象。如盧梭認為“蒙昧人過著他自己的生活,而社會的人只知道生活在他人的意見之中”,伏爾泰筆下的“天真漢像空氣一樣生來自由”。這一形象設計旨在()A.批判殖民侵略,弘揚自由博愛 B.反對封建專制,建構理性世界C.揭露迷信愚昧,倡導天賦人權 D.諷刺教會權威,推崇世俗生活【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世紀(法國)。根據材料信息結合所學知識,為了批判當時法國社會中的專制和不平等,部分啟蒙思想家常將“自然狀態”中的“蒙昧人”與文明社會中的人進行對比人類最初處于一種“自然狀態”,過著一種自由平等生活,以此否定封建王權,描繪了理性王國的藍圖,B項正確;材料中沒有涉及到對殖民侵略的批判,排除A項;材料倡導的是自由,并不是揭露迷信愚昧,排除C項;材料反對的是封建專制統治,無法體現出推崇世俗生活,排除D項。故選B項。13.下圖為西方某學者統計的英國不同年份紡織工人的平均日工資情況。據此判斷,他研究的主題最有可能是()A.技術革命的成因 B.圈地運動與勞動力轉移C.工人運動的影響 D.價格革命與物價的變化【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項類單項選擇題。據題干信息“據此判斷”,可知本題是推斷題。據題干“下圖為西方某學者統計的英國不同年份紡織工人的平均日工資情況”,結合所學可知,1660年至工業革命前紡織工人的平均日工資是逐漸增長,到工業革命爆發時達到頂峰;而工業革命后紡織工人的平均日工資呈下降趨勢。據此可知工業革命前后紡織工人的平均日工資是截然相反的兩個趨勢,主要是因為工業革命前是手工勞動,工業革命后是機器生產,由此可以判斷此位學者研究的主題最有可能是“技術革命的成因”問題,A項正確;題干主旨是“不同年份紡織工人的平均日工資情況”,與圈地運動無關,排除B項;題干主旨是工業革命前后“不同年份紡織工人的平均日工資情況”,與“工人運動”無關,排除C項;題干主旨是工業革命前后“不同年份紡織工人的平均日工資情況”,而價格革命是新航路開辟的影響,與題干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14.蘇俄(聯)時期,列寧曾說“當蘇維埃政權能夠拿出十萬臺頭等拖拉機來的時候,中農也會說贊成共產主義的”。……參加農業各種集體經濟形式的農戶,到1927年底,只占全國總農戶數的0.8%。這表明()A.新經濟政策對農業影響有限 B.工農聯盟亟待鞏固C.農業集體化的基礎相對薄弱 D.經濟比例嚴重失調【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27年底(蘇聯)。據本題材料“參加農業各種集體經濟形式的農戶,到1927年底,只占全國總農戶數的0.8%。”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到1927年底,真正參與到農業集體化運動中的農民人數過少,占全國總農戶的比重過低,蘇聯當時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對農業的投資很有限,而農業生產又非常落后,所以這嚴重影響了農業集體化運動的開展,這說明蘇聯集體耕作缺乏條件,反映了出農業集體化基礎相對薄弱,C項正確;僅憑少量農民參與農業集體化無法得出新經濟政策對農業影響有限的結論,排除A項;因“鞏固工農聯盟”與本題材料主要結論“農業集體化的基礎相對薄弱”不一致,排除B項;造成蘇聯經濟比例嚴重失調的是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開始實行的時間是1928年,與材料時間1927年不相符,排除D項。故選C項。15.下圖為1959年美國在莫斯科舉辦的博覽會情況。美國此舉主要是為了()●蘇聯民眾驚訝于琳瑯滿目的展品,特別是速凍食品、精美的收音機、彩色電視機、照相機、洗衣機等家庭消費品●蘇聯年輕女性爭先恐后嘗試美國造型師免費提供的理發、化妝和修剪指甲服務●蘇聯青年人熱烈議論著美國的流行爵士樂和高保真照片,大街小巷時而還會傳來流行爵士樂的曲調A.展示物質文化凸顯國家實力 B.借助經濟交流扭轉冷戰劣勢C通過兩國合作擴大商品輸出 D.加強宣傳攻勢滲透意識形態【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9年(美國)。根據材料可知,此時處于美蘇冷戰時期,美國利用文化宣傳、經濟展示等手段宣揚美國資本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加強宣傳攻勢滲透意識形態,D項正確;美國此舉主要是為了加強宣傳攻勢滲透意識形態,A項不屬于主要目的,排除A項;此時美國并不處于劣勢,排除B項;美國的主要目的是加強宣傳攻勢滲透意識形態,而不是通過兩國合作擴大商品輸出,排除C項。故選D項。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個小題,共55分。1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歷代屯墾規模及形式朝代人數面積時間形式西漢20000多人50萬畝113年軍屯為主東漢5000人10萬畝128年軍屯為主,少數犯屯魏晉2000人4萬多畝96年軍屯為主、少數犯屯、民屯隋朝3000人6萬多畝10年軍屯為主、少數犯屯唐朝50000人50萬畝160年軍屯、民屯、犯屯元朝57000人100多萬畝20年軍屯為主、民屯為輔清朝120000人960萬畝195年軍屯、民屯、犯屯、旗屯、商屯、回屯材料二歷代屯墾地點南北疆分布朝代南疆北疆西漢伊利河谷、渠犁、輪臺、北行鞮、焉者、姑墨、伊循車師東漢伊吾廬、疏勒、于闐車師魏晉樓蘭、高昌、尼雅唐代焉耆、于闐、疏勒、輪臺、伊吾龜茲、庭州、清海元代哈密力、曲先、亦里黑、可失哈兒、斡端、闊揮別失八里、滕竭兒清朝吐魯番屯區、伊犁屯區、哈喇沙爾屯區、烏什屯區、阿克蘇屯區、哈密、巴爾楚克、喀喇赫依樸城子-奎屯屯區、古城屯區、木壘屯區、烏魯木齊屯區、濟木薩屯區、瑪納斯屯區、庫爾喀喇烏蘇屯區、晶河屯區、塔爾巴哈爾屯區、巴里坤、辟展材料三——摘編自鄧德芳、段漢明《古代新疆屯墾的時空分布特征與動力機制分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古代新疆屯墾現象進行闡述。【答案】西漢時期,在抗擊匈奴的戰爭中,新疆屯墾興起;從西漢的西域都護府、唐朝的安西都護府到清朝的伊犁將軍等,中央政府注重通過屯墾加強對新疆的統治。(分析背景)古代的新疆屯墾歷史悠久,屯墾規模整體呈上升的趨勢、屯墾形式以軍屯為主,日益呈現多元化特點。屯墾地點隨時代變遷,形成南北疆的空間轉移(或逐漸集中于北疆地區)。屯田地點主要依附于絲綢之路(或多集中于絲綢之路沿線),軍事防御目的明顯。屯田的時空分布受當朝經營西域的政策和內外部政治局勢的雙重影響(或受到國家實力變化的影響)。(總結特點,任意3點即可,只回答材料一的屯墾特點,最多得2分)古代的新疆屯墾不僅為戍邊軍隊提供了物質保障,有利于邊疆穩定(或有利于國防鞏固);還促進了新疆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有利于民族地區的安定團結(或促進了民族交融);為古代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創造了條件;也為近現代中國的屯墾事業提供了借鑒等。(探討意義,任意2點即可)【解析】本題為特點類材料題。從屯墾興起的時間以及形式看,可以得出西漢時期,在抗擊匈奴的戰爭中,新疆屯墾興起;從從對屯墾的管理機構設置看,西漢的西域都護府、唐朝的安西都護府到清朝的伊犁將軍等,中央政府注重通過屯墾加強對新疆的統治。從屯墾的形式上看,既有軍屯,也有民屯,到清朝,還有犯屯、旗屯、商屯、回屯,這說明當時古代的新疆屯墾歷史悠久,屯墾規模整體呈上升的趨勢、屯墾形式以軍屯為主,日益呈現多元化特點。從屯墾的空間變化看,屯墾地點隨時代變遷,形成南北疆的空間轉移(或逐漸集中于北疆地區)。屯田地點主要依附于絲綢之路(或多集中于絲綢之路沿線),軍事防御目的明顯。屯田的時空分布受當朝經營西域的政策和內外部政治局勢的雙重影響(或受到國家實力變化的影響)。從屯墾的意義分析,古代的新疆屯墾不僅為戍邊軍隊提供了物質保障,有利于邊疆穩定(或有利于國防鞏固);還促進了新疆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有利于民族地區的安定團結(或促進了民族交融);為古代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創造了條件;也為近現代中國的屯墾事業提供了借鑒等。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自古時起,中國人便對埃及文明抱有濃厚的興趣。《永樂大典》等古籍便有對古代埃及的相關介紹,但這些記載幾乎都是由番外使節或商人轉述而來的。19世紀中期,王韜等人以及清政府派往歐洲各國的使臣們成為埃及訪古的首批中國人,他們中的很多人熱衷于收藏埃及文物,如朝廷重臣、金石學家端方就曾收購了不少埃及銘刻,這些銘刻中的一部分至今還保存在中國。由于缺乏專業知識,近代早期國人對于古代埃及文明抱有的是一種盲目獵奇的心理。19世紀末以來,伴隨著最新考古成果的傳入,作為歷史新興分支學科的埃及學以及相關知識也被大量報紙雜志所刊載。……20世紀20—40年代,中國知識界掀起了反思埃及歷史的高潮。當時的報刊有大量關于埃及反帝斗爭和獨立運動的報道,如1936年的《知識半月刊》就刊登了《怒吼吧,埃及!怒吼吧,中國!》的文章。穿越時空的阻隔,中國與埃及終于在近代紛亂與動蕩的歷史舞臺上相遇了。——摘編自張赫名《穿越時空的相遇——近代中國人對埃及的認知與研究》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評析近代中國人對埃及的認知與研究。【答案】背景:鴉片戰爭以后,國人與世界的聯系日益加強,中國士大夫階層自古喜好金石收藏;近代中埃兩國相似的歷史命運;古代中國與埃及同為世界文明古國。研究的變化:近代國人對埃及的認知與研究體現了從“道聽途說”到“身臨其境”、從“盲目獵奇”到“理性認知”、從“知識啟蒙”到“歷史反思”等特點。意義:促進思想解放,推動救亡圖存運動發展;傳播史學知識,促進近現代史學的發展;相關文物或研究成果成為研究埃及歷史的重要史料等。

【解析】本題是認識類材料分析題。可以從背景、研究的變化和表現、和意義等角度來評析近代中國人對埃及的認知與研究。背景,由材料“19世紀中期,王韜等人以及清政府派往歐洲各國的使臣們成為埃及訪古的首批中國人,他們中的很多人熱衷于收藏埃及文物”,可知鴉片戰爭以后,國人開眼看世界,與世界的聯系日益加強,中國士大夫階層自古喜好金石收藏;從歷史遭遇來看,近代中國和埃及都受到列強的侵略,淪為半殖民地或殖民地;從歷史地位來看,古代中國與埃及同為世界文明古國。從研究的變化或表現來看,由材料“《永樂大典》等古籍便有對古代埃及的相關介紹,但這些記載幾乎都是由番外使節或商人轉述而來的”“19世紀中期,王韜等人以及清政府派往歐洲各國的使臣們成為埃及訪古的首批中國人”,可見近代國人對埃及的認知與研究體現了從“道聽途說”到“身臨其境”,由材料“近代早期國人對于古代埃及文明抱有的是一種盲目獵奇的心理”“伴隨著最新考古成果的傳入”,可得出從“盲目獵奇”到“理性認知”;由材料“作為歷史新興分支學科的埃及學以及相關知識也被大量報紙雜志所刊載”“20世紀20—40年代,中國知識界掀起了反思埃及歷史的高潮”,可得出從“知識啟蒙”到“歷史反思”等特點。意義:由材料“20世紀20—40年代,中國知識界掀起了反思埃及歷史的高潮。當時的報刊有大量關于埃及反帝斗爭和獨立運動的報道”,可得出促進思想解放,推動救亡圖存運動發展;由材料“作為歷史新興分支學科的埃及學以及相關知識也被大量報紙雜志所刊載”,可得出傳播史學知識,促進近現代史學的發展;由材料“這些銘刻中的一部分至今還保存在中國”“很多人熱衷于收藏埃及文物”,可得出相關文物或研究成果成為研究埃及歷史的重要史料等。18.碑坡村位于山東省萊州市市東,處于城鄉交界之處。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改革開放前后碑坡村村落公共空間的變化情況改革開放前改革開放后大隊部(現村委會所在地)是村莊內的主要正式公共空間,是農民年終領取勞動報酬,村里組織村干部學習、民兵訓練及放映電影的主要場所。田間地頭是該村最主要的非正式公共空間,農民在這里被分派勞動任務、品評勞動質量、交換村莊內外信息。田間地頭兼有生產和休閑的雙重功能,同時不可避免的有著行政權力的參與。村委會所在地不再是人們分取年終報酬的地方。改革初期,村委會前的空場是村民主要的娛樂場地——觀看電影、電視等,行政權力的作用更加體現在其隱性指導上。街頭逐漸取代田間地頭的位置,成為改革初期農民主要的非正式公共空間。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人們開始將一部分原來參與公共生活的時間用于看電視這種相對私人化的生活。20世紀末21世紀初,市政府在村周圍修建了公路和公園,到公園散步、跳舞、健身成為了村民晚間主要的業余生活。——摘編自鞠忠美《村落公共空間的變化與鄉村文化建設》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改革開放前后碑坡村村落公共空間變化”所蘊含的歷史信息,并予以闡釋。(要求:至少概括出兩條歷史信息,史論結合,邏輯清晰)【答案】示例:歷史信息:村落(正式)公共空間的經濟功能減弱;村落正式公共空間的行政功能弱化;正式公共空間趨于萎縮,私人空間逐漸增多;公共空間的文化功能增強等。(任意選取2點即可,或者其他歷史信息,言之成理即可,比如農民生產、生活方式發生變化或者農民生活方式更加豐富多彩;國家管理體制發生變化等角度也可酌情給分)原因的角度,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獲得了生產自主權和經營權;人民公社體制廢除;鄉鎮企業崛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電視逐漸普及。隨著經濟和社會發展,城市鄉村一體化建設(或城市化進程加快)的推動,村莊內外環境不斷變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推動,農民公共生活的日益豐富。(原因,任意答出4點即可)影響的角度,更新了農民觀念,豐富了農民生活;激發了農民積極性,煥發了農村的活力;推動了鄉村文化建設。(任意答出2點即可)碑坡村村落公共空間的發展演變反映了改革開放后農民社會生活的變化,也在一定程度反映了鄉村社會的變遷。(升華,任意答出1點即可)【解析】本題是歷史事物闡釋題。示例:歷史信息:據材料“改革開放前,大隊部(現村委會所在地)是村莊內的主要正式公共空間,是農民年終領取勞動報酬,村里組織村干部學習、民兵訓練及放映電影的主要場所。”及材料“改革開放后,村委會所在地不再是人們分取年終報酬的地方。改革初期,村委會前的空場是村民主要的娛樂場地——觀看電影、電視等,行政權力的作用更加體現在其隱性指導上”并結合所學可知,改革開放前,大隊部是村莊內的主要正式公共空間,是農民年終領取勞動報酬,村里組織村干部學習、民兵訓練及放映電影的主要場所;而改革開放后,村委會所在地不再是人們分取年終報酬的地方,村委會前的空場是村民主要的娛樂場地——觀看電影、電視等,行政權力的作用更加體現在其隱性指導上。即村落(正式)公共空間的經濟功能減弱;村落正式公共空間的行政功能弱化;正式公共空間趨于萎縮,私人空間逐漸增多;公共空間的文化功能增強等。(任意選取2點即可,或者其他歷史信息,言之成理即可,比如農民生產、生活方式發生變化或者農民生活方式更加豐富多彩;國家管理體制發生變化等角度也可酌情給分)原因的角度: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從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人民公社體制廢除、鄉鎮企業崛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等角度闡釋“改革開放前后碑坡村村落公共空間變化”原因。影響的角度: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更新了農民觀念,豐富了農民生活;激發了農民積極性,煥發了農村的活力;推動了鄉村文化建設等角度闡釋。(任意答出2點即可)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從碑坡村村落公共空間的發展演變反映了改革開放后農民社會生活的變化,也在一定程度反映了鄉村社會的變遷等角度闡釋。(升華,任意答出1點即可)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一個正在形成的全球交換網絡圖1人口的遷圖2物種交流圖3商貿活動材料二世界史研究正在出現范式轉型。……新研究范式在幾個方面重塑了世界歷史的書寫習慣:它更強調從全球視野或突出歷史研究空間單位的相互聯系和影響的視角,對傳統世界史研究的很多題材,如政治事件、文化變遷、物品和貿易交流等等,進行審視。它拓展了世界史研究的路徑和學科邊界。很多研究從生物學、環境科學和政治經濟學等角度審視世界歷史。——摘編自何平、李明宇《略論晚近世界史研究范式的轉型》結合材料一及所學知識,對材料二的觀點進行分析說明。【答案】材料二認為世界史研究范式開始轉向全球視野和跨學科的視角開展研究。新航路開辟打破了各地區孤立的狀態,世界日益連成一個整體,同時引起了貿易網絡、文化交流、人口、物種、財富和權力等在整個世界上的重新布局。從人口交流網絡看,人口主要在洲際之間流動,(路線有從非洲遷至美洲,歐洲人遷至美洲、少量遷往非洲、大洋洲,亞洲印度人遷往非洲、美洲、馬來西亞等地,中國人遷往馬來西亞等)。人口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