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呂梁市2023屆高三三模文綜歷史試題(B卷)(解析版)_第1頁
山西省呂梁市2023屆高三三模文綜歷史試題(B卷)(解析版)_第2頁
山西省呂梁市2023屆高三三模文綜歷史試題(B卷)(解析版)_第3頁
山西省呂梁市2023屆高三三模文綜歷史試題(B卷)(解析版)_第4頁
山西省呂梁市2023屆高三三模文綜歷史試題(B卷)(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山西省呂梁市2023屆高三三模文綜歷史試題(B卷)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等填寫在答題卡和試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35小題,每小題4分,共14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到了戰國時期,隨著諸侯爭霸,形成“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局面,周朝典型的宗法制度逐漸解體,官無世祿,獨重嫡長的宗子制逐漸被多子均分的繼承制所取代。宗法制崩潰的主要原因()A.中央集權理論的提出 B.官僚政治成為歷史必然C.宗族內部向心力弱化 D.分封制失去存在的意義〖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原因題。時空是戰國時期(中國)。據材料“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可知,戰國時期,王室衰微,宗法制度逐漸崩潰,反映了宗族內部向心力的弱化,C項正確;中央集權理論提出于先秦時期,但與宗法制度的崩潰不構成因果關系,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宗法制度的逐漸瓦解,無法得出官僚政治成為歷史必然,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宗法制度,并未提及分封制的相關信息,排除D項。故選C項。2.秦朝時期的上計制度(審計監督制度)是由縣級行政單位直接上報中央,而西漢時期則是縣首先上報上一級的郡,再由郡上報給朝廷。這反映了西漢時期()A.政府經濟管理短暫松弛 B.地方的行政制度已經完善C.社會經濟得到迅速發展 D.封建專制統治進一步加強〖答案〗D〖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與秦朝相比,西漢時期的上計制度程序更加嚴格、規范,反映出封建專制統治得到了進一步加強,D項正確;政府經濟管理短暫松弛與漢朝上計制度的發展不符,排除A項;漢朝地方行政制度已經完善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材料不能說明西漢社會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排除C項。故選D項。3.唐朝時期,部分都市里出現了儲蓄與支付錢幣的柜坊。這種柜坊,接受存錢,并憑借一定的信物,替有錢者支付款項,而收取一定的租金。柜坊的出現()A.表現了票號機構的萌芽 B.反映了信用意識的增強C.體現了商業政策的調整 D.促進了市坊制度的瓦解〖答案〗B〖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關鍵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唐朝時期,部分都市里出現了儲蓄與支付錢幣的柜坊。這種柜坊,接受存錢,并憑借一定的信物,替有錢者支付款項,而收取一定的租金。”可知,材料描述了柜坊具有了一定的儲蓄和支付貨幣的功能,并且具有一定的保障,體現的是信用意識的增強,B項正確;票號出現與清朝時期,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體現國家對商業政策的變化,排除C項;材料沒有描述關于坊市制度的信息,排除D項。故選B項。4.元代學者虞集指出:“中書省以治內,行省以治外。”行省除了有地方行政權外,還兼有軍政與財政大權,即行省可統轄地方軍隊,地方財稅亦可自留三成于本行省。由此可見,元代行省制()A.造成了元末社會動蕩不安 B.協調了中央與地方的關系C.加強了對全國各地區管轄 D.體現了中央高度集權特點〖答案〗B〖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是本質題、影響題。時空是:元朝(中國)。據題干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元朝在地方實行行省制,行省聽命于中央,同時行省在行政、軍事、財政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權,體現了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結合,協調了中央與地方的關系,B項正確;材料強調行省制的積極作用而非消極影響,排除A項;元朝時期,今天的河北、山西、山東地區由中書省直轄,對于吐蕃地區,由直屬中央政府的宣政院進行管理,也即元朝并非在全國所有地區都設行省,因此行省制“加強了各地區管轄”說法不恰當,排除C項;據材料“行省除了有地方行政權外,還兼有軍政與財政大權”可知行省有較大自主權,“中央高度集權”不能完整準確概括材料信息,排除D項。故選B項。5.下表為1868-1911年中國主要農產品及農產制成品輸出量統計(單位:擔)。據表可知,當時()年份絲茶棉花油類煙葉年份絲茶棉花油類煙葉186857346144087138141261737189394154182082857615515206911051318736129116173912534917559515018981088211538600273739357976371137187867343189895523310100791112219039482316775307595215410751639591883649781987076220734349114031908129090157613661350973394314485718887678021674602025466495267128191112992514628038777441582573199048A.列強加緊對華商品輸出 B.新興民族工業得到發展C.中國主動實行對外開放 D.傳統經濟逐漸走向解體〖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68-1911年(中國)。根據表格數據可以看出,1868-1911年,中國主要農產品及農產制成品輸出量呈增長趨勢,結合所學可知,這一現象是中國傳統自然經濟逐漸走向解體的重要表現,D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中國農產品出口情況,而不是列強對華商品輸出,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農業情況,沒有涉及新興民族工業發展情況,排除B項;鴉片戰爭后,中國從閉關鎖國走向被迫開放,排除C項。故選D項。6.如圖為1952年天津京劇團的演員在后臺利用演出間歇讀書或學寫生字,這一現象在各界群眾中普遍存在。據此可知()A.三大改造對演員提出更高要求 B.國民教育體系健全惠及社會C.新中國建設激發群眾自覺意識 D.“雙百”方針促進文藝事業進步〖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結合所學,新中國成立后,人民群眾有強烈的建國熱情,但是缺乏必要的文化技能,政府展開掃盲運動,也使人民群眾獲得了受教育的權利,在建設新中國的號召下,各界群眾都在積極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C項正確;三大改造發生于1953—1956年,排除A項;當時我國的國民教育體系還不健全,排除B項;“雙百”方針正式提出于1956年,排除D項。故選C項。7.近年來,中國同有關國家共同發起成立“上海合作組織”,建立“中國東盟執法安全合作部長級對話”機制,創建“湄公河流域執法安全合作”機制,積極支持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推動建立“金磚國家峰會”。這表明()A.我國重視對國際新秩序的構建 B.亞洲地區是我國外交工作重心C.結伴而不結盟的政策深入人心 D.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迅速加快〖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時間信息可知時空是現代中國。從據材料“上海合作組織”,“湄公河流域執法安全合作”等信息,可知新時期中國的外交工作重心已經從原來的國際事務參與者,發展為國際事務的推動者,A項正確;“金磚國家”包括南非、俄羅斯和巴西等非亞洲國家,排除B項;材料無法得出“結伴而不結盟”的政策具有普遍性,排除C項;題中材料與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8.古希臘時期,一枝獨艷的美學橫空出世,智者柏拉圖便對審美情有獨鐘。他認為,審美的根據在于靈魂不朽。當靈魂完善了,羽毛就豐滿了,就可高飛到諸天神的境界,依靠美、真、善的培養發展,就能見到事物的真實本體。這反映了古希臘()A.宗教意識妨礙民主政治 B.智者學派發展人文主義C.奴隸制商品經濟發展 D.道德品質倍受哲人重視〖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希臘時期(歐洲)。根據材料“審美的根據在于靈魂不朽。當靈魂完善了,羽毛就豐滿了,就可高飛到諸天神的境界,依靠美、真、善的培養發展,就能見到事物的真實本體。”可知,柏拉圖認為,依靠美、真、善的培養發展,就能見到事物的真實本體,說明其重視真善美等道德品質的培養,D項正確;古希臘宗教對哲人的思想產生影響,但沒有體現對民主的妨礙,排除A項;柏拉圖不屬于智者學派,且智者學派是人文主義的起源,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商品經濟發展的信息,排除C項。故選D項。9.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之前,生產力沒有重大突破,資本主義工商業還不夠發達,產業資本家還沒有形成一個階級。相反,農村的資本主義發展迅速,新興資產階級化的地主卻大行其道,在革命后很長一段時間里,仍然掌握著國家政權。據此可知,當時的英國()A.新興貴族推動了工業革命的開展 B.社會革命源于農村生產方式進步C.階層固化阻滯了政治革命的進程 D.自由平等意識未形成較大的影響〖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之前(英國)。根據材料“農村的資本主義發展迅速,新興資產階級化的地主卻大行其道,在革命后很長一段時間里,仍然掌握著國家政權。”可知,農業資本主義的發展,新興資產階級化的地主掌握國家政權,促進了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據此可知,社會革命源于農村生產方式進步,B項正確;工業革命的開展是在18世紀中期,與材料中時間不符,排除A項;隨著農村資本主義的發展,地主階級逐漸向新興資產階級轉變,而非階層固化,排除C項;根據材料信息,無法判定自由平等思想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B項。10.1848年初,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預言在資本主義最發達國家的工人將領導一場歐洲革命。隨后不久在巴黎、柏林、維也納和意大利各省相繼爆發革命。由此可推知()A.馬克思主義引領了歐洲的革命 B.馬克思主義已經誕生C.馬克思的觀點具有時代局限性 D.歐洲革命爆發的根源〖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48年(歐洲)。根據材料“1848年初,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預言在資本主義最發達國家的工人將領導一場歐洲革命。隨后不久在巴黎、柏林、維也納和意大利各省相繼爆發革命。”可知,馬克思和恩格斯預言在資本主義最發達的國家英國,其工人將領導一場歐洲革命,但是革命卻在法國、德國、意大利等國爆發,據此可推斷,馬克思的觀點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具有相應的時代局限性,C項正確;通過材料信息,無法判定馬克思主義是否引領了歐洲的革命,排除A項;《*###*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B項;歐洲革命爆發的根源是工業革命推動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排除D項。故選C項。11.下圖為蘇聯1965—1989年原油年產量和年消費量。據此可知()A.計劃經濟弊端開始顯露 B.國際油價起伏動蕩C.世界經濟危機逐步加深 D.蘇聯經濟發展趨緩〖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65—1989年(蘇聯)。根據材料“蘇聯1965—1989年原油年產量和年消費量”可知,蘇聯原油產量和消費量從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趨于停滯,這主要是因為蘇聯經濟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幾乎發展停滯,D項正確;計劃經濟弊端開始顯露,“開始”一詞說法與歷史史實不符,排除A項;根據材料信息,無法判定國際油價是否與蘇聯原油產消相關,排除B項;材料中無法判定世界經濟危機與蘇聯原油產消相關,排除C項。故選D項。12.如圖為作于1989年的時政漫畫《柏林墻終被拆除了》。漫畫中,挖掘機正在拆毀柏林墻,豁口上方的文字是“德國重新統一”。豁口兩側從左至右分別是聯邦德國總理科爾、英國首相撒切爾、法國總統密特朗、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和民主德國領導人克倫茨,五人表情各異,態度微妙。該漫畫意在說明,柏林墻的拆除()A.使德國走向國家統一 B.標志著歐洲聯合的開始C.加速了兩極格局瓦解 D.影射了美國實力的衰落〖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設問詞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1989年歐洲。據材料“漫畫中,挖掘機正在拆毀柏林墻,豁口上方的文字是“德國重新統一”。豁口兩側從左至右分別是聯邦德國總理科爾、英國首相撒切爾、法國總統密特朗、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和民主德國領導人克倫茨,五人表情各異,態度微妙”及所學可知,1989年東歐劇變。蘇聯改革失敗,背離社會主義道路,放棄*###*領導地位。這些都加速了兩極格局的瓦解,因此該漫畫的意圖是柏林墻的拆除加速了兩極格局的瓦解,C項正確;A項是題干的表面意思,不是本質,排除A項;柏林墻的拆除標志著兩德統一,而歐洲聯合的開始是從歐洲煤鋼共同體開始的,排除B項;影射了蘇聯實力的衰落,排除D項。故選C項。二、非選擇題:共160分。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代的屯田做得相當突出,到正德五年(1510年)時,云南屯田的產量在全部供應當地的軍隊開支之后,還有較多的富余。正因為有了這樣一個很好的民生基礎,明代才開始采取“改土歸流”的政策,把奴隸制下的少數民族從土司王的野蠻盤剝中解放出來,開了清代雍正年間全面“改土歸流”之先河。明、清兩代,云南地區的物產在官員的大力推動下,得以大量行銷內地和國外,為當地人賺取了他們的第一桶金。鄂爾泰在云南設立茶葉局,使普洱茶享譽中外,并走進更多的百姓家中。——摘編自方鐵等《中國西南邊疆開發史》材料二全面抗戰爆發后,各類機構、軍隊、難民大量涌入云南,糧食和物資需求驟增,南京國民政府加強對云南邊疆的開發與建設,出臺各種政策與法規、編制方案、組建機構、設立墾區等,為邊疆社會的綜合發展提供了強勢動力。與此同時,云南的金融財政一直相對獨立,與中央政府關聯性較小。但在抗戰期間,在中央政府與地方實力派之間的利益博弈與均衡過程中,邊疆經濟逐步融入國家體系中,通過種種戰時舉措,國民政府在云南采取了涸澤而漁的政策,幾乎動搖了云南剛剛建立起來的經濟建設基礎。——摘編自周玲《云南地方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清政府云南實施“改土歸流”的條件及實質。(2)根據材料二,指出云南抗戰時期經濟建設基礎“幾乎動搖”的因素。(3)根據材料一、二,歸納明清時期與全面抗戰時期云南開發的共同之處。〖答案〗(1)條件:土地大量開墾,糧食產量的提高,民生問題的改善,經濟控制能力的加強,交通條件的改善。

實質:邊疆管理封建化。(2)因素:政府掠奪式的經濟政策;官僚資本壟斷;戰爭環境的影響。(3)共同之處:政府支持;開墾荒地,增加糧食產量;重視發展經濟;將云南經濟融入國家體系。〖解析〗【小問1】本題背景類、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明清時期(中國)。條件:根據材料“明代的屯田做得相當突出,到正德五年(1510年)時,云南屯田的產量在全部供應當地的軍隊開支之后,還有較多的富余。”可知,土地的大量開墾,糧食產量的提高,民生問題的改善;根據材料“明、清兩代,云南地區的物產在官員的大力推動下,得以大量行銷內地和國外,為當地人賺取了他們的第一桶金。鄂爾泰在云南設立茶葉局,使普洱茶享譽中外,并走進更多的百姓家中。”可知,經濟控制能力的加強,交通條件的改善。實質:根據材料“把奴隸制下的少數民族從土司王的野蠻盤剝中解放出來”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邊疆管理封建化。小問2】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因素:根據材料“在中央政府與地方實力派之間的利益博弈與均衡過程中,邊疆經濟逐步融入國家體系中,通過種種戰時舉措,國民政府在云南采取了涸澤而漁的政策,幾乎動搖了云南剛剛建立起來的經濟建設基礎。”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政府掠奪式的經濟政策,官僚資本壟斷,以及戰爭環境的影響。【小問3】本題是對比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明清時期、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同之處:根據材料“明、清兩代,云南地區的物產在官員的大力推動下,得以大量行銷內地和國外,南京國民政府加強對云南邊疆的開發與建設”可知,政府支持;根據材料“明代的屯田做得相當突出,到正德五年(1510年)時,云南屯田的產量在全部供應當地的軍隊開支之后,還有較多的富余。南京國民政府加強對云南邊疆的開發與建設,出臺各種政策與法規、編制方案、組建機構、設立墾區等,為邊疆社會的綜合發展提供了強勢動力。”可知,開墾荒地,增加糧食產量,重視發展經濟;根據材料“在中央政府與地方實力派之間的利益博弈與均衡過程中,邊疆經濟逐步融入國家體系中”可知,將云南經濟融入國家體系。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美國憲法是由信奉基督新教的白人鍛造出來的。因此,其文化底色具有著濃厚的盎格魯—撒克遜保守主義精神;但是,美國的立國根基又決定了其自由平等的精神。作為典型的移民國家,自建國以來,美國長期存在統一性與多樣性、主流與非主流文化之爭。下表是20世紀20年代以來,美國社會和文化變化的一些現象和史實。時間現象/史實備注20世紀20年代美國爵士樂的迅速流行黑人民歌和歐洲白人音樂傳統融合的結果20世紀60年代奇卡諾學生運動繼黑人民權運動后,美國墨西哥人爭取民族自由、平等權利的社會運動1965-90年代聯邦政府“肯定性行動計劃”消除對黑人等少數族群的種族和性別歧視1968-1994年聯邦政府頒布《雙語教育法》及系列修正案讓學生“盡快習得英語”的同時,也尊重并保持文化和語言多樣性——摘編自余志森《“熔爐”、“拼盤”還是“葵花”?——對美國多元文化的再思考》圍繞“美國文化的統一性與多樣性”,結合世界現代史,闡述從上述材料中發現的歷史現象,并得出一個結論。(要求:現象源自材料,結論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答案〗示例

現象:美國文化的多樣性以統一性為前提。

闡述:美國的文化保守主義以及對自由、平等等普世價值的理想追求共同構成了美國主流文化。但作為移民國家,日益多樣化的族群結構及多元文化與美國傳統主流文化形成了矛盾和沖突。美國爵士樂的產生與普及,反映了黑人文化與白人文化的交融,進一步促進了美國文化的多元。美國政府面對少數族群的權利訴求也積極出臺政策和法律,以減少族群和文化間的歧視與隔閡。在捍衛美國主流文化價值同時,也促進了美國社會和文化的多樣性發展。通過以上分析可知,美國政府尊重并維護多元文化,是在維護主流文化,尤其是維護民族國家統一性的前提下進行的。多元是統一下的多元,而不是超越國家與民族的多元,是對少數族群與非主流文化的“認同”與“歸化”,這有利于緩解多族群和多樣文化的沖突和分裂,增強文化認同,維護美國社會穩定。

綜上所述,多元文化與國家認同、民族認同并不是對立而是一致的,統一性與多元性是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它們共同構成了美國文化的斑斕色彩。

〖解析〗本題為論述題之探究結論論證題,時空是:20世紀20——90年代(美國)。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首先,根據材料信息,圍繞“美國文化的統一性與多樣性”,提煉材料中的現象,如:根據材料“文化底色具有著濃厚的盎格魯—撒克遜保守主義精神;但是,美國的立國根基又決定了其自由平等的精神。作為典型的移民國家,自建國以來,美國長期存在統一性與多樣性、主流與非主流文化之爭。”可知,美國是典型的移民國家,其文化具有多樣性,但是這些文化需要統一于美國的立國根基,據此,可以提煉現象為:美國文化的多樣性以統一性為前提。其次,圍繞提煉的信息“美國文化的多樣性以統一性為前提”,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從美國的文化保守主義、族群結構多元化、多元文化、傳統主流文化的角度進行詳細的描述,如:美國的文化保守主義以及對自由、平等等普世價值的理想追求共同構成了美國主流文化。但作為移民國家,目益多樣化的族群結構及多元文化與美國傳統主流文化形成了矛盾和沖突。美國爵士樂的產生與普及,反映了黑人文化與白人文化的交融,進一步促進了美國文化的多元。美國政府面對少數族群的權利訴求也積極出臺政策和法律,以減少族群和文化間的歧視與隔閡。在捍衛美國主流文化價值同時,也促進了美國社會和文化的多樣性發展。通過以上分析可知,美國政府尊重并維護多元文化,是在維護主流文化,尤其是維護民族國家統一性的前提下進行的。多元是統一下的多元,而不是超越國家與民族的多元,是對少數族群與非主流文化的“認同”與“歸化”,這有利于緩解多族群和多樣文化的沖突和分裂,增強文化認同,維護美國社會穩定。最后,對提煉的現象進行總結升華,再次說明提煉信息的準確性,如:綜上所述,多元文化與國家認同、民族認同并不是對立而是一致的,統一性與多元性是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它們共同構成了美國文化的斑斕色彩。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1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科舉之制興于唐。其科目甚多,常行的為明經和進士。進士科雖亦兼試經義及策,然所重的是詩賦。唐制,愿應舉者皆“懷牒自列于州縣”,但此時考官和士子交通,還在所不禁。唐時所取進士,不過二三十人,仍須應吏部釋褐試,或被人舉薦,方得入官。晚唐以后,規則逐漸加嚴,禁懷挾和糊名易書等制度逐漸興起。宋太祖時,知貢舉的人,有以不公被訴的,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