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章農村社會中的主體——農民什么是農民農民的社會屬性與特征農民的社會化及其特征1編輯課件世界上大多數人是貧窮的,所以如果我們懂得窮人的經濟學,也就懂得許多真正重要的經濟學原理。世界上大多數窮人以農業為生,因而如果我們懂得了農業,也就懂得了窮人的經濟學。——西奧多·舒爾茨〔1979年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演說〕2編輯課件第一節什么是農民著名英國人類學家M·布洛克曾說:學術界“在議論究竟什么是農民時面臨巨大困難〞。國際上權威的工具書?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的“農民(Peasants)〞詞條也困惑地寫道:“很少有哪個名詞像‘農民’這樣給農村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和經濟學家造成這么多困難。什么是‘農民’?即便在地域上只限于西歐,時間上只限于過去1000年內,這一定義仍是個問題。〞一、農民的界定3編輯課件西方學術界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就興起了“農民〞定義問題的論戰。到70年代中期正如德國學者欣德爾抱怨的:“關于如何定義‘農民’的論戰已經拖得太久了,以至于不少人認為繼續這種討論純屬浪費時間與精力。〞但他也看到:“這一論戰事關農民研究的未來,因此討論仍將繼續下去。〞一直到90年代,“誰是‘農民’〞似乎仍是個問題,以至于英國農民學家T·沙寧在1990年出版的一本頗有影響的書便以?定義中的農民?為題。4編輯課件興旺國家:Farmer〔職業〕在當代興旺國家,農民〔farmer〕完全是個職業概念,指的就是經營farm〔農場、農業〕的人。這個概念與fisher〔漁民〕、artisan〔工匠〕、merchant〔商人)等職業并列。而所有這些職業的就業者都具有同樣的公民〔citizen〕權利,亦即在法律上他們都是市民〔西語中公民、市民為同一詞〕,只不過從事的職業有別。這樣的“農民〔farmer〕〞不存在定義問題:務農者即為farmer,一旦不再務農也就不復為farmer了,但無論務農與否,他與“市民〞之間并無身份等級界限。5編輯課件開展中國家:Peasant〔等級、身份有關系〕而Peasant一詞從詞源及構詞成分看與“農業〞、種田等本無直接關系。該詞源于古法語,系由古拉丁語pagus派生,該拉丁詞意為“異教徒、未開化者、墮落者〞,帶有強烈的貶義,因而Peasant在古代的本義是對卑賤者的貶稱。在古英語中Peasant可作動詞用,意為“附庸、奴役〞,而作名詞時還兼有“流氓〞、“壞蛋〞之意。因而它與其說是一種職業,不如說是一種低下的身份或出身。只是由于那時卑賤者大多種田,這個詞后來才與農業有了關系。不僅英、法、拉丁語如此,俄語、波蘭語等歐洲語言中近代表示農民的詞匯也有類似特點:原無帶有“農〞義的構詞成分,只是泛指卑賤者或依附者而言。6編輯課件古漢語中的“農民〞古漢語中“農民〞一詞始見于戰國時也有身份的涵義〔?說文?釋民:“萌〔懵〕而無識也。〞〕,但并無西方語言那樣強烈,而職業涵義〔繁體“農〞字從辰,古指貝殼制的農具〕卻很明顯。“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農民、有工民〞〔?春秋谷梁傳?〕。從這類表述看,古代中國“農民〞這一概念比西方有更多的職業涵義,而身份卑賤之義卻較為淡化。這反映了古代中國比當時的西方職業分化較明顯而身份壁壘卻較寬疏,這無疑是當時中國比西方更進步、更文明的表達。遺憾的是到了20世紀中葉后,由于種種原因,我國社會的身份性色彩反而空前地增濃了。7編輯課件無論在研究中還是在日常生活的語境中,人們談到“農民〞時想到的都并不僅僅是一種職業,而且也是一種社會等級,一種身份或準身份,一種生存狀態,一種社區乃至社會的組織方式,一種文化模式乃至心理結構。而且一般說來,社會越不興旺,后面這些涵義就越顯得比“農民〞一詞的職業涵義重要。在這些社會里,不僅種田人是“農民〞,就是許多早已不種田的人、住在城里的人,也被認為具有“農民〞身份。如20世紀初英屬印度的孟加拉地區,絕大多數下層的非農職業人口都自認為、也被認為仍屬于“農民〞,因為他們不僅都是種田人的兄弟或兒孫,而且他們的“家內習慣與生活準那么〞也與農民無異。調查還說明:當地農民自己對“什么是農民〞的答復也更多地與地位而不是與職業相聯系的。8編輯課件美國社會學家埃弗里特·M·羅吉斯和拉伯爾·J·伯德格認為:“農民是農產品的生產者和傳統定向的鄉下人,他們一般比較謙卑,大多是自給自足的〔雖然并非完全需要〕,就是說,他們生產的糧食和其他東西,大局部都是自己消費的。因此,農民和自給自足的農業生產者是一個意思。農民并不是完全自給自足型的,他們至少是局部市場定向的,他們要購置一些消費品和生產資料,需要社會的效勞。但是,盡管他們要賣出局部農產品,他們也不是像商業農場主那樣把農業作為一個企業。〞這個定義把不興旺國家的農民與興旺國家的農場主或農業經營者區別開來,在一定意義上也表達了農民自身的變遷,從傳統農民到農業經營者的過程。9編輯課件法國社會學家孟德拉斯認為:“農民是相對城市限定自身的,如果沒有城市就無所謂農民。〞〔農民與生活地域有關〕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國的一些學者更多地是從職業的角度來給農民下定義的,比方?辭海?中說,農民是指“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者……在資本主義社會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社會,主要指貧農和中農。在社會主義社會,主要指集體農民。〞李守經等人認為,農民是指在農村地緣關系的根底上,通過各種社會關系和聯系而組成的農村社會各類社會集團、群體及社會組織的農村居民。理解農民的定義,我們尤其要將它與“農村居民〞區別開來。10編輯課件當代中國農民的多義性作為階級的農民作為職業的農民表達居住空間的農民作為社會身份的農民11編輯課件二、農民的產生1、農業的產生是農民產生的前提農業是人們利用太陽能,依靠生物的生長發育來獲取產品的社會物質生產部門。種植業林業畜牧業副業漁業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狹義農業農業的范圍12編輯課件2、社會分工與農民的職業性特征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提出的發生在東大陸原始社會后期的三次社會大分工,及游牧部落從其余的野蠻人群中別離出來;手工業和農業的別離;商人階級的出現。根據恩格斯的理論,我們發現:(1)分工是純粹自然產生的,它只存在于兩性之間。在這里即有了作為“業〞的農與作為“村〞的農的區分。婦女管家,制備衣食——做飯、紡織、縫紉。男女分別是自己活動領域的主人:男子是森林中的主人,婦女是家里的主人。男女分別是自己所制造的和所使用的工具的所有者:男子是武器、漁獵用具的所有者,婦女是家內用具的所有者。家戶經濟是共產制的,包括幾個、往往是許多個家庭。13編輯課件(2)從第一次社會大分工中,也就產生了第一次社會大分裂,分裂為兩個階級:主人和奴隸、剝削者和被剝削者。可以看出,第一次社會大分工已產生了作為“階級〞的農民了,他們即是農業奴隸、被剝削者。(3)第二次大分工是手工業和農業別離。這時個體家庭開始成為社會的經濟單位。使“農家〞意義上的“農民〞成為現實。第二次大分工還從工業和農業相對的意義上,使農業獲得了正式意義,農民也就具有了相應內涵。14編輯課件(4)第三次的、特有的、有決定意義的重要分工是農業、手工業和商人之間的分工,它創造了一個不再從事生產而只從事產品交換的階級——商人。商人更強化了農民的“職業〞意義。“商人〞就是從“商族人〞這個詞演變而來的。原始社會后期,人類社會出現了以物易物的交換活動。到了夏代,社會上游離出一局部專門從事物品交換的人。4000多年前,黃河流域居住著一個古老的部落,他們的首領叫契。契協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封地為商〔今陜西商縣〕,他的部落便被稱為商族。契的六世孫王亥很會做生意,經常率領奴隸,駕著牛車到黃河北岸去做買賣。一天,王亥在販運貨物的途中,突然遭到了狄族易氏的襲擊。易氏搶走了貨物和隨行的奴隸,并殺死了王亥。王亥有個兒子叫甲微,他聽到父親被害的消息后,興兵討伐易氏。滅掉易氏后,商的勢力也擴展到了易水流域。商族到了商湯時期,手工業尤其是紡織業已相當興旺。商朝建立后,商族人開始從事農業生產,其手工業也相當興旺。周朝建立后,商族人由統治者變成了周朝的奴隸,生活每況愈下。商族人為了過上好日子,紛紛從操舊業——做生意。久而久之,人們便有了這樣的看法:商族人就是做買賣的人。后來,人們簡稱商族人為“商人〞。15編輯課件3、城鄉分工對農民身份的強化據考古發現,世界上第一批城市大約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出現于黃河中下游以及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中下游。“城市〞是一個具有豐富歷史內涵的范疇。在古漢語中,“城〞和“市〞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先后產生于不同的歷史時期。最早的“城〞出現于原始社會末期,是指人們為了保護自身平安而在氏族部落聚居地周圍筑起的城墻或城池。與“城〞相對應的“市〞本意是指人們進行交易的場所。“市〞的出現,源于人們互通有無過程中對固定交換場所的需要。“市〞可以和“城〞相互別離,但兩者的結合有很多好處。隨著“城〞和“市〞的開展,兩者的聯系日趨緊密,“城市〞便登上了歷史舞臺。在其他文明中,“‘城市〞一詞的來源和演化不盡相同,但該范疇的內涵是一致的,均指人口的聚集及由此派生出的平安防護設施、商業活動以及一種不同于農村的生活方式。城市的出現使得“農民〞與“市民〞的界限突顯。16編輯課件從社會成員結構來分析現代化,就在于它使農村屈服于城市,使農民屈服于市民,使農業屈服于工業及第三產業,從而使“農民〞的身份更加凸顯。4、現代化進程對農民身份的突顯“現代化使農村屈服于城市的統治,它創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農村人口大大增加起來……他使未開化或半開化的國家附屬于文明國家,使農民的民族附屬于資產階級的民族,使東方附屬于西方。〞17編輯課件三、農民的地位18編輯課件1、農業的地位——人類文明的根底無論從何種角度說,由農民承擔的產業——農業始終是人類文明的根底產業。古今中外概莫能外。19編輯課件農業的貢獻產品奉獻:食品、工業原料要素奉獻:勞動力、資金、土地市場奉獻:工業品市場、農產品市場外匯奉獻:為資本品的進口提供外匯20編輯課件農業的多功能性環境功能社會功能糧食安全功能經濟功能文化功能21編輯課件2、農村的地位——法律地位我國農村的法律地位,主要是確認其在社會生活尤其是在農村經濟活動中的權利主體資格后,農村在經濟活動中經營自主權,生產資料和產品所有權,承包、轉包權和經濟收益權等各種合法權益就可以受到法律的保護,從而能夠促進農村經濟的開展。實行家庭承包經營后,農村作為承包方,與集體經濟組織通過簽定農業承包合同這一法律行為,確定了農村作為合同主體的法律地位。在承包責任制中,它是一個獨立的、根本的生產經營單位。在農村與農村之間,農戶與企業、事業單位之間,是以農戶的名義,以戶有財產在經濟活動中享有債務、承擔債務、交納農業稅、完成統購派購任務、上交集體提留等都是以戶為單位進行結算的,這充分表達了國家對農戶法律地位的成認。22編輯課件3、農民的主體地位——創造者與生力軍離開了農民,就沒有農村的社會關系,他們是農村社會關系的承擔者。在階級社會里,生產關系是決定農民社會屬性的最根本的條件。由于生產關系隨著生產力的開展而開展,因此作為生產關系承擔者的農民的社會特征也在不斷變化。農民是農村社會的主體,是農村社會的實際構成者,同時農民也是農村各種社會關系的承擔者和表達者。他們是社會的創造主體與社會事業開展的主力軍。23編輯課件農民總是處于附屬地位,在農民之上的無論是地主,還是集權國家的官員,都控制著農民生活的根本資源。由于農民處于相對無權的地位,所以他們盡可能地防止參與不夠穩定的社會制度,在這種制度里,他們可能受到那些地位高于他們的階級的剝削。〔埃里克·沃爾夫?農民?〕24編輯課件第二節農民的社會屬性與特征一、社會地位和社會角色在社會學中,人們一般用社會地位和社會角色這兩個相互聯系的范疇來反映一個人的社會屬性和特征。所謂社會地位是指人們在社會活動、社會關系中的位置。它既可以指人在整體活動中所處的位置,也可以指在具體社會活動中的位置。一個人總是要處于一定的社會關系中,也總要在其中占據一定的位置。由于人的社會關系是多方面的,如血緣關系、地緣關系、業緣關系,因而人的社會地位也是多方面的,比方工人、農民、干部、丈夫、妻子、兒子等都是一個人在某種特定社會關系中的社會地位。25編輯課件社會角色是指在一定社會地位上具有一定社會標準的活動個體及其行為模式。社會角色是社會地位外在的、動態的表現。由于社會地位的多重性,因而社會角色也具有多重性,一個人活動的范圍越廣泛,內容越豐富,他所充當的角色就越多。每一種角色都有一套相應的行為標準與模式。此類標準與模式,即便是屬于完全相同角色的(如同為丈夫或妻子角色的)標準與模式,農村社會人們的看法和要求(所謂理想角色)也和城市社會的人們相當不同。“角色〞一詞的源于戲劇,自1934年美國芝加哥學派米德〔G.H.Mead〕首先運用角色的概念來說明個體在社會舞臺上的身份及其行以后,角色的概念被廣泛應用于社會學與心理學的研究中。26編輯課件社會角色按獲得方式的不同可以分為先賦角色和自致角色。比方因個人出生的家庭以及由此而產生的許多家庭關系的角色,就屬于先賦角色。一個人出生于地主或農奴家庭而獲得地主或農奴角色,是先天注定的,個人無能為力。而一個人會不會成為農民企業家、農村社會的管理者,那么不會由先天所決定,而只能取決于個人后天的社會環境、生活遭遇和個人的主觀努力,這類角色就是自致角色。社會角色還根據標準化程度的不同分為正式角色和非正式角色。在社會關系中,對其權利與義務有嚴格、明確規定的角色,就是正式角色。比方農村行政管理系統中的鄉長、村長、村民組長、村民等,而在社會關系中對其權利和義務沒有嚴格明確規定的角色就是非正式角色。比方親戚、朋友等等。27編輯課件角色緊張農村社會的每一個人都可能因為處于多種社會地位而要充當多種角色,但社會對這些角色的行為要求并不都是一致的,所以在人們身上也同樣會產生所謂“角色沖突〞或“角色緊張〞。比方一個既為人夫又為人子的男子,處在婆媳之間的矛盾中便很難做人。再比方“忠孝不能兩全〞等等,就是角色沖突的例子。28編輯課件費孝通認為,“要了解農民不能單靠幾個數字。要了解他們腦子里的思想活動比獲取統計數字更難。您不懂得傳統農業社會的根本特征,不懂得農民的過去,不懂得傳統怎樣支配他們的行為,就不懂得農民,更不會懂得正在變化中的農民。〞二、對農民特性認識的歷史演變29編輯課件馬克思、恩格斯等對農民的認識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等從社會革命的角度,并結合當時的情況,來看農民的特性,并分析其在革命中的地位與作用。30編輯課件所依照的觀點:傳統農民的本質是“小規模生產〞、“手工勞動〞、“自然經濟〞、“受外部權勢的支配〞。“好似一袋馬鈴薯是由袋中的一個個馬鈴薯所集成的那樣〞。馬克思的論述恩格斯的論述為了正確地解決無產階級政黨對待農民問題的原那么立場,恩格斯晚年進一步分析了小農的經濟地位和政治態度。恩格斯把農民分為富裕農民、小自由農民、封建佃農、農業工人。31編輯課件他們提出農民不是一個統一的階級,具有私有性、分散性、保守性、眼光狹隘,缺乏明確的政治主張。正因為這樣,馬克思把人類解放的希望寄托在工人身上,因為工人階級是最徹底、最覺悟、最革命的。提出:農民是無產階級的天然的、最可靠的同盟軍,沒有農民的參加,無產階級革命將會陷入“孤獨〞、“哀鳴〞。所以,無產階級必須要與廣闊農民結成穩定的工農聯盟。32編輯課件列寧列寧也主張將“勞動者農民和私有者農民,即種地的農民與經商的農民、勞動的農民和投機的農民區別開來。列寧認為:農民是俄國的決定因素,“勤勞的農民是我國經濟高潮的‘中心人物’〞。列寧對農民的政治經濟地位與作用是充分肯定的。但列寧斷言:農民在革命運動中的任何時候都有反動的成分。因為“小生產是經常地、每日每時地、自發地和大批地產生著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由于這一原因,無產階級專政是必要的〞33編輯課件毛澤東我國近代的偉人孫中山先生把農民說成是“一盤散沙〞;而一些近代啟蒙學者那么把中國農民的“劣根性〞暴露無遺。農民出身的毛澤東,把勤勞、勇敢、智慧、最具革命性等美好的詞句,用來形容廣闊勞動農民。毛澤東對窮苦農民的革命熱情大加贊揚,說:“孫中山先生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所要做而沒有做到的事,農民在幾個月內做到了。這是四十年乃至幾千年未曾成就過的奇勛。〞大革命時期:中國革命的實質問題是農民問題建國以后提出“嚴重的問題是教育農民〞“廣闊天地,大有作為〞,50、60年代以及70年代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等34編輯課件羅吉斯:農民亞文化美國社會學家羅吉斯在?鄉村社會變遷?一書中提出農民亞文化的概念,對傳統農民的特點概括如下:人際關系的相互不信任財富有限對政府的權威又依賴又敵視家庭主義缺乏革新精神宿命論有限的志向不能延遲滿足地方局限的世界觀移情能力低35編輯課件我國古代封建統治者對農民的認識孟子宣稱:“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荀子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那么載舟,水那么覆舟。〞,唐朝宰相魏征曾引用這句話來規諫皇帝唐太宗,這說明歷代農民對社會變革都有巨大的作用。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常說:“四民之中,農民最勞、最苦。春天雞一叫就起床,趕牛下田耕種。插下秧子,得除草,得施肥,大太陽里曬得汗水直流,勞碌得不成人樣。好容易巴到收割了,完糧納稅之外,剩不了多少。萬一碰上水旱蟲蝗災害,全家著急,毫無方法。可是國家的賦稅全是農民出的,當差做工也是農民分內的事,要使國家富強,必得讓農民安居樂業,才有可能。〞36編輯課件我國近代思想家、學者對農民的認識
孫中山:中國人勤勞、和平、守舊、恒守古法、不思變通、不敢為主人、凝滯不前;梁啟超:乏獨立之德、乏自由之德、自信與虛心、奴性、愚昧、因襲、缺公德等;陳獨秀:安息為本、家族為本、感情本位以及散、貧等;魯迅:狹隘、守舊、愚昧、麻木等;胡適:知足、自欺自慰、安命不爭、愚昧等;梁漱溟:私德、安分知足、缺乏集團生活、倫理本位等;林語堂:保守、忍耐、平和消極、知足常樂、消極避世、因循守舊、家族意識、家族榮譽感等。費孝通:私德、家觀念、小圈子、重人倫、自我主義和缺乏團結道德等。37編輯課件現代學者沙蓮香教授認為中國傳統農民的特征是:其一,農民是保守、愚昧、因襲、知足、聽天命者;其二,農民的家族觀念強烈,人情至上觀念強烈;其三,農民的狹隘功利性決定了他們重實際、輕未來的處世哲學。因此農民在人生態度上本能地采取了消極的、聽天由命的、自欺自慰的方式,形成了不愿為主,缺乏獨立自主的觀念,難以形成現代的契約關系并建立起法律的約束和保護體系、甚至難以形成正確的利益衡量觀。38編輯課件中國共產黨人對農民問題的認識首先,黨的三代領導集體都把解決農民問題放在首要位置。其次,黨的三代領導集體都充分肯定農民的主體地位。最后,黨的三代領導集體都充分尊重農民的首創精神、始終依靠廣闊農民的力量推動中國歷史前進。39編輯課件費孝通從剖析鄉土社會出發來探究傳統的中國農民,認為農民的特性首先是“鄉土性〞,這里主要是指農民對土地的依賴,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其次是世代定居于一處,流動小,使得區域血緣化,“地緣上的靠近可以說是血緣上親疏的一種反映〞。在這個血緣社會化的空間里,人們在面對面的人際關系中長大,在“熟悉〞的社會里生活。第三是自我主義。費孝通認為,中國鄉土社會的結構是:“差序格局——以‘己’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別人所聯系成的社會關系……像水的波紋一樣,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在這個格局中,群己、人我的界限是模糊的,但以自我為中心那么是清楚的。“在我們中國傳統思想里……我們所有的是自我主義,一切價值以‘己’作為中心的主義〞。費孝通寄希望于鄉土工業的復興,土地改革,都市文化對農民、對農村的滲透來到達鄉土社會的重建。40編輯課件我見過不少痛罵貪污的朋友,遇到他的父親貪污時,不但不罵,而且代他諱隱。更甚的,他還可以向父親要貪污得來的錢,同時罵別人貪污。等到自己貪污時,還可以‘能干’兩字來自解。這在差序社會里可以不覺得是矛盾;因為在這種社會中,一切普遍的標準并不發生作用,一定要問清了,對象是誰,和自己是什么關系之后,才能決定拿出什么標準來。41編輯課件三、二元社會結構下的中國農民二元經濟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劉易斯在1954年提出來的。其主要意思是指開展中國家存在著這樣兩類差異很大的經濟部門:一類是依靠傳統方法和方式進行生產的農業經濟部門,這些部門邊際勞動生產率低,只能維持最低的生活水平〔或生存水平〕,它們分布在廣闊的農村地區;另一類那么是以現代方法進行生產的工業部門,具有較高的勞動生產率,分布在城市地區。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國家和社會都存在過二元結構的格局,但像我國這樣長久和明顯地存在城鄉二元結構,這在世界上是相當罕見的。42編輯課件新中國成立后,二元結構開始從經濟延伸到經濟、社會、文化等全方位的二元社會結構,至今二元經濟依然存在。我國的二元社會結構是通過一系列制度作保障,使之制度化了的。在這些制度下,中國的幾億農民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或者說政策性歧視,而且被剝奪了變換身份的自由。曾有人經過細致的研究發現,維系二元社會結構的具體制度多達十四項。其中,最根本的制度有三項,其中核心是戶籍制度;其次是糧食統購統銷制度;第三是就業分配制度。二元社會結構對農民的剝奪開展到極端是在人民公社時期。在人民公社體制下,8億農民統一的身份是人民公社“社員〞,名義上是集體經濟的成員,是集體所有土地的主人,但實際上生產、經營、分配都是由集體的領導作主,農民沒有絲毫自主權,即使在日常生活中,社員們也幾乎沒有活動的自由,連趕個集,走一次親戚都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超市停車協議書模板
- 贈予房屋過戶合同協議
- 財務全職外派合同協議
- 購買服務補充合同協議
- 購買河沙協議書范本
- 2025年酒店管理考核試題及答案
- 第38屆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復賽試題
- 2022年全國中學生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預賽)暨2022年全國高中數學聯合競賽加試(B 卷)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
- 櫥柜加工安裝合同協議
- 比亞迪合伙協議書模板
- 《邊緣計算與人工智能應用開發技術》全套教學課件
- 華為認證HCIA-5G(H35-660)考試題附答案
-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數學解方程練習100道及答案
- 《傳播學概論(第四版)》全套教學課件
- EBSD初級原理和簡單應用
- GB/T 44275.20-2024工業自動化系統與集成開放技術字典及其在主數據中的應用第20部分:開放技術字典的維護程序
- 《2024年 《法學引注手冊》示例》范文
- DB43-T 2384-2022五倍子種植技術規程
- 家具抖音號運營推廣策劃方案課件
- ICU成人患者靜脈血管通路裝置評估與選
- 2024-2030年中國鐵路電氣化線路器材競爭優勢分析及投資風險預警研究報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