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珠江三角洲基礎設施專題規劃目錄一、現狀與主要問題(一)現狀(二)主要問題二、指導思想和戰略目標(一)指導思想(二)戰略目標三、主要任務(一)繼續加快高速公路建設,完善高速公路網絡(二)建設以廣州為中心、銜接港澳的珠江三角洲城際快速軌道交通系統(三)建立以樞紐港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港口體系(四)建設以廣州新白云國際機場為中心的航空港體系(五)加快電源和電網建設(六)建設液化天然氣(LNG)主干線及相關工程(七)建設人水協調的防洪、防風暴潮、排澇減災工程體系(八)建立持續優化的水資源配置體系(九)建成舒適和諧的水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體系(十)建設珠江三角洲主要城市分質供水網(十一)推進基礎設施信息化建設四、政策措施(一)深化管理體制改革,實現政企分開,建立比較完善的市場體系(二)進一步完善籌資渠道,加大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力度(三)加強管理和監督,保證工程質量,降低工程造價,提高工程效益,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四)制定征地拆遷的優惠政策(五)充分發揮政府在物流發展中的作用(六)進一步加強政策法規和監督保障體系的建設(七)推進交通、能源和水利基礎設施的可持續發展(八)繼續加強粵港澳大型基礎設施方面的銜接和協調附表一:珠江三角洲“十五”交通重點建設項目附表二:珠江三角洲“十五”能源重點建設項目附表三:珠江三角洲“十五”水利重點建設項目改革開放以來,珠江三角洲充分發揮毗鄰港澳的區位優勢、信息優勢以及華僑眾多的人文優勢,敢闖實干,開拓創新,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大交通、能源和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經過二十多年的建設和發展,初步扭轉了珠江三角洲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的局面,基本滿足了該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促進了區域經濟的騰飛,使珠江三角洲成為廣東省乃至全國經濟發展最活躍和最具發展潛力的地區之一。1999年,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珠江三角洲在2010年左右要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新的發展形勢,對交通、能源和水利基礎設施從量和質的方面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如何按照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要求,做好珠江三角洲基礎設施現代化規劃是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之一。本次基礎設施現代化規劃內容包括:交通、能源、水利三大部分。一、現狀與主要問題(一)現狀初步形成以廣州為中心,多種運輸方式相配合,溝通廣東省和全國的交通運輸網絡框架。至2000年底,全區公路通車里程達到2902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806公里,一級公路3424公里,二級公路3704公里,分別占廣東省68%、63.5%和27.7%;公路密度為69.6公里/百平方公里,高出廣東省平均水平12.5個百分點。鐵路運營里程514公里,占廣東省26.5%,其中干線里程466公里。現有港口泊位2541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101個,占廣東省80%;全區港口吞吐能力達到30000萬噸,約占廣東省港口吞吐能力的82%;完成貨物吞吐量28137萬噸,其中集裝箱852.7萬標箱,分別占廣東省87.6%、97.8%。現有航道823條,通航里程6448公里,占廣東省47%。輸油氣管道里程234公里,占廣東省15%;廣州、深圳和珠海三大民航機場2000年完成吞吐量1969萬人,占廣東省92.0%。目前,該區公路交通狀況明顯改善;鐵路運輸緊張狀況有所緩解;港口壓船壓港減少;民航運力基本適應需求(珠三角綜合運輸網絡見插圖一)。基本成為廣東省能源消費和電網的核心。2000年珠江三角洲能源消費總量達到6634.2萬噸標煤,占廣東省70.2%;全社會用電量983億千瓦時,占廣東省73.6%;有效發電總裝機容量達1943.6萬千瓦,占廣東省69.1%。已形成較強的500KV、220KV、110KV輸配電網,其中500千伏電網形成主干環形網絡,并已延伸至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有500千伏變電站7座,500千伏變電總容量1200萬千伏安,500千伏線路總長度1164千米。建成城市輸氣主干管網2851公里,供氣能力約125萬戶,用氣戶95萬戶。該區水資源豐富,初步形成了以防洪為主,兼有排澇、供水、灌溉、發電等功能的水利工程體系。該區是珠江流域東江、西江、北江三江匯合,八大口門分流入海,河網縱橫交錯、水流條件錯綜復雜的三角洲河網區,資源豐富但地域分布不均勻。珠江三角洲已建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規模和較高防洪標準的水利工程,西江下游有萬畝以上防洪堤圍14條,總長130公里;北江下游有北江大堤全長61.3公里;西、北江三角洲萬畝以上堤圍71條,全長1876公里,大型水閘19座,建成錦江、鎮海、大沙河、流溪河等4座大型水庫及一批中型水庫;東江下游有萬畝以上防洪堤圍19條,總長244公里。(二)主要問題——交通1.網絡布局不完善,通行能力仍顯不足。高速公路尚未成網,總量仍顯不足;鐵路網絡布局欠合理,珠江西岸無鐵路運營;廣州鐵路樞紐建設滯后;主要城市交通擁擠堵塞,行車速度慢;大型專業化碼頭能力不足,航道滿足不了船舶大型化的需要;現有白云機場能力緊張。2.結構性矛盾突出。高速公路比重小;鐵路繁忙線路客貨混行影響了速度和效率;公用碼頭吞吐能力緊張,特別是廣州港和深圳港大型集裝箱專用泊位的吞吐能力不足,缺口達25-30%,貨主碼頭和部分港口件雜貨泊位能力富余;樞紐港航道水深不適應國際航運船舶大型化的需要;城際快速軌道交通網絡建設尚未起步。3.各種運輸方式之間的銜接協調不夠。各自為政的經營管理模式不能適應現代物流業發展的需要,影響了整體運輸效率的發揮。——能源1.人均用能水平及能源利用效率低。2000年珠江三角洲人均消費2.1噸標準煤,人均用電量3052千瓦時,低于日本、歐美等國家90年代的水平,也低于香港、臺灣地區1999年水平;萬元GDP能耗0.9噸標煤,比歐美等發達國家水平高出近3倍。2.能源消費結構不合理。油、氣等優質能源的使用比例偏低,僅占能源消費總量的55%;電力生產以煤電為主,且大多數煤電廠未安裝脫硫裝置,給環境帶來很大壓力,酸雨頻率超過50%。3.電力供應尚未能完全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一是電源結構不合理,單機容量5萬千瓦及以下小煤電、小油電、柴油機組及地方小水電裝機容量達660萬千瓦,占全區電力裝機總容量的30%,這些小機組出力不足,難以調度,且能耗高、污染大,急需淘汰;電源建設后勁不足;二是電網建設滯后,不能滿足用電增長和大規模接收西電的需要,部分地區供電仍存在“卡脖子”問題;電網建設用地與經濟發展矛盾突出。——水利1.防洪保安標準不高。受洪水威脅較大的西江尚無防洪控制工程;江海堤防標準普遍不高,捍衛萬畝以上堤圍基本未達標,部分蓄水工程特別是中小型水庫尚未達到部頒防洪標準,城市防洪排澇能力偏低,機電排灌設施老化;部分河道淤積嚴重,入海河口泄洪納潮不暢;三防指揮尚未形成體系。2.江河水污染日趨嚴重,水質型缺水問題日益突出。由于大量工業和生活廢污水未經處理就直接排入江河,大部分河道水體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造成水質惡化,可用水資源量減少,部分地區出現水質性缺水,近海海灣時有赤潮出現,水生態環境受到嚴重威脅。3.水資源分布不均勻,調配能力不強,部分地區出現資源性和工程性缺水。如深圳、東莞等地區,本地可利用資源較少,又遠離過境水源,形成資源性缺水。許多工程建設標準低,管理維護水平低,運行時間長,老化失修嚴重,灌區配套不全,滲漏損失嚴重,部分地區出現工程性缺水。4.水資源管理體制不健全。目前水資源的管理體制仍是部門分割,水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缺乏有機統一,難于實現水資源的優化配置。水利資金投入尚未形成有效機制,投資力度與其基礎設施的地位不適應。現行的水資源管理體制落后,難以適應水利現代化的要求。二、指導思想和戰略目標(一)指導思想以市場為導向,以可持續發展為前提,以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中心,以加強管理和應用先進科學技術為手段,以滿足珠江三角洲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求和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為目的,繼續加強珠江三角洲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基礎設施現代化,并適度超前于經濟發展;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處理好珠江三角洲地區與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的發展關系,進一步發揮珠江三角洲地區在廣東省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龍頭帶動作用。(二)戰略目標——交通到“十五”期末,建立比較完善的交通運輸市場體系;初步形成多種運輸方式協調配套的集裝箱運輸系統、大宗散貨運輸系統;進一步建設廣州、深圳地鐵等城市交通系統,起步建設連接珠江三角洲主要城市、與港澳銜接的快速軌道交通系統;以信息化、網絡化為基礎,加快智能型交通的發展,積極推進現代物流系統的形成。基本形成以公路為基礎,以鐵路為骨干,水運、航空運輸協調發展,對外運輸通道和港站主樞紐相互銜接,結構趨于合理,運輸能力顯著增強,運輸質量明顯提高的綜合運輸體系。到2010年,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將建成布局完善、分工合理、協調發展、溝通廣東省、連接港澳的綜合運輸網,形成暢通、安全、舒適、便捷的現代化綜合運輸體系,基本實現客運快速化,貨運物流化,管理智能化。全區公路里程達到3.5萬公里,公路密度85公里/百平方公里,鐵路里程達到774公里,港口和機場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能源到“十五”期末,30萬千瓦機組容量占全區裝機容量70%以上,比2000年提高35%。人均用能2.8噸標煤,人均用電9970千瓦時,萬元GDP能耗0.75噸標煤/人。人均用能水平接近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電網設備技術水平、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2010年,建立安全、穩定、經濟、高效、清潔的多元化能源生產和供應體系,人均用能水平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水利到“十五”期末,全面提高江海堤圍的防洪潮能力。北江大堤加固達標,其防洪標準可達到防御100年一遇洪水標準,加上飛來峽水利樞紐聯合防洪調度,可達到防御300年一遇洪水標準;深圳市市區防洪標準要達到防御100年一遇洪水標準,深圳市的主要海堤防潮標準達50-100年一遇;開展珠江八大口門與河道的綜合整治,提高江河泄洪能力。重要城市排澇能力達到10-20年一遇最大24小時設計暴雨1天排完的標準。初步建立水資源優化配置工程體系,全面建立水資源保護區和主要河段飲用水源保護區,飲用水源水質不低于國家地表水Ⅲ類水質標準,其中Ⅱ類水質達標率達到90%以上;積極推廣小區分質供水,使珠江三角洲主要城市1000萬居民飲上優質水;城鎮居民生活和工業用水供水保證率達到95%,深圳、順德達到97%;通過綜合整治遏制水污染發展勢頭,生活污水處理率達50%,深圳、順德市達60%以上。到2010年江海堤圍和蓄水工程全面達標。廣州市、珠海市和各地級市市區的防洪標準都要達到50-100年一遇;一般堤圍達到20-30年一遇;各重點大海堤的防潮標準要達50-100年一遇;排澇設施全面達標。飲用水源一、二級保護區達到國家地表水環境標準Ⅱ類水質,實現供水城鄉一體化,優質供水網建設取得較大進展,城鎮居民生活用水和工業用水供水保證率達到97%;水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建立珠江三角洲地區的防洪排澇、給水保障、水環境保護體系,實現人水協調、配置優化、供水安全、山清水秀、環境優美,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三、主要任務繼續完善高速公路網絡,加強大通道尤其是東部城際交通建設,改善公路等級結構,加強公路運輸樞紐建設,提高公路運輸裝備的技術水平;起步建設連接珠江三角洲主要城市并與香港、澳門銜接的城際快速軌道交通系統;加快沿海主樞紐港口和珠江三角洲骨干航道網以及廣州新白云國際機場建設。貫徹開發與節約并重的方針,以電力建設為中心,在積極實施國家“西電東送”戰略的前提下,集中力量建設大型骨干電廠,切實保障生產、生活用電需要。加大淘汰小火電機組的力度,加快電源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加快液化天然氣項目建設,適當發展核電和天然氣發電,逐步提高清潔能源的比重,積極推廣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繼續加強骨干電網建設及城鄉電網的建設和改造。建立人水協調的防洪除澇與防風暴潮體系,優化配置的水資源供給體系,高質和諧的水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體系,統一高效的水管理體系,完善的水政策法規體系和創新務實的科技與人才隊伍建設體系。使珠江三角洲防災抗災能力、安全供水保證程度明顯提高,城市飲用水源地水質達到國家規定的標準,水環境得到根本改善。加快江海堤圍與蓄水工程達標加固,開展珠江河口綜合整治,提高大江大河和大中城市的防洪能力;加強水資源配置樞紐工程,跨流域調水工程建設,提高水資源優化配置能力;科學合理配置水資源,改造水廠工藝和供水管網,推進主要城市優質供水網建設;建設一批綜合治污工程和水質監控信息系統,有效控制水污染,全面提高江河水質標準。(一)繼續加快高速公路建設,完善高速公路網絡“十五”期,新增公路通車里程約2000公里,使珠江三角洲公路通車里程達到31000公里,公路密度75公里/百平方公里。繼續完善高速公路網布局及運輸服務網絡,進一步發揮公路在現代化綜合運輸體系中的主通道和基礎性作用。重點建設京珠國道主干線高速公路湯塘至廣州太和段、新洲至坦尾段,同三國道主干線高速公路開平至陽江段以及京珠、同三線廣州繞城等高速公路1400公里。預計到2005年,珠江三角洲經濟區高速公路通車里程1700-1800公里,一級公路4000公里。預計“十五”投資約490億元,按照省所占的股比,省共需投入資本金42.7億元。2005-2010年,進一步完善高速公路網絡布局。主要通道及中心城市交通擁擠狀況得到明顯改善;提高公路的裝備水平和信息化水平,區內高速公路連網收費;進一步完善公路運輸樞紐,加強國家級公路主樞紐建設。繼續建設京珠、同三線廣州繞城西南環段等高速公路833公里,預計2010年公路通車里程達到35000公里,公路密度85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里程達到2200公里,一級公路5000公里。加快以國道、省道改造為主的區域干線公路建設,形成與高速公路網相互連接、相互補充、層次分明的區域干線公路網,提高公路運輸整體效益。(珠三角高速公路網絡規劃見圖二)(二)建設以廣州為中心、銜接港澳的珠江三角洲城際快速軌道交通系統加快廣州地鐵二號線、深圳地鐵首期等在建項目的建設進度,開工建設廣州地鐵三號線、深圳地鐵二期;積極配合國家建設京廣客運專線,改造廣州鐵路樞紐,加快復線建設和電氣化改造,使運輸能力、管理水平和服務水平有明顯提高。起步建設珠江三角洲城際快速軌道交通項目,形成以廣州為中心的核心區線路,以廣深、廣珠為主軸的運輸主通道。近期建設廣州至新白云國際機場、廣州至佛山和廣州至珠海等城際軌道交通項目。2005-2010年,續建廣州地鐵三號線、深圳地鐵二期、京廣客運專線等干線鐵路,2010年珠江三角洲鐵路里程達到774公里。新建廣深城際快速交通走廊(珠三角鐵路網絡規劃見圖三)。(三)建立以樞紐港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港口體系進一步優化由主樞紐港、重要港口及其它中小港口組成的珠江三角洲港口布局體系。通過新建和改造,調整泊位結構,重點建設廣州港、深圳港集裝箱運輸系統,進一步完善珠海港大宗液體散貨運輸系統。加快港口設施的技術進步,提高技術裝備的現代化水平,實現由數量增長型向質量提高型、向集約經營型的兩個方向轉變。集裝箱運輸:重點發展深圳港、廣州港,珠海港為支線港、其它中小港為喂給港。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層次清晰、干支銜接、功能完善、管理高效的集裝箱運輸系統。“十五”期間,廣州港、深圳港計劃新增集裝箱專用泊位14個,改造現有件雜貨泊位5個,新增吞吐能力565萬TEU.其中深圳港新建5萬噸級集裝箱泊位10個,新增吞吐能力340萬TEU,抓緊作好大鏟灣港區開發規劃;廣州港計劃建設4個5萬噸級泊位,新增吞吐能力140萬TEU,并對現有新沙港8-10#泊位、新港6-8#泊位及黃埔港8#泊位進行改造,預計新增吞吐能力85萬TEU.同時加強廣州港區挖潛改造與結構調整,配合廣州城市南拓,加快南沙港區建設,以適應運輸需求和城市發展需要;配合珠海九州港的遷移,建設高欄港集裝箱碼頭;發展佛山港、中山港、惠州港、東莞虎門港、江門港、肇慶港等喂給港。此外,進一步完善珠江三角洲油碼頭建設布局。預計“十五”期沿海主樞紐港港口投資超過200億元。改善樞紐港口出海航道通航條件。建設廣州港出海航道二期工程、深圳銅鼓航道工程,使兩條航道的水深分別達到-13米和-13.5米。“十五”期出海航道建設約投資18億元。2010年,港口運輸體系進一步完善,港口泊位結構將更加合理,以港口為中心的國際集裝箱運輸、大宗散貨運輸等綜合運輸網絡基本建立,運輸能力進一步提高,港口服務功能更加多樣化,技術裝備水平不斷提高,智能化管理系統得到應用。全面建設珠三角“三縱三橫”千噸級內河骨干航道及重點航道,相應配套建設航道支持保障系統。逐步完善該地區航道網,形成干支相通、設備配套、功能完善、管理科學的珠三角現代化骨架航道網。重點整治西江下游肇慶至虎跳門航道、小欖水道、陳村水道等航道。發展喂給港集裝箱及散貨運輸,繼續解決內河礙航閘壩問題。“十五”期間,整治內河航道317公里;到2010年新整治內河航道260公里,其中千噸級航道135公里。相應建設內河港口,提高內河港口的裝卸效率和能力。“十五”期間,珠三角內河航道投資約8億元。(珠三角航道網絡規劃見圖四)(四)建設以廣州新白云國際機場為中心的航空港體系布局上形成以廣州新白云國際機場為樞紐機場,深圳、珠海等機場為干線機場的民用航空運輸體系。“十五”期間,重點遷建廣州白云國際機場,形成功能完善、設施配套、運行高效和管理一流的樞紐機場。首期建設規模以滿足2010年旅客吞吐量25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100萬噸進行設計和建設。飛行區等級為4E,可滿足B747和A340飛機等目前世界上各類大型民用飛機全重起降。設東、西兩條遠距離平行跑道,東跑道長3800米,設二類進近著陸系統,西跑道長3600米,設一類進近著陸系統。航站樓及附屬建筑面積30萬平方米,客機坪86萬平方米,可同時停放60架飛機,貨機坪5.5平方米,可同時停放5架大型貨機。深圳機場重點拓展機場之間的限時貨物運輸,加強與跨國知名運輸企業合作;積極發展延伸服務業,完善機場服務功能;進一步完善與周邊各地的運輸網絡;著手更新改造現有候機樓及其它配套設施。2005-2010年,根據運輸市場的需要考慮建設第二跑道等擴建工程。珠海機場將在立足于積極開發國內客貨運市場的同時,爭取成為對外開放的口岸,探討與香港機場合作開展貨運業務的可行性,努力將珠海機場建設成為中國國際航空快遞分撥中心,大力開發航空附屬項目如民用飛機維修,藉此盤活存量資產,提高經濟效益。(珠三角港口、機場網絡規劃見圖五)(五)加快電源和電網建設在貫徹國家“西電東送”戰略,積極吸納西南省份電力的前提下,集中力量建設臺山電廠(2×60萬千瓦)、深圳西部電廠(2×30萬千瓦)、惠州LNG電廠(3×35萬千瓦)、深圳前灣LNG電廠(3×35萬千瓦)、深圳東部LNG電廠(3×35萬千瓦)、第二抽水蓄能電站、第三核電站等大型骨干電廠,除已規劃的電源項目外,原則上不再新增電源點;逐步淘汰能耗高、污染大、調峰能力差的單機容量5萬千瓦以下機組,計劃“十五”退役小機組容量為300萬千瓦,加快電源結構調整步伐。2005年區內電源總裝機達到3906萬千瓦。“十五”期投資約485億元,全部資金由企業自籌解決。爭取“十五”末期開工建設、“十一五”建成投產的項目有廣州珠江電廠LNG機組(2×35萬千瓦)、惠州第二抽水蓄能電站(240萬千瓦)、珠海電廠二期(120萬千瓦)、臺山電廠3、4#機組(2×60萬千瓦)等,2010年區內電源總裝機達到4864萬千瓦。繼續加強電網建設,建成500KV連接沙角、江門、羅洞、北郊、增城、東莞和惠州雙回路的輸變電工程,完善500千伏雙回路環形核心網架,并向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雙回路輻射,確保西電“接得上,送得下”,并進一步加強與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的聯絡。“十五”期間,計劃新建500KV線路1299千米,占廣東省64%,新建莞城、橫瀝、鵬城、西江、香山、廣南和博羅7座500千伏變電站,擴建東莞和深圳500KV變電站,新增500千伏降壓變電容量1400萬千伏安,占廣東省95%。建設220KV、110KV及110KV以下項目一批。進一步完善城市電網建設,結合珠三角地區城鎮化步伐,加快重點地區電網改造,使之接近城市供電要求。2005年基本實現供電現代化。“十五”期需投資485億元用于主網和城鄉低壓網改造,約占廣東省電網改造總投資80.3%。根據廣東省電網建設資金來源測算,“十五”期通過出售省國有電廠資產等措施可籌措資金162億元,可滿足“十五”期電網建設的資本金147.5億元的需要。(珠三角電網網絡規劃圖見圖六)(六)建設液化天然氣(LNG)主干線及相關工程規劃建設接收站規模為LNG500萬噸/年、輸氣主干線總長度509公里的液化天然氣工程,工程建設分兩期進行。2005年建成投產一期工程,接收站規模300萬噸/年,輸氣干線327公里,向廣州、深圳、東莞、佛山、香港等城市的居民、商業和工業企業供氣,并配套建設惠州和深圳前灣燃氣電廠,使珠江三角洲城市居民天然氣使用率達到28%。規劃2009年建設投產二期工程,接收站規模達到LNG500萬噸/年,輸氣干線達到509公里,增加向惠州、江門、中山、珠海和肇慶等城市供氣。二期工程視實際情況,考慮在珠三角建設南海天然氣接收站,計劃利用南海天然氣100萬噸。(珠三角液化天然氣規劃見圖七)(七)建設人水協調的防洪、防風暴潮、排澇減災工程體系建設以“上蓄、中防、下泄”為目標的珠江三角洲防洪工程體系。“十五”期間,以堤防工程的達標建設為主,重點建設各主要城市防洪堤,特別是西、北、東江重要干堤和重要海堤。按計劃完成北江大堤63.3公里堤防達標加固及其分洪道西南、蘆苞兩涌的整治,全面提高廣州和佛山地區防洪標準,預計項目投資25.8億元;加快建設廣州市區防洪堤、肇慶市景豐聯圍、佛山大堤、江門市江新聯圍、中山市中順大堤、珠海市中珠聯圍、順德第一聯圍、深圳市區防洪堤、東莞大堤、惠州大堤等江河堤圍,綜合整治深圳特區河道、河口,建設深圳西部、東莞沙圍、麻涌、虎門、中山坦洲、張家邊聯圍、珠海白蕉、赤坎聯圍、番禺萬頃沙、番禺聯圍、魚窩頭聯圍等重要海堤,累計建設江海堤圍1521.7公里,總投資約148.7億元;繼續推進珠江八大口門入海水道的疏浚整治,初步實現口門暢泄,重點整治洪奇門、橫門、磨刀門、蕉門四個口門水道,保障珠江三角洲防洪安全,預計投資13億元。加快澇區排水涵閘、電排站的改造和擴建,重點實施深圳、中山、佛山、番禺、順德、江門等低洼地區大中型排澇工程,預計新增排澇泵站裝機32030千瓦,項目投資4.8億元。“十五”期間,建設珠江三角洲防洪、排澇與防風暴潮工程體系投資約132.4億元,其中國家投資28.8億元,地方政府投資51.6億元,社會集資0.7億元,受益者投資51.3億元。(珠三角防洪排澇工程規劃見圖八)(八)建立持續優化的水資源配置體系珠江三角洲水資源優化配置工程體系由水資源配置樞紐跨流域調水工程和蓄水工程組成。按照人口、資源、環境協調原則,調整與改變水資源的分布,進行水資源優化調度。“十五”期間重點解決深圳和惠州東部沿海地區的資源性缺水和廣州地區水質性缺水問題。建設項目有東深供水改造工程,項目投資47億元,深圳東部供水二期水源工程,項目投資3.4億元,惠州大亞灣供水工程,項目投資6億元;建設東江劍潭水利樞紐工程,項目投資7.5億元;廣州市南片水源地將開辟順德水道黃涌取水口新水源,西片取水口將移至北江三水取水,項目投資約50億元,為調節東江北干流和南支流等水道的分流比和改善東莞多間水廠的取水條件,及早修建石龍水利樞紐,預計項目投資約13億元;建設珠海、澳門供水水源遷移工程,項目投資1.3億元。最終全面解決珠江三角洲其它城市的供水問題,實現珠江三角洲地區統一調配水源、城鄉供水一體化。“十五”期間,建設珠江三角洲水資源優化配置工程體系投資約88.9億元,其中國家投資13.3億元,地方政府投資26.6億元,社會集資0.7億元,受益者投資48.3億元。(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規劃見圖九)(九)建成舒適和諧的水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體系“十五”期間,重點建設廣州綜合治污工程、佛山汾江綜合治理工程、中山石岐河綜合治理工程、江門天沙河綜合治理工程、東莞運河治理工程、深圳龍崗河、坪山河整治及西部污水排海工程二期等項目,預計項目投資為84.7億元。在珠江三角洲各主要水道、市界、重要水源地、主要入河排污口、主要水功能區等地,建設水質監控信息系統。結合城市發展規劃搞好城市水環境生態景觀建設,完善城市污水處理系統,水質、廢污水處理率按要求達標,消滅城市周邊的臭污水涌。珠江三角洲地區原則上不再規劃布點新的燃煤燃油電廠,已建成的火電廠必須逐步配套脫硫裝置,解決脫硫問題。加強水土流失地區的治理,使水土流失得到遏制;加強城市美化綠化建設,將水土保持與花園式、園林式的城市規劃結合起來,建設山水園林式的現代化城市。“十五”期間,計劃投入水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資金59.8億元,其中地方政府投資13.6億元,企業自籌22.2億元,銀行貸款23.9億元。(珠三角水資源保護和治理工程規劃圖見圖十)(十)建設珠江三角洲主要城市分質供水網“十五”期間,有計劃地建設將自來水加工后直接飲用的居民小區分質供水系統,力爭2005年珠江三角洲1000萬居民能享用到管道直供優質飲用水。新建的居民小區、大型樓宇、賓館和公共場所,同步配套建設分質供水系統,已建成住宅小區、大型樓宇、賓館和公共場所分批改造建設分質供水系統,首先在車站、機場、學校、醫院、公園等大型公共場所試點、推廣。“十五”期間,計劃投入分質供水工程建設資金80億元,全部由地方政府和企業自籌解決。(十一)推進基礎設施信息化建設加強交通運輸的信息化建設,逐步實現交通運輸規劃、設計、建設和運營管理全過程的信息化、網絡化,積極發展智能交通,近期重點在高速公路的監控、收費、航標管理等方面的應用;推進民航運輸的空中雷達管制系統,提高空域利用率和安全性;運用信息技術提高能源生產和服務的自動化、智能化和網絡化水平;建設防災減災的預警、信息指揮系統,珠江流域氣象、水文防洪減災等工程,提高預警、預報水平,加強防災減災工作;運用網絡信息技術,建立起先進、快捷的三防救災指揮系統。四、政策措施(一)深化管理體制改革,實現政企分開,建立比較完善的市場體系政企分開是建立交通運輸市場機制的基礎,港口、鐵路、民航是實行政企分開的重點。啟動港口體制改革,2002年3月底前所有港口下放實行屬地管理,港口企業不再承擔行政管理職能,要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進一步深化企業內部改革,相應改革現行港口計劃、財務管理體制,港口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法人實體;鐵路改革要實現政企分開、社企分開、事企分開,在這個基礎上逐步實行“網運分離”,把具有自然壟斷性的鐵路網管理與具有競爭性的鐵路客貨運輸經營分開;民航機場和航空公司與行政管理機構脫鉤,實行集團化經營,空管系統將政府職能與服務職能分開,提高空管系統的運行效率和服務水平。在政企分開的同時打破行業壟斷,開放運輸代理市場,建立公開、公平、有序的“市場準入”機制,鼓勵運輸市場的合理競爭,實現“優勝劣汰”;改革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相適應的口岸體制和貿易管理體制。政府主管部門要轉變行業管理的方式和方法,扶持中介機構,創造良好的競爭環境。在已實現電力體制“政企分開、廠網分離”的基礎上,研究建立合理的電價機制,積極穩妥地推進發電廠“競價上網”改革。建立統一高效的水管理體系。統一水管理,建立適應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及保護的統一管理體制和管理機構,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水利產業,建立以公共財政為支撐的公益性水利工程耗費補償機制,建立以市場求發展的經營性水利工程運行機制,建立以資源換資產的補償機制;加強水利經營性和非經營性資產的管理;逐步建立和完善水權管理機制,實行水權管理制度,進行水資源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建立水市場,促進水使用權交易;建立節水管理機制;加強和規范水利工程的建設和運行管理。(二)進一步完善籌資渠道,加大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力度積極推進交通能源水利建設投融資體制改革,實施投資分類管理,培育、完善交通設施建設市場。對于完全公益性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如航道、交通管制系統、防洪排澇工程、非收費道路等,由政府承擔投資。對于完全經營性的建設項目,如供水項目,通過市場招標擇優選擇投資者;對于既有公益性、又有經營性的建設項目,政府給予必要的資助或特許條件,招標選擇投資者和經營者;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對投資的調節作用,進一步開放國內民間資金投資交通能源等領域,建議由政府牽頭,提供信息平臺,有效引導民間資本,探索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項目融資的新路子。通過推行特許權經營,轉讓項目經營權等方式,使有限資產轉化為現實財力。逐步建立交通能源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良性循環機制,能夠由市場承擔的項目如電源建設投資盡量交由市場運作。通過發行股票等方式,充分利用資本市場資金,加快電力建設步伐。在此基礎上,建立政府投資調節機制,對于完全公益性的項目,政府要保證有長期穩定的資金來源。珠江三角洲河網密布,水運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和顯著的效益,珠江三角洲航道網是國家骨干航道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現代化對水運的現代化將起決定性作用。但航道屬于非盈利性的社會公益性的基礎設施,航道建設和維護缺乏長期穩定的資金來源,建議現行“以路補水”的政策能夠長期實行,并在今后費改稅的分成比例中體現,同時省、市財政預算內要安排相應的投資,保持內河建設和維護資金來源的長期性和穩定性。充分發揮水運運量大、成本低的優勢,提高珠江三角洲產品的競爭能力;對于電網建設的資本金,省財政給予必要的支持。(三)加強管理和監督,保證工程質量,降低工程造價,提高工程效益,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一是要規范招投標行為,嚴格按〈〈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投標法〉〉及國家有關規定辦理,除特殊項目外,都必須實行公開招標。今后高速公路及其它大型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投資主體要與施工單位分離,由政府牽頭,吸收多個民營投資主體,組成規范化公司,以利于形成市場承認的合理造價。二是要加強建筑市場的準入管理,對勘察、設計、施工、管理等單位實行嚴格的資格審查,并實行動態管理,嚴禁轉包、違法分包和無證、越級承包行為。三是加大對工程的監督力度,重點加強對建設單位及勘察設計、施工、監理單位的監督。(四)制定征地拆遷的優惠政策制定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征地、拆遷優惠政策,征地的土地補償費、青苗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和各項稅費在法定的范圍內按最低限繳納,征地收費的種類和標準由省統一制定,各市不能以各種名義額外增加收費。對于控制工程允許在征地手續完備之前先期開工。征用土地補償安置費應全額支付給被征地的單位和個人,被征地的單位和個人應當按規定期限交付土地。以利于加快征地拆遷的工作進度,降低工程造價。(五)充分發揮政府在物流發展中的作用各級政府要做好本地區物流發展戰略研究,從中尋求如何在推動物流的發展中起到最佳作用。首先,政府要從理念上澄清發展物流是為了什么,要冷靜思考物流理念的形成過程,并認真研究物流需求的源頭(制造業、分銷和零售業)需要什么?它們的產成品在供應鏈過程中或到達最終用戶手中存在著哪些障礙?如何通過政府的引導、市場的作用,使他們將非主業的功能活動剝離出來,利用市場資源去完成,從而降低產成品的成本,增加物流需求。第二,政府要加快培育物流賴以生存的空間,創造更加寬松的環境。物流的發育、成長和生存空間,需要政府培育和建立完善的市場經濟體系、需要政府提供發達的基礎設施和先進的信息技術等公共產品、更需要政府打破行業壟斷消除行政性障礙。如加快市場化過程,加快對公共產品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加快對交通運輸的整合實現多式聯運等。第三,物流管理的供應鏈過程中的各物流功能不會改變其物理性質。各環節中的功能該是運輸的還是運輸,該是倉儲的還是倉儲。只不過是通過整合、集成使各個環節銜接更加緊密,處理方案更加優化。因此,對各功能的執行者,政府首先是鼓勵它們將自己的主業做好,而不是引導它們都從事于供應鏈的管理中。第四,政府必須清楚,應用好物流的目的是為了鞏固原有的貨流中心地位,而不是單純地追求物流的目標。第五,從物流理念可以看出,能否成為物流中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這個區域中能否產生極大需求,并將這一需求完全采用物流的模式去滿足。只有這樣,這個地區才能形成整體的競爭力。總之,政府應該認真研究如何運用市場經濟的辦法發展物流,而不至于形成新的壟斷,同時將壟斷行業或有壟斷嫌疑的行業所能控制的資源將到最低。現階段首先要加快物流標準化體系的建設,制定和國際接軌的關于物流技術標準和工作標準,如包裝、托盤、貨架、裝卸機具、條形碼、集裝箱、單證的格式等,盡快建立運輸、貿易、海關等領域計算機管理平臺和EDI網絡,實現運輸信息化,提高總體運輸管理水平。建立有利于物流企業發展的法規體系,注意物流市場和物流服務供應商的培育,大力發展運輸代理等中介服務,推動第三方物流的發展。重點建設廣州、深圳兩大物流中心,形成以廣州港、深圳港、新白云國際機場、深圳機場和鐵路大型貨運站為依托的綜合物流系統,將不同運輸需求、不同運輸方式、不同的運輸要素在市場經濟原則下進行優化組合,使物流鏈的各個環節如倉儲、運輸、信息系統、財務結算系統等銜接配套,創造本區域運輸發展新優勢。(六)進一步加強政策法規和監督保障體系的建設推進交通能源和水利建設與管理的法制化進程,依法行政,逐步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政策法規體系,規范能源、水利和交通運輸市場行為。要根據三角洲河網區水資源的自然規律和特點,制訂保障珠江三角洲防洪、排澇、防風暴潮、城鄉供水、灌溉、防治水污染、促進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的法規。加大重點基礎設施項目的稽察力度,切實加強項目審批、概算控制、預算結算、資金撥付與使用、工程質量、項目招投標等方面的管理和監督,完善相應的監督機制,嚴格按照省頒布的《廣東省重點建設項目監督暫行規定》執行。(七)推進交通、能源和水利基礎設施的可持續發展實施交通、能源和水利基礎設施現代化建設,必須有利于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一是在交通、能源和水利基礎設施的建設中,合理保護和開發自然資源。繼續堅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嚴禁無計劃批地和越權批地;千方百計保護好東江、西江等飲用水源;注重對珍稀物種和生態系統的保護;加強供水和節水管理,實行自來水用量超標水價遞增制度。二是綜合治理環境污染,積極推行清潔生產,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污染排放。強化機動車尾氣和噪音污染的綜合治理;已建的火電廠必須限期解決脫硫問題,嚴格控制燃煤電廠的建設,加大清潔能源的使用比重;嚴格執行建設項目環保審批制度,強化環境影響評估、綜合決策、公眾參與以及重大決策監督與責任追究制度。三是加強防災減災工作。建立和完善“三防”指揮系統等非工程體系;加強氣象減災、農牧業減災及防震減災工作,重點建設防災減災的預警、信息及指揮系統,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系統,珠江流域氣象、水文防洪減災系統,地震監測預報、預防和救援系統,海洋與漁業環境檢測系統。(八)繼續加強粵港澳大型基礎設施方面的銜接和協調一直以來,粵港澳經濟協作關系十分緊密,并有效促進了各地經濟繁榮與社會穩定。隨著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在新的國際經濟大環境下,充分發揮粵港澳三地間的地緣優勢,進一步加強與香港、澳門的全方位合作。一是完善政府間溝通協調機制。完善粵港政府聯席會議制度,建立粵澳高層會晤制度,提高合作層次。就粵港澳經濟合作的重大問題包括三地大型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及其管理人才、管理技術等進行商討,加強合作與交流。二是加強粵港澳交通及大型基礎設施項目協作。逐步完善粵港澳跨界大型基建項目協調機制,定期交流粵港澳大型基建項目的規劃和建設進展情況。附表一珠江三角洲“十五”交通重點建設項目單位:億元項目名稱建設性質與規模建設年限總投資“十五”期投資一、高速公路合計全長1280公里
768490(一)國道主干線項目全長409.9公里
2751861、京珠線湯塘至廣州段續建,全長55公里1998-200225.2142、京珠線新洲至坦尾段新建,全長37公里2001-200340403、京珠、同三線廣州繞城北環段續建,全長38公里1998-200126.911.64、京珠、同三線廣州繞城東環段新建,全長15公里2002-200529.929.95、京珠、同三線廣州繞城西南環段新建,全長137.9公里2003-2007106506、同三線開平至陽江段續建,全長127公里2000-200346.640.1(二)省區市重要干線項目全長870.1公里
4933041、廣州至惠東高速公路續建,全長152公里1999-20036252.22、廣州至肇慶高速公路上官員至馬安段續建,全長48公里1999-200116.14.13、廣珠西線一、二期工程其中:一期全長14.7公里2001-200617174、廣州至深圳沿江高速公路新建,全長101公里2003-200780405、廣州花都北興至增城麻車高速公路新建,全長48.6公里2003-200620.6156、廣州從化街口至花都北興高速公路新建,全長19公里2002-20045.25.27、深圳鹽壩高速公路續建,全長28.9公里2001-200321108、深圳至香港西部通道新建,大橋5088米(深圳段1900米),聯接線5.2公里2002-200528289、江門至中山高速公路續建,全長32公里2001-2003252510、惠河高速公路平南至小金段續建,全長29.7公里1998-200111.4111、惠河高速公路小金至埔前段新建,全長51.5公里2001-200317.817.812、肇慶馬安至云浮河口高速公路新建,全長36公里2002-2005101013、西部沿海高速公路新會至臺山段續建,全長148.4公里1996-200157.21214、西部沿海高速公路珠海段新建,全長47公里2003-200628.320項目名稱建設性質與規模建設年限總投資“十五”期投資15、惠州-常平高速公路開展前期工作
16、莞深高速公路東莞寮步至石碣高速公路新建,全長9公里2001-20036617、東莞常平至虎門高速公路新建,全長45公里2003-200637.12018、東莞北環高速公路新建,全長18公里2003-200613.31019、東莞南環高速公路新建,全長12.8公里2002-20048.48.420、新會至臺山高速公路新建,全長52.9公里1998-200114.31.5二、鐵路合計
3011461、京九鐵路石壩至常平段改造,全長105公里,國鐵一級1999-2002642、廣州至南崗市郊客運線全長32公里,國鐵一級2001-200311113、廣州站樞紐改造工程增加2個站臺,改造站房及行包設施2001-20047.67.64、廣州至佛山軌道交通新建22公里2002-200568685、廣州至珠海軌道交通新建127公里2002-200520855三、城市交通合計
6255351、廣州新機場快速干線(火車東站-新機場)新建,全長35.3公里2002-200670602、廣州新機場高速公路新建,全長47公里2000-20025750其中:一期工程(三元里-機場)新建,全長23.94公里2000-20014141二期工程(新機場互通南側至花東鎮)新建,全長23.78公里2002-20031693、廣州華南快速干線北延線新建,全長47公里2001-200326264、廣州軌道交通二號線新建,全長21公里1999-20031071075、廣州軌道交通三號線新建,全長32公里2003-20081581586、深圳地鐵首期工程新建,全長14.8公里1999-200480647、深圳地鐵二期工程新建,全長23公里2004-200812770四、港口合計
249232(一)、沿海主樞紐港合計
2442271、廣州港泊位10個,新增能力890萬噸、200萬TEU
6160其中:南沙港區一期工程5萬噸泊位4個2003-20052626新沙油碼頭5-8萬噸級油品泊位2個,新增能力800萬噸2002-200455新沙二期工程4個5萬噸集裝箱泊位
2424項目名稱建設性質與規模建設年限總投資“十五”期投資新沙二期工程4個5萬噸集裝箱泊位
2424新沙8-10#泊位改造集裝箱泊位3個,新增能力60萬TEU2003-200654新港散糧泊位改造新增能力90萬噸2002-200611
2、深圳港泊位34個,新增能力700萬噸、340萬TEU
176160其中:蛇口17-18#泊位(二期)5萬噸級集裝箱泊位2個,新增能力60萬TEU2000-20041818蛇口19-22#泊位(三期)5萬噸級集裝箱泊位4個,新增能力90萬TEU2001-20073627赤灣12-13#泊位5萬噸級集裝箱泊位2個,新增能力60萬TEU2001-20041010鹽田10-13#泊位5萬噸級集裝箱泊位4個,新增能力160萬TEU2001-20056464媽灣5-7#泊位多用途泊位3個,新增能力200萬噸2002-20041010秤頭角LNG接收站碼頭6萬噸級泊位2個,新增能力300萬噸2002-2007147大鏟島一期油品泊位2個,新增能力200萬噸2002-200555西部6-7#錨地待泊聯檢10平方公里2001-200544西部待泊錨地待泊5.2平方公里2001-2005223、珠海港建設泊位4個,新增能力98萬噸
7.47.4高欄港南逕灣液體化工碼頭8萬噸和5千噸級泊位各1個,新增能力98萬噸2001-20057.47.4高欄港南水作業區南順岸集裝箱碼頭3.5萬噸級泊位2個2001-2005
(二)其它中小碼頭
5.45.4五、航道合計
36.228.7(一)沿海主樞紐港合計136公里
18181、廣州港出海航道二期工程115公里-13米2002-20041010項目名稱建設性質與規模建設年限總投資“十五”期投資2、深圳銅鼓航道21公里-13.5米2002-200488(二)內河航道整治317公里
1781、西江下游肇慶至虎跳門航道整治工程3000噸級海輪航道168公里1997-20029.93.92、小欖水道整治工程1000噸級江海輪航道51公里1999-200110.83、陳村水道整治工程1000噸級航道26公里2001-20041.61.64、勞龍虎航道整治工程1000噸級航道14公里2003-20052.3
5、潭江航道整治工程1000噸級航道58公里2001-20030.50.56、航道支持保障系統航標、水位站、碼頭、站房等2001-200611六、機場
196196廣州新白云國際機場航站樓按2010年旅客吞吐量2500萬人次設計1999-2003196196
附表二珠江三角洲“十五”能源重點建設項目單位:千米/萬千伏安,萬元建設規模(萬千瓦)總投資
14032630
10373950
132382410001729000485170076189367010001729300452170076166
662′1003320000159930017207002002′66+2′6014800001300009000001202′30350000
350000603′35517000
5170001053′35517000
5170001053′35517000
5170001054301540000
330000
8′30660000
200000
2′35310000
30000
2′60570000
100000
二、電網項目
5118780
4849400
(一)500千伏電網1743/1675935480548808806001563/12751、“九五”結轉項目318/40019348054880138600318/400嶺澳核電配套輸出194/0423803238010000194/0羅洞-江門Ⅱ回線路72/026000110001500072/0深圳鵬城輸變電12/30070000100006000012/300香山輸變電40/1005510015005360040/1002、“十五”投產項目1245/950742000
7420001245/875莞城輸變電36/300105000
10500036/300廣南輸變電60/20079000
7900060/200東莞擴建/15023000
23000/150惠州-東莞Ⅱ回50/20000
2000050/韶關-北郊Ⅱ回185/42000
42000185/江門-茂名Ⅱ回245/68000
68000245/建設規模(萬千瓦)總投資
增城-東莞Ⅱ回69/20000
2000069/惠州-汕頭Ⅱ回280/64000
64000280/西江變電站/20065000
65000西江-肇慶線路2×80/48000
480002×80/東莞橫瀝變電站2×30/20095000
950002×30/200嶺澳-鵬城線路100/25000
25000100/博羅變電站/1×7535000
35000/1×75惠州換流站至橫瀝站線路2×50/17000
170002×50/增城站至莞城站線路1×30/10000
100001×30/莞城站至鵬城站線路1×50/14000
140001×50/羅洞站擴建賀州間隔1個2000
2000
深圳擴建/7510000
10000/752776/1554128330021450010688002776/1554
2900000
2900000
300萬噸/年輸氣干線327公里672850
672850300萬噸/年輸氣干線327公里
附表三珠江三角洲“十五”水利重點建設項目單位:億元項目名稱建設標準和規模建設年限總投資“十五”期投資合計
354.5281.6一、水安全工程
164.4119.21、北江大堤加固1%標準,堤長63.3公里2002-200725.917.32、珠江河口整治
2001-20101483、廣州河道整治1%洪水標準,堤長80.6公里2001-200517.317.34、景豐聯圍加固2%洪水標準,堤長60.9公里2001-200510105、佛山大堤加固2%洪水標準,堤長41.39公里2001-20053.53.56、樵桑聯圍加固2%洪水標準,堤長117.63公里2001-20055.95.97、中順大圍江堤加固2%洪水標準,堤長58.1公里2001-20054.24.28、容桂聯圍加固2%洪水標準,堤長43.5公里2001-20050.90.99、順德市第一聯圍加固2%洪水標準,堤長71.9公里2001-20052210、江新聯圍加固2%洪水標準,堤長259.4公里2001-201017.08.511、東莞大堤加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長春大學旅游學院《歐美設計規范釋義雙語》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廈門軟件職業技術學院《圖案與應用》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威海海洋職業學院《探究科學》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新疆科信職業技術學院《結構設計實踐》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浙江師范大學《體操1》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襄陽科技職業學院《水利工程地基處理》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長白山職業技術學院《食品衛生微生物檢驗》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四川省成都簡陽市三星中學2024-2025學年初三二檢模擬考試語文試題含解析
- 吉林省吉林市重點中學2025年5月高三第三次月考物理試題含解析
- 浙江金融職業學院《自貿區與國際商務專題》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建筑工程安全知識課件
- 鋼材三方采購合同范本
- 貿易安全培訓管理制度
- 2025工程監理聘用合同范例
- 自媒體運營創業計劃書
- 2025年鄭州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單招綜合素質考試題庫及答案1套
- 過賬合同協議范文
- 門牌安裝施工方案
- 2025年起重機指揮Q1特種作業考試復習(重點)題庫(濃縮300題)
- 職業能力測驗考試試卷含答案
- 基于區塊鏈的數據共享與存儲機制-全面剖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