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設計史課件:美國的商業性設計_第1頁
工業設計史課件:美國的商業性設計_第2頁
工業設計史課件:美國的商業性設計_第3頁
工業設計史課件:美國的商業性設計_第4頁
工業設計史課件:美國的商業性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工業設計史》美國的商業性設計美國商業性設計的核心是“有計劃的商品廢止制”,即通過人為的方式使產品在較短時間內失效,從而迫使消費者不斷地購買新產品。商品的廢止有如下三種形式:(1)功能型廢止,也就是使新產品具有更多、更完善的功能,從而讓先前的產品“老化”。(2)合意型廢止,由于經常性地推出新的流行款式,使原來的產品過時,即因為不合消費者的意趣而廢棄。(3)質量型廢止,即預先限定產品的使用壽命,使其在一段時間后便不能使用。有計劃的商品廢止制是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畸形兒,對于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厄爾等人認為這是對設計的最大鞭策,是經濟發展的動力,并且在自己的設計活動中實際應用它。而另一些人,如諾伊斯等則認為有計劃的商品廢止制是社會資源的浪費和對消費者的不負責任,因而是不道德的。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汽車設計是商業性設計的典型代表。美國的通用汽車公司、克萊斯勒公司和福特公司的設計部把現代主義的信條打入冷宮,不斷推出新奇、夸張的設計,以純粹視覺化的手法來反映美國人對于權力、流動和速度的向往,取得了巨大的商業成效。有計劃的商品廢止制在汽車行業中得到了最徹底的實現。美國工業設計師厄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汽車業中繼續發揮著重要作用。他在汽車的具體設計上有兩個重要突破。其一是他在20世紀50年代把汽車前擋風玻璃從平板玻璃改成弧形整片大玻璃,從而加強了汽車的整體性;其二是改變了原來對鍍鉻部件的使用方式,從只是在邊線、輪框上部分鍍鉻,變成以鍍鉻部件做車標、線飾、燈具、反光鏡等,這稱為鍍鉻構件的雕塑化使用。厄爾在車身設計方面最有影響的創造是給小汽車加上尾鰭,這種造型在20世紀50年代曾流行一時。早在1948年,由厄爾設計的卡迪拉克雙座車就出現了尾鰭,它成了這一階段最有爭議的設計特征。到1955年,卡迪拉克“艾爾多拉多”型小汽車的尾鰭已趨成熟。1959年,他又推出了“艾爾多拉多”59型轎車,其使車身更長、更低、更華麗的手法達到了頂峰。羅維提出了MAYA原則,即“創新但又可接受”。羅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仍活躍于美國的設計界,他戰后初期的一些設計還帶有商業性設計的特征。1948年設計的可口可樂零售機就采用了流線型,該產品一度成為流行于世界各地的美國文化的象征。同年,羅維設計了微型按鈕電視機,他簡化了早期型號的控制鍵,采用了一種更適于家庭環境的機身,其標志清晰,外觀也很簡潔,這說明羅維已開始脫離流線型風格。1963年,羅維設計的“皮特尼·鮑斯”郵件計價打戳機完全采用了簡潔的塊面組合,標志著其設計風格的巨大轉變。20世紀50年代美國工業設計的重大成就,還應首推1955年設計成功的波音707飛機。這架噴氣式客機是由波音公司設計組與美國著名工業設計師提革的設計班子共同完成的。美國總統的座機“空軍一號”就采用了波音707飛機,并由羅維完成了它的色彩設計。從20世紀50年代末起,美國商業性設計走向衰落,工業設計更加緊密地與行為學、經濟學、生態學、人機工程學、材料科學及心理學等現代學科相結合,逐步形成了一門以科學為基礎的獨立完整的學科。美國宇航計劃草創之初,肯尼迪總統便委任羅維為國家宇航局擬NASA的設計顧問,從事有關宇宙飛船內部設計、宇航服設計及有關飛行心理方面的研究工作。羅維對此進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套航天工業設計的體系與方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第四節意大利的風格與個性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意大利設計的發展被稱為“現代文藝復興”,對整個設計界產生了巨大沖擊。意大利設計是一種一致性的設計文化,它融會于產品、服裝、汽車、辦公用品、家具等諸多的設計領域。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意大利就產生過一些優秀設計,特別是奧利維蒂公司的設計。該公司是一家生產辦公機器的廠家,成立于1908年。公司很早就意識到了工業設計的重要性,在設計師尼佐里(MacelloNizzoli,1887—1969)等的參與下,奧利維蒂公司成了意大利工業設計的中心。1935年,尼佐里為該公司設計的打字機奠定了現代手動打字機的基礎,一直到20世紀60年代才為IBM公司的電動球形字頭打字機所取代。意大利設計的中心是米蘭。這個城市的一系列特殊的社會經濟條件孕育了深厚的物質文化。米蘭有一個開明的實業階層,他們對設計的革新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另一方面,米蘭理工學院培養了大批的建筑師-設計師。另外,在意大利的汽車城都靈,菲亞特汽車公司生產出了一系列優美的小汽車,1946年,意大利設計師阿斯卡尼奧(Coradinod’Asecanio)設計了“維斯柏”(意大利語意為“黃蜂”)98cc小型摩托車。1948年,蘭布列輕型摩托車問世。1948年,尼佐里為該公司設計了“拉克西康80”型打字機。1950年,尼佐里又推出了“字母22”型手提打字機。在1951—1957年間,意大利設計風格已牢固地建立起來了。1953年意大利《工業設計》雜志創刊,1956年工業設計師協會成立。1936年,尼佐里為尼奇縫紉機公司設計了“米里拉”牌縫紉機,機身線條光滑、形態優美,被譽為戰后意大利重建時期典型的工業設計產品。1953年,龐蒂為意大利理想標準公司設計了一系列陶瓷衛生用具,其中包括一件座便器。20世紀50年代意大利設計的視覺特征是所謂當代“有機”雕塑,這種視覺特征與新的金屬和塑料生產技術相結合,創造了一種獨特的美學。這種美學顯然受到英國雕塑家摩爾(HenryMoore,1898—1986)作品的影響。摩爾的雕塑大都以人體為題材,并加以變形處理,體型簡練,線條流暢,富于生命力。柯倫波(JoeColombo,1930—1971)是20世紀60年代較有影響的設計師,十分擅長塑料家具的設計,他特別注意室內空間的彈性因素,他認為空間應是彈性與有機的,不能由于室內設計、家具設計使之變成一塊死板而凝固。因此,家具不應是孤立的、死的產品,而是環境與空間的有機構成之一。他所設計的可拆卸牌桌就體現了他的設計思想。柯倫波1971年早逝,但他的遺作——塑料家具總成,在1972年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辦的“意大利–新的家庭面貌”大型工業設計展覽中引起了普遍的關注。意大利的燈具也具有很高水平。出生于德國的設計師薩帕(RicharclSapper,1932—)長期在意大利工作,他于1972年設計的工作臺燈可以以任何角度定位,使用十分方便靈活,體現了一種實用與美學的平衡。20世紀60年代以來意大利設計的明星是索特薩斯(EttoreSottsass,1917—),他是同時代設計師中最杰出的一位。1917年,他出身于奧地利一個建筑師之家,曾在都靈工藝學院學習建筑,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與奧利維蒂公司長期合作,為該公司設計了大量的辦公機器與辦公家具。1969年,他為奧利維蒂公司設計的“情人節”打字機采用了大紅的塑料機殼和提箱,同一年他還推出了系統45型秘書椅。意大利的汽車車身設計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在這一方面,平尼法里那(Pinifarina)設計公司和意大利設計公司(ITALDESIGN)是最具代表性的。平尼法尼那公司最有影響的設計是法拉利(Ferrari)牌系列賽車。意大利設計公司是由工業設計師喬治亞羅(GiorgioGiugiaro,1938—)與工程師門托凡尼(AldoMantovani)共同創建的。產生了許多成功的產品,其中包括大眾“高爾夫”、菲亞特“熊貓”、阿爾法羅密歐、奧迪80、紳寶9000、BMW擬MI等馳名世界的小汽車。1986年,他設計了一半似摩托、一半似汽車的“麥奇摩托”。同年,他還設計了一種后驅動的賽車“因卡斯”,這種車的門可以向上開啟。中國華晨公司的“中華”小汽車,也是由意大利設計公司設計的。喬治亞羅不僅設計汽車,也為世界各地的廠家設計其他技術性產品,1982年他為尼奇公司設計的新型“邏輯”縫紉機一改50年代的“有機”風格。他還應邀為日本精工公司設計了一種體現高技術特征的手表。1997年,公司更名為Italdesign-Giugiaro股份公司,仍然以汽車設計為主。2009年,該公司設計了一款名為“Namir”的混合動力概念車。第五節前聯邦德國的技術與分析德國的工業設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就有堅實的基礎,而德意志制造聯盟促進藝術與工業結合的理想和包豪斯的機器美學仍影響著戰后的工業設計。隨著經濟的復興,聯邦德國成了世界上先進的工業化國家之一,并發展了一種以強調技術表現為特征的工業設計風格。戰后對聯邦德國工業設計產生最大影響的機構是于1953年成立的烏爾姆造型學院。這是一所培養工業設計人才的高等學府,其綱領是使設計直接服務于工業。瑞士籍畫家、建筑師、設計師比爾(MaxBill,1908—1994)設計了學院的校舍并擔任了第一任院長。比爾于1957年離開了造型學院,由阿根廷畫家馬爾多納多(TomasMaldonado,1922—)接替他擔任院長。馬爾多納多于1967年辭職,學院也于次年解散。烏爾姆造型學院與德國博朗股份公司的合作是設計直接服務于工業的典范。為了推進設計,博朗聘了拉姆斯(DieterRams,1932—)等年輕設計師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組建了設計部,并與烏爾姆造型學院建立了合作關系。在該院產品設計系主任古戈洛特(HansGugelot,1920—1965)等教師的協助下,博朗公司設計生產了大量優秀產品,并建立了公司產品設計的三個一般性原則,即秩序的法則、和諧的法則和經濟的法則。在1955年的杜塞爾多夫廣播器材展覽會上,博朗公司展出了一系列收音機、電唱機等產品,這些產品與先前的產品有明顯的不同,外形簡潔、色彩素雅。1956年,拉姆斯與古戈洛特共同設計了一種收音機和唱機的組合裝置,該產品有一個全封閉的白色金屬外殼,加上一個有機玻璃的蓋子,被稱為“白雪公主之匣”。1959年,他們設計了袖珍型電唱機收音機組合,這與先前的音響組合不同,其中的電唱機和收音機是可分可合的標準部件,使用十分方便。這種積木式的設計是以后高保真音響設備設計的開端。到20世紀70年代,幾乎所有的公司都采用這種積木式的組合體系。除音響制品外,博朗公司還生產電動剃須刀、電吹風、電風扇、電子計算器、廚房機具、幻燈放映機和照相機等一系列產品,這些產品都具有均衡、精練和無裝飾的特點。色彩上多用黑、白、灰等“非色調”,造型直截了當地反映出產品在功能和結構上的特征。這些一致性的設計語言構成了博朗產品的獨有風格。于1961年生產的臺扇生動地體現了博朗機械產品的特色。博朗公司于1972年生產的計算器(右),35年后蘋果公司iPhone手機的計算器界面(左)沿用了博朗公司的設計。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德國設計界出現了一些試圖跳出功能主義圈子的設計師,他們希望通過更加自由的造型來增加趣味性。被人稱為“設計怪杰”的科拉尼(LuigiColani,1926—)就是這一時期對抗功能主義傾向最有爭議的設計師之一。柯拉尼用他極富想象力的創作手法設計了大量的運輸工具、日常用品和家用電器。第一輛“ColaniTruck”(基于梅賽德斯平臺)卡車生產于20世紀80年代末,現在幾經改善已近乎完美。第六節日本的傳統文化與高技術“日本設計”一詞常會使人聯想到兩類截然不同的東西。一類是傳統的手工藝品,如木制家具、漆器及瓷器等,這類手工藝品樸素、清雅、自然,具有濃厚的東方情調;另一類則是批量生產的高技術產品,如高保真音響、照相機、摩托車、汽車及計算機等。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日本的民用工業和工業設計并不發達,很多工業產品直接模仿歐美的樣本,價廉質次,即這時日本還沒有建立起自己的工業特色。日產公司于1932年生產的“達特桑”牌小汽車顯然是刻意模仿當時歐美流行的車型,特別是福特T型車。20世紀20年代由夏普公司的前身生產的收音機,也是歐美產品的復制品。由于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原因,戰前日本與德國關系密切,有些日本人曾去德國學習設計,將包豪斯的設計思想和教育體系帶回日本。戰后日本經歷了恢復期、成長期和發展期三個階段。1.恢復期的日本工業設計

從1945—1952年是日本工業的恢復階段,由于曾受到戰爭的嚴重破壞,這時工業中一半設備已不能使用,另一半設備也陳舊不堪,生產總值只有戰前的30%。在美國的扶植下,經過7年時間,經濟基本上恢復到了戰前的水平。1947年,日本舉辦了“美國生活文化展覽”。通過展覽,一方面介紹了美國文化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以實物和照片形式介紹了美國工業產品設計在人民生活中的應用。以后幾年中,各種展覽不斷地舉辦。與此同時,一些設計院校也相繼成立,為設計發展培養了人才。1951年,由日本政府邀請,美國政府派遣著名設計師羅維來日本講授工業設計,并且為日本設計師親自示范工業設計的程序與方法。1952年,日本工業設計協會成立,并舉行了戰后日本第一次工業設計展覽——新日本工業設計展。這兩件事是日本工業設計發展史上的里程碑。索尼公司生產的“G”型磁帶錄音機在技術上是相當先進的,但其外觀看上去像臺原型機。2.成長期的日本工業設計這是指1953—1960年這一時期,日本的經濟與工業都在持續發展。1953年,日本電視臺開始播送電視節從1957年起,日本各大百貨公司接受日本工業設計協會的建議,紛紛設立優秀設計之角,向市民普及工業設計知識。同年,日本設立了“G”標志獎,以獎勵優秀的設計作品。本政府于1958年在通產省內設立了工業設計課,主管工業設計,并于同年制定公布了出口產品的設計標準法規,積極扶持設計的發展。日本的工業設計從模仿歐美產品著手,以求打開國際市場,這就使日本的不少產品都具有明顯的模仿痕跡。如本田公司20世紀50年代的摩托車顯然脫胎于意大利“維斯柏”輕型摩托車。日本早期的汽車也多是模仿國外流行的名牌車。電視機設計也是這樣,夏普公司于1960年制造的彩色電視機就深受美國商業性設計的影響,采用了鍍鉻的控制鍵盤。3.發展期的日本工業設計從1961年起日本工業進入了發展階段,即日本的工業生產和經濟出現了一個全盛的時期,工業設計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由模仿逐漸走向創造自己的特色,從而成了居于世界領先地位的設計大國之一。一些日本廠商將新技術作為市場競爭的主要手段,忽視了建立整體設計戰略的重要性。例如夏普公司于1962年在日本率先生產了微波爐。這在當時是一種十分先進的炊具,但設計制作都較簡陋,特別是外殼上直露的螺釘,使人覺得細節上欠考慮。該公司于1964年生產了全晶體管的臺式計算器,這在當時稱得上是一種先進的辦公機器,但設計也不精致。1973年,國際工業設計協會聯合會在日本舉行了一次展覽,使日本設計師看到了布勞恩公司的產品。他們吸取了這些產品的風格特點,并且在新興的電子產品設計中發展了一種高技術風格,即強調技術魅力的象征表現。例如夏普公司的新型微波爐在設計上比先前的產品要精致得多。日本的汽車、摩托車是從仿制起家的,但到20世紀70年代,日本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設計方法,大量使用計算機輔助設計,并且十分強調技術和生產的因素,在國際上取得了很大成功。在這個領域中,水城忠明(鈴木公司工業設計科主任)主持設計的各種鈴木牌摩托車,GK工業設計研究所設計的雅馬哈牌摩托車,佐佐木享(鈴木汽車公司工業設計師)設計的幾種汽車,管原浩二設計的日產牌卡車,荒崎良和、松尾良彥、吉田章夫等人參與設計的各種日產小汽車等,都是十分出色的作品。本田公司不是日本最大的汽車公司,但該公司十分注重工業設計,因此在歐美各國也享有較高聲譽。本田公司于1997年生產的小汽車,車身緊湊而簡練,在日本生產的小汽車中獨樹一幟。照相機是典型的日本產品,幾乎獨占了國際家用照相機的市場。由日本GK工業設計研究所于1982年設計的奧林巴斯XA型照相機是日本小型相機設計的代表作,榮獲了當年的“G”標志獎。在日本的企業設計中,索尼公司成就斐然,成為日本現代工業設計的典型代表而享譽國際設計界。索尼是日本最早注重工業設計的公司,早在1951年就聘請了日本最有名的設計師之一柳宗理設計了“H”型磁帶錄音機1955年,索尼公司生產了日本第一臺晶體管收音機,1958年生產的索尼TR60晶體管收音機是第一種能放入衣袋中的小型收音機,1959年又生產出世界上第一臺全半導體電視機;此后又研制出獨具特色的單槍三束柱面屏幕彩色電視機,這些產品都很受好評。于1979年開始生產的“隨身聽”放音機;到了21世紀,索尼的“隨身聽”完全讓位于蘋果公司的iPod,從此風光不再。日本GK工業設計研究所是日本為數不多的優秀設計公司之一,形成于20世紀50年代,GK設計集團于1994年10月與海爾成立了中國第一家由企業和國外設計公司合資的工業設計公司。2010年,GK設計集團由于其為日本愛知世博會所做的成功設計,被上海世博會委托設計識別系統。日本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度,日本設計在處理傳統與現代的關系中采用了所謂的“雙軌制”。一方面在服裝、家具、室內設計、手工藝品等設計領域系統地研究傳統,以求保持傳統風格的延續性;另一方面在高技術的設計領域則按現代經濟發展的需求進行設計。1956年,柳宗理設計的“蝴蝶”凳就是一例。設計師將功能主義和傳統手工藝兩方面的影響融于這只模壓成型的膠合板凳之中。松下電器公司的一些家用電器設計也在造型和色彩上進行了大膽探索,把高技術與高情趣結合起來。往年真題回顧2012簡答題(寫出下列作品的名稱、作者及其時代背景,200字以內。每題10分,共60分)上圖為意大利設計師馬賽羅·尼佐里(MacelloNizzoli)為奧利維蒂公司(Olivetti)設計的“字母22”打字機(Lettera22)。意大利工業化的進程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