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六單元傳承文化《怎樣讀詩經》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案(表格式)《經典閱讀與應用寫作(第三版)》(高教版)教案首頁
授課時間年月日課次時數課型新授課
課題(章節、標號和本課的題目)劉毓慶《怎樣讀〈詩經〉》(第六單元傳承文化)
教學目標(從傳授知識、訓練技能兩方面說明)一、了解劉毓慶的學術成就,結合“賞析詩文"單元已學內容,進一步復習《詩經》基本知識。二、細讀文本,梳理行文邏輯,結合對具體詩篇的理解,認同作者傳達的閱讀方法。三、掌握中國傳統文化基本典籍的學習路徑。四、通過練筆,反思典籍閱讀方法,在生活中體味“經典”的意義。
重點、難點:改變甚至顛覆部分學生慣常的《詩經》閱讀方法,重新認識經典,親近中華傳統文化。
教學方法(講授法、練習法、講練綜合法、討論法、實驗觀察法、模擬法)及教具應用:教學方法:講授法教具應用:圖片等討論法幻燈片
作業:練筆
后記(經驗、不足):
教案內容
教學過程(講授內容、專業案例、職業案例、育人案例、提問內容與方法、導入方法、輔助教學手段的使用、時間把握、作業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劃、結束方式):重點環節提示
一、關于作家劉毓慶(1954-),中國古典文學領域著名學者,山西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山西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主要從事先秦兩漢文史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詩經學會副會長。主持國家社科基金、省級項目15項,著有二十余部學術專著。課件用兩頁PPT簡略介紹了劉毓慶的學術著作和《詩經》基本常識。現在所謂《詩經》,在先秦時代稱《詩三百》《三百篇》。收錄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約前11世紀-前6世紀)的詩歌305篇。從漢朝起儒家將其奉為經典,正式使用《詩經》一名,應起于南宋初年。《詩經》陸續編輯而成,最古是周頌,其次大雅、小雅,最晚為商頌、魯頌和國風。《詩經》中詩的分類,有“四始六義"之說。“四始”指《風》《大雅》《小雅》《頌》的四篇列首位的詩,〈關雎〉是國風之始,〈鹿鳴〉是小雅之始,〈文王〉是大雅之始,〈清廟〉是三頌之始。“六義"則指“風、雅、頌,賦、比、興”。“風、雅、頌"乃按音樂不同對《詩經》的分類,“賦、比、興”是《詩經》的表現手法。二、文本細讀(1)帶領學生通讀課文,理清文章邏輯。(2)幫助學生梳理行文邏輯,結合對具體詩篇的理解,認同作者傳達的閱讀方法。(3)關于對《詩經》的誤讀,參考資料如下:誤讀《詩經》各有樣式誤讀《詩經》各有式樣我簡單總結了一下,從漢代到宋,再到今天,大致有三態:掩耳盜鈴式、吹胡子瞪眼式和嬉皮笑臉式。先說第一式,主要表現在漢代儒生解詩。如《將仲子》,成于漢代的《毛詩序》說它是“刺莊公",就是把詩篇與《左傳》“鄭伯克段于鄢”連起來講。根據也不是沒有,詩篇的“仲子"排行第二,《左傳》中的公叔段也是老二。可是詩篇怎么讀,也讀不出“刺”,那就是你讀者的事,儒生就不管了。總之是不承認這是“愛"的表達。睜著倆眼就是不承認詩篇字句所表,硬給編排上其他額外意思,這就是所謂“掩耳盜鈴式”。到了宋儒,總算把眼睜開了,許多的男女風情篇章的內容,他們承認,但說詩態度卻吹胡子瞪眼,動不動就扣一頂“奔淫"帽子而加以痛斥。在南宋,還有些老儒,如朱熹的后學王柏,看《詩經》周南、召南部分的一些男女情愛篇章,禮法上說不過去,干脆大筆一揮,刪掉了。真有他的!還有一種是現代人的慣態,就是“嬉皮笑臉式”。只要看《詩經》里有男女就說:“嘿嘿,這是愛情詩!"于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關雎》,是愛情詩。這在一開始我們就說過了。凡詩篇出現魚、釣魚這樣的字眼的,就一定是“性"的隱語,當然也是愛情的了。我曾見一位功底深厚的老先生注《詩經》,注到《小雅·何人斯》時,突發奇想,置文本、舊解于不顧,說:“說的是一個女子在外曾與一個不相識的男子相愛發生了關系,但那人以后不敢見面”,因而詩篇是“女子深情盼望"又“失望”的歌唱。普遍的風氣之下,真是“修女"——不,老頭——“也瘋狂”了!三種式樣,一個毛病,都是不尊重作品實際即作品本身。有人說,漢代畢竟比我們離春秋時期近,他們說的自然不差啊。是的,袁世凱離“戊戌變法"近,可看他對自己在變法時都干了什么的解釋,你信嗎?須知人對事物的解釋,受主觀動機的影響是嚴重的,要了解一個時代的解釋,先要檢驗他們具有何等的主觀觀念。經學觀念盛行下,一定會出現漢代儒生那樣對待詩篇的態度。宋儒也是如此。今天,很關鍵的一點就是先要有學術史的健全知識,力戒觀念上先入為主。僅此,仍不會做得好——好,準確說是“較好”——因為我們也如前人,無論如何逃不出時代的局限。但是,有無解釋經典之前的小心,還是有分別的。今天所以得出一點較前人“近真"的看法,除了主觀態度的慎重之外,還因為我們有了前輩看不到的出土文獻。如近代發現的甲骨文,應該連博學的孔子也沒看到過,而商周青銅器銘文,近代以來發現數量之多,也是古代難以比擬的。說起來,據文獻記載,西漢就開始有周代青銅器及其銘文的發現,然而據我所知,到南宋朱熹《詩集傳》,才真正用銘文資料解《詩經》篇章。不過,那時出土銘文資料仍少,大量的出土,還是近百年來的事。有了這個便利,才有條件進行新的研究。李山,大邦之風:李山講《詩經》,中華書局,2019.8三、拓展閱讀引導學生掌握中國傳統文化基本典籍的學習路徑。推薦《怎樣讀經典》一書,可安排學生分組閱讀、交流。該書部分前言如下:要多讀經典,此乃共識。但問題是,哪些經典是今天最應該讀的,卻也不大容易確定。更大的問題在于,對一般讀者而言,欲走進經典的世界實有不少困難。中國經典中,最重要者乃先秦典籍,不說佶屈聱牙之《尚書》,即令供人吟誦之“詩三百”,倘不能打通“文字障"(顧隨語),亦難領會其妙處,這導致“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結果是敬而遠之”(朱自清語)。因此,進入經典的世界是需要有人引路的,諸如如何選擇版本和參考書,如何既能進入古人的世界又能把握經典的現代意義,等等,專家的引領提示都很有價值。出于上述考慮,《中華讀書報》與杭州骉馬文化傳媒公司合作開設了“怎樣讀經典"欄目。自2015年5月21日至2017年8月16日,這個欄目在《中華讀書報》共刊出50期,對50部中國經典分別作了介紹,并對閱讀這些經典的門徑有所提示。這個欄目,受到讀者廣泛歡迎和好評。就分類而言,50種書大致可作如下劃分。一為經。“十三經”中,我們涉及11種,包括《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左傳》《公羊傳》《論語》《孟子》《爾雅》(《谷梁傳》《孝經》非不重要,或因我們不欲求全,故未列入吧)。此外還有“四書"中的《大學》《中庸》。董仲舒《春秋繁露》、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以及我國最早的一部字書《說文解字》皆循慣例放在經部。二為史。“前四史”(《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自然在內,此外尚有《國語》《晏子春秋》《戰國策》《水經注》,以及史部中極為重要的《資治通鑒》。中國史籍浩瀚,故史部我們割愛尤多。三為子。先秦諸子中,我們涉及的有《老子》《孫子兵法》《墨子》《商君書》《莊子》《管子》《荀子》《呂氏春秋》《韓非子》《山海經》。兩漢有《淮南子》《鹽鐵論》《論衡》。此外還有六朝筆記小說的代表作《世說新語》,以及一部宋代編定的兵家叢書《武經七書》。宋代以降《近思錄》《傳習錄》《明夷待訪錄》亦置于此。此外還有道教的《抱樸子》(需要注意的是,如本書中盧國龍先生所指出的,《抱樸子》內外兩篇分屬道家和儒家,不能說是單純的道教典籍)和佛教的《六祖壇經》。道教、佛教與儒教比肩而立,分庭抗禮,地位重要,經卷浩繁,但我們僅各擷取一部,以見一斑而已。四為集。文學經典也是忽略尤多的一個部分,我們涉及的計有《楚辭》《古詩十九首》《文心雕龍》《詩品》《文選》等5種。我們約請的作者,主要是中國古典文獻學以及文學、史學、哲學等學科的學者。他們大多沉浸一部經典已有多年,很多人都有相關專著問世,可以說,每篇短短三四千字,都是他們多年研精覃思的結晶。文章的內容,除了經典本身的情況如作者、成書年代、主要內容之外,重心放在告訴讀者如何更好地讀懂經典,如何理解其現代意義,包括版本和參考書的選擇、先讀哪篇后讀哪篇、閱讀時的注意事項等等。概言之,我們希望這些文章有一定“實用性",能切實幫助讀者知道“怎樣讀”。這樣的文章并不好寫,尤其是要在限定的四千字篇幅內“完成任務",專家也往往覺得困難。有的作者的初稿長達萬言,一刪再刪才把篇幅控制下來;有的作者稿子完成后壓在手中數月,反復推敲和刪改之后才交我們刊出。另外,這樣的文章既要求一定的客觀性,同時也需要作者表達一些獨家看法,這中間的平衡,是頗費思量的。總之,“怎樣讀經典”欄目能夠得到學界和讀者的認可和好評,端賴所有作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