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淄博市2022-2023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1頁
山東省淄博市2022-2023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2頁
山東省淄博市2022-2023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3頁
山東省淄博市2022-2023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4頁
山東省淄博市2022-2023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山東省淄博市2022-2023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一、現代文閱讀(33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7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題目。長期以來,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特征存在著不同理解。一些觀點認為,中華文明屬于大陸文明,中華傳統文化以內陸文明為底色,與海洋關系不大。這種觀點的形成原因較為多樣和復雜,西方文化思想的影響是一個重要來源。黑格爾就提出東西方擁有不同文明體系的觀點: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化是內陸文化,是僵化和停滯的;以歐洲為代表的西方文化是海洋文化,是進取和創新的,這種文化的差異造成了人類文明形態的差異。這種觀點是片面的,不符合歷史實際的。中華傳統文化是開放包容的文化,是多元同構的文化,海洋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特質。中華傳統文化具有陸地和海洋的雙重品格,海洋特質是其鮮明的文化特征之一。中國既有廣袤的大陸,也有遼闊的海疆,各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形成了悠久的海洋文化,這是中國古代歷史與文化進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華傳統文化的海洋特質孕育于遠古時期,考古學家在周口店山頂洞人遺址中就發現了海蚌殼、海魚骨等遺存。先秦兩漢時期,人們對海洋的認識與利用逐漸豐富和拓展。秦始皇曾數次東巡,并派徐福率眾東渡,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海上航行的明確記載。《莊子》《山海經》等大量早期古代經典文獻中也都不乏對海洋的描述,特別是刳木為舟、煮海為鹽等記載,都是時人利用海洋的真實寫照。漢代則有了國人走向遠海更為具體的文獻記載,“海上絲綢之路”開始揚帆遠航,貿易與交流東到日韓,南至東南亞各國。六朝隋唐時期,對于海洋的探索與開發顯著推進。三國時期,造船技術進一步提升,魏國曾在青、兗、幽、冀四州大造海船,當時東吳的造船業最為發達,船舶已經有了比較成熟的分隔艙技術,即使個別船艙受損進水也不影響航行。據史料記載,孫權曾派遣船隊進行了數次大規模海上遠航,遠至臺灣、東南亞等地。唐代不僅陸上疆域廣闊,對于海洋的控制和影響也實現了空前拓展。唐代的造船技術更加高超,船體設計、船帆制造以及輪橋起重技術等諸多領域都有新的發明。在與日本等國的海戰中,唐朝船隊多次取得勝利。唐代開始設置市舶司,專門管理對外交往和對外貿易,這是針對海洋經貿最早的官方常設機構。沿海港口城市也隨之快速發展,廣州、寧波、泉州等地都有規模很大的港口。《新唐書·地理志》等典籍對于當時海洋貿易、對外交往等的記述更為詳盡,記錄了從廣州出發,經越南、印尼等地繞過馬六甲海峽到達西亞的遠洋航線及沿線各國風貌。宋元時期,古代中國的海洋文化發展達到一個相對的高峰。宋代特別是南宋高度重視海洋貿易,明確提出了“開洋裕國”的基本國策,建立了更為完備的市舶機構,對海洋貿易采取了寬松開放的政策,對外貿易的重心從陸上轉至海洋,航海技術進一步提升,海洋文化的發展進入繁榮時期。明清兩朝是海洋文化跌宕起伏、曲折發展的時期。一方面,明代前期經由海洋的對外交流達到巔峰,鄭和率領規模龐大的船隊七下西洋,航路最遠抵達非洲,時間跨度長達30年,是古代航海史上規模空前的壯舉。另一方面,明中葉之后,明清兩朝不同程度推行過一些“海禁”政策,甚至進一步發展為閉關鎖國,阻滯了海洋文化的發展。基于中華傳統文化各歷史階段的總體性特征進行研判,不難看出其鮮明的海洋特質。文化不是一朝一夕之間形成的,同樣也不是一個時期的停頓或波折所能截斷的,歷史長河在征途中激起的浪花乃至曲折的迂回,并不能改變其奔流入海的大勢,明清海洋政策階段性變化造成的影響也無法抹殺中華傳統文化中固有的海洋特性。同時應當看到,中華傳統文化是多元同構的文化,就文化內涵的諸多構成特質而言,海洋文化特質與其他特質并非相互割裂、各自孤立的存在,而是有機共生、同構融合的關系。正因如此,中華傳統文化天下大同、協和萬邦、開放包容、開拓進取等精神內涵不斷得到增強。首先,開放包容是中華海洋文化的一個顯著特征。例如,媽祖信仰是海洋文化開放包容精神的一個生動例證。宋代以來,媽祖信仰不斷豐富發展,如今其影響遍及世界各地。就文化特征而言,媽祖信仰蘊含的大愛精神正是海洋文化開放包容特征的重要體現。其次,開放包容也是中華海洋文化的基本特質。縱觀西方幾百年來的海洋史,可以說是一部殖民和掠奪的歷史,在海洋貿易的過程中帶有強烈的侵略性和擴張性。但中華海洋文化具有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傳統。早在兩漢時期,中華先民的海洋活動就以各國的相互交流、往來互信為主要內容,體現了開放包容的精神。再次,開拓進取是中華海洋文化的重要精神特質。大海波濤洶涌,深廣難測,這一自然屬性令海洋文化富于開拓冒險精神。我國擁有漫長的海岸線,沿海各地區的百姓很早就有搏擊風浪、逐海謀生的傳統,逐步形成了充滿活力、敢拼會贏的社會文化氛圍。(摘編自林大志《淺談中華傳統文化的海洋特質》)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簡單地認為中華文明屬于大陸文明,中華傳統文化以內陸文明為底色,與海洋關系不大,這種觀點是片面的、狹隘的。B.中華傳統文化的海洋特質孕育于遠古時期人們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北京周口店山頂洞遺址中發現的海蚌殼等遺存即是其典型佐證。C.中華傳統文化具有多元同構的特點,其海洋文化特質與其他構成特質有機共生、同構融合,精神內涵因之不斷得到增強。D.大海波濤洶涌、深廣難測的自然屬性,沿海百姓搏擊風浪、逐海謀生的傳統促進了充滿活力、富于開拓冒險精神的海洋文化的產生。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先秦兩漢時期,人們對海洋的認識與利用不斷深化,刳木為舟、煮海為鹽等早期古代經典文獻中的記載就真實地反映了人們利用海洋的情況。B.唐代高超的造船技術、市舶司的設置,大大推動了當時海洋貿易、對外交往、國家海防的發展,《新唐書·地理志》對此有詳細的記載。C.南宋時期海洋文化進一步發展,與其“開洋裕國”的基本國策、寬松開放的海洋貿易政策、不斷完善的市舶機構等因素都有很大關系。D.明代海洋文化曲折發展,既有鄭和七下西洋,也有“海禁”政策,但這種海洋政策的階段性變化無法抹殺中華文化中固有的海洋特性。3.下列選項,不能作為論據直接支撐“中華海洋文化開放包容”觀點的一項是()A.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山東半島上的齊國就通過海上主動與朝鮮開展各種貿易往來,開辟了“東方海上絲綢之路”。B.戰國時楚國利用地線優勢大力開展海上貿易,鑄造了金節用于外貿免稅,與西亞、南亞的一些國家進行經濟交流。C.宋元時期世界各地的商人從海上齊聚泉州,從事海洋商貿活動,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同時共存。D.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了六只獨木舟的船槳,舟山群島出土了大量舟楫陶器,表明五千年前此地就開始航海活動。4.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中國海洋文明“向海而興,多元互信”這一特點5.作者是如何批駁黑格爾的錯誤觀點的?請根據文本簡要分析。〖答案〗1.D2.D3.D4.①海洋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特質,秦漢開始,六朝隋唐、宋元時期對海洋的探索與發展經歷了顯著推進、相對高峰等發展階段,可見其向海而興。②中國海洋文明與海外各國進行海洋貿易,對外交往,且其特質與其他特質也是有機共生、同構融合的關系,可見其多元互信。5.①開頭采用駁論的形式,先提出黑格爾的觀點,再指出其片面性。②接著以歷史發展為線索,采用舉例論證等方法,論述自先秦兩漢治治明清兩朝,我國對海洋的開發利用從未停止。③結尾總結全文,照應開頭,指出中華傳統文化既有海洋文化,又有陸地文化,多元同構。〖解析〗【1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比較分析文本信息的能力。D.“大海波濤洶涌、深廣難測的自然屬性,沿海百姓搏擊風浪、逐海謀生的傳統促進了……海洋文化的產生”錯誤,曲解文意,由“大海波濤洶涌,深廣難測,這一自然屬性令海洋文化富于開拓冒險精神。我國擁有漫長的海岸線,沿海各地區的百姓很早就有搏擊風浪、逐海謀生的傳統,逐步形成了充滿活力、敢拼會贏的社會文化氛圍”可知,大海波濤洶涌,深廣難測使海洋文化富于開拓冒險精神;百姓很早就有搏擊風浪、逐海謀生的傳統形成了充滿活力、敢拼會贏的社會文化氛圍。故選D。【2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本觀點態度的能力。D.“但這種海洋政策的階段性變化無法抹殺中華文化中固有的海洋特性”錯誤,張冠李戴,原文是“明清海洋政策階段性變化造成的影響也無法抹殺中華傳統文化中固有的海洋特性”,可見是“造成的影響”無法抹殺中華傳統文化中固有的海洋特性。故選D。【3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本論點論據的能力。A.“主動與朝鮮開展各種貿易往來”能體現開放包容。B.“大力開展海上貿易”“與西亞、南亞的一些國家進行經濟交流”能體現開放包容。C.“各地的商人從海上齊聚泉州”“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同時共存”能體現開放包容。D.說明了浙江余姚河姆渡開始航海活動時間,不能現開放包容。故選D。【4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整合的能力。首先要理解“向海而興,多元互信”的意思:中國海洋文明歷史悠久,以海洋為對象,對其進行探索開發;“多元互信”是指我國海洋文明對外交往,與海外各國進行交流,具有開放包容的特點。由“海洋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特質”“先秦兩漢時期,人們對海洋的認識與利用逐漸豐富和拓展”“六朝隋唐時期,對于海洋的探索與開發顯著推進”“宋元時期,古代中國的海洋文化發展達到一個相對的高峰”“明清兩朝是海洋文化跌宕起伏、曲折發展的時期”可知,海洋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特質,秦漢開始,六朝隋唐、宋元時期對海洋的探索與發展經歷了顯著推進、相對高峰等發展階段,可見其向海而興。由“‘海上絲綢之路’開始揚帆遠航,貿易與交流東到日韓,南至東南亞各國”“據史料記載,孫權曾派遣船隊進行了數次大規模海上遠航,遠至臺灣、東南亞等地”“記錄了從廣州出發,經越南、印尼等地繞過馬六甲海峽到達西亞的遠洋航線及沿線各國風貌”“中華傳統文化是多元同構的文化,就文化內涵的諸多構成特質而言,海洋文化特質與其他特質并非相互割裂、各自孤立的存在,而是有機共生、同構融合的關系”等可知,中國海洋文明與海外各國進行海洋貿易,對外交往,且其特質與其他特質也是有機共生、同構融合的關系,可見其多元互信。【5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本論證思路和論證方法的能力。“如何批駁黑格爾的錯誤觀點的”可知考查的是文本的論證思路和論證方法。由“黑格爾就提出東西方擁有不同文明體系的觀點: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化是內陸文化,是僵化和停滯的;……這種觀點是片面的,不符合歷史實際的”可知,文本開頭先提出黑格爾“東方文化是內陸文化,是僵化和停滯的”的錯誤觀點,然后直接批判其片面性和不符合歷史實際的特點。由“中華傳統文化的海洋特質孕育于遠古時期”“先秦兩漢時期”“六朝隋唐時期”“宋元時期”“明清兩朝”等可知,文本以我國歷史發展為線索,由“三國時期,造船技術進一步提升,魏國曾在青、兗、幽、冀四州大造海船,當時東吳的造船業最為發達”“廣州、寧波、泉州等地都有規模很大的港口”“鄭和率領規模龐大的船隊七下西洋,航路最遠抵達非洲,時間跨度長達30年,是古代航海史上規模空前的壯舉”等可知,文本列舉了多個歷史實例,證明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特質特質是海洋文化。由“同時應當看到,中華傳統文化是多元同構的文化,就文化內涵的諸多構成特質而言,海洋文化特質與其他特質并非相互割裂、各自孤立的存在,而是有機共生、同構融合的關系”“首先,開放包容是中華海洋文化的一個顯著特征”“其次,開放包容也是中華海洋文化的基本特質”“再次,開拓進取是中華海洋文化的重要精神特質”可知,結尾總結全文,照應開頭,指出中華傳統文化既有海洋文化,又有陸地文化,中華傳統文化是多元同構的文化,其具有開放包容、開拓進取等特點。(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秦嶺記(節選)賈平凹草花山的頂上是片草甸子,有兩個碗大的泉,日夜發著噗噗聲,積怨宿憤似的往外吐水泡。①兩個泉也就相距幾十丈,卻一個泉的水往南流下山,流往長江流域,一個泉的水往北流下山,流往黃河流域。草甸子上還有四間房的一個屋院,從中分開了,各有各門,住著姓鐘和姓段兩家人。其實這是同母異父的兩兄弟,姓鐘的年紀輕,有媳婦,也生了兒子,姓段的已經四十五歲了,還是一人。四十年前,五歲的段凱隨娘改嫁來的鐘家,他堅持了生父的姓。那時鐘家在山下的村子,繼父在草甸子上放牛,常常太晚了,或者刮風下雨,就住在草甸子搭就的草棚里。為了一家人能在一起,繼父把他和他娘也接了來。過了十二年,娘就在草棚子里生下了鐘銘。后來,他們把草棚蓋成了四間瓦房,再不養牛了,開墾荒地,就一直住下來。段凱皮膚黑,長了個圓頭,因為家里沒個女人,便不注意收檢,喜歡蜷腳,隨時隨地就躺在地上,不避骯臟污垢。但他會做各種農活,舍得出力,一天到黑都忙在地里。而鐘銘一對小眼睛總是眨巴,耽于想象,自作聰明,孩子才周歲,就跟了山下村子里的一些人到城市務工。他是出去三個月就回來一次,回來了帶著收音機呀、手電筒呀,或是手搖壓面機和縫紉機。第三年秋天,回來自己掏錢從山下村里往草甸子上拉電線,家里有了電燈,就買了電視機。他給段凱也接上電線,段凱不要。段凱給鍛頭新安了镢把,用瓷片倒刮過無數遍了,坐在院門口吃煙,雙手還是在镢把上來回地搓。他就愛他的那些農具,鋤、鍬、耙子、砍刀,甚至管籃、簸箕、土筐子,每次用過了就擦拭,件件光滑锃亮。鐘銘走過去,說:哥,你還是不拉電燈?段凱說:天一晚就睡了,睡就睡在黑里么。鐘銘說:那你要看電視了,就到我那兒去。段凱說:我不看,也看不懂。鐘銘說:你得把你生活搞好。段凱說:好著哩,有米有面的。鐘銘說:不光是米面,要吃些肉呀菜呀水果,再回來我給你捎些麥乳精和蛋白粉。段凱說:不捎,吃啥還不是拉一泡屎。鐘銘不知道再說什么,段凱卻說:你那塊紅冀地也該翻蔓子拔草了。鐘銘又一次回來,買了燒水壺、洗衣機,這一天,坐在院子里喝茶,突然看看房子想,這梁上搭椽,分兩邊流水,最早是咋設計出來的呢?門是兩扇,上下有軸,一推就開,一合就閉,門閂子上就能掛鎖?有門了還要有窗,廂房里是方窗,門腦上是斜窗,山墻上還是吉字窗?窗上為什么有欞有格,還刀刻了圖案?刀是誰第一個做出來的?那柜子、箱子、桌子、桌子上的茶壺,哦,有了茶壺又有了茶盤、茶杯、茶盅?還有茶,咋種的?有茶了煮茶,那灶、風箱、水桶、火鉗,灶臺的鍋盆碗盞、勺子、鏟子以及孩子吹的氣球,媳婦的發卡,手指上的頂針,爹留下來的煙袋、掏耳勺、老花鏡,世上的東西太多了,不說城市里的,就僅家里這一切,都是如何發明的?鐘銘就覺得自己一直生活在了別人的創造中,竟在這以前渾然不覺,習以為常。太陽把院墻的影子挪了位,鐘銘被曬著,他端了凳子又移坐到樹蔭下,院外是一陣一陣鳥叫和蟲鳴,煩囂像空中起了風波。②他腦袋嗡嗡的。他開始琢磨自己也應該給這世上添些什么呀!比如,把搟面杖插在土里能不能開花呢?在枕頭上鋪一張紙,會不會就印出夢呢?到山坡上的田地里去送糞,到后山林子里去采蘑菇,或者去山下的村子,路太遠了,能不能呼來一朵云,坐在云上,說去就去了呢?鐘銘興奮起來了,渾身膨脹,大聲地叫他媳婦。他媳婦在廚房的案板上切南瓜,刀和案板碰得咣咣響,沒有回應。他便想,有什么辦法我不張口,心里的意思她就知道呢?媳婦切完了南瓜卻走出來,說:你在院里發啥呆的?我熬南瓜呀,甕里沒水了,你到泉里擔水去。鐘銘說:又讓擔水,泉那么遠的。哎,幾時我買些皮管子,把水從泉里接過來。媳婦說:這頓飯就沒水。鐘銘說:南瓜不熬了,咱炒著吃。媳婦說:你就是懶!鐘銘還說著:③懶人才創造呀!媳婦把兩只空桶咚地放在了他面前。這時候的段凱正在地里挖土豆。今年的雨水厚,土豆結得特別多,每棵蔓子下都是三四個,有拳頭大的,甚至還有碗大的。他早晨起來沒有洗臉,因為那個搪瓷臉盆底爛了,盛不成水,現在挖了半畦土豆,一身的汗,手在臉上搓癢,搓出了垢甲。那不是垢甲,是土撮撮。人是土變的么,越搓土撮撮越多。肚子咕咕叫起來,是飯時了,想著回家也是一個人做飯,不如就在地里燒土豆吃吧。他放下镢頭,在地塄上掏出一土洞,把地頭的柴草塞進去點著,火燃紅了,再放進去五個土豆,土豆上又再塞上柴草,然后就把土坷垃壘上。讓土豆慢慢去煨熟吧,他將挖出來的土豆堆在一起,就坐土豆堆跟前吃煙。地頭上壅了一行蔥,蔥長勢好。那三排用竹棍兒撐著的西紅柿枝上,結著的柿子還沒有紅,卻一顆上面有了蟲眼。④他便自言自語起做了個夢,自己也是個蛀蟲,竟然鉆在了一個蘋果里,但他見過蘋果并沒有吃過蘋果,怎么就夢蘋果呢?鐘銘到底還是擔了桶往泉里去,他的兒子攆著他,手里拿著一嘟嚕氣球,媳婦在喊:拿好拿好,小心飛了。鐘銘卻對兒子說:給我兩個,系在桶梁上,或者擔著輕。他和兒子經過那片土豆地,地塄上有煙,聞見了一股土豆煨熟的香氣,卻見段凱靠著土豆堆,嘴里還噙著煙鍋子,睡著了。睡著了的段凱頭和土豆一個顏色,那頭就是一個大土豆。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A.隨娘改嫁的段凱“堅持了生父的姓”,這一做法表明他從小就是一個性格倔強、不愿接受別人幫助的人。B.段凱獨身一人,會做各種農活,可是因為家里沒個女人,所以生活邋遢,家中物品也臟亂得不成樣子。C.“搟面杖開花”“機頭鋪紙印夢”“坐在云朵上來去”這些奇思妙想,寫出了鐘銘對創造發明的種種幻想。D.“刀和案板碰得咣咣響”“咚地放在了他面前”,表現了娘婦對鐘銘在院里發呆和沒去接皮管子的不滿。7.對文中畫線句子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句子①交代了兩個泉雖然相鄰,卻流入了不同的水域,暗示了同母異父兩兄弟的不同性格和不同命運。B.句子②鐘銘“腦袋嗡嗡的”,既是受到“一陣一陣鳥叫和蟲鳴”的影響,也與他想了太多的問題有一定的關系。C.句子③雖然是鐘凱對媳婦說他懶的辯解,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也確實揭示出一種被人們普遍認可的事實。D.句子④寫了夢里變蟲鉆到蘋果里的荒誕夢境,表明對物質生活要求不高的段凱似乎有了想吃蘋果的想法。8.小說第十段詳細描述段凱燒土豆的過程,其用意是什么?9.作者對待段凱和鐘銘各是什么態度?請簡要分析。〖答案〗6.C7.D8.內容上,通過具體描述段凱燒土豆的過程展現傳統生活方式的特點;結構上,與上文鐘銘想要用皮管子解決用水問題以及下文段凱夢見蘋果形成對比,體現作者對傳統鄉村文明受到現代文明沖擊的反思。9.對段凱:段凱堅守傳統的鄉村文明,對此作者是肯定的;但他拘泥過去、抗拒現代文明,對此作者是否定的。對鐘銘:鐘銘向往和憧憬現代文明,對此作者是認同的;但他耽于空想,想要不勞而獲,對此作者是不認可的。〖解析〗【6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A.“表明他從小就是一個性格倔強、不愿接受別人幫助的人”錯誤,子隨父姓是傳統,段凱的這一做法體現的是對傳統的堅守。B.“家中物品也臟亂得不成樣子”錯誤,結合“段凱給鍛頭新安了镢把,用瓷片倒刮過無數遍了,坐在院門口吃煙,雙手還是在镢把上來回地搓。他就愛他的那些農具,鋤、鍬、耙子、砍刀,甚至管籃、簸箕、土筐子,每次用過了就擦拭,件件光滑锃亮”可知,那些農具堅守光滑锃亮的,并不臟亂。D.“表現了娘婦對鐘銘在院里發呆和沒去接皮管子的不滿”錯誤,結合“他媳婦在廚房的案板上切南瓜,刀和案板碰得咣咣響,沒有回應……媳婦切完了南瓜卻走出來,說:你在院里發啥呆的?我熬南瓜呀,甕里沒水了,你到泉里擔水去。鐘銘說:又讓擔水,泉那么遠的。哎,幾時我買些皮管子,把水從泉里接過來。媳婦說:這頓飯就沒水”可知,媳婦切南瓜的時候還不知道鐘銘想要接皮管子,所以妻子的表現是對鐘銘發呆而家中無水的不滿。故選C。【7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語言的能力。D.“似乎有了想吃蘋果的想法”錯誤,結合“他見過蘋果并沒有吃過蘋果”可知,此處的“蘋果”代表的應是與傳統鄉村不同的生活方式,所以夢里變蟲鉆到蘋果里的荒誕夢境應是折射現代文明對傳統鄉村生活帶來的沖擊。故選D。【8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情節作用的能力。此類試題一般從內容和結構兩個方面思考。首先分析內容上的意圖。第十段詳細描述段凱燒土豆的過程,如“在地塄上掏出一土洞,把地頭的柴草塞進去點著,火燃紅了,再放進去五個土豆,土豆上又再塞上柴草,然后就把土坷垃壘上”,“掏土洞”“塞柴草”“壘土坷垃”這一過程展現了傳統的鄉村生活方式的特點——自然古樸、就地取材。然后分析這一內容和上下文之間的關系。先看上文,上文寫鐘銘家中缺水,鐘銘想到的是“幾時我買些皮管子,把水從泉里接過來”,下文寫到段凱做的一個夢“自己也是個蛀蟲,竟然鉆在了一個蘋果里,但他見過蘋果并沒有吃過蘋果,怎么就夢蘋果呢”,無論是用皮管解決用水問題,還是夢見沒有吃過的蘋果,這些都是現代文明的象征,這與段凱燒土豆的傳統生活方式形成鮮明對照,展現出作者對傳統鄉村文明受到現代文明沖擊這一現象的反思。【9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把握作者的情感態度的能力。由題干可知,考生需要到文中找到作者描述段凱和鐘銘表現的內容,根據這些內容分析人物的特點,明確作者的態度。先看段凱。結合“他會做各種農活,舍得出力,一天到黑都忙在地里”“段凱給鍛頭新安了镢把,用瓷片倒刮過無數遍了,坐在院門口吃煙,雙手還是在镢把上來回地搓。他就愛他的那些農具,鋤、鍬、耙子、砍刀,甚至管籃、簸箕、土筐子,每次用過了就擦拭,件件光滑锃亮”“段凱正在地里挖土豆”“在地里燒土豆吃吧。他放下镢頭,在地塄上掏出一土洞,把地頭的柴草塞進去點著”“天一晚就睡了,睡就睡在黑里么”“你那塊紅冀地也該翻蔓子拔草了”可知,段凱立足農事,喜歡傳統的鄉村生活,體現出傳統的堅守,這一人物承載著作者對鄉村文明的深深的愛戀,所以對此,作者是肯定認同的。結合“他給段凱也接上電線,段凱不要”“說:哥,你還是不拉電燈?段凱說:天一晚就睡了,睡就睡在黑里么”“我不看,也看不懂”“不捎,吃啥還不是拉一泡屎”可知,段凱拒絕來自外面世界的電、電視,體現出對現代生存方式的抵制,對此作者是不認可的,體現出作者對傳統鄉村文明被現代文明沖擊問題的反思。再看鐘銘。結合“鐘銘一對小眼睛總是眨巴,……孩子才周歲,就跟了山下村子里的一些人到城市務工。他是出去三個月就回來一次,回來了帶著收音機呀、手電筒呀,或是手搖壓面機和縫紉機。第三年秋天,回來自己掏錢從山下村里往草甸子上拉電線,家里有了電燈,就買了電視機”“鐘銘又一次回來,買了燒水壺、洗衣機”等可知,鐘銘接觸外界的現代文明,積極接納新的生活方式,他的身上體現出現代文明給鄉村未來的生活帶來的希望,也蘊含著作者心中對現代文明的向往和憧憬,對此作者是肯定的。結合“耽于想象,自作聰明”“他開始琢磨自己也應該給這世上添些什么呀!比如,把搟面杖插在土里能不能開花呢……”“他便想,有什么辦法我不張口,心里的意思她就知道呢”“鐘銘說:又讓擔水,泉那么遠的。哎,幾時我買些皮管子,把水從泉里接過來”可知,鐘銘耽于想象,甚至想要不勞而獲,對此作者是否定的。二、古代詩文閱讀(38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有問之,對曰:“橐駝非能使木壽且孽也,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動勿慮,去不復顧。其蒔也若子,其置也若棄,則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長而已,非有能碩茂之也;不抑耗其實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則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過焉則不及。茍有能反是者,則又愛之太恩,憂之太勤。旦視而暮撫,已去而復顧。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搖其本以觀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離矣。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為哉!”問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駝曰:“我知種樹而已,理,非吾業也。然吾居鄉,見長人者好煩其令,若甚憐焉,而卒以禍。旦暮吏來而呼曰:‘官命促爾耕,勖爾植,督爾獲,早繅而緒,早織而縷,字而幼孩,遂而雞豚。’鳴鼓而聚之,擊木而召之。吾小人輟飱餮以勞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則與吾業者其亦有類乎?”問者曰:“嘻,不亦善夫!吾問養樹,得養人術。”傳其事以為官戒也。(節選自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材料二:趙襄王學御于王良,俄而與良逐,三易馬而三后。襄王曰:“子之教我御,術未盡也?”對曰:“術已盡,用之則過也。凡御之所貴馬體安于車人心調于馬而后可以進速致遠今君后則欲逮臣,先則恐逮于臣。夫誘道爭遠,非先則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何以調于馬?此君之所以后也。”(節選自《韓非子·喻老》)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添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凡御之A所貴B馬體C安于車D人心E調于馬F而后G可以進速H致遠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致,指使達到,與《屈原列傳》“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中的“致”詞義不相同。B.繅而緒,指煮繭抽絲。“繅”是抽絲的重要工序,指把蠶繭浸在熱水中抽出蠶絲。C.飱餮,指吃飯。其中“飧”指晚飯,“餮”指早飯。從造字法看,兩字均為會意字。D.先,作動詞,指跑在前面,與《蜀相》中“出師未捷身先死”的“先”詞義不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第一段寫出了郭橐駝種樹與他人種樹的不同之處,批評了“他植者”違反樹木天性的做法。B.材料一第二段中所描繪的那些官吏擾民的行為與第一段中不善植樹者的行為在本質上有相似性。C.材料一第三段作者以問者之口表達出“得養人術”的欣喜,以“傳其事以為官戒”表明寫作意圖。D.材料二中,王良認為趙襄王多次比賽都失利,歸根結底是因為他不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對手身上。13.把材料中畫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其蒔也若子,其置也若棄,則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2)趙襄王學御于王良,俄而與良逐,三易馬而三后。14.清人朱一新在《無邪堂答問》中說:“古文參以排偶,其氣乃厚。”請結合材料一相關語句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答案〗10.BDF11.D12.D13.(1)栽種時要像對待子女一樣細心,栽好后要像丟棄它一樣放在一邊,那么樹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習性就得以實現。(2)趙襄王向善于駕車的人王良學習駕車,學習不久之后就與他進行比賽,趙襄王換了三次馬,三次都落后了。14.“排偶”指整句。材料一總體上屬于古文,但作者也在其中間雜一些整齊句子,能起到反復強調、鮮明對比的作用,還能以連續的短句讓讀者自然感到弊政對人民生活的擾害,其效果是只用散句難以達到的。〖解析〗【10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準確斷句的能力。句意:凡是駕車注重的是:要使馬套在車轅里很舒適,人的心意要跟馬的動作協調,這樣才可以加快速度,到達目的地。“馬體安于車人心調于馬”是“凡御之所貴”具體指代的內容,故中間應斷開,即B處;“馬體安于車人心調于馬”中,“馬體安于車”“人心調于馬”是并舉成分,主語分別是“馬體”和“人心”,故應在中間斷開,即D處。“而后”是順承連詞,表示引起下文的結果,故應在其前斷開,即F處。【11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辨析一詞多義,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A.“致”:使達到/表達,表現。句意:來實現其自身的習性罷了/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現出來這種想法。D.“先”:在前面/在前面,提前。句意:不是跑在前面就是掉在后面/諸葛亮出師伐魏還沒有取得勝利,自己卻先死去。故選D。【12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D.“歸根結底是因為他不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對手身上”說法有誤。根據原文“夫誘道爭遠,非先則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何以調于馬?”可知,王良的觀點是趙襄王關心對手勝過調適自己的馬,導致失敗。故選D。【13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準確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1)“蒔”,栽種;“置”,擱置,放置;“全”,得以保全;“得”,得以實現。(2)“學御于王良”,狀語后置句,應為“于王良學御”;“御”,駕車;“逐”,比賽;“易”,換。【14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賞析作品的語言特點的能力。材料一前兩句話,充分體現了整散結合的特點。例如,概述郭橐駝種樹的秘訣:“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其蒔也若子,其置也若棄。”用的是整齊的排比句,而寫他植者之種樹不當,則用散句來表示,文章顯得錯落有致。但同時,他在解釋“他植者”的錯誤之本時,則又用押韻的整句“愛之太恩,憂之太勤。……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來表達。再如,描繪官吏的煩政:“促爾耕,勖爾植,督爾獲,早繅而緒,早織而縷,字而幼孩,遂而雞豚。”這些,都鮮明體現了郭橐駝對如何種樹的強調,以及作者對于弊政擾亂人民正常生活的控訴。文章的情感態度也隨著浩蕩文氣變得更加強烈。參考譯文:材料一:有人問他種樹種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說:“我郭橐駝不是能夠使樹木活得長久而且長得很快,只不過能夠順應樹木的天性,來實現其自身的習性罷了。但凡種樹的方法,它的樹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均,它根下的土要用原來培育樹苗的土,它搗土要結實。已經這樣做了,就不要再動,不要再憂慮它,離開它不再回顧。栽種時要像對待子女一樣細心,栽好后要像丟棄它一樣放在一邊,那么樹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習性就得以實現。所以我只不過不妨礙它的生長罷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長得高大茂盛的辦法;只不過不抑制、減少它的結果罷了,也并不是有能使它果實結得早又多的辦法。別的種樹人卻不是這樣,樹根拳曲又換了生土;他培土的時候,不是過多就是過少。如果有能夠和這種做法相反的人,就又太過于吝惜它們了,擔心它太過分了,在早晨去看了,在晚上又去摸摸,已經離開了,又回頭去看看。更嚴重的,甚至用指甲劃破樹皮來觀察它是活著還是枯死了,搖晃樹根來看它是否栽結實了,這樣樹木的天性就一天天遠去了。雖然說是喜愛它,這實際上是害了它,雖說是擔心它,這實際上是仇視它。所以他們都不如我。我又能做什么呢?”問的人說:“把你種樹的方法,轉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嗎?”橐駝說:“我只知道種樹罷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職業。但是我住在鄉里,看見那些官吏喜歡不斷地發號施令,好像是很憐愛(百姓)啊,但百姓最終反因此受到禍害。在早上在晚上那些小吏跑來大喊:‘長官命令:催促你們耕地,勉勵你們種植,督促你們收獲,早些煮繭抽絲,早些織你們的布,養育你們的小孩,喂大你們的雞和豬。’一會兒打鼓招聚大家,一會兒鼓梆召集大家,我們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飯去慰勞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們繁衍生息,使我們民心安定呢?所以我們既困苦又疲乏,像這樣(治民反而擾民),它與我種樹的行當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問的人說:“不也是很好嗎!我問種樹的方法,得到了治民的方法。”我為這件事作傳把它作為官吏們的鑒戒。材料二:趙襄王向善于駕車的人王良學習駕車,學習不久之后就與他進行比賽,趙襄王換了三次馬,三次都落后了。趙襄王說:“你教我駕車,沒有把真本事全傳給我嗎?”王良回答說:“本領全部都教給你了,只是你使用得不恰當。凡是駕車注重的是:要使馬套在車轅里很舒適,人的心意要跟馬的動作協調,這樣才可以加快速度,到達目的地。現在國君在落后時就一心想追上我,跑在前面時又怕我趕上。其實駕車賽跑這件事,不是跑在前面就是掉在后面,不管是跑在前面,還是落在后面,都總是把心思用在和我比輸贏上,怎么能有心思去關心調整馬呢?這就是您為什么會落后的原因了。”(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次韻任君官舍秋雨黃庭堅墻根戢戢數蝸牛,雨長垣衣亭更幽。驚起歸鴻不成字,辭柯落葉最知秋。菊花莫恨開時晚,谷穟猶思晴後收。獨立搔頭人不解,南山用取一樽酬。〖備注〗戢戢:聚集。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詩歌前兩句描寫了一場秋雨之后,墻根處聚集很多蝸牛,苔蘚爬滿垣墻的景象,環境顯得清幽寂靜,烘托了詩人閑適寧靜的心情。B.詩歌三、四句描寫了鴻雁回歸和落葉離枝的秋天景象,“驚起”二字寫“歸鴻”受到驚擾而飛起,“辭柯”二字表現了落葉的依依不舍。C.本詩最后一句與陶淵明《飲酒》(結廬在人境)都用了“南山”這一意象,但在表情達意方面其作用有較大差別。D.詩中通過對雨水、蝸牛、歸鴻、落葉、菊花等精細而準確的描寫,以小見大,傳達出作者對時間、命運和人生的深刻思考。16.“菊花莫恨開時晚,谷穗猶思晴后收”兩句詩意蘊深刻,請簡要分析。〖答案〗15.C16.①“恨”“思”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賦予菊花、谷穗以人的情感,表明自然萬物自有其規律。

②菊花“開時晚”才能更明艷難得,谷穗經歷風雨和陽光的考驗才能獲得豐收,也暗指作者雖然暫時人微言輕,但是經過自己的不斷努力,終于被朝廷委以重任,他的不凡才華也逐漸地得到了世人的贊賞。〖解析〗【15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的能力。C.“但在表情達意方面其作用有較大差別”錯誤。“南山”都有歸隱之意,差別不大。故選C。【16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煉句的能力。“菊花莫恨開時晚,谷穗猶思晴后收”意思是:菊花不要怨恨開的時間晚,谷子等著雨后天晴收獲。“恨”“思”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賦予菊花、谷穗以人的情感,表明自然萬物自有其規律,該開時開放,該收獲時收獲。本句表面寫花開和谷穗收獲的特點,實際寫自己的境遇,表達出自己的切身體驗。表面上看,寫菊花“開時晚”才能更明艷難得,谷穗經歷風雨和陽光的考驗才能獲得豐收,實則寫人生不必過多地抱怨,自己現在雖然暫時人微言輕,但是經過自己的不斷努力和時事的打磨,終于被朝廷委以重任,他的不凡才華也逐漸地得到了世人的贊賞。(三)課本內容考查(本題共2小題,9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歸有光在《項脊軒志》中追憶妻子嫁給自己后,帶到項脊軒中來做的兩件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柳永《望海潮》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互義見義,寫出了西湖上日夜飄蕩著美妙的歌聲、樂聲。(3)瓜洲,位于京杭大運河與長江交匯處,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受世代詩人關注,并寫入詩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3)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18.下列選項中,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全都正確的一項是()A.①文勝質則史史:虛飾,浮夸。②徑須沽取對君酌沽:買。③單于使使曉武,會論虞常論:評論。④履至尊而制六合六合:天地四方。B.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組組:繩索。②旌旆逶迤碣石間旌旆:旗幟。③空山凝云頹不流頹:下垂、堆積的樣子。④自我徂爾,三歲食貧三歲:三年。C.①早歲那知世事艱那:同“哪”。②日月忽其不淹兮淹:久留。③多謝后世人謝:感恩。④可以橫絕峨眉巔絕:越過。D.①映階碧草自春色映:遮蔽。②引以為流觴曲水觴:酒杯。③與副將劉尚分屯,相去二十里去:距離④一言以蔽之蔽:涵蓋,概括。〖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文實詞含義的能力。A.③“論:評論”錯誤。“論”,判罪;句意:一起來審處虞常。C.③“謝:感恩”錯誤。“謝”,勸告;句意:我要鄭重地告訴后來的人。D.①“映:遮蔽”錯誤。“映”,映照;句意:襯映著石階的綠草獨占春色故選B。三、語言文字運用(19分)(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2小題,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平時看上去仿佛很安靜的植物,在看不見的地下也“聊天”,它們的世界很“熱鬧”。研究發現,相鄰植物可以通過釋放化學物質進行對外交流。這種由化學物質主導的對外交流,可以改變植物生長的微環境,調節養分供給,甚至影響產量。A,木薯先從根部向土壤中釋放出氟化物,附近的花生接收到這些信號后,就釋放相應的乙烯。在乙烯影響下,花生會主動縮減植株的繁茂程度,優先保證果實的養分供給。同時,乙烯還能聚集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到花生根部,提高花生對氮、磷等有效養分的吸收率,B。除了進行交流,①植物還能通過感知“鄰居”發出的信號決定是戰是和。②如一旦小麥感知到相鄰的不同植物達到一定的密度,③威脅自己的水分和養分吸收。④就會開始大量分泌一種物質抑制相鄰植物生長。⑤根據對水稻的研究證實,⑥有親緣關系的水稻種植在一起,⑦根系會小心翼翼地避開彼此,⑧最大程度降低競爭;⑨非親緣關系的水稻種植在一起則恰好相反。19.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20.文中第三段有三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