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教學設計
文本教學解讀《暮江吟》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一首七言絕句。深秋的傍晚,離開昏暗朝廷,去杭州赴任刺史的白居易,在行路的途中,偶然看見了江邊余暉浸染的絢麗景象,心情倍感舒暢,便不自覺地吟誦了這首詩。“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描寫了晚霞鋪滿江面的景象,“一道”寫出了霞光如同一道光束,直射在江面上,“殘陽”寫出了日暮時分夕陽西沉,墜落在半山腰間,“鋪”字凸顯了柔和的晚霞在細波粼粼的江面上平緩地鋪開,半明半暗,半青綠半橘紅,詩人沉醉于暮江細波粼粼、光影瞬息萬變的景色中,將自己的愉悅心情寄托在了自然景物之中。“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描寫了深秋月夜迷人的景象,“可憐”讓詩人舒暢的心情躍然紙上,因為心情輕松愉悅,就連清冷凄寒的深秋(農歷九月初三),在詩人眼中也變得尤其可愛,凝結在草木上的露珠像珍珠一樣晶瑩剔透,掛在樹梢的新月,如同一張彎弓。本單元的閱讀訓練要素是“體會文章準確生動的表達,感受作者連續細致的觀察”,《暮江吟》與該要素之間的關系是什么呢?仔細品讀詩句會發現,詩中的“鋪”用得很貼切,與“照”相比,“鋪”字凸顯了夕陽余暉的柔和,突出了霞光布滿江面的軌跡,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對比“鋪”和“照”,發現“鋪”的妙用,體會詩歌準確生動的表達。“感受詩人連續細致的觀察”這一學習目標則需要在學生深入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教師加以引導,發現這首詩中的時間節點——九月初三夜,“九月初三夜”自然而然地將時間串聯在了一起,它上與“暮”相接,下與“月”相連,意味著詩人從黃昏開始,一直佇立在岸邊,持續不斷地觀察著周圍景物的細微變化。根據上述分析,《暮江吟》的學習目標設計如下:自主誦讀,讀準字音,讀好停頓,讀出韻味;借助注釋、插圖,初步了解詩歌大意;自覺運用“邊讀邊想象畫面”的閱讀策略,調動多個感官,想象“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的景象;通過對比閱讀,思考并交流“鋪”的妙用,體會詩人準確生動的表達;3.深入理解詩歌內容,發現詩歌中“不同時間”的問題,感受詩人連續細致的觀察。
教學活動板塊一勾連已有經驗,明確學習目標課前任務:自主閱讀單元導語頁的學習任務,想一想聯想到了之前哪些學習古詩的方法?(1)一邊讀學習任務,一邊圈出自己認為關鍵的詞語;運用圖文結合的方式表示它們之間的關系,善于觀察圖畫中景物的特點。2.教師總結引導,明確單元學習目標;引導學生關注學習任務中的關鍵名詞(表達、觀察);出示PPT(關于表達、關于觀察),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自己的發現;“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準確表達、連續觀察)【設計意圖:對學生來說,這就是單元學習任務,“教是為了不教”,要想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會他們讀懂單元學習任務至關重要,本單元的學習任務對于他們來說既陌生又熟悉,因為其中有些詞語在之前的單元導語中出現過,可以引導他們前后關聯,思考它們之間的關系,通過對比閱讀,找出差異,明確學習重點。】板塊二自主誦讀詩歌,整體感知詩意導入新課,誦讀發現。導語: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古詩三首》中的第一首古詩《暮江吟》,學習過程中,請你想一想,這首詩與本單元的學習重點之間有什么關系?揭示課題,指導書寫。
板書課題,重點指導“暮”的書寫;提示:如果學生已經理解“暮”的意思為“傍晚”,可以根據會意字的特點,引導學生發現字形結構像太陽落在草叢里,幫助學生識記;如果學生不理解“暮”的意思,可以出示金文“暮”,引導學生推測字義,引出“傍晚”的意思。自主誦讀古詩,讀準字音,讀好停頓,讀出韻律;借助注釋,理解詩意。自主誦讀古詩,結合注釋、插圖、聯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話說說古詩的大意;小組內交流分享自己的觀點;提示:小組內請一名組員用自己的話說說古詩的大意,聯系古詩的意思拓展古詩。【設計意圖:誦讀要貫穿古詩教學始終。誦讀古詩是感受古詩音韻美最主要的方式;在借助注釋了解大意基礎上的誦讀,是想象詩句畫面內容的路徑之一;在深入理解內容后再誦讀古詩,是讀懂詩人,讀出自己感悟的關鍵。】板塊三想象詩句畫面,感受詩歌意境品讀詩句,想象畫面。想象“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的景色,用自己的話說說。①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想象“一道殘陽”是什么樣子的?想一想“鋪”換成“照”或“灑”行不行?為什么?②出示與“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意境相近的圖片,幫助學生理解。想象“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的景色,用自己的話說說。①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想象“露似真珠”和“月似弓”是什么樣子的?②出示與“露似真珠”和“月似弓”意境相近的圖片,幫助學生理解。③聯系下文,感受“可憐九月初三夜”詩句中蘊含的情感;質疑詩題和詩句中的“時間問題”,引導學生發現這首詩與單元學習重點之間的關系。誦讀詩句,感受意境。出示與“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意境相近的圖片,練習誦讀詩句,讀出畫面感;出示與“露似真珠”和“月似弓”意境相近的圖片,練習誦讀詩句,讀出詩人的情感。欣賞月亮的詩句,感受情感。觀看中國詩詞大會的解讀《暮江吟》。詩人寫這首詩前后的心情是不同的?詩人品盡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去外任,來到江邊面對美景頓感輕松愜意。通過對景物的吟誦,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贊美之情。而“九月初三夜”的“夜”無形中把時間連接起來,它上與“暮”接,下與“月”相連,這就意味著詩人從黃昏時起,一直玩賞到新月東升。這就意味著是作者連續細致的觀察。(板書:熱愛,借景抒情,觀察)視頻5.在白居易的眼里,遠處的殘陽美,近處的江水美,腳下的露水美,天上的新月美,這無不表現了他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這是多么豁達的個性啊,請同學們端正坐好,帶著詩人這種輕松閑適的心情,再次漫步江邊,感受美。課堂小結:古詩詞是我國文學藝術中的瑰寶,是文學史上的一朵奇葩,希望同學們多去誦讀古詩,誦讀經典,正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甚至是“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設計意圖:真正走進詩句描寫的美好意境,需要代入感,即把自己想象成詩人,想象自己與詩人一起佇立在江畔,從夕陽西沉一直到夜幕降臨,用眼睛觀察,用心感受和體驗,因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通過想象、描述,走進景物畫面,感受詩人創作的畫面美、意境美、語言美。】學情分析四年級的學生聰明活潑,樂觀好動,善于學習,樂于思考。學習氛圍濃厚,大部分同學學習習慣良好,而且對古詩有較好的學習方法。并且學生家長的個人素養非常高,所以這些孩子較過去的孩子而言,他們獲取信息的途徑多,信息量大,見識廣、思維活躍、求知欲強、愿意交流、樂于表達。在學習上,他們也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如:搜集資料的能力,“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語言組織、表達能力等。所以,這些孩子應該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需要做好孩子的引導者就行。為了更進一步了解詩的情感、意境,并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可開展形式多樣的古詩實踐活動。古詩往往是詩中有畫。小學生抽象思維較弱,但在形象思維中,以形象切入,就能較容易地進入作品情境中。教學中應用多種手段,可使學生順利領悟詩人傳達的整體藝術氛圍——意境,讓美的思想、美的精神、美的情感真正流淌到每個學生心靈的深處。效果分析古詩的篇數也在增加,它的文本價值應該和文言文相似。都是中華民族的瑰寶,編者希望孩子們傳承中國優秀的文化,受到詩詞的浸潤。在反復吟誦、感悟中培養語感,積累自己的語言。既然是古詩,不防讓“詩意語文”貫穿整個課堂。解詩題,從“暮”入手,像太陽落在草叢中,“漢字多有趣啊”!我們祖先在造字時就進行了細致觀察。漢字就是一幅畫,我們要學習的這首古詩啊,也是一幅迷人的畫卷。理解了“暮”的含義,也有觀察,也引入古詩,一舉多得。吟唱贊美贊嘆之意。詩人到底看到了怎樣一幅讓人駐足流連、情不自禁發出贊嘆的畫面?來,跟隨詩人的腳步,我們也來江邊欣賞下美景。詩的學法和文言文有相似的地方,都需要四讀:讀準、讀通、讀懂、熟讀成誦。在多種方式朗讀后,進入畫面感受意境。“詩人佇立江邊,被這風光深深吸引”。他都看到了哪些景物?借助注釋、理解品味,在想象中領悟最美的地方在哪里。打開想象的閘門,“這是一彎怎樣的新月?朦朧的月光下,這江水變成了什么樣?露珠呢?”諸如此類啟發想象的語言,加上播放背景音樂,老師創設故事情境,在想象中通過多種形式朗讀加深對詩句的理解,將學生帶到白居易佇立的江邊,感受到詩人的愉悅之情,感受到對大自然的喜愛賀贊美之情。當然,我還可以補充一些相關詩句,比如描寫江水的,描寫“月”的等等,一來擴充了詩句儲備,二來潛移默化一種意識——古人細致地觀察成就了千古流傳的詩句,我們在生活里也要留心觀察、細致觀察,習作時才會寫得生動形象。體悟了詩境,再來總結詩人的觀察角度、觀察時間,這就扣住了語文要素。以讀引讀的方法也不錯,讓孩子們更細致了解到,觀察不僅僅是用眼睛,是需要調動多種感官的,這樣觀察對象才會豐滿、立體。教材分析《暮江吟》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作品。描寫了詩人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看到江上從日落到夜晚這一段時間的景色,流露出作者對深秋季節美景的喜愛之情。詩中描繪了兩幅畫面:殘陽斜照和新月明露。其中“鋪”字形象地表現出了夕陽的柔美,而“半江瑟瑟半江紅”的動幻之美更令人陶醉;“可憐”一詞恰恰表現了詩人對夜涼如水,“露似珍珠月似弓”這一靜美景色的熱愛和留戀。評測練習(1)本詩哪個字用的好?答:鋪字好。一是切景:鋪字形象而又準確的表現了此時殘陽斜照的角度和強度。二是切情:照字力度太強,鋪字顯得平緩,寫出了秋天夕陽的柔和,給人以親切、安閑、溫柔之感,表達了作者對此情此景的喜愛和陶醉之情。(2)詩人為什么覺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憐的?試結合詩句作具體分析。答:"可憐”意為可愛。詩人看到江邊的草地上掛滿了晶瑩的珍珠般的露珠,深藍的天幕上懸掛著一張精巧銀弓般的新月,所以才脫口而出贊美這可愛的夜晚。(3)談談你對后兩句詩的欣賞:答:“可憐”二字,透露出詩人無限喜悅之情,“初三夜”,正是上弦月,一個比喻“月如弓”,信手拈來一般,卻是何等傳神!大江之濱,草地之上,露水如凝,又是一個比喻“露似真珠”,尋常喻體,卻也傳達出無限生機,無限情意。(4)背誦古詩《暮江吟》。課后反思古詩《暮江吟》是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作品。詩中描繪的是深秋時節從傍晚到夜晚的美麗景色。教學這首詩,首先要把學生帶到那美好的意境之中,讓他們喜愛這首詩,進而樂意學習這首詩,我是這樣教學這首古詩的。一、如這首古詩中的“暮”的字形和字義的理解;僅抓住古今意思不同去理解特殊詞“可憐”的意思;僅僅抓住那些富于傳神的關鍵性詞語,如:“一道殘陽鋪水中”的“鋪”的巧妙之處,從而保留了古詩的整體美,放手給學生自讀感悟的個性空間。二、尊重個體的吟詠誦讀。通過粗講,學生對詩句有了大概理解之后,接下來最重要的是熟讀。而熟讀對小學生來說,最具效果的莫過于誦讀。這個過程更多地應該是學生個人誦讀的過程。因此課上我給足學生時間,放開手腳盡是讓學生獨立練讀,而不是課堂上那種整齊劃一的齊讀。這樣才不致于泯滅學生的個性,扼殺學生的讀書興趣,才能使學生在熟讀的過程中,培養他們對古詩句的語感,把古詩的語言納入自己的語言中來。三、借助想象,引導學生感受意境美想象是人的大腦對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從而創造新形象的過程。在記憶表象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想象”的作用,還原再現詩中描繪的場景,使學生進入詩境,解決因古詩時空跨越度大而給小學生帶來的學習困難。如在《暮江吟》一詩中,我啟發學生抓住“鋪”、“瑟瑟”等關鍵詞,以及“珍珠”“弓”形象的比喻。想象紅日西沉,一彎月芽消然東升,一派和諧、寧靜的江邊美景,再指導學生以喜悅的心情。課標分析《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領者,閱讀是教師、學生、教材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的重點是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為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