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小學科學學科知識與拓展第1章多樣的生物.pptx第2章生命的共同特征.pptx第3章生物與環境.pptx第4章健康生活.pptx第5章物體與物質.pptx第6章運動與力.pptx第7章能量的表現形式.pptx第8章地球概貌及地球物質.pptx第9章地球運動與所引起的變化.pptx第10章天空中的星體.pptx全套可編輯PPT課件第一章多樣的生物PART01yclblak200801第一節
生物的分類03第三節
生物多樣性02第二節
常見動植物的辨識目錄生物的分類1第一節
生物的分類熱身體驗第一節
生物的分類學習指導1.了解生物的分類。2.熟悉常見的生物類群以及重要的分類依據。3.知道生物多樣性的含義、現狀以及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第一節
生物的分類一、生物分類學說的歷史演變200多年前,瑞典的博物學家林奈,將生物分為植物和動物兩大界。1886年,德國生物學家海克爾提出三界學說:植物界、動物界和原生生物界。1969年魏泰克提出了五界系統。他首先根據生物細胞有無核膜結構,將生物分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兩大類。原核生物為一界。真核生物根據細胞多少進一步劃分,由單細胞或多細胞組成的某些生物歸入原生生物界。余下的多細胞真核生物又根據它們的營養類型加以劃分:植物界為光合自養型;真菌界為腐生異養型;動物界為異養型。1977年,沃爾斯和??怂固岢隽恕肮偶毦边@個概念,原因是它們在16SrRNA(一種核糖體RNA)的系統發生樹上和其他原核生物之間存在差異。1980年,沃爾斯和??怂固岢隽松镞M化系的三主干學說。沃爾斯在1990年重新命名其為古菌和細菌,并將這兩支和真核生物劃為域這一新建立的分類階元,一起構成了生物的三域系統。目前多數分類學家傾向于將生物分為三域系統,其中真核生物域又分為四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動物界。第一節
生物的分類二、生物分類的三域系統三域系統也可稱作三主干六界學說。三主干是真核生物、細菌和古菌三個主群。古菌主群算一界,種類最少,大約有數十種到數百種。細菌主群也算一界,它包括古菌以外所有的原核生物。真核生物主群最龐大,包括原生生物、真菌、植物和動物四界。第一節
生物的分類第一節
生物的分類植物界真菌界動物界真細菌界原生生物界古細菌界三主干六界說示意圖第一節
生物的分類1.古菌界古菌最早是在一些極端環境(高溫、高鹽、高壓、極端酸或堿)中發現的,因而曾被稱作嗜極細菌。單個古菌細胞直徑在0.1~15.0微米之間,有一些種類形成細胞團簇或者纖維,長度可達200.0微米。古菌可有各種形狀,如球形、桿形、螺旋形、葉狀或方形。第一節
生物的分類2.細菌界細菌界包括古菌以外的所有原核生物。它們過著典型的獨居或群居生活。單細胞且細胞較小,直徑大多為0.3~2.0微米。細菌根據形態可分為三類,即球菌、桿菌和螺旋菌(包括弧菌、螺菌)三類。細胞內沒有成形的細胞核,沒有核膜,只有一個核區,染色體僅由裸露的DNA分子組成。在核區外還具有小得多的環形DNA,稱為質粒。細胞質中沒有由單位膜包圍的細胞器如線粒體、內質網、葉綠體等(藍細菌有光合色素),有大量散在的核糖體。有些細菌細胞外可有一層黏液層,其中有明確界面的叫做莢膜。莢膜的主要成分為多糖。第一節
生物的分類第一節
生物的分類3.原生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是真核生物中最低等的類群,真菌界、植物界、動物界都起源于原生生物界。原生生物界已有明顯的成形的細胞核,染色體由DNA和蛋白質組成,具有線粒體等細胞器,在自養類型中還有葉綠體。第一節
生物的分類原生生物包括以下幾類生物:一是類似植物的藻類——含有葉綠體,行光合自養生活。二是類似真菌的原生菌類——與真菌界的成員相似,行異養生活,細胞壁含纖維素與幾丁質。三是類似動物的原生動物類——缺少真正細胞壁,細胞通常無色,具有運動能力,并進行吞噬營養的單細胞真核生物。第一節
生物的分類原生動物具有三種營養方式:一是植物性營養,又稱光合營養,如綠眼蟲等;二是動物性營養,又稱吞噬營養,如變形蟲、草履蟲等;三是滲透性營養,又稱腐生營養,如孢子蟲、瘧原蟲等。原生動物生活領域十分廣闊,可生活于海水及淡水內,底棲或浮游,但也有不少生活在土壤中。第一節
生物的分類4.真菌界真菌廣泛分布于土壤、水體、動植物及其殘骸和空氣中,營腐生、寄生和共生生活,包括各種霉菌,如青霉、曲霉、面包霉等,酵母菌、蕈類(如蘑菇)也屬此類。真菌的繁殖主要有無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無性生殖的方法有體細胞(菌絲)的斷裂、體細胞分裂成子細胞、體細胞或孢子的出芽生殖,此外,還可形成各種無性孢子(如游動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厚垣孢子等),每個孢子可萌發再形成菌絲體。第一節
生物的分類小貼士微生物是指一切肉眼看不到或看不清楚,因而需要借助顯微鏡觀察的微小生物。微生物包括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和無細胞生物(如病毒)三類。在中國大陸地區的教科書中,均將微生物劃分為以下八大類:細菌、病毒、真菌、放線菌、立克次氏體、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第一節
生物的分類5.植物界這里采用植物界最狹義的定義,即有胚植物。有胚植物都是具有專門生殖器官的復雜多細胞生物體,除極少例外,都通過光合作用獲取能量。有胚植物主要是適應陸地的生活環境(一些種類在進化中再一次進入水中生活),也被稱作高等植物。傳統上高等植物包括四個門:苔蘚植物門、蕨類植物門、裸子植物門和被子植物門。第一節
生物的分類6.動物界這里的動物指的是囊胚發育動物。動物界是生物界中種類最多的一大類,已知動物大約有150萬種左右。動物不能進行光合作用,是異養生物,大多數動物以植物、動物為食,也有少部分動物以已經死亡的生物體(有機質)為食(如蚯蚓)。根據體內有無脊柱大致可分成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兩大類。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三、病毒及其分類地位病毒的特征是:體積微小、結構簡單、細胞內寄生、對抗生素不敏感。病毒可以感染所有的具有細胞結構的生命體。由病毒引起的人類疾病種類繁多,已經確定的如感冒、流感、水痘等一般疾病,以及天花、艾滋病、SARS和禽流感等嚴重疾病。根據病毒所寄生的細胞不同,可將病毒分為動物病毒、植物病毒和噬菌體三類。第一節
生物的分類常見動植物的辨識2第二節
常見動植物的辨識一、常見植物的辨識(一)花的觀察要素裸子植物不具有真正意義上的花,不能形成果實,種子是裸露在外的。裸子植物的胚珠和種子裸露。裸子植物的雌、雄性生殖結構(大、小孢子葉)分別聚生成單性的大、小孢子葉球,同株或異株;第二節
常見動植物的辨識大孢子葉平展,腹面著生裸露的胚珠,受精后形成裸露的種子。小孢子葉背部叢生小孢子囊,孢子囊中的小孢子有氣囊,可發育成雄配子體,產生花粉管,將精子送到卵細胞。第二節
常見動植物的辨識一朵典型的花,主要包括花梗、花托、花萼、花冠、雌蕊和雄蕊。一朵花,如果具有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四部分,稱為完全花;若缺少其中一部分者,則稱為不完全花。一朵花中雄蕊和雌蕊都有的,稱為兩性花;有些植物的花中只有雄蕊或雌蕊,稱為單性花。第二節
常見動植物的辨識1.花序類型(1)總狀花序(2)穗狀花序(3)柔荑花序(4)肉穗花序(5)傘形花序(6)傘房花序(7)頭狀花序(8)圓錐花序第二節
常見動植物的辨識2.花冠類型(1)薔薇形(2)十字形(3)蝶形(4)鐘形(5)輪狀(6)筒狀(7)高腳碟形(8)漏斗狀(9)壇狀(10)舌狀(11)唇形第二節
常見動植物的辨識3.雄蕊群類型聚藥雄蕊指雄蕊花絲分離而花藥互相聯合,常見于菊科植物如蒲公英、菊等。四強雄蕊指離生雄蕊六枚,四長兩短,常見于十字花科植物如油菜、二月蘭等。二強雄蕊指離生雄蕊四枚,兩長兩短,常見于唇形科(如薰衣草)、玄參科植物(如通泉草)。第二節
常見動植物的辨識單體雄蕊指花藥完全分離而花絲聯合成一束,常見于錦葵科植物如錦葵、扶桑、木芙蓉、棉等。二體雄蕊指花絲聯合成二束而花藥分離,常見于豆科植物。豆科植物中以9+1的二束為常見,如豌豆、紫藤、刺槐等。多體雄蕊指花藥分離,花絲合生為多束,常為三或五束,如金絲桃。第二節
常見動植物的辨識(二)莖的觀察要素1.莖的質地2.莖的形態(三)葉的觀察要素1.常綠與落葉2.單葉與復葉3.葉序4.葉形5.葉緣6.葉尖7.葉脈第二節
常見動植物的辨識第二節
常見動植物的辨識二、常見動物的辨識(一)脊椎動物脊椎動物指的是脊索動物門的脊椎動物亞門。脊索是位于消化道和神經管之間的一條棒狀結構,具有支持功能。第二節
常見動植物的辨識脊椎動物是動物界最高等的類群。脊椎動物身體里面都有由脊椎骨連接成的脊柱作為支柱,體形左右對稱,身體一般分頭、軀干和尾三部分。第二節
常見動植物的辨識(二)無脊椎動物多孔動物門、腔腸動物門、扁形動物門、線形動物門、環節動物門、軟體動物門、節肢動物門、棘皮動物門都歸屬無脊椎動物。海綿動物又稱多孔動物。海綿動物是最原始、最簡單的多細胞動物,已有細胞分化,但未形成組織。腔腸動物的體壁由兩層細胞構成,外層叫外胚層,內層叫內胚層。扁形動物背腹扁平,兩側對稱。體壁開始由外、中、內三個胚層構成,身體結構已有器官、系統的分化。第二節
常見動植物的辨識線形動物身體一般呈長線狀或圓筒狀,不分節。體內有假體腔。線形動物有許多都是寄生蟲,也有自由生活的種類。環節動物身體大多呈圓筒形,由一系列相似的體節組成。有真體腔和縱貫全身的消化管,有封閉式的循環系統和鏈狀的神經系統。軟體動物身體柔軟,不分節。全身分頭、足和外套膜三部分,足部肌肉發達,大多在身體的腹面。節肢動物是動物界中種類和數量最多的一類。身體分節,進一步分化成頭、胸、腹三部分。生物多樣性3第三節
生物多樣性一、生物多樣性的涵義“生物多樣性”一詞是在1986年才被提出,為生物的多樣性的簡稱,最早是指對地球上所有植物、動物、真菌及微生物物種種類的清查。生物多樣性是指地球上的生物(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在所有形式、層次和聯合體中生命的多樣化,包括物種多樣性、遺傳(基因)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第三節
生物多樣性物種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核心,指的是地球上動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種類的豐富程度。物種多樣性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指一定區域內的物種豐富程度,可稱為區域物種多樣性;其二是指生態學方面的物種分布的均勻程度,可稱為生態多樣性或群落物種多樣性。第三節
生物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又稱基因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內在形式。廣義的遺傳多樣性是指地球上生物所攜帶的各種遺傳信息的總和。狹義的遺傳多樣性主要是指生物種內基因的變化,包括種內顯著不同的種群之間以及同一種群內的遺傳變異。生態系統多樣性是指不同生境、生物群體以及生物圈生態過程的總和,它表現了生態系統結構多樣性以及生態過程(能流、物流和演替等)的復雜性和多變性。第三節
生物多樣性二、生物多樣性的價值生物多樣性不僅具有直接使用價值、間接使用價值,而且具有選擇價值和存在價值;不僅具有實物產品價值,而且具有巨大的無形資產。直接價值也叫使用價值或商品價值,是人們直接收獲和使用生物資源所形成的價值,包括消費使用價值和生產使用價值兩個方面。消費使用價值指不經過市場流通而直接消費的一些自然產品的價值。生產使用價值指野外收獲后用于市場上進行流通和銷售的自然產品的價值。第三節
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還包括了無實物形式或實物形式不顯著的用途,比如旅游、教育等方面的價值。間接使用價值一般表現為涵養水源、凈化水質、鞏固堤岸、防止土壤侵蝕、降低洪峰、改善地方氣候、吸收污染物,并作為二氧化碳匯集在調節全球氣候變化中的作用,等等。選擇價值也是潛在價值。存在價值指倫理或道德價值,自然界多種多樣的物種及其系統的存在,有利于地球生命支持系統功能的保持及其結構的穩定。第三節
生物多樣性三、生物多樣性現狀及喪失原因生物多樣性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脅。據估計,地球上生物約有300~1000萬種以上,但至今有案可查的僅約200萬種,經人類研究和加以利用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很多物種還沒來得及定名就已滅絕。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原因:①對食物、能源和其他自然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加;②人類對待生物多樣性問題的無知和冷漠;③短視行為,不考慮長期影響;④空氣、水、土壤污染;⑤缺乏對生物多樣性的經濟利益的鑒別;⑥不能防止過度利用資源,不能適當管理資源;⑦人類移民、旅行、國際貿易的增加;⑧過度捕殺及過度捕撈。第三節
生物多樣性生物入侵的危害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破壞生態環境、威脅人類健康、危害經濟發展。生物入侵的途徑主要有三種:①有意引進:缺乏對引進物種的風險評估,盲目引入用于農林牧漁生產、生態環境改造與恢復、景觀美化等目的的物種,是導致生物入侵的一個主要因素。②無意引進:隨著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與旅游的高速增長,各國間交流的頻繁,為物種偶然或無意的傳播提供了更多的機會。③自然擴散:某些外來入侵植物的種子還可以通過風力、水流等自然媒介力量進行自然傳播,或是被鳥類等動物帶到了新的地方。第三節
生物多樣性四、保護生物多樣性為了保護全球的生物多樣性,1992年在巴西首都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UNCED)大會上,153個國家簽署了《生物多樣性公約》,標志著世界范圍內的自然保護工作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即從以往對珍稀瀕危物種的保護轉入到了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同年11月,中國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8次會議審議批準了此公約,使我國成為這個公約的最早的締約國之一,在國際上產生積極的影響。第三節
生物多樣性對于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世界各國一般采取下列措施:一是強化法律法規制度建設,依法對生物多樣性實施保護。二是建立自然保護區實行就地保護。三是對珍稀瀕危物種實施遷地保護。四是完善城市化建設,減輕人為壓力,促進生物多樣性的自我修復和保護。五是發展生態旅游,提供生態就業,帶動生物多樣性就地保護。六是加強公眾教育,提高國民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識。聆謝謝聽第二章生命的共同特征PART0201第一節
生命的本質03第三節
生物的繁衍02第二節
生物的營養與呼吸目錄04第四節
生物的遺傳與變異生命的本質1第一節
生命的本質熱身體驗學習指導1.了解生物與非生物的本質區別。2.了解生物新陳代謝的主要過程。3.了解生物的繁殖與遺傳機理,以及干預生物繁殖與遺傳的常用生物技術。第一節
生命的本質一、生命的基本特征1.嚴整復雜的結構2.新陳代謝3.生長、發育和生殖4.應激性和適應性5.遺傳和變異第一節
生命的本質二、生命的物質基礎第一節
生命的本質(一)組成生物體的元素碳(C)、氫(H)、氧(O)、氮(N)、硫(S)、磷(P)、氯(Cl)、鈣(Ca)、鉀(K)、鈉(Na)、鎂(Mg)鐵(Fe)、碘(I)、錳(Mn)、鈷(Co)、銅(Cu)、鋅(Zn)、硒(Se)、鎳(Ni)等第一節
生命的本質第一節
生命的本質(二)組成生物體的化合物1.水2.無機鹽3.糖類4.脂類5.蛋白質6.核酸三、生命的結構基礎除病毒等少數種類的生物以外,絕大多數生物都是由細胞組成的。單細胞生物的唯一細胞就能表現出生命的基本特征,多細胞生物的生命活動也以細胞作為基本單位,因此,細胞是生命體最基本的結構單位和功能單位。第一節
生命的本質生物的營養與呼吸2一、綠色植物的營養1.植物的營養器官(1)根(2)莖第二節
生物的營養與呼吸第二節
生物的營養與呼吸(3)葉2.光合作用第二節
生物的營養與呼吸(1)光反應(2)暗反應第二節
生物的營養與呼吸二、其他生物的營養1.其他自養生物第二節
生物的營養與呼吸2.異養生物動物、真菌和大多數細菌都是異養生物。它們不能利用二氧化碳和日光,必須從外界取得有機物作為食物和能源,如多糖、脂肪、蛋白質等。異養營養又可分為兩種類型:一是吞噬營養。二是腐食性營養。第二節
生物的營養與呼吸三、生物的呼吸1.細胞呼吸細胞呼吸也稱作呼吸作用,是生物體細胞把有機物氧化分解并產生能量的化學過程。第二節
生物的營養與呼吸有氧呼吸的主要過程如下:第一步是糖酵解,此反應在細胞質(基質)中進行,不需氧氣參與。在糖酵解中,1分子葡萄糖經過一系列反應,最終生成了2分子的丙酮酸(C3H4O3),以及2分子ATP。第二步是三羧酸循環,此反應主要在線粒體基質中進行。2分子丙酮酸和6分子水中的氫全部脫下,成為還原性氫,生成6分子二氧化碳,以及2分子ATP。第二節
生物的營養與呼吸第三步是電子傳遞鏈和氧化磷酸化作用,此反應在線粒體內膜上進行。葡萄糖通過有氧呼吸徹底分解的反應式是:第二節
生物的營養與呼吸2.氣體交換氣體交換指的是生物體吸入氧氣,把細胞呼吸產生的二氧化碳排出體外的過程。無論是單細胞生物還是多細胞生物,細胞總是浸浴于液體的介質之中,細胞膜的表面都是濕潤的,氧氣和二氧化碳都是溶解在介質之中而擴散過膜的,所以生物體的氣體交換是在濕潤的膜表面進行的。第二節
生物的營養與呼吸生物的營養與呼吸3一、生殖的基本類型1.無性生殖無性生殖是指不經過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后代的生殖方式。無性生殖多見于低等的生物,常見的有分裂生殖、出芽生殖、孢子生殖和營養生殖四種。第三節
生物的繁衍2.有性生殖有性生殖是指通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產生合子,再由合子發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有性生殖是生物界中最普遍的生殖方式。有性生殖的后代,具備父母雙親的遺傳特性,有更強的生活力和變異性。第三節
生物的繁衍有性生殖可分成同配、異配和卵配三種:①同配是兩個形態、大小相似的性細胞結合成合子,再發育成新個體,如衣藻。②異配是兩個形態相同、大小不同的性細胞(大配子和小配子)結合成合子,再發育成新個體,如實球藻。③卵配是異配生殖的進一步發展,卵細胞大,含豐富的營養物質,但不能運動,精子小,含營養物質很少,但運動能力強。第三節
生物的繁衍二、被子植物的繁殖(一)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與發育1.花的結構第三節
生物的繁衍2.傳粉和受精第三節
生物的繁衍3.果實和種子的形成4.果實和種子的散布5.種子的萌發第三節
生物的繁衍(二)被子植物的營養繁殖被子植物的根、莖、葉等營養器官的一部分在脫離植物體后,仍然能夠存活并且長成一株維持其母本原有性狀的植物,這種在自然狀態下進行的營養繁殖,叫做自然營養繁殖。如果人為地取部分植物體繁殖,則是人工營養繁殖。人工營養繁殖常見的有四種方式:①分株②壓條③扦插④嫁接第三節
生物的繁衍三、常見動物的生殖1.昆蟲的生殖與發育第三節
生物的繁衍2.常見脊椎動物的生殖與發育(1)魚類由于魚類生活在水環境中,所以多數魚類生殖方式為體外受精,只有少數魚類為體內受精。魚類的生殖方式主要有卵生、卵胎生和胎生三種類型。(2)兩棲類兩棲類通常在春季繁殖,以體外受精為主,少數可行體內受精,但無真正的交接器。兩棲類的生殖方式大部分為卵生。發育過程中經過變態。第三節
生物的繁衍(3)爬行類爬行類為雌雄異體,體內受精,雄性有交接器。爬行類的生殖方式大多為卵生。與魚類、兩棲類不同的是,爬行類具有羊膜卵,生殖擺脫了水的限制。(4)鳥類鳥類也是體內受精。鳥類的生殖也是卵生(羊膜卵),具有營巢、孵卵和育雛等完善的繁殖行為,因而提高了子代的成活率。第三節
生物的繁衍(5)哺乳類哺乳類也是體內受精。大多數哺乳動物的生殖方式為胎生,胚胎在母體內發育時通過胎盤吸取母體血液中的營養物質和氧氣,同時把排泄物送入母體內。低等的哺乳類如鴨嘴獸,生殖方式是卵生。第三節
生物的繁衍生物的遺傳與變異4一、遺傳的物質基礎1.性狀與基因2.基因的本質與基因表達第四節
生物的遺傳與變異3.基因的載體——染色質(體)第四節
生物的遺傳與變異二、遺傳規律1.孟德爾的遺傳規律2.孟德爾遺傳規律的發展(1)不完全顯性(2)復等位基因第四節
生物的遺傳與變異3.基因的連鎖和互換規律第四節
生物的遺傳與變異三、變異(一)染色體畸變1.染色體結構變異第四節
生物的遺傳與變異2.染色體數目的變異(1)非整倍性變異第四節
生物的遺傳與變異(2)單倍性變異(3)多倍性變異第四節
生物的遺傳與變異(二)基因突變第四節
生物的遺傳與變異四、改造生命1.植物的雜交育種——以“超級稻”為例袁隆平運用三系法培育雜交水稻。三系指的是雄性不育系、雄性保持系和雄性恢復系。第四節
生物的遺傳與變異2.克?。?)細胞培養細胞培養就是將生物有機體的某一部分組織取出一小塊,在體外經過表面消毒處理后,使其分散成單個游離的細胞,并放置在人工配制的培養基中進行培養,使之生長、分裂的技術。第四節
生物的遺傳與變異(2)細胞核移植細胞核移植技術是指用機械的辦法把一個被稱為“供體細胞”的細胞核(含遺傳物質)移入另一個被稱為“受體”的除去了細胞核的細胞中,然后這一重組細胞進一步發育、分化。第四節
生物的遺傳與變異聆謝謝聽第三章生命的共同特征PART0301第一節
生命的起源與進化03第三節
生態系統02第二節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目錄生命的起源與進化1第一節
生命的本質熱身體驗學習指導1.了解關于生命起源與進化的主流理論,以及人類起源與進化的主要過程。2.了解生物對環境的適應以及生物之間的關系。3.了解生態系統的基本概念、生態系統的功能以及生態平衡的機制。第一節
生命的本質一、生命起源的化學進化說1.從無機分子到有機小分子2.從有機小分子到生物大分子3.多分子體系的形成和原始生命的誕生(1)團聚體學說(2)微球體學說第一節
生命的起源與進化二、物種及其進化1.生物進化的證據生物進化的證據來自古生物學、比較解剖學、生物地理學、分子生物學等多方面。2.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①遺傳和變異。②繁殖過剩。③生存斗爭。④適者生存。第一節
生命的起源與進化3.進化理論的發展進化理論的發展表現在:一是現代綜合進化論對達爾文式的進化給予了新的更加精確的解釋;二是古生物學研究發現物種進化過程并非“勻速”、“漸變”的,而是“快速進化”與“進化停滯”相間的,因此可能還存在其他方式的進化,可稱作非達爾文式的進化??偟膩砜?,物種形成的方式可以劃分為漸進式和驟變式。漸進式和驟變式并不是對立的,在生物進化歷程中,兩種方式可能都是存在的。第一節
生命的起源與進化三、人類的起源與進化1.從猿到人2.人類發展的基本階段第一節
生命的起源與進化生物對環境的適應2一、生物對光的適應第二節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1.動植物對光照度的適應根據植物與光照度的關系,可把植物分為陽性植物、陰性植物和耐陰植物三種類型2.動植物對光周期的適應植物根據誘導花芽分化所需的臨界夜長,可分為四類:①長夜植物②短夜植物③中夜植物④日中性植物二、生物對溫度的適應第二節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溫度影響新陳代謝的強度,因而也影響生長發育的速度以及生物的數量與分布。此外,溫度還常通過影響其他環境因子對生物起間接的作用。1.動植物對低溫的適應在形態方面,北極和高山植物的芽和葉片常受到油脂類物質的保護,芽具鱗片,植物體表面生有蠟粉和密毛,植物矮小并常成匍匐狀、墊狀或蓮座狀等,這種形態有利于保持溫度,減輕嚴寒的影響。第二節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在生理方面,生活在低溫環境中的植物常通過減少細胞中的水分和增加細胞中的糖類、脂肪或色素等物質來降低植物的冰點,增強抗寒能力。動物在行為上的適應主要表現在休眠和遷移兩個方面,前者有利于增強抗寒能力,后者則可躲過低溫環境。第二節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2.動植物對高溫的適應植物對高溫的生理適應主要是降低細胞含水量,增強糖或鹽的濃度,這有利于減緩代謝速率和增強原生質的抗凝結力。動物對高溫環境的適應方式就是適當放松恒溫性,使體溫有較大的變幅,即在高溫炎熱時身體能暫時吸收和儲存大量的熱并使體溫升高,在環境條件改善或躲到陰涼處時再把體內的熱量釋放出去,體溫也會隨之下降。三、生物對水的適應第二節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1.動植物對水生環境的適應水體中氧含量很低,植物適應缺氧的結果是根、莖、葉內形成一整套相互連接的通氣組織系統。水生植物長期適應水中弱光、缺氧的結果,致使水下葉片常分裂成帶狀、線狀或者很薄,以增加對光、無機鹽和二氧化碳的吸收表面積。第二節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水生動物進化過程中形成了適應環境的一些特殊的呼吸方式。例如水爬蟲、蚊的幼蟲及水蠊蟲等皆具有呼吸管,能伸到水面上吸收大氣中的氧;魚類、甲殼類使水流過鰓進行氣體交換。第二節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2.動植物對陸生環境的適應陸生植物包括濕生、中生和旱生植物。濕生植物生長在潮濕環境中,不能忍受較長時間的水分不足,是抗旱能力最弱的陸生植物。濕生植物還可進一步區分為陰性濕生植物和陽性濕生植物。中生植物生長在水分條件適中的陸地上。旱生植物生長在干旱環境中,能忍受較長時間干旱而仍能維持水分平衡和正常生長發育,多分布在干熱草原和荒漠區。第二節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陸生動物生活在干燥的環境中,皮膚蒸發、呼吸和排泄等都可使動物失水,影響內環境的穩定和細胞的代謝活動。在形態結構上,陸生動物以不同方式減少皮膚和呼吸失水。在生理方面,昆蟲、鳥類排泄尿酸、哺乳動物排泄尿素,減少排泄水分的喪失,腎臟具有良好的重吸收水分功能。在行為方面,沙漠地區夏季晝夜地表溫度相差很大,因此,地面和地下的相對濕度和蒸發力相差也很大。四、生物之間的關系第二節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1.種內關系種內關系中最常見的是種內斗爭和種內協作。種內斗爭是指同種個體間為了爭奪資源、領地、配偶等而進行的生存斗爭。種內協作是指同種個體間為了共同防御敵害、獲得食物及保證種族生存和延續而進行的相互幫助、相互有利的行為。第二節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2.種間關系物種之間的關系,除捕食與被捕食的關系外,比較常見的還有競爭、寄生、共棲、合作、共生等。捕食指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為食的種間關系。競爭指物種之間由于爭奪有限生存條件(如陽光、水分、空間)或生活資源(如營養、食物)而存在的相互排斥的關系。寄生指一種生物(寄生物)寄居在另一種生物(寄主)的體內或體表,從那里吸取營養物質來維持生活。第二節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共棲指兩個物種的個體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受益而另一方不受益也不受害的現象。合作指兩種生物共同生活、互相有利,如分開各自都能生活。共生指兩種生物共同生活,互相有利,彼此都要依靠對方才能生活,如果分開雙方的生活都要受到很大影響,甚至不能生活而死亡。五、保護色、警戒色和擬態第二節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保護色、警戒色、擬態是生物適應環境的典型。動物適應棲息環境而具有的與環境色彩相似的體色,叫做保護色。某些有惡臭或毒刺的動物所具有的鮮艷色彩和斑紋,叫做警戒色。例如,黃蜂腹部黑黃相間的條紋就是一種警戒色。某些生物在進化過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狀或色澤斑,與其他生物或非生物異常相似的狀態,叫做擬態。生態系統3一、生態系統的基本結構第三節
生態系統所有的生態系統包括四個基本組成部分:一是非生物成分,包括無機物質(如陽光、二氧化碳、水和各種無機鹽)、有機化合物(包括蛋白質、糖類和腐殖質等)、氣候因子(如溫度、濕度、風、雨、雪等)以及太陽能。二是生產者,主要是植物,也包括某些能進行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細菌。它們能利用簡單的無機物制造出有機物,并同時把太陽能(或無機物氧化所釋放的能量)轉換成化學能貯存在有機物中。第三節
生態系統三是消費者,主要是動物,也包括寄生生物。消費者是異養生物,它們直接或間接地以植物為食,因而物質和能量從植物轉移到動物體內。四是分解者,也稱還原者,主要是細菌和真菌,也包括某些原生動物和蚯蚓、白蟻、禿鷲等腐食動物。二、生態系統的基本特征與功能第三節
生態系統所有的生態系統都具有以下基本特征:首先,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能力。其次,生態系統具有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三大功能。再次,生態系統是一個半開放的動態系統,要經歷從簡單到復雜、從不成熟到成熟的演變,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特征。第三節
生態系統三、生態平衡第三節
生態系統生態平衡是指一定時間內,生態系統中的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之間通過相互作用達到的協調穩定狀態。生態系統的平衡表現在三個方面:①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的組成和數量比例相對穩定;②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協調暢通;③非生物環境保持相對穩定,系統的輸入和輸出在數量上接近相等。第三節
生態系統人為因素對生態系統平衡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人類活動改變生物因子。由于不尊重生物在食物鏈中相互制約的規律,任意消除食物鏈中某個必要環節,或不慎重地引入新的環節而沒有采取相應的控制措施,導致食物鏈的失控,從而引起系列不良的連鎖反應。另一方面,人類活動改變環境因子,污染了環境,從而導致生態系統平衡的破壞。第三節
生態系統生態學第一定律:我們的任何行動都不是孤立的,對自然界的任何侵犯都具有無數效應,其中許多效應是不可逆的。該定律可稱之為多效應原理。生態學第二定律:每一種事物無不與其他事物相互聯系和相互交融。此定律可稱為相互聯系原理。生態學第三定律:我們生產的任何物質均不應該對地球上自然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有任何干擾。此定律或可稱之為勿干擾原理。聆謝謝聽第四章健康生活PART0401第一節生理與健康03第三節良好生活習慣02第二節生長發育目錄生理與健康1第一節
生命的本質熱身體驗學習指導1.了解人體的運動、消化、呼吸、心血管、神經等系統的結構與生理作用。2.了解人體生長發育的基本階段以及相應變化。3.了解營養、運動、衛生保健等方面的良好生活習慣。第一節
生理與健康一、運動系統1.骨人體共有206塊骨,分為頭骨、軀干骨、四肢骨三部分。第一節
生理與健康2.骨連結人體骨和骨之間借助于結締組織、軟骨或骨相互連接起來,稱骨連結。第一節
生理與健康3.骨骼肌運動系統的肌肉附著于骨,故又名骨骼肌。一塊典型的肌肉,可分為中間的肌腹和兩端的肌腱第一節
生理與健康二、營養與吸收1.消化系統的組成消化系統由消化管和消化腺兩部分組成。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腸、大腸、肛門。消化腺可分為大消化腺和小消化腺。大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肝臟、胰腺,它們分布在消化管外,分泌物經導管排入消化管。小消化腺指胃腺、腸腺等,它們分布在消化管壁內。第一節
生理與健康2.食物的消化營養素包括糖類、脂類、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和水六大類。食物的消化有兩種,一種是機械性消化,即依靠牙咀嚼、舌攪拌以及消化管壁肌肉收縮和蠕動,把食物磨碎與消化液充分混合,并向前推進。另一種是化學性消化,即通過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對食物進行化學分解,最終分解成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質。3.營養成分的吸收經消化后的營養成分,通過腸黏膜上皮細胞進入血液和淋巴液的過程稱為吸收。第一節
生理與健康三、呼吸系統呼吸系統的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兩大部分,組成呼吸道的器官有鼻腔、咽、喉、氣管和支氣管,臨床上將鼻腔、咽、喉稱為上呼吸道,氣管和支氣管稱為下呼吸道,呼吸道的壁內有骨或軟骨支持以保證氣流的暢通。肺主要由支氣管反復分支及其末端形成的肺泡共同構成。第一節
生理與健康呼吸過程包括三個互相聯系的環節:①外呼吸②氣體在血液中的運輸③內呼吸或組織呼吸第一節
生理與健康四、心血管系統人體的循環系統包括心血管系統和淋巴系統兩部分。血液循環的主要任務是運輸物質出入組織,保證機體新陳代謝的進行。心血管系統由心臟、動脈、靜脈、毛細血管、血液等組成。第一節
生理與健康五、神經系統與感覺器官1.神經系統第一節
生理與健康2.感受器(1)眼眼包括眼球及輔助結構(眼瞼、結膜、淚器、眼外肌)第一節
生理與健康(2)耳人耳有雙重功能,既是聽覺器官,又是位置和平衡感覺器官。人耳由外耳、中耳和內耳組成第一節
生理與健康(3)味感受器人的味感受器比較集中,主要分布在舌的背面和兩側的黏膜中,小部分散在咽部及口腔后部的黏膜中。第一節
生理與健康(4)嗅感受器第一節
生理與健康(5)皮膚感受器第一節
生理與健康生長發育2一、兒童生長發育的規律第二節
生長發育1.兒童的生長發育具有階段性和程序性2.兒童生長發育的速度呈波浪式3.兒童各系統的發育不平衡4.兒童生長發育包括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二、青春期的生長發育第二節
生長發育第二節
生長發育1.青春期的形態發育身高是生長突增變化良好的指標,青春期男子每年可增長7~9厘米,最多可達10~12厘米;女子每年也可增長5~7厘米,最多可達9~10厘米。生長突增開始的年齡范圍,女孩為8~11歲,男孩為10~14歲。第二節
生長發育2.青春期的性發育男性在10歲以前性器官發育很慢,進入青春期后發育才開始加速。首先是睪丸的體積開始增大,此時的睪丸不產生睪酮,生精小管為實心的。前列腺發育后,出現遺精現象,首次遺精的年齡多數為14~16歲。女性在8歲以前卵巢是很小的,8~10歲發育開始加快。在月經初潮前,卵巢、輸卵管及子宮一起下降到展寬的盆腔內到達成人的位置。我國女子的月經初潮年齡平均約為14.5歲。第二節
生長發育3.青春期的心理變化一是獨立性與依賴性的矛盾。二是性意識增強與道德要求的矛盾。三、影響生長發育的因素第二節
生長發育1.遺傳因素2.營養3.疾病4.體育鍛煉和勞動5.生活制度6.環境污染良好生活習慣3一、科學膳食第三節
良好生活習慣1.食物多樣,谷類為主2.多吃蔬菜、水果和薯類3.常吃奶類、豆類或其制品4.經常吃適量魚、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葷油5.食量與體力活動要平衡,保持適宜體重6.吃清淡少鹽的膳食7.如飲酒應限量8.吃清潔衛生、不變質的食物二、科學鍛煉第三節
良好生活習慣體育鍛煉的基本原則包括以下幾點:1.堅持經常性鍛煉。2.循序漸進。3.全面鍛煉。4.要有準備活動和整理活動。5.要因人而異。6.運動與休息交替。三、保證充足睡眠第三節
良好生活習慣首先,睡眠是消除身體疲勞的重要方式。其次,睡眠可以保護大腦,恢復腦力。再次,睡眠是兒童生長發育的重要保證。四、遠離煙酒和毒品第三節
良好生活習慣1.吸煙的危害卷煙燃燒后能產生4720種化合物,煙霧中最危險的物質是焦油、尼古丁(煙堿)和一氧化碳。焦油有致癌作用;尼古丁是使人成癮的劇毒物質,量小時,興奮中樞神經系統,量大時,起抑制作用,使血管痙攣、血壓升高、心率加快,并可使心臟需氧量增加而誘發心絞痛;一氧化碳進入人體后,易與血液中的血紅蛋白結合成碳氧血紅蛋白,從而引起人體組織器官缺氧。第三節
良好生活習慣2.酗酒的危害短時間內一次飲用超量酒精(乙醇)制品后出現的急性中毒癥狀,即“酒醉”或“醉酒”狀態,輕度中毒時表現惡心、嘔吐、興奮甚至狂暴。重度中毒時出現昏迷、皮膚濕冷、體溫下降、呼吸減慢、心率加快、瞳孔散大等。第三節
良好生活習慣3.毒品的危害第一,毒品摧殘人的生理健康。第二,毒品導致嚴重傳染病蔓延。第三,毒品損害人的心理健康。第四,吸毒影響民族素質的提高。聆謝謝聽第五章物體與物質PART0501第一節物體的特征03第三節材料的性質和用途02第二節物質的變化目錄04第四節物質的利用物體的特征1第一節
生命的本質熱身體驗學習指導1.了解物體具有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2.知道變化包括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有的變化可逆有的不可逆。3.認識到物質可以依據特性加以利用,并關注利用過程中對健康和環境的影響。第一節
物體的特征第一節
物體的特征一、物理性質物質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能表現出來的性質叫做物理性質,顏色、狀態、硬度、氣味、密度、熔點、沸點、溶解度、導電性、導熱性等都屬于物質的物理性質。了解物質的物理性質對于研究其化學變化、組成和結構都非常重要。第一節
物體的特征1.熔點和沸點當溫度升高時,固態冰會變成液態的水。物質從固態變成液態叫做熔化,物質熔化的溫度叫做熔點;把水加熱到一定的溫度時,水就會沸騰,液體沸騰時的溫度叫做沸點。第一節
物體的特征第一節
物體的特征2.密度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第一節
物體的特征3.溶解度某物質在100克溶劑中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質量,叫做溶解度。第一節
物體的特征二、化學性質1.可燃性物質的可燃性指的是物質在火焰中燃燒或產生可燃物并燃燒的性質。第一節
物體的特征2.酸堿性物質酸堿性的判定應根據其水溶液中氫離子、氫氧根的相對濃度多少:氫離子濃度大于氫氧根濃度時為酸性,氫離子濃度等于氫氧根濃度時為中性,氫離子濃度小于氫氧根濃度時為堿性。3.氧化還原性氧化性是指物質得電子的能力。還原性是指物質失電子的能力。第一節
物體的特征三、部分物性的表征1.長度的測量2.體積的測量3.質量及重量的測量4.溫度的測量第一節
物體的特征物質的變化2一、物質的常見狀態及轉化第二節
物質的變化1.物質的常見狀態隨著溫度變化,物質會在氣、液、固三態間變化。第二節
物質的變化2.物態變化(1)熔化和凝固物質從固態變成液態的過程叫做熔化,從液態變成固態的過程叫做凝固。第二節
物質的變化(2)汽化和液化物質從液態變成氣態叫做汽化,從氣態變成液態叫做液化。(3)升華和凝華物質直接從固態變成氣態叫升華,從氣態變成固態叫凝華。二、物理變化第二節
物質的變化1.熱脹冷縮2.毛細現象由于液體表面與固體表面存在吸引力,毛細管插入浸潤液體中,管內液面上升,高于管外,毛細管插入不浸潤液體中,管內液體下降,低于管外的現象,就是毛細現象。第二節
物質的變化3.物質混合將幾種物質混合在一起,如果沒有產生新物質,則只產生了原來幾種物質的混合物。三、化學變化第二節
物質的變化1.化合反應化合反應是指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生成一種新物質的反應。化合反應的通式為:A+B=AB第二節
物質的變化2.分解反應分解反應是指一種化合物分解成兩種或兩種以上單質或化合物的反應,是化合反應的逆反應。分解反應的通式為:AB→A+B第二節
物質的變化3.置換反應置換反應是指一種單質和一種化合物生成另一種單質和另一種化合物的反應,可表示為:A+BC=B+AC第二節
物質的變化4.復分解反應由兩種化合物互相交換成分,生成另外兩種化合物的反應,叫做復分解反應。復分解反應的通式為:AB+CD=AD+CB例如鹽酸除鐵銹的反應就屬于此類型:材料的性質和用途3一、金屬材料第三節
材料的性質和用途1.常見的幾種金屬(1)銅(2)鐵(3)鋁第三節
材料的性質和用途2.特種金屬材料(1)記憶合金(2)儲氫合金二、無機非金屬材料第三節
材料的性質和用途1.傳統的非金屬材料(1)水泥(2)玻璃(3)陶瓷第三節
材料的性質和用途2.新型非金屬材料(1)新型陶瓷(2)碳纖維碳纖維三、有機高分子材料第三節
材料的性質和用途1.塑料目前產量較大的塑料按用途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通用塑料: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酚醛塑料、氨基塑料;工程塑料:聚酰胺、聚甲醛、有機玻璃、聚碳酸酯、ABS塑料;特種塑料:含氟塑料、有機硅塑料、特種環氧樹脂、離子交換樹脂。第三節
材料的性質和用途2.橡膠3.纖維許多飲料瓶、礦泉水瓶的底部都有一個帶有箭頭的三角形標志,里面標有數字,不同的數字代表不同的材料。四、復合材料第三節
材料的性質和用途1.玻璃鋼2.碳纖維增強樹脂復合材料3.聚合物基、金屬基和陶瓷基復合材料五、創造新材料第三節
材料的性質和用途1.超導材料2.納米材料納米材料具有以下特殊性能:(1)特殊的光學性能(2)特殊的熱學性(3)特殊的磁學性能(4)特殊的力學性能(5)特殊的電學性質納米材料物質的利用4一、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資源第四節
物質的利用1.自然資源的內涵和外延2.自然資源的分類(1)依據自然資源的屬性分類,自然資源包括土地資源、氣候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能源資源、海洋資源、旅游資源等。(2)依據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利用速度,自然資源可分為恢復速度較快的可再生資源和較慢的不可再生資源。二、廢棄物回收第四節
物質的利用廢棄物是指在生產建設、日常生活和其他社會活動中產生的,在一定時間和空間范圍內基本或者完全失去使用價值,無法回收和利用的排放物。對環境的污染表現在:①污染水體。②污染大氣。③污染土壤。廢棄物回收是把人類活動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進行處理和再次利用的收集過程。三、藥品利用第四節
物質的利用1.非處方藥和處方藥非處方藥是指為方便公眾用藥,在保證用藥安全的前提下,經國家衛生行政部門規定或審定后,不需要醫師或其他醫療專業人員開具處方即可購買的藥品,一般公眾憑自我判斷,按照藥品標簽及使用說明就可自行使用。處方藥(Rx)是為了保證用藥安全,由國家衛生行政部門規定或審定的,需憑醫師或其他有處方權的醫療專業人員開具處方出售,并在醫師、藥劑師或其他醫療專業人員監督或指導下方可使用的藥品。第四節
物質的利用2.中草藥中藥主要由植物藥(根、莖、葉、果)、動物藥(內臟、皮、骨、器官等)和礦物藥組成。因植物藥占中藥的大多數,所以中藥也稱中草藥。聆謝謝聽第六章運動與力PART0601第一節位置與運動03第三節簡單機械02第二節常見的力目錄位置與運動1第一節
生命的本質熱身體驗學習指導1.了解運動的相對性和參照物,以及描述運動的主要變量和簡單圖表。2.認識運動與力的關系,理解牛頓運動定律的含義。3.知道杠桿、滑輪、斜面等簡單機械的原理及應用。第一節
位置與運動一、運動的相對性與參照物1.參照物在研究機械運動時,人們事先選定的、假設不動的,作為基準的物體叫做參照物。2.坐標系為了定量地描述物體的位置及位置的變化,需要建立適當的坐標系。第一節
位置與運動二、運動的描述1.描述運動的物理量位移和速度都是有方向性的。速度、位移、時間之間的關系式為:v=stv——速度——米每秒(m/s)s——位移——米(m)t——時間——秒(s)第一節
位置與運動2.描述運動的圖象(1)位移-時間圖象(s-t圖象)(2)速度-時間圖象(v-t圖象)第一節
位置與運動三、勻速直線運動1.速度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在不同的位移或時間段中,位移與時間的比值是一個定值,這個定值就是該運動的速度。第一節
位置與運動2.加速度作勻速運動的物體加速度為零。3.理想狀態與實際的結合勻速直線運動僅為理想狀態。如果一物體處于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則該物體處于受力平衡狀態。第一節
位置與運動四、勻變速直線運動1.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第一節
位置與運動2.自由落體運動第一節
位置與運動常見的力2一、常見的力第二節
常見的力1.重力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系是:2.彈力3.摩擦力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計算公式為:二、受力分析第二節
常見的力1.力的三要素第二節
常見的力2.力的合成第二節
常見的力3.力的分解三、運動與力的關系第二節
物質的變化1.牛頓第一定律牛頓第一定律,又稱慣性定律,主要說的是: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變這種運動狀態。2.牛頓第二定律牛頓第二定律說的是物體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牛頓第二定律的數學表達式為:F=ma第二節
物質的變化3.牛頓第三定律牛頓第三定律的內容主要有: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同時在同一條直線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F=-F′。簡單機械3一、杠桿第三節
簡單機械1.杠桿原理要使杠桿平衡,作用在杠桿上的兩個力(動力和阻力)的大小跟它們的力臂成反比。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用代數式表示為:第三節
簡單機械2.杠桿應用二、滑輪第三節
簡單機械1.定滑輪2.動滑輪第三節
簡單機械3.滑輪組三、斜面第三節
簡單機械F表示力,S表示斜面長,h表示斜面高,物重為G。不計無用阻力時,根據功的原理可得:四、其他簡單機械第三節
簡單機械1.輪軸2.螺旋螺旋轉一周,重物被舉高一個螺距h(即兩螺紋間豎直距離),螺旋對重物做的功是Gh。依據功的原理得:第三節
簡單機械3.齒輪和齒輪組第三節
簡單機械4.劈聆謝謝聽第七章能量的表現形式PART0701第一節
能的各種表現形式03第三節
能源與可持續發展02第二節
能量的轉換目錄能的各種表現形式1第一節
生命的本質熱身體驗學習指導1.了解能量的含義,知道能有各種表現形式。2.知道能的各種表現形式之間可以相互轉換,并遵循能的守恒與轉換定律。3.了解能的守恒與轉換定律形成的過程。4.熟悉能源的分類。5.知道目前能源的狀況以及太陽能、核能等新能源的開發利用價值。第一節
能的各種表現形式一、聲現象1.聲音的產生和傳播第一節
能的各種表現形式2.聲音的特性(1)響度(2)音調(3)音色3.噪聲的危害和控制發聲體作無規則振動時發出的聲音被稱為噪聲,是妨礙、干擾的聲音。噪聲的水平用分貝(dB)表示。三個環節控制噪聲:防止噪聲產生,阻斷噪聲傳播,防止噪聲進入耳朵。第一節
能的各種表現形式二、熱現象1.內能2.溫度3.熱傳遞的三種方式(1)傳導:熱從物體溫度較高的部分沿著物體傳到溫度較低的部分,叫做傳導。(2)對流:對流是靠液體或氣體的流動來傳熱的,是液體和氣體中熱傳遞的主要方式,氣體的對流現象比液體更明顯。(3)輻射:由物體沿直線向外射出,叫做輻射。第一節
能的各種表現形式4.比熱容第一節
能的各種表現形式三、光現象1.光的直線傳播2.光的反射3.光的折射4.光的色散第一節
能的各種表現形式四、電現象1.電荷2.電流與電壓(1)電流(2)電壓3.不同物質的導電性4.簡單電路(1)電源(2)負載(3)導線(4)輔助設備第一節
能的各種表現形式五、磁現象1.簡單磁現象物體能夠吸引鐵、鈷、鎳等制成的物品,則該物品有磁性。具有磁性的物體被稱為磁體。第一節
能的各種表現形式2.磁場如果把磁針拿到一個磁體附近,它會發生偏轉。看來,磁體周圍存在著一種物質,能使磁針偏轉。這種物質看不見,摸不著。我們把它叫做磁場。磁場是電流、運動電荷、磁體或變化電場周圍空間存在的一種特殊形態的物質。第一節
能的各種表現形式3.電流的磁場由于磁體的磁性來源于電流,電流是電荷的運動,因而概括地說,磁場是由運動電荷或變化電場產生的。安培定則,也叫右手螺旋定則,是表示電流和電流激發磁場的磁感線方向間關系的定則。第一節
能的各種表現形式能量的轉換2一、功和能第二節
能量的轉換1.機械功用F表示力,l表示位移,用W表示力F所作的功,則有2.能量二、機械能守恒定律第二節
能量的轉換1.從守恒的角度選取某一平面為零勢能面,如果含有彈簧則彈簧處于原長時彈性勢能為零,系統末狀態的機械能和初狀態的機械能相等。第二節
能量的轉換2.從能量轉換的角度系統的動能和勢能發生相互轉換時,若系統勢能的減少量等于系統動能的增加量,系統機械能守恒。第二節
能量的轉換3.從能量轉移的角度系統中有A、B兩個物體或更多物體,若A機械能的減少量等于B機械能的增加量,系統機械能守恒。三、能量轉換和守恒定律第二節
能量的轉換能量既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會憑空消失,它只能從一種形式轉換為其他形式,或者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在轉換或轉移的過程中,能量的總量不變。這就是能量守恒定律。摩擦生熱是通過克服摩擦做功將機械能轉換為內能;水壺中的水沸騰時水蒸氣對壺蓋做功將壺蓋頂起,表明內能轉換為機械能;電流通過電熱絲做功可將電能轉換為內能等等,這些實例說明了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間可以相互轉換。能源與可持續發展3一、能源家族第三節
能源與可持續發展1.能源分類能源按成因可分為兩大類: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一次能源是指自然界中不需進行加工,可以直接應用的能源。二次能源是指一次能源經過加工而轉換成另一種形式的能源(不管轉換幾次),如煤氣、焦炭、汽油、電力、蒸汽、酒精、人工沼氣等。按能源性質分為燃燒型和非燃燒型根據能源消耗后是否造成環境污染分為污染型和清潔型能源在一次能源中,依據其利用情況可分為常規能源和新能源第三節
能源與可持續發展2.能源危機能源危機是指因為能源供應緊缺或是價格上漲而影響經濟。這通常涉及石油、電力或其他自然資源的短缺。3.世界能源供應和消費趨勢(1)多元化(2)清潔化(3)高效化(4)全球化(5)市場化二、核能第三節
能源與可持續發展1.鏈式裂變反應第三節
能源與可持續發展2.核電站核電站是利用原子核裂變反應所放出的核能,驅動汽輪發電機組進行發電的發電廠。第三節
能源與可持續發展3.核能優勢其一,它的能量非常巨大,而且非常集中。其二,運輸方便,地區適應性強。其三,儲量豐富,用之不盡。三、太陽能第三節
能源與可持續發展人們利用太陽能的方法主要有三種,一是光熱轉換;二是光電轉換;三是光化學轉換。1.光熱轉換光熱轉換是將太陽輻射到地球上的光能轉換為地球上其他物質內能的過程。第三節
能源與可持續發展2.光電轉換要將太陽光直接轉換成電能,就需要采用能量轉換裝置,太陽能電池實際上就是一種光電能量轉換器。3.光化學轉換光化學轉換是利用光和物質相互作用引起的化學反應。聆謝謝聽第八章地球概貌及地球物質PART0801第一節
地球概貌03第三節
巖石與土壤02第二節
地球的圈層結構目錄04第四節
水和空氣地球概貌1第一節
生命的本質熱身體驗學習指導1.了解地球的內部以及地表的基本特征。2.了解巖石、土壤、水和空氣等物質的基本性質。3.了解地球儀、地圖的主要標識和功用。4.了解人類對地球形狀的探索歷史。第一節
地球概貌一、人類探索地球形狀的歷史第一節
地球概貌人類對地球的認識大概經歷了從“非球體”到“球體”、從“球體”到“不是真正的球體”兩大階段。第一節
地球概貌我國古代則有“天圓地方”的說法,認為天是圓形的,像一把張開的大傘覆蓋在地上;地是方形的,像一個棋盤,日月星辰在天空中過往,即“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盤”。這一學說后來修正成“地法覆盤”,認為地像彎曲的盤子,扣在蓋的下方。第一節
地球概貌確切地說,地球近似于一個赤道突出、兩極扁平的橢球體,而且北極略突、南極略平。赤道并不是一個正圓,而是近似橢圓形;從兩極到地球中心的距離為6356.8千米,比從赤道到地球中心的距離(6378.2千米)短21.4千米;赤道面不是地球的對稱面,若與標準橢球體相比,北極凸出14米,南極凹進24米,南緯45°附近有隆起,北緯45°附近又有凹陷;而且地球表面凹凸不平,有巍峨的高山、起伏的丘陵、浩瀚的海洋,高低相差懸殊。盡管如此,從宏觀上看,地球仍然是近似球形的球體。二、地球的特征參數地球近似于一個赤道突出、兩極扁平的橢球體,如果把地球扁平的程度稱為扁率f,扁率f的計算公式為:
其中a為地球赤道半徑,即橢球體半長軸,b為地球的極半徑,即半短軸。地球的扁率為1/298.257223563。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地球的扁率是相當小的。第一節
地球概貌三、地形地貌1.陸地地貌陸地的最高點是海拔8844.43米的珠穆朗瑪峰,最低點是死海洼地,低于海平面392米,高低相差達到9240米。按照高程和起伏變化,陸地地貌可分為山地、高原、平原、丘陵和盆地五種主要類型第一節
地球概貌2.海底地貌海底地貌可分為大陸邊緣、大洋盆地、大洋中脊三大單元。第一節
地球概貌四、地圖與地球儀1.地圖地圖是根據一定的數學法則,使用地圖語言,通過制圖綜合,表示地面上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聯系及其在時間中的變化和發展的圖形。地圖的基本要素是比例尺、圖例、指向標地圖的基本特性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可量測性。二是直觀性。三是一覽性。地圖按其內容可分為普通地圖和專題地圖兩大類。第一節
地球概貌2.地球儀地圖按其外形特征可分為地球儀、立體地圖和平面地圖?,F代的地球儀有以下幾種類型:①經緯網格地球儀,球面上只有經緯網格以及度數的注記,也稱經緯儀;②政區地球儀,一種表示行政區劃分的地球儀;③地形地球儀,一種表示地形的地球儀,球面可分為平面和立體隆起兩種。第一節
地球概貌地球的圈層結構2一、地球外圈第二節
地球的圈層結構1.大氣圈2.生物圈3.水圈二、地球內圈第二節
地球的圈層結構1.地殼地殼在地表至莫霍界面之間,直接與外部圈層接觸。第二節
地球的圈層結構2.地幔地幔介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間,一般指地表以下35千米與2900千米之間的部分。3.地核地核一般指離地表2900千米以下部分。三、地球圈層的形成和演化第二節
地球的圈層結構1.內部圈層的形成和演化2.大氣圈的形成和演化3.水圈的形成和演化4.生物圈的形成和演化巖石與土壤3一、巖石圈的物質組成第三節
巖石與土壤1.巖漿巖巖漿巖又稱火成巖,是由巖漿噴出地表或侵入地殼冷卻凝固所形成的巖石。巖漿巖約占地殼總體積的65%,易出現于板塊交界地帶的火山區。第三節
巖石與土壤2.沉積巖沉積巖又稱為水成巖,主要有石灰巖、砂巖、頁巖、生物沉積巖等,是由風化的碎屑物和溶解的物質經過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和成巖作用而形成的。第三節
巖石與土壤3.變質巖在地殼中早先形成的巖漿巖、沉積巖,在地質作用下受到高溫、高壓,其礦物成分和巖石結構發生變質作用,形成變質巖。二、常見的礦物第三節
巖石與土壤常見的造巖礦物只有十余種,如石英、正長石、斜長石、黑云母、白云母、角閃石、輝石、橄欖石等,其余屬非造巖礦物。礦物分為五類:自然元素類、硫化物類、氧的化合物類、鹵化物類、含氧鹽類。自然元素類的礦物有90多種。如金、銀、鉑、硫(硫黃)、金剛石、石墨。硫化物類礦物,目前已知300多種。如黃銅礦(CuFeS2)、雄黃(AsS)、雌黃(As2S3)、黃鐵礦(FeS2)、方鉛礦(PbS)。第三節
巖石與土壤氧的化合物類礦物約200種。如石英(SiO2)、剛玉(Al2O3)、軟錳礦(MnO2)、赤鐵礦(Fe2O3)、蛋白石(SiO2·nH2O)、磁鐵礦(FeFe2O4)、褐鐵礦。鹵化物類礦物約120種。如螢石(CaF2)(又稱氟石)、鉀鹽(KCl)。含氧鹽類礦物,是地殼中分布最廣和最常見的礦物,約占已知礦物總數的三分之二。含氧鹽類礦物又可以分為硅酸鹽類、硼酸鹽類、硫酸鹽類、鎢酸鹽類、磷酸鹽類等。三、土壤第三節
巖石與土壤在現代科學意義上,土壤通常是指位于陸地表層和淺水域底部、由有機物質和無機物質組成的、具有一定肥力而能夠生長植物的疏松層,其厚度一般為1~2米以內。第三節
巖石與土壤1.土壤的組成礦物質是土壤中最基本的組分,重量占土壤固體物質總重量的90%以上。土壤中的有機部分指來源于生物體的土壤物質。此外,土壤的組成還包括水分和空氣。2.土壤的分類按土壤質地分類,土壤可以分為砂質土、黏質土、壤土。3.土壤的形成水和空氣4一、地球上的水第四節
水和空氣1.水的物理性質2.地球上水的分布(1)陸地水(2)海水第四節
水和空氣3.地球上的水循環和水量平衡二、空氣第四節
水和空氣1.空氣的組成空氣的組成可以分為三部分:干潔的空氣、水汽和各種雜質。第四節
水和空氣2.大氣的作用第一,氮氣和氧氣維持生命。第二,二氧化碳調節氣溫。第三,臭氧吸收紫外線。第四,水汽影響溫度。第五,固體雜質影響天氣現象。第四節
水和空氣3.大氣污染大氣污染系指由于人類活動或自然過程使某些物質進入大氣,呈現出足夠的濃度,達到了足夠的時間,并因此危害人體的舒適、健康,甚至危害了生態環境。全球性大氣污染問題:(1)溫室效應(2)臭氧層破壞(3)酸雨(4)光化學煙霧(5)霾第四節
水和空氣4.空氣質量監測聆謝謝聽第九章地球運動與所引起的變化PART0901第一節
晝夜與四季變化03第三節
地表的變化02第二節
天氣的變化目錄晝夜與四季變化1第一節
晝夜與四季變化熱身體驗學習指導1.了解地球的自轉、公轉及其地理意義。2.了解各種天氣現象及其成因。3.了解地表形態的變化及其成因。第一節
晝夜與四季變化一、地球的自轉及證據地球自轉是地球繞其本身軸線的旋轉,從北極上空看,為逆時針旋轉,即自西向東旋轉。地球自轉是周期性的運動,其自轉周期為一日。為了證明地球在自轉,法國物理學家傅科(Foucault)于1851年做了一次成功的擺動實驗,傅科擺由此而得名。實驗在法國巴黎先賢祠最高的圓頂下方進行,擺長67米,擺錘重28千克,懸掛點經過特殊設計使摩擦減少到最低限度。這種擺慣性和動量大,因而基本不受地球自轉影響而自行擺動,并且擺動時間很長。第一節
晝夜與四季變化在傅科擺實驗中,人們看到,擺動過程中擺動平面沿順時針方向緩緩轉動,擺動方向不斷變化。這種擺動方向的變化,是由于觀察者所在的地球沿著逆時針方向轉動的結果,地球上的觀察者看到相對運動現象,從而有力地證明了地球是在自轉。第一節
晝夜與四季變化二、晝夜變化與時間的確定地球自轉產生晝夜更替現象。由于地球是一個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因此向著太陽的半球是白天,背著太陽的半球是黑夜。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叫做晨昏線。地球不停地自轉,晝夜也就不斷地交替。第一節
晝夜與四季變化時區的劃分方法是:以0°經線為中央經線,把從西經7.5°到東經7.5°作為零時區(中時區);從零時區開始向東和向西每15個經度就劃分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北京市大學線性代數(行列式與矩陣)期末考試真題解析
- 2025年小學數學應用題競賽試卷:一年級上學期應用題解題競賽
- 2025年教師進修項目審批流程及規范
- 護理病例討論實施要點
- 2025年資產評估實務(二)無形資產評估模擬試卷(含評估創新)
- 勞動課標解讀課件
- 培訓講座課件
- 針對性訓練計算機二級Python試題及答案
- 2025年教師資格證考試學科知識(初中數學)模擬試卷:函數與方程深度解讀
- 2025年貴金屬首飾檢測員中級寶石鑒定模擬試題(含答案)寶石鑒定案例分析
- 非遺扎染創新創業計劃書
- 超星爾雅學習通《先秦諸子導讀(浙江大學)》2025章節測試附答案
- 江蘇社工考試試題及答案
- 2025年勞務合同模板電子版簡短一點
- 二級建造師繼續教育題庫(帶答案)
- 市場監管投訴舉報培訓
- 《新能源乘用車二手車鑒定評估技術規范 第1部分:純電動》
- 課題申報參考:西藏地方與祖國關系史融入當地高校“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課教學研究
- 【MOOC】《C++程序設計基礎》(華中科技大學)章節作業中國大學慕課答案
- 《南方航空公司匯率風險管理策略案例分析》
- 病房心臟驟停應急演練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