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核技術利用建設項目(公示版)江蘇省中醫院生態環境部監制表1項目基本情況 -1-表2放射源 -5-表3非密封放射性物質 -5-表4射線裝置 -6-表5廢棄物(重點是放射性廢棄物) -7-表6評價依據 -8-表7保護目標與評價標準 -11-表8環境質量和輻射現狀 -19-表9項目工程分析與源項 -24-表10輻射安全與防護 -32-表11環境影響分析 -41-表12輻射安全管理 -55-表13結論與建議 -59-表14審批 -64--1-建設項目名稱新建DSA診療及改建SPECT/CT機房項目建設單位江蘇省中醫院(統一社會信用代碼:12320000466002630P)法人代表姓名方祝元聯系人潘兆春聯系電冊地址南京市秦淮區漢中路155號項目建設地點南京市秦淮區漢中路155號立項審批部門/批準文號/建設項目總投資(萬元)項目環保總投資(萬元)資比例(環保投資/總投資)5.3%項目性質團新建團改建□擴建□其他/放射源□Ⅰ類□Ⅱ類□Ⅲ類□Ⅳ類□Ⅴ類使用□Ⅰ類(醫療使用)□Ⅱ類Ⅲ類□Ⅳ類Ⅴ類非密封放射性物質□制備PET用放射性藥物/團乙丙射線裝置□Ⅱ類□Ⅲ類□Ⅱ類□Ⅲ類其他/項目概述:一、建設單位基本情況、項目建設規模及由來江蘇省中醫院創建于1954年10月,為全國首批成立的省級中醫醫院之一,目前已發展成為一所大型綜合性三級甲等中醫院。江蘇省中醫院位于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漢中路155號,石鼓路將醫院分成南、北兩個院區。為了更好地為患者服務,提高醫院的醫療質量,江蘇省中醫院擬在北院門-2-管電流為1000mA),用于醫學診斷及介入治療;擬將北院7號樓一層核醫學科(該SrP乙級非密封放射性物質工作場所,該場所已于2014年7月28日取得江蘇省環境保護廳的批復文件(編號:蘇環輻(表)審[2014]098號),并于2015年12月通過竣工環保驗收)原有Skylight型SPECT/CT(使用99mTc放射性核素,日等效最大操作量為滿足該SPECT/CT的使用空間要求,擬將原SPECT/CT機房東墻東移4.45m至原控制室東墻,將原控制室東側的辦公室改造為控制室,該工作場所其他布局及核素種類、操作量不變。江蘇省中醫院擬于北院門診樓一層急診配備1臺256排CT(型號:Revolution),該項目另行填報登記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安全和防護條例》、《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安全許可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的規定,江蘇省中醫院新建DSA診療及改建SPECT/CT機房項目需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受江蘇省中醫院的委托,南京瑞森輻射技術有限公司承擔了該單位新建DSA診療及改建SPECT/CT機房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依照《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生態環境部令第1號,2018年修正),本項目為新建DSA診療及改建SPECT/CT機房項目,屬于“191核技術利用建設項目”中的“使用Ⅲ類放射源、Ⅱ類射線裝置的;乙級非密封放射性物質工作場所”項目,確定為編制環境影響報告表。我公司通過資料調研、項目工程分析、現場勘察及現場監測等工作的基礎上,編制了該項目環境影響報告表。該醫院新建DSA診療及改建SPECT/CT機房項目情況見下表:表1-1江蘇省中醫院新建DSA診療及改建SPECT/CT機房項目情況一覽表射線裝置序號射線裝置名稱型號數量管電壓(kV)管電流(mA)射線裝置類別工作場所名稱種類環評情況備注1DSA(Artisceiling型)1北院門診樓一層使用本次環評///2SPECT/CT(CT670ES型)1440Ⅲ類號樓一層核醫學科3CT(Revolution型)1740Ⅲ類北院門診樓一層另行填報登記表-3-非密封放射性物質序號工作場所核素名稱日等效最大操作量*(Bq)工作場所名稱活動種類環評情況備注199mTc2.775×108號樓一層核醫學科使用已環評、許可、驗收/注:*SPECT/CT機房改建前后使用非密封放射性物質的種類及數量保持不變。二、項目選址情況江蘇省中醫院位于南京市秦淮區漢中路155號,本次項目均位于北院,北院院區東側為莫愁路,南側為石鼓路,西側為離休干部小區及金澤大廈,北側為漢中路。本項目地理位置示意見附圖1,江蘇省中醫院北院院區總平面及周圍環境示意圖見附圖。本次新建DSA診療及改建SPECT/CT機房項目主要包括:1、于北院門診樓一層急診新建1座DSA機房并配備1臺DSA(型號:Artisceiling,管電壓為125kV,管電流為1000mA),用于醫學診斷及介入治療。DSA機房東側為衛生間,南側為院內道路,西側為衛生間、洗手池及患者通道,北側為控制室、設備間、污洗間及走廊,下方為土層,上方為候診區及診室。北院門診樓一層DSA機房平面布置及周圍環境示意圖見附圖3。2、擬將北院7號樓一層核醫學科原有Skylight型SPECT/CT更換為CT670ES型SPECT/CT(管電壓為140kV,管電流為440mA),并將原SPECT/CT機房東墻東移4.45m至原控制室東墻,將原控制室東側的辦公室改造為控制室,該工作場所其他布局不變。改建后,該SPECT/CT機房東側為控制室,南側為醫護走廊及搶救/運動平板室、高活注射室及服碘室,西側為患者走廊,北側院內道路,下方為自行車庫,上方為庫房。北院7號樓一層核醫學科平面布置及周圍環境示意圖見附圖5。三、原有核技術利用項目履行環保手續情況江蘇省中醫院目前已取得輻射安全許可證,證書編號為蘇環輻證〔00137〕,種類和范圍為“使用Ⅱ類、Ⅲ類射線裝置;使用非密封放射性物質,乙級非密封放射性物質工作場所”,有效期至:2022年6月3日。醫院原有輻射安全許可證正副本見附件3,原有核技術利用項目基本情況一覽表見附件4。四、實踐正當性分析本項目的運行,可為病人提供放射診斷及治療服務,并可提高當地醫療衛生水平,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經輻射防護屏蔽和安全管理后,其獲得的利益遠大-4-于對環境的影響,符合《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GB18871-2002)“實踐的正當性”的原則。-5-序號核素名稱總活度(Bq)/(Bq)×枚數類別活度種類用途使用場所貯存方式與地點備注/////////注:放射源包括放射性中子源,對其要說明是何種核素以及產生的中子流強度(n/s)序號核素名稱理化性質種類年最大用量(Bq)用途操作方式使用場所貯存方式與地點199mTc液態/低毒/2.775×10102.775×1086.66×1012放射診斷注射,簡單操作(引用原環評)核醫學科按需訂購,不貯存,核醫學科門診使用(已許可,本項目核素種類、操作量不變)///////////注:日等效最大操作量和操作方式見《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GB18871-2002)。-6-科研、教學等用途的各種類型加速器序號名稱類別數量加速粒子最大能量(MeV)額定電流(mA)/劑量率(Gy/h)用途工作場所備注///////////(二)X射線機,包括工業探傷、醫用診斷和治療、分析等用途序號名稱類別數量最大管電壓(kV)最大管電流(mA)用途工作場所備注1DSA1Artisceiling型介入治療北院門診樓一層/2SPECT/CTⅢ類1CT670ES型440醫療診斷核醫學科///////////(三)中子發生器,包括中子管,但不包括放射性中子源名稱類別數量最大管電壓(kV)最大靶電流(μA)用途工作場所氚靶情況備注活度(Bq)貯存方式數量//////////////-7-名稱狀態核素名稱月排放量年排放排放口濃度暫存情況最終去向臭氧和氮氧化物//微量微量/不暫存通過排風系統排入外環境,臭氧常溫下自動分解DSA手術過程中產生的棉簽、紗布、手套、器具等醫療廢物///暫存在機房內的廢物桶手術結束后集中收集,作為醫療廢物由醫院統一委托有資質單位進行處置沾有99mTc放射性核素的注射器、手套、擦拭廢紙及廢活性炭等99mTc/小于清潔解控水平(1×102Bq/g)存放于專用放射性廢物鉛桶與放射性廢物間存放十個半衰期,達到清潔解控水平推薦值后,由醫院統一作為普通醫療廢物處理含99mTc放射性核素的衛生間下水及清洗廢水液體99mTc/總β<10Bq/L流入衰變池中自然衰變十個半衰期,達到排放標準后,排放至醫院污水處理站含有99mTc等液態放射性藥物操作時揮發的微量氣溶膠99mTc/微量微量微量不暫存在通風櫥中操作,經通風櫥管道內及屋頂排放口活性炭裝置過濾后排放/////////mgL,固體為mg/kg,氣態為mg/m3;年排放總量用kg。2.含有放射性的廢物要注明,其排放濃度、年排放總量分別用比活度(Bq/L或Bq/kg或Bq/m3)和活度(Bq)。-8-(1)《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2014年修訂版),2015年1月1日起施;(2)《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修正版),2018年12月29日發布施行;(3)《中華人民共和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2003年10月1日起實施;(4)《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安全和防護條例》,國務院令第449號,2005年12月1日起施行;2019年修改,國務院令709號,2019年3月2日施行;(5)《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2017年修訂版),國務院令第682號,2017年10月1日發布施行;(6)《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安全許可管理辦法》(2019年修正本),生態環境部部令第7號,2019年8月22日起施行;(7)《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2018年修正本),生態環境部第1號公布,2018年4月28日起施行;(8)《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安全和防護管理辦法》,環保部令第18號,2011年5月1日起施行;(9)《關于核技術利用輻射安全與防護培訓和考核有關事項的公告》,生態環境部公告2019年第57號,2020年1月1日起施行;(10)《關于發布〈射線裝置分類〉的公告》,環境保護部、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公告2017年第66號,2017年12月5日起施行;(11)《放射性廢物安全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612號,2012年3月1日起施行;(12)《江蘇省輻射污染防治條例》(2018年修正本),2018年5月1日起實(13)《關于建立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事故分級處理報告制度的通知》國家環保總局,環發[2006]145號,2006年9月26日起施行;(14)《關于啟用環境影響評價信用平臺的公告》,生態環境部公告2019年第39號,2019年10月25日發布;-9-(15)《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編制監督管理辦法》,生態環境部部令第9號,2019年11月1日起施行;(16)《關于發布<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編制監督管理辦法>配套文件的公告》,生態環境部公告2019年第38號,2019年10月25日發布;(17)《省政府關于印發江蘇省國家級生態保護紅線規劃的通知》,蘇政發〔2018〕74號,2018年6月9日發布;(18)《省政府關于印發江蘇省生態空間管控區域規劃的通知》,蘇政發〔2020〕1號,2020年1月8日發布;(19)《江蘇省政府關于印發江蘇省“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方案的通知》,蘇政發〔2020〕49號,2020年6月21日發布;(20)《關于明確核技術利用輻射安全監管有關事項的通知》,環辦輻射函[2016]430號,2016年3月7日發布。(1)《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GB18871-2002);(2)《醫用X射線診斷放射防護要求》(GBZ130-2013);(3)《放射診斷放射防護要求》(GBZ130-2020);(4)《醫用X射線CT機房的輻射屏蔽規范》(GBZ/T180-2006);(5)《臨床核醫學放射衛生防護標準》(GBZ120-2006);(6)《操作非密封源的輻射防護規定》(GB11930-2010);(7)《職業性外照射個人監測規范》(GBZ128-2019);(8)《建筑施工場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12523-2011);(9)《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總綱》(HJ2.1-2016);(10)《輻射環境保護管理導則核技術利用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11)《輻射環境監測技術規范》(HJ/T61-2001);(12)《核輻射環境質量評價的一般規定》(GB11215-1989);(13)《環境地表γ輻射劑量率測定規范》(GB/T14583-1993)。(1)江蘇省中醫院新建DSA診療及改建SPECT/CT機房項目地理位置示-10-見附圖1);(2)江蘇省中醫院北院院區總平面及周圍環境示意圖(見附圖2);(3)江蘇省中醫院北院門診樓一層DSA機房平面布置及周圍環境示意圖(見附圖3);(4)江蘇省中醫院北院門診樓二層平面布置及周圍環境示意圖(見附圖3);(5)江蘇省中醫院北院7號樓一層核醫學科平面布置及周圍環境示意圖(見(6)江蘇省中醫院北院7號樓負一層平面布置及周圍環境示意圖(見附圖6);(7)江蘇省中醫院北院7號樓二層平面布置及周圍環境示意圖(見附圖7)。(1)項目委托書(見附件1);(2)射線裝置使用承諾書(見附件2);(3)輻射安全許可證正副本復印件(見附件3);(4)原有核技術利用項目基本情況一覽表(見附件4);(5)本項目輻射環境現狀監測報告(見附件5);(6)核醫學科原環評批復及驗收監測報告主要內容(見附件6);(7)2019年度輻射工作人員個人劑量檢測報告(見附件7);(8)醫院輻射工作人員培訓證明(見附件8);(9)建設項目環評審批基礎信息表(見附件9)。-11-根據《輻射環境保護管理導則核技術利用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內容和格式》(HJ10.1-2016)的要求,以及本項目輻射特性,確定本項目評價范圍為本次新建DSA診療及改建SPECT/CT機房項目機房實體屏蔽墻體邊界外周圍50m范圍內區本次新建DSA診療及改建SPECT/CT機房項目周圍50m評價范圍除改建SPECT/CT機房所在核醫學科工作場所南至離休干部小區(約35m處)、西至金澤大廈(約18m處)、北至漢中路(約17m處)外,核醫學科工作場所東側及新建DSA機房四側均位于醫院邊界內。醫院南側的離休干部小區、西側的金澤大廈距本項目改建SPECT/CT表7-1本項目保護目標一覽表項目環境保護目標距本項目最近距離人口規模診療項目北院門診樓一層輻射工作人員//北院門診樓其他醫務人員、病患、周圍眾/0m醫技樓其他醫務人員、病患、周圍公眾SPECT/CT機房項目北院7號樓一層輻射工作人員//北院7號樓其他醫務人員、病患、周圍眾/0m離休干部小區居民35m(約28戶)金澤大廈公眾西側漢中路行人本項目評價范圍內不涉及江蘇省國家級生態保護紅線區域和江蘇省生態空間管控區域。-12-1、《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GB18871-2002):工作人員職業照射和公眾照射劑量限值對象要求職業照射劑量限值應對任何工作人員的職業照射水平進行控制,使之不超過下述限值:①由審管部門決定的連續5年的年平均有效劑量,20mSv②任何一年中的有效劑量,50mSv③眼晶體的年當量劑量,150mSv④四肢(手和足)或皮膚的年當量劑量,500mSv公眾照射劑量限值實踐使公眾有關關鍵人群組的成員所受的平均劑量估計值不應超過下述限值:①年有效劑量,lmSv;②特殊情況下,如果5個連續年的年平均劑量不超過lmSv,則某一單一年份的有效劑量可提高到5mSv。劑量約束值通常應在公眾照射劑量限值10%~30%(即0.1mSv/a~0.3mSv/a)的范圍之內。輻射工作場所的分區應把輻射工作場所分為控制區和監督區,以便于輻射防護管理和職業照射控制。控制區:注冊者和許可證持有者應把需要和可能需要專門防護手段或安全措施的區域定為控制區,以便控制正常工作條件下的正常照射或防止污染擴散,并預防潛在照射或限制潛在照射的范圍。監督區:注冊者和許可證持有者應將下述區域定為監督區:這種區域未被定為控制區,在其中通常不需要專門的防護手段或安全措施,但需要經常對職業照射條件進行監督和評價。2、《醫用X射線診斷放射防護要求》(GBZ130-2013):應滿足使用設備的空間要求。對新建、改建和擴建的X射線機房,其最小有效使用面積、最小單邊表2X射線設備機房(照射室)使用面積及單邊長度機房類型機房內最小有效使用面積2m機房內最小單邊長度mCT機304.5雙管頭或多管頭X射線機304.5單管頭X射線機203.5碎石機房3全身骨密度儀2.5乳腺機2.5口腔CT(坐/站位)掃描52-13-口腔牙片機35.3X射線設備機房屏蔽防護應滿足如下要求:a同類型X射線設備機房的屏蔽防護應不小于表3要求。機房類型有用線束方向鉛當量mm非有用線束方向鉛當量mm標稱125kV以上的攝影機房32稱125kV及以下的攝影機房、口腔CT、牙科全景機房(有頭顱攝影)21透視機房、全身骨密度儀機房、口內牙片機房、牙科全景機房、無頭顱攝影)、乳腺機房11介入X射線設備機房22CT機房2.5(較大工作量)aa按GBZ/T180的要求5.4在距機房屏蔽體外表面0.3m處,機房的輻射屏蔽防護,應滿足下列要求:a)具有透視功能的X射線機在透視條件下檢測時,周圍劑量當量率控制目標值應不大于2.5μSv/h;測量時,X射線機連續出束時間應不大于儀器響應時間。b)CT機、乳腺攝影、口內牙片攝影、牙科全景攝影、牙科全景頭顱攝影和全身骨密度儀機房當量率控制目標值應不大于2.5μSv/h;其余各種類型攝影機房外人員可能受到照射的年有效劑量約束值應不大于0.25mSv;測量時,儀器讀出值應經儀器響應時間和劑量檢定因子修正后得出實際劑量率。X種類要求的工作人員、患者和受檢者防護用品與輔助防護設施,其數量應滿足開展工作需要,對陪檢者應至少配備鉛防護衣;防護用品和輔助防護設施的鉛當量應不低于0.25mmPb;應為不同年齡兒童的不同檢查,配備有保護相應組織和器官的防護用品,防護用品和輔助防護設施的鉛當量應不低于0.5mmPb。施配置要求放射檢查類型工作人員患者和受檢者個人防護用品輔助防護設施個人防護用品輔助防護設施CT體層掃描(隔室)——鉛橡膠性腺防護圍裙(方形)或方巾、鉛橡膠頸套、鉛橡膠帽子—介入放射操作鉛橡膠圍裙、鉛橡膠頸套、鉛橡膠帽子、鉛防護眼鏡選配:鉛橡膠手鉛懸掛防護屏、鉛防護吊簾、床邊防護簾、床側防護屏選配:移動鉛防鉛橡膠性腺防護圍裙(方形)或方巾、鉛橡膠頸套、鉛橡膠帽子、陰影屏蔽器具—-14-套護屏風注:“—”表示不需要求。3、《放射診斷放射防護要求》(GBZ130-2020):5X射線設備防護性能的技術要求5.8介入放射學、近臺同室操作(非普通熒光屏透視)用X射線設備防護性能的專用要求5.8.1介入放射學、近臺同室操作(非普通熒光屏透視)用X射線設備應滿足其相應設備類型的防護性能專用要求。5.8.2在機房內應具備工作人員在不變換操作位置情況下能成功切換透視和攝影功能的控制鍵。X射線設備應配備能阻止使用焦皮距小于20cm的裝置。5.8.4介入操作中,設備控制臺和機房內顯示器上應能顯示當前受檢者的輻射劑量測定指示和多次曝光劑量記錄。6X射線設備機房防護設施的技術要求窗、管線口和工作人員操作位。6.1.2X射線設備機房(照射室)的設置應充分考慮鄰室(含樓上和樓下)及周圍場所的人員防護與安全。6.1.3每臺固定使用的X射線設備應設有單獨的機房,機房應滿足使用設備的布局要求;每臺牙椅獨立設置診室的,診室內可設置固定的口內牙片機,供該設備使用,診室的屏蔽和布局應滿足口內牙片機房防護要求。6.1.4移動式X射線機(不含床旁攝影機和急救車配備設備)在使用時,機房應滿足相應布局要。目和技術改造、技術引進項目的X射線設備機房,其最小有效使用面積、最小單邊長度應符合表2表2X射線設備機房(照射室)使用面積及單邊長度機房類型機房內最小有效使用面積d2m機房內最小單邊長度emCT機(不含頭顱移動CT)304.5管頭或多X射線設備a(含C形臂)304.5203.5專用機c、碎石定位機、CBCT臥位掃描3.0乳腺機、全身骨密度儀2.5-15-牙科全景機、局部骨密度儀、口腔CBCT坐位掃描/站位掃描52.0口內牙片機36.2X射線設備機房屏蔽機房類型有用線束方向鉛當量mmPb非有用線束方向鉛當量mmPb標稱125kV以上的攝影機房3.02.0標稱125kV及以下的攝影機房2.0C形臂X射線設備機房2.02.0口腔CBCT、牙科全景機房(有頭顱攝影)2.0透視機房、骨密度儀機房、口內牙片機房、牙科全景機房(無頭顱攝影)、碎石機房、模擬定位機房、乳腺攝影機房、乳腺CBCT機房CT機房(不含頭顱移動CT)CT模擬定位機房2.56.3X射線設備機房屏蔽體外劑量水平6.3.1機房的輻射屏蔽防護,應滿足下列要求:aXSvh;測量時,X射線設備連續出束時間應大于儀器響應時間;CBCT和全身骨密度儀機房外的周圍劑量當量率應不大于2.5μSv/h;c)具有短時、高劑量率曝光的攝影程序(如DR、CR、屏片攝影)機房外的周圍劑量當量率應Svh.25mSv;d)車載式診斷X射線設備工作時,應在車輛周圍3m設立臨時控制區,控制區邊界的周圍劑量6.4X射線設備工作場所防護6.4.1機房應設有觀察窗或攝像監控裝置,其設置的位置應便于觀察到受檢者狀態及防護門開閉情況。6.4.2機房內不應堆放與該設備診斷工作無關的雜物。6.4.3機房應設置動力通風裝置,并保持良好的通風。6.4.4機房門外應有電離輻射警告標志;機房門上方應有醒目的工作狀態指示燈,燈箱上應設置如“射線有害、燈亮勿入”的可視警示語句;候診區應設置放射防護注意事項告知欄。6.4.5平開機房門應有自動閉門裝置;推拉式機房門應設有曝光時關閉機房門的管理措施;工作-16-狀態指示燈能與機房門有效關聯。6.4.6電動推拉門宜設置防夾裝置。6.4.7受檢者不應在機房內候診;非特殊情況,檢查過程中陪檢者不應滯留在機房內。6.4.8模擬定位設備機房防護設施應滿足相應設備類型的防護要求。6.4.9CT裝置的安放應利于操作者觀察受檢者。6.4.10機房出入門宜處于散射輻射相對低的位置。應避開人員停留和流動的路線。6.4.12車載式診斷X射線設備的臨時控制區邊界上應設立清晰可見的警告標志牌(例如:“禁止進入X射線區”)和電離輻射警告標志。臨時控制區內不應有無關人員駐留。6.5X射線設備工作場所防護用品及防護設施配置要求X4基本種類要求的工作人員、受檢者防護用品與輔助防護設施,其數量應滿足開展工作需要,對陪檢者應至少配備鉛橡膠防護衣。6.5.2車載式診斷X射線設備機房個人防護用品和輔助防護設施配置要求按照其安裝的設備類型6.5.3除介入防護手套外,防護用品和輔助防護設施的鉛當量應不小于0.25mmPb;介入防護手mmPb用品鉛當量應不小于0.5mmPb;移動鉛防護屏風6.5.4應為兒童的X射線檢查配備保護相應組織和器官的防護用品,防護用品和輔助防護設施的6.5.5個人防護用品不使用時,應妥善存放,不應折疊放置,以防止斷裂。應配備足夠數量的移動鉛防護屏風。7X射線設備操作的防護安全要求7.8介入放射學和近臺同室操作(非普通熒光屏透視)用X射線設備操作的防護安全要求。7.8.1介入放射學、近臺同室操作(非普通熒光屏透視)用X射線設備應滿足其相應設備的防護安全操作要求。7.8.2介入放射學用X射線設備應具有記錄受檢者劑量的裝置,并盡可能將每次診療后受檢者受照劑量記錄在病歷中,需要時,應能追溯到受檢者的受照劑量。7.8.3除存在臨床不可接受的情況外,圖像采集時工作人員應盡量不在機房內停留;對受檢者實施照射時,禁止與診療無關的其他人員在機房內停留。7.8.4穿著防護服進行介入放射學操作的工作人員,其個人劑量計佩戴要求應符合GBZ128的規CX直方向透視時,球管應位于病人身體下方;水平方向透視時,工作人員可位于影像增強器一側,同時注意避免有用線束直接照射。-17-晝間4、《操作非密封源的輻射防護規定》(GB11930-2010);晝間5、《臨床核醫學放射衛生防護標準》(GBZ120-2006);6、《醫用放射性廢物的衛生防護管理》(GBZ133-2009):表B.1以核素活度濃度表示的清潔解控水平推薦值核素解控水平(Bq/g核素101102103注1:上述解控水平推薦值原則上只適用于在組織良好、人員訓練有素的工作場所對產生小量放射性固體廢物的醫學應用或實驗室。2:嚴禁為申報清潔解控而采用人工稀釋等方法來降低核素活度濃度。3:本表數值取自GB18871-2002附錄A,并與GBZ167-2005附錄B的取值相一致。7、《醫用X射線CT機房的輻射屏蔽規范》(GBZ/T180-2006);8、《建筑施工場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12523-2011);表1建筑施工場界環境噪聲排放限值單位:dB(A)夜間夜間7055綜合考慮《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GB18871-2002)及《放射診斷放射防護要求》(GBZ130-2020)確定本項目的管理目標,本項目劑量約束值為:職業人員年有效劑量不超過5mSv,公眾年有效劑量不超過0.1mSv;機房屏蔽體外30cm處劑量率目標控制值為2.5μSv/h。料:(1)《輻射防護導論》,方杰主編。(2)ICRP103號出版物,2007年,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3)《江蘇省環境天然貫穿輻射水平調查研究》(輻射防護第13卷第2期,1993年3月),江蘇省環境監測站。江蘇省室內、室外天然貫穿輻射所致(空氣吸收)劑量率(單位:nGy/h)室外劑量率室內劑量率均值79.57.0.3-18-(均值±3s)*.5*:評價時參考數值-19-衛生間衛生間一、項目位置、布局和周邊環境江蘇省中醫院位于南京市秦淮區漢中路155號,本次項目均位于北院,北院院區東側為莫愁路,南側為石鼓路,西側為離休干部小區及金澤大廈,北側為漢中路。本次新建DSA診療及改建SPECT/CT機房項目主要包括:管電壓為125kV,管電流為1000mA),用于醫學診斷及介入治療。2、擬將北院7號樓一層核醫學科原有Skylight型SPECT/CT更換為CT670ES型SPECT/CT(管電壓為140kV,管電流為440mA),并將原SPECT/CT機房東墻東移4.45m至原控制室東墻,將原控制室東側的辦公室改造為控制室,該工作場所其他布局及核素種類、操作量不變。醫院本次新建DSA診療及改建SPECT/CT機房項目周圍50m評價范圍除改建SPECT/CT機房所在核醫學科工作場所南至離休干部小區(約35m處)、西至金澤大廈(約18m處)、北至漢中路(約17m處)外,核醫學科工作場所東側及新建DSA院院內道路圖8-1北院門診樓一層DSA機房擬建址東側圖8-2北院門診樓一層DSA機房擬建址南側-20-CTCT機房擬建址走走廊圖8-3北院門診樓一層DSA機房擬建址西側圖8-4北院門診樓一層DSA機房控制室北側原原控制室,現擬將機房東擴至此SPECT/CT機房診室診室樓一層SPECT/CT機房改建址圖8-5北院門診樓一層DSA機房擬建址上方二、輻射環境現狀調查根據《環境地表γ輻射劑量率測定規范》(GB/T14583-1993)相關方法和要求,在進行環境現場調查時,于本次新建DSA診療及改建SPECT/CT機房項目擬建址及周圍環境進行布點,測量輻射劑量率現狀。監測結果見表8-1至表8-3,監測點位示監測單位:南京瑞森輻射技術有限公司檢測儀器:6150AD6/H+6150AD-b/H型X-γ輻射監測儀(設備編號:NJRS-126,檢定有效期:2019年11月13日~2020年11月12日,檢定單位:江蘇省計量科學研究院,檢定證書編號:Y2019-0101472)、CoMo170型α、β表面污染測量儀(設備NJRS,檢定單位: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檢定證書編號:DLhd2020-00512)測量范圍:1nSv/h~99.9μSv/h、0cps~20000cps-21-天氣:晴溫度:35C濕度:49%RH監測布點:根據《輻射環境監測技術規范》(HJ/T61-2001)有關布點原則進行布點。質量控制:本項目監測單位南京瑞森輻射技術有限公司已通過計量認證(證書編號:161012050353,檢測資質見附件5),具備有相應的檢測資質和檢測能力,監測按照南京瑞森輻射技術有限公司《質量管理手冊》和《輻射環境監測技術規范》 (HJ/T61-2001)的要求,實施全過程質量控制。監測人員、監測儀器及監測結果:監測人員均經過考核,所有監測儀器均經過計量部門檢定,并在有效期內,監測儀器使用前經過檢驗,監測報告實行二級審核。評價方法:參照江蘇省天然貫穿輻射劑量水平調查結果,評價項目周圍的輻射環境質量。圖8-7DSA機房擬建址周圍環境X-γ輻射檢測點位示意圖-22-表8-1DSA機房擬建址周圍X-γ輻射劑量率測點編號測點描述測量結果(nSv/h)1DSA機房擬建址內東部2DSA機房擬建址內西部3DSA機房擬建址東側4DSA機房擬建址南側5DSA機房擬建址西側6DSA機房擬建址北側947DSA機房擬建址上方注:1、測量數據未扣宇宙響應值;2、DSA機房擬建址下方為土層。圖8-8SPECT/CT機房改建址周圍環境X-γ輻射、β表面污染水平檢測點位示意圖表8-2SPECT/CT機房改建址周圍X-γ輻射劑量率測點編號測點描述測量結果(nSv/h)1SPECT/CT機房改建址內東部2SPECT/CT機房改建址內中部3SPECT/CT機房改建址內西部-23-4SPECT/CT機房改建址東側5SPECT/CT機房改建址南側6SPECT/CT機房改建址西側7SPECT/CT機房改建址北側8SPECT/CT機房改建址上方9SPECT/CT機房改建址下方醫院南側小區醫院西側金澤大廈醫院北側漢中路97注:1、測量數據未扣宇宙響應值;2、監測時,核醫學科工作場所無帶藥病人停留。由表8-1至表8-2監測結果可知,江蘇省中醫院新建DSA診療及改建SPECT/CT機房項目及其周圍環境貫穿輻射劑量率在94nSv/h~143nSv/h之間,位于江蘇省環境天然貫穿輻射水平漲落區間,屬江蘇省環境天然貫穿輻射本底水平。表8-3SPECT/CT機房改建址周圍β表面污染水平測點編號測點描述測量結果(Bq/cm2)1控制室地面0.032控制室臺面0.033SPECT/CT機房地面<0.014SPECT/CT機房墻面<0.01注:1、表面β放射性污染水平探測下限(LLD)為0.01Bq/cm2;2、監測時,核醫學科工作場所無帶藥病人停留。由表8-3監測結果可知,江蘇省中醫院SPECT/CT機房改建址周圍β表面污染水平不大于0.03Bq/cm2。-24-一、工程設備(一)DSA項目江蘇省中醫院擬于北院門診樓一層急診新建1座DSA機房并配備1臺DSA(型號:Artisceiling,管電壓為125kV,管電流為1000mA),用于醫學診斷及介入治療。ArtisceilingDSA,北院門診樓一層DSA機房平面布置及周圍環境示意圖見附圖3。圖圖像顯示系統平板探測器檢查床射線球管A裝置,包括X線球管及其附件、高壓發生器、X線控制器等,和圖像檢測系統,包括光柵、影像增強管、光學系統、線束支架、檢查床、輸出系統等部件組成。(二)改建SPECT/CT機房項目江蘇省中醫院擬將北院7號樓一層核醫學科原有Skylight型SPECT/CT更換為CT670ES型SPECT/CT(管電壓為140kV,管電流為440mA),并將原SPECT/CT機房-25-東墻東移4.45m至原控制室東墻,將原控制室東側的辦公室改造為控制室,該工作場北院7號樓一層核醫學科平面布置及周圍環境示意圖見附圖5。圖9-2本項目CT670ES型SPECT/CT外觀圖SPECT/CT的基本結構分3部分,即旋轉探頭裝置、電子線路、數據處理和圖像重建的計算機系統。SPECT/CT將功能顯像的SPECT與解剖顯像的CT圖像有機融合,像同時與同機CT圖像融合,實現SPECT的高敏感性優勢及CT的解剖準確性優勢互補,既可顯示病變的血液及功能改變,又可顯示其解剖學影像,有效提高病灶的檢出能力和定位能力,提高疾病診斷的準確率從而大大提高了診斷的效能。本項目核醫學科工作場所人流及物流具有自己的獨立通道,不與其他樓層交叉。因此,該工作場所為一個獨立的非密封放射性物質工作場所。二、工作原理及工作流程(一)DSA項目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技術是常規血管造影術和電子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相結合的產DSA的成像基本原理為:將受檢部位沒有注入造影劑和注入造影劑后的血管造影X射線熒光圖像,分別經影像增強器增益后,再用高分辨率的電視攝像管掃描,將圖像分割成許多的小方格,做成矩陣化,形成由小方格中的像素所組成的視頻圖像,經對數增幅和模/數轉換為不同數值的數字,形成數字圖像并分別存儲起來,然后輸入電子計算機處理并將兩幅圖像的數字信息相減,獲得的不同數值的差值信號,再經對比度增強和數-26-/模轉換成普通的模擬信號,獲得了去除骨骼、肌肉和其他軟組織,只留下單純血管影像的減影圖像,通過顯示器顯示出來。通過DSA處理的圖像,使血管的影像更為清晰,在進行介入手術時更為安全。DSA系統結構圖見圖9-3。介入治療是在醫學影像設備的引導下,通過置入體內的各種導管(約1.5-2毫米粗)的體外操作和獨特的處理方法,對體內病變進行治療。介入治療具有不開刀、創傷小、恢復快、效果好的特點,目前,基于數字血管造影系統指導的介入治療醫生已能把導管或其他器械,介入到人體幾乎所有的血管分支和其他管腔結構(消化道、膽道、氣管、鼻管、心臟等),以及某些特定部位,對許多疾病實施局限性治療。作流程本項目DSA工作流程及產污環節如圖9-4,DSA在進行曝光時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檢查減影。操作人員采取隔室操作的方式(即操作醫師在控制室內對病人進行曝光),醫生通過鉛玻璃觀察窗和操作臺觀察機房內病人情況,并通過對講系統與病人交流。第二種情況:治療透視。病人需要進行介入手術治療時,為更清楚的了解病人情況時會有連續曝光,并采用連續脈沖透視,此時操作醫師位于鉛簾后身著鉛服、鉛眼鏡在機房內對病人進行直接的介入手術操作。-27-圖9-4本項目DSA工作流程及產污環節示意圖(二)改建SPECT/CT機房項目SPECT/CT即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它將發射單光子的核素藥物如99mTc引入生物體,其經代謝后在臟器內外或病變部位和正常組織之間形成放射性濃度差異,這些差異通過計算機處理成ECT圖像,為腫瘤的診治提供多方位信息。γ照相機探頭的每個靈敏點探測沿一條投影線(Ray)進來的γ光子,其測量值代表人體在該投影線上的放射性之和。在同一條直線上的靈敏點可探測人體一個斷層上的放射性藥物,它們的輸出稱作該斷層的一維投影(Projection)。各條投影線都垂直于探測器并互相平行,稱之為平行束,探測器的法線與X軸的交角θ稱為觀測角(View)。γ照相機是二維探測器,安裝了平行孔準直器后,可以同時獲取多個斷層的平行束投影,這就是平片。平片表現不出投影線上各點的前后關系。要想知道生物體在縱深方向上的結構,就需要從不同角度進行觀測。可以證明,知道了某個斷層在所有觀測角的一維 (Reconstruction)。這種斷層成像術離不開計算機,所以稱作計算機斷層成像術 (ComputeredTomography,CT)。CT設備的主要功能是獲取投影數據和重建斷層圖SPECT/CT是將SPECT和CT這兩種設備安裝在同一個機架上,兩種顯像技術的定位坐標系統相互校準,在兩次掃描期間患者處于同一個檢查床上且保持體位不變,可防止因患者移位產生的誤差,在一定程度上也解決了時間配準的問題。通過-28-SPECT/CT圖像融合技術,可以將SPECT靈敏反映體內組織器官生理、生化和功能的變化與CT提供的精確的解剖結構信息相結合,真正實現了功能、代謝、生化影像與解剖結構影像的實時融合,為臨床提供了更加全面、客觀、準確的診斷依據。不僅如此,CT提供的圖像數據還可用于SPECT的衰減校正,有效提高SPECT的圖像質量。本項目SPECT/CT主要使用含放射性同位素99mTc的藥物進行顯像。99mTc為純γ光子發射體,幾乎可用于人體各重要臟器的形態和功能顯像,是顯像檢查中最常用的放射性核素。目前全世界應用的顯像藥物中,99mTc及其標記的化合物占80%以上,廣泛用于心、腦、腎、骨、肺等多種臟器疾患的顯像檢查。程江蘇省中醫院核醫學科99mTc放射性藥物為外購,醫院根據患者預約情況,確定當天所使用的藥物劑量,向專業供應商訂購已分裝的99mTc放射性藥物,供應商根據醫院預約的時間和用量定時將藥物送達北院7號樓一層高活注射室,醫院指定專人負責藥物的接收和登記,并暫存到高活注射室鉛通風櫥內,當天用完。注射護士手持帶鉛套的注射器,測定活度,經校對無誤后,在注射鉛玻璃屏的屏蔽下為病人注射。注射完畢后,注射器放入專用廢物鉛桶內。每次注射過程中近距離接觸單光子藥物的時min病人根據注入的99mTc藥物特性,在注射后候診室內靜坐約20~30min,待藥物代謝至靶器官,進入SPECT/CT機房,經醫護人員擺位后,接受SPECT/CT的掃描,每次掃描約10~20min。掃描完成后,病人留觀一段時間后,若無其他情況,從病人專用通道離開。工作流程及產污環節分析見圖9-5。污染源項描述-29-一、DSA項目(一)放射性污染DSA在工作狀態下會發出Χ射線,擬配置的Artisceiling型DSA,最大管電壓為125kV、最大管電流為1000mA,其主要用作血管造影檢查及配合介入治療,由于在熒光影像與視頻影像之間有影像增強器,從而降低了造影所需的X射線能量,再加上一次血管造影檢查需要時間很短,因此血管造影檢查的輻射影響較小。而介入放射需要長時間的透視和大量的攝片,對病人和醫務人員有一定的附加輻射劑量。DSA產生的X射線是隨機器的開、關而產生和消失。本項目新增的DSA只有在開機并處于出束狀態時才會發出X射線。因此,在開機出束期間,X射線是主要污染因子。(二)非放射性污染①廢氣:DSA在工作狀態時,會使機房內的空氣電離產生少量臭氧和氮氧化物,少量臭氧和氮氧化物可通過通風系統排至室外,臭氧在空氣中短時間可自動分解為氧氣,這部分廢氣對周圍環境影響較小。②廢水:主要是工作人員產生的生活污水,將進入醫院污水處理系統,處理達標后排入城市污水管網,對周圍環境影響較小。③固體廢物:DSA手術過程中產生的棉簽、紗布、手套、器具等醫療廢物(月產生量約10kg)暫存在機房內的廢物桶,手術結束后集中收集,作為醫療廢物由醫院統一委托有資質單位進行處置;工作人員產生的一般生活垃圾,收集后,將交由城市環衛部門處理,對周圍環境影響較小。二、改建SPECT/CT機房項目(一)放射性污染江蘇省中醫院核醫學科已開展SPECT/CT診斷(使用99mTc核素)、131I甲亢治療、89Sr、153Sm、186Re骨轉移癌治療及32P敷貼治療項目,本次改建SPECT/CT機房項目更換為使用1臺CT670ES型SPECT/CT(管電壓為140kV,管電流為440mA)并對SPECT/CT機房及控制室的平面布局進行調整,核素使用種類、操作量不變。本項目使用射線裝置情況見表9-1,該院核醫學科已許可使用的放射性核素日等效最大操作量及年最大用量見表9-2。-30-表9-1核醫學科射線裝置情況一覽表機房類別SPECT/CT北院7號樓一層10.52×4.55m=47.87m2位置積設備CT670ES型主要技術指標用途表9-3核醫學科已許可使用的放射性核素日等效最大操作量及年最大用量序號核素日等效最大操作量*(Bq)年最大用量(Bq)1125I(粒子源)1.85×1092.22×1011299mTc2.775×1086.66×101231.2×1054.4×10647.4×1089.25×1011589Sr3.7×1073.7×1010632P7.4×1071.85×10117186Re1.85×1089.25×1011899Mo2.8×1087.4×10129153Sm3.7×1081.85×10113.81×1091.65×1013注:*引用原環境影響報告表中的日等效最大操作量及年最大用量。根據表9-2可知,江蘇省中醫院北院7號樓一層核醫學科工作場所日等效最大操作量為3.81×109Bq,為乙級非密封放射性物質工作場所。江蘇省中醫院改建SPECT/CT機房項目主要產生以下放射性污染:在取藥、活度測量、注射、注射后候診、掃描等操作過程中產生的γ射線。以上射線會造成醫務人員和公眾的外照射。SPECT/CT顯像用放射性核素99mTc特性見表9-3。SPECTCT99mTc特性一覽表核素名稱半衰期衰變類型及分支比(%)絕對強度(%)(keV)與絕對強度(%)空氣比釋動能率常99mTc6.02h-140.511(88.5)②放射性廢氣:放射性核素99mTc在操作過程中,由于空氣的流動而“揮發”出-31-的微量放射性廢氣,被醫務人員或公眾吸入體內造成的內照射影響。本項目99mTc放射性藥物為外購,99mTc到貨時為成品針劑,核素操作均在通風櫥中進行,通風櫥內保持負壓且設有排風系統(通風速率不少于1m/s,排放口高于本建筑屋脊),微量揮發散逸的放射性同位素經通風系統內活性炭過濾后,從通風櫥的通風管道直接抽出,由屋頂排放;整個核醫學科工作場所均設置新風系統,保證工作場所內空氣循環。③放射性廢水:體內含有放射性核素的病人排泄物等;工作場所清洗廢水等。④放射性固體廢物:放射性核素99mTc操作過程中產生的如注射器、一次性手套、棉簽、濾紙等帶微量放射性核素的醫療固體廢棄物,污染途徑為操作過程中及收集固廢過程中和貯存衰變時對醫務人員產生的外照射。(二)非放射性污染①廢氣:SPECT/CT機房內的空氣因電離產生的少量臭氧和氮氧化物可通過核醫學科工作場所設置的排風系統排至室外,臭氧在空氣中短時間可自動分解為氧氣,這部分廢氣對周圍環境影響較小。②廢水:主要是工作人員產生的生活污水,將進入醫院污水處理系統,處理達標后排入城市污水管網,對周圍環境影響較小。③固體廢物:主要是工作人員產生的一般生活垃圾,收集后,將交由城市環衛部門處理,對周圍環境影響較小。-32-項目安全措施一、工作場所布局及分區(一)DSA項目于北院門診樓一層急診新建1座DSA機房并配備1臺DSA(型號:Artisceiling,管電壓為125kV,管電流為1000mA),用于醫學診斷及介入治療。DSA配套獨立用房,房間由射線裝置機房和控制室組成。DSA機房控制室與診斷機房分開單獨布置,區域劃分明確,項目布局合理。本項目DSA所在機房作為輻射防護控制區,與機房相鄰的控制室、設備間、污洗間等劃為監督區,在機房入口處粘貼有電離輻射警告標志。DSA機房輻射防護分區的劃分符合《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GB18871-2002)中關于輻射工作場所的分區規定。北院門診樓一層急診DSA機房平面布置及分區見圖10-1。圖10-1北院門診樓一層急診DSA機房平面布置及分區示意圖(二)改建SPECT/CT機房項目江蘇省中醫院原核醫學科平面布置圖見圖10-2。醫院擬將北院7號樓一層核醫學科原有Skylight型SPECT/CT更換為CT670ES型SPECT/CT(管電壓為140kV,管電流為440mA),并將原SPECT/CT機房東墻東移4.45m至原控制室東墻,將原控制室東側的辦公室改造為控制室,該工作場所其他布局不變。-33-圖10-2江蘇省中醫院原核醫學科平面布置圖-34-圖10-3江蘇省中醫院擬改建核醫學科工作場所區域劃分及患者、醫護人員流動路線圖-35-核醫學科工作場所包括以下主要房間:1座SPECT/CT機房、控制室、高活注射室、注射間、服碘室、廢物/儲源室、搶救/運動室、注射后候診室、病人專用衛生間、報告室、辦公室、骨密度儀室、攝碘率室等。醫院擬將1座SPECT/CT機房、高活注射室、注射間、服碘室、廢物/儲源室、搶救/運動室、注射后候診室、病人專用衛生間、骨密度儀室等劃分為控制區,該區域涉及放射性同位素操作,是藥物注射及帶藥病人的主要活動區域,設置有患者專用通道供帶藥患者行走,屬GB11930-2010定義的控制區,進行了專門的屏蔽防護設計;其余房間,如控制室、報告室、辦公室、攝碘率室等,屬GB11930-2010定義的監督區。醫護人員路線:由一層A門進入核醫學科→沿通道進入到各個工作區域→完成工作后原路返回。路線如綠色箭頭所示。患者路線:患者在候診大廳候診→沿一層通道由B門進入核醫學科→從控制區入口防護門來到注射間注射窗口接受藥物注射→注射后候診室等待→SPECT/CT機房內掃描→從控制區出口C門離開。路線如紅色箭頭所示。放射性藥物路線:藥物由專業供貨商在每天上班前直接送入醫院廢物/儲源室或高活注射室,結束后原路返回。路線如藍色箭頭所示。控制區和監督區內患者及醫護人員均具有獨立的出入口和流動路線,能夠有效防止交叉污染,避免工作人員、公眾受到不必要的外照射。擬改建核醫學科工作場所區域劃分及患者、醫護人員流動路線見圖10-3。核醫學科相關配套布局能夠保證各項工作程序沿著相關房間開展,減少了人員的流動性,有助于實施工作程序;醫護人員與患者有各自獨立的通道;高活注射室、注射間與檢查室分開,注射后候診區設置有注射后病人專用衛生間。醫院擬采取向患者發放告知單及叫號等措施,避免患者在核醫學科工作場所內的隨意走動,減少患者間的交叉影響而受到額外的輻射影響。醫院的乙級非密封放射性物質工作場所布局滿足《臨床核醫學放射衛生防護標準》(GBZ120-2006)中關于臨床核醫學工作場所的要求以及《操作非密封源的輻射防護規定》(GB11930-2010)要求。江蘇省中醫院北院7號樓一層核醫學科工作場所具有《關于明確核技術利用輻射安全監管有關事項的通知》(環辦輻射函[2016]430號)中:1.有相對獨立、明確的監督區和控制區劃分;2.工藝流程連續完整;3.有相對獨立的輻射防護措施的特點,核醫學科人流及物流具有自己的獨立通道,不與其他樓層交叉。因此,北院7號樓一層-36-核醫學科為一個獨立的非密封放射性物質工作場所。二、輻射防護屏蔽設計(一)DSA項目DSA見表10-1。表10-1DSA機房屏蔽設計一覽表北院門診樓一層防護情況四周防護墻:24cm實心磚+3mmPb防輻射涂料;頂部:12cm混凝土+3mm鉛板;分別供病人和醫護人員出入的防護大門和防護小門均采用3mm厚鉛板作為防護;觀察窗采用3mm鉛當量的玻璃作為防護。10.67m×6.53m=69.67m2Artisceiling型主要技術指標mA用途醫療診斷,介入治療機房尺寸設備情況(二)改建SPECT/CT機房項目本項目核醫學科工作場所的屏蔽防護設計方案見表10-2。表10-2核醫學工作場所屏蔽設計一覽表工作場所墻體頂部地面防護門鉛玻璃窗備注SPECT/CT機房南、西、北墻:24cm實心磚+內、外均3cm硫酸鋇,東墻:24cm實心磚+內、外均2.1cm硫酸鋇防護涂料板(每塊12mm鉛當量)30cm混凝土15cm混凝土+3cm硫酸鋇防護涂料板(約1.7mm鉛當量)3mmPb3mmPb本次改建部分三、輻射安全和防護措施(一)DSA項目DSA機房應設有觀察窗或視頻監控裝置,其設置的位置應便于觀察到患者和受檢者狀態。DSA機房內布局要合理,避免有用線束直接照射門、窗和管線口位置;不得堆放與該設備診斷工作無關的雜物;機房擬設置動力排風裝置,并保持良好的通風。DSA機房入口處設置有電離輻射警告標志、放射防護注意事項、醒目的工作狀態指示燈,燈箱處應設警示語句;機房門擬設置閉門裝置,且工作狀態指示燈和與機房相通的門能有效聯;DSA設備床邊及控制臺上設置有急停按鈕。醫院擬配備防護鉛衣、防護鉛圍脖、鉛帽、鉛屏風等防護用品。-37-(二)改建SPECT/CT機房項目醫院將核醫學工作場所劃分為控制區和監督區,在控制區入口處等均設置有符合規范的電離輻射警告標志;2、工作狀態指示燈、閉門裝置SPECT/CT機房門口設置工作狀態指示燈,且工作狀態指示燈與機房相通的門設置聯鎖裝置,用于提示機房內設備的運行狀態;機房門設置閉門裝置。3、語音對講、監控裝置醫院擬在SPECT/CT機房與控制室內設置雙向語音對講裝置和監控系統,且SPECT/CT機房控制臺處安裝有觀察窗,在診斷過程中醫務人員可以及時觀察病人情況和與病人交流,保證診斷質量和防止意外情況的發生。本項目SPECT/CT設備殼體上及控制臺上均設置有急停按鈕。5、對控制區內帶藥病人的監督管理醫院擬做好本項目控制區的監督管理工作,防止無關人員入內;在控制區出入口設置單向門禁系統,實現“入口只進不出,出口只出不進”的單向路線;加強對控制區內注射放射性藥物病人的監督管理,避免其給藥后隨意走動;同時應告知檢查完成后病人離開路線,防止其對公眾造成不必要照射。6、“兩區”內安全防護措施規定工作人員離開工作室前洗手和做表面污染監測,如其污染水平超過規定限值,應采取去污措施。從控制區取出任何物件都應進行表面污染水平監測,以保證超過規定限值的物件不攜出控制區。7、工作人員防護用品醫院擬為本項目輻射工作人員配備的個人防護用品見表10-3。由表10-3可知,本項目擬配備的個人防護用品滿足《醫用X射線診斷放射防護要求》(GBZ130-2013)的相關要求。表10-3新建DSA診療項目擬配備個人防護用品一覽表序號個人防護用品鉛當量數量1鉛衣0.5mmPb4件2鉛圍脖0.5mmPb4件-38-3鉛帽0.5mmPb4件4鉛眼鏡0.5mmPb4件四、監測儀器和防護用品根據《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安全許可管理辦法》要求,開展放射診療的單位應配備與輻射類型和輻射水平相適應的防護用品和監測儀器,包括個人劑量測量報警、輻射監測等儀器。江蘇省中醫院已配備有輻射巡測儀1臺,核醫學科工作場所已配備有表面沾污儀1臺及個人報警儀2臺,擬為本次新建DSA診療項目配備個人劑量報警儀2臺。輻射工作人員工作時將佩帶個人劑量計,以監測累積受照情況。醫院擬定期組織放射工作人員進行健康體檢,并將按相關要求建立放射工作人員個人劑量監測檔案和職業健康監護檔案。三廢的治理一、非放射性“三廢”(一)廢水工作人員和部分病人產生的普通生活污水,由院內污水處理站統一處理。(二)廢氣DSA機房、SPECT/CT機房內的空氣在X射線、γ射線作用下分解產生少量的臭氧、氮氧化物等有害氣體,通過動力排風裝置排入大氣。(三)固體廢物工作人員產生的一般生活垃圾,收集后,將交由城市環衛部門處理。本項目DSA手術過程中產生的棉簽、紗布、手套、器具等醫療廢物暫存在機房內的廢物桶,手術結束后集中收集,作為醫療廢物由醫院統一委托有資質單位進行處二、放射性“三廢”(一)放射性廢水根據醫院提供的資料,核醫學科工作場所除SPECT/CT顯像診斷項目外,其余核素治療患者均不使用該場所衛生設施,故本項目核醫學科產生的放射性廢水主要包括:來自核醫學科高活注射室、注射間及注射后病人專用衛生間等高活區的放射性廢-39-水,含有99mTc等放射性核素,由獨立下水管道統一集中到核醫學科所在7號樓西北側地下衰變系統中,衰變十個半衰期滿足排放標準后流入醫院污水處理系統作為醫療廢水處理。化糞池和3個衰變池,化糞池體積為1.5m(長)×1m(寬)×1m(高),衰變池體積均為1.5m(長)×1.2m (寬)×1m(高),總容積約6.9m3。衰變系統內設導流墻,采用推流式排放。衰變系統采用水泥砂漿砌筑,四周池壁及蓋板為20cm厚混凝土,內部導流墻及池底為10cm厚混凝土,池底和池壁堅固采用耐腐蝕、防滲漏措施。本次改建SPECT/CT機房項目放射性廢水產生量不發生變化,根據醫院的統計,核醫學科放射性廢水年產生量為90000L,年工作天數為300天。99mTc放射性核素的則10個半衰期廢水量不超過0.75m3,則衰變系統能夠滿足放射性廢水的暫存衰變要(二)放射性廢氣在進行液態放射性藥物活度操作過程中,若放射性藥物液面處于開放狀態,空氣中可能揮發微量放射性同位素,污染途徑為放射性藥物在空氣中揮發散逸造成人員吸入的內照射。本項目核素操作均在通風櫥中進行,通風櫥內保持負壓且設有排風系統 (設計通風速率不少于1m/s,排放口高于本建筑屋脊),滿足《臨床核醫學放射衛生防護標準》(GBZ120-2006)中“通風管道的外排氣口高于本建筑屋脊”的要求,能夠有效防止放射性廢氣對周圍環境產生的影響,符合放射性工作場所相關要求。同時醫院在通風櫥管道內及屋頂排放口處設置活性炭過濾吸附裝置,對放射性氣溶膠進行吸附,降低放射性氣溶膠外排濃度,吸附材料應定期更換并作為放射性固廢處理。核醫學科通風櫥采用自帶動力排風過濾系統,本次改建SPECT/CT機房項目不影響通風櫥的正常使用。整個核醫學科工作場所均設置新風系統及獨立的排風系統,增加的SPECT/CT機房容積較整個核醫學科較小,醫院需保證工作場所內空氣循環,必要時增加排風系統風量。(三)放射性固體廢物核醫學科產生的放射性固體廢物主要有廢棄的注射器、醫用手套、試管、棉球、口罩、濾紙等。核醫學科高活注射室、注射間、注射后候診室等房間均設置1~2個放-40-射性廢物桶(防護厚度為10mmPb),另外,醫院在核醫學科設有廢物/儲源室,容積為2.3m(長)×2.1m(寬)×3.0m(高)。通風櫥通風管道內更換下來的廢活性炭,在廢物庫貯存十個半衰期達到清潔解控水平推薦值后,作為普通醫療廢物進行處理。本次改建SPECT/CT機房項目放射性固廢產生量不發生變化,根據醫院的統計,核醫學科放射性固廢年產生量為150kg。本次改建不影響廢物/儲源室的正常使用。-41-建設階段對環境的影響本項目各機房建設屬于醫院基礎建設的部分工程。DSA機房、SPECT/CT機房改建僅涉及墻體隔斷及輻射防護施工,將產生施工噪聲、揚塵和建筑垃圾污染,建設施工時對環境會產生如下影響:1、大氣:本項目在建設施工期需進行的墻體隔斷等作業,各種施工將產生地面揚塵,另外機械作業時排放廢氣和揚塵,但這些方面的影響僅局限在施工現場附近區域。針對上述大氣污染采取以下措施:及時清掃施工場地,設立圍擋,并保持施工場地一定的濕度。2、噪聲:整個建筑施工階段,如墻體拆除、墻體連接等施工中都將產生不同程度的噪聲,對周圍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在施工時嚴格執行《建筑施工場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12523-2011)的標準,盡量采用噪聲低的先進設備,同時嚴禁夜間進行強噪聲作業。3、固體廢物:項目施工期間,會產生一定量以建筑垃圾為主的固體廢棄物,委托由有資質的單位清運,并做好清運工作中的裝載工作,防止建筑垃圾在運輸途中散4、廢水:項目施工期間,有一定量含有泥漿的建筑廢水產生,對這些廢水進行初級沉淀處理,并經隔渣后排放。醫院在施工階段計劃采取上述污染防治措施,將施工期的影響控制在醫院院區內部,對周圍環境影響較小。運行階段對環境的影響輻射環境影響分析一、DSA項目1、DSA機房屏蔽設計本項目擬建DSA機房位于北院門診樓一層急診,DSA機房平面布置及周邊環境3。目新建DSA機房輻射防護設計見表11-1。-42-表11-1本項目新建DSA機房輻射防護設計一覽表工作場所參數設計厚度鉛當量屏蔽要求評價北院門診樓一層墻體24cm實心磚+3mmPb防輻射涂料5.2mm本項目DSA具有透視及攝以上的攝影機房屏蔽防護鉛當量厚度要求:有用線束方向鉛當量3mm,非有用線束方向鉛當量2mm。滿足防護門3mm厚鉛板3mm滿足觀察窗3mm鉛當量鉛玻璃3mm滿足頂部12cm混凝土+3mm鉛板4.4mm滿足機房積69.67m2,單邊最短長度6.53m單管頭X射線機機房內最3.5m。滿足由上表可知,本項目新建的1座DSA機房屏蔽防護措施能滿足《放射診斷放射防護要求》(GBZ130-2020)的要求。2、輻射工作人員和公眾劑量估算2.1機房外人員年有效劑量的估算及評價為了進一步評價屏蔽效果輻射防護效果,選用與本項目防護措施基本相同的鹽城市第一人民醫院1臺DSA(型號:ArtisZeeⅢbiplane)進行類比分析,類比參數見表11-2本項目新建DSA與鹽城市第一人民醫院DSA項目類比參數一覽表參數DSA項目單位名稱江蘇省中醫院鹽城市第一人民醫院工作場所北院門診樓一層急診DSA機房6號樓一層DSA三室設備型號ArtisceilingArtisZeeⅢbiplane最大管電壓125kV125kV最大管電流1000mA1000mA機房墻體24cm實心磚+3mmPb防輻射涂料(約5.2mm鉛當量)240mm三孔磚墻+30mm硫酸鋇涂料(約2.9mm鉛當量)機房頂部12cm混凝土+3mm鉛板(約4.4mm鉛當量)150mm混凝土+1mm鉛板(約2.9mm鉛當量)機房地面/150mm混凝土+地下土層(約1.9mm鉛當量+地下土層)防護門3mm厚鉛板3mm鉛板觀察窗3mm鉛當量鉛玻璃3mm鉛當量鉛玻璃-43-機房尺寸69.67m2,單邊最短長度6.53m32.5m2,單邊最短長度5.00m可類比性分析本項目DSA基本參數與鹽城市第一人民醫院在用的ArtisZeeⅢbiplane型DSA的一致,正常使用時的最大攝片工況(管電壓≤90kV、管電流≤300mA)與類比項目DSA檢測工況(檢測工況:85kV/133mA)處于同一水平,且DSA機房的整體屏蔽防護能力優于類比對象,故鹽城市第一人民醫院ArtisZeeⅢbiplane型DSA作為本項目類比監測對象是基本可行的。鹽城市第一人民醫院在用的西門子ArtisZeeⅢbiplane型DSA已進行過防護監測,根據該DSA機房防護報告(編號:瑞森(綜)字(2018)第1210號)可知,在正常最大工況(85kV/133mA)下,該DSA工作場所及周圍環境輻射水平為(0.10~0.32)μSv/h,均處于或略高于本底輻射水平,項目運行過程中對機房外環境影響較小。圖11-1鹽城市第一人民醫院ArtisZeeⅢbiplane型DSA監測點位示意圖表11-3鹽城市第一人民醫院ArtisZeeⅢbiplane型DSA監測測量結果測點編號點位描述測量結果(μSv/h)設備狀態1東門外30cm處(左縫)0.32開機2東門外30cm處(中間)0.21開機3東門外30cm處(右縫)0.26開機-44-4東墻外30cm處0.20開機5觀察窗外30cm處開機6觀察窗縫外30cm處0.21開機7操作位開機8東門外30cm處(左縫)0.26開機9東門外30cm處(中間)開機東門外30cm處(右縫)0.23開機北墻外30cm處開機北門外30cm處(左縫)0.28開機北門外30cm處(中間)開機北門外30cm處(右縫)0.22開機西墻外30cm處開機西墻外30cm處開機墻外30cm處開機墻外30cm處0.21開機控制室0.09注:1、測量結果未扣除天然環境輻射本底。2、檢測工況:85kV/133mA。保守選取表11-3中類比鹽城市第一人民醫院ArtisZeeⅢbiplane型DSA機房外輻射劑量率最大監測值0.32μSv/h,機房外控制室的輻射工作人員居留因子取1,以及本項目DSA年曝光時間880h進行估算,得到機房外操作室的輻射工作人員的年有效劑量最大值為0.282mSv/a(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職工提成協議書
- 空同經營協議書
- 股份責任協議書
- 股份共有協議書
- 老人手術協議書
- 蒸汽購買協議書
- 結對幫學協議書
- 廣州市重大項目協議書
- 葡萄購銷協議書
- 空地兌換協議書
- 2025年下半年太原市招考社區專職社工人員易考易錯模擬試題(共500題)試卷后附參考答案
- 【KAWO科握】2025年中國社交媒體平臺指南報告
- 2025年財務會計師入職考試試題及答案
- 【語文】第23課《“蛟龍”探海》課件 2024-2025學年統編版語文七年級下冊
- 克麗緹娜直銷獎金制度
- 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員丟失醫療費用票據補支申請
- 高血壓病人的護理(PPT)
- DB11-T 825-2021綠色建筑評價標準
- 4例先天性高胰島素血癥患兒的護理
- 民辦學校籌設批準書
- 上學期拓撲學考試試卷及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