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課件-公共管理的經濟學基礎_第1頁
行政管理課件-公共管理的經濟學基礎_第2頁
行政管理課件-公共管理的經濟學基礎_第3頁
行政管理課件-公共管理的經濟學基礎_第4頁
行政管理課件-公共管理的經濟學基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公共管理的經濟學基礎第一節公共經濟學概論政府企業家庭提供生產要素提供產品和服務征稅補貼征稅轉移支付公共部門收益成本和公平正義私人部門收益最大化社會的經濟運行圖出現壟斷怎么辦?出現沖突怎么辦?欺騙、搭便車、犯罪出現貧富不均怎么辦?什么原因導致的貧富不均政府出面。建立機構、耗費成本、籌集資金。政府本身也可能以解決這些問題為借口追求自身的利益。純粹市場經濟的缺陷誰來界定和保護產權?壟斷天然壟斷、由于競爭力而形成的壟斷、行政壟斷信息不對稱公共產品某些需求可能對人有害(由誰判斷?)毒品、無規則的過度的賭博、色情、食用野生動物競爭造成的社會不公起點盡量公平、過程公平,但最終結果不公平(造成不公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人類的短視成熟的市場經濟需要一個健康的公民社會作為支撐。公共部門存在的經濟學解釋:偷竊的囚徒困境不偷竊偷竊不偷竊10,97,11偷竊12,68,8AB無政府狀態,原始的自然狀態,霍布斯式的自然狀態立憲式契約,集體行為產權制度及其實施是一種公共產品。如何實現合作?無第三方(政府):博弈的次數博弈者的數量對非合作行為進行的懲罰教育或宗教,對自利行為前提的修正第三方的強制國家的出現人類社會的存在有賴于一套人人同意的規則的確立。這套規則包括基本的產權制度和人身保障制度。它們以及在它們基礎上衍生出來的派生物就是國家,它們實質上是公共產品。在小規模的社會中,更可能出現自愿遵循行為約束或自愿提供公共物品的情形,這種自愿遵循的行為依賴于“非正式制度”,如宗教、文化、習慣、道德。它們可以通過人們的自愿服從發生作用,其成本也更加低廉。但是,隨著社會規模的擴大,人數的增加,它們可能受到投機分子的侵害。在大型的社會或團體中,完全依賴自愿遵從行為,會導致搭便車現象,導致公共物品的供給不足或無供給的現象,正式制度的制定和執行都需要大量的成本。一個社會的公共產品應該包括同時由政府通過正式的方式提供的公共產品,和由民間通過非正式的方式提供的公共產品,后者有時又被稱為“社會資本”。斯密的國家觀保護國家免受其他獨立社會的侵犯和入侵是君主的首要職責。君主的第二個職責就是盡可能地保護社會的每一個成員免遭另一個成員的侵犯或壓迫;換句話說就是要建立一個完全公正的司法機構。君主或聯邦的第三項也是最后一項職責就是建立和維護下述各類公共機構和公共工程。它們雖然可能在極大程度上對整個社會有益,然而就其性質來說,它們的利潤卻永遠也不可能支付給任何個人或少數人,所以也不能指望任何個人或少數人去建設或維護它們。問題是:政府是否還應該承擔超出上面三項的任務?在肯尼迪總統就職演說中被引用得很多的一句話是“不要問你的國家能為你做些什么——而問你你能為你的國家做些什么”。這句話在整個句子中的兩個部分中沒有一個能正確地表示合乎自由社會中的自由人的理想的公民和它政府之間的關系。家長主義式的“你的國家能為你做些什么”,意味起政府是保護者而公民是被保護者。這個觀點和自由人對他自己的命運負責的信念不相一致。帶有奉獻意味的“你能為你的國家做些什么”,意味著政府是主人或神,而公民則為仆人或信徒,對自由人而言國家是組成它的個人的集體而不是超越在他們之上的東西。他對共同繼承下來的事物感到自豪并且對共同的傳統表示忠順。但他把政府看作為一個手段,一個工具,既不是一個賜惠和送禮的人,也不是盲目崇拜和為之服務的主人或神靈。除了公民各自為之服務的意見一致的目標以外,他不承認國家的任何目標;除了公民各自為之奮斗的意見一致的理想以外,他不承認國家的任何理想。

——米爾頓·弗里德曼,《資本主義與自由》自由人既不會問他的國家能為他做些什么,也不會問他能為他的國家做些什么。他會問的是:“我和我的同胞們能通過政府為我們自己做些什么”,以便盡到我們個人的責任,以便達到我們各自的目標和理想。其中最重要的是:保護我們的自由。伴隨這個問題他會提出另一個問題,我們怎樣才能使我們建立的政府不至成為—個會毀滅我們的無法控制的怪物呢?馬斯格雷夫履行國家職能需要財政資源,財政資源提供的方式決定了個人和國家的關系。國家的作用并非是重商主義者所設計的用來保護統治者或令統治者致富,這有可能導致統治者魚肉他所統治的臣民。國家也不能被看成將個人同化為一個“整體”的組織單位,或被當作一個了解并滿足他的臣民需要的仁慈的獨裁者。相反,我認為國家可被看成是個人參加而結成的合作聯盟,形成該聯盟就是為了解決社會共存的問題并且按照民主和公平的方式解決問題。簡而言之,國家是以個人成員的共同利益為基礎并且要反映這種共同利益的契約性組織。公共經濟學眼中的國家國家不是一個同自然人相對立的、平等的主體,而是一個人類在歷史長河中發現并建立的實現所有國民共同目標、解決他們之間的分歧與沖突的工具,是管理我們自身公共事務的工具。但是國家一經產生,它的領導者和主持者就試圖借用“人民”的名義,借用“多數人”的名義,去實現他個人的目的。也不排除主政者確實想為廣大人民謀利益,但這樣的人太少,人民太復雜,“通往經濟地獄的道路,是用美好的意愿鋪成的。”因此,如何限制政府的權力,如何做到還政于民,就是現代政治經濟生活的一個大問題。第二節福利經濟學什么是福利經濟學?整個公共經濟學和公共政策的基礎,給我們提供一個作出判斷的依據。某種變革將會使國民收入增長,但會造成分配上更大的不平等,這是否可取?某項政策將會使某些人日子過得好些,而使另一些人的日子更差,這項政策是否可取?政府稅收的提高應以直接稅為主還是以間接稅為主?我們是否應該贊成自由貿易,即使這樣的貿易會引起本國某些行業的崩潰?我們應當如何限制污染?課稅、禁止、配額?經濟適用房制度的效果怎樣?應該取消嗎?什么是福利經濟學?福利經濟學力圖系統地闡述一些命題,根據這些命題,我們可以判斷一種經濟狀況下的社會福利高于還是低于另一種經濟狀況下的社會福利(黃有光)。福利經濟學力圖系統地闡述一些命題,根據這些命題,我們可以根據好和壞來排列社會中不同的經濟狀況(Mishan)。如何衡量社會福利,如何定義好和壞?實證的(positive),還是規范的(normative)?福利經濟學的哲學基礎功利主義契約論、權利至上主義偏好、效用、福利A和B是我的兩個消費組合,也可以被 稱為兩種狀態,并且他們都是在我的 收入水平下可以達到的,但我選擇了

B而沒有選擇A,這意味著在A和B中, 我更偏好B。偏好是我對于各種社會狀態(消費 束、方案、政策、候選人)的排序。效用是我從我選擇的某個社會狀態中所得到的滿足程度。我在可以選擇A的時候選擇了B,意味著U(B)>U(A)。無差異曲線描述了我的效用水平,如果我僅僅知道U(B)>U(A),那么我是序數效用論者;如果除了U(B)>U(A)以外,我還知道U(B)=5,U(A)=2,或者U(B)=2.5U(A),那么我是基數效用論者。福利=效用XYAB基數效用消費者購買數量(兩)茶葉每磅價格(元)1202143104654637212072價格,邊際效用數量消費者的總效用為∑MU=59元,實際支付的價格為14元,超過的部分就形成了消費者剩余。這里隱含著價格歧視的可能。基數效用下的社會總效用個人的效用是可以用一個數值來表示的,并且不同人的效用可以加總。序數效用論效用不能確定具體的數值,只能比較大小。無差異曲線當預算線為綠色時,消費者選擇A,U(A)>U(M),M為綠色預算線上除A外的任一點。并且距離A越遠,效用越小。U(C)>U(A)同理,U(B)>U(A)。因此,通過A點的無差異曲線必然在C、B點的外側。重要推論:在保持原有選擇的前提下,任何價格的改變都會使消費者的福利改善。一個增加社會福利的改革應該增加人們的選擇余地。I:U(·)>U(A)III:U(·)<U(A)ACIIIVBI:U(·)>U(A)III:U(·)<U(A)ACIIIVBI:U(·)>U(A)III:U(·)<U(A)ACIIIVB原始預算線為綠色,消費者選擇A。價格的變動使預算線為紅色,保持了原有的選擇,消費者的福利必然增加。條件?一種商品的價格上升,另一種商品的價格下降。如果一種商品的價格上升,另一種商品的價格不變,消費者的福利必然下降。如果一種商品的價格上升,另一種商品的價格下降,有兩種情況:(1)能夠維持原有的消費,福利必然增加。(2)不能維持原有的消費,福利有可能增加,條件?AIIXYAIIXYAIIXY一個例子:取消養路費,開征汽油稅的福利影響近年來,國家準備取消養路費,開征汽油稅。假設每年的養路費為a元。汽油稅的稅率為t。那么這項政策的福利經濟學后果是什么?燃油消費量其他商品支出要必然增加消費者的福利,征稅后汽油價格提高的幅度,應當使原有消費仍然可行。即使原有消費不再可行,消費者的福利仍有可能增加。用福利衡量經濟效率QPD:P=a-bQS當廠商利潤最大化時:MR=MCMRQMPMQCPC補償檢驗大多數政策變化會使一些人的狀況改善,而使另一些人的狀況惡化。在這種情況下有沒有一種評判的標準。卡爾多改進:受益者在充分補償受損者后,其狀況仍能有所改進,則這是一種社會改進(1939)。希克斯改進:如果受損者不能從賄賂受益者以反對變化中獲益,則這是一種社會改進(1940)。改革要通過補償,不使任何人變壞政策1政策2王李王李原來1111改革后,未補償303-2補償后21不符合補償檢驗一項政策應當能夠給社會帶來一定的福利增量,在此之后,在不損害任何一個社會成員的前提下,由社會成員分配這一增量。但如何分配?社會福利函數社會利益是什么,那就是社會成員利益的總和。——杰里米·邊沁在效用可能性曲線上的任意一點都是具有帕雷托效率的,問題是,究竟應該選擇哪一點呢?這取決于社會中的每一個人對各種具有帕雷托效率點的評價,即社會福利函數。接下來的問題又是,社會福利函數的形態如何呢?加式社會福利函數個人12345ABC10.00010.000111000010111011101110加式社會福利函數不存在問題,MAX{W1,W2,……WN},但它好么?序數社會福利函數:

孔多塞(Condorcet)悖論例:設60個成員對三種狀態的態度分別為:23個人認為:a>b>c17個人認為:b>c>a2個人認為:b>a>c8個人認為:c>b>a10個人認為:c>a>b在對這些狀態做兩兩比較時,有:N(a>b)=33,N(b>a)=27,結果是a>bN(b>c)=42,N(c>b)=18,結果是b>cN(a>c)=25,N(c>a)=35,結果是c>a個體的偏好是傳遞的,但根據Condorcet原則對候選人做兩兩比較,按照簡單多數原則得出的群體的偏好卻是循環的。這種現象被成為Condorcet

悖論(paradoxofCondorcet)。從社會福利函數到社會選擇如果偏好不能用數量表示,只能比較大小。那么,就需要采用某種方式將個人偏好轉換成集體偏好。根據序數效用理論,社會中的每一個人對于n種商品的任意組合都存在一定的偏好,并由此而存在著個人效用(福利)函數,那么,能否按照某種原則(如全體一致原則、簡單多數原則)從個人偏好中推導出總體偏好來?阿羅證明,在符合一些合理的條件下,從個別人對各個社會狀態的次序(或排列,或序數偏好)中,導出社會的次序規則,是不可能的。(TheImpossibilityTheoremofArrow)阿羅不可能定理社會狀態是指“關于每一種物品在每一個個別人手中的數量,每個人所要提供的勞動數量,在每一種生產活動中所投入的生產資源數量,多種集體活動諸如市政服務、外交等活動以及為名人建造塑像等活動的完整描述。”社會集團的每一個人都有一個按照他們自己偏好的關于所有可以想見的社會狀態的明確次序。兩個公理:公理A:完備性,對所有x和y,要么xRy,要么yRx,這里R表示好于或無差異。公理B:傳遞性,對于所有x、y、z,如果有xRy,且yRz,那么必然有xRz。五個條件:自由選三社會與個人價值正相關無關選擇獨立性社會的次序不能強加非獨裁性自由選三、完全域方案集合中的方案數大于3任何偏好順序都是允許的決策者至少有2個人社會與個人價值正相關對除x以外的方案進行成對比較時偏好不變;在x與其他方案進行成對比較時,要么偏好不變,要么變得對x更有利,那么:社會福利函數應該判斷x至少不比以前差。即:若原來判斷x>y,則仍有x>y;若原來判斷x~y,則仍有x~y,或x>y;若原來判斷y>x,則可能有x~y,或或x>y。xx個人A:xxxx社會:原現原現無關選擇的獨立性若A1是方案集的子集,若排序的分布發生變化但每個成員對A1作比較時偏好不變,則社會對于A1的偏好順序不應發生變化。連戰和陳水扁競選,社會認為連>扁,如果宋楚瑜參選,社會應該仍然認為連>扁,只不過有可能:宋>連>扁,連>宋>扁,連>扁>宋。非強加性對于每一對方案x、y,應該是在個人偏好集合中的某些偏好分布使得社會認定x>y,即社會偏好應該根據個人偏好得到。也就是說,總要有某些成員,那怕是一個人認為x>y,社會才會有x>Gy。若一個社會中,不管社會成員做何選擇,總有x>Gy,甚至即使所有成員都認為y>x,社會也無法表達這種偏好,則這種社會福利函數就是強加的。非獨裁性社會中沒有哪個成員有這樣的權力:只要他認為x優于y,不管其他所有成員的偏好如何,社會也認為x優于y。阿羅不可能定理的意義少數服從多數的民主制是不可能將個人偏好變成社會偏好的。民主體制本身存在著無法解決的缺陷。原因:人們的偏好嚴重對立,多元化的社會。阿羅條件的放松放松個人主義和公民主權,允許獨裁,一個人的偏好就是社會的偏好。柏拉圖:萬能的獨裁者霍布斯:一致接受的獨裁者總比無政府要好放松傳遞性。傳遞性要求,最后一定做出一個選擇,并且這個選擇與路徑無關。抓鬮。一個社會決策過程是非傳遞的或路徑依賴的,但只要存在其它值得爭取的特征,例如公平,它就能夠得到普遍的接受。放松無限制區域。排除某些人的偏好進入社會福利函數用腳投票,由極端不同的人組成俱樂部放松無關選擇的獨立性如果沒有宋楚渝參選,連戰會戰勝阿扁,如果宋參選,會不會改變選舉結果?社會選擇的矛盾能否解決如果阿羅不可能定理成立,為什么民主體制運行地良好?如果對社會事件所持的觀點是均勻分布的,如果社會事件的空間維數遠小于投票的人數,那么在真誠基礎上的多數選票具有傳遞性(阿羅)。阿羅不可能定理與組織任何一個組織都必須有權威,從經濟學的角度看,組織內部就是一個公地,對組織內部資源的爭奪同樣滿足阿羅不可能定理。價格是配置資源的最主要的一種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除了價格以外,還可以根據需要、重要性、人頭、權力或地位、關系、時間、暴力等標準來進行分配。但這些標準都面臨著兩個問題:信息效率只要不按價格分配,就存在套利的空間。資源在組織內部的分配缺乏明確、穩定、可靠的標準。因此,組織需要權威。大學的公地功利主義的組成原則結果主義:一切選擇都必須根據其后果來評價。福利主義:把對事物的評價限制在各種狀態各自的效用上,不直接關注諸如權利、責任等等的實現或違反。總量排序:把不同人的效用直接加總得到總量,而不注意這個總量在個人之間的分配。非正義表現為,與可能達到的水平相比,效用總量的損失。功利主義視角的局限漠視分配:功利主義的效用計算方法一般忽略幸福分配中的不平等(只有總量是總要的,不管分配如何不平等)。忽略權利、自由以及其他非效用因素:功利主義不認為權利和自由有自身固有的重要性(它們只是間接地、而且只是就其影響效用而言是有用的)。幸福盡管是合理的,但我們不一定愿意作幸福的奴隸或快樂的陪臣。適應性行為和心理調節:對于長期處于受剝奪狀態的人們,例如,等級社會中最底層的人,不寬容的社群中長期受壓迫的少數族裔,生活在不確定世界中朝不保夕的佃農,剝削性經濟安排中在血汗工廠里長期超時工作的雇員,嚴重性別歧視文化中無望地屈從的家庭婦女,效用計算可以是非常不公平的。受剝奪的人們出于單純的生存需要,通常會適應剝奪性環境,市場給人們提供的不僅僅是產品,更重要的是權利和自由經濟學中熟知的觀點是:競爭市場能夠達到中央集權體制不可能達到的那種效率,原因在于對信息的經濟利用(每個參與市場的人無需知道太多的東西)和動力的相容性(每個人的精明行動能夠恰好與其他人的行動融合)。現在來考察與通常所作的假定相反的情況,即在一個完全集中控制的體制中,所有有關生產和配置的決策都由一個獨裁者作出,假定能導致相同的經濟成果。這是否就是完全一樣好的成果呢?不難看出,在這種情況下缺少了某種東西,那就是人們按其意愿采取行動來決定在哪兒工作、生產什么、消費什么等等的自由。市場體系的優點絕非僅僅在于它以更高效率產生最終成果的能力。經濟學的局限一方面,經濟學的解釋力非常強大,甚至出現了“經濟學帝國主義”的說法,原因在于其成本效益的分析,以及功利主義的理論基礎。另一方面,經濟學也顯得無情,解釋力有限。原因也在于功利主義。第三節公共產品理論公共產品的特征:從消費側具有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和非競爭性(non-rivalness)特點的商品。非排他性——可不可能排斥別人的消費,技術上的可能和倫理上的可能。不應當排他,從人權的角度(公共公園、公共道路、國防)。從技術上不可能排他(廣播電視、燈塔)。技術進步使排他成為可能。技術同經濟學之間的密切關系,保護產權的技術(帶刺鐵絲網、專利制度、法律保護、鎖、軟件加密技術、自來水、電力、熱的計量技術)非競爭性——即使可以排斥,但有沒有必要排斥,從生產成本的角度。球賽,在達到擁擠前,沒有必要排斥邊際生產成本不為0。邊際擁擠成本為0。純公共品和準公共品完全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產品很少。超國家的:環境全國性的:國防、法律保護、警察地方性的:燈塔、公共廣播和電視大多數產品或服務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非排他和非競爭性公立教育、消防、大學的教室、球賽排他的制度成本太高產生非排他性的原因技術性質導致國防、廣播缺乏可行的私有產權公共資源權利有時界定不清外部性也是公共品,publicgoods,publicbads政府或組織管理機構的政策免費享用的大學教室公共產品的特征:從供給側公共產品的生產同樣要耗費成本,這一點同私人產品相同。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的區別主要在于其生產成本上。他們的生產成本都可以表示為C=F+MC·q。對于私人產品,F>0,MC>0。對于公共產品,F>>MC≈0。例如公園,提供一個公園的固定成本極高,但每個人進入公園消費一次的成本幾乎為0,具有排他性,不具競爭性。電信、電力等公用事業,具有類似的特征,它們是公共產品嗎?當消費大量增加時,公園還有公共性嗎?擁擠問題產生。如何將高額的固定成本在消費者中進行分配?偏好揭示相對于有形產品而言,無形的服務的質量更難評判。服務的生產成本和生產函數很難確定。估計公共服務的生產函數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問題。公共產品和服務生產中的問題如何確定產出Q?法院的服務:糾紛的數量和類型、案件的重要程度消防服務:起火的次數、類型、火勢的大小教育服務:學生的人數、類型、教育設施的多少生產要素生產要素同生產一般產品一樣,資本、勞動產品的性質產品性質的改變從公共產品到準公共產品對公共產品的消費有一個容量限度,超過了這一限度,擁擠現象就會產生,公共產品的非競爭性將不再滿足,公共產品將變為準公共產品、俱樂部產品、混合產品。技術進步使得人們對公共產品的收費成為可能。政府的政策可以改變大多數產品和服務的性質。公共品的擁擠問題一座橋梁,它的建造成本為F,最大的通行能力為M,每通過一輛車的成本為0。該橋的過橋費應該如何確定?不擁擠的橋梁當橋梁不擁擠時,它是一種純粹的公共產品。如果由私人壟斷經營,橋主將在MR=MC=0處實現利潤最大,但社會將承擔E0Q0Q*的福利損失。如果將橋梁變為公共品,由政府通過稅收提供,免費使用,社會福利最大,但面臨公共產品提供的難題。向誰征稅?所有公民還是過橋者?征多少稅?擁擠的橋梁邊際成本=邊際生產成本+邊際擁擠成本如果仍然免費使用,通過量為Q1,社會最優通過量為Q*,這意味著存在著過度消費。收費?向誰收費?如何收費?收取的費用所有權屬于誰?如何支配?如何衡量時間的價值和擁擠的程度?為什么會擁擠——公地的悲劇(Hardin,1968)在使用環節的免費會導致擁擠。污染:免費的丟棄垃圾導致垃圾量大大超過均衡的水平。交通:公共的道路導致交通堵塞。未來在交通領域最大的發明不是類似于飛機的某種技術,而是收費。不能容忍無節制的生育公海的過度捕撈Source:Hardin,G.1968,ThetragedyoftheCommons,Science,162:1243-48.如何分配緊缺的資源?例如擁擠的橋梁、醫療、教育暴力排隊(時間)單雙號需要如何判斷誰最需要?分數出價除了出價以外,如果存在市場,其他任何一種方式都可以進行套利。中央政府地方政府A地方政府B公民稅費司法公共工程國防行政教育社會救濟消防科技扶持……壟斷,巨大的浪費,如何知道提供這些公共品真正需要多少資源?公民到底需要多少、什么類型的公共品?如何對這些公共服務進行排序?每一項公共服務應該花費多少資源?哪些公共服務應該由中央政府提供,哪些由地方政府提供?重要的問題完全免費的醫療、教育可行嗎?財政只能提供最基本的免費醫療和教育。基本到什么程度?基本物品。其數量隨經濟增長的增長而增長。相關的問題:我們始終想消滅貧富差距,但在真正采取措施之前,我們必須弄清導致貧富差距的原因是什么。起點公平過程公平結果公平如果真正實現了起點和過程的公平,結果的差異也許并不相現在這么大。競爭的作用閱讀材料:鉛筆傳奇競爭是一個發現成本的過程。沒有競爭,無法知道真正的成本是多少。案例:壟斷行業漲價先減薪對于無法進行競爭的公共服務,需要硬預算約束,民眾及其代表的監督。對于普通商品,我們可以很容易的知道其價格以及漲跌。但我們如何知道公共服務的價格?——公共服務評價、衡量政府斂財在通常情況下,政府是公共服務的唯一提供者。當消費者無法“用足投票”時,政府本身就是一種壟斷。在中國,政府借壟斷力量斂財是一種常態。如何限制政府的壟斷力就是一個大課題。公開招考還是公開招耗?(南方周末,2005.12.8)政府的“慷他人之慨”我們并不是說不要公共服務,并不是說不應該對的士司機進行免費體檢。但是,更重要的是,政府的任何一項開支都應該受到嚴格的預算約束。公共產品的定價問題公共產品由于其MC=0,因此要求免費使用,才可以實現社會福利的最大。如果免費使用,誰來供給公共產品呢?公共產品的固定成本F并不為0。固定成本如何在所有成員中分攤。平分?根據使用量來分攤?公共產品的價格應當不影響其消費量。公共路燈的供給相臨的兩戶人家,一家為青年人,一家為老年人。他們共用一個路燈。路燈的價格為100元。青年人對有路燈的評價為110元,老年人對路燈的評價為200元。沒有路燈時,他們的評價都為0。出錢不出錢出錢110-c1,200-c210,200不出錢110,1000,0青年人和老年人都有可能說謊,隱瞞自己對路燈的偏好。例如,青年人可以說自己對路燈的評價低于100元,那么,老年人就知道只有自己出錢買燈了。因為雙方的特征非常明顯,一個為青年人,一個為老年人,所以,明顯青年人在此時處于信息的有利地位。如果雙方的外部特征不明顯,例如,都是青年人,或都是老年人,那么,結果就很難確定了。如何提供公共品?Buchanna的俱樂部理論俱樂部的作用就是提供公共產品,在一定的公共產品的供給水平下,存在著一個最優的俱樂部規模。封閉式的俱樂部。人們不能自由選擇加入與否。因此,人們被強制性地征稅。Teibout的財政選購(fiscalshopping)或用腳投票理論不同地區提供公共品的能力和類型不同,通過對不同地區的“用腳投票”,就可以顯示出他們對某種公共品的偏好。開放式的俱樂部。不同俱樂部提供不同種類和規模的公共品,人們可以自由選擇加入。聯邦體制和地區之間的競爭可以很好的實現。類似于諾齊克的烏托邦,《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理想社會的樣子結果平等的社會是一個理想社會嗎?諾齊克舉例說,對維持根斯坦、羅素、金斯伯格、梭羅、畢加索、摩西、愛因斯坦、蘇格拉底、福特、甘地、哥倫布、佛陀、弗洛伊德、蘭德、愛迪生、林肯、杰斐遜這許多性格和追求迥異的人來說,能夠有一種對他們都最好的生活嗎?能夠有一種對他們都最好的社會嗎?你怎樣去描述這一社會?這一社會是鄉村還是城市?性關系和婚姻制度如何?有無私有財產?是提倡寧靜談泊還是英雄主義?有無宗教?等等等等。在每一個問題上你都要遇到麻煩,看見無法調解的沖突。而且,你沒有理由認定其中誰的生活就是客觀上最好的生活。這樣,最好的辦法就是在社會中允許各種各樣的共同體存在,允許各種各樣的生活方式,而這一允許的另一面意義就是不允許強迫,任何人都不可把自己的善的觀念強加給別人。公共品三個問題第一,公民需要多少、哪些種類的公共品?這里有一個公共選擇的過程。第二,公共品哪些由中央提供,哪些由地方提供?這涉及到中央和地方的關系。第三,提供公共品的真實成本是多少?如何讓政府工作人員像經營企業那樣經營政府?改革政府。民營化——政府不是公共品的唯一和天然提供者民營化的動因公共事務增加,民眾對政府公共服務要求的上升。增稅被反對,財政資金不足。政府本身效率的低下。多種方式集體行動并不意味著政府行動。盡管缺乏政府所擁有的正式渠道和強制手段,社會團體也能夠就集體決策和公眾集資達成意愿一致。集體物品也可能完全志愿供應,且這種供應卓有成效。當集體組織規模較小,成員具有共同的價值和利益時,非正式的社會壓力就足以保證每個人貢獻他應該貢獻的那一部分,也就排除了“搭便車者”。集體物品可以由公共部門雇員直接生產,但其他制度安排也能夠提供。舉例來說,政府可以從私人企業購買諸如消防和清掃街道等集體物品。甚至那些屬于政府“天職”的基本職能,也能夠通過多種方式來提供,而不是完全依賴政府雇員。但是,一些特定的職能還是屬于政府:制定和執行法律;政府支出;剝奪個人的生命、自由和財產權等。服務的提供、生產和安排有必要區別公共服務中三個基本的參與者:消費者生產者安排者或提供者。消費者直接獲得或接受服務,他們可以是個人、特定地理區域的所有人、政府機構、私人組織、擁有共同特征的社會階層(窮人、學生、出口商、汽車制造商或農民等)或者獲得輔助性服務的政府機構。服務的生產者直接組織生產,或者直接向消費者提供服務。它可能是政府單位、特別行政區、市民志愿組織、私人企業、非營利機構,有時甚至是消費者自身。服務安排者(亦稱服務提供者)指派生產者給消費者,指派消費者給生產者,或選擇服務的生產者。制度安排公私BTBLTBTOBOTBOOTBOO新項目Build-TransferBuild-Lease-TransferBuild-Transfer-OperateBuild-Operate-TransferBuild-Own-Operate-TransferBuild-Own-OperateFullGovernmentOwnershipServiceContractsManagementContractLeaseConcessionPartial/FullDivestiture舊項目民營消防隊見火不救競爭:民營化成功的關鍵民營化privatization自由化liberalization≠產權的轉移,由公共(政府)所有轉為私人所有。競爭程度的加劇。華工后勤的民營化從學校經營變為公司化經營。經營者是唯一的,壟斷。可以進行一個比較研究,哪些商品的價格和外界相同,哪些商品的價格更高。由此可以判斷后勤集團的利潤構成。更好的方案:分拆外部性外部性的含義外部性,也被稱為“溢出效應”(spillovereffect),是指“一個經濟主體的行為對另一個經濟主體的福利所產生的效果,而這種效果并沒有通過貨幣或市場交易反映出來”(薩繆爾森)。正外部性是一種好的公共產品。好的公共產品存在供給不足的問題。負外部性是一種壞的公共產品。壞的公共產品存在供給過剩的問題。案例:那條梁灘河梁灘河外部性的計算原來養鴨的成本為a元/只,鴨價為b元/只,每只鴨的利潤為b-a,化糞池的固定成本F元,變動成本c元/噸。一共有N個養鴨戶,假設每個規模相同,每年養n只鴨。梁灘河沿岸的居民從河水中獲得的效用為u=u(m),m為鴨糞的數量,u’<0,u(0),u(mmax)。m=m(n),鴨越多,糞越多。第一種選擇:養鴨戶自己修建化糞池(集資修建、組建化糞池公司)一次性投資化糞池的成本F(依賴于資本市場)。鴨子成本為a+F/n+kc。如果鴨市場為完全競爭市場,養鴨戶無法改變價格,養鴨戶的利潤降低。如果鴨市場為非完全競爭市場,鴨價格上升。河沿岸居民的效用增加。第二種選擇:當地政府政府出資修建化糞池地方政府的資金從何而來?當地政府出錢,沿岸居民受益。地方政府有可能不愿意,導致不同地方之間的矛盾。第三種選擇:中央政府出資修建化糞池中央政府向沿岸居民收稅,這三種選擇都存在一個化糞池修成后如何向養鴨戶收費的問題。化糞池養鴨戶共有模式:化糞池由養鴨戶集資修建,共同所有。集資的比例如何確定?維護費用如何確定?如何管理化糞池?化糞池養鴨戶公司模式:化糞池由私人修建,養鴨戶要根據排污數量向公司交費。如何確定價格?科斯:社會成本問題

《法學與經濟學雜志》,1960年10月一個人的活動對另一個人造成傷害。不吃吃5,-1不吃0,0喜歡在車上吃早餐的人反對在車上吃早餐的人保護誰,反對誰?庇古稅對造成損害的主體征稅。征多少稅?誰是加害方?庇古稅必須對外部性的大小、范圍進行一個至少是粗略的衡量,同時要能夠對造成外部性的主體進行征稅,這都需要較高的技術手段。相對于庇古稅所要求的計量和收費技術而言,如果界定權利的方法更加簡單,那么可以通過界定權利的方法來解決外部性。邊際個人成本MPC中已經包含了個人受到的外部性的影響。這一外部性還會對他人產生負面影響。該經濟將會在MPC=MPB的地方進行生產,導致相對于最優水平而言過多的產品。消費者獲得的剩余:FCG廠商獲得的剩余:GCHE,廠商和消費者獲得的總福利:FACHEGF受到外部性影響的人得到的福利:-DABCHE,這部分福利,被消費者占取了一部分,被廠商占取了一部分,無謂地損失了一部分。因此,社會的總福利為;FAD-ABCABCMPCMPBMSCDEFGH倫敦市擁塞收費開始于2003年2月17日;市中心,21平方公里,£5星期一到星期五,7am~6:30pm免繳和折扣自動免費:摩托車、機動腳踏兩用車和自行車;有倫敦執照的出租車和(經公共客車部門批準的)迷你出租車;緊急服務車輛;NHS車輛;殘疾人士使用的車輛;達載殘疾人的車輛(入電話叫車服務);經許可的9座或9座以上的公共汽車。經注冊后免費電力驅動的車輛;符合嚴格排放標準的特定代用燃料車輛;搶修救援車輛居住在收費區內的居民可以得到90%的折扣付款方式自助服務(35%)、電話(20%)、互聯網(25%)、手機短信(19%)、郵寄(1%)監督:自動號碼牌照識別技術(automaticnumberplaterecognitiontechnology,ANPR)懲罰行駛當日晚10點到午夜12點之間繳費:£5+5行駛當日午夜12點之前沒有繳費:80,14日內交付罰款,4028日內沒有交付罰款:120未交付的罰款單累計三張及以上:車輛被禁止行駛,直至繳清所有款項。擁塞收費區外部性產生的原因產生外部性的原因在于權利沒有得到準確的界定。人們通常認為人們得到和使用的是實物(一畝土地或一噸化肥),而不是行使一定(實在)行為的權力。但土地所有者實際上所擁有的是實施一定行為的權力。土地所有者的權力并不是無限的。對他來說通過挖掘將土地移到其他地方是不可能的。雖然他可能阻止某些人利用“他的”土地,但在其他方面就未必如此。例如,某些人可能有權穿過該土地。進而言之,或許可能或不可能在該土地上建某類建筑,種某種莊稼,或使用某種排水系統。這樣做不只是因為政府的規定。在普通法上亦如此。實際上,在任何法律制度中都是如此。對個人權力無限制的制度實際上就是無權力的制度。產權是一束權利。做產生有害效果的事的權利(如排放煙塵、噪音、氣味等)也是土產要素。正如我們可以將一塊土地用作防止他人穿越、停汽車、選房子一樣,我們也可將它用作破壞他人的視野、安逸或新鮮空氣。行使一種權利(使用一種生產要素)的成本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