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第1課-孔子與老子課件(共43張PPT)_第1頁
必修三第1課-孔子與老子課件(共43張PPT)_第2頁
必修三第1課-孔子與老子課件(共43張PPT)_第3頁
必修三第1課-孔子與老子課件(共43張PPT)_第4頁
必修三第1課-孔子與老子課件(共43張PPT)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單元中國古代的思想和科技1、兩條線索:一是中國古代思想領域由“百家爭鳴”演變為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主流;二是中國古代在科技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推動了世界文明的發展。2、分析理解:“一定時期的文化,是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的反映”。(要善于分析說明思想文化形成的社會原因)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冷成金在他的專著《讀史有智慧》中說:如果說中國文化是一種智謀型文化,那么,法家智慧是最刻毒的一頁,兵家智慧是最冷峻的一頁,佛家智慧是最超脫的一頁,儒家智慧是最深刻的一頁,道家智慧則是最聰明的一頁。影響世界歷史100名人排名(劍橋大學歷史系)?1.穆罕默德

?2.艾薩克?牛頓

?3.耶穌

?4.釋迦牟尼

?5.孔子

?6.圣?保羅

?7.蔡倫

……?18.秦始皇

……?20.毛澤東

?21.成吉思汗

……?75.老子……?82.隋文帝

……?92.孟子……第1課

孔子與老子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在法國巴黎的一次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學術研討會上,與會的70多位學者發表了一項聲明稱:人類如果想在未來的世紀里找到一條生存道路,必須到中國兩千年前的孔老夫子那兒去尋找智慧。是什么原因,使孔子具有如此巨大的長久的魅力呢?主題:“和衷共濟”、“講信修睦”

曲阜是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古城,孔子故里。西方學者將孔子與耶穌、釋迦牟尼齊稱為“世界三圣”,以贊揚孔子集古圣先賢之大成。因而孔子故鄉曲阜便被譽為“東方圣地”。一、孔子的學說(一)孔子其人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人。他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理論家、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曾整理出《詩》《書》《禮》《易》《樂》《春秋》等典籍,他的思想主要保存在由其弟子整理記錄的《論語》一書中。“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一、孔子的學說(一)孔子其人(二)思想主張1、政治思想2、哲學思想3、教育思想一、孔子的學說(一)孔子其人(二)思想主張1、政治思想“仁”:仁者愛人子曰:“仁者愛人。”曰:“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論語·雍也》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顏淵》孔子之“仁”

——仁者愛人

“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及廢疾者皆有所養”。

——禮記

1.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

2.提倡廣泛理解和體貼他人,以此調整人際關系,穩定社會秩序。“仁”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內涵)?﹡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實現“仁”的途徑:遵循“忠恕”之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論語》之

“仁”怎樣才能實現仁?仁者愛人克己復禮“仁”:“禮”:1.政治思想思想核心(二)思想主張﹡子曰:“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

﹡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孔子追求的“禮”是什么?他主張如何實現“禮”?西周時的等級名分制度“正名”《論語》之

“禮”“禮”“克己復禮”實質是恢復西周時的等級名分制度名正言順、貴賤有序“克己復禮”體現了保守的一面“仁”和“禮”之間是一種什么關系?你知道孔子把握兩者之間關系的方法是什么嗎?關系:仁是內在的自覺,禮是外在的約束。只有具備了仁的內在品德,才能自覺地遵守禮制。反過來,只有禮制的規范,人們才能追求仁的境界。方法:中庸思想“克己復禮為仁。”2、孔子之思想學說仁者愛人克己復禮“仁”:“禮”:(1)政治思想思想核心“德”:為政以德﹡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拱)之。”﹡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之

“德”孔子德治的基本主張是什么?

主張:以德立國,以仁、禮治國。要求統治者愛惜民力,反對嚴刑峻法,用“德”教化百姓,也不排除以禮治國同時逐步改良政治。孔子說:”用政令來治理百姓,用刑法來整頓他們,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懲罰,卻沒有廉恥之心;用道德引導百姓,用禮制去同化他們,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有歸服之心。”

“馬棚失火”和“苛政猛于虎”兩則小故事體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邊看邊想:“仁”“仁者,愛人”遵循“忠恕”之道調整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的關系孔子食黍

一天,魯哀公請孔子進宮敘談。哀公請孔子吃桃子,邊上還有一盤黍子。孔子卻恭敬地吃掉了黍子。哀公笑道:“夫子,黍子是用來擦桃子上的毛的,不是吃的。”孔子正色地對哀公說:“主公啊,我不是不知道,但黍米是五谷尊者,是帝王來祭祀天地及宗廟中最上等的谷物,其地位是很高的。而桃子是較低賤的,祭祀時從來不用。用尊貴的東西去擦拭低賤的東西,是君子所不為的。今天用五谷之長的黍米去擦拭低賤的桃子,臣以為這是違背周禮的。故我不敢那樣做。”魯哀公聽了,大加贊賞地說:“夫子所言,真是妙極了。”2、孔子的哲學思想對鬼神敬而遠之,懷疑鬼神的存在。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論語·雍也》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論語·先進》

孔子關于鬼神的言論對待鬼神:把探討和解決人世間的實際問題放在優先位置,體現了他的人本主義思想。3、孔子的教育思想(1).子曰:“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2).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論語·學而》;

子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而》(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5).子曰:“當仁不讓于師。”《論語·衛靈公》孔子講學圖

孔子30歲左右開始講學,培養出大批有才干的學生,弟子三千,七十二賢人。在地域上,弟子們來自各諸侯國。就學生而言,有“聞一知十”的高材生顏淵,也有“難與言”的外鄉人;就成份而言,除了孟懿子、司馬牛等少數學生出身貴族外,大部分都是平民,如子貢是做生意的,子張是農民,顏淵“窮居陋巷”,曾參“提襟肘見”。所以,當時就有人說“夫子之門,何其雜也”。——《中國教育史講稿》這段材料反映了孔子的哪一教育思想?在當時有何意義?

有教無類受教育者的范圍大,孔子是最早開創私學的人,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局面。孔子死后,眾弟子云集其墓前守喪三年,然后相繼離去,惟有子貢守墓六年。

子貢在孔子墓旁結廬而居,守墓六年。后人為紀念此事,在孔子墓西建屋三間,立碑一座,題為“子貢廬墓處”。3、孔子的教育思想(1)教育原則:有教無類;(2)教學方法:因材施教;(3)學習方法:溫故知新;持之以恒;學思結合;(4)學習態度:實事求是;當仁不讓。如何評價孔子的教育思想?(1)孔子的教育思想實質上是其“仁”的思想在教育領域的反映。(2)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并且興辦私學。他招收學生不分貴賤,使受教育者的范圍得到擴大,適應了社會發展的需要,推動了文化的進步。(3)孔子“因材施教”、學思結合、實事求是、“溫故而知新”等教育觀念,啟發式的教學方法,提高了教學效率,促進了學生個性的發展,是孔子在教育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保障。(4)孔子的教育思想對后世教育影響深遠,直到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鑒意義。1、創辦私學,擴大了教育范圍(孔子弟子三千,成就突出者72人)2、整理文化典籍,保存了古代文獻——《詩》、《書》、《禮》、《易》、《春秋》(五經)、《樂》(佚失)3、孔子的言行,被他的弟子整理成為《論語》一書,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思想財富。孔子對文化教育的貢獻:政治思想哲學思想教育思想仁”“禮”:“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為政以德”天是最高的人格神,主張對鬼神敬而遠之仁:愛人、忠恕。反對統治者苛政和任意刑殺,要求體貼民情,主張“為政以德”。禮:周禮:君臣父子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實事求是、啟發式教學方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周游列國

“顛簸流離,游說列國,惶惶如喪家之犬不可終日。”討論探究

孔子的思想可謂博大精深,但為什么在春秋戰國時期不被各國統治者所采納?討論探究

孔子的思想可謂博大精深,但為什么在春秋戰國時期不被各國統治者所采納?(1)客觀方面: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分裂割據,缺乏一個實行禮制的強有力的中央政權;而且當時各諸侯國熱衷于兼并戰爭和改革古制,以圖自強。(2)主觀方面:孔子恢復周禮和仁政愛民的主張不符合當時統治者的需要。

可見,孔子的“仁”和“禮”的主張不適合天下由分裂走向統一過程中的社會需要,而比較適合天下一統后鞏固國家統治的社會需要。一、孔子的學說(一)孔子其人(二)思想主張1、政治思想2、哲學思想3、教育思想(三)孔子評價孔子的名言子曰:“克己復禮為仁。”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曰:“溫故而知新。”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中國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國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國之境,得漢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國之所以為中國也。

——夏曾佑《中國古代史》中國看孔子

文圣吾祖,恩澤海宇。

千古巨人,萬世先師。

——2004年祭文

世界看孔子

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孔子列為影響世界進程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2500年前,從孔子那里尋找智慧。”

——世界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評價孔子

3.孔子的思想1993年9月被全球主要宗教的代表人作為人類和平共存的基本原則寫入《走向全球倫理宣言》。

孔子的文化教育思想早已成為世界文化中的一部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經將孔子的生日9月28日定為“世界教師節”;1971年,美國參眾兩院立法確定孔子的誕辰9月28日為美國的教師節。

美國文化部長說:孔子的人格與他的業績,值得受到中國和全世界人民的最高敬意。法國文化部長說:從久遠的年代開始,歐洲就承認了孔子這位中國和全世界著名的思想家與哲學家。孔子學院(ConfuciusInstitute),是中國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在世界各地設立的推廣漢語和傳播中國文化與國學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機構。目前孔子學院已在106個國家的350多個教育機構落戶,中小學孔子課堂達500多個,成為推廣漢語教學、傳播中國文化及漢學的全球品牌和平臺。2、對我國的政治、倫理、文化和民族性格產生了深遠影響;3、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產生重要影響。孔子思想的歷史地位1春秋戰國和秦朝不受重視;漢代大一統后,經過歷代學者發揚和統治者的改造,逐漸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2004中國國際孔子文化節9月28日在孔子故里山東省曲阜市隆重舉行。已成功舉辦了20屆,一直重視對儒家文化的弘揚和發掘,及文化與經濟的互動發展,在海內外產生了深遠影響。當堂檢測1、“仁”的思想在先秦時期的進步意義主要是:A.滿足新興地主階級的政治需要 B.抑制統治者的暴政 C.成為各國變法的理論依據 D.奠定“非攻”主張的思想基礎2、孔子對“仁”的學說的解釋,不包括A.仁者愛人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恭、寬、信、敏、惠 D.民貴君輕

BD3、下列對孔子的介紹,不正確的是A.孔子是春秋時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B.孔子要求恢復西周時期的等級名分制度,其思想具有保守性C.孔子主張“因材施教”,他興辦私學,只招收貴族子弟D.孔子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允許學生堅持不同于老師的意見C4、孔子作為偉大的教育家,對推動我國古代文化教育事業貢獻最大的是A.“有教無類”的辦學思想 B.“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 C.“知之為知之”的學習態度 D.“溫故知新”的學習方法

A孔子拜謁老子

孔子對弟子說:老子道德高深,真是能上天入海的龍一般的人物。二、老聃與《道德經》(一)老子其人及其著作

老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生活于春秋時期,楚國人,曾任東周王室的圖書館館長。老子對后世的影響主要是一本叫《道德經》的著作,他開創了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先河。

老子簡介福建泉州清源山老君巖——有一座老子的石刻雕像,因為老子叫李耳,他的耳朵特別大。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它來源于戰國時期道家思想和神仙方術。東漢時道教在我國民間興起,唐朝皇帝以道教尊奉的教主老子李耳的后代自居,道教在當時有特殊地位。以柔克剛,以德報怨,大智若愚,深藏若虛辯者不善,善者不辯,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欲取先予,欲擒故縱,遇弱勢強,遇強示弱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厚道載物,上善若水。——《道德經》1、哲學思想(1)“道”是天地萬物的本原(2)辨證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對立的,但可以互相轉化(二)思想主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老子》(1)“道”是天地萬物的本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探討宇宙自然的本原和規律(2)“道”是世間萬物的自然規律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辨證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對立的,但可以互相轉化2、政治思想:1、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2、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3、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4、小國寡民……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5、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無為而治”評價?《老子》中的名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

天網恢恢,______________。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禍兮福之所倚,________________。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______________。

道家思想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形成有重要的影響,如老子的虛懷若谷、寬容謙遜的思想,恬淡素樸、助人為樂、反對爭名奪利的思想,以柔克剛、以弱勝強的思想等。正是這種道家思想的發揚,形成了中華民族開闊的文化襟懷,使中華民族的古老文化能夠經久不衰,愈來愈繁榮昌盛。現實社會中,哪些觀念能找到老子思想的影子?3.老子的評價

老子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探討宇宙本原的哲學家。他的思想體系博大精深,對中國文化,包括哲學、倫理學以及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道德人格產生了深遠影響。

老子的哲學思想和政治主張領域核心內容思想學說哲學思想1.“道”是萬物的本源2.辨證法思想“道”是最高的哲學概念;事物是矛盾對立的,但可以互相轉化政治主張“無為而治”“無事取天下”思想評價哲學思想:對中國文化產生深遠影響政治主張:“無為而治”有消極的因素派別政治思想哲學思想教育思想歷史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