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講
中國工商業經濟
徐曉虹
副教授
碩士生導師主講
2014-2015年
9/2/2023第四講
中國工商經濟2本講主要內容中國工業經濟中國商業經濟中國工商企業
產業經濟學(IndustrialEconomics),在歐美國家也被稱為“產業組織學”(IndustrialOrganization),是現代西方經濟學中用以分析產業現實經濟問題的一門新興應用經濟學科。
產業經濟學發展到現在不到百年的歷史。以1970年為界,大體上可分前后兩個階段。第一階段(1930一1970)與梅森①(Mason,EdwardS.)和貝恩②(Bain,JoeS.)的名字相聯系,形成了著名的“結構一行為一績效”(S—C--P)范式,主要代表作是哈佛大學貝恩教授于1959年發表的《產業組織論》。①梅森是20世紀30—40年代哈佛大學經濟系鼎盛時期的系主任,他在哈佛大學首開產業組織學課程(20世紀30年代)。梅森聯誼會(1938年)又是最早的產業組織理論研究機構。
.②貝恩于1940年在哈佛獲經濟學博士學位,導師為熊彼特。其后,貝恩一直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教。由于當時梅森為哈佛經濟系主任,曾經指導了貝恩在產業組織領域的研究,貝恩的學說與梅森所開創的主流產業組織理論研究的傳統是一脈相承的。產業經濟學的起源可追溯至亞當·斯密(AdamSmith,1776)的勞動分工理論和部門理論。自斯密以后,競爭理論和理想競爭狀態的確定等成為產業經濟學的研究重點。1879年,被許多人看作是產業經濟學創始人的馬歇爾(Marshall,Alfred)夫婦首次出版《產業經濟學》,將產業經濟正式定義為產業內部的結構。19世紀末20世紀初,現代大型制造業公司在美國的興起,以及當時美國發生的兼并風潮所產生的數以百計的近乎壟斷的產業,使得人們熱衷于研究公司組織問題(Chandler,1977,HayandMorris,1979)。現代產業組織學中的—些重要概念,如壟斷的程度、現有和潛在的競爭、壟斷的效應、規模經濟與規模不經濟、寡占、價格歧視、創新及其重要性、動態過程以及風險與不確定性等,在20世紀20年代末之前就已得到了較為全面的討論。
1933年,美國哈佛大學張伯侖(Chamberlin,EdwardH.)和英國劍橋大學教授羅賓遜夫人(Robinson,JoanV.)分別出版了《壟斷競爭理論》和《不完全競爭經濟學》不謀而合地提出了壟斷競爭理論。1938年,梅森(Mason,EdwardS.)在哈佛大學建立了第一個產業組織理論研究機構—一“梅森聯誼會”,對產業組織問題的研究擴大到了對整個市場和廠商的分析上,提出了具有—定可操作性的可行競爭的基本標準(Mason,1957)。
1959年,梅森的弟子貝恩(Bain,JoeS.)出版了第—部論述產業組織理論的教科書——《產業組織》,這標志著傳統產業組織理論(TraditionallndustrialOrganization,TIO)體系的最終形成。在《產業組織》中,產業組織學所研究的產業是指具有高度替代性的產品的企業群。貝恩的《產業組織》的最大貢獻,乃是在明確定義了產業組織理論一系列基本概念的基礎上,完整地提出了構成傳統產業組織理論核心內容的“結構(Structure)一行為(Conduct)一績效(Performance)”分析范式,簡稱為SCP分析范式。在貝恩看來,“結構—行為—績效”分析范式的根本意義,乃是強調市場結構是企業行為的決定因素;而在一個給定的市場結構中,企業行為又是市場績效的決定因素。因此,以貝恩為代表的傳統產業組織理論的哈佛學派,在政策上明確傾向于由政府干預來改變不良的市場績效。
從20世紀60-70年代主流傳統產業理論的總體歷程來看,其運用“結構一行為一績效”分析范式關注的一些普遍性問題大致如下:(1)在市場結構和盈利之間是否存在關聯?(2)進入壁壘的提高是否會導致利潤的增多?(3)什么是最重要的進入壁壘?(4)市場結構是如何影響技術進步的水平的?(5)什么是有效串謀相聯系的市場結構?(6)市場結構是如何影響定價策略的?(7)政府規劃是如何影響經濟效率的?(8)合并對于經濟效率的影響是什么?(9)法律應該允許串謀嗎?(10)政府應當規劃壟斷嗎?(WaldmanandJensen,1998)。第二階段是1970年至今,主要代表作是1988年出版的由泰勒爾所著的《產業組織理論》(Tirole,1988)。20世紀70代以后,新產業組織理論(NewIndustrialOrganization,NIO)出現。正統的經濟理論分析以及對各種假設的驗證成為新產業組織理論發展的基本景象。新產業組織理論對產業組織研究的最大貢獻,在于理論研究方法的統一,即博弈論成為新產業組織的理論研究方法,其中非合作博弈理論及其分析方法又無疑居于統治地位。馮·諾伊曼和摩根斯坦思(VonNewmann,Morgensterrn,1944)以及納什(Nash,1950;1951)等人的開創性著作發表以后,隨著博弈論在寡占理論中的逐步應用,及動態分析、不完全信息等的引入所致的博弈方法本身的不斷完善,正統經濟理論對寡占市場的分析才得以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總體來說,新產業組織理論的主要領域包括六個方面:(1)靜態博弈理論。克雷普斯和辛克曼的論文(KrepsandSheinkman,1983)指出兩階段模型,其中企業在第一階段設定生產能力,在第二階段設定價格,在均衡處,企業所選擇的價格相同,這一價格恰好使市場出清(即總需求量與總生產能力相等時的價格)。(2)重復博弈和寡占理論。自弗里德曼開創性論文(Friedman,1971)發表以后,卡特爾和串謀很快便成為產業組織研究中重復博弈分析的中心議題。在該領域最具代表性的格林和波特的論文(GreenandPorter,1984)發表之前,主流的觀點一直是在承認價格戰的威脅乃是維持串謀的重要因素的同時,否認價格戰會在均衡路徑上發生。
(3)產品差別化。大多數產品差別化方面的研究是關于水平差別化或垂直差別化的寡占模型分析。其中,加伯澤威克斯和澤西(GabszewiczandThisse,1979)以及謝科德和薩頓(ShakedandSutton,1982)分別較為完整地建立了考察垂直產品差別化條件下企業競爭問題的模型。(4)進入壁壘與進入阻止。自貝恩的開創性研究(Bain,1949)以來,進入壁壘與進入阻止一直是產業組織理論所關注的重點領域之一。(5)技術進步與市場結構的動態演變。其中,主導企業是否傾向于保持或增進其市場控制,則成為這一領域的中心議題。(6)信息不對稱。信息不對稱的正式引入是博弈論革命在產業經濟學領域中最為重要的成就之一。克雷普斯和威爾森(KrepsandWilson,1982)以及米爾格羅姆和羅伯茨(MilgromandRoberts,1982)的論文是這一領域中的突出貢獻(Martin,2003)。中國產業經濟學形成的初始階段更多地受到日本學者的影響。楊治先生的《產業經濟學導論》被認為是中國最早的一本系統闡述產業經濟學的教材(楊治,1985),并對中國經濟學界和政府政策制定產生了很大的影響。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經濟學界還沒有使用“產業結構”這個概念。20世紀80年代中期,產業結構問題重新受到中國經濟學界的關注。以后,中國學者借鑒學習和應用西方產業經濟學的思路和方法對第一、二、三產業范疇中的結構問題進行研究,主要包括:(1)產業結構變動的一般趨勢和演進規律的研究;(2)結構變動對經濟增長作用機理分析;(3)中國(包括各地區)產業結構現狀的實證分析;(4)若干因素或某一重要因素與產業結構變動的關聯分析;(5)若干外國產業結構的國別分析等。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整個國內外經濟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全球化進程加快,中國基本結束了“短缺”狀況,產業升級換代極為迫切,研究主要著重于世界或亞太地區產業結構變化與我國應有的對策這一層面上(蔣學模,2002)。中國的產業經濟學與日本相似,除了產業組織理淪外,還包括產業結構、產業關聯、產業布局以及產業系統等方面的內容。總而言之,現代產業經濟學是一門以產業作為研究對象,探討產業在以工業化為中心的經濟發展中產業間的關系結構、產業內的企業組織結構變化規律,及其研究方法的應用經濟學科。現代產業經濟學主體內容包括:(1)產業結構理論,研究隨經濟發展而發生的產業之間關系結構演進的規律;(2)產業聯系理論,即投入產出經濟學,研究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的各種比例關系;(3)產業組織理論,研究產業內的企業關系結構,即組織形態;(4)產業均衡理論,如在有關工業化過程中農業、服務業、基礎設施、公害、人口分布等問題;(5)產業系統理論,用系統的方法研究各個不同產業和它們之間經濟關系共同構成的有機整體。對于如何劃分產業,眾說紛紜。歷史上產業的分類方法有很多種,如:魁奈1758年的《經濟表》,馬克思主義的產業分類法,“三次產業分類法,聯合國產業分類法。“三次產業”分類法的創始人英國經濟學家費希爾(A.G.D.Fisher)和克拉克(C.Clark)指出,第一次產業是廣義的農業,包括農業、畜牧業、游牧業、漁業及林業等;第二次產業是廣義的工業,主要包括制造業、建筑業、通訊業、煤礦業等;第三次產業是指廣義的服務業,主要包括商業、金融、飲食等公共服務,以及科學、教育、醫療衛生和政府等公共行政事業等。
聯合國為了統一世界各國的產業分類而頒布的產業分類法,其全稱是“IndexestotheInternationalStandardIndustrialClassificationofa11EconomicActivities”(全部經濟活動的國際標準產業分類索引,1971),簡稱產業分類的SIC方法。首先把全部經濟活動分為l0個大項,每個大項又分為中、小、細3級。針對每—級都有統一的編碼,以便于計算機處理。在產業經濟學研究中,一般采用SIC方法。到底劃分到哪一個層階適宜,取決于我們所研究的問題。一般而言,研究某一層級的性質和規律,必須深入到比它低一級的產業劃分,同時以其他層次高的產業層級為背景。我國參照SIC方法提出了適合我國國情的產業分類法。隨著全球一體化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群走向世界,財富雜志的行業分類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9/2/2023第四講
中國工商經濟17一、中國工業經濟9/2/2023第四講
中國工商經濟18工業與工業經濟工業(industry)指采掘自然界的物質資源,以及對采掘品和農產品進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質生產部門。按照中國統計局的分類,工業具體包括:(1)對自然如采礦、曬鹽、森林采伐等;(2)對農副產品的加工、再加工,如糧油加工、食品加工、繅絲、紡織、制革等;
(3)對采掘品的加工如煉鐵、煉鋼、化工生產、石油加工、機器制造、木材加工等,以及電力、自來水、煤氣的生產和供應等;(4)對工業品的修理、翻新,如機器設備的修理、交通運輸工具的修理等。在統計上,工業分為四個大類:采掘業(MiningandQuarrying)、制造業(Manufacturing)、電氣煤氣和水生產供應(Production&SupplyofPower,Gas&Water)和建筑業(Construction)具體包括39個行業。9/2/2023第四講
中國工商經濟19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經過幾年的經濟恢復以及經濟過渡期,中國逐漸建立了自己的工業化基礎和工業經濟計劃體制。改革開放后,中國工業經濟從計劃體制逐漸向市場體制轉變,中國也從一個落后的工業小國發展為現代工業大國。中國工業發展進程可以概括以下四個時期:國民經濟恢復時期(1949-1952)社會主義過渡時期(1953-1957)計劃經濟體制時期(1958-1977)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時期(1978-現在)中國工業發展的四個時期9/2/2023第四講
中國工商經濟20這個時期恢復工業和國民經濟面臨著極大的困難:部分地區尚待解放,新解放區土匪活動猖獗;以美國為首的國家對中國實行經濟封鎖,并于1950年10月發動朝鮮戰爭,中國不得不進行抗美援朝;國內的財政赤字加劇,通貨急劇膨脹,人民生活困苦;各項基礎設施十分落后,又受長期戰爭破壞。3年內,通過沒收官僚資本和對民族資本及個體手工業的改造,初步建立了計劃經濟的工業體制,在一定程度上恢復并發展了工業經濟。1949~1952年,工業總產值由140億元增長到349億元,平均每年增長34.8%;1952年工業總產值超過了抗日戰爭以前的水平,比1936年增長了22.5%。
國民經濟恢復時期(1949-1953)9/2/2023第四講
中國工商經濟21社會主義過渡時期(1953-1957)這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通過對資本主義工業和個體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制定靈活的經營組織形式,建立了一大批公私合營工業企業和手工合作社,大大地促進了工業生產的發展。到1957年,中國已初步建立高度集中、計劃調控的工業經濟管理體制,即政府部門與工業企業之間形成垂直的行政隸屬關系,中央政府按計劃統一調節工業生產、流通、分配等活動,工業企業由各級政府的管理部門實行統一領導、分級管理。公有制工業企業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部門。高度集中的工業經濟管理體制,一方面,對集中人力、物力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由此工業得到了較快發展,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工業化基礎;另一方面,企業生產投資完全依賴于政府計劃,排斥市場機制作用,割斷了工業企業與市場的內在聯系,使得企業失去了主動性和積極性,并且容易引起企業投資膨脹,效益低下,以及整個國民經濟比例的失調。
9/2/2023第四講
中國工商經濟22計劃經濟體制時期(1958-1977)中國進入第二、第三、第四個“五年計劃”時期,工業生產全面展開,但在工業生產向前發展的同時,受到很大的挫折。這段時期又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大躍進”時期(1958~1960):1958年5月黨的八大二次會議提出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這條總路線反映了中國人民渴望迅速擺脫貧窮落后的面貌,但在急于求成的“趕超戰略”下,盲目追求經濟增長速度,片面強調優先發展重工業,最終對工業和國民經濟造成了嚴重的破壞。
經濟調整時期(1961-1965):針對“大躍進”,1961年中央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對國民經濟進行全面調整。在保持計劃經濟體制不變的前提下,嘗試一些新的工業管理措施,工業生產不斷得到了恢復。
“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1976):毛澤東提出“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1966年5月親自發動和領導了長達10年的“文化大革命”。受“左傾”錯誤思想的影響,中國工業生產采取了許多冒進措施,制定不切實際的計劃,違背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結果使得工業生產遭受很大的挫折,國民經濟比例關系嚴重失調。
9/2/2023第四講
中國工商經濟23計劃經濟體制到市場經濟體制轉型時期的工業經濟(1978-)1978年12月召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革開放的方針,開始了市場取向的經濟改革。
工業經濟體制發生了根本性改變。徹底放棄計劃體制,逐步建立市場體制,改革企業管理權限,簡政放權,擴大了地方政府和企業的自主權。1979年開始擴大企業自主權試點;1980年決定實行“分級包干”、“分灶吃飯”的財政體制;1981年開始試點“利改稅”;1992年黨的十四大,推行轉變政府職能,實現政企分開;1993年提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1998年政府行政機構改革,撤銷政府直接管理企業的部門,政府與所管理的企業脫鉤;發展多種企業所有制結構和組織形式,
特別是,鄉鎮企業和私營企業在中國不斷發展壯大,在工業生產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采取多種方式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如企業改制、兼并、重組、破產等。
9/2/2023第四講
中國工商經濟24隨著工業管理體制由高度集中的計劃體制徹底轉變為市場體制,中國工業釋放出前所未有的發展潛力。企業效益不斷提高,工業生產迅速增長,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工業平均每年以兩位數增長,中國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位次不斷提升,如鋼產量1978年為世界第5位,1999年上升為第1位;
電視機1978年為世界第8位,1990年上升為第1位。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改變了輕、重工業長期失調的局面,初步實現了二者的協調發展。20世紀90年代以來基礎產業有了比較迅速的發展,緩解了基礎產業的“瓶頸”制約,提升了高技術產業在工業中的地位。國有大中型工業企業通過改制,效益不斷提高,市場競爭力逐年加強;外資企業和私營企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已成為中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工業地區布局有了很大改善。9/2/2023第四講
中國工商經濟25衡量工業經濟的總量有兩個指標:
一是工業增加值,它是指工業企業在報告期內以貨幣表現的工業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
二是工業總產值,它是指工業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工業產品或提供工業性勞務活動的總價值量。工業總產值的計算中包括了中間品的價值,而工業增加值指標沒有包括中間品的價值,只計算最終工業品的貨幣價值,因而工業增加值指標更能反映工業經濟真實情況。
衡量工業經濟總量的指標9/2/2023第四講
中國工商經濟26表11952-2012中國GDP與工業增加值的變化年份GDP(億元)工業增加值(億元)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1952679.0119.817.6419601457.0568.239.0019651716.1546.531.8519702252.7828.136.7619752997.31244.941.5319804545.61996.543.9219859016.03448.738.25199018667.86858.036.74199560793.724950.641.04200099214.640033.640.352001109655.243580.639.742002120332.747431.339.422003135822.854945.540.452004159878.365210.040.7920052006201020112012184937.4216314.4401512.8473104.0519470.1
77230.891310.9160722.2188470.2199670.7
42.0043.3040.0339.8438.449/2/2023第四講
中國工商經濟27圖1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9/2/2023第四講
中國工商經濟28從表1看,從1952年到2010年,中國的工業增加值不斷增加。以當年價格計算,中國工業增加值2010年為160722.2億元,1978年為1607.0億元,1952年為119.8億元,2010年是1978年的100倍,是1952年的1342倍。扣除價格水平的影響,中國的工業仍然逐年增長。
從圖1看,1978年以前,實行“工業趕超戰略”,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斷增加,1960年達到39%;“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工業比例出現較大波動,隨著經濟結構和體制的不斷調整,工業占GDP的比重逐年增加,1978年上升到44.3%;從1978年到1990年,工業占GDP的比重不斷下降,1990年為37%,其原因是中國為傳統農業大國,工業化水平較低,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第三產業逐漸發展,占GDP的比重不斷增加,而工業生產未發生根本性的改變;而1992年鄧小平南巡以后,加大工業化改革力度,農業在經濟中的比重下降,工業占GDP的比重從1991年的37.4%上升到2007年的43.54%,2010年達到40.03%,2011年39.34%.2013年工業增加值199670.7億元,占GDP38.44%.9/2/2023第四講
中國工商經濟29中國工業增長的國際比較20世紀后半期以來,中國工業經濟增長較快,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以1995年為100,中國工業增加值指數2001年為177.2,2002年為194.2;美國2001年為124.6,2002年123.7;德國2001年為117.8,2002年為112.6;印度2001年為135.4,2002年為152.6。但是在工業增加值的絕對值上,中國與世界發達國相比有很大差距。以第二產業增加值(工業+建筑業)進行比較:從絕對數來看,中國的工業經濟與發達工業國家相比,無論從總量還是人均水平上看,都有很大差距。
以1995年為不變價格,中國2002年的工業增加值和建筑業產值之和為5909.72億美元,而德國為7414.27億美元,美國為20490億美元。從世界工業發展趨勢來看,工業占GDP的比重越來越小,世界各國工業占GDP的平均比重不到40%,發達工業化國家(美國、法國)的比重不到30%,但中國2007年的比重為43%以上,2011年為39.34%,而且近幾年有比重上升起伏的趨勢,這反映了中國工業經濟仍處于發展的中級階段。
9/2/2023第四講
中國工商經濟30輕工業指主要提供生活消費品和制作手工工具的工業,具體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如食品加工業
、煙草加工業;另一類是以非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如服裝和其他纖維制造業等。重工業指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物質技術基礎的主要生產資料的工業,可分為下列三類:(1)采掘(伐)工業,是指對自然資源的開采,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2)原材料工業;(3)加工工業,是指對工業原材料進行再加工制造的工業。
輕工業與重工業的劃分9/2/2023第四講
中國工商經濟31圖2重工業與輕工業之比及其變化9/2/2023第四講
中國工商經濟322002年中國輕工業總產值為43355.74億元,重工業總產值為67420.74億元,重工業的總產值是輕工業總產值的156%;2004年中國輕工業總產值為72115.18億元,重工業總產值為150200.75億元,重工業的總產值占輕工業總產值的比重上升到289%。
從縱向比較看,長期以來,中國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使得重工業,尤其是1978年以前的化工工業得到較快發展,但是輕工業明顯發展不足。如圖2所示,除了少數年份(如1968、1981年)輕工業產值超過重工業(即重工業與輕工業產值之比小于100%),大部分時期,中國重工業的產值大于輕工業。1998年以后,重工業發展更為迅速,重工業的比重不斷增加,1998年重工業與輕工業的比重為1.03:1,2000年為1.51:1,2004年2.08:1。
輕工業與重工業的比例及其變化9/2/2023第四講
中國工商經濟33工業總產值中輕工業內部比例變化:以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產品占據絕大多數,1990年以前,一直為70%左右;1990年以后,以工業品為原料的輕工業得到了較快的發展,比例從30%上升為40%,見圖3。
工業總產值中重工業內部比例變化:制造業占據約一半的比例(50%),原料工業占40%左右,采掘工業占10%左右,見圖4。工業總產值中能源、原材料工業比例變化:能源比例逐年增加,但受資源約束,變化不大,如1978年為12.3%,2002年為17%;原材料工業比例為22%左右,除了1995年為37.5%外,大致平穩增長,見圖5。9/2/2023第四講
中國工商經濟34圖3輕工業內部比例的變化9/2/2023第四講
中國工商經濟35圖4重工業內部比例的變化9/2/2023第四講
中國工商經濟36圖5工業總產值中能源、原料工業比例的變化9/2/2023第四講
中國工商經濟37根據從業人員數、產品銷售收入和資產總額三項指標
,可以將工業企業分為大型、中型和小型工業企業。中國工業企業經過近60年發展,企業不斷壯大,數目急劇增加,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后,企業數增長更為激烈。但從產值上看,不同規模的企業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例發生了變化,中型工業企業占工業總產值的比例一直較低,但呈現上升的趨勢;大型和小型工業企業占工業總產值的比例較大,且比例相當。2004年,大型企業數為2135家,中型企業數為25557家,小型企業數為1347571家,大、中、小型工業企業數占全部工業企業數的比例分別為0.16%、1.86%和97.98%;但是,2004年的工業總產值中,大型企業為69483.38億元,中型企業為63891.30億元,小型企業為88941.24億元;大、中、小型工業企業占全部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分別為31.3%、28.7%,和40%。2011年大企業數目9111,中型企業數目52236,小型企業數目256319,微型企業數目7943。工業總產值中,大型企業產值為351507億元,中型199366億元,小型288178億元,微型企業5218億元。2013年大企業9411家,中53817家,小289318家。收入比例大40%,中23%,小37%。
不同規模工業企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例9/2/2023第四講
中國工商經濟38工業化就是指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社會生產活動由農業生產為主轉向工業生產為主的社會發展過程。工業化進程一般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三個階段,其量的發展主要表現為工業增加值及其就業人員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的提高,其質的發展主要表現工業內部結構的優化升級。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所處工業化階段的判斷標準主要有
:(1)人均收入水平(人均GDP)變動。按照錢納里的工業化劃分標準,以1970年美元計算,當一國人均GDP達到280-560美元時,則該國處于工業初期階段;當人均GDP達到560-1120美元時,則該國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而當人均GDP達到1120-2100時,該國處于工業化后期階段;人均GDP達到2100美元以上,處于發達經濟階段。(2)產業結構(三次產業在GDP中的比重)變動:工業化變化的一般趨勢是:隨著工業化的演進,第一產業的比重持續下降,第二、三產業的比重迅速上升。因此,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小于30%,為工業化初期階段;其第三產業所占GDP的比重大于30%而小于50%時,為工業化中期階段;而處于工業化后期的國家或地區,其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超過50%,甚至在70%以上。(3)工業內部結構變動:第一階段為重工業化時期,第二階段為以加工工業為核心的時期,第三階段為技術密集型工業時期。工業化及其階段判斷標準9/2/2023第四講
中國工商經濟39以人均收入水平變動所反映的工業化階段:第二至第三個階段之間。2007年我國按實際匯率計算的人均GDP為2465美元,對照換算后的錢納里等人的“標準”模式,中國實際人均GDP處于工業化第二階段的末期或已進入工業化后期。
產業結構變動所反映的工業化階段:中級階段。改革開放以來,盡管我國第一產業的比重不斷下降,第二、第三產業的比重上升,但是,由于工業體制原因,我國第二產業一直占最大比重,而第三產業的比重不高。2007年我國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分別為11.7%、49.2%和39.1%,由此可知,中國工業化仍然處于工業化的中級階段。
工業結構變動所反映的工業化階段:中期階段。由于長期以來,中國重加工工業中期階段。由于長期以來,重加工工業沒有得到應有的較快發展,中國的高加工化階段一直停留于以一般加工工業為重心的時期,不能逐步升級并向技術集約化階段轉變。中國工業化水平及其階段判斷9/2/2023第四講
中國工商經濟40表2中國能源生產總量及構成(1978-2013)年份能源生產總量占能源生產總量的比重(%)(萬噸標準煤)原煤原油天然氣水電19786277070.323.72.93.119806373569.423.833.819858554672.820.924.319889580173.120.424.5199010392274.21924.8199512903475.316.61.96.2200013504873.217.22.76.9200114387573.016.32.87.9200215065673.515.82.97.8200317190676.214.12.77.0200419664877.112.82.87.320052006200720082011201321621923216724727926055231798734000077.677.877.776.877.875.612.011.310.810.59.18.93.03.43.74.14.34.67.47.57.88.68.810.9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2年)。
9/2/2023第四講
中國工商經濟41表3中國能源消費總量及構成(1978-2013)年份能源消費總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萬噸標準煤)煤炭石油天然氣水電19785714470.722.73.23.419857668275.817.12.24.919909870376.216.62.15.1199513117674.617.51.86.1200014553169.222.22.26.4200115040668.321.82.47.5200215943168.022.32.47.3200318379269.821.22.56.5200421345669.521.32.56.720052006200720082011201323599725867628050829144834800237500070.871.171.170.368.466.019.819.318.818.318.618.42.62.93.33.75.05.86.86.76.87.78.09.8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2年)。
9/2/2023第四講
中國工商經濟42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建筑業一直快速、穩定增長。建筑業對GDP的貢獻越來越大,2005年建筑業增加值為10133.8億元,占GDP的5.5%;從業人員為2099.92萬人,占全社會從業人數的2.8%,建筑業已成為中國重要的支柱產業。2007年建筑業實現增加值14014億元,比上年增長12.6%。全國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業企業實現利潤1470億元,增長23.2%;上繳稅金1661億元,增長18.5%。2011年中國建筑業增加值達到22071億元,2013年為30768億元。建筑業是中國20世紀80年代經濟改革后最早開放并引入競爭機制的行業之一。從1984年始,我國的工程建設領域由行政分配改為招標投標制度。加入WTO后,中國的建筑業逐步對外開放,越來越多的境外建筑資本進入中國建筑市場。2013年外商企業投資資金603億元。中國建筑業總況9/2/2023第四講
中國工商經濟43圖7中國建筑業總產值及其增長速度9/2/2023第四講
中國工商經濟44一種觀點:中國已成為世界工廠。由于中國勞動力成本和產品價格低廉,中國制成品大量進入國際市場,中國的制造業涌向世界,正打擊著西方的制造業,并給廣大發展中國家帶來出口和吸引外資方面的強有力競爭。另一種觀點:中國非但不能成為世界工廠,而且其經濟正在走向崩潰。因為中國以高投入、低產出為特征的經濟模式和建立在廉價勞動力與巨大的能源消耗基礎上的發展模式正在逐漸步入死胡同。同時,中國面臨著很多阻礙經濟增長的結構性因素:國企改革困難、環境污染、金融體制僵化等。
中國將成為世界工廠嗎?9/2/2023第四講
中國工商經濟45世界工廠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國際分工中扮演了“工廠”的角色,其制造業產品主要是為世界各國生產的,其制造規模和制造能力足以影響全球的產量和價格;制造業已經發展成為世界市場重要工業品的生產供應基地的國家或地區。一個國家或地區成為世界工廠必須具備以下幾個條件:制造業的技術水平必須世界領先;龐大的制造業規模和出口比重足以影響全球的產量和價格;是出口基地,生產和消費都以對外為主。結論:從中國的制造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制造業總量和人均水平、及中國發展制造業的優勢與劣勢看,中國現在還不是世界工廠,并且離成為世界工廠還有很大的差距;中國將來可能成為世界加工中心,也可能成為世界之工業強國。世界工廠:條件與結論9/2/2023第四講
中國工商經濟46東北老工業基地問題東北是指黑龍江、吉林和遼寧三省,面積近80萬平方公里,人口達1億多。東北老工業基地主要是在改革開放前的計劃經濟時期建立起來的以能源、原材料和大型裝備制造業為主重工業基地。。改革開放后,東北三省的經濟與沿海發達地區的差距不斷擴大。改革開放初期遼寧的地區生產總值是廣東的2倍,而2005年,東北三省的地區生產總值僅相當于廣東的76.6%。東北老工業基地競爭力下降的原因:計劃經濟意識依然濃厚,市場經濟觀念不強;國有經濟比重過高,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緩慢;技術裝備老化,制造業發展能力較弱。如何振興?裝備制造業和重要原材料基地。9/2/2023第四講
中國工商經濟47二、中國商業經濟9/2/2023第四講
中國工商經濟481978-2007年,我國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1558.6億元增長到89210億元,平均每年增長超過15%;1978-2005年,全社會生產資料銷售總額從1740億元增長到15.5萬億元,年均增長超過17%。2002年末,我國共有各種不同經濟類型商業網點1700萬多個,全國批發零售貿易和餐飲業從業人員4969萬人,吸納就業人數在國民經濟各行業中排第三位。
但是,2005年我國批發和零售貿易及餐飲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7.8%,批發和零售貿易及餐飲業的就業比重為6.7%,而OECD國家批發零售和餐飲旅館部門產出增加值在GDP中的份額達14.6%(1997),就業比重達20.1%(1998)。商品流通規模9/2/2023第四講
中國工商經濟49隨著國有經濟的戰略性調整和非公有制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縣級以下商業已基本由個體私營經濟主導。1978年我國國有企業銷售收入占總銷售收入的54.6%,加上集體企業共占97.9%。到2001年底,國有及國有控股經濟占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8%,集體經濟占15%,個體和私營經濟占45%,外商投資及港澳臺經濟占4%,其他混合所有制公司、聯營企業等占18%。但是,國有企業在批發業中的主導地位仍未改變,2002年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的銷售收入占總銷售收入的74%。
商品流通企業所有制結構9/2/2023第四講
中國工商經濟50從2002-2006年,百強零售企業零售額占社會消費零售總額的比重分別為6.0%、7.8%、9.3%、10.5%和11.2%,五年內將近翻了一番。
2006年我國百強零售企業的零售額達到8742.6億元,同比增長18.06%。百強中的前10家企業總銷售規模達4073億元,占100強總銷售規模的48%,比2005年提高了4個百分點;前30家企業的總銷售規模達6396億元,占100強的75%。2006年國美電器集團以869.3億元銷售規模、820家店鋪的業績首次躍居第一,百聯集團有限公司、蘇寧電器集團、華潤萬家有限公司、大連大商集團有限公司分別以770.9億元、609.5億元、378.5億元、361.4億元的業績排名第二至五位。相比較而言,2005年美國最大零售企業沃爾瑪擁有加盟店6600家,員工總數180多萬人,年銷售額達3124億美元,相當于中國百強零售企業銷售總額的3倍多,國美的28.7倍。美國三大零售企業的銷售總額合計占美國市場份額的70%以上。
組織化程度9/2/2023第四講
中國工商經濟51商品批發額占銷售總額的比重從1990年的73.5%下降為1999年的65%。餐飲業發展速度很快,到2003年,銷售總額6066萬元,約占2003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3.2%。連鎖經營發展很快。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到2003年底,我國擁有零售業和餐飲業限額以上連鎖企業合計1202家,連鎖門店44540個,占當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8.04%;前30家連鎖企業銷售額為2704.2億元,店鋪總數為10321個,占當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5.9%。行業結構和業態結構9/2/2023第四講
中國工商經濟52城鄉市場差距有所擴大。2003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城市實現零售額29777億元,同比增長10.3%;縣及縣以下實現消費品零售額16065億元,同比增長6.8%,城鄉增幅相差3.5個百分點。我國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從1990開始對城鄉的消費品零售額進行分類統計,1990-1994年由于物價波動幅度較大,城鄉消費品零售額增長的差距反復較多;1995年,中國開始進行宏觀調控以實現經濟軟著陸,在隨后的5年間,城鄉消費品零售額增長的差距從6.2個百分點降到0.8個百分點;但2000年后,這一差距又開始加大,從2000年的2.3個百分點擴大到2003年的3.5個百分點。
城鄉結構9/2/2023第四講
中國工商經濟53我國商業領域實際利用外資從1992年開始。截止2003年9月,累計實際利用外資約30億美元,外資商業企業234家,分店3800多個,其中絕大部分為新型流通業態。與制造業相比,我國商業利用外資處于較低水平。到2002年底,外資商業企業數量占全國批發零售餐飲企業的比重僅為0.1%,實際利用外資金額占全國利用外資總額的0.6%左右,外商投資商業企業銷售收入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不足3.5%。在地域和業態結構上,外資商業以東部發達地區中心城市和大型綜合超市等有較大市場影響力的業態為主要投資方向。
商業領域利用外資情況9/2/2023第四講
中國工商經濟54我國商業流通體制的演進1949-1957:多家經營、多渠道流通、公有制成分不斷增強時期;1958-1978:獨家經營、單一渠道的傳統商品流通體制;1978-現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流通體制建設時期。9/2/2023第四講
中國工商經濟55建國初期,我國的商品流通是由國營商業、合作社商業、國家資本主義商業、個體商業和私營資本主義商業共同組成的。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私商勢力強大。1950年底,公私商業批發額之比為23.9∶76.1,零售額之比為15.0∶85.0;但是,到1957年,公營商業的批發額占全部商品批發額的99.1%,其中國營商業和供銷合作社占95.3%;在商業企業零售額方面,公營商業占97.3%,其中國營商業和供銷合作社占65.7%
。受蘇聯模式影響,我國逐步確立了計劃經濟制度,強調了經濟工作的計劃性和統一領導,商品流通被嚴格限制在一定范圍之內,流通企業逐漸演變成為附屬于政府行政部門的按計劃分配商品、物資的供銷機構。
1949-1957:多家經營、多渠道流通、公有制成分不斷增強時期
9/2/2023第四講
中國工商經濟561955年建立“四證三票”制度。四證:①市鎮居民糧食供應證:此證是市鎮居民(指非農業人口)購糧時使用的憑證;②工商行業用糧供應證:此證是以糧食作為原料或輔助材料的工業、手工業、釀造業、熟食業、復制業、糕點業、副食業等業戶購糧時使用的憑證;③市鎮飼料供應證:此證是飼養牲畜和其它動物的飼養戶在購買飼料時使用的憑證;④市鎮居民糧食供應轉移證:此證是市鎮居民遷居時轉移糧食關系的憑證。
三票:①全國通用糧票:此票是城鄉居民外出至他省、自治區、直轄市時,購買糧食或糧食制成品的憑證,在全國市鎮和農村通用;②地方糧票:此票是城鄉居民在省、自治區、直轄市所屬區域內購買糧食制成品的憑證;③地方料票:此票是飼養戶購買飼料使用的憑證,在省、自治區、直轄市所屬區域內通用。此后,全國糧票、地方糧票以及各種名目的面粉票、面票、料票、粗糧票和工種糧票相繼問世,在各地流通,進入千家萬戶,任何人也不能例外。除糧票外,油票、肉票、蛋票、糕點票、副食票、布票、鞋票、針織品票、煤餅票等各類票證相繼發行,并由此拉開了在中國長達40年以糧票為主的憑票供應的時代。
9/2/2023第四講
中國工商經濟571958年至1978年間,我國商業經歷了一個曲折的發展過程。1958年開始的“大躍進”時期,實行政企合一,企業下放;小商小販向國營商業過渡,自由市場關閉,形成國營商業(在農村是供銷社)一家經商、一條渠道的局面。商品按行政區劃組織流通,統一的市場被分割,地區之間相互封鎖,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被削弱;專業公司的業務指揮系統中斷,商品調撥不靈。1966-1976年,十年動亂,商業體制再一次經歷了與1958年一樣的體制變動,只是時間更長,問題更多,破壞性更大,后果更嚴重。1978年,在社會商品零售總額中,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商業占97.9%,其中國營商業和供銷合作社合計占90.5%。商品流通實行的是典型的單一渠道、獨家經營的體制。這一時期,全國各地發行的票證品種、數量之多堪稱世界之最,涉及吃、穿、用各個方面。居民或憑證,或憑票,或票證結合,獲取生活消費品。
1958-1978:獨家經營、單一渠道的傳統商品流通體制
9/2/2023第四講
中國工商經濟581978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商業體制不斷進行改革與發展。相對于1978年前的舊體制,1978年后的商業經濟體制可分為三個小階段:1978-1984:改革起步階段
1984末-1991:建立有計劃商品經濟體制下的流通體制改革階段
1992年至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流通體制階段
1978-現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流通體制建設時期
9/2/2023第四講
中國工商經濟59改革起步階段(1978-1984)1978年開始的商業流通體制改革,主要針對原有流通體制的種種弊端,以市場為導向,擴大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隨著1984年對社會主義經濟是有計劃商品經濟的重新定位,集體商業經濟和個體、私營商業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并提出了“三多一少”的流通體制改革目標模式,即形成以國營商業為主導,多種經濟形式、多種經營方式、多條流通渠道和少環節、開放式的流通格局。這一階段進行的主要改革:(1)購銷體制改革。(2)商業結構改革。(3)日用工業品批發體制改革。浙江永嘉橋頭鈕扣市場(1979年)、義烏小商品城(1981年)等。(4)國營商業企業改革。經營責任制→經營承包責任制→小型商業企業“改、轉、租、賣”。
9/2/2023第四講
中國工商經濟601984末-1991:建立有計劃商品經濟體制下的流通體制改革階段
1984年10月,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明確提出“社會主義經濟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后,商品流通體制改革在管理體制、企業內部體制、批發體制等方面繼續向前推進。----積極落實政企分開,簡政放權。
----繼續改革批發機構
,建立批發貿易中心和批發市場,代替原有的三級批發模式。----商業企業改革全面展開,大中型商業企業大范圍地進行經營承包。
9/2/2023第四講
中國工商經濟611992年至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流通體制階段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標志著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商業流通體制也進行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主要有:----培育和發展商品市場體系。目前,我國已基本形成了包括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在內、有形市場和無形市場相結合、期貨市場和現貨市場相結合、以批發市場為主導、零售市場為主體的多層次、多門類的商品市場體系,形成了遍布城鄉的流通網絡和商業網點。----公有制商業企業改革深化,非公有制商業進一步發展。2001年底,全國擁有股份制商業企業3700多家,其中上市公司100多家。中小商業企業繼續實行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賃、售賣等方式,進一步放開搞活。2001年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企業總數25543,國有及控股企業14810個,外資港澳臺企業410個,民營企業10323個,非公有制企業已占限額以上批發零售商業企業總數的42%。
9/2/2023第四講
中國工商經濟62傳統服務業與現代商貿傳統服務業:批發業、零售業、住宿業、餐飲業現代商貿:電子商務、連鎖經營、物流傳統服務業在以市場化、社會化、國際化為方向進行改組改造的同時,以電子商務、連鎖、物流為標志的新型現代商貿流通業,也在我國快速醞釀發展。9/2/2023第四講
中國工商經濟63從80年代末開始,各類型企業(包括生產商業和零售商)紛紛進入批發流通渠道,并形成了以全國性或地區性大型專業批發市場和各種季節性訂貨會與展銷會為主要形式的批發流通格局。2001年,全國批發市場成交額達到16358億元,交易額億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場3273個。
傳統的批發企業受到生產商和零售商兩面擠壓,市場份額大大下降。批發零售業商品批發額占銷售總額的比重從1990年的73.5%下降為1999年的65%。近三年來,這一比重已停止下滑,基本保持在65%左右。
國有企業在批發業中的主導地位仍未改變。
批發業9/2/2023第四講
中國工商經濟64全國十大批發市場1.全球最大的批發市場-義烏小商品市場。2007年成交額突破400億元。在中國凡是做小商品生意的的人都知道在義烏能找到品種最全、價格最便宜的小商品。2.鄭州紡織大世界3.臨沂摩托車及配件交易中心4.湖南常德橋南市場5.江蘇東方絲綢市場6.河北省石家莊市南三條集貿批發市場7.重慶朝天門批發市場8.沈陽五愛市場9.湖北武漢漢正街10.株洲市蘆淞批發市場9/2/2023第四講
中國工商經濟65伴隨流通體制的深化改革和對外開放,以及城鄉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結構升級,形成了新的零售業規模、結構、業態和競爭格局。2007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9210億元,比上年增長16.8%。分地域看,城市消費品零售額60411億元,增長17.2%;縣及縣以下消費品零售額28799億元,增長15.8%。
。國有企業在零售業中雖然仍占有一席之地,但其比重下降得很快,利潤總額下降的幅度則更大
。私營企業發展很快,2002年限額以上私營零售企業的資產合計和銷售收入分別比1999年增長了6.5倍和5.9倍。零售業對外開放程度不斷增加。1992年以后,外商進入零售業的限制逐漸放寬,至2003年6月1日《外商投資商業領域管理辦法》正式實施,外資進入零售業已經不存在實質性的障礙。到2003年底,我國共批準設立外資商業企業264家,分店2200多個。2003年外商投資商業企業銷售收入占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約為3.5%,外資介入的態度非常積極,中外資本在傳統零售市場上的競爭不斷加劇。
零售業9/2/2023第四講
中國工商經濟66從企業經營形態上看,目前國內的零售業態大致可分為8種:百貨店、超級市場、便利店、專業店、專賣店、購物中心、大型綜合性超市和倉儲式商場。其中,專業店、大型綜合性超市和倉儲式商場,是近年來發展較快的零售新業態,目前正實現從傳統百貨向現代百貨、從綜合百貨向主題百貨、從單體經營向連鎖經營的轉變,呈現出多業態并存的局面。2001年,連鎖經營的商店占商店總數的10%,商品銷售額占總銷售額的18.8%;超級市場和專業店共有22.1萬個,占商店總數的35.1%,銷售額占總銷售額的32%。從市場集中度上看,我國零售企業的規模還比較小,但發展壯大速度很快。2001年按商品年銷售額分,100萬元以下的經營單位數占全部零售業產業活動單位的76.1%,從業人員占42.2%,銷售額占44.1%。其中50萬元以下的經營單位數占66.3%,從業人員占33.2%,銷售額占41.3%;居第二位的是100-1000萬元的企業,三者比重分別為21.1%、33.7%和19.1%;1000萬元以上的企業單位僅占2.9%、從業人員占24.1%,但銷售額占據1/3強,達36.8%。2001年零售企業中銷售額超過10億元的73家,超過20億元的16家,超過50億元的僅3家。2003年,銷售過百億的商業連鎖企業已經由2001年的1家增加到6家,過200億元的1家。
9/2/2023第四講
中國工商經濟67住宿業在我國分為旅游涉外飯店業和社會旅館業,分屬旅游部門和商業部門管理。至1999年底,全國旅游住宿設施單位共有25.08萬戶,其中:涉外飯店0.7萬戶,社會旅館7.99萬戶,個體旅館16.39萬戶;共有客房總數581.76萬間,年接待住宿旅客人數11.39億人次,年末從業人員477.71萬人。旅游飯店業被認為是我國國民經濟各行各業中發展最快的行業之一,也是率先接近國際水準的行業之一。至2005年底,我國共有星級飯店11828家,其中國有飯店5528座,占全國星級飯店總數的46.74%,集體經濟飯店964座,外商投資飯店256座,港澳臺投資飯店314座,聯營、股份制、私營等其他注冊登記類型的飯店有4766座
。
住宿業9/2/2023第四講
中國工商經濟682005年全國各星級飯店中:
五星級飯店281座
四星級飯店1146座
三星級飯店4291座
二星級飯店5497座
一星級飯店613座2005年全部星級飯店營業收入總額為1346.9億元,年平均客房出租率為60.96%。到2006年末,全國共有星級飯店12751家,擁有客房145.98萬間,擁有床位278.55萬張。全年營業收入總額為1482.86億元,比上年增加136.17億元,增長10.1%;上繳營業稅108.12億元,比上年增加30.96億元,增長40.1%。
9/2/2023第四講
中國工商經濟69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餐飲業發展迅猛,連續10多年保持兩位數的增長。即使在“非典”產生重大影響的2003年,營業額仍突破6000億元,同比增幅超過11.5%。目前我國餐飲業經營網點達350多萬家,從業人員1700萬人。
餐飲業投資主體也更趨多元化。企業資本投資逐步走向合資、股份等形式的社會多元化組合,企業結構也進一步向集團化方向邁進。
經營業態多元化。除高檔風味酒樓、中檔特色餐館、賓館餐廳外,還有快餐送餐,小吃排擋、休閑餐飲、各式飲品店和餐飲食品等形態。連鎖經營作為新型經營方式在餐飲業內迅速發展。2007年我國限額以上連鎖餐飲(集團)企業358家,實現營業收入640億元,比上年增長13.5%。連鎖餐飲企業多集中在東部和中部發展,港澳臺商投資和外商投資的連鎖餐飲企業所占份額已達28.2%,內資企業中私營企業占66%
。
餐飲業9/2/2023第四講
中國工商經濟70連鎖經營是現代大流通最具代表性的一種組織形式。商業領域的連鎖經營,一般由一個總店和眾多分店構成,各分店在店名、店貌、銷售的商品和服務等方面實現標準化,連鎖總店負責集中進貨和配送,各分店負責銷售,由此形成組織形式上的聯合化和標準化、經營方式的一體化和專業化以及管理方式的規范化和現代化,提高經營效率,實現規模效益。
連鎖經營在我國首先出現在大中城市和沿海發達地區,至今已有20多年的發展歷史,其發展經歷了兩個明顯的階段:初始期(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企業自發地按照連鎖方式進行經營運作
)和成長期(1995年至今,政府的強力推動與企業市場化內在發展需要相結合,每年以約40%左右的速度擴張,僅用不到20年的時間就基本完成了歐美歷經百年的零售業革命
)。
連鎖經營9/2/2023第四講
中國工商經濟71到2003年底,我國擁有零售業和餐飲業限額以上連鎖企業合計1202家,連鎖門店44540個,從業人員109.4萬人,年銷售額達到3687.3億元,占當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8.04%。上海、北京、江蘇限額以上商業零售和餐飲連鎖企業的銷售額已分別占到當地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44.7%、25.3%和13.9%。連鎖經營的發展特征:(1)經營主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