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活動課蘇東坡課件_第1頁
語文活動課蘇東坡課件_第2頁
語文活動課蘇東坡課件_第3頁
語文活動課蘇東坡課件_第4頁
語文活動課蘇東坡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蘇東坡華師大二附中周來宏蘇東坡華師大二附中周來宏蘇東坡先生的名字輪輻蓋軫(車箱底部后面的橫木),皆有職乎車,而軾(古代車廂前面用做扶手的橫木)獨若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謂粉飾外表)也。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而言車之功者,轍不與焉。雖然,車仆馬斃而患亦不及轍。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矣。

——蘇洵《名二子說》蘇東坡先生的名字輪輻蓋軫(車箱底部后面的橫木),皆有職乎車,皇帝評價蘇軾:《宋史?蘇軾傳》:“仁宗初讀軾、轍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為子孫得兩宰相矣。’神宗尤愛其文,宮中讀之,膳進忘食,稱為天下奇才。”皇帝評價蘇軾:《宋史?蘇軾傳》:“仁宗初讀軾、轍制策,退而喜1037——1056:青少年時期

(1歲——20歲)宋仁宗景祐三年農(nóng)歷1036年12月19日(公歷1037年1月8日),蘇軾出生于四川眉山縣,祖父蘇序,父親蘇洵。蘇軾7歲入鄉(xiāng)學,老師叫張易簡。1037——1056:青少年時期

(1歲——20歲)母親:不僅給了他生命生十年,父洵游學四方,母程氏親授以書,聞古今成敗,輒能語其要。程氏讀東漢《范滂傳》,慨然太息,軾請曰:“軾若為滂,母許之否乎?”程氏曰:“汝能為滂,吾顧不能為滂母邪!”范滂是東漢的名士,《后漢書?范滂傳》說:“滂登車攬轡(pei4),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但是,就是這樣一個敦厚﹑質(zhì)樸﹑遜讓﹑節(jié)儉,“少厲清節(jié),為州里所服”的人,卻慘遭黨錮(禁止某政治團體或派別中的人員任官職及限制其活動)之禍。范滂被逮捕下獄時,與母親訣別,范母很堅強,安慰兒子說:“既有令名,復求壽考(長壽),可得兼乎?”母親:不僅給了他生命生十年,父洵游學四方,母程氏親授以書,聞父親:不僅教給他文學“士生于世,治氣養(yǎng)心,無惡于身。推是以施之人,不為茍生;不幸不用,猶當以其所知,著之翰墨,使人有聞焉。”文章“皆有為而作”,“中當世之過”,“如五谷必可以療饑”,“如藥石必可以伐病”,能解決實際問題。父親:不僅教給他文學“士生于世,治氣養(yǎng)心,無惡于身。推是以施1056——1068:仁英歲月

(20歲——32歲)1056——1068:仁英歲月

(20歲——32歲)考試:春風得意馬蹄疾嘉祐元年(1056)隨父親到汴京參加進士考試,蘇軾20歲,蘇轍17歲,雙雙通過舉人考試,禮部考試,殿試,獲得進士及第。

嘉祐二年,試禮部,(主考歐陽修)得軾《刑賞忠厚論》,驚喜,欲擢冠多士,猶疑其客曾鞏所為,但置第二。復以《春秋》對義(從儒家經(jīng)籍中摘句為題﹐考生根據(jù)經(jīng)義解題作文)居第一,殿試中乙科。宋《河南邵士聞見錄》載:“歐陽公謂梅圣俞云:‘讀蘇軾書,不覺汗出,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

考試:春風得意馬蹄疾嘉祐元年(1056)隨父親到汴京參加進士考試趣話蘇東坡參加殿試,題為《刑賞忠厚論》,其中有一段這樣:當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執(zhí)法之堅,而樂堯用刑之寬。事后,歐陽修和梅堯臣等人問蘇軾,此典出于何處?于是,就有了如下的一段對話——問:堯和皋陶那個典故出于何處?我一時忘了在什么書里讀過。答:那是我自己杜撰的。問:你自己杜撰的典故?!答:以帝堯之圣德,此言亦意料之中事耳。考試趣話蘇東坡參加殿試,題為《刑賞忠厚論》,其中有一段這樣:仕途:三蘇為官留佳話1060年(嘉祐四年)蘇氏父子第二次到汴京后,蘇洵進入禮部修禮書,蘇氏和蘇轍也被任命了官職,但是他倆都沒有赴任,在歐陽修的推薦下,參加了制科考試(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二蘇以優(yōu)異成績被錄取,蘇軾除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1061),轍為大名推官。1065年,英宗要重用蘇軾,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誥(gao4承命草擬詔令)。宰相韓琦曰:“軾之才,遠大器也,他日自當為天下用。今驟用之,則天下之士未必以為然,適足以累之也。”軾得直(通“值”,做事)史館。軾聞琦語,曰:“公可謂愛人以德矣。”仕途:三蘇為官留佳話1060年(嘉祐四年)蘇氏父子第二次到汴家庭:自古賢士多磨難1057年,他們的母親程夫人去世,蘇軾和父親、弟弟一同回蜀奔喪,按照封建禮制,兄弟二人要丁憂(在家守喪,“丁母憂”即受母親喪)三年。一位德高望重的母親離開了他們,他們悲痛萬分,但他們知道母親的心愿,丁憂結(jié)束,他們再次同奔汴京。家庭:自古賢士多磨難1057年,他們的母親程夫人去世,蘇軾和家庭:自古賢士多磨難仁宗至和元年(1054),十九歲的蘇軾同四川青神進士王方之女——十六歲的王弗結(jié)了婚。她是一位好內(nèi)助,同蘇軾結(jié)婚才十一年,年僅二十七歲(英宗治平二年1065)就病逝了,留下一子蘇邁。蘇軾對王弗之死十分悲痛,蘇軾在她埋骨的山頭親手栽下了三萬株松苗。他始終懷念著他的發(fā)妻,十年后他還寫了一首著名的《江城子》。1069年,小蘇軾十一歲的王弗的堂妹王閏之出于崇拜和敬佩,更重要的是感動于蘇軾對妻子的深情厚誼嫁給了蘇軾,不幸的是,二十四年后(1093),王閏之又病逝了。給蘇軾留下兩個兒子:蘇迨和蘇過。家庭:自古賢士多磨難仁宗至和元年(1054),十九歲的蘇軾同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家庭:自古賢士多磨難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也就是王弗去世次年,父親蘇洵與世長辭。蘇軾兄弟扶柩從水路,由汴水、淮水,入江經(jīng)江陵至蜀,安葬蘇洵,同時將王弗遷葬于蘇家墓地,之后,蘇氏兄弟丁父憂。1068,服喪期滿,離鄉(xiāng)進京,從此兄弟二人宦游南北,再也沒有回到過家鄉(xiāng)。家庭:自古賢士多磨難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也就是王弗去1069——1085:神宗歲月

(33歲——49歲)1069——1085:神宗歲月

(33歲——49歲)在變法中神宗熙寧二年,蘇軾回到汴京,任職官誥院(專管官吏頒發(fā)證書的機構(gòu))。神宗20歲,啟用王安石為參知政事,一場變法運動開始。新法從經(jīng)濟上剝奪了大地主、大商人的一部分利益,使王朝增加了收入,因而引起了許多人特別是地主階級的不滿。蘇東坡極力反對王安石變法,多次上書。理由是:臣之所欲言者,三言而已。愿陛下結(jié)人心,厚風俗,存紀綱。或謂:“軾稍自韜戢(taoji2收斂),雖不獲柄用,亦當免禍。”雖然,假令軾以是而易其所為,尚得為軾哉!在變法中神宗熙寧二年,蘇軾回到汴京,任職官誥院(專管官吏頒發(fā)杭密徐湖時期:在路上1071,蘇軾自放杭州,沿穎水而下,到了河南的陳州,見到了也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貶為河南推官的弟弟蘇轍。《宋史·蘇轍傳》盛贊道:“轍與兄進退出處,無不相同。患難之中,友愛彌篤,無少怨尤,近古罕見。”蘇洵評價王安石曰:“是不近人情者,鮮不為大奸慝(te4)。”蘇轍送哥哥到了穎州,見到了恩師歐陽修,此時歐已經(jīng)致仕,且65歲了,次年(熙寧5年),歐陽修去世,蘇軾在杭州哭祭老師。補敘:歐陽修乞致仕,馮京請留之,安石曰:“修附麗(依附)韓琦,以琦為社稷臣。如此人,在一郡則壞一郡,在朝廷則壞朝廷,留之安用?”乃聽之。杭密徐湖時期:在路上1071,蘇軾自放杭州,沿穎水而下,到了杭密徐湖時期:在杭州1071年底,蘇軾到杭州。任杭州通判(知州、通判、錄事),通判即別駕。“時新政日下,軾于其間,每因法以便民,民賴以安。”時禁止賣私鹽,每年因賣私鹽被抓的多達1萬7千人,他處理這些案件時,非常痛苦。“每執(zhí)法斷犯鹽者,未嘗不流涕也。”老翁七十自腰鐮,慚愧春山筍蕨甜。

豈是聞韻解忘味,邇來三月食無鹽。——山村五絕《飲湖上初晴后雨》: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

杭密徐湖時期:在杭州1071年底,蘇軾到杭州。任杭州通判(知杭密徐湖時期:在密州去密州的理由:1074年,此時蘇轍已經(jīng)到濟南任掌書記,蘇軾已經(jīng)三年未見弟弟,所以請調(diào)山東,朝廷同意。任密州知州。沁園春赴密州,早行,馬上寄子由。“當時共客長安,似二陸(西晉陸機、陸云兄弟到晉都洛陽,才氣橫溢,深受張華推重

)初來俱少年。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閑處看?身長健,但優(yōu)游卒歲,且斗樽前。”(下闋)主要是抗蝗災。秋禾不滿眼,宿麥種亦稀。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膚肌。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饑。1075,妻子王弗去世10周年,寫《江城子》;1075年冬,寫《江城子密州出獵》;1076年中秋,五年不見弟弟的蘇軾酒后寫下《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

杭密徐湖時期:在密州去密州的理由:1074年,此時蘇轍已經(jīng)到杭密徐湖時期:在徐州1076年,蘇軾任期滿(宋地方官三年一任),改知徐州,途中,行至山東鄄(juan1)城,與來迎接他的弟弟見面,五年未見,格外親熱,弟弟決定送哥哥到徐州,并在徐州住了三個多月才離開。1077年中秋,蘇軾《中秋月》:“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zhuǎn)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主要工作:抗洪災。河決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匯于城下,漲不時泄,城將敗,富民爭出避水。軾曰:“富民出,民皆動搖,吾誰與守?吾在是,水決不能敗城。”驅(qū)使復入。軾詣武衛(wèi)營,呼卒長,曰:“河將害城,事急矣,雖禁軍且為我盡力。”卒長曰:“太守猶不避涂潦,吾儕小人,當效命。”率其徒持畚鍤以出,筑東南長堤,首起戲馬臺,尾屬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軾廬于其上,過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杭密徐湖時期:在徐州1076年,蘇軾任期滿(宋地方官三年一任杭密徐湖時期:湖州三月1079年,改知湖州。表兄文與可去世,他寫了許多悼念表兄的詩文,著名的有《筼筜谷偃竹記》。三個月后,烏臺詩案發(fā)生。元豐二年(1079),蘇軾43歲,因?qū)懺姳挥放_(漢代稱“烏臺”)認為諷刺新政,被捕入獄。御史臺的李定、舒覃(tan2)、何正臣一手制造這一案件。方法:從蘇軾詩文中尋找可以牽強附會的材料。杭密徐湖時期:湖州三月1079年,改知湖州。杭密徐湖時期:湖州三月政敵誣蔑蘇軾對皇上“包藏禍心,怨望其上,訕謗謾罵,無人臣之節(jié)。”證據(jù)略舉:1、老翁七十自腰鐮,慚愧春山筍蕨甜。

豈是聞韻解忘味,邇來三月食無鹽。2、凜然相對敢相欺,直干凌空未要奇。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唯有蟄龍知。——《詠檜》

王安禮,字和甫,安石之弟也。蘇軾下御史獄,勢危甚,無敢救者。安禮從容言:“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語罪人。軾以才自奮,謂爵位可立取,顧錄錄如此,其心不能無觖望(jue2因不滿意而怨恨)。今一旦致于理(法官),恐后世謂陛下不能容才。帝曰:“朕固不深譴也,行為卿貰(shi4赦免)之。”軾以故得輕比(從輕按治)。杭密徐湖時期:湖州三月政敵誣蔑蘇軾對皇上“包藏禍心,怨望其上黃州汝州時期:黃州元豐三年(1080),蘇軾出獄后被貶黃州(待罪安置),直到元豐七年。軾與田父野老,相從溪山間,筑室于東坡,自號“東坡居士”。三年,神宗數(shù)有意復用,輒為當路者沮之。神宗嘗語宰相王珪、蔡確曰:“國史至重,可命蘇軾成之。”珪有難色。神宗曰:“軾不可,姑用曾鞏。”

在去黃州途中,路經(jīng)河南,蘇轍趕來為哥哥送行,聚會三天,灑淚而別。時蘇轍因為上書救哥哥,要以官爵為哥哥贖罪,觸犯朝廷,被貶江西筠州監(jiān)酒。《初到黃州》: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yè)轉(zhuǎn)荒唐。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逐客不妨員外置,詩人倒作水曹郎。只慚無補絲毫事,尚費官家壓酒囊。《念奴嬌赤壁懷古》、前后《赤壁賦》;這個時期,蘇軾家庭遭遇不幸,老乳母去世,侍妾王朝云生的孩子蘇遁死亡。“我謫黃州四五年,孤舟出沒煙波里。故人不復通問訊,疾病饑寒疑死矣。”——《宋沈逵赴廣南》黃州汝州時期:黃州元豐三年(1080),蘇軾出獄后被貶黃州(黃州汝州時期:汝州1084年,待罪移汝州。蘇軾從汝州到筠州看蘇轍,又是五年未見,相聚10天告別。詩贈弟弟:“風里揚花雖未定,雨中荷葉終不濕。”回汝州途中,游覽廬山,寫下《題西林壁》;6月,送兒子蘇邁赴江西做德興縣尉,游玩石鐘山,寫《石鐘山記》。12月,到安徽泗州,在那里,上書神宗,請求允許他定居常州。神宗批準了他的請求,于是他反舟南下。1085,到達常州,這時,政治形勢發(fā)生變化,蘇軾的生活出現(xiàn)重大轉(zhuǎn)折。黃州汝州時期:汝州1084年,待罪移汝州。蘇軾從汝州到筠州看1086——1101:哲宗歲月

(50歲——65歲)

1086——1101:哲宗歲月

(50歲——65歲)

元祐時期1085年,神宗去世后,1086年,哲宗即位,但哲宗才10歲,由神宗的母親高氏執(zhí)政,尊為太皇太母。(1086,王安石去世。)高太后反對變法,支持守舊派,她首先啟用司馬光為參知政事,5月,蘇軾被任命為知山東登州。二到山東,即訪密州,老百姓沒有忘記他這個清廉太守,“重來父老喜我在,扶挈老幼相遮攀。”5天后,被召還朝為禮部員外郎,不久升為起居舍人,三個月后,升為中書舍人,不久又被升為起草皇帝詔書的制誥。蘇轍也被召還朝,兄弟二人可以朝夕相處。元祐時期1085年,神宗去世后,1086年,哲宗即位,但哲宗宋史記載:宣仁后(高氏)問曰:“卿前年為何官?”曰:“臣為常州團練副使。”曰:“今為何官?”曰:“臣今待罪翰林學士。”曰:“何以遽至此?”曰:“遭遇太皇太后、皇帝陛下。”曰:“非也。”曰:“豈大臣論薦乎?”曰:“亦非也。”軾驚曰:“臣雖無狀,不敢自他途以進。”曰:“此先帝意也。先帝每誦卿文章,必嘆曰‘奇才!奇才!’但未及進用卿耳。”軾不覺哭失聲。宣仁后與哲宗亦泣,左右皆感涕。宋史記載:宣仁后(高氏)問曰:“卿前年為何官?”曰:“臣為常重返朝廷,因為愛民,因為實事求是,所以,他的生活并沒有發(fā)生根本變化,相反,他感到仕途的艱難……重返朝廷,因為愛民,因為實事求是,所以,他的生活并沒有發(fā)生根蘇軾與司馬光——司馬光謹守舊法,主張全盤廢除舊法。蘇軾這幾年在地方,漸漸感到實現(xiàn)新法以來,財政危機緩解,國防力量加強,全盤廢除不見的有利于國家。他主張保留新法中合理的成分。他批評司馬光:“專欲變熙寧之法,不較量利害,參用所長。”他堅持以社稷百姓利益為考慮問題的出發(fā)點,反對以人定是非。他堅持獨立的政治主張,為司馬光及同僚所忌憚。一日相與共論免役利害,偶不合,及歸舍,方卸巾弛帶,乃連呼曰:『司馬牛,司馬牛。』所以他再次請求離京外放。蘇軾與司馬光——司馬光謹守舊法,主張全盤廢除舊法。再知杭州1074離開杭州——1089再赴,這期間已經(jīng)過去15年了。該年,杭州大旱,浙西大澇,蘇軾上書朝廷,請求減免稅賦,開倉賑災,朝廷同意,救活杭州幾十萬人民。在杭州開發(fā)疏浚了西湖。“我鑿西湖還舊觀,一眼已盡西南碧。”杭州人民把蘇軾修建的長堤命名為“蘇公堤”。《與莫同年雨中飲湖上》:到處相逢是偶然,夢中相對各華顛(白頭),還來一醉西湖雨,不見跳珠十五年。在杭州兩年,1091年,蘇軾奉旨回京任翰林學士,知制誥。但是,政敵賈易用烏臺詩案的方法誣告蘇軾。神宗去世時,蘇軾寫過“山寺歸來聞好語,野花啼鳥也欣然”。蘇軾詩中的“好語”指的是在江蘇宜興買田的事情有了著落。被任誣陷為“聽到神宗去世”。蘇軾一怒之下,要求出知穎州。再知杭州1074離開杭州——1089再赴,這期間已經(jīng)過去15穎州時光穎州是個好地方。老師歐陽修退休后在穎州生活,他的兩個兒子歐陽叔弼、歐陽季默是蘇軾的朋友。蘇軾的學生陳師道也在穎州。霜余已失長淮闊,空聽潺潺清穎咽。佳人猶唱醉翁詞,四十三年如電抹(電閃)。草頭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還二八。與余同是識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木蘭花令》在穎州半年,元祐7年(1092年)改知揚州。在去揚州的路上,他特別想弟弟:《滿江紅·懷子由作》清潁東流,愁目斷、孤帆明滅。宦游處、青山白浪,萬重千疊。孤負當年林下意,對床夜雨聽蕭瑟。恨此生、長向別離中,添華發(fā)。一尊酒,黃河側(cè)。無限事,從頭說。相看恍如昨,許多年月。衣上舊痕余苦淚,眉間喜氣添黃色。便與君、池上覓殘春,花如雪。在揚州時間更短,八月以兵部尚書被召回京城。穎州時光穎州是個好地方。老師歐陽修退休后在穎州生活,他的兩個回朝匆匆赴定州回朝后,反對派彈劾他,“公然指斥先帝時事”,56歲的東坡已經(jīng)心灰意冷,此時他已生歸隱之心。元祐八年(1093年)八月,繼室王閏之(季璋)去世,視前妻子如己出的賢德母親的去世,使蘇軾的情感再受重創(chuàng)。同年高太后去世,高太后一死,哲宗啟用變法派,恢復新法,打擊元祐時期的大臣。蘇軾貶知定州,蘇軾幾次請求辭免,哲宗不準。回朝匆匆赴定州回朝后,反對派彈劾他,“公然指斥先帝時事”,5晚年流放1094,哲宗改年號為紹圣,變法派掌握朝廷大權(quán),瘋狂迫害舊黨人士。58歲的蘇東坡先后被貶廣東英州——途中貶他為寧遠軍節(jié)度副使,在廣東惠州安置,蘇軾讓長子蘇邁把家小帶回常州田莊,自己和幼子蘇過及侍妾王朝云踏上慢慢長途。十個月后到達惠州。海山蔥蘢氣佳哉,二江合處朱樓開。蓬萊方丈應不遠,肯為蘇子浮江來。——《寓居合江樓》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桔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食荔枝》晚年流放1094,哲宗改年號為紹圣,變法派掌握朝廷大權(quán),瘋狂王朝云王朝云,這個十二歲進門的丫頭,幾十年來侍奉在蘇軾左右,在他最得意時,也在他最倒霉時。特別是在蘇軾最后的廣東流放的歲月里,朝云的生死相依,更應該源于刻骨銘心的敬愛,這個比朝云大二十六歲的“白須消散”的“病翁”,能打動朝云的除了才氣,應該就是深情了。朝云沒有看錯,三個妻子中,蘇軾給朝云寫的詩詞最多,蘇軾稱之為“天女維摩”,以知己看待。三十三歲的朝云來惠州三年后病逝,朝云死后,蘇軾就一直鰥居,再未婚娶。他給朝云的楹聯(lián)是:不合時宜,惟有朝云能識我;獨彈古調(diào),每逢暮雨倍思卿。三年七月五日,朝云病亡于惠州,葬之棲禪寺松林中東南,直大圣塔。予既銘其墓,且和前詩以自解。朝云始不識字,晚忽學書,粗有楷法。蓋嘗従泗上比丘尼(佛教指尼姑)義沖學佛,亦略聞大義,且死,誦《金剛經(jīng)》四句偈(ji4佛經(jīng)中的唱詞)而絕。”王朝云王朝云,這個十二歲進門的丫頭,幾十年來侍奉在蘇軾左右,晚年流放(二)蘇軾準備在惠州終老一生,所以讓蘇邁攜家眷來廣州做官,正當父子團聚的時候,接到貶官海南島儋(dan1)縣的命令。而蘇轍也被貶到廣東雷州,兄弟倆在途中不期而遇,蘇轍一直送哥哥到海邊,紹圣四年(1097)6月11日,蘇軾與蘇過漂流過海。即使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他仍然心系中原。平生才力信瑰奇,今在窮荒豈易歸。正似雪林枝上畫,羽翰(翅膀)雖好不能飛。——《追憶郭功父觀余畫雪鵲》元符三年(1100)正月,哲宗死,徽宗繼位,大赦天下。7月蘇軾到廉州(廣西)——8月改授舒州(安徽)——永州(湖南零陵)安置——途中得知任便居住命令——決定卜居常州。此時他已重病在身。這一年,被貶到郴州的朋友秦觀去世,年僅52歲,蘇軾聞訊后,“兩日為之食不下”,痛哭失聲。晚年流放(二)蘇軾準備在惠州終老一生,所以讓蘇邁攜家眷來廣州英才辭世1101年6月,上表請老,以本官致仕。7月丁亥,卒于常州。實七月二十八日也。子由作先生墓志云:“先生七月被病,卒于毗陵(常州古稱)。吳越之民,相與哭于市。其君子相與吊于家。訃聞于四方,無賢愚皆咨嗟出涕。太學之士數(shù)百人,相率飯僧(向和尚施飯。修善祈福的行為。)惠林佛舍。”嗚呼,先生文章為百世之師,而忠義尤為天下大閑,加之好賢樂善,常若不及,是宜訃聞之日,士民惜哲人之萎,朝野嗟一鑒之逝,皆出于自然之誠,不可以強而致也。以次年閏月六日,葬于汝州郟城縣釣臺鄉(xiāng)上瑞里。英才辭世1101年6月,上表請老,以本官致仕。7月丁亥,卒于續(xù)后公元1101年,蘇軾病死于常州,臨終前,他給弟弟蘇轍寫信說:“即死,葬我于嵩山下,子為我銘。”第二年,蘇轍和蘇軾的幼子蘇過一起遵照遺囑將其從常州移葬于此。蘇軾遷葬郟縣后,蘇過也遷到郟縣附近的許昌定居,每年到父親的墳上祭祀。蘇軾死后,蘇轍怕兄長九泉之下“雨夜獨傷神”,在臨終前囑其妻子,他死后與兄同葬一處,生并床,死并墳。1112年,蘇轍溘然長逝,兄弟倆終于相見在另一個世界。到了元代至正年間,郟縣縣尹楊允到二蘇墳拜謁。在蘇軾、蘇轍兩座墳墓之間為蘇洵建造了衣冠冢,并在附近的廣慶寺里建起了三蘇祠。續(xù)后公元1101年,蘇軾病死于常州,臨終前,他給弟弟蘇轍寫信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眉共比高。——朱德一家三父子,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歌德書籍是人類知識的總結(jié)。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yǎng)品。---莎士比亞書籍是巨大的力量。---列寧好的書籍是最貴重的珍寶。---別林斯基任何時候我也不會滿足,越是多讀書,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滿足,越感到自己知識貧乏。---馬克思書籍便是這種改造靈魂的工具。人類所需要的,是富有啟發(fā)性的養(yǎng)料。而閱讀,則正是這種養(yǎng)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