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藝術文化生活娛樂知識-書法知識考試歷年高頻考點試題含答案_第1頁
2023年藝術文化生活娛樂知識-書法知識考試歷年高頻考點試題含答案_第2頁
2023年藝術文化生活娛樂知識-書法知識考試歷年高頻考點試題含答案_第3頁
2023年藝術文化生活娛樂知識-書法知識考試歷年高頻考點試題含答案_第4頁
2023年藝術文化生活娛樂知識-書法知識考試歷年高頻考點試題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3年藝術文化生活娛樂知識-書法知識考試歷年高頻考點試題含答案(圖片大小可自由調整)第1卷一.參考題庫(共50題)1.“結字須令整齊中有參差”是誰說的?2.隸書去繁就簡,字形變圓為方,筆劃改曲為直。改"連筆"為"斷筆",從線條向筆劃,更便于書寫。你能說出相傳隸書是哪位古人在監獄中研究所得嗎?()A、程邈B、王獻之C、柳公權D、歐陽通3.何謂軟筆書?4.新莽官印有什么特點?5.八分6.“五指執筆法”是指哪五指?7.書法藝術中的“節奏”和“韻律”是怎么產生的,怎樣理解和把握?8.什么是《三希堂法帖》?9.碑學10.為什么歷代著名的書法家們,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批評?11.王庭筠的書法成就如何?12.怎樣執筆?有哪些基本要領和方法?13.能否進一步介紹封泥的藝術價值?14.董其昌的書法風格是()A、渾厚B、淡雅C、古拙D、蒼茫15.祝允明家學淵源,對他書法思想影響最深的是()A、徐有貞B、王傲C、沈周D、吳寬E、李應禎16.清代篆書的發展及其特征。17.請解釋“計白當黑”在書法中的體現。18.“有意味的形式”的命題與書法研究有什么關聯?19.王獻之小楷那件最著名?20.請列舉王獻之的三件作品?21.單款是指落上書寫者的姓名(或字、號)、正文出處、書寫時間及地點等。位置在正文之后。22.()在“永字八法”中稱為“啄”或“掠”。A、橫B、豎C、撇D、捺23.古代印章是怎樣產生的?24.早在宋代,人們就喜歡將書畫作品,裱成條幅來裝飾墻面,不同內容的屏條也有不同的名字。下面這幅山水畫被稱為什么呢? 25.如何看待名稱繁雜、流派紛呈的隸體書法?26.誰開創了“藤體”書法?27.常見墨的品種有哪些?28.五代的書法大家“楊風子”的外號是怎樣得來的?其書法怎樣?29.請介紹幾位印泥制作名家。30.什么是書法欣賞中的遠觀?31.漢代隸書代表作有哪些?32.每到過年時,我們都會在門上貼福字貼對聯。你們見過的對聯,又稱楹聯。分為上下兩聯,如果請你去去貼對聯。你要怎么貼呢?33.以字徑大小來界定名稱的楷書還有哪些?其特點如何?34.筆、墨、紙、硯是中國漢族傳統文化中的文書工具,為世界文化的進步和發展做出了貢獻。觀察下面的圖,你知道這是哪項傳統工藝的流程嗎? 35.用筆“要使秀處如鐵,嫩處如金”是誰說的,此話怎解?36.何謂指書?其創于何時?特點怎樣?37.方圓38.請談談宋、元圓朱文印的特點。39.純美術與實用美術的區別。40.八分體是()的一種。A、行書B、草書C、隸書41.在書法創作上,康氏有“凡書貴有新意妙理”的高論,不知是否能為說說?42.布白43.刻《來禽館帖》的邢侗,是一個什么樣的書界人物?44.書法與文字的關系怎樣?“書法文字學”的主要任務是什么?45.蔡邕的筆法是“神授”的嗎?46.明末清初,哪一位書法家被譽為“神筆”?他的宦途和書法生涯如何?書論見解怎樣?47.既然談到潘伯鷹,聽說他對懸腕問題,也是很有體會的,能否為一說?48.經生書49.展促50.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的書法作品是顏真卿的()A、《蘭亭集序》B、《洛神賦》C、《九成宮醴泉銘》D、《祭侄稿》第1卷參考答案一.參考題庫1.正確答案: “結字須令整齊中有參差”,這也是王澍在《論書剩語》中所說的話。關于結字,他還認為:“作字不可豫(預)立間架,長短大小,字各有體,因其體勢之自然,與為消息。”并接著說:“有意整齊與有意變化,皆是一方死法。”“不可豫立間架”一句,與王羲之《書論》所說的“令意在筆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結思成矣”恰恰相反,足補前人說法的不足。因為“未作之始”,如果“結思成矣”的話,在創作的落筆之后卻又常會出現‘和原構想不同的結果,在這種情況下,就勢必要臨時應救,那就是“因其體勢之自然,與為消息”了。善于學習的人,若將兩者結合起來,那就全面了。但如若在落筆創作之前一點也不“結思”,則又會墮入另外一偏的。 再則,他論結字還談到姿態說:“古人書鮮有不具姿態者,雖峭勁如率更,遒古如魯公,要其風度,正自和明悅暢。一涉枯朽,則筋骨而具,精神亡矣。作字如人然,筋骨血肉,精神氣脈,八者備而后可以為人。”從古人書法的具有“姿態”說到寫字“枯朽”的弊病,然后托出作字要像人那樣,必需具備“筋骨血肉,精神氣脈”八者,否則便不成書。雖然無多新意,但開掘似又深了一層。2.正確答案:A3.正確答案:軟筆書是指用柔軟多變的羊毫、雞毫、鹿毫,甚至用新生兒的胎毛制成毛筆并用其書寫得到的書體。這種書體,由于書家不同,所用毛筆的原料不同,形貌相差很大。但其總的特點是,豐腴圓熟,綿中裹鐵,筆畫肥壯而骨力強健。清梁巘《評書帖》認為:“用軟筆要提得空。用軟筆,管少側,筆鋒外出,筆肚著紙,然后指揮如意。”宋代以前,毛筆多用兔毫、黃鼠狼毫或鼠須制造,彈性雖大,但蓄墨量小,行筆變化不能很大。至宋代,用羊毫者,偶有所見。清代,羊毫軟筆風行,其他獨特的軟筆也開始出現。時至今日,因羊毫多,價格便宜,柔軟而具有彈性,故使用羊毫、長鋒羊毫和其他軟筆者越來越多,且因其含墨多,變化大,更能隨意抒發書家的感情而倍受歡迎。4.正確答案: “新莽”指西漢末年王莽篡政后的政權,其壽命不長,與秦王朝差不多,一共才十五年。因為王莽標榜復古,新莽時的官印尺寸要比西漢的略小一些,印文多是五字或六字。 這時的官印上還反映出把縣令改為“宰”,如“蒙陰宰之印”。新莽官印中還有如“馬丞”、“徒丞”、“空丞”等特有的官名。爵稱中有“子”、“男”,如“光符子家丞”、“昌威德男家丞”。由于王莽篡政的西漢末期正是漢代手工業最發達的時候,這時所鑄造的官私印章以及印鈕,連同當時通用的泉布、銅鏡等工藝品都十分精美生動。區別新莽印和西漢印比較困難,一般也就從官名、鑄造的工藝水平等方面來鑒定。5.正確答案:即“隸書”。魏晉至唐代,楷書也稱隸書,原先有波磔的隸書,則被稱為“八分。”南朝宋朝王愔稱,“次仲始以古書方廣少波勢,建初中以隸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楷模。”《唐六典》稱:“四曰八分,謂《石經》碑碣所用。”清代劉熙載謂:“小篆,秦篆也;八分,漢隸也。秦無小篆之名,漢無八分之名,名之者皆后人也。后人以籀篆為大,故小秦篆,以正書為隸,故八分漢隸耳。”清代包世臣《藝舟雙楫》載:“蔡邕變隸而為八分,八宜訓背,言勢左右分布相背也。”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稱:八分以度言,本是活稱,伸縮無施不可。”近有學者考證:因隸字草創為新隸書(楷書),對于舊隸字須給予異名或升格,加以區別,故稱“八分”,指其是八成的古體或雅體。6.正確答案: 執筆法的一種,相傳由唐代陸希聲傳下來,用“厭、押、鉤、格、抵”五指表明五個手指在執筆時發揮的不同作用。7.正確答案: “節奏”指強弱、緩急或長短等現象有規律地交替出現,常用于音樂之中。事實上它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是形式美的重要因素之一。音樂有了它,便悅耳動聽;失去它便成為單調或亂嘈嘈的燥音。大自然有了它,一年四季春花秋實,一旦失去協調,人們便會生病,莊稼就會遭殃……“節奏”之于書法,如長短、輕重、緩急等等,在點畫、結體、章法中無處不在。先說點畫,每一點畫的起筆、運筆、收筆、提按,行筆的快慢都有一定的節奏。譬如運鋒起筆蹲駐蓄勢稍慢,行筆加快,收筆護尾又略減慢,但比起筆要略快,因為它既是一筆的結束又是下一筆的即將開始(最后一筆例外),就是如此快慢、輕重有節奏的反復,直至一字、一行、一幅的完成。由多筆構成的字雖然是每一點畫動作節奏都是有規律的重復,但除了每一點畫自身的粗細、快慢之變化外,點畫與點畫之間還有著相對不同的變化,如點、橫、豎相對之遲,撇、捺、鉤相對之疾,以及撇細捺粗等等。至于長短的變化更是不言而喻的事了。一字如此,字字如此的反復重復著。 筆畫節奏感直接影響著結字的布白。筆順的承接有了節奏感,筆勢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端正的楷書可以避免呆滯,流暢的草書可以避浮滑。從整行整幅來看,節奏的作用就要更加顯明了,因此,也就更加重要。行草書尤其如此。常見的表現形式有下列幾種:斷與連。行草書中的斷與連,表現在一字的點畫之間和字與字之間。由于草書筆畫的相連往往以圓轉的波浪線出現,這就使長短、緩急的節奏感給人強烈的印象和美的享受。王鐸所書《禪寺波光》四字從整體看,前三字相連形成一個長而流動感較強的拍節,而第四字形成一個靜而短的拍節。然而前字連中有斷,后一字斷中有連,形成了極其豐富的變化。粗與細。粗者重,細者輕。所以粗與細的變化,實際上也是輕與重的變化。吳鎮所書《心經》就是很好的例子。墨色的濃淡枯潤,也可以出現同樣的效果,陸居仁《題鮮于樞行書詩卷跋》就是一例。疏密、大小。這也是草書中最常運用的,懷素的《苦筍帖》,上段縱放而稀朗,下段聚集而稠密,節拍由長而短,收結十分自然。空白。實際上也是個疏密問題,不過這里主要是指字與字之間的空白。在連綿不斷的草書中,有的在一段一段之間適當留出空白的間歇,好像唱歌時的短暫停頓。傅山的《讀傳燈詩軸》,字的大小,筆畫的粗細沒有顯著的區別,并且連綿不斷,很容易失于單調。但它適當利用了小小的空白間隔,使三五字成段,從而加強了節奏感。變體。在楊維禎的《行書詩冊》中,行草相間。由于字體的變化,形成方折與流轉的緩急變化,節奏感十分清晰。 書法中的節奏形式遠不止這些。應該指出,以上只是為了敘述的方便,才分別加以羅列,實際上,往往是綜合加以運用的。 “韻”本指和諧的聲音。用于書法中以指和諧而統一的用筆、筆意和節奏等。至于采取什么樣的用筆、筆意和節奏,要由作者的情感和表達的意境來規定,從而通篇最終形成一種特定的氣派、風度和格調,這也就是書法中所說的“韻律”。王羲之的《蘭亭序》,是在惠風和暢、茂林修竹的環境中,文人集會的興懷之作,節奏和平,韻味婉麗瀟灑。顏真卿的《祭侄稿》,節奏由緩而急,直到最后不能自己,滿腔義憤,盡傾于毫端紙上。“字為心畫”,不同的節奏,形成了不同的韻律,從而表達了截然不同的兩種心情。8.正確答案: 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命梁詩正將清宮內府所藏歷代法書編次摹勒,歷時三年刻成。自魏晉至明末共三十二卷。因乾隆收得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王殉《伯遠帖》三種墨跡,這三種墨跡也包括在刻帖內,所以就將刻帖稱為《三希堂法帖》。9.正確答案: ①亦稱“碑版學”。研究考訂碑刻起源、體制及新舊異同等學問。 ②指清代阮元、包世臣提倡北碑后,學書崇尚碑刻風氣大盛,遂有北派碑學、南派帖學之分。10.正確答案: 歷史上沒有被批評過的書家可能有兩種:一種是藝術平庸,社會影響小,不屑被評論的人;另一種是藝術水平雖高,但被埋沒而無人知曉的書家。除此而外,熟知書法史的人都知道,從東晉時的王羲之、王獻之,唐代的歐、虞、褚、薛、顏、柳,宋代的蘇、黃、米、蔡,元代的趙孟頫,明代的董其昌,清代的金農、鄭板橋、鄧石如、何紹基,直到近代的吳昌碩等著名的書法家,都不同程度受到當時或后世的非議。可以這樣講,在中國書法史上任何一位影響至今的書家,都受到過不同程度的批評。 書法史上出現的這種現象,其主要因素是由于審美觀的不同而產生的爭論。就說“書圣”王羲之吧,當以王羲之為代表創造出一種風流妍妙的新書體逐漸被社會接受時,庾翼十分氣憤地稱他為“野鶩”,庾翼實際上就代表了舊的審美觀對新的書法美的批評。到了盛唐,社會對書法藝術的審美已轉變為欣賞“雄強豪放”的風格了,因此,就出現了張懷灌在《書議》中批評王羲之:“逸少草,有女郎才,無丈夫氣,不足貴也。”“逸少則格律非高,功夫又少,雖圓豐妍美,乃乏神氣,無戈戟銛銳可畏,無物象生動可奇,是以劣于諸子。”而韓愈說得更明快,稱:“羲之俗書趁姿媚”。又如,唐代大書家顏真卿、柳公權,他們被宋代的姜夔批評曰:“顏柳結體既異古人,用筆復溺于一偏,予評二家為書法之一變。數百年間,人爭效之,字畫剛勁高明,固不為書法之無助,而晉、魏之風軌,則埽地矣。”(《續書譜》)很明顯,姜夔是用晉、魏時代書法審美的舊標準來評論唐代書法審美的新標準的。在清代,康有為則日:“至于有唐,雖設書學,士大夫講之尤甚……專講結構,幾若算子,截鶴續鳧,整齊過甚。歐、虞、褚、薛,筆法雖未盡已,然澆淳散樸,古意已漓;而顏、柳迭奏,澌滅盡矣!” (《廣藝舟雙楫》)包世臣也說:“平原于茂字少理會。”(《藝舟雙楫》)他們則代表了清代碑學崛起后,以書法審美的新標準對顏、柳二家的批評。書法史上對大書家們或是或非的評論,大抵是如此者居多。 書法批評還有一個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就是書家在藝術上存在有不足之處。如蘇軾批評宋代書家李建中,認為他書藝格調不高,是“雖可愛終可鄙,雖可鄙終不可棄”等等。對書藝缺陷的批評一般大家都能接受,而因審美觀的不同產生的批評,往往會造成長期的爭論和分歧。 書法批評貫穿了整個書法藝術史,成為了書法史的有機部分。凡是任何一種書法新風格和新流派的出現,都得經受批評的檢驗。書法批評是篩子,將篩掉它的一些缺陷而保留下可供借鑒部分;書法批評是天秤,將衡量出它的歷史地位和價值;書法批評是鏡子,將照出它和批評者本身的異同,及對后世的啟示。只有經過了批評這一關的書法新風格和新流派,最終才能得到歷史的承認。而能在書法批評的激浪中傲然屹立者,就是中國書法藝術史上的精英!11.正確答案:王庭筠,宋高宗紹興二十一年生,宋寧宗嘉泰二年卒(公元一一五一年——公元一二零二年)。金國河東(即今山西蒲州鎮)人。字子端,自號黃華。米芾的外甥。其書法學米芾。明李日華《六硯齋三筆》說:“庭筠書法沉頓雄快,與南宋諸老各行南北,元初,子山諸人不及也。”金國元好問認為:庭筠書法雖有北方胡羯末的雄悍之氣,卻也風流蘊藉。元袁桷說:“黃華老人悉祖寶章,故其大字超軼抗衡。”后人對其書法評論是很高的。其傳世法書有《詩石刻》、《博州廟學碑》、《幽竹枯槎圖卷題辭》等。12.正確答案: 自古以來,由于每個人在藝術實踐中的認識和運用的不同,歷代書法家對執筆的方 法有著種種不同的見解和主張,諸如“撥鐙法”,“單鉤法”、“雙鉤法”、“回腕法”、“鵝頭法”、“鳳眼法”等等。其中的一種,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它是對的,那就是由二王(王羲之、王獻之)傳至唐陸希聲而闡明的“擫”、“押”、“鉤”、“格”、“抵”五字訣,亦即“撥鐙法”。 擫——即是用姆指的上節端緊貼筆桿的左、后方,要斜而仰一點。 押——押字有約束的意思。用食指第一節斜而俯地出力貼住筆桿外方,和姆指內外相當,配合起來,把筆桿約束住。 鉤——用中指的第一節彎曲如鉤的鉤著筆桿外面。 格——格取擋住的意思。就是用無名指爪肉相接的地方用力抵住筆桿的后、右方。 抵——抵取墊著、托著的意思。就是小指緊緊地抵住無名指,借以增強無名指的力量。 如此執筆法,五個手指的指關節均向外突出,虎口開張,掌心空虛,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緊密靠攏,姆指橫拒,使五個手指都朝著筆桿用力,力量集中。 大提斗及大抓筆等,要用五個手指握抓著寫,這類筆都是用在寫大字或特大的字上。 關于執筆的高、低、淺、深、松、緊,一般來說,寫大字執筆宜高些;寫小字執筆不妨稍低些;用指尖端部位執筆,謂之淺執,靈活便利,周星蓮《臨池管見》說:“執筆須淺,淺則易于轉動”;執得深些、緊些,適于寫沉著有力的筆畫;執得松些,輕便靈活,寫出的字含蓄而灑落。蘇東坡曾說過:“作書不在筆牢,浩然聽筆之所之,而不失法度。”可謂一語中的。 總之,執筆既有高低松緊之別,又不要機械地運用,妙在恰合心性。寫書法,執筆是手段,不是目的,作品所達到的效果才是目的。因此,正確的執筆方法是在基本合理的情況下,主要是取舒適、靈便、自然、如意,這才符合人的生理條件。一般來說,其原則不外乎“指實”、“掌虛”,指實,即可達到五指齊力,運全力于毫端;掌虛,才能做到高度靈活的運筆。13.正確答案: 經近世學者考證,得知現存的秦漢印實物大都是供殉葬用的明器,并非那個時期的實用印章,因原件在官吏離任或亡故后,必須由上級收回給繼任者使用,改朝換代時,一般都遭銷毀。而抑于封泥上的印文,則是貨真價實地反映了那個時期由官方鄭重頒發的實用印章情況,(私印也是實用私印,非明器)。就真實性這一點來看,封泥這一印苑奇葩就值得我們對它刮目相看,它是古代篆刻藝術十分珍貴的遺產之一。 由于施行封泥時,軟泥填入槽內有多有少,如是軟泥完全填入槽內,則這塊泥干后呈方形,如是軟泥稍多,填入時超出方槽,則這塊泥干后呈不規則的圓形。又由于年代久遠,自然剝落破損、以致使封泥的邊緣有的造成邊角破殘,甚至脫落,有些文字與邊欄相粘連或殘缺斷續,這種寬厚而極富變化的邊欄,方勁兼圓轉的線條,給人質樸古拙、別具天趣的美感。近代篆刻家從封泥中吸取營養的大有人在,最有成就的首推藝術大師吳昌碩,這從他的印章邊跋中,可以看出他對封泥的藝術特征曾作過深邃的總結。在《聾缶》一印的邊跋中說:“刀拙而鋒銳,貌古而神虛,學封泥者宜守此二語。”還說“方勁處而兼圓轉,古封泥時或見之”。這些經驗之談也無不體現在他的那些高古雄渾的篆刻作品中。昌碩先生的藝術實踐,也給了趙古泥、鄧散木以極大的影響。封泥不僅是研究古文字和篆刻藝術的寶貴財富,也是考證我國古代地理、歷史、官制的重要參考資料,賴以補充許多文獻記載的不足。14.正確答案:B15.正確答案:A,E16.正確答案: 篆書在清代的早、中、晚時期表現出不同的風貌。清代早期寫篆書的人不多,知名的篆書家有王澍、洪亮吉、孫星衍、錢坫等人,他們燒毫寫“玉筋篆”,基本上以秦篆為范本。其中錢坫(1714——1806)較為杰出,他在摹古的同時也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他在晚年,把鐘鼎、石鼓、秦漢銅器款識等揉為一體,忽圓忽方,似篆似隸,形成了一種古茂生動的新貌。 到了清代中期,由于碑學大倡,社會的審美觀發生了大的轉變,篆書家紛紛出現,這時篆書的面貌基本上擺脫了秦篆的束縛。鄧石如(1743——1805)首先崛起,打破了篆書千年來死氣沉沉的局面,他從三代鼎彝、石鼓刻石、漢碑額、瓦當等古文字中吸取營養,用筆運指絞毫,布局計白當黑,筆勢流暢,神采飛動,使其篆書別開生面,而成為開宗立派的大家。同時,形成了以他為首的一大流派——鄧派。鄧派中的風云人物有吳熙載、程荃、莫友之、楊沂孫、徐三庚、吳育、鄧傳密、趙之謙等人,其以楊沂孫、趙之謙最為杰出。到了清代晚期,書壇上的有識之士力求擺脫鄧石如的影響,紛紛在鄧派篆書之外別尋蹊徑。這樣,在篆書形態和風格上出現了百花齊放的局面。獨具一格者有陳介祺、吳大瀓、吳昌碩、丁佛言、范永祺、章炳麟、李瑞清等人。其中造詣高、影響大的要數吳大瀓、吳昌碩等人。吳大瀓(1835——1902),一生好集古器,研究小學,其篆書吸收了石鼓、金文、秦詔版的意味,故結體方正,筆力沈雄,富有金石氣。吳昌碩(1844——1927),其書法、繪畫、治印均為一代巨擘。他力攻石鼓文,并陶熔三代金石文字,能融入畫法和篆刻的刀法,故其書氣格不凡。晚年的篆書結構茂密壯偉,取勢峻峭,筆力凝煉遒勁,力能扛鼎,遠非一般名手所比,是鄧石如之后篆書第一人。 光緒廿五年,殷墟出土了大量的甲骨文字,又為書家們開一寶山。后來,以工書甲骨文而名世者,有丁佛言、羅振玉、丁輔之、董作賓等人。至今能工甲骨書法者也不乏其人。縱觀清代早、中、晚三個時期的篆書藝術狀況,從小篆到大篆,再到甲骨文,向著文字發展的反方向發展。這個有趣的現象說明了清代碑學把篆書藝術開拓到了多么廣闊的境界。17.正確答案:“計白當黑”是中國書法藝術中的金科玉律,它源出于老莊哲學。無論在創作或欣賞中須重視墨色所形成的線條,也不可忽略了空白處。線條美當然重要,或飛舞、或徐行、或方正、或圓潤,都會給人以美感,此叫有筆墨處。古人論書云:“書在有筆墨處,書之妙在無筆墨處。有處僅存跡象,無處乃傳神韻。”這個“無處”也很重要,甚至是更重要的“傳神韻”處。在書法創作中,一般人是注意筆下的字形,此為“以黑統帥白”,高明的書家卻手不看筆,注意力全在空白處,因為手已經能極其熟練地運用筆了,注意空白則使整幅中的空白留得有疏有密,有大有小,使章法具有強烈而復雜、卻又氣脈貫通的黑白對比之美感,這叫“以白統帥黑”。人們欣賞黑字,也同樣欣賞空白,這空白向人們展示出一種神秘縹緲的美的意境,其意味是深長的。老子認為:“三十幅,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有無相生”、“無為無不為”,這里的“無”不是什么都沒有或不起多大作用,這是有積極意義的“無”,它包含著生命。中國詩里面的“言外之意”,音樂中的“弦外之音”,畫中的空白云煙,戲曲中的不設布景,與中國書法一樣,都使人從無中看到有,從虛中看到實,從混沌中看到具體,以致“精鶩八極,心游萬仞”,從而能“超乎象外,得其環中”。18.正確答案: “有意味的形式”是英國美學家克萊夫·貝爾提出對藝術評論的著名美學命題,它已成為現代美學界的口頭禪和現代派藝術理論的基礎。西方藝術界在經歷了兩千年模仿或再現客觀物體的自然主義創作方法后,直到十九世紀末,他們才恍然大悟,這種藝術觀和創作方法與世界藝術主流相比僅僅是一個小小的支流,而經過特殊的抽象創造出遠離客觀物體、動態的藝術才是人類藝術最主要的方式。這種方式由“形式”與“意味”所構成,它們緊密相關、不可分割。“形式”,即藝術品各個部分和素質構成的純粹關系;“意味”,是一種難以訴說的更深一層的感情。無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的人對二者是不可能看到和感受到的,因為它們不是再現現實的形式,不是一般人心目中的美,“從這些方面能夠得到遠比對事實、觀念、描述更為深刻、更為崇高的東西。”這種理論雖然脫離了社會實踐、含義較為模糊,而其內核卻可借鑒于書法研究。書法藝術正是一種遠離了客觀物體和動態的藝術,其抽象線條中蘊含著深深的意味,較之當代西方藝術,所顯示的形式美更單純、更抽象,它是一種鮮明體現出“有意味的形式”的藝術。其形式之所以有意味,是因為它與中國人民(包括有書法歷史國度的人民)長期歷史積淀起的深層心理結構(人的心靈)息息相關。書法形式體現出的對立統一規律以及節律與心靈相一致時,則將產生出高于人原始情感、對美的淺層次的理解。人們維持生存以及為此而產生出的感情極其有限,而且要服從于自然的一般規律。而書法則是超越生物需要、超越然控制、超越功利思想、在純形式中體現出與人類深層文化結構相通的“意味”的藝術形式。所以,無論書寫者或欣賞者,都能從中得到與一般日常生活不同的特殊審美情感。 優秀書法家創造出新的書法形式風格,不是單純的幾種形式的相加,而是其情感按照自身的需要自動地進行選擇,這是一種質的溶合,是統一的有機的整體,是靈魂和整個生命的自然歌唱。真正的書法藝術“必定是由靈感完成的,必定是伴隨著對形式的情感把握而產生的內心興奮的自然表露”。研究貝爾這個理論,對進一步探討書法藝術的本質和指導書法實踐都具有重要的意義。19.正確答案: 王獻之小楷《洛神賦十三行》(又稱《玉版十三行》)最著名。20.正確答案: 王獻之的三件作品:《中秋帖》、《鴨頭丸帖》、《洛神賦》。21.正確答案:正確22.正確答案:C23.正確答案: 要回答這一問題,讓我們先看看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情況。在西周時期,周朝的統治者把全國的土地分封給同姓有氏族血緣關系的親屬和有功績的異姓諸侯,作為這些諸侯的世襲領地,而且,還任命他們為周王室國家統治機構中的高級官吏。而這些受封的諸侯,則在自己的領地內享用獨立行使政治、經濟和軍事的權力,他們也把一部分土地分封給和自己有血緣關系的同姓和異姓的卿大夫,也同樣任命這些人擔任諸侯王國中的軍政要職。他們只有兩個任務,一是按時向周天子和本國國君納貢,二是在需要時出兵保衛周王室或自己所隸屬的宗主國。這樣,在封建的周王朝,就是依靠這種以氏族血緣的宗法關系來作為聯系的政治紐帶,一般無這種關系的人,根本無法參與國事。因此,在當時并不需要有一種作為政治聯系的憑證信物,也就不可能出現“璽印”這種作為當權者表征權益的法物了。 隨著歷史的發展,社會的變化,周王室漸漸沒落,下層的士和平民階層崛起了。所以到了春秋戰國之間,無論是階級關系、社會經濟關系、宗法關系等都一一改變。首先,西周的分封制度被廢除了,國家的統治者建立的是中央集權的國家機構,軍、政、經濟大權由國君一把抓。而那些國家機構中的官吏往往都不是世襲的,與國君也不一定有血緣關系,他們往往是靠軍功晉升或由于選拔而獲得官職的,他們和國君之間的關系,不再如西周時那種憑氏族血緣來作為政治聯系的基礎了。那么,國君和臣下之間以什么來表示這種政治上的從屬關系,用什么信物來作為這種授與權力的憑證呢?由于春秋戰國之間政治關系的這種變化,印章便應運而生,它最初就是作為政治權力憑證信物的需要而出現的。在政治上,就是我們現在正介紹的璽印;在軍事上,上級用以調遣下屬軍隊的信物,就是兵符,也稱虎符,左右兩半,行令時只要兩相吻合,即可作為驗證命令準確性的法物。 隨著社會經濟的日益發展,以及生產貿易與人事交往各方面的需要,印章不僅作為國家權力機構中必備的憑證,它的這種作用,也逐漸被推廣到商業和整個社會生活中作為檢驗的憑證了。因為當時隨著生產力的展,鐵制工具已在民間普遍使用,從而促進了各項生產的發展。在商業上貨物交流頻繁復雜的情況下,正需要有一種作為取信的憑證,以保證貨物的安全轉徙或存放,印章就是在這一需要上由群眾創造而產生,并得到廣泛流行的。這在文獻中可以查到有關記載,如《周禮》中就有“凡通貨賄以璽節出入之”,“貨賄用璽節”的話。《周禮》是戰國時代的書,書中介紹的周代情況比較可信,這里所說到的“璽”和“璽節”都與“貨賄”有聯系,確實是有關印章的起源與社會經濟有密切關系的早期資料。24.正確答案: 這幅山水畫被稱通屏25.正確答案:隸體書法是我國文字、書法發展史上光輝燦爛的一頁。它獨踞中國文字、書壇五六百年,而后又代傳有緒,經久不衰。其作品蔚為大觀,美不勝收。由于歷史久遠,加之文言、語法的變化,在書體的名、實方面有些混亂。但就其整體而言,還是遞變有緒、脈絡分明,所以統稱為隸書。在其前期,即由篆書向隸書轉化的時期,一般稱之為秦隸或前期八分。這是隸書的幼年時期。其特點是似篆似隸,筆畫由圓轉變方折,但波挑尚未形成,粗細變化不大,其結體仍以細長為多。此時,中國的文字書寫還沒有進入有意追求意態情趣的階段,雖具有獨特的藝術面貌,但并非有意的藝術創造。中期,即在東漢的中后期,是隸書的成熟鼎盛時期。在這一段時間內,由于盛行厚葬,故歌功頌德、樹碑立傳之風日熾,且書家的社會地位大有提高,開始出現了以書法名世的人,如杜度、崔瑗、張芝等。人們在書寫碑文及書法作品時,有意追求情調、趣味,把書家的個性熔入書法藝術作品,并有意追求其藝術變化。書家輩出,碑、碣林立,流派紛呈,爭奇斗艷,形成了中國文字、書法藝術史上的新高峰,具備了隸書的全部典型特征。現在人們常說的隸書,多指中期的漢隸。晚期隸書,后人多稱八分,產生于由隸書向真書轉變的過渡時代,即魏晉南北朝時代。這個時期,隸書典型的扁方結體和蠶頭雁尾的用筆逐漸消逝,行筆、結體向楷書演化,是一種介乎隸書與晉楷、魏碑書體之間的書體。其特點是點畫形態方起方收漸多,結體近乎正方或略長。是方塊漢字逐漸定型的奠基時期。如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一些簡牘、寫經,和部分碑刻即屬此類作品,亦可稱之謂后期八分。26.正確答案: 傅山(1607-1684)字青主,別字公它,山西陽曲人。他是明清之際著名的思想家,醫學家,兼工書畫篆刻。他先學趙后學顏,其中對趙孟頫貶斥得很利害,甚至苛求。傅青主的書法傳統功基甚厚。全祖望《陽曲傅先生事略》云(傅山):“工書,自大小篆,隸以下,無不精,兼工畫27.正確答案: 1.油煙墨:雖說都是優質原料的好墨,由于配方和添加材料的不同,也可分好幾個等級。表示質量等級的用詞,各地也不一樣,古今更加不同,如漆煙、貢煙、頂煙等。也有極品、上品、神品以表示優良的,也有僅用一個寶名堂號的,更有毫無標記而墨質甚佳的。 現以“上海曹素功”的產品為主,略述于下:油煙一○一:這是上海墨廠油煙墨中最高一檔。相當于舊稱“五后漆煙”。一○一中又以“鐵齋翁書畫寶墨”最佳。稍次為“大好山水”、“魯迅詩”等。一○一又相當于胡開文徽墨廠的“超頂漆煙”(墨名為“古鄃麋”、“驪龍珠”等)。油煙一○二:相當于舊稱“超貢煙”。墨名有“百壽圖”、“萬壽無疆”、“雙龍珠”等。油煙一○三:相當于舊稱“貢煙”。如“天保九如”等。油煙一○四:相當于舊稱“頂煙”。如“紫玉光”等。以上為高級墨,都是上好油煙制成。 2.特煙墨:是用油煙和精煙混合原料制成,僅次于油煙墨,屬于中級墨。如“千秋光”等。精煙和選煙:是以工業碳為主要原料制成的普通墨。 3.松煙墨:是以松枝燒煙為原料制成的墨,特點是黑而無光,入水易化。 4.青墨:油煙青墨,青墨有光澤;松煙青墨,青墨無光,日本書家愛用青墨。 5.彩色墨:有紅黃藍白綠等色,高級的是以天然礦物質為原料制成的,有永不退色的優點。28.正確答案: 五代書法大家楊風子就是楊凝式,其字景度,華陰(今陜西省華陰縣)人。其人面貌丑陋而天性聰慧,以能詩文、善書法為當時所重。他行事怪誕,不近常情,平日上衙門,前車后馬他不要,自己策杖步行,惹得市井平民圍觀哄笑。有一年臨近冬天,他家還沒有寒衣,恰巧有朋友來洛陽送給他綿和絹,但他卻將絹、綿全部轉贈給寺廟。由此種種,人們認為他瘋、傻,從此得了個“楊風子”的稱號。其實,他不瘋也不傻,而是一種隱身自保的方法。當時,朱溫篡位當政,為消滅異己,廣布密探,朝中大臣,言行稍有不慎,便可能引禍招災,甚至禍及親朋。楊凝式面對黑暗的統治,既有滿腔憤懣,但又不敢公開言說,只好裝瘋賣傻。 雖說楊凝式出身世家,使他在梁、唐、晉、漢、周五代均任高官。然而實際上他很少到任,大半時間他裝病閑居,縱情山水,遨游寺觀,詠詩題壁,邊吟邊寫,有時直署本名,有時自稱“癸己人”、“楊虛白”、“希維居士”、“關西老農”等,不一而足。洛陽一帶的廟宇道觀幾乎都讓他寫遍了。寺院內的和尚,看到哪些地方還沒有留下他的題詠,就把那塊墻壁粉飾好。等他一到,看見有墻光潔可愛,就旁若無人,提筆揮灑,直到把墻面寫完。他的書法、筆法取之顏、歐,體勢縱逸,天真爛漫,姿肆欹斜而又瀟散開朗。行距特大,布白新奇,開后世董其昌法門,被人們公認為五代書家第一人。蘇東坡就稱他為“書中豪杰”。傳世墨跡有《韭花帖》、《神仙起居法》、《夏熱帖》和《盧鴻草堂十志圖題跋》等。29.正確答案: (1)吳隱 吳隱(1886——1942)字石潛,號遯庵,浙江紹興人。他與丁輔之、王福庵、葉品三等人在杭州發起組織了我國有很大影響的研究篆刻藝術的學術團體——西泠印社,公推吳昌碩為第一任社長。他曾在印社左側鑿一小池,泉涌不斷,命名為“潛泉”,并以此為自己的號。他愛好金石書畫,先后編過《遯庵秦漢古銅印譜》、《西泠八家印譜》等多種。夫人孫織云也能刻印,并精于拓款。吳氏夫婦更有自制印泥的絕技。這一點引起了吳昌碩大師的欽慕與支持,并建議他們創設企業制造印泥,以適應篆刻藝術發展的需要。于是在上海廣東路河南路口,辦起了一家與杭州“西泠印社”同名的、由吳昌碩先生題名的“西泠印社”,人稱“上海西泠印社”,專營自制的優質“潛泉印泥”,兼營手拓本印譜及其它書畫用品。建社以后,石潛夫婦精心研究,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不斷革新創造,昌碩先生對上海西泠印社研制優質印泥也寄于厚望,全力支持,改進配方。“潛泉印泥”中有一個品種為“美麗硃砂印泥”,這一名稱就是由昌碩先生親自命名的。他還提供自己的用印用“潛泉印泥”鈐拓成譜,提供自己的書畫作品讓石潛輯成專集,用上海“西泠印社”的名義出版,以提高印社的聲譽。“潛泉印泥”歷八十多年而不衰,鈐蓋出的印拓歷久如新,深受中外書畫篆刻家的好評。現在上海西泠印社出售的印泥品種遠較創辦時多,如適宜初學者選用的、價廉物美的“光明硃砂印泥”、“鏡面硃砂印泥”、“古色印泥”、“朱紅印泥”、“寶蘭印泥”、“純黑印泥”等。另外還有“特制珍品硃砂印泥”、“精制上品硃磦印泥”,“箭鏃硃砂印泥”是由吳石潛、孫織云的繼承人,他們的子、媳吳振平(1907——1977)丁卓英領導創制生產的。在發展制造優質印泥方面,他倆的貢獻已遠遠超過了父輩。吳、丁夫婦不僅向國家公開了珍藏的“潛泉印泥”配方,還通過不斷實踐,培養了第三代卓有成就的印泥制作專家。他們運用科學知識來改進印泥的配方和制作技術,使那些富有特色的印泥質量更加穩定可靠,他們的辛勤勞動,受到黨和國家的尊重,也受到書畫篆刻家們的一致贊揚。十年動亂中,上海西泠印社被斥為專門為封建文人服務的黑店,并改名為“上海印泥廠”,而吳振平,這位擅長金石書畫,又彈得一手好古箏的西泠印社社員、印泥制作專家,也受到了殘酷的迫害,含冤而死。但吳氏兩代對印泥制造事業的功績,人民是不會忘記的。 (2)張魯盦(庵) 張魯庵(1901——1962),名咀英,字魯盦,浙江慈溪人,西泠印社早期社員,是二弩老人趙叔孺的學生,是位文物收藏鑒賞家,藏有一千五百多方秦漢璽印及名家遺印。不僅能精制印泥,還善于制作各式印刀,而且還留下不少著作如:《魯盦詩稿》、《魯盦仿完白山人印譜》、《魯盦印選》、《秦漢小私印》等行世。 他一生的大部分精力用于研制印泥。在當時的制作工藝還缺乏一整套機械化設備的情況下,無論選硃、搓艾、制油、配方等工序都用手工進行。為了試制出優質印泥,他一試就是幾十次,為了以科學方法指導試制工作,有時還邀請化學師一同合作,取得了科學的成果,也糾正了一些代代相傳的無知妄說。比如傳說乾隆年間有所謂以珍珠、瑪瑙、紅寶石、琥珀、金箔、銀箔、硃砂等制成的“八寶印泥”。傳世書畫上至今還鮮紅欲滴,富有立體感的乾隆御書用印據說即是用此“八寶印泥”鈐蓋的。張魯庵經過一次次試驗,發現真要按此配方,則制出的印泥既色黑又易硬化,遂發現銀箔氧化易致黑,而珊瑚、琥珀則易致硬化,這“八寶”的名稱只能是一種印泥的美稱而已。為了研制出高質量的“魯盦印泥”,他不惜巨資添置設備。各種工具、盛具從不混淆,十分潔凈。對每一道工序都嚴格控制。為不使印泥發生硬結、霉爛或起化學變化,他堅持做到硃要研細漂凈,艾要搓洗干凈,油要加工純凈的“三凈”。光手工研磨一斤硃砂,就須用三百小時才能達到標準。搓艾時要達到搓盡葉皮,漂洗脫色后去盡殘存的葉綠素,即使在放大鏡下也看不到一點雜質。在油質的選定與提煉上,他更是根據歷代行家的記載,總結了前人的經驗,用科學方法全面進行定性定量分析,以找到理想的油料。他還備有一只專門陳列各種無機顏料、艾絨、油劑,以及近百種印泥樣品的樣品櫥,一一注明原料來源、加工過程、配方及試制結果,可惜這些極為珍貴的資料,在十年浩劫中已經蕩然無剩了。 “魯盦印泥”的特點是:(一)顏色鮮艷、經久不變,不霉爛、不硬化。(二)鈐出的印文勻凈而遮蓋率高。(三)印泥不會出現油浮硃沉的現象。(四)不會出現熱天爛,寒天硬結的現象。(五)連鈐幾十方印,字口依舊清晰。(六)粘稠度高,除非動用剪刀,一團印泥休想單用印筯拉開。故書畫篆刻家們都以能得到一小盒他親手制作的“魯盦印泥”為快事。張氏逝世后,家屬遵照遺囑,將他所藏印章及名貴印譜四百余種,捐獻給西泠印社。 (3)符驥良 符驥良(1926年生),別署雪之、白果,以語石樓為齋名。江蘇江陰人。早年潛心研究篆刻,以秦漢為宗,參以黃士陵意;隸書以《曹全》、《張遷》為基礎,參以金冬心筆意;篆書則以漢金文為主。早在四十年代,他就耳聞“魯盦印泥”的名聲,但一直無緣接觸張氏。當時張魯庵已是全國聞名的印譜資料收藏家,藏有《十鐘山房印舉》百冊本手拓本,明代萬歷年間的《范氏集古印譜》、《松談閣印史》,隆慶年間的《顧氏集古印譜》等。由于篆刻界前輩的引見,他認識了張氏,最初只去抄摹閱覽他的珍貴資料。隨著藝術上的交流,他們的友誼也與日俱增。一九五五年,符氏任上海“中國金石篆刻研究社”助理秘書時,便開始向張氏討教印泥制作的方法。一九五八和一九五九年夏,他有幸在張氏的直接指導下,參加了制作印泥最重要的研硃、搓艾、制油三種原料的加工操作。張氏因病無力研制時,都由符氏握杵代勞以應友人之需。因而符氏在制作印泥的過程中,盡得“魯盦印泥”之奧秘。經過幾年的實踐,符驥良完全掌握了張氏從原料(硃、艾、油)到配合成成品的一系列復雜工藝。當時制作的過程,都是用手工操作和自然氧化,符氏首先對此作出了革新。如研硃用半機械化,制油用物理氧化和恒溫濃縮等,對各料配方之過程、次序、方法上也作了改進。一九八三年他受“西泠印社”之邀,到該社進行輔導,介紹印泥原料在印泥中所起的作用及配合比例之探索、以及原料加工的方法,同時也試制了幾種印泥。一九八五年為慶祝上海“海墨畫社”成立五周年,他試制成高質量的“海墨印泥”,被外商搶購一空。“海墨印泥”的特點為選料純凈,不采用藥物添加料,以求化學性能之穩定。泥質細而勻,色澤艷麗而沉靜,印文清晰而遮蓋率高,冬夏物理性變化小,即使室溫在攝氏零度,也照樣可以隨心鈐用,這是“海墨印泥”與其它藝用印泥最根本的差別。不霉爛,不硬結,水浸日曬,永不褪色。 符驥良已退休在家從事篆刻與印泥的研究。并負責“海墨畫社金石分社”的領導工作。他是中國書法家協會上海分會會員、上海紡織書協滬西分會負責人、西泠印社社員、海墨畫社金石分社社長。經他主持并、親自鈐拓的名貴原鈐本印譜有一千多部。30.正確答案:“遠觀”與下邊將要論及的“圓識”、“活參”是書法欣賞的三個階段,也可叫做三要素,它們之間關系有時交錯在一起,有時則可直接進入第三階段,不過一般還是按此順序進行書法欣賞的。欣賞既容易,又是個難度很大的問題。它不像一門手藝,幾個月內可以掌握。過去講欣賞,一般只是講講用筆、結體、章法之類,未觸及書法的內蘊。結果破壞了它的整體性。一幅作品,首先要從整體上去把握,整體感差的作品,即使局部再美,也難以成為好作品。如何把握?這就要與作品保持一定的距離,作品混茫的整體布局、意味,都會在一定空間中閃現出來。我們看展覽感觸最深。站在展廳中間,四目掃去,首先進入眼簾的是那些整體感強的作品,好像有一種磁力,把觀眾都吸引了過去。有些作品有一定功力,而整體感很差,像一個合唱隊,都扯著喉嚨唱高八度,似乎給人感到強而有力,但旋律卻破壞完了。作品的完整性表現在其局部和所具有的一切素質構成了一種諧和完美的關系,使欣賞者能夠進行整體的把握。包括作品的文字內容與外在形式、藝術內容與形式、以及其內涵的有機溶合,從而顯示出一個活的、整體的藝術生命在跳蕩。這也是藝術的統一性。如欣賞漢代《褒斜道石刻》,第一感覺是渾樸蒼郁,天然古秀,面對此石,我們決不會平靜,它給我們展示出了一個新奇的世界,它的章法不像一般碑刻那樣規則,而是根據山勢進行布局,它是自由的,用筆、結體都不受過于嚴格的規律限制,像個古代壯士,音色渾厚、形體寬博而質樸,這是力與美的贊歌。當我們不再一個個地分析文字時,它仿佛把我們帶到一個古老的、強盛的漢代氣象之中,廣漠無際,彌漫著一種捉摸不定的、沉重的歷史情感,這種氛圍,已做為深層的意蘊,使人沉醉其中。這是只斤斤于筆劃的欣賞者們永遠感受不到的境界。遠觀,即把書作中的諸多要素在主觀上有意地統一起來,從而在整體上獲得美的感受的階段。31.正確答案: 《禮器碑》、《乙瑛碑》、《史晨碑》、《華山廟碑》、《曹全碑》、《張遷碑》、《石門碑》、《衡方碑》、《鮮于璜碑》。32.正確答案:右為上聯,左為下聯。33.正確答案: 以字徑大小來界定書體名稱的還有中楷、小楷、細字等。中楷是指字徑一寸見方的楷書,亦稱“寸楷”。不少的唐碑、魏碑都是這種書體。如唐碑中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虞恭公碑》,虞世南的《孔子廟堂碑》,褚遂良的《孟法師碑》;北魏的《張猛龍碑》、《張黑女碑》、《賈思伯碑》。還有隋朝的《董美人墓志》、《龍藏等碑》和大部分北魏元氏家族墓志,如《元瑛墓志》等都屬此類。 小楷指數分見方的楷書,亦可稱“蠅頭書”。如王羲之的《黃庭經》、《樂毅論》,鐘繇的《宣示表》,王獻之的《洛神賦十三行》,唐人鐘紹京的《靈飛經》,元代趙孟頫的《汲黯傳》,和明代文征明的《醉翁亭記》等,都屬此類。寫這種書體宜點畫清朗,結體寬博,有大字的氣勢者方為上乘佳品。 細字是指特別小的真書字體。宋代人多愛作這種字。如宋龍袞《江南野史》云:“應用以書法名,善寫細字,微如毛發,嘗于一錢上寫《心經》,又于一粒(芝)麻上寫‘國泰民安’四字。”黃長睿為細字《華嚴經》題跋上寫到:“書是經者,尺紙作七萬字。”也就是說,在一尺見方的紙上寫下了七萬字的一篇《華嚴經》。現在有些微雕書法,在頭發上、在谷粒大的象牙片上、在扇面扇骨上用極小的字刻寫一定篇幅的詩歌、文章等,亦當屬于細字之列。34.正確答案: 這是宣紙傳統工藝的流程35.正確答案:用筆“要使秀處如鐵,嫩處如金”是清代書家吳德旋在《初月樓論書隨筆》中所說的話。原文是:“書家貴下筆老重,所以救輕靡之病也。然一味蒼辣,又是因藥發病。要使秀處如鐵,嫩處如金,方為用筆之妙。”大意是說,書法要下筆既“老”且“重”。目的是為了救“輕靡之病”,但如果為了“老重”而一味的在“蒼辣”上做文章,又會矯枉過正,好像吃藥治病一般,藥吃過頭反而會“因藥發病的。那末怎么才能算是恰到好處呢?那就非得“秀處如鐵,嫩處如金”不可了。“秀處如鐵,嫩處如金”是辯證的說法,意思是說下筆既要“老重”,但又不可“一味蒼辣”,要在“蒼辣”中透出“秀”、“嫩”的清氣來;但反過頭來,要注意的是,“秀”、“嫩”也和剛才所說的“老辣”一樣,不能只是一味的“秀”、“嫩”,而要于“秀”“嫩”之中保持著一種“如鐵”、“如金”的“老重”氣象。所以說:“要使秀處如鐵,嫩處如金”,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算是得“用筆之妙”了。36.正確答案:所謂指書,即以指頭蘸墨代筆所書寫的書體。有關指書的記載,最早見于宋馬永卿《嫩真子》一書。其中說到,溫公夏縣私第在縣宇之西北數十里,“諸處榜額,皆公染指書。其法以第二指尖抵第一指頭,指頭上節微曲,染墨書之,字亦尺許大”。后來,清朝高其佩創指畫,指書目此多見行于民間。這種字體,多屬一時興來之作,有專攻指書者亦因限于變化較少而有呆硬之嫌,雖偶見別情異趣,終難得臻美的書法作品。37.正確答案: 指字的用筆和形體上相反相成的兩個方面。 從用筆上講究方圓之術的,如元代劉有定《衍極?注》稱:“執筆貴圓,握管不可不直,直則方。字貴方,得勢不可轉,轉則圓。篆圓也,圓其用而方其體;隸方也,外雖方而內實圓。”從字的形體上講究方圓之術的,如南宋姜夔《續書譜》稱:“方圓者,真草之體用。真貴方,草貴圓,方者參之以圓,圓者參之以方,斯為妙矣。”方中寓圓,圓中有方,既有矛盾,又能統一,才能獲得良好的藝術效果。若“舍方求圓,則骨氣莫全,舍圓求方,則神氣不潤;方不變謂之斗,圓不變謂之環,此書之大病也”。(《變通異訣》)故方圓也可用來評價書法藝術的優劣。38.正確答案: 宋代只有少數書畫家如米芾有“楚國米芾”、“祝融之后”、“米姓之后”等鑒藏印。按書畫品位的高低上下,而分別使用不同的印章。從其它宋人名跡里,還可以看到另一些士大夫的印章,如歐陽修的“六一居士”,文與可的“東蜀文氏”等。一般書畫家還沒有形成在作品上蓋印章的風氣,人們對私印也并不重視。所謂宋元圓朱文實際上以元代的吾丘衍、趙孟頫倡導最力。吾丘衍著有《學古編》,對古印的篆法、格式等作了論述。其中三十五舉,不僅敘列漢印篆體與印式綱要,還附錄了不少與篆刻有關的參考書,是一本內容豐富的學習篆刻的最初入門書。趙孟頫則對古印進行了譜錄,編成《印史》一書。此書現在雖已失傳,但根據殘存的一篇序文,知道《印史》摹刻了漢魏印三百四十方。就當時的歷史條件來看,不失為一部很好的集古印資料。 從趙孟頫遺留下來的篆書手跡,對照他的書畫作品所用印章的文字可以看到,這類印章的篆文書體,與古璽漢印不同,明顯受到唐代李陽冰篆書風格的影響。其筆勢圓轉流暢,線條工細但不疲軟,印文布置勻整妥貼,雅靜娟秀,一洗唐宋以來九疊文的舊習,這一種獨特的風格,為后世篆刻家所取法,并稱這種風格為“圓朱文”,也叫“元朱文”。這些文字秀麗的印章蘸上朱紅色的印泥,鈐蓋在書畫作品上,與書法、繪畫相映襯,產生了極為鮮艷的藝術效果。但據考證,趙氏用印也只是他篆寫印稿后交印工制模澆鑄的。39.正確答案: 純美術主要指滿足精神娛樂和欣賞的需求,以審美為目的的美術,如繪畫、書法、雕塑、篆刻;實用美術主要以實用為目的,實用與審美相結合的美術,如建筑、園林、工藝美術和設計等。40.正確答案:C41.正確答案:這“新意妙理”四字真說得太好了。“新意”,就是說書法的意態要新,不落古人窠臼;“妙理”就是說理法要妙,出人意表而又不失規矩。在《說分第六》中,他道出追求“新意妙理”的高見是:“凡書貴有新意妙理,以方作秦分,以圓作漢分。以章程作草,筆筆皆留;以飛動作楷,筆筆皆舞——未有不工者也。”這里的要點有二,即其一是,用一種書體的筆法去寫另一種書體,譬如說,用寫篆字的圓筆去寫隸書,用寫隸書的方筆去寫篆書,就會產生出一種前所未有的意趣來,這自然是說的“新意”;其二是,用出規入矩的筆法去寫飛動的草書,可以產生“筆筆皆留”的藝術效果,用龍飛鳳舞的筆法去寫嚴整的楷書,可以產生“筆筆皆舞”的流動意趣,這又說的是“妙理”了。與這相近的說法,還見于《綴法第二十一》的:“蓋方筆便于作正書,圓筆便于作行草。然此言其大較。正無圓筆,則無逸宕之致,行草無方筆,則無雄強之神,則又交相為用也。”很顯然,這也是應該歸入“妙理”一類的。42.正確答案: 書法術語。指安排字的點畫間架和布置字、行之間空白關系的方法。 字的點畫與空白均有繁簡、短長,結體也有大小、疏密、欹正。書寫時必須因字生勢,靈活多變。布白得當,即能使字和字之間產生錯落參差而又呼應協調的藝術效果。又,對整幅作品行與行之間的安排也稱“布白”。43.正確答案: 刻《來禽館帖》的邢侗(公元一五五一年——公元一六一二年),是明代嘉靖至萬歷年間的一位書法家。他字子愿,山東臨邑(今山東臨清)人。據說他七歲就能寫擘窠大字。萬歷二年(一五七四年),他中了進士。官至太仆少卿。據說他原來家資巨萬,后來因為“筑來禽館于古犁丘,減產奉客,遂致中落”。可見他是相當好客的。 在藝事上,邢侗詩文書畫均極精善。明李維禎《大泌山房集》說他的書法“極為海內所珍。內豎以字扇進覽,上欣賞,命女史學其書”。他為了平定倭寇到朝鮮后,還有一個李狀元的妻子愿拜他為師學書法;高麗人買他的字與“黃金同價”,琉球使者入京后,專一多留些時候,以購買邢侗的書法。可見他書法在當時的影響是很大的。 邢侗書法的特色與成就,明史孝先認為:“有(王羲之)龍跳虎臥之致”,并說“試取臨池妙墨,錯雜諸名帖中不辨,蠅頭真楷,遒媚如舞女低腰,仙人嘯樹。擘窠大書,體勢洞精,奕奕生動,雄強如劍拔弩張,奇絕如危峰阻日,孤松單枝,而一種秀活”。陶宗儀《書史會要》說“邢侗以詞翰著稱,臨仿法貼,雖未能盡合古人,但筆力矯健,圓而能轉,時亦有得”。明一代書法有“邢張董米”之稱,其中的“邢”,指的就是邢侗。44.正確答案:漢字是用來記錄漢語的文字,是一種書寫符號,其功能主要是“擴大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