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與文化詩學131031市公開課金獎市賽課一等獎課件_第1頁
文化研究與文化詩學131031市公開課金獎市賽課一等獎課件_第2頁
文化研究與文化詩學131031市公開課金獎市賽課一等獎課件_第3頁
文化研究與文化詩學131031市公開課金獎市賽課一等獎課件_第4頁
文化研究與文化詩學131031市公開課金獎市賽課一等獎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化研究

與文化詩學廣西師大文藝學沙龍·吳麗梅·.10第1頁第1頁導言“文化研究”是當前國際、國內最有活力學術思潮之一,但同時它又是一個最富于改變、最難于定位知識領域。也正因其跨學科特性,國內文藝理論在九十年代進行文化轉向后,日益脫離了文學文本,將文學邊界無限拓寬,而趨向泛文化研究,成為文化社會學。在此背景下,以童慶炳為代表一批文藝理論學者提出了“文化詩學”設想,以確立文藝理論變革方向,增進文學詩性回歸。第2頁第2頁一、西方文化研究二、文化研究在中國三、文化詩學提出第3頁第3頁一、西方文化研究哪里有對抗,哪里就有文化研究!第4頁第4頁(一)西方文化研究源流文化研究不同于傳統概念上“文化研究”,它在誕生之初就含有鮮明政治批判色彩。以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英國伯明翰大學當代文化研究中心成立為誕生標志,它上承利維斯精英主義和法蘭克福學派文化批判理論,往下則蓬勃發展,穿過當代性與后當代性一路紛爭,成為當代學術研究熱點。權力、霸權、意識形態等是其顯著關鍵詞,階級、種族、性別、大眾文化則是其最為標志性研究題域。第5頁第5頁(二)西方文化研究特點

跨學科:與文化研究緊密聯系普通認為有四大學科:文學、人類學、社會學、傳媒學。但事實上,它所涉獵領域要廣泛得多:心理學、語言學、政治、經濟、歷史、音樂、哲學、地理、教育等。

政治色彩:以西方資本主義當代性(權力和不平等)作為自己批評反思對象,馬克思主義理論起源和政治立場十分明顯,以社會文化批判為己任。第6頁第6頁(三)西方文化研究題域

鮑爾德溫《文化研究導論》:文化地形學(都市和鄉村、民族身份、旅行文化)文化、時間與歷史(當代性、歷史、未來)政治與文化(政治權利文化、身份表演)文化塑造身體(身體技術、規劃和限制、表征、表示和僭越)亞文化(與主流文化對抗)視覺文化第7頁第7頁(四)西方文化研究知識譜系吸納了各種當代及后當代學術理論:利維斯精英主義(阿諾德、利維斯)法蘭克福學派(霍克海姆、阿多諾、本雅明、馬爾庫塞)文化主義-伯明翰學派(霍加特、威廉斯、霍爾)結構主義(巴特、列維-斯特勞斯、阿爾都塞)后結構主義(福柯、德里達、拉康、巴特、利奧塔)西方馬克思主義(法蘭克福學派、葛蘭西、阿爾都塞、詹姆遜、哈貝馬斯、伊格爾頓)女性主義(波伏娃、克里斯蒂娃、巴特勒、麥克羅比)后殖民主義(賽義德、斯皮瓦克、霍米.巴巴)大眾文化與后當代傳媒(費斯克、鮑德里亞、麥克盧漢、德勒茲、布爾迪厄)空間理論(列斐伏爾、索亞、卡斯特)第8頁第8頁二、文化研究在中國不同語境,不同文化研究!第9頁第9頁(一)文化研究引進中國現代社會——不同于西方現實語境一方面,九十年代以來,由于市場經濟和現代工業發展,以及電視、網絡等電子媒介普及,中國社會也進入了一個消費時代。其次,也帶來了農民工問題、環境污染問題、生態失衡問題、貪腐日益嚴重問題、地緣發展不平衡問題、大眾文化問題等。精神生活失范,道德滑坡,信奉迷失,商業主義帶來消費主義、拜金主義、拜物主義、享樂主義思想泛濫。第10頁第10頁(一)文化研究引進文學理論學科性危機對象性危機:消費文化和大眾文化崛起,文學失去了昔日輝煌,或向影視靠攏,或走向媚俗,以適應消費市場。辦法性危機:八十年代以來,語言論轉向,局限于文學語言文本內部研究,脫離現實文藝情況。當代中國社會—文化轉型已經極大地改變了文藝活動存在方式、生產、傳播與消費方式,對原先許多文藝理論觀念提出了挑戰。第11頁第11頁(一)文化研究引進文學批評文化轉向中國文學批評在經歷了政治-社會批評、審美批評后,在九十年代發生了第三次轉型,即轉向文化批評。并從面向文學典型闡釋模式轉換為直面現實闡釋模式,走向日常生活文化,進而介入了大眾文化研究中。中國文化研究有本身現實語境,同時又以西方文化研究理論和辦法為支撐。第12頁第12頁(二)中國文化研究現實狀況日常生活審美化(陶東風)審美活動和審美原因已經超出了所謂純藝術/文學范圍、滲入到大眾日常生活中,并大舉進入日常生活空間(如美容院、健身房、街心花園、購物中心等),從而打破了審美活動與日常生活界線。認為占據大眾文化生活中心已不是老式藝術門類,而是一些新興泛審美/藝術門類或審美、藝術活動,如廣告、流行歌曲、時裝、電視劇、環境設計、都市規劃、居室裝修等。第13頁第13頁(二)中國文化研究現實狀況形成原因——兩個因素:一方面,隨著現代都市商業消費文化形成,商品本身非實用性越來越突出,人們消費已不僅僅是商品,并且尚有視覺形象和符號。另一方面,大眾傳媒產業迅猛發展和普及,導致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圖像與符號泛濫,同時也導致文化與審美民主化趨勢。第14頁第14頁(二)中國文化研究現實狀況

理論主張:面對日常生活審美化現象,美學與文藝學工作者應當突破審美活動自律性觀念,打破美學研究老式對象,關注日常生活審美化并尋找美學研究新生長點;同時,必須警惕日常生活審美化中存在新不平等現象,批判性分析新媒介人階層社會角色與意識形態,揭示審美化與大眾消費主義意識形態以及市場邏輯合謀。第15頁第15頁(二)中國文化研究現實狀況《文化研究》輯刊:陶東風、周憲主編《我與明星龔琳娜忐與忑》《協商:韓寒與另類文化明星生產》《女觀眾眼中女明星——凡星研究意義及其實例》《轉彎處愛情——國產言情劇價值觀》《全球化、臺灣人特性與電影類型》《在后殖民語境中重讀好萊塢電影中李小龍傳奇》第16頁第16頁(二)中國文化研究現實狀況《文化研究》輯刊:陶東風、周憲主編《“銷售歡樂”與意識形態——解構迪斯尼化性別》《歷史語境中南京長江大橋——一個能指漂浮》第17頁第17頁(三)中國文化研究困境作為研究對象文本無限擴張,脫離了文學文本,而以社會文本為關鍵,形成了泛文化研究,淪為文化社會學。日常生活審美化是發生在中國都市,尤其是大都市一個消費文化現象。即使在大都市中,日常生活審美化也只是屬于少數白領階層,遠離了人民大眾日常生活真相。失去了批判精神,反而為商業主義、消費主義推波助瀾。第18頁第18頁(三)中國文化研究困境什么地方日常生活審美化了?誰日常生活審美化了?我們日常生活在多大程度上審美化了?今天中國進入一個后當代社會了嗎?日常生活審美化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文化研究應當關注主流方向?我們終歸應當如何來做“文化研究”?第19頁第19頁三、文化詩學提出撥亂反正,回歸文學研究!第20頁第20頁(一)文化詩學提出

提出背景:九十年代末,針對文化研究泛化,以及文學理論危機、中國當下現實問題,童慶炳初次提出“文化詩學”——文學理論新設想。

基本訴求:通過對文學文本和文學現象文化解析,提倡深度精神文化,提倡人文關懷,提倡詩意追求,批判社會文化中一切膚淺、庸俗、丑惡、不顧廉恥和反文化東西。第21頁第21頁(二)文化詩學理念

基本理念:把對文學文本闡釋與文化意義揭示聯系起來,把文學“內部研究”和“外部研究”貫穿起來,在文學研究和批評中通過對文本細讀揭示出現實所需要文化精神,最后追求當代人性完善和人全面發展。

文學與文化雙向互動:文學是詩情畫意。詩情畫意文學本身包括了神話、宗教、歷史、科學、倫理、道德、政治、哲學等文化含蘊。詩情畫意與文化含蘊是融為一體,不能分離。第22頁第22頁(二)文化詩學理念

三個維度,三種品格,一個追求:三個維度:語言之維、審美之維、文化之維三種品格:現實品格、跨學科品格、詩意品格一個追求:人性完善和復歸第23頁第23頁(三)研究對象文學文本及文學現象

文學作品:中西文學典型、當代文學作品先鋒文學、主流文學、通俗文學

文學新形態:針對當代傳媒技術發展,提出以“文學性”(語言藝術、情感性、思想性、審美性)為原則重劃文學疆界。包括網絡文學、博客、歌詞、手機短信、廣告詞、影視文學、小品、相聲等。第24頁第24頁(四)研究辦法

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一個呼吁:

一個中心:“審美”檢查原則。選擇含有審美價值文學作品,抵制無意義或只有負面意義商業文化作品。

兩個基本點:一是分析文學作品要進入歷史語境;二是要有過細文本分析。抓住文本“癥候”,放置于特定歷史語境中,以歷史文化視野去細細地分析、解讀和評論。第25頁第25頁(四)研究辦法

一個呼吁:走向平衡。文化詩學內部批評與外部批評結合、結構與歷史結合、文本批評與介入現實結合,以這些結合所暗含走向平衡精神。語境化研究辦法:將對概念、范圍、觀點考察放置在詳細語境中,在復雜關聯中梳理、闡述研究對象生成過程,揭示其復雜性。而非簡樸勾勒出某一時代政治情況、文化情況。第26頁第26頁(四)研究辦法

比如:老式文學典型雙重語境研究立場1、把作品放到原有歷史文化語境中進行解讀闡釋,擬定其在歷史語境中意義和價值。2、同時立足于現實語境,依據當下需求對文學典型意義世界進行重構,考察其當下意義和價值,選擇其中一些能夠進入當下精神生活部分予以必定性評價并弘揚之。

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

王國維:《<紅樓夢>評論》第27頁第27頁(五)若干問題與西方新歷史主義“文化詩學”相區別:其旨趣在于對文化政治權力顛覆,認為歷史存在于文本中,側重同類文化互文性、共時性研究。與五六十年代文藝社會學相區別:抹煞了文藝特性,文藝為政治、階級服務。對中國老式文化詩學繼承和發揚:對人文、現實關懷。拓展:文化間性詩學。跨文化文學研究,認可多元文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