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天文學_第1頁
中國古代天文學_第2頁
中國古代天文學_第3頁
中國古代天文學_第4頁
中國古代天文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關于中國古代天文學第1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一、星象的知識

1、七政、五緯: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稱七政,也叫七曜。其中金木水火土合起來又稱五緯。金星古稱明星,又名太白。金星黎明見于東方叫“啟明”,黃昏見于西方叫“長庚”。木星常稱為歲星,簡稱歲水星又叫辰星。火星古名熒惑。土星又叫鎮星或填星(一)、基本概念第2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中國古代天文學中的星區劃分使用的是“星官”系統,類似于西方的“星座”。我國古代為了便于認星和觀測,把若干顆恒星組成一組,每組用地上的一種事物命名,這一組就稱為一個星官,簡稱一官。唐宋后也有稱之為一座的。三國陳卓把石氏、甘氏、巫咸三家星官合并組成一個283官,共1464顆星的星官系統,為后代天文學家所沿用。中國古代“星官”系統把天空分為“三垣二十八宿”以及其他星官。再將“二十八宿”分為四大星區,分別用“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四靈獸命名,即是所說的“四象”又稱為“四靈”或“四陸”。可以理解為,“朱雀”、“玄武”、“青龍”、“白虎”是四個大規模的“星座”。2、星官第3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古人選取黃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星宿作為坐標。古人把比較靠近的幾顆恒星聯系起來,東西南北各有七宿,每七宿,想象成一種動物,稱為二十八宿:東方蒼龍: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斗扣女虛危室壁西方白虎:奎婁胃昴畢觜參南方朱雀:井鬼柳星張翼軫蒼龍、玄武、白虎和朱雀稱為四象。三垣:紫薇垣、太微垣、天市垣3、三垣、二十八宿、四象第4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第5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古人選取黃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星宿作為坐標。古人把比較靠近的幾顆恒星聯系起來,東西南北各有七宿,每七宿,想象成一種動物,稱為二十八宿:東方蒼龍: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斗扣女虛危室壁西方白虎:奎婁胃昴畢觜參南方朱雀:井鬼柳星張翼軫蒼龍、玄武、白虎和朱雀稱為四象。三垣:紫薇垣、太微垣、天市垣3、三垣、二十八宿、四象第6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第7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古人選取黃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星宿作為坐標。古人把比較靠近的幾顆恒星聯系起來,東西南北各有七宿,每七宿,想象成一種動物,稱為二十八宿:東方蒼龍: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斗扣女虛危室壁西方白虎:奎婁胃昴畢觜參南方朱雀:井鬼柳星張翼軫蒼龍、玄武、白虎和朱雀稱為四象。三垣:紫薇垣、太微垣、天市垣3、三垣、二十八宿、四象第8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返回第9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古人選取黃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星宿作為坐標。古人把比較靠近的幾顆恒星聯系起來,東西南北各有七宿,每七宿,想象成一種動物,稱為二十八宿:東方蒼龍: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斗扣女虛危室壁西方白虎:奎婁胃昴畢觜參南方朱雀:井鬼柳星張翼軫蒼龍、玄武、白虎和朱雀稱為四象。三垣:紫薇垣、太微垣、天市垣3、二十八宿、四象第10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第11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古人選取黃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星宿作為坐標。古人把比較靠近的幾顆恒星聯系起來,東西南北各有七宿,每七宿,想象成一種動物,稱為二十八宿:東方蒼龍: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斗扣女虛危室壁西方白虎:奎婁胃昴畢觜參南方朱雀:井鬼柳星張翼軫蒼龍、玄武、白虎和朱雀稱為四象。三垣:紫薇垣、太微垣、天市垣3、三垣、二十八宿、四象第12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第13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古人以二十八宿來觀測日月和五個行星的運行。《尚書》“月離于畢”指的是月亮附于畢宿(離通麗,附著的意思);《詩經》“太白食昴”指金星遮蔽了昴宿。北斗七星在古代天文也占有重要地位。北斗是由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七星組成的。古人把這七星聯系起來想像成舀酒的斗形。北斗七星屬于大熊座。古人很重視北斗,因為可以利用它來辨方向,定季節。北斗星在不同的季節和夜晚不同的時間,出現在于天空不同的方位。人們看起來它在圍繞著北極星轉動,所以古人又根據初昏時斗柄所指的方向來決定季節:斗柄指東,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第14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古人是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州域聯系起來看的。在春秋戰國時代,人們根據地上的區域來劃分天上的星宿,把天上的星宿分別指配于地上的州圖,使它們相互對應。說某星是某國的分星,某某星宿是某某州國的分野。古人的建立分野的目的在觀察天象,以占卜地上所配州國的吉兇。《論衡》中談到熒惑守心時就說:“熒惑,天罰也;心,宋分野也。視當君。”如王勃《滕王閣序》,“星分翼軫”,李白《蜀道難》“捫參歷井”。指的就是所描繪的地方的星宿分野。五、分野第15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1、是古人測定歲時季節的觀測對象。上古時代,人們認為初昏時參宿在南方就是春季正月,心宿在正南方就是夏季五月等。(二)、作用2、古代是把天象的變化和人事的吉兇聯系到一起的。如日食是上天對當政者的警告,彗星的出現象征關兵災。熒惑運行到某一星配,這個地區就會有災禍等。古人還認為,一些天象的變化還是水旱、饑饉、疾疫、盜賊等自然、社會現象的預兆。第16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二、宇宙結構學說——論天三家蓋天說、渾天說和宣夜說,是我國古代關于宇宙結構學說的三個主要流派,合稱論天三家。它們都在漢代形成了成熟的學說。第17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1、蓋天說代表著作:《周髀算經》它把先秦時期主張“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的早期蓋天說加以改造,提出了“天象蓋笠,地法覆盤”等新的學說。認為天和地均為拱形,天在上,地在下,天比地高出八萬里。日月星辰均附著在天上,繞北天極平轉,不會轉到地下面去。太陽的出沒與離人的遠近相關,太陽離人遠時,人的目力不及,表現為日沒;近時,為人所見,表現為日出。太陽位置的四季變化,則是由于太陽運行的軌道四季不同而造成的。要點:第18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2、渾天說代表人物:西漢天文學家落下閎、鮮于妄人耿壽昌和揚雄東漢全才張衡代表著作:《渾天儀注》天和地都是圓球形的,天在外,地在內,天比地大得多,天包裹著地,猶如雞蛋殼包裹著蛋黃一般。日月星辰附麗于天球之上,天球以南北極為軸,每天自東向西繞軸旋轉一周,天可以繞到地下面去,北極出地平的高度為36度。太陽沿黃道運行,黃道與天球赤道交成24度角。張衡為了解決天地不墜不陷和穩定性問題,引進了天球表里有水,地載水而浮等觀念,遂使渾天說在解釋太陽繞地而行等問題時遇到理論上的困難,而且使關于地球的觀念黯然失色。要點:第19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3、宣夜說代表人物:東漢郄萌宣夜說認為,天是無形無體、無色無質、無邊無際的廣袤空間,人目所見的渾圓的藍天,僅是視覺上的錯覺造成的,這如同“旁望遠道之黃山而皆青,俯察千仞之谷而窈黑”是一個道理。宣夜說還認為,天體在廣闊無垠的空間中的分布與運動是隨其自然的,并不受想象中的天殼的約束,它們各具特性,并在氣的作用下懸浮不動或運動不息。這樣,宣夜說既否定了天殼的存在,又描繪了一幅天體在物質的無限空間自然分布與運動的圖景,較蓋天說和渾天說都更接近事物的本來面目。要點:第20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三、歷法的演變歷法是天文學的分支學科。它是一種推算年、月、日的時間長度和它們之間的關系,制定時間的序列的方法。分類:陽歷、陰歷、陰陽歷第21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大致可以分為四個時期,即:古歷時期:漢武帝太初元年以前所采用的歷法;中法時期:從漢太初元年以后,到清代初期改歷為止。這期間制訂歷法者有七十余家,諸家歷法雖多有改革,但其原則卻沒有大的改變;中西合法時期:從清代期蘇會傳教士湯若望上呈《新法歷書》到辛亥革命為止;公歷時期:辛亥革命之后,于1912年孫中山先生宣布采用格里高歷(即公歷,又稱陽歷),即進入了公歷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采用公歷的同時,考慮到人們生產、生活的實際需要,還頒發中國傳統的農歷。中國古代歷法大致說來包括:歷日制度的安排;對太陽、月亮和土、木、火、金、水五大行星的運動及位置的計算;恒星位置的測算;每日午中日影長度和晝夜時間長短的推算;日月交食的預報等等。中國古代歷法經歷了發生、發展、完善、沒落,最終融入近現代天文學的漫長演變過程。第22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一)、西周以前天文歷法的起源遠古時代天文歷法的起源羲和制歷:傳說堯在任時,歷法含糊不清,農業生產受到損害,各方工作拖拉無序。他便命令羲氏、和氏觀察天象的變化、日月星辰的運行位置,制定一年四季的歷法,以教導人們按時令節氣從事農業生產和各項工作。他們世代掌天地之官,負責祭祀天地之神、觀測天地變化的工作。第23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夏代的歷法成就——《夏小正》《夏小正》是一篇按月份記載物候氣象天文農事田獵等活動的文獻,夏末商初成書,現保存在西漢戴德編的《大戴禮記》中。現存的《夏小正》,分經文和傳文兩部分。經文記載的內容是夏朝的歷法和生活情況,傳文就是后代學者的注文。第24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這里所用的歷法是夏歷。在中國古代歷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組成了天干地支相配的紀年漢,簡稱“干支紀法”,標志著中國歷法的產生。古代的人們把十二地支和一年的十二個月互相配合,有冬至的那一月配子,依此類推。史書記載: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只有夏歷最符合人們的活動規律,被后世所采用,產生了深遠影響。商代的歷法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合,組成六十干支,用來紀日。第25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二)、春秋戰國時期天文歷法體系的奠基二十四節氣形成。掌握了推算日月全朔的方法。這一時期涌現了許多天文學家:魯有梓慎,晉有卜偃,鄭有裨灶,宋有子韋,齊有甘德,楚有唐昧,趙有尹皋,魏有石申夫。最早的天文學著作——《甘石星經》陰陽臺歷的成熟。到春秋末至戰國時代,已經定出回歸年長為365日,并發現了19年設置7個閏月的方法。誕生了具有歷史意義的科學歷法——四分歷。在歐洲,羅馬人在公元前43年采用的儒略歷中,也用365日這個數據,但比我國晚了大約500年左右。19年7閏法,古代希臘人默冬在公元前432年才發現,比我國也晚大約100年。古六歷:黃帝歷、顓頊歷、夏歷、殷歷、周歷、魯歷第26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二十四節氣第27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三)、秦漢魏晉時期天文歷法體系的成熟《太初歷》的編制

西漢初年,沿用秦朝的《顓頊歷》。但《顓頊歷》有一定的誤差。公元前104年(元封六年),經司馬遷等人提議,漢武帝下令改定歷法。公元前104年,天文學家落下閎、鄧平等人制訂了《太初歷》。《太初歷》不僅是我國第一部有完整文字記載的歷法,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歷法,它問世以后,一共行用了一百八十九年。將行星的會合周期測得很準,如水星為115.87日,比今測值只小0.01日;采用135個月的交食周期,即1食年=346.66日,比今測值大不到0.04日。經西漢末年天文學家劉歆改造成為《三統歷》。第28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四)、南北朝隋唐五代時期天文歷法體系的完善1、祖沖之及其《大明歷》祖沖之,字文遠,是劉宋時期杰出的科學家。463年他撰成《大明歷》,是為我國古代最著名的歷法之一,首次將東晉虞喜(公元281-356年)發現的歲差引用到他編制的《大明歷》中,定一個回歸年為365.24281481日(今測為365.24219878日),誤差僅46秒,這是我國古代所用的最佳值之一。祖沖之測定的交點月長為27.21223日,與今測值僅差十萬分之一。祖沖之還很好地選定了十分準確的新閏周:391年144閏,這是我國古代得到的最佳閏周。對于五星會合周期,祖沖之也進行了重新測量,得木星398.903日(誤差0.019日),火星780.031日(誤差0.094日),土星378.070日(誤差0.022日),金星583.931日(誤差0.009日),水星115.880日(誤差0.002日)。第29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2、一行及其《大衍歷》一行(673~727),中國唐代著名的天文學家和佛學家,本名張遂,河北巨鹿人。張遂自幼刻苦學習歷象和陰陽五行之學。青年時代即以學識淵博聞名于長安。為避開武則天的拉攏,剃度為僧,取名一行。曾翻譯過多種印度佛經,后成為佛教一派——密宗的領袖。開元九年(公元721年),據李淳風的《麟德歷》幾次預報日食不準,玄宗命一行主持修編新歷。一行一生中最主要的成就是編制《大衍歷》,他在制造天文儀器、觀測天象和主持天文大地測量方面也頗多貢獻。第30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一行為編此歷,進行了大量的天文實測,并對中外歷法系統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頗多創新。(張遂成為發現恒星運動的第一個中國人,英國天文學家哈雷的觀點比張遂的發現晚一千多年。)一行為了制定《大衍歷》做的準備工作有:制造儀器和觀測(黃道游儀、渾天銅儀)、主持天文大地測量。從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起,一行開始編歷。經過兩年時間,寫成草稿,定名為《大衍歷》。經過檢驗,《大衍歷》比唐代已有的其他歷法都更精密。開元二十一年傳入日本,行用近百年。《大衍歷》以其革新號稱“唐歷之冠”,又以其條理清楚而成為后代歷法的典范。第31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徐昂制訂的《宣明歷》頒發實行于長慶二年(公元822年),是繼《大衍歷》之后,唐代的又一部優良歷法,它給出的近點月以及交點月日數分別為27.55455日(今測值27.5545503日)和27.2122日(今測值27.2122206日)第32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五)、宋元時期天文歷法體系發展的高峰1、精確的《統天歷》宋代在三百余年內頒發過18種歷法,其中以南宋楊忠輔制定的《統天歷》最優。《統天歷》取回歸年長為365.2425日,是當時世界上最精密的數值,歐洲著名的《格里高歷》,即當今世界通行的公歷,其回歸年長亦取365.2425日(公元1582年頒發),但比《統天歷》晚了383年。《統天歷》還指出了回歸年的長度在逐漸變化,其數值是古大今小。第33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2、郭守敬與《授時歷》郭守敬(1231—1316年),字若思,順德邢臺(今河北省邢臺市)人,是元代著名的科學家。他在天文儀器制造、天文觀測和水利工程等科學技術領域中成績卓著,他與王恂、許衡等人共同編制的《授時歷》則是我國古代歷法發展到巔峰狀態的標志。元朝初年沿用當年金朝的“重修大明歷”。幾十年以來,誤差積累日漸顯著,發生過好幾次預推與實際現象不符的事。再一次重新修改是迫切需要的事了。1276年(至元二十年),元軍攻下了南宋首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全國統一已成定局。就在這一年,元世祖遷都大都,并且決定改訂舊歷,頒行元朝自己的歷法。于是,元政府下令在新的京城里組織歷局,調動了全國各地的天文學者,另修新歷。郭守敬等人接受了編制新歷法的任務。

第34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郭守敬、王恂等人在制訂《授時歷》過程中,既總結、借鑒前人的經驗,博采眾家之長,又研制大批觀天儀器;在此基礎上郭守敬主持并參加了全國規模的天文觀測。1277年左右,郭守敬向政府建議,為編制新歷法,組織一次全國范圍的大規模的天文觀測。元世祖接受了建議,派14名天文學家,到國內26個地點進行了幾項重要的天文觀測,歷史上把這項活動稱為“四海測量”,為編制新歷提供了較為精確的數據。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春天,新歷法完成。元世祖按照“敬授民時”的古語,取名為《授時歷》。測出的北極出地高度平均誤差只有0.35;新測二十八宿距度,平均誤差還不到5';測定了黃赤交角新值,誤差僅1'多;取回歸年長度為365.2425日,與現今通行的公歷值完全一致。

《授時歷》一直延用到明亡(公元1644年),長達363年,足見《授時歷》的精密。它作為我國古代傳統歷法發展的高峰,同時也是終結而載入史冊。朝鮮、越南都曾采用過《授時歷》。第35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六)、明清時期傳統天文歷法的沒落和中西天文學的融合明清時期,傳統天文歷法雖然在個別領域仍有所發展,在個別時期也曾有復興的苗頭,但從整體上看,它經歷了長期停滯,漸趨衰落,并融入世界天文學發展的總潮流中去的歷史過程。第36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自明初開始,到明萬歷年間的約二百年中,除了對異常天象的觀測仍在繼續,個別實用天文學(如航海天文學)有所進展外,天文歷法的研究完全陷于停頓的狀態。

明初統治者對天文歷法采取了極其嚴厲的政策:“國初學天文有嚴禁,習歷者遣戍,造歷者殊死”。這嚴重地摧殘了民間對天文歷法的研究,歷法在民間幾成絕學。此外,極少數有幸涉足天文歷法的官員,多趨保守,滿足于成規舊法以應付日歷等的安排,久而久之,對于歷理漸漸茫然無知,甚至出現以訛傳訛的現象。間有改革歷法的議論,亦并無真知灼見之識,或為“祖制不可變”的強大思潮所淹沒。到明萬歷年間(1573—1620年),國初的禁令已松弛,間有朱載堉、邢云路等人起而對授時歷進行較深入的研究。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冬至時刻的實測工作,算得回歸年長度值為365.24219日的新值,與理論值之差僅約2秒,是為我國古代、亦為當時世界上的最佳值。明末,正當人們漸漸從二百多年的迷蒙中醒來,開始發掘傳統歷法并有所發現的時候,西方傳統的天文學知識,隨著傳教士的東來,開始傳入中國。從此開始了兩種不同體系的天文歷法相互交鋒,又彼此融匯的復雜過程。第37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崇禎歷書》的編纂明代末年,一批懂天文學的耶穌會傳教士來華傳教,中國學者向他們學習了歐洲天文學的計算方法。萬歷三十八年和崇禎二年五月乙酉朔日食,欽天監預報有錯,而徐光啟按西法預報均得應驗。于是,崇禎皇帝接受禮部建議,授權徐光啟組織歷局,修訂歷法。徐光啟除選用中國制歷家之外,還聘用了耶穌會士鄧玉函、羅雅谷、湯若望等人來歷局工作。歷經五年的努力,撰成46種137卷的《崇禎歷書》,該歷書引進了歐洲天文學知識、計算方法和度量單位等。徐光啟的編歷,不僅是中國古代制歷的一次大改革,也為中國天文學由古代向現代發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和思想基礎。第38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

《崇禎歷書》撰完后,明已近滅亡,未能用來編歷。清初,湯若望將《崇禎歷書》刪改為103卷,上呈清政府,得到頒發實行。刪改后的《崇禎歷書》更名為《西洋新法歷書》。在其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它一直成為當時天文學家學習和研究西方天文學的最主要著作,對我國天文學的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第39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1723年,清雍正皇帝下令把西方傳教士趕出中國,自此到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的一百余年中,清王朝采取的閉關鎖國政策和愈演愈烈的文字獄,對于天文學的發展,帶來了極其嚴重的惡果。這時的學者只能埋頭于對古代傳統歷法的注釋和整理工作,而西方天文學在此間更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如果說明末清初中國傳統歷法還可以與西方傳統天文學相媲美,到此時則無以望其項背了,傳統天文歷法的落后狀況已成定局,而這時的中國學者還不能自知。1840年以后,長期禁錮的門戶才被打開,近代天文學知識第二次以全新的面貌傳入,在中國學者面前,展現了一個五彩紛呈的天文學知識的世界,人們才認識到自身的落后,開始翻譯、學習新的天文學知識,踏上了追趕近現代天文學發展潮流的艱巨而漫長的道路。第40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七)、歷法的作用1、指導農業生產2、預測日食、月食、五星會合等天文現象第41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1、張衡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他是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制圖學家、詩人,為我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曾先后二次任太史令,時達十四年之久,所以在天文學上的貢獻也最大。

張衡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并不發光,月光其實是日光的反射;他還正確地解釋了月食的成因,并且認識到宇宙的無限性和行星運動的快慢與距離地球遠近的關系。張衡觀測記錄了兩千五百顆恒星,創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較準確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轉渾天儀,第一架測試地震的儀器——候風地動儀,還制造出了指南車、自動記里鼓車行飛行數里的木鳥等等。

張衡所做的渾天儀是一種演示天球星象運動用的表演儀器。它的外部輪廓有球的形象,合于張衡所主張的渾天說,故名之為渾天儀。第42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2、郭守敬郭守敬(1231—1316年),字若思,順德邢臺(今河北省邢臺市)人,是元代著名的科學家。他在天文儀器制造、天文觀測和水利工程等科學技術領域中成績卓著,他與王恂等人共同編制的授時歷則是我國古代歷法發展到巔峰狀態的標志。郭守敬為修歷而設計和監制的新儀器有:簡儀、高表、候極儀、渾天象、玲瓏儀、仰儀、立運儀、證理儀、景符、窺幾、日月食儀以及星晷定時儀12種(史書記載稱13種,有的研究者認為末一種或為星晷與定時儀兩種)。第43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第44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五、中國古代的天文機構天學為天子壟斷,天學機構及其直接象征觀象臺也為皇家獨占,其他任何地方政權或個人都不能建立,否則就是“犯上作亂”的行為。天學機構的工作人員主要有三個來源:一是世襲的天學官員,二是從社會上招集,三是本身的專門培訓。第45頁,講稿共52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秦太史令西漢太史公太史令東漢太史令魏晉南北朝太史局;太史隋太史曹太史監;太史令唐太史局渾天監渾儀監太史監司天臺;太史局令渾天監太史監司天臺監。824人宋

司天監太史局天文院;司天監遼司天監;太史令金司天臺;提點司天監元司天監回回司天監太史院;提點司天監太史院史。259人明欽天監;太史令監正。41-23人清

欽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