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古詩詞中體現的中國的怎樣的氣候差異孝南實中魯桂山古詩詞是中國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在古詩詞中,與氣象氣候有關的占了一定比例。地理教師如能經常在課堂教學中恰當地引用一些古詞來說明氣候的差異與變化,必然會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所學知識,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一、氣候的南北差異唐代邊塞詩人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的前兩句是:“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從詩中第一句“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可以看出,北方冬季風來得早且來得急,北方冬長夏短。八月(陽歷9月份)北方就處于冬季風的控制之下,所以雨季也很快結束,雨帶被冬季風推到南方。“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顯然是一次快行冷鋒過境形成的天氣特征。北方冬季長而嚴寒,南方的情況如何呢?白居易的《早冬》里說:“十月江南天氣好,可憐冬景似春華。霜輕未殺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意思是說:江南的十月(陽歷11月)天氣很好,冬天的景色像春天一樣可愛。寒霜未凍死小草,太陽曬干了大地。可見江南是長夏短冬、冬季較暖的氣候特征。蘇軾在寶雞前往四川的路上作有《石鼻城》,其中有“漸入西南風景變,道邊修竹水潺潺”的句子。竹子是亞熱帶地區的典型植被,氣候寒冷的北方是難以見到的。這也反映出同一時期氣候的南北差異。這種差異在初唐詩人張敬忠《邊詞》中體現得更為明顯。這種差異在初唐詩人張敬忠《邊詞》中體現得更為明顯,詩中寫道:“五原春色舊來遲,二月垂柳未掛絲。即今河畔冰開日,正是長安花落時。”這里所說的“五原”,據有關學者考證,即今內蒙古自治區的五原縣。五原的春天比長安來得遲,二月(陽歷3月)那里的垂柳尚未展葉;五原縣“河畔冰開日”,長安的花卻已經落了。由兩地物候對比可以看出,兩地氣候因為兩地緯度位置的不同而存在明顯的差異。這體現了由赤道至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二、氣候的東西差異王之渙《涼州詞》的最后一句“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幾乎婦孺皆知。這里所說的“春風”應理解為來自海洋的濕潤氣流。因為玉門關遠離海洋,深居內陸,海洋氣流難以到達,降水稀少,氣候過于干旱,因此楊柳難以生長。這反映了中國自東向西由于降水的減少造成自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的特點。現代著名詩人鄧拓有“一入川西面目新,平原冬望綠如春”的詩句,反映出四川盆地與長江中下游地區之間的氣候差異。四川盆地因四面環山,特別是北有高大的秦嶺和大巴山之阻,使得冬季風和寒潮難以影響到該地,該地1月份均溫較同緯度的長江中下游地區高3~4度,即使是冬季也溫暖如春。氣候影響到農業生產,所以出現“平原冬望綠如春”之景。三、氣候的垂直差異氣候的垂直差異在古詩中不少反映。如唐朝宋之問《寒食還陸渾別業》中的詩句:“洛陽城里花如雪,陸渾山中今始發。”白居易《游(廬山)大林寺序》詩:“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常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均說明山上與山下的氣候差異。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這里的“天山”指的是祁連山,山頂常年積雪,全年皆冬,但山坡上由于氣溫明顯高于山頂,且有一定的地形雨,因而有不少郁郁蔥蔥的森林。這些詩句對講解自然地理現象的垂直地域分異規律有很大的幫助。四、向陽坡與背陽坡的差異唐朝劉元載的《早梅》中有詩云:“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種春風有兩般”。詩人借梅花來表現出山南溫暖,而山北寒冷。這是北半球溫帶山區的普遍規律。因為一方面,北半球山脈的南坡為向陽坡,而山北為背陽坡,造成同一海拔高度上南坡陽光照射明顯好于北坡,氣溫高于北坡。另一方面,中國東部地區是典型的季風氣候,冬季東部絕大部分地區深受冬季風的影響。冬季風不同于夏季風,它來勢強勁,一次寒潮常常可以掃過幾百萬平方千米,甚至上千萬平方千米的面積。但是,冷空氣氣冷而重,因而所能到達的高度非常有限,且在南下的過程中,邊流動邊分散,越向南方,厚度就越來越薄,一些較高的山脈常常成了它過不去的“坎”,必先要停留一段時間,或等到新的冷空氣加入后,方可越過或繞過山脈繼續南下。越過山脈后的冷空氣勢力大大減弱,且氣流下沉過程中增溫明顯。以上兩方面的原因,使得中國大部分山脈同一海拔高度上南坡氣溫明顯高于北坡。五、氣候的古今差異據有關資料顯示:近5000年來中國氣候經歷了4個冷暖交替的時期,其中,第三次的溫暖時期是在7世紀~9世紀的隋唐時期。公元650年、669年和678年,當時長安(今西安)無冰雪,梅、柑橘都能長生。8世紀,梅樹生長于皇宮。9世紀初,西安還能種梅樹。10世紀~12世紀為第三次寒冷時期。公元111年太湖全都凍結。杭州當時降雪時期被推遲到4月上旬。唐朝詩人張籍所作《成都曲》詩云:“錦江近西煙水綠,新雨山頭荔枝熱。萬里橋邊多酒家,游人愛向誰家宿?”詩中所說的“錦江”是成都市的一條河。荔枝是一種典型的亞熱帶水果,其對寒冷氣候的抗御能力很差。據研究,在越冬期間,荔枝最多只能抗御-4℃的低溫。而今天四川盆地的荔枝栽培地區主要在川南長江和金沙江河谷相連的一些縣。由此可以推測,成都當時的氣候比現在暖和,適宜荔枝生長。北宋詩人蘇軾有“蜀中荔枝出嘉州,其余及眉半有不”的詩句。意思是說四川的荔枝多出于嘉州,而往北到眉山就屈指可數了。四川眉山以北60千米的地方。眉山都難見到荔枝,位置更北的成都就更見不到荔枝了。由此可以看出宋代的氣候較唐代有變化。上圖中顯示,宋代正好處于比較寒冷的時期,氣溫比溫暖的唐朝時期低,比現在也低。宋代詩人陸游不知道氣候的這種時間上的變化,認為張籍并未到過成都,《成都曲》這首詩只是他杜撰出來的。理由是蘇軾的詩句:“蜀中荔枝出嘉州,其余及眉半有不。”他知道蘇軾是四川人,詩中說成都之南的眉山沒有荔枝應當是真實的。那么,張籍的詩就是想當然了。知識廣博而又治學嚴謹的竺可楨經研究發現,詩人白居易在四川的忠州作過不少詠荔枝的詩。其中《種荔枝》寫道:“紅顆珍珠誠可愛,白須太守亦可癡。十年結子知誰在,自向庭中種荔枝。”他認為,忠州與成都位于31°N附近,當時白居易能夠“自向庭中種荔枝”,那么,張籍在成都看到“新雨山頭荔枝熟”是完全可能的。六、氣候的四季變化古詩詞中描寫春天的詩篇所占比例最高。例如,詩句“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島。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非常準確地反映出中國大部分地區冬冷夏熱,春季十分短暫的大陸性季風氣候的顯著特征。南宋詩人趙師秀的《約客》寫道:“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的前一句非常生動地描繪出梅雨季節里陰雨連綿、雨聲蛙聲連成一片的自然景象。詩中的“家家”“處處”反映出梅雨范圍之廣。每年梅雨的情況不一,出現的時間和長短有時相差很大。梅雨期最長年份可達兩個月,而有些年份則可能沒有,形成空梅。南宋詩人曾畿在《三衢道中》中寫道:“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說說大概就是這種情況。中國東部大部分地區的夏季是同緯度地區除沙漠以外最炎熱的地方。這在古代不少詩句中都有所體現,如“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杜甫《夏夜嘆》)“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白居易《觀刈麥》)。這幾句詩不僅寫出了夏熱,同時也道出了夏季晝長夜短的規律。宋代詩人王令《暑旱苦熱》:“清風無力屠得熱,落日著翅飛上山。人困已懼江海竭,天豈不惜河漢干?”唐朝王轂在《苦熱行》中把炎夏比作“洪爐”等等。最直白的要數施耐庵在《水滸傳》中的句子:“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苗半枯焦。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從這些句子里不難看出,中國東部夏季是何等炎熱,還可以看出南北普遍高溫的規律。從有些詩句里還可以看出,中國東部地區夏季容易形成干旱災害。能反映中國秋天天氣特征的詩句也不少。唐朝劉禹錫的《望洞庭》寫道:“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此外,他在《秋詞》里有這樣的句子:“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王勃有詩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些詩詞寫的都是長江中下游地區此時多“秋高氣爽”的天氣特征。進入秋季后,北方廣大地區雨季基本結束。北方冷空氣勢力加強,一次次南侵的干冷氣流迫使夏季一直回旋在中國上空的暖濕空氣向南退去。天空中的云霧減少。與此同時,中國地面主要受冷高壓的控制,地面熱低壓逐漸消失。而高空副熱帶高壓的南撤一般緩于地面高壓系統南移,這使高低空同受高氣壓控制,盛行下沉氣流,不僅不利于云雨的形成,而且大氣中的塵埃也被下沉氣流帶了下來,正所謂秋高氣爽、天朗氣清。中國東部大部分地區與同緯度的其他地區相比,不僅夏熱,而且冬天氣溫特別低。因為氣溫低,降水在很多情況下會以降雪的形式出現。如“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等。白居易《夜雪》中這樣描述:“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這首詩作于公元816年,詩人時任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馬。九江為亞熱帶地區,冬季時有如此之大的雪,氣溫如此之低,這在世界上其他同緯度地區是罕見的。足見中國冬季之冷,大陸性氣候之強。這些蘊涵著豐富地理知識的詩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能恰當地引用,可以加強學科間的相互滲透,從不同角度加深對詩句的理解,使學生體會其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結合,從而能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有時甚至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古詩詞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瑰寶,也是人類文明的遺產。在古詩詞中,我們經常能看到一些與氣象有關的詩詞。今天我們就山地和平原氣候為例,來看一看古詩詞里的巍巍高山和廣闊大地的氣候差異。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詩:“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全詩雖短短四句,卻形象地寫出了平原與山地氣候的差異。人間四月已經到了芳菲落盡,春凋零的時候了;可是在高山深處,古寺之中,本該凋殘的桃花才剛剛吐露芬芳。那么,這其中到底有怎樣的科學依據呢?這種現象主要是山地海拔過高導致氣候的垂直變化造成的。對流層大氣的熱量主要來自于地面,因此離地面愈高,大氣受熱愈少,氣溫愈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溫度下降0.6度(氣溫垂直遞減率),由于平原和山地的相對高度較大,所以同緯度山頂的氣溫是山腳氣溫減去相對溫差,故山頂氣溫要遠低于山腳的氣溫。所以,同樣的季節,山地氣溫會比平原地區更低,當平原地區春盡夏至時,山地的溫度可能才剛剛達到春天萬物復蘇的溫度,從而出現“山寺桃花始盛開”的現象。我們登山時也常常能夠感受到這種現象,隨著我們登上的海拔越高,氣溫會逐漸降低。因此在攀登高峰時,我們往往會隨身攜帶一件厚外套,來抵御高海拔的寒冷。另外,氣溫隨海拔升高而降低,每上升1000米約降低6℃,但降水則隨海拔升高而遞增,當達到最大降水高度后則隨高度增高而遞減,所以高山地區氣候隨著高度的變化依序形成若干垂直氣候帶,就如從低緯度到高緯度一樣,這種環境條件就造成山地生物多樣性的垂直分異,也就會產生我們所說的山地垂直自然帶。不僅是同緯度的山地和平原氣溫有所差異,山地的不同角度溫度也有所不同。唐朝劉元載的《早梅》中曾經寫到“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樣春風有兩般”,這句詩通過寫梅花來表現不同坡度溫度差異。南坡的枝葉在暖風中生長,而北坡的枝葉卻沐浴著寒風。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兩種,一方面,北半球山南均為向陽坡,而山北為背陽坡,造成同一海拔高度上南坡陽光照射明顯好于北坡,氣溫也隨之高于北坡;另一方面,中國的東部地區是典型的季風氣候。冬季時,東部絕大部分地區深受冬季風的影響。夏季風纏綿溫柔,冬季風則與夏季風迥然不同,它來勢強勁,席卷范圍廣,一次寒潮常常可以掃過幾百萬平方千米,甚至上千萬平方千米的面積。但是,由于冷空氣下沉,所以它所能到達的高度非常有限,且在冬季風南下的過程中,邊流動邊分散,越向南方,厚度就越來越薄,若是遇到高大連綿的山脈,無法度過,必先要停留一段時間,等到新的冷空氣加入合流,方可越過或繞過山脈繼續南下。但是,即使越過山脈,冷空氣勢力也會大大減弱,在這一場“長途遷徙”過程中,冷空氣的氣溫也會隨著升高,從而導致南坡的溫度要高于北坡。其實在古詩詞中,還有很多與科學原理相關的小知識,這需要我們讀詩詞時足夠細心,發現科學和文學融合的獨特魅力。古詩詞中描寫氣候的句子很多,例如:1.“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反映了冷鋒過境時先刮風后降雪的天氣變化特征.2.“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反映了氣溫垂直分布的特點,正是因為氣溫隨地勢的上升而降低(地勢每上升1000米,氣溫約下降6℃)這一特點,才造成了山上、山下的桃花花期早遲不一這種地理現象.3.“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是對流雨的極好寫照,從詩句中我們能體會對流雨的特點是:降水強度大、范圍小、歷時短等。4.“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是說中國南方和北方氣候差異大,二月時,江南已經鮮花滿枝,而其它地方卻十分寒冷。5.“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是說中國春季普遍存在著氣溫回升快,降水少的情況。6.“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是說四川巴山地區因受地形的影響,常常形成夜雨的天氣。7.“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說明地勢越高氣溫越低。8.“五月天山雪,開花只有寒。”:一是說明地勢越高氣溫越低的道理,二是說明天山海拔高。9.“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說明在同一時刻,不同的地方天氣是不相同的。10.“乍暖還輕冷,風雨晚來方定。”:說明中國春季氣溫多變、不穩定的特點。11.“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出塞曲》是說玉門關位于中國的非季風區,溫暖濕潤的夏季風很難到達這里。“春風”可理解為夏季風,中國西部地區為溫帶大陸性氣候,受夏季風的影響小,干旱少雨。12.“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后人)本詩說的是晚清陜甘總督左宗棠西征新疆平定阿古柏叛亂時,沿路栽植楊柳樹,至今已百年過后,樹木成林、郁郁蔥蔥,似春風度玉關。這兩句詩也說明合理的人類活動可以改善環境。13.“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是中國新疆一帶溫帶大陸性氣候早晚溫差大的真實寫照。14.“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