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古代的德主刑輔思想畢業論文_第1頁
論中國古代的德主刑輔思想畢業論文_第2頁
論中國古代的德主刑輔思想畢業論文_第3頁
論中國古代的德主刑輔思想畢業論文_第4頁
論中國古代的德主刑輔思想畢業論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IIPAGEPAGEI論中國古代的德主刑輔思想摘要:“德主刑輔”是中國幾千年來治國理政基本經驗的總結。儒家法律思想是我國封建社會正統法律思想。而“德主刑輔”則是儒家法律思想的主要核心,其基本內容,就是要求統治者治理國家必須以禮儀教化為主,以刑事懲罰為輔。儒家德治思想的基本觀點就是認為道德乃立國之本,把德治上升到關系國家強弱、治亂、興亡的高度,對道德的社會作用給予了充分肯定。儒家的重德傳統淵源流長,其萌芽于西周,形成于春秋,理論化于漢代中期,法典化于唐朝,并被其后的歷代封建王朝所繼續尊崇沿用,并不斷豐富和發展,長期影響著中國的封建立法和司法活動,在中國古代法律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關鍵詞:明德慎刑;儒家;德主刑輔目錄引言…………………………1一、德主刑輔思想產生的淵源……………1(一)“德主刑輔”的基本含義……………1(二)西周“明德慎罰”思想的形成……………………1二、春秋戰國時期儒家的“德主刑輔”思想……………2三、漢代“德主刑輔”思想的制度化……………………4四、隋唐時期“德主刑輔”思想制度化的進一步完善…………………7(一)隋朝《開皇律》……………………7(二)唐朝法律“德主刑輔”思想最終成型……………7結語…………………………9參考文獻…………………10致謝………………………11PAGEPAGE11PAGEPAGE1引言德法兼治是中國傳統的治國方略,發端于西周、確立于西漢、鞏固于唐代的“德主刑輔”是中國德法兼治歷史傳統的主導傾向。德主刑輔是我國封建正統法律思想的精髓,是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一個基本命題,是我國封建社會立法和司法實踐的指導原則。在歷史上,“德主刑輔”作為儒家治國理念已延續兩千多年,本文從“德主刑輔”建立的時代背景談起,研究了在中國古代為何要實行“德主刑輔”這一治國理念,著重講了周公以德服天下,明德慎罰的思想,講了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從仁愛思想出發,繼承并發展壯大“德主刑輔”這一治國政策。爾后,又從群儒之首董仲舒的思想談起,明確了“德主刑輔”觀念的正式確立。對中國法律傳統中“德主刑輔”的思想內容、實現方式作了簡要分析與闡述。一、德主刑輔思想產生的淵源(一)“德主刑輔”的基本含義“德主刑輔”是中國幾千年來治國理政基本經驗的總結。“刑”在中國古代是“法”的代名詞;“德”則有兩層基本的意思:一是“為政以德”的“德”,指與“法”相對應的國家與社會治理措施,即執政者治國的措施應該得到民眾的認同,符合民眾的利益;二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的“德”指一種社會規范,即以社會民眾普遍認同的是非觀、價值觀為基本內容的道德。“德主刑輔”算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治國理念,在中國盛行千年、歷久不衰。(二)西周“明德慎罰”思想的形成西周統治者繼承了夏商時期的天命思想和神權觀念,從“皇天無親,惟德是輔”的認識出發,首次提出了“以德配天”的新命題,并在現實的治道中形成了“敬天保民”、“明德慎罰”王世舜,王翠葉.尚書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2:79.的政治思想和法治原則。所謂“明德”,就是要加強自我克制,實行德治,也就是要求統治者嚴于律己,勤于政事,絕對不可驕奢淫逸。所謂“慎罰”,就是謹慎用刑,反對濫殺無辜。當然,“敬天保民”、“明德慎罰”,并不是對民眾只講仁慈德政,而是有條件限制的。對于那些“犯上作亂”的“小人王世舜,王翠葉.尚書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2:79.在“以德配天”、“敬天保民”、“明德慎罰”以及“刑茲無赦”等思想的指導下,西周統治者明確提出了“刑罰世輕世重”的刑罰適用原則,即根據犯罪主體的不同和社會形勢的變化,領過調整刑事政策和法律適用:“刑新國用輕典,刑平國用中典,刑亂國用重典”。這一原則把“明德慎罰”與“刑茲無赦”的法律思想巧妙的結合起來,構成一個辯證統一的整體,增加了德禮教化與刑罰鎮壓的可操作性,從而體現了“以德配天”的崇高要求。張晉藩.中國法制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16-17.張晉藩.中國法制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16-17.西周統治者將“天命”與“民意”、德禮與刑罰緊密聯系在一起,表明他們已經由夏商時期的崇信天命神權和專任刑罰手段,逐步發展為注重德禮教化、慎用刑罰鎮壓以及因人、因事、因時、因地制宜地靈活調整刑事政策和決定法律適用。這種崇尚禮治德化、先教后刑、剛柔相濟、恩威并舉的法律思想和法制原則,標志著西周統治者的立法技術日漸成熟,適用法律的手段更為靈活,為后世“德主刑輔”的法律思想的產生奠定了基礎。二、春秋戰國時期儒家的“德主刑輔”思想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動蕩與激烈變革,必然反映到人們的意識形態領域。以儒、道、墨、法四家為代表,各個學派分別形成了各自的法律思想與法制主張。儒家學派創立于春秋末年的孔子。“儒”原來是指專門從事教育和執掌禮儀的人,由于孔子一生招收門生,傳授知識,并且曾以“相禮”為業,是“儒”中的佼佼者,因此他所創立的學派被后人稱為儒家。身為日漸沒落的貴族勢力的代表,孔子親身感受了春秋后期的社會動蕩與激烈變革,親眼目睹了一向為自己所倍加推崇的西周宗法等級秩序和禮樂典章制度的全面崩潰,試圖竭力挽救行將就木的舊制度。為此,孔子拼命提倡“禮治”,重視“人治”,強調“德治”的法律觀點。維護“禮治”,即要求建立以家族為本位,以宗法為秩序,以等級為基礎的法律制度和意識形態;重視“人治”,則指提倡“圣人治國”,將國家權力集中于圣賢的君主;強調“德治”,表現在認為法律強制也即刑罰僅僅是確立和推行“君臣父子”道德準則的輔助手段,主張“以德服人”、“為政以德”。“德”在西周時是一個融道德、政治、信仰、策略為一體的綜合概念。它要求統治者敬天孝親,對己嚴格,與人為善,體恤民情,慎用刑罰。孔子則對德進行了繼承和改造,將“仁”入德,一方面突出了“德”的政治意義,主要包括寬惠使民和實行仁政,認為德是治理國家、取得民心民力的主要方法;另一方面抬高了“德”的地位,認為“德”高于君主的權力,高于國家及法律,是區分“仁君”與“暴君”的標準,是執政、司法的指導方針。表現在法律思想上,孔子從“仁愛”思想出發,進一步發展了“明德慎罰”思想,主張以刑輔德,以德去刑恤刑慎殺,極力提倡“德治”,認為統治者如果能“為政以德”,實行“德治”,人民就會心悅誠服地接受統治。正如他所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張燕嬰.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132.“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說“為政在人,取人之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他把“仁”作為最高道德標準和各種美德的源泉。孔子從“仁愛”思想出發,進一步發展了“明德慎罰”思想,主張以刑輔德、以德去刑、恤刑慎殺、極力提倡“德治”。在統治方法上,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的基本特征就是主張“以德服人”,反對“以力服人”。而“以力服人”萬麗華,藍旭.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45.是以往奴隸主貴族統治勞動人民的傳統方法。奴隸主貴族根據“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原則,一貫認為“折民惟刑”。王世舜,王翠葉.尚書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2:63.即迫使勞動人民服從統治的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刑罰,也即暴力。孔子曾經把這種傳統的方法和他的“德治”的方法加以對比,認為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在這里,他雖然亦未完全否定“政”、“刑”的作用,但與“德”、“禮”相比,則等而下之,他認為只有推行“德化”和萬麗華,藍旭.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45.王世舜,王翠葉.尚書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2:63.戰國時期的孟子繼承和發展孔子“禮治”、“德治”之類的法律思想,重申“教以人倫”、“貴德而尊士”、“輔世長民莫如德”萬麗華,藍旭.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27.之類的政治主張。為了緩和不斷激化的社會矛盾,他把孔子的“仁學”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勸誡統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提倡“以德服人”,公開聲討專制暴君濫殺無辜,明確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萬麗華,藍旭.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27.孟子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在性善論的基礎上提出了“仁政說”。他告誡統治者必須依靠道德教化來爭取民眾的支持和服從,“以德行仁者王,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當然仁政也需輔之以刑,“莫如貴德而尊士,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國家閑暇,及是時,明其政刑,雖大國必畏之矣”。但他又針對當時各國封建統治者濫用刑罰的現象而提出了“省刑罰”的主張,“無罪而殺士,則大夫可以去;無罪而戮民,則士可以徙”。荀子基于其性惡論,以儒家學說為基礎吸收了法治的思想,反對教化萬能論,主張禮、法并重,提出了隆禮重法的政治文化模式理論,并邏輯地引申出了其德刑關系構架:先德后刑、反對不教而殺;德主刑輔,主張以禮統法。“故厚德享以先之,明禮義以道之,致忠信以愛之,尚賢能以次之,爵服慶賞以申之,時其事、輕其任以調養之、長養之,如保赤子。政令以定,風俗以一。有離俗不順其上,則百姓莫不敦惡,莫不毒孽,若祓不祥,然后刑于是起矣。”安小蘭.荀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7:47.荀子的德主刑輔思想和孔孟有了明顯的區別,已流露出重刑的苗頭:“賞重者強,賞輕者弱;刑威者強,刑侮者弱”,“故制號政令,欲嚴以威;慶賞刑罰,欲必以信”安小蘭.荀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7:47.安小蘭.荀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7:35.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中最強調“德化”、“禮教”的一個,第一次較為系統地論述了政與德、刑與禮的關系。在秦漢以后,孔子的政治、法律思想,特別是他的“德主刑輔”思想,長期在法律思想領域中處于支配地位,成為歷代封建統治者統治人民的精神武器,也為中國封建法律的實踐開通了理論先河。三、漢代“德主刑輔”思想的制度化秦統一中國是在法家法治思想指導下,憑借武力而獲得成功的。秦朝的帝國大廈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的烈火中轟然倒塌后,在秦帝國的廢墟上,建立了漢朝。漢朝是我國古代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發展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歷史時期。在法律制度方面,漢朝統治者一方面直接繼承并揚棄了前朝法制,另一方面又吸取了前朝的歷史教訓,有新的創造和發展,選擇了法律儒家化的新方向。西漢初年,經歷了秦朝十五年的暴政以及戰爭,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經濟凋敝,國庫枯竭,糧食短缺。面對這種情況,恢復和發展生產、與民休息、恢復民力、就成為了十分緊迫的任務。在漢朝初期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黃老思想風靡一時,思想家以談論黃老為時尚。黃老思想的核心是“清靜無為”。要求統治者面對現實,因勢利導,輕徭薄賦,約法省刑,修養生息,以緩和社會矛盾,發展封建經濟。漢朝統治者制定一系列與民休息的政策,一是減輕賦稅徭役,二是大力寬省刑法。使生產發展,社會矛盾緩和,人民安居樂業。隨著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強大的物質基礎,政權得到了鞏固。漢初統治者崇尚黃老思想,并不是一味的排斥其他學說。他們一方面崇尚黃老,另一方面又標榜“仁義”一旦社會條件和同志環境發生了變化,其統治理論和法制指導思想便也隨之進行調整和變化。漢武帝即位時,西漢王朝經過七十年的休養生息,已一改立國初期殘破凋敝的景象,在各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發展。西漢中期法制指導思想的轉型,封建正統法律思想的確立,是當時社會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客觀需要,漢武帝個人的才智和個性,儒家思想家的極力提倡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馮守華.德主刑輔的歷史演進與基本精神[J].北京:對外經濟賈易大學學報,馮守華.德主刑輔的歷史演進與基本精神[J].北京:對外經濟賈易大學學報,1999,(4):7-8.為“群儒之首”的董仲舒,是西漢中期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人稱“漢代孔子”。他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最完備而又最系統地神化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全面論證封建制度的合理性和永恒性的思想家。董仲舒以儒家思想為主,并吸收陰陽五行家、法家以及殷周的天命神權等各種有利于封建統治的思想因素,創造了一種新儒學。這種“大一統”的主張,在政治上,要求實行君主集權,將一切權力集中到漢武帝手里;在思想上,要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孔子之術”來統一諸子百家的思想;在法律上,要求“大德小刑”,“德主刑輔”。新儒學影響法律的結果,就必然形成以儒學為指導的正統法律思想。董仲舒主張德治,以陰陽學說作為其理論根據。他說:“天道之大者在陰陽。陽為德,陰為刑;刑主殺而德主生。是故陽長居大廈,而以生育養長為事;陰常居大冬,而積于空虛不用之處。以此見天之任德不任刑也”。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7:27-28.在董仲舒看來,德、刑之間有主次之分,天道是“陰者,陽之助也”;治理國家便是“刑者,德之輔也”,兩者的關系是德主刑輔。同樣道理,就像陰陽二者不可缺一,禮法也必須并用。“教,政之本也;獄,政之末也;其事異域,其用一也”。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7:27-28.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7:45.首先,董仲舒提出了“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張世亮,鐘肇鵬,周桂鈿.春秋繁露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2:91.的君權神授思想,將皇權神化,認為皇帝是百姓與上蒼的中介,或者說代理,可以代天行賞或行罰。皇帝的至尊權威不受任何侵犯,否則以法律形式規定了最嚴厲的刑罰。凡是侵害皇帝個人和皇權統治的行為均視為最嚴重的犯罪。均構成“死罪”,如“欺漫”、“詆欺”、“誣”、“廢格沮事”、“誹謗”甚至“腹誹”和“阿黨”,“通行飲食”、“見之故縱”等罪名,有一些是對皇權統治構成危脅的罪名但更多的是對皇帝個人權威的法律保護,即皇帝個人代表了國家意志。這與以后儒家強調皇帝的權威是分不開的,而董仲舒則利用神化將其合法化。本來法律是用以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而儒家化的漢律則首先賦予皇帝特殊的人格,不受任何限制。其至尊地位,在法律上規定任何侵犯皇帝言行的行為都是大逆不道的罪行,甚至心理活動都不可以,如“腹誹”罪即在心里誹謗朝政,大臣顏異因此而被殺。這正是儒家重視內在修養這一特點在立法上的表現,儒家思想中的“八目”相當重視內在修養,而儒家化后的漢律也將心理因素做為犯罪與否和犯的是什么罪的依據。針對保護皇權的法律就更是如此。

其次,董仲舒提出了“德主刑輔”之思想,法律教育互補說,而非單純的懲罰目的說,也據此減刑了許多肉刑,使犯罪者得以改過機會,而非將其處死做為處罰目的。他主張以德教為主,興辦學校,提倡儒家教育,把犯罪苗頭從心理上消滅掉。而刑罰只是輔助之作用,而不像秦朝統治以刑罰多、刑罰重,一味強調“刑以殺為威”張世亮,鐘肇鵬,周桂鈿.春秋繁露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2:80.并且以刑罰做為目的而忽視教育的作用,這在立法指導思想上吸取了秦朝殘酷統治的歷史教訓,結合西漢初年統治階層無為而治的統治思想,取其中間位置的德主而刑輔,即不單純采取法家單純的苛刑重典不近人情的懲罰目的學說,又不單純的以教育為唯一方式,而是采取了儒家所謂中庸之說有主有輔,而孔子的刑罰教育目的學說在這里發揮了極大作用。孔子的認為教育以德禮教化百姓,便可達到“禮儀之邦”無為而治的目的。而對于那些“斗筲之性”的人則刑罰,而這種人只占少數,因此以德禮教育為主,刑罰為輔即可將統治推向仁政,因此在漢朝的立法上比秦朝更傾向于統治階級利益的維護和家庭倫理觀念的約束。其思想實質便是儒家的“三綱五常張世亮,鐘肇鵬,周桂鈿.春秋繁露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2:91.張世亮,鐘肇鵬,周桂鈿.春秋繁露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2:80.漢律儒家化是中國封建社會法律儒家化的開端,歷朝歷代統治者無不禮法并用,只是禮法何重何輕根據各歷史時期的社會情況有所不同,可“三綱五常之道”成為行為規范的核心這一點照搬不誤,引禮入律直至清律都未有改變,如“親親得相首匿”等。儒家思想不僅成為中國封建社會主流思想,更直接將其經典條文化,法律化,“三綱五常、綱常倫理”近乎成為指導中國封建社會人們行為規范的習慣法,君權、父權、夫權、成為封建社會的權力核心,而法律對其維護倍至,“仁、義、禮、智、信”則成為人們的行為準則,這與封建制社會的經濟基礎基本適應。但到封建制后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有些內容已不盡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時有少部份改動,但其思想核心部份即“三綱五常”之道,“綱常倫理”之說和“陰陽天人”之論均未受到動搖,如清律中的“秋審”和家庭制度等。四、隋唐時期儒家“德主刑輔”思想制度化的進一步完善(一)隋朝《開皇律》到了隋唐時期,隋文帝楊堅的《開皇律》使中國法律儒家化在法典形式方面初步定型。它確定了封建法典體例、確立封建五刑。《開皇律》中首次正式確立了輕重有序、規范而完備的封建制五刑體系,即笞、杖、徒、流、死。定型“十惡”,十惡”是指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十種最嚴重的犯罪行為,它直接危害封建皇權、違犯封建禮教,被視為是封建法律首要打擊的對象,因此被單獨列出,置于《名例律》“五刑”條之后。“十惡”制度從隋初確立到清末《大清新刑律》時正式廢除,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1300余年之久,對有效維護中國封建社會統治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進一步擴大貴族官僚特權,《開皇律》通過“議、減、贖、當”制度,為有罪的貴族、官僚提供了一系列的法律特權。隋初制定的《開皇律》代表了隋朝立法的最高成就,它承襲了前朝法制長期發展的豐富經驗,經過刪繁就簡,補充完善,使封建法典的編纂進一步系統、規范,為我國封建法律的定型化作出了極為寶貴的貢獻。由于《開皇律》所規定的各項基本制度均被唐律直接繼承,后來又為宋、明、清各朝所沿用,因此,隋《開皇律》在中國法律制度發展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二)唐朝法律“德主刑輔”思想最終成型唐初統治者吸取了之前歷史各朝代交替的經驗教訓和各朝統治的不足之處,采取了前秦《荀子》的集大成者的儒家思想,荀子除了“內圣外王”外更有“隆禮重法”之說,唐朝統治者據此提出了“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擾昏曉陽秋相而成者也”。岳純之.唐律疏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34.可見唐統治者更注重以儒家的禮教道德思想來教化和禁錮人民的思想,將犯罪的苗頭消滅于思想的源頭,以達到治久安,維護其世代統治的目的,依照《荀子·王制》中“故先王明禮義以一之,……若是故奸邪不作,盜賤不起,而化善者勸勉矣”,在此指導思想下,立法唐律則實行了“一準乎禮”的原則,即以儒家禮教綱常作為立法指導思想和定罪量刑的依據。更以“三綱”之意按順序,輕重制定了定罪量刑之標準。如“十惡”之次序和量刑輕重便明顯體現了“三綱”中輕重次序的精神體現,首先是維護君臣之綱的君權統治的犯罪,并予以最重的刑罰,其次告維護“父子之綱”的律例,現再次便是維護“夫妻之綱”的條文。而在親屬關系的長幼尊卑,親疏遠近也左右其定罪量刑的標準。可見禮學不僅成為其立法依據,更成為其定罪量刑的標準,除此以外還以禮注律。可見唐律的立法思想是以“君臣、父子、夫妻岳純之.唐律疏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34.唐律的立法理論以儒家人性思想為其邏輯前提,已是儒家法思想系統的立法理論。儒家引禮入法的企圖在漢代已經開始,而以儒家人性思想影響法律決獄,政令實施和以章句注律實為法律儒家化運動的一種風氣,日益根深蒂固。降至隋唐,統治者和立法者完全自覺地以儒家人性思想為修訂律法的邏輯前提。儒家人性思想包括人性是什么和性可移與否兩方面。于唐律中所體現的是“稟氣含靈”與“情恣庸愚,識沈愆戾”的善惡之性和其皆可被教化而知恥且格兩方面。性的善惡論成為唐律立法理論道德教化和刑罰制度同時并在的理論依據,而人性皆可被教化的思想成為“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德主刑輔的理論詮釋。唐律的立法理論充分吸收和涵容了儒家人性思想,并將其滲透入建構的治人模式中。劉永鋒.劉永鋒.唐律疏議德主刑輔立法思想和儒家人性論關系探析[J].四川:四川理工學院學報,2010,(5):2-3中國法律儒家化的完全形成在唐朝。唐朝法律的最大特點在于“德主刑輔、禮法并用”而《唐律》更被稱為一準乎禮。“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岳純之.唐律疏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12.在唐代,統治者力圖做到德刑相濟、禮法并用,即重視“德”的指導作用,又不放棄刑罰的使用。《唐律》十分重視以禮為立法依據。嚴格維護父權、夫權、族權。賦予尊長在家庭中的絕對權力并進一步確立男尊女卑而且嚴格要求婚姻制度與儒家禮治的一致性。“更為重要的是《唐律》最終完善了封建倫常關系和嫡庶之別岳純之.唐律疏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12.唐朝時期《唐律疏議》的頒布,標志著禮法結合的全面完成。從此儒家思想成為了封建法律的正統思想,并為其原因在于中國法律法律儒家化實為歷代統治階深遠、的過程。結語儒家的德主刑輔同禮法融合思想相輔相成,作為封建正統法律思想的重要內容,它一經形成,對中國社會就產生了深刻影響。它逐漸地對封建立法和司法實踐起著指導作用,這種狀況一直延續了兩千年。德主刑輔思想是封建社會的正統法律思想。在中國古代社會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在宗法社會結構和專制統治下,道德的一統天下和法律長期居于輔助地位的局面卻不能再適應現代社會的要求,弊端也逐漸顯露出來。即使如此,以辨證和發展的觀點看,它包含有許多積極的、合理的因素,我們應當借鑒。因此,我們必須以發展的、全面的眼光重新審視它,處理好法律與道德的關系。在任何社會發展階段,法律與道德都是并存的,不可偏其一。以“德主刑輔”為基本內容的中華德治傳統,是中華傳統美德和政治文化智慧的結晶,幾千年來對中華民族凝聚力的發展從而對中華多民族統一國家的確立,都起了巨大的積極作用,是以“禮儀之邦”參考文獻[1]王世舜,王翠葉.尚書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2.[2]胡平生,陳美蘭.禮記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7.[3]張燕嬰.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4]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7.[5]張世亮,鐘肇鵬,周桂鈿.春秋繁露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2.[6]司馬遷.史記[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7]岳純之.唐律疏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8]安小蘭.荀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7.[9]萬麗華,藍旭.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10]張晉藩.中國法制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11]張晉藩.中國法律的傳統與近代轉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12]王國維.殷周制度論[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7.[13]王立民.中國古代的死刑復合制度及其思想基礎[M].北京:政治與法律出版社,2002.[14]劉新.中國法律思想史[M].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15]李光燦,張國華.中國法律思想通史[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16]徐祥民,劉篤才,馬建紅.中國法律思想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17]李交發,唐自斌.中國法制史[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18]馮守華.德主刑輔的歷史演進與基本精神[J].北京:對外經濟賈易大學學報,1999,(4).[19]劉永鋒.唐律疏議德主刑輔立法思想[J].四川:四川理工學院學報,2010,(5).[20]李潤紅.淺論儒家德主刑輔的法律思想及其借鑒價值[J].云南:云南大學學報,2004.致謝美好而短暫的本科生活留給我的是美好的回憶和無限的感動,它將是我一生寶貴的財富。感謝我尊敬的蔡世杰老師,您治學一絲不茍,教導學生時深入淺處、旁征博引、循循善誘。您無私地將自己的學問和人生經驗傾囊相授,令學生受益頗多。在此對蔡老師致以衷心的感謝,祝事業有成。太原理工大學陽泉學院畢業論文PAGE13PAGE1380196單片機IP研究與實現,TN914.42AT89S52單片機實驗系統的開發與應用,TG155.1F406基于單片機的LED三維動態信息顯示系統,O536TG174.444基于單片機的IGBT光伏充電控制器的研究,TV732.1TV312基于89C52單片機的印刷品色彩質量檢測系統的研究,TP391.41基于單片機+CPLD體系結構的信標機設計,TU858.3TN915.62基于單片機SPCE061A的汽車空調控制系統,TM774TM621.3帶有IEEE488接口的通用單片機系統方案設計與研究,TN015基于VC的單片機軟件式開發平臺,TG155.1F406基于VB的單片機虛擬實驗軟件的研究與開發,TG155.1F406采用單片機的電阻點焊智能控制器開發,TG155.1F406基于51系列單片機的PROFIBUS-DP智能從站研究,TG155.1F406八位單片機以太網接入研究與實現,TG155.1F406基于單片機與Internet的數控機床遠程監控系統的研發,R319TP319基于單片機和DSP控制的醫用輸液泵的研究,U467.11基于單片機控制新型逆變穩壓電源的設計與仿真,F426.22TP311.52基于8位單片機的摩托車發動機電控單元軟硬件的開發,TB61基于430單片機的變壓器監控終端的研究,TG155.1F406逆變點焊單片機控制系統研究,TG131TG113.14單片機控制數字變量柱塞泵的研究,F426.22TP311.52基于單片機控制的高通量藥物篩選及檢測系統開發,R730.55R734.2MCS8051以及DS80C320單片機軟核的設計,TP391基于AVR單片機的應用設計實踐,TN015LPC2210單片機的KGW脈沖固體激光掩膜加工控制系統研究,TG131TG113.14基于單片機控制的交流伺服系統的多梳櫛經編機的研究,TN916TP31780C196單片機在鐵路客車發電機控制系統中的應用研究,TP368.1TP393基于單片機的工程車輛3參數自動換檔技術研究,F426.22TP311.52HYPERLINK"/detail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