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言文強化訓練之五第1頁,共27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六滿分作文優美語句精選⑥用美好的心靈看世界,總是用樂觀的精神面對一生,多一分自信,少一分失望;用美好的心靈看世界,總是用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多一分感激,少一分抱怨;用美好的心靈看世界,總是用頑強的意志面對困難和挫折,多一分勇氣,少一分怯懦;用美好的心靈看世界,總是尋找別人最好的東西,多一分肯定,少一分挑剔……⑦請保留一份單純,使你多一份與人的友善,少一些心靈的冷漠麻木;請保留一份單純,使你多一份人生的快樂,少一些精神的衰老疲憊;請保留一份單純,使你多一份奮進的力量,少一些故作高深的看破紅塵。⑧如果你努力去發現美好,美好會發現你;如果你努力去尊重他人,你也會獲得別人尊重;如果你努力去幫助他人,你也會得到他人的幫助。⑨美,美不過草原;闊,闊不過藍天;深,深不過大海。我的朋友呀,你的胸懷,就像草原一樣美麗,像藍天一樣寬闊,像大海一樣深邃。第2頁,共27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六道dào①路,道路。名詞。《孟子?魚我所欲也》:“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如果吆喝著施舍給人家,即使是過路人也不愿接受。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會天大雨,道不通。”恰逢天下大雨,道路不通。②經過,取道。動詞。司馬遷《史記?鴻門宴》:“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從酈山腳下取道芷陽抄小路逃跑。③趕路。動詞。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王行,度道里會遇之禮畢,還,不過三十日。”大王出訪,估計趕路時間和會見的禮儀結束,直到回國,不會超出三十天。④途徑,方法,措施。名詞。賈誼《過秦論》:“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深謀遠慮、用兵作戰的韜略,遠遠趕不上先前九國的謀士。⑤道理,規律。名詞。韓愈《師說》:“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學習的是道理,哪里計較他生年比我早還是晚呢?《呂氏春秋?察今》:“有道之士,貴以近知遠,以今知古,以所見知所不見。”掌握了事物發展變化規律的人,貴在能根據近的推知遠的,根據現在的推知過去的,根據看見了的推知未看見的。⑥學說,主張。名詞。賈誼《過秦論》:“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于是廢棄了前代帝王的學說,燒毀了各種學派的書籍。宋濂《送東陽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成年以后,更加仰慕那些圣人賢人的學說。⑦說,講。動詞。宋濂《送東陽馬生序》:“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我特意向他講述(我當年)求學的艱難來勉勵他。陶淵明《桃花源記》:“不足為外人道也。”不值得對外人說啊。⑧古代行政區劃名或官名。名詞。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史公以風廬道奉檄守御。”史可法以鳳廬道的身份奉命負責防守。★“道”本義是“大路”。路的作用是“引導”人到某地,故有“引導”之義(后寫作“導”);抽象意義即“途徑、方法”;又特指“正當手段”(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途徑和方法往往是一種“道理、規律”;道理和規律需要“述說”,而后成為“思想、學說”。■道聽途說康莊大道道不拾遺道不同,不相為謀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志同道合道路以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東道主分道揚鑣安貧樂道問道于盲師道尊嚴旁門左道朝聞道,夕死可矣指名道姓筑室道謀津津樂道里經叛道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文以載道頭頭是道坐而論道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康莊大道kāngzhuāngdàdào【解釋】:康莊:平坦,通達。寬闊平坦,四通八達的大路。比喻美好的前途。
問道于盲wèndàoyúmáng【解釋】:向瞎子問路。比喻向什么也不懂的人請教,不解決問題。
旁門左道pángménzuǒdào【解釋】:原指不正派的宗教派別。借指不正派的學術派別。現泛指不正派的東西。
筑室道謀zhùshìdàomóu【解釋】:筑:建造;室:房屋;道謀:與過路的人商量。比喻做事自己沒有主見,缺乏計劃,一會兒聽這個,一會兒聽那個,終于一事無成。
第3頁,共27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六得dé①獲得,得到。動詞。《孟子·魚我所欲也》:“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一筐米飯,一碗菜湯,得到它就能生存,沒有得到它就會死亡。《戰國策·荊軻刺秦王》:“誠能得樊將軍首與燕督亢之地圖。”如果真能得到樊將軍的頭顱和燕國督亢的地圖。②得意,滿足。形容詞。王羲之《蘭亭集序》:“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當他們對所接觸的事物感到高興,一時感到很得意,快樂而自足。
③心得,收獲。名詞。王安石《游褒禪山記》:“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古代的人對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的觀察,往往有收獲。
④能夠,能,可以。表條件允許。動詞。《戰國策·荊軻刺秦王》:“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陪侍在大殿上的臣子,不能夠攜帶一件武器。宋濂《送東陽馬生序》:“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因此別人常把書借給我,我于是能廣泛地閱讀各種書籍。
⑤融洽,合適。形容詞。崔銑《記王忠肅公翱事》:“某亦守法,與公甚相得也。”這位太監也是奉公守法的,與王翱相處得很好。
⑥找到。動詞。司馬光《訓儉示康》:“真宗遣使急召之,得于酒家。”真宗派人急于召見他,在酒店找到了。
⑦通“德”,感德,感恩。動詞。《孟子·魚我所欲也》:“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是為了自己住宅的華美,妻妾的侍奉和我所認識的窮苦人對我感恩戴德嗎?
⑧děi,應當,應該。副詞。司馬遷《史記·鴻門宴》:“吾得兄事之。”我應該把他當兄長來侍奉。★“得”本義為“得到”。“得到”就有“收獲”,也說明“能做到”“實現”目標,此外還可表達“事情做對了,正確”的意思。由“正確”的意義引申出“得當、合適”;進一步虛化為“應該”。■得過且過得不償失怡然自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寸進尺得不償失得隴望蜀得其三昧得心應手得天獨厚得魚忘筌楚得楚弓患得患失難得糊涂相得益彰志得意滿傲睨得志情非得已人人得而誅之探驪得珠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百思不得其解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取法乎上,僅得乎中一無所得智者千慮,必有一得得隴望蜀délǒngwàngshǔ【解釋】:隴:指甘肅一帶;蜀:指四川一帶。已經取得隴右,還想攻取西蜀。比喻貪得無厭得其三昧déqísānmèi【解釋】:三昧:梵語,意為正定。排除一切雜念,使心神平靜,專心致志,達到悟境。引申為訣竅或精義。指在某方面造詣深湛,熟知精義得魚忘筌déyúwàngquán【解釋】:筌:捕魚用的竹器。捕到了魚,忘掉了筌。比喻事情成功以后就忘了本來依靠的東西。楚得楚弓chǔdéchǔgōng【解釋】:楚國人丟失弓,拾到的仍是楚國人。比喻雖有所失,而利未外溢。
傲睨得志àonìdézhì【解釋】:傲睨:傲慢地斜眼看。得志:愿望實現。形容因實現愿望而看不起一切的神情。
第4頁,共27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六度(一)dù①計量長短的標準,尺度。名詞。《韓非子?鄭人買履》:“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已經選好鞋子了,卻說:“我忘了拿尺寸了。②限度。名詞。賈誼《論積貯疏》:“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土地上生長五谷雜糧,是受到季節限制的,如果消費這些東西沒有一個限度(那么這些東西就會很快耗盡)。③法度,制度。名詞。范曄《后漢書?張衡傳》:“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張衡一到任,就樹立威信,整飭法度。賈誼《過秦論》:“內立法度。”在國內確立了整套法令制度。④氣度,風度。名詞。《戰國策?荊軻刺秦王》:“群臣驚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大臣們都嚇呆了,突然出現的這種意外事件,使大家全都失去了風度。⑤越過,過。動詞。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⑥次,回,次數。量詞。杜甫《江南逢李龜年》:“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昔日在洛陽岐王府里常常看到你的身影,又在崔九的家中多次聽到你的歌聲。⑦譜寫。動詞。姜夔《揚州慢》序:“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二)duó①量長短。動詞。賈誼《過秦論》:“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契大。”假如拿崤山以東各諸侯國和陳涉的起義軍量量長短,比比大小。②估計,計算。動詞。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相如估計秦王雖然齋戒了,但必定會背棄前約不肯交城。司馬遷《史記?鴻門宴》:“度我至軍中,公乃人。”估計我到了軍營中,你才能進去(見項羽)。★“度”本義為“量長短”,引申出“計算”和“量長短的標準”之義。心里“計算”表達為“推測,揣度”;由“標準”則引申出“尺度”,進一步又引申出“法度、制度”。■審時度勢置之度外度日如年風度翩翩普度眾生金針度人彩繽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寬宏大度揮霍無度度長絜大暗度陳倉暗度陳倉àndùchéncāng
【解釋】:指正面迷惑敵人,而從側翼進行突然襲擊。亦比喻暗中進行活動。陳倉,古縣名,在今陜西省寶雞市東,為通向漢中的交通孔道。
度長絜大dùchángxiédà
【解釋】:指比量長短大小。
金針度人jīnzhēndùrén
【解釋】:金針:比喻秘法,訣竅;度:通“渡”,越過,引伸為傳授。把高明的方法傳授給別人。
第5頁,共27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六天津卷文言文解析第6頁,共27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六9.下面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之齒尊而有文者序之
齒尊:年長受尊崇B.請者必當其人
當:充當C.有累三四序而不者矣
累:累積D、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讀
漫漶:模糊不清【參考答案】B【試題分析】當應為相等,相當之意。【高考考點】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易錯提醒】考查重點實詞“當”,一定在原文中理解。【備考提示】要分析形旁,推求字義。從字音相同推測通假字。通過語法特征推斷出詞性。用互文見義對照解釋前后詞。用成語比較推導詞義。聯系上下文,前后照應,保持一致。一定要把對實詞的解釋帶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語言環境。第7頁,共27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六10.下面加點的詞意義不相同的一組是
A.且如國初時,府州縣志書成
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
B.官于是者,其文優
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C.其于是書也有功
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
D.今則有兩序矣
于其身也,則坦向焉【參考答案】A【試題分析】A項,連詞,表示遞進/連詞,表讓步。B項,介詞,引出對象。C項句中語氣詞。D項,連詞,表轉折。【高考考點】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備考提示】要把文言虛詞翻譯成現代漢語進行比較,看是否能翻譯成同一個詞。聯系文句的整體意義和上下文的意義,注意辨明上下文的關系。借助語句的結構,看兩句中該虛詞詞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備考需要夯實課本中的基本篇目中重點實虛詞的含義。第8頁,共27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六11.下列各句話都體現作者觀點的一組是①主考試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
②兩序,非體也
③無所發明,但紀成書之歲月可也
④自是綴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傳者
⑤讀此言,今之好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參考答案】C【試題分析】①②是告訴一個事實,非作者觀點【高考考點】篩選文中的信息。【備考提示】要看清題目要求,一字一詞地琢磨。選出一兩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選項。要注意從離中心最遠的開始排除。必須注意每一個句子和題干規定的中心要形成因果或解證關系。第9頁,共27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六12.下列對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是A.作者認為可以有序文,但也可以有序文。B.作者提出了對作者的看法,并運用引證法使自己生物觀點更具有說服力C.給古人文集作序時,介紹了刊物情況是可以的,但不應該加褒貶D.杜牧認為給別人作序的人能夠成為后世的宗師【參考答案】D【試題分析】誤解了“自古序其文者,皆后世宗師其人而為之”的含義【高考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易錯提醒】認真將題肢與原文對照,注意時間的前后順序。【備考提示】要找出文段中與選項解釋相對應的語句,一一對應。中心、主旨重點分析議論的語句。總體把握文意。敘述或分析的錯誤只在某一小點,主要是順序的顛倒、無中生有等。注意人物的事跡是否張冠李戴,事件的時間是否準確,人物性格陳述是否恰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選項相關的句子,仔細地進行對照,找出其中的差異。
有個別選項是對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個詞翻譯得不對。第10頁,共27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六1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其人亦必自審其無可讓而后為之。(3分)
(2)今與足下并生今世。(2分)
(3)皆汲汲于名,而唯恐人之不知吾也。(3分)
【參考答案】(1)那個人也一定要考慮(或審視)自己沒有可以推讓的人然后再作序。(2)現在我和你共同生活在當今時代。(3)都急切地追求名聲,而唯恐人們不知道我。【試題分析】(1)審、讓;(2)足下、;(3)汲汲、不知我【高考考點】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易錯提醒】倒裝句【備考提示】文言文翻譯要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傾向性。詳知譯句上下文的含義。審視句子特點,逐字對應翻譯,做好換、留、刪、補、調。抓住句子中關鍵字詞翻譯,要與上下文對應,這些字詞是得分點。由現代詞、成語推導詞語在文中的含義。注意詞類活用、倒裝、通假、偏義復詞。復雜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間關系。意譯詞語根據上下文推導,不拘泥于原文結構,由實到虛。組合成句子,前后通順。第11頁,共27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六參考譯文:《會試錄》《鄉試錄》中,主考官的序言寫在前面,副主考的序言寫在后面,是職責所在。只要是書也都是這樣。比如國家剛建立時,府州縣志寫成后,一定是推舉這個地方有學識的人中年長受尊崇并且有文采的來寫序。如果沒有的話就由這個府州縣的官員來寫。所請的人必須是適合的人。那個人也一定要考慮(或審視)自己沒有可以推讓的人然后再作序。寫序的官員,他的文采必須很好,他對于這本書也必須有貢獻,這樣才不會被這個地方的人責備。這個地方的有學識的人,如果他的文采很好,對于書也有貢獻,那么官員是不敢作序的。如果有獨到的想法,則作者可以自己作序不推讓給地方和官員。這樣才叫專業。所以,序只有一篇。有的另有闡明的,則叫做后序。也有只記錄成書時間而沒有序的。現在卻有兩篇序,有的甚至不止三、四篇序。有兩篇序是不符合體例。不是適合作序的人作序是不專業的。世上的君子不好學卻好多說話啊。如果對書的內容有所發現和明示,可以作序。如果沒有什么發現和明示,只記錄成書的時間就好。人的毛病在喜歡給人作序。唐朝杜牧《答莊充書》中說:“自古以來給書作序的,都是后世的宗師。現在我和您共同生活在當今時代,想為您還沒寫完的文章作序,這實在是不可以啊。”讀了這段話,現在那些喜歡給人作序的人就別再這樣做了。婁堅《重刻〈元氏長慶集〉序》中說:“序要敘述作序的意圖,大概是開始于子夏為《詩經》作序。后來劉向以校書為職業,每編輯一冊就作序,很是文雅。左思寫成《三都賦》后,自以為名聲不是很大,求皇甫謐為自己作序。所以作文的人多托付別人作序用來傳名,都急切地追求名聲,而惟恐人們不知道我。至于后來文章流傳的時間長了,留存的刻本也許模糊不清沒法看了,繕寫后重新刻印,于是人們再寫一篇序,這時則應該記敘重新刻印的原因。而現在所記述的,不是追述議論過去的賢者,胡作優劣的論斷,就是過分地稱贊為好事,過多的用一些宣揚的辭藻,這些都是我所認為不可取的。”讀了這些話,如今喜歡給古人文集作序的人也別再這樣做了。
第12頁,共27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六重慶卷文言文解析8、B9、B10、A1l.①此輩迫饑寒為盜,撫之甚易,迫即走楚壤藉寇而。(3分)答案:這些人是為饑寒所迫淪為盜賊的,安撫他們很容易,如果威逼,就會使他們跑到楚地去依靠強盜了。解析:注意“迫”、“撫”、“走”、“藉”的翻譯。②斥止驗問得實,立縛送大帥斬以徇,由是兵衛肅然莫敢犯。(4分)答案:(江皋)呵斥他們停下來,審問得到實情,立刻捆綁起來送到大帥那里斬首示眾,從此駐軍紀律嚴明,沒有誰敢危害百姓了。解析:注意“斥止”、“斬以徇”“由是”“肅然”的翻譯。(2)答案:內志正/外體直/持弓矢審目/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觀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第13頁,共27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六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檄營帥籍所掠赴郡訊之
籍:登記B.即馳書告臺省趣發餉
趣:通“趨”,前往C.使者采木且及柳
且:將要D.公仰視木顧使者曰
顧:回頭看答案:B
解析:趣,催促。9.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部表現江皋“所在有聲績”的一組是①性敏慧,弱冠舉于鄉
②為完久計,民號之曰“江公堤”③時刺取其渠魁擊殺之,盜遂息
④餉應期至,軍乃戢⑤守臣當先以身殉
⑥柳民歡呼戴上恩德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⑤⑥
D.③⑤⑥答案:B
解析:①是說江皋生性聰明;⑤是江皋故意對使者說的話。第14頁,共27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六10.下列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江皋到瑞昌任縣令時,當地貧困多盜,百姓長期拖欠賦稅,前任縣令也因此受到牽累。江皋慨然承擔所拖欠的賦稅,讓前縣令和妻兒離去;又率先捐出俸祿集資修筑河堤,造福當地百姓。B.江皋能體諒民情。他反對發兵剿滅“迫饑寒為盜”的平民,只殺掉了賊寇首領,消除了盜患;對軍中被掠奪而思歸的婦女,量遠近給資遣還,凡數百人。C.江皋處理政事冷靜果決。有軍人驕橫兇悍,漁奪百姓,他嚴厲懲治,使軍隊不再擾民;駐柳州軍隊因欠餉喧嘩軍門,他迅速應對,設法應期發給軍餉,平息了事端。D.江皋通曉吏事,做事靈活有謀略。朝廷修太和殿,派使者來粵西山中采集巨木。江皋邀使者親臨巨木產地,其地勢險要令人咋舌,使者返回后據實奏免,減輕了百姓的負擔。答案:A
解析:是前任縣令中有三個因此受到牽連,其中一個還因為受牽累死去,江皋慨然承擔所拖欠的賦稅,讓前縣令離去,讓牽累死去的縣令的妻兒回了家。第15頁,共27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六參考譯文:江公名皋,字在湄,號磊齋,世代居住在桐城的龍眠山下。生性敏捷聰慧,不到二十就在鄉試中中舉。不長時間,成為進士,授官瑞昌令。瑞昌隸屬九江,背靠山以湖為衣帶,民貧困多盜,百姓長期拖欠賦稅。江公到的時候,以前的縣令因為收不上賦稅被囚系的有三任,其中一個竟然因為受牽累死去,妻子兒女不能回家,江公慨然稟告府縣,自身承擔拖欠的賦稅,讓前任的縣令回家,讓牽累死去的縣令的妻兒回了家。縣里的城郭連著河,河岸崩潰堵塞了原先的河道,江公捐出俸祿首先倡議集資筑堤,作為完完長久的計策,百姓號稱它叫“江公堤”。這時閩、楚告警。瑞昌與楚地相鄰,奸民乘機行剽劫之事,慣例吏提議發兵圍剿,江公說:“這些人是為饑寒所迫淪為盜賊的,安撫他們很容易,如果威逼,就會使他們跑到楚地去依靠強盜了。。”于是勒令鄉堡長宣諭利害,督促有才能勇敢的丁壯巡察,刺探取的他們的首領擊殺,盜賊于是平息。不久,升遷鞏昌守。當時大軍進入蜀地,取道鞏昌,軍興旁午③,民疲困,卒益驕悍,或竊出漁奪,無敢呵者。公行部出郊,見數騎馳突過車,斥止驗問得實,立縛送大帥斬以徇,由是兵衛肅然莫敢犯。過了四年,調任柳州刺史。柳州地方偏僻穿著蠻服,民俗獷悍。當時剛剛收收粵西,軍隊留鎮柳州,軍中經常掠奪婦女,婦女們哭泣著想回家。江公稟告大府,命令營帥登記掠奪的婦女到郡中訊問,想回家的婦女衡量路的遠近給錢遣還,總共數百人。第二年,柳州的統帥去世,糧餉不能接繼,士穿著盔甲在軍門喧嘩,江公立刻出來,與他們約定一個月供第16頁,共27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六給糧餉,士卒相信江公,慢慢散去。江公立即派人騎馬送信稟告臺省催促發餉。糧餉應期至,軍乃安定。粵西的山險峻陡峭,柳州尤其深邃險峻,數萬石頭分散挺立,斧子砍伐不到的地方,有很多巨木。當時皇上正修建太和殿,使者采購木頭將要到柳州,柳州的百姓非常恐慌。不長時間,使者來到,江公就招呼柳州的百姓問產巨木的地方,讓他們做向導,江公騎馬偕同使者前往看木頭。走了數里,到了陡峭的山下,山石嶙峋,樹木繁密挺出,下面臨近崖谷,馬不能向前走。江公解下馬鞍,坐在地上稍微休息,徒步邀請使者登山,使者面有難色。江公說:“這是皇上的命令,木頭如果能運出,我應當親自做示范。”于是穿著短衣拿著手杖,扶著兩個小吏先登,使者勉強跟隨,到了半崖道路斷絕,沒有放腳的地方。公抬頭看著樹木回頭對使者說:“怎么樣?”使者咋舌,大呼立刻回去,說:“這是不能運出的。”江公曰:“木頭都在這里,依靠使者對皇上說不能取的的情形。”使者于是返回,上奏免除采購木頭,柳州的百姓歡呼感激皇上的恩德。江公享年八十一歲,在康熙乙未年去世。江公生性廉明,故任官的地方都有聲績。為人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生性恬淡,通達時務,熟悉吏事。自始至終品格高潔堅守一種節操,賢達的人贊嘆仰視他。第17頁,共27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六山東卷文言文解析9.解析:B、
渝,改變、違背。可以用成語聯想法:矢志不渝,立誓決不改變自己的志向。10.解析:答案C.表條件,那么。
A、介詞,在;介詞,跟。B、表修飾,連接狀語;表轉折。D、取獨;的。11.解析:A.
①體現了。②不是。③是。④為官吏立法令,不是。⑤很直接,是。⑥是。12.答案C.以退為進,錯誤。1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勿懼以罪,勿止以力。譯文:(治理百姓的人),不要用刑罰讓百姓害怕,不要用強力阻止百姓。(2)出令不改,則民正矣。”譯文:(國君)發出的政令不隨意更改,那么百姓就會走上正軌。(3)君若將欲霸王、舉大事乎?則必從其本事矣。譯文:國君你想要稱霸諸侯成就大事嗎,那么就一定要從它根本的事情做起。第18頁,共27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六譯文:桓公問管仲如何治理百姓,管仲回答說:“凡治理人民,一必須知其疾苦,二是要厚施德惠,三是不用刑罰恐嚇,四是不用強力禁制。注意這四點,就可以治理好了。”桓公說:“我知道這四條很好,但是人民少,該怎么辦呢?”管仲回答說:“人民少,并不可怕。從前天子立在中央,地方千里,只要具備上述四條,怎么怕人民少呢?治理人民,不知其疾苦則人民憎恨,不厚施德惠則人民多怨,用刑罰恐嚇則人民多行欺詐,用強力禁制則是去者不肯再回,來者也裹足不前了。所以,圣王治理人民,不在乎人口的多少。”桓公說:“好,既然如此,又該怎樣具體實行呢?”管仲回答說:“誠信而極仁,嚴肅而有禮,認真注意這四者,就可以實行。”桓公說:“請詳細加以說明。”管仲回答說:“守信用,人民就相信;行仁政,人民就懷德;嚴肅,人民就敬畏;有禮,人民就贊美。常語說,舍掉性命而不肯食言,就是信;非其所欲不強加于人,就是仁;內心堅定而儀表端正,就是嚴;誠信而謙讓,就是禮。”桓公說:“好呵!桓公又問說:“我想修明政事以行時于天下,可以做到么?”管子回答說:“可以。”桓公說:“從哪里做起呢?”管子回答說:“從愛民做起。”桓公說:“愛民之道如何?”管子回答說:“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他們事業互相關系,俸祿互相補助,人民就相親了。寬放舊罪,救助舊宗,為無后者立嗣,人口就增殖了。減少刑罰,薄收賦稅,人民就富裕了。各鄉選用賢土,使之施教于國,人民就有禮了。出令不改,人民就務正了。這些就是愛民之道。”桓公說:“人民富裕而又團結了,該如何使用他們呢?”第19頁,共27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六管子說:“開發財源提倡百工,以保障人們的需用;貢獻才力而尊崇賢士,以獎勵人們求知;施刑罰不要苛刻,以有利于百姓。實行這些措施沒有私心,就能夠團結眾人;說話一定算數,法令就不會失靈。這就是役使人民的辦法。”桓公坐在位置上,管仲、隰朋進見。站了一會兒,有兩只鴻雁飛過。桓公嘆息說:“仲父,那些鴻雁時而南飛,時而北飛,時而去,時而來,不論四方多遠,愿到哪里就到哪里,是不是因為有兩只羽翼,所以才能把它們的意向通達于天下呢?”管仲和隰朋都沒有回答。桓公說:“你們兩位為什么都不回答?”管子回答說:“君上您有成就霸王之業的心愿,而我則不是成就霸王之業的大臣,所以不敢回答。”桓公說:“仲父何必這樣,為什么不進直言,使我有個方向呢?我有仲父,就像飛鴻有羽翼,過河有船只一樣,仲父不發一言教導我,我雖然有兩只耳朵,又怎么聽到治國之道和學得治國的法度呢?”管子回答說:“您要成就霸王之業興舉大事么?這就必須從它的根本事情做起。”桓公移動身體離開席位,拱手而發問說:“敢問什么是它的根本?”管子回答說:“齊國百姓,便是它的根本。百姓很怕饑餓,而當前收稅很重;百姓很怕死罪,而當前刑政嚴酷;百姓很怕勞頓,而國家舉事竟沒有時間限定。您若能輕征賦稅,百姓就不愁饑餓;寬緩刑政,百姓就不愁死罪;舉事有時間限定,百姓就不愁勞頓了。”桓公說:“我聽到仲父說的這三點,算是懂得了。我不敢私聽這些話,要舉薦給先君才行。”于是命令百官有司,削好木板并備好墨筆。第二天,全體都在太廟的門庭朝見,為百官確立了法令。使納稅者只出百分之一,孤幼不準處刑,水澤按時開放,關卡只查問而不征稅,市場只書契而不深稅,對近處示以忠信,對遠處示以禮義。這樣實行了幾年,人民歸附之眾,竟好象流水一樣。第20頁,共27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六廣東卷文言文解析5.【答案】C(A.為……所苦,苦于……,使困苦,困于。例:《列子·湯問》:“何苦而不平?”(苦于山挖不平)《史記·陳涉世家》:“天下苦秦久矣。”B.釋放;放走。例:縱火,縱虎歸山,七擒七縱。D.到達,抵達。例:抵京,抵臨,平安抵達。)6.【答案】B(憑,介詞/相當于“而”,表順承。A.他的,代詞。C.他,代羅提督。D.將,將近,副詞。)7.【答案】B(①敘述他曾經率兵到南山。④敘述他投身行伍。⑥敘述他跟妻子商量賣身以求錢治病事,這點勉強可算是。)8.【答案】D(“讓他人提醒自己,引以為鑒,再也不做違法之事”無依據。)9.斷句和翻譯。(10分)(1)用“/”給下面的文段斷句。(4分)羅既官游擊/乃遣人訪其妻/以重金贖還/為夫婦如初/報其鬻身救夫之義也/此事不足訓/然以視少共艱苦/既貴而厭棄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區/殆不可以道里計/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學家之律繩之第21頁,共27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六(2)翻譯下面的句子。(6分)①公募善泅者,持利鋸匿上流水中。【答案】羅提督招募善于游水(或:泅渡)的人(或:士兵/勇士),(讓他們)拿著鋒利的鋸子隱藏(或:躲藏/藏匿)(在)上游的江水中。(3分。泅、上流、句意,各1分)②并請文人歷敘其事,洵奇男子也。【答案】(羅提督)還(或:并且)邀請(或:延聘)文人(或:讀書人)詳細地(或:清晰地)記載他(做賊)的事情,(這種胸襟),確實是個非凡(或:異乎尋常/奇特/奇異)的男子漢啊。(3分。歷、洵、“洵奇男子也”句式,各1分)【補注】洵,誠然,確實。《詩·邶風·靜女》:“洵美且異。”第22頁,共27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六江蘇卷文言文解析5.答案:B.易,動詞,據上下文,應解釋為“輕視,看不起”。解析:原文中“老吏曾腆侮法粥(同‘鬻’,賣)獄”,而且陳希亮剛到任,所以“易”解釋為“更換”為錯誤解釋。再者“更換”是“易”的基本義,是望文生義之解,亦斷為錯。6.答案:D解析:首先要審好題,“嚴而不殘”是就陳公弼的仁慈而言的,是言其“威嚴而不殘忍”,說白了,這是他“恩威并施”的做法,由此,答案就不難選擇了。②句言其禁巫之事,不能體現“嚴而不殘”;③句從側面言其治軍之事,亦不能體現“嚴而不殘”;⑤句言說的是“虎翼軍士”,而非陳公弼。7.答案:C解析:此題設題也很簡單,錯誤處很明顯,C項“安排他到鄂州做官”,這并非陳公弼所做之事,他只是“表其事,又言正民無罪,職事辦治”,所以朝廷才“詔復以正民為鄂州”。第23頁,共27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六8.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⑴毀淫祠數百區,勒巫為農者七十余家。譯文:(陳公弼)拆毀幾百處惑亂人心的祠堂,強制巫師務農的人有七十多家。解析:翻譯此句關鍵在于理解“淫”“勒”兩詞的意思,而且還不能一味依據詞典的解釋,而應依據上下文的語境對這些詞進行合理的揣度,所以“淫”解釋為“迷亂”“惑亂”比較好。⑵身居前行,命士持滿無得發。譯文:(陳公弼)親自處在隊伍的前列,命令士兵把弓箭拉滿但不要射出。解析:此句的翻譯,關鍵把握“前行”“居”“持滿”,這些都得根據上下文語境來作出正確的譯解。⑶貸而流之,盡以其余給左右使令,且以守倉庫。譯文:(陳公弼)饒恕了他并流放了他,把其余的士兵全部交給公府左右使令,并且用他們來把守倉庫。解析:此句的翻譯,關鍵要把握“貸”(嚴懲不貸)“流”和句式以及語順。
第24頁,共27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六安徽卷文言文解析4.【答案】D【解析】“歸”的對象是人,不是物品,本應該是“返回”的意思,但這里作使動用法,“讓……回家”的意思。5.【答案】C【解析】C項的兩個“以”,都是介詞,相當于“把”;A項的第一個“之”是代詞,這里指代先生,第二個“之”,是用在主謂之間,不要翻譯;B項第一個“因”是副詞,相當于“于是,就”,第二個“因”是介詞,相當于“通過,經由”;D項的“乃”是副詞,第一個相當于“才”,第二個相當于“竟然”。6.【答案】A
【解析】選項中的“常跟兄長們討論學問,引起父兄重視,被送入私塾讀書”錯,“引起父兄重視,被送入私塾讀書”是由于先生的文章。7.把原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1)伯兄驟聞而駭之,曰:“然則吾將試汝。”(2)有運餉官以棄運走,道死,其孫以賄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答案】(1)長兄突然聽到他這樣說,感到很吃驚,說:“既然這樣,那么我要考考你。”(2)有個押運糧餉的官員因為放棄押運逃跑,在路上死了,這個官員的孫子通過行賄請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中,先生訓斥并且趕走了他。【解析】第(1)句中的關鍵詞“驟”、“駭”、“然則”、“試”,分別翻譯為“突然”、“感到吃驚”(意動用法,把……當作驚訝的)、“既然這樣,那么”、“考試、測試”。第(2)句中的關鍵詞是“以(棄運走)”、“道”、“死事”、“退”,分別翻譯為“因為”、“在路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