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概述風濕性心臟病(簡稱風心病)在我國的心血管中占29.95%,學齡兒童的發病率為1‰。其病因為急性風濕熱,屬變態反應性疾病,常發生于鏈球菌感染后2~3周。主要侵犯心臟及大關節,心臟受侵率約41%。關節炎治愈后不遺留任何后遺癥,全可反復發作。多次侵犯心臟,則可造成永久性損害,形成慢性風心病,可發生心律失常,心內感染,心力衰竭。風濕性心臟病(簡稱風心病)屬于常見的結締組織病,由于風濕熱反復發作累及心臟,導致心臟瓣膜損害而形成:對于風濕熱的發病機理,現代醫學曾有過鏈球菌毒學說、過敏學說、病毒感染學說和毒性上一免疫學假說等等,但至今尚未十分明確,因而對積極防治風心病帶來一定的困難。中醫學雖無此病名,根據心悸、氣急、浮腫、咯血等主要臨床表現,類似于中醫“心痹”,亦可歸屬于“驚悸”、“怔忡”或“喘證”等范疇。《黃帝內經》所載:“脈痹不己,復感于邪,內舍于心。”“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可見對本病之病因病機、證候、特征已有一定認識。之后,張仲景應用辨證施治的原則,制定了一些至今仍行之有效的方劑,如真武湯、苓桂術甘湯等。隋代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將心瘁證出現的證候特征分成心悸、喘哮、水忡等幾個階段進行論述,與本病臨床表現頗相類似。宋代陳無擇、清代沉金鰲等醫家分別對本病病理機制及癥候特征的描述,增添了部分新的內容,值得現代臨床借鑒。現代中醫對風濕性心臟病的研究,初見于1955年。在50~60年代,用傳統經驗和方法對本病進行臨床驗證觀察,報道雖不多,但其優勢已初見端倪。70年代,曾掀起過用針灸以及中西醫結合治療風濕性心臟病的熱潮,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對本病廣泛深人的研究,則是在80年代以后,廣大醫者在繼承古今醫家經驗的基礎上,通過臨床和實驗驗證,已逐步認識到外邪雖系誘發因素,而心體殘損,心脈瘀阻,陽衰血寒實為其主要病理變化。由于血液流變學改變,造成心臟負荷增加,導致全身各臟器相繼受累而引起一系列臨床危重癥。因而活血化瘀,溫通心脈已成為主要治則之一。辨證分型亦開始趨于集中統上。臨床用藥除繼續沿用經驗方外,又出現了不少自擬方劑,使療效不斷提高。同時針灸治療本病的研究較70年代更為客觀、深入。近年來又大力挖掘氣功、食療、民間單方驗方等傳統療法,均已顯示出可喜的療效。中醫藥治療風濕性心臟病的實驗研究也正在引起重視,首先對一些有效的中草藥進行藥理分析,如發現黨參、黃芪能提高動物的DNA合成率,增加心肌的抗病能力,因此對于陽氣虛型患者,有顯著的療效i在針刺機理研究中觀察到針刺內關穴后,可提高患者血漿cAMP含量,使心肌收縮增強,進一步證明了內關穴為治療風心病的有效穴位。病因病機風濕性心臟病的病因,西方醫學及中醫學均冠以“風濕”之名,可見兩者的認識頗為一致。通過廣大臨床工作者的實踐,對風濕性心臟病的病機有了較為深入的認識,其病因外為風濕之邪侵襲,內為臟腑虛損,病機演變過程可分述如下:風濕外侵,心體受損稟賦素虛,屢受風寒濕邪侵襲,風濕入絡遷延不愈,痹阻經脈;或因風濕人脈郁而化熱,心營為之病變,氣血運行不暢,蓋人體氣血之循脈皆賴于臟腑之氣,尤依仗于心氣之鼓動,心臟負擔過重,心體受累而致病。此常見于病變早期或急性活動期。心脈痹阻,氣血瘀滯風濕性心臟病既成,耗氣傷血,氣虛不能布血,血虛難以蕎心,心氣過耗,以致心臟推動血液功能障礙,血循失常,瘀痹于心,心脈為之痹阻,脈絡不通,故見唇紺舌紫之外象,咳血、咯血之肺脾郁血之癥。心體內虛,累及他臟心病既久,勢必累及肺、脾、腎諸臟。肺貫心脈而司呼吸,心血郁阻,株連肺臟,移邪于肺,而致痰瘀交阻,肺氣肅降無權,故有咳嗽痰喘,甚則倚息不能平臥。心氣虛影響脾氣虛弱,運化失職,則氣血生化無源,而致心血愈虛,呈現驚悸、眩暈,食少便溏等心脾兩虛證,脾陽不振,難以運濕;水濕內停,腎陽虛衰,蒸化無權,聚水成飲;水飲泛濫,上則凌心射肺,下則腹滿肢腫。由此心、肺、脾、腎互相牽累,陰陽、氣血俱虛,病變愈演愈烈,最終導致心力衰竭,陰陽離決。辨證分型風熱襲表風濕性心臟病早期,可見發熱,咽紅腫痛,皮膚紅斑,關節紅腫酸痛,伴心悸心慌,咳喘氣粗,咳吐黃稠痰,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苔薄黃或薄膩,脈來浮數。心脾兩虧心慌氣短,面色眺白或萎黃,頭暈目眩,手足麻木,神倦乏力,面浮足腫,納少便溏,舌質淡紅,脈細無力或結代。心肺瘀痹風心日久,胸前窒悶,刺痛時作,心悸怔忡,煩躁焦慮,唇甲青紫,頸脈怒張動甚,喘咳氣急,甚則咯血,面色灰暗或兩顴深黯而紫。舌質暗紫有瘀斑,脈來結代。脾腎陽虛(水氣凌心)癥見心悸如脫,形寒怯冷,咳嗽喘滿,氣短難續,四肢逆冷,面色虛浮,全身浮腫,自汗尿少。舌質青紫,脈細弱或遲虛。甚則可見心悸如懸,呼吸微弱,大汗淋漓,脈細欲絕等陽衰至極,亡陽虛脫之危象。治療療效標準參照綜合各地資料,對療效的判定主要分為以下叁級:基本治愈:癥狀和體征基本消失,尚能勝任日常工作及家務。好轉:臨床癥狀和體征有所進步,能參加輕微體力活動。無效:癥狀及體征均無變化或加重,甚至死亡。分型治療(1)風熱襲表治法:宣肺解表,清熱化痰處方:連翹9克,銀花9克,秦艽12克,桑枝15克,黃芩12克,桔梗6克,西河柳9克,杏仁10克。加減:高熱加石膏、梔子;咽痛甚加射干、山豆根;皮下結節、環行紅斑、血沉快加柴胡、丹參。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療效:以上方為主加減治療90例,基本治愈72例,好轉7例,無效11例,有效率為87.8%。常用成方:銀翹散、麻杏石甘湯、二妙散、麻黃加術湯、桂枝白虎湯、桂枝芍藥知母湯等。(2)心脾兩虧治法:健脾寧心,補益氣血。處方:黃芪30克,當歸15克,茯苓20克,生熟地各12克,川芎9克,茯神15克,遠志6克,大棗15克,陳皮6克,炙甘草5克。加減:驚悸怔忡甚加龍骨、牡蠣;胃納不佳加炒六曲、雞內金廾大便不實加扁豆、淮山藥等。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療效:共治療66例,基本治愈20例,好轉37例,無效9例,有效率為86.4%。常用成方:六君子湯、歸脾湯、防己黃芪湯、四物蕩、補中益氣湯等。(3)心肺瘀痹治法:活血化瘀,寧心益肺。處方:丹參30克,川芎、赤芍各9克,地龍3克,黨參20克,當歸15克,煅龍牡各30克,枳殼10克,生地3O克,降香9克,炙甘草6克,麥冬12克。加減:心悸失眠加酸棗仁、柏子仁;浮腫加米仁、車前子;咯血加仙鶴草、藕節炭。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療效:共治療176例,總有效率79%左右。常用成方:血府逐瘀湯、失笑散、補陽還五湯、丹參飲等。腫亦減,仍本二診時的方意:炙甘草9克,桂枝6克,黨參9克,阿膠12克,麥冬9克,生地9克,白芍12克,火麻仁12克,丹參9克,厚樸9克,茯神9克,生姜2片。服16劑后,諸癥大減,心悸基本停止,水腫消退,食欲正常,二便通利,精神健旺,午后已無潮熱之象,能正常活動,于12月開始上班,半年后隨訪,情況尚好,有時過于勞累,即有心累現象,腹內仍有脹氣感,脈象較前有力,但時高時低,有時仍有間歇,囑其經常服前方以鞏固之。按:本例咳嗽不利,午后潮熱,為陰虛癥狀。咳痰帶血,是陰虛、火旺之癥。短氣乏力,腹內脹氣為陽虛癥狀。陽不化水則小便黃少,面目肢體浮腫。胸中陽氣不宣,則發為胸痛,心累心悸心慌,應屬氣陰兩虛。故先擬育陰清熱,補氣通陽為治,在陰分漸復,虛熱漸退的情況下,又改用陰陽平補之法。《傷寒論》曰:“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故用炙甘草湯加減緩緩調理,其間曾出現濕熱內聚之象,故去阿膠、生地等滋膩藥,加天花粉、冬瓜仁、茵陳、枯芩以解之。本例雖未徹底治愈,但已找到下條治療的途徑,以供研究參考。用藥規律為了進一步總結、摸索出中醫治療風心病的用藥規律,以便更好地指導臨床,從而提高臨床療效,我們對24篇較完整的臨床資一料進行了初步的歸納、統計,見下表:應用頻度(例)報道文獻(篇)藥物>100>15桂枝、丹參。>10黃芪、炙甘草。<10當歸、川芎、酸棗仁、生地、赤芍。>50>5枳殼、黨參、紅花、石膏、防己、五味子、麥冬、白芍、桃仁。<5柴胡、知母、連翹、赤芍、遠志、地龍、雞血藤。>20>5川牛膝、茯苓、附子、龍骨、牡蠣、白術。<5銀花、桑枝、木瓜、蒼術、北沙參、地龍、制半夏、別直參、羌活、熟地、阿膠、仙鶴草、蛤蚧、茯神、薏苡仁、山藥、田叁七、芡實。在24篇資料中共涉及中藥100余味,經過歸類,相對集中的藥物為50味左右,其中以桂枝和丹參占首位,此與中醫對本病發病機理研究頗為吻合。桂枝歷來為溫經通脈之要藥,能“升清陽之脫陷,降濁陰之沖逆,舒筋脈之急攣,利關節之壅阻”。上海著名老中醫朱錫琪尤推崇此藥,他認為本病當心陽不展,濁陰彌漫時,投之如離照當空,陰霾自散。丹參向有“功同四物”之譽,其補血生血功過歸、地,逐瘀生新性倍川芎。近年來常用于心血管系統疾病,具有較顯著的改善心肌缺氧,增加血流量,加強心肌收縮力等作用,用之于風心病瘀血型患者,有較好的療效。其次,從表中看到補氣藥之黃芪、炙甘草和補血和血之當歸、生地、川芎等,亦為臨床所常用,進一步揭示風心病患者以氣血兩虛為本的病理機制。其他療法(1)針灸①休針取穴:主穴:內關、足叁里、叁陰交、心俞;配穴:若心悸嚴重者加神門、膻中;房顫加間使、華佗夾脊胸4~5;呼吸困難加肺俞、列缺;心動過速加厥陰俞;心動過緩加素醪、百會;下肢浮腫加陽陵泉;有風濕活動加風池、大椎。操作:以提插捻轉中等感應為主,心動過緩或體質較差用弱感應(素繆用括針柄法100~200次),心動過速用較強感應,間歇動留針或靜留針15分鐘(背俞穴不留針),每天或隔天治療1次,10次為一療程。療效:共治療19例,基本治愈10例,好轉6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84.2%。②耳針取穴:主穴:心、神門、內分泌、皮質下。配穴:腎上腺、小腸、風濕線、交感。風濕線位置:位于耳舟中,自鎖骨穴至肘穴間連線,本穴呈線狀。操作:每次取2~3個主穴,1~2個配穴。開始可以針刺為主,體質強者針雙側,體質差者針單側,并接遍電針儀,以密波刺激,開始刺激強度宜輕,以后逐漸加強,時間為45分鐘左右,隨癥情好轉,延長留針時間。當病情趨向穩定,可用磁珠(強度380高斯)貼敷配合針刺,即一耳針刺,取針后在另一耳貼敷磁珠。方法為將磁珠先置于O.7×0.7厘米大小之方塊膠布中,于所選穴位測得敏感點后貼上,并作按壓。值得一提的是,對本組處方中主穴心穴的位置,有不同意見,有認為在耳甲腔最凹處,須作仔細測定。耳針在心衰期間或治療初期可每日1次,待癥狀改善后,可改為隔日1次或每周2次。穴位據癥情變化而更換,以3個月為一療程,停針7天,再作下一療程。表明耳針是有一定療效的。表明耳針是有一定療效的。(2)單方驗方①金雞散。組成:3年以上白雄雞1只,沉香60克,皂礬120克,黑豆300克,琥珀90克,山楂150克。用法:殺雞,取新鮮雞血及內臟(不用水沖冼),與其他藥共搗如泥,曬干碾末,為一料。早晚各服1次,每次6~15克。每料可服約20天。療效:共治療48例風心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基本治愈24例,好轉21例,無效3例。組成:山藥960克,黑芝麻360克,赤小豆360克,雞內金30克,炒棗仁480克,柏子仁360克。用法:上藥共碾細末,每天早晚飯前服服之。療效:治療2例,分別服藥3至5劑,癥狀皆消失。(3)食療①酸棗仁粥組成:酸棗仁30克,粳米50克。用法:將酸棗仁搗碎,用紗布袋包扎,與粳米同入鍋內,加水500毫升,煮至米爛湯稠停火,然后去紗布袋,加紅糖適量,蓋緊悶5分鐘可服,每晚臨睡前1小時溫熱服食。療效:本方對風心病心煩失眠,心悸怔忡,體虛自汗空等有一定效果。②蓮子茯苓糕組成:蓮子500克,茯苓500克,麥冬500克,白糖、桂花各適量。用法:蓮子、茯苓、麥冬共碾細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核電站鋼結構模塊化吊裝工程驗收及保修協議
- 返鄉標兵就業協議書
- 項目結束清算協議書
- 事故車轉讓理賠協議書
- ktv管理承包協議書
- pvc水管合同協議書
- 逆風集團攻略協議書
- 門店部分轉讓協議書
- 養殖羊合作合同協議書
- 修理廠車輛質保協議書
- 安徽省歷年中考地理試卷真題合集(共3套)
- 孔融讓梨(故事PPT)
- 2022-2023學年云南省保山市隆陽區部編版五年級下冊期末考試語文試卷(解析版)
- 土壤地下水專項應急預案
- 白塞氏病護理病例討論
- 中藥材種植加工項目可行性報告
- 空調維保服務投標方案(技術標)
- 基于MATLAB仿真的烤箱的溫度控制分析
- 22S803 圓形鋼筋混凝土蓄水池
- 電信運營商社會渠道管理報告
- 2022-2023學年寧夏回族石嘴山市大武口區小學六年級第二學期小升初數學試卷含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