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頁高中物理教案14篇中學物理教案篇1
一、預習目標
預習“光的干涉”,初步了解產生光的明顯干涉的條件以及出現明暗條紋的規律。
二、預習內容
1、請同學們回顧機械波的干涉現象以及產生的條件;
2、對機械波而言,振動加強的點表明該點是兩列波的,該點的位移隨時間(填改變或者不改變);振動減弱的點表明該點是兩列波的;
3、不僅機械波能發生干涉,電磁波等一切波都能發生干涉,所以光若是一種波,則光也應當能發生干涉
4、相干光源是指:
5、光的干涉現象:
6、光的干涉條件是:
7、楊氏試驗證明:
8、光屏上產生亮條紋的條件是
;光屏上產生暗條紋的條件是
9、光的干涉現象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見的,這是為什么?
三、提出懷疑
同學們,通過你的自主學習,你還有哪些懷疑,請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懷疑點懷疑內容
課內探究學案
一、學習目標
1.說出什么叫光的干涉
2.說出產生明顯干涉的條件
3.精確記憶產生明暗條紋的規律
學習重難點:產生明暗條紋規律的理解
二、學習過程
(一)光的干涉
探究一:回顧機械波的干涉
1.干涉條件:
2.干涉現象:
3.規律總結
探究二:光的干涉條件及出現明暗條紋的規律
1.光產生明顯干涉的條件是什么?
2.產生明暗條紋時有何規律:
(1)兩列振動步調相同的光源:
(2)兩列振動步調正好相反的光源:
(三)課堂小結
(四)當堂檢測
1、在楊氏雙縫試驗中,假如(BD)
A、用白光做光源,屏上將呈現黑白相間的條紋
B、用紅光做光源,屏上將呈現紅黑相間的條紋.
C、用紅光照耀一條狹縫,用紫光照耀另一條狹縫,屏上將呈現彩色條紋
D、用紫光作為光源,遮住其中一條狹縫,屏上將呈現間距不等的條紋.
2、20xx年諾貝爾物理學家將授予對激光探討做處杰出貢獻的三位科學家。如圖所示是探討激光相干性的雙縫干涉示意圖,擋板上有兩條狹縫S1、S2,由S1和S2發出的兩列波到達屏上時會產生干涉條紋。已知入射激光波長為λ,屏上的P點到兩縫S1和S2的距離相等,假如把P處的亮條紋記做0號亮
條紋,由P向上數與0號亮紋相鄰的是1號亮紋,與
1號亮紋相鄰的亮紋為2號亮紋,設P1處的亮紋恰好
是10號亮紋,直線S1P1的長度為r1,S2P1的長度為
r2,則r2-r1等于(B)
A、5λB、10λ.C、20λD、40λ
課后練習與提高
1.在雙縫干涉試驗中,入射光的波長為λ,若雙縫處兩束光的振動狀況恰好相同,在屏上距兩縫波程差d1=地方出現明條紋;在屏上距兩縫波程差d2=
地方出現暗條紋;若雙縫處兩束光的振動狀況恰好相反,在屏上距兩縫波程差d3=地方出現明條紋;在屏上距兩縫波程差d4=
地方出現暗條紋。
2.
用白光光源進行雙縫試驗,若用一個純紅色的濾光片遮蓋一條縫,用一個純藍色的濾光片遮蓋另一條縫,則
(A)干涉條紋的寬度將發生變更.
(B)產生紅光和藍光的兩套彩色干涉條紋.
(C)干涉條紋的亮度將發生變更.
(D)不產生干涉條紋[D】
3.雙縫干涉中屏幕E上的P點處是明條紋.若將縫S2蓋住,并在S1S2連線的垂直平分面處放一高折射率介質反射面M,如圖所示,則此時[A]
(A)P點處仍為明條紋.
(B)P點處為暗條紋.
(C)不能確定P點處是明條紋還是暗條紋.
(D)無干涉條紋.
中學物理教案篇2
一、學問與技能
1.粗略了解物理學史上對電荷間相互作用力的相識過程。
2.知道電荷間的相互作用是通過電場發生的,電場是客觀存在的一種特別的形態。
3.理解電場強度的概念及其定義,會依據電場強度的定義進行有關的計算。知道電場強度是矢量,知道電場強度的方向是怎樣規定的。
4.能依據庫侖定律和電場強度的定義推導點電荷場強的計算式,并能用此公式進行有關的計算。
5.知道場強的疊加原理,并能應用這一原理進行簡潔的計算。
二、過程與方法
1.經驗“探究描述電場強弱的物理量”的過程,獲得探究活動的體驗。
2.領會通過電荷在電場中所受靜電力探討電場、志向模型法、比值法、類比法等物理學探討方法。
三、情感看法與價值觀
1.體驗探究物理規律的艱辛與喜悅。
2.學習科學家嚴謹科學的看法。
【教學重點】
1.探究描述電場強弱的物理量。
2.理解電場、電場強度的概念,并會依據電場強度的定義進行有關的計算。
【教學難點】
探究描述電場強弱的物理量。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
【設計思路】
以“電荷間相互作用如何發生”、“如何描述電場的強弱”兩大問題為主線綻開,詳細操作思路是:
1.學生自學電場,培育學生閱讀、吸取信息的實力。
2.通過試驗模擬和定量分析的方法探究描述電場強弱的物理量。
3.通過練習鞏固加深對電場強度概念的理解,探討點電荷的電場及場強疊加原理。
【教學設計】
一、復習提問、新課導入(5分鐘)
老師: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庫侖定律,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庫侖定律的內容是什么?
學生回答:略
老師:我們不免會產生這樣的疑問:
投影展示問題1:真空中?它們之間相隔肯定的距離這種相互作用是如何產生的呢?莫非能夠不需介質超越空間?
投影展示“探究影響電荷間相互作用力的因素”圖片(1.2-1)。
老師:這幅圖大家不生疏,那么相同的小球在不同的位置所受作用力不一樣,說明白什么?
學生回答:庫侖力的大小與距離有關。
老師:其本質緣由又是什么呢?(投影展示問題2)
老師:帶著這兩個疑問,本節課我們一齊來學習第三節電場強度。(板書課題)
二、新課教學(35分鐘)
(一)電場
老師:請同學們帶著以下問題自學“電場”內容。
(1)電荷間的相互作用是如何發生的?這一觀點是誰提出來的?
(2)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什么是電場?
(3)電場有什么本事?
學生自學,師板書“一、電場”。
學生回答:(1)略;
老師:法拉第同學們曾記否?
學生(集體)回答:電磁感應現象。
老師:法拉第是英國物理學家、化學家,對事物的本質有著特別敏銳的洞察力,在電學上有著突出的貢獻。依據法拉第的觀點,我們如何描述電荷A、B之間的作用力。
師生共析。
(2)略;
老師啟發引導:場是“物質”──它和分子、原子組成的實物一樣具有能量、質量和動量,電視機、收音機信號的放射與接受就是電磁場在空間的傳播;“特別”──看不見、摸不著;“存在于電荷四周”并板書。
(電場是)存在于電荷四周的一種特別的物質。
老師:場與實物是物質存在的兩種不同形式。
(3)學生回答:對放入其中的電荷有靜電力的作用。
(二)科學探究描述電場強弱的方法
老師:下面我們再來探討其次個問題。
依次投影問題:①相同的小球在不同的位置所受作用力不一樣,其本質緣由是什么呢?(比照“探究影響電荷間相互作用力的因素”圖片說明)
學生回答:電場強弱不同。
②那么如何來描述電場的強弱呢?
老師啟發:像速度、密度等找尋一個物理量來表示。
③如何來探討電場?
(學生思索)
老師啟發引導:電場的本事是對場中的其他電荷具有作用力,這也是電場的最明顯、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因此在探討電場的性質時,我們可以從靜電力入手。(板書探討方法)
老師:對于像電場這樣,看不見,摸不到,但又客觀存在的物質,可以依據它表現出來的性質來探討它,這是物理學中常用的探討方法。
老師:還須要什么?
學生回答:電場及放入其中的電荷。
多媒體依次展示,老師簡述:①“探究影響電荷間相互作用力的因素”中的摸索電荷;②場源電荷。
師生共析對摸索電荷的要求。
老師:下面請同學們細致視察模擬試驗的動畫演示,并描述你看到的現象說明白什么。多媒體動畫模擬:①不同位置偏角不同;②增加摸索電荷帶電量偏角均增加。
學生回答:不同位置受力不同;同一位置摸索電荷帶電量增加,受力增大,但不同位置受力大小關系不變。
老師:下面我們再通過表格定量地來看一看:
將表格填完整,并分析、比較表格中的數據有什么特點和規律,看你能否得出如何來描述電場的強弱。多媒體展示表格,學生回答后依次填入:①F1、F2、F3及F1<F2<F3;②2F1、3F1、4F1、nF1等。
表一:(P1位置)
摸索電荷q2q3q4qnq
靜電力F12F13F14F1nF1
表二:(P2位置)
摸索電荷q2q3q4qnq
靜電力F22F23F24F2nF2
表三:(P3位置)
摸索電荷q2q3q4qnq
靜電力F32F33F34F3nF3
(學生思索并溝通探討)
學生回答:
(1)不同的電荷,即使在電場中的同一點,所受靜電力也不同,因而不能干脆用摸索電荷所受的靜電力來表示電場的強弱;
(2)電場中同一點,比值F/q是恒定的,與摸索電荷的電荷量無關;(同一張表格)
(3)在電場中不同位置比值F/q不同。(三張表格比較)
師生共同小結:比值由電荷q在電場中的位置確定,與電荷q的電荷量大小無關,它才是反映電場性質的物理量。
老師:在物理學中我們定義放入電場中某點的電荷所受的靜電力F跟它的電荷量q的比值,叫做該點的電場強度。并板書。
(三)電場強度
1.定義:
老師:以前我們還學過哪些物理量是用比值法來定義的?
學生回答:略。
老師:從它的定義,電場強度的單位是什么?
學生回答:N/C
老師介紹另一種單位并板書。
2.單位:N/C或V/m,1N/C=1V/m
老師結合板畫:在電場中不同位置,同種電荷受力方向不同,說明場強是矢量還是標量?
學生(集體)回答:矢量
老師結合板畫:電場中同一點放入正電荷和負電荷受力方向不同,如何確定場強的方向呢?
老師:在物理學中作出了這樣的規定。(板書)
3.方向:電場中某點電場強度的方向跟正電荷在該點所受靜電力的方向相同。
老師:根據這個規定,假如放入電場中的是負電荷呢?
學生回答:與負電荷在電場中某點所受靜電力的方向相反。
投影練習:
練習1(加深對場強的理解,探討點電荷的場強大小與方向)
點電荷是最簡潔的場源電荷。設一個點電荷的電荷量為+Q,與之相距為r的A點放一摸索電荷,所帶電荷量為+q。
(1)試用所學的學問推導A點的場強的大小,并確定場強的方向;
(2)若所放摸索電荷為-2q,結果如何?
(3)假如移走所放的摸索電荷呢?
(請兩位同學板演前兩問后,共同完成第三問)
師生共同歸納總結:
1.點電荷電場的場強大小與方向。(多媒體動畫演示方向的確定方法)
2.電場強度是描述電場(力的)性質的物理量,在靜電場中,它不隨時間變更。電場中某點的場強完全由電場本身確定,與是否放入電荷,放入電荷的電荷量、電性無關!
辨析和的關系,強調的適用條件。
練習2(探討場強的疊加,鞏固對場強的理解及公式的敏捷運用,加強計算實力培育)
如圖所示,真空中有兩個點電荷Q1=+3.0×10-8C和Q2=-3.0×10-8C,它們相距0.1m,A點與兩個點電荷的距離r相等,r=0.1m。求:
(1)電場中A點的場強;
(2)在A點放入電量q=-1×10-6C,求它受的電場力。
老師:題中場源電荷不止一個,如何來確定電場中某點的場強?
學生:平行四邊形定則
(請兩位同學板演)
老師:依據場強的疊加原理對于一個比較大的不能看成點電荷的帶電物體產生電場的場強如何確定?
學生思索后回答:無限等分成若干個點電荷。
老師:依據以上方法,同學們設想一下一個半徑為R的勻稱帶電球體(或球殼)外部產生電場的場強,如何求解?
學生思索后回答:等效成電荷量集中于球心的點電荷。
三、小結(多媒體依次投影,并簡述)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電荷間的相互作用是通過電場發生的,電場是存在于電荷四周的一種特別的物質,它最基本的特征是對放入其中的電荷具有力的作用。正是利用電場的這一特性,我們通過探討摸索電荷的所受靜電力特點,引入了描述電場強弱的物理量──電場強度。電場強度是用比值法定義的,它是矢量,有方向。
電場、電場強度的概念是電學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的探討方法和定義方法也是物理學中比較常見的方法。
四、板書設計
一、電場
客觀存在的一種特別的物質形態
二、電場強度
1.定義:E=F/q
2.單位:
3.方向:跟正電荷在該點所受靜電力的方向相同
三、點電荷的電場
1.推導:
2.大小:
3.方向:
四、電場強度的疊加
五、布置作業
教材P16-171、2、7
思索題:
完成課本P173,比較電場強度E=F/q與重力加速度g=G/m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六、教學反思
探究描述電場強弱的物理量是本節課的重難點內容之一,應給學生充分的思索時間,并讓學生相互溝通探討,老師還可進行適當啟發引導。另外,探究時間很難限制,在內容處理上應做到詳略得當,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如對電場及練習題的處理,盡可能由學生完成。
中學物理教案篇3
學問目標
(1)伽利略志向試驗;
(2)慣性概念;
(3)駕馭牛頓第肯定律的內容;
(4)理解力是變更物體運動狀態的緣由;
(5)能用牛頓第肯定律說明慣性現象.
實力目標
培育學生嚴謹的邏輯推理實力;培育學生的口頭表達實力.學習科學的試驗方法.
情感目標
對任何現象的發生不能夠想當然,要有嚴謹、仔細的科學看法.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分兩塊內容介紹的,先是介紹了人類對力和運動關系的發展歷史,并著重講解并描述了伽俐略的志向試驗及其重要的試驗思想.然后引入了牛頓第肯定律,引入了慣性概念,并由此分析出力不是維持物體速度的緣由,而是變更物體速度的緣由.
教法建議
1、本節所述內容在初中課本上已涉及到,初中課本中用到的標題是慣性定律,所以學生已有肯定的基礎.
2、適當介紹一些學史的學問,讓學生意識到:一個規律的發覺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或者是一起先的相識就是對的,而是須要人類不斷探究才能形成的,它們的學習也是這樣.
3、重點講解并描述伽利略志向試驗的科學思想,讓學生學會一種科學思維方法.
4、通過對大量實例的分析,讓學生真正理解力不是維持物體速度的緣由,而是變更物體速度的緣由.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對伽利略志向試驗的理解;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教學難點:對伽利略志向試驗的理解.
示例:
一、歷史的回顧
1、人類對力和運動關系的最初相識及亞里士多德其人.(見擴展資料)
2、伽利略志向試驗:
(1)動畫模擬該試驗,并指出不能夠真正試驗的緣由.或做課本所講的氣墊導軌試驗(有視頻資料),并指出為什么只是近似驗證.由試驗結果推出亞里士多德觀點的錯誤,沖突的焦點蝕是試試驗條件的不同.
(2)分析伽利略志向試驗:它是一個志向化的過程,但并不是憑空想象的來的,而在抽象思維過程中所創建出的一種科學推理,志向化試驗是物理學中重要的探討方法.
(3)介紹伽利略.
二、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1、牛頓第一運動定律(慣性定律):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它變更這種狀態為止.
2、慣性:物體保持原來的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的性質.
3、留意:(通過實例分析)
(1)慣性與慣性定律不同.
(2)慣性是物體的固有性質,任何時候物體都具有慣性,這與物體處于什么狀態無關.
(3)力和運動的關系:力不是維持物體速度的緣由,而是變更物體速度的緣由.
4、實例參考(要讓學生充分參加探討):
分析剎車時人往前傾;啟動時人往后仰.
做小試驗:慣性試驗器演示慣性現象,并分析.
讓學生舉例分析,并指出哪些慣性現象有利,哪些慣性現象有害.
探究活動
題目:可以視察的慣性現象
組織:小組或個人
方案:自己設計小試驗并展示、講解,由同學相互評判
評價:具有可操作性,讓學生把學過的學問敏捷應用
中學物理教案篇4
教學目標
學問目標
1、相識勻速圓周運動的概念.
2、理解線速度、角速度和周期的概念,駕馭這幾個物理量之間的關系并會進行計算.
實力目標
培育學生建立模型的實力及分析綜合實力.
情感目標
激發學生學習愛好,培育學生主動參加的意識.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明確要探討圓周運動中的最簡潔的狀況,勻速圓周運動,接著從描述勻速圓周運動的快慢的角度引入線速度、角速度的概念及周期、頻率、轉速等概念,最終推導出線速度、角速度、周期間的關系,中間有一個思索與探討做為鋪墊.
教法建議
關于線速度、角速度、周期等概念的教學建議是:通過生活實例(齒輪轉動或皮帶傳動裝置)或多媒體資料,讓學生切實感受到做圓周運動的物體有運動快慢與轉動快慢及周期之別,有必要引入相關的物理量加以描述.學習線速度的概念,可以依據勻速圓周運動的概念(結合課件)引導學生相識弧長與時間比值保持不變的特點,進而引出線速度的大小與方向.同時應向學生指出線速度就是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瞬時速度.學習角速度和周期的概念時,應向學生說明這兩個概念是依據勻速圓周運動的特點和描述運動的須要而引入的.即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時,每通過一段弧長都與轉過肯定的圓心角相對應,因而物體沿圓周轉動的快慢也可以用轉過的圓心角與時間t比值來描述,由此引入角速度的概念.又依據勻速圓周運動具有周期性的特點,物體沿圓周轉動的快慢還可以用轉動一圈所用時間的長短來描述,為此引入了周期的概念.講解并描述角速度的概念時,不要求向學生強調角速度的矢量性.在講解并描述概念的同時,要讓學生體會到勻速圓周運動的特點:線速度的大小、角速度、周期和頻率保持不變的圓周運動.
關于“線速度、角速度和周期間的關系”的教學建議是:結合課件引導學生相識到這幾個物理量在對圓周運動的描述上雖有所不同,但它們之間是有聯系的,并引導學生從如下思路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
教學重點:線速度、角速度、周期的概念
教學難點:各量之間的關系及其應用
主要設計:
一、描述勻速圓周運動的有關物理量.
(一)讓學生舉一些物體做圓周運動的實例.
(二)展示課件1、齒輪傳動裝置
課件2、皮帶傳動裝置
為引入概念供應感性相識,引起思索和探討
(三)展示課件3:質點做勻速圓周運動
可暫停.可讀出運行的時間,對應的弧長,轉過的圓心角,進而給出線速度、角速度、周期、頻率、轉速等概念.
二、線速度、角速度、周期間的關系:
(一)重新展示課件
1、齒輪傳動裝置.讓學生體會到有些不同的點線速度大小相同,但角速度、周期不同,有些不同的點角速度、周期相同,但線速度大小不同;進而此導同學去分析它們之間的關系
圓周運動是一種特別的曲線運動,也是牛頓定律在曲線運動中的綜合應用。描述圓周運動的物理量多,且很多物理量(力、加速度、線速度)在時刻改變,因此,本單元是必修教材中的重點、難點、和學生的學困點。老師如何依據自己的學生把握教材的難易,設計好教案,對順當完成好本單元教學就顯得特別重要。
1、向心力:一本參考資料給向心力下了如下定義:做圓周運動的物體所受到指向圓心的合外力,叫向心力。我認為這個定義是不準確的,其一是簡單給學生產生誤導,認為做圓周運動的物體要受到一個向心力的作用,其二、向心力是按力的作用效果命名的,它可以是某一個力、或幾個力的合力、還可以是某種力的分力。魯科版在本學問點教材處理比較好,先通過細繩栓一小球在光滑水平面做圓周運動的演示試驗,分析其受力,得出:做圓周運動的物體肯定要受到一個始終指向圓心等效力的作用,這個力叫做向心力。這個定義也比較科學,學生簡單接受,且給等效力留了拓展空間,老師在后面的教學中,再通過圓周運動的實例引導學生漸漸認知向心力。在新課教學中,對有些困難問題應按部就班,不行一步到位。人教版教材是先學習向心加速度,依據牛頓其次定律,這個加速度肯定是由于它受到了指向圓心的合力,這個合力叫向心力。這樣給出向心力顯得有點抽象,學生不簡單接受。
2、向心加速度:人教版教材是通過質點做勻速圓周運動,找出△t時間內的速度改變量△v,△v△t求出平均加速度,當△t趨近零時,△v垂直于速度v,且指向圓心,既為質點在該位置的加速度,稱向心加速度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然后給出加速度的公式。按此教學方案,邏輯性強,學生能知道向心加速度的來龍去脈,但由于用到了速度的失量差和極限概念,大部分學生感到學習困難,從課堂效果上看并不好,因此本教學方案相宜優秀學生。魯科版教教材是通過圓周運動物體的受力分析,總結出做圓周運動的物體受到向心力的作用,那么它必定存在一個由向心力產生的加速度,這個加速度叫向心加速,方向與向心力方向一樣,始終指向圓心,然后干脆給出向心加速度的數學表達式,省去了困難的數學推導,使教學難度大大降低,從課堂教學效果看:學生感覺簡單接受,師生互動較為活躍。
中學物理教案篇5
課題:碰撞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碰撞的特點,物體間相互作用時間短,而物體間相互作用力很大。
2、理解彈性碰撞和非彈性碰撞,了解正碰、斜碰及廣義碰撞散射的概念。
3、初步學會用動量守恒定律解決一維碰撞問題。
重點:
強性碰撞和非彈性碰撞
難點:
動量守恒定律的應用
教學過程:
1、碰撞的特點:
物體間相互作用時間短,相互作用力很大。
2、彈性碰撞:
碰撞過程中,不僅動量守恒、機械能也守恒,碰撞前后系統動能之和不變
3、非彈性碰撞
碰撞過程中,僅動量守恒、機械能削減,碰撞后系統動能和小于碰撞前系統動能和,若系統結合成一個整體,則機械能損失最大。
4、對心碰撞和非對心碰撞
5、廣義碰撞散射
6、例題
例1、在氣墊導軌上,一個質量為600g的滑塊以15cm/s的速度與另一個質量為400g、速度為10cm/s方向相反的滑塊迎面相撞,碰撞后兩個滑塊并在一起,求碰撞后的滑塊的速度大小和方向。
例2、質量為m速度為υ的A球跟質量為3m靜止的B球發生正碰。碰撞可能是彈性的,也可能是非彈性的,因此,碰撞后B球的速度允許有不同的值。請你論證:碰撞后B球的速度可能是以下值嗎?
(1)0.6υ(2)0.4υ(3)0.2υ。
7、小結:略
8、學生作業P19③⑤
中學物理教案篇6
一、教學任務分析
勻速圓周運動是繼直線運動后學習的第一個曲線運動,是對如何描述和探討比直線運動困難的運動的拓展,是力與運動關系學問的進一步延長,也是以后學習其他更困難曲線運動(平拋運動、單擺的簡諧振動等)的基礎。
學習勻速圓周運動須要以勻速直線運動、牛頓運動定律等學問為基礎。
從視察生活與試驗中的現象入手,使學生知道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歸納相識到勻速圓周運動是最基本、最簡潔的圓周運動,體會建立志向模型的科學探討方法。
通過設置情境,使學生感受圓周運動快慢不同的狀況,相識到須要引入描述圓周運動快慢的物理量,再通過與勻速直線運動的類比和多媒體動畫的協助,學習線速度與角速度的概念。
通過小組探討、試驗探究、相互溝通等方式,創設平臺,讓學生依據本節課所學的學問,對幾個實際問題進行探討分析,調動學生學習的情感,學會合作與溝通,養成嚴謹務實的科學品質。
通過生活實例,相識圓周運動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學習和探討圓周運動是特別必要和非常重要的,激發學習熱忱和愛好。
二、教學目標
1、學問與技能
(1)知道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2)知道圓周運動;理解勻速圓周運動。
(3)理解線速度和角速度。
(4)會在實際問題中計算線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并推斷線速度的方向。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勻速圓周運動概念的形成過程,相識建立志向模型的物理方法。
(2)通過學習勻速圓周運動的定義和線速度、角速度的定義,相識類比方法的運用。
3、看法、情感與價值觀
(1)從生活實例相識圓周運動的普遍性和探討圓周運動的必要性,激發學習愛好和求知欲。
(2)通過共同探討、相互溝通的學習過程,懂得合作、溝通對于學習的重要作用,在活動中樂于與人合作,敬重同學的見解,擅長與人溝通。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勻速圓周運動概念。
(2)用線速度、角速度描述圓周運動的快慢。
難點:理解線速度方向是圓弧上各點的切線方向。
四、教學資源
1、器材:壁掛式鐘,回力玩具小車,邊緣帶孔的旋轉圓盤,玻璃板,建筑用黃沙,乒乓球,斜面,刻度尺,帶有細繩連接的小球。
2、課件:flash課件——演示同樣時間內,兩個運動所經過的弧長不同的勻速圓周運動;——演示同樣時間內,兩個運動半徑所轉過角度不同的勻速圓周運動。
3、錄像:三環過山車運動過程。
五、教學設計思路
本設計包括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勻速圓周運動、線速度與角速度三部分內容。
本設計的基本思路是:以錄像和試驗為基礎,通過分析得出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通過視察對比歸納出勻速圓周的特征;以情景激疑相識對勻速圓周運動快慢的不同描述,引入線速度與角速度概念;通過探討、釋疑、活動、溝通等方式,鞏固所學學問,運用所學學問解決實際問題。
本設計要突出的重點是:勻速圓周運動概念和線速度、角速度概念。方法是:通過對鐘表指針和過山車兩類圓周運動的視察對比,歸納出勻速圓周運動的特征;設置地月對話的情景,引入對勻速圓周運動快慢的描述;再通過多媒體動畫協助,并與勻速直線運動進行類比得出勻速圓周運動的概念和線速度、角速度的概念。
本設計要突破的難點是:線速度的方向。方法是:通過視察做圓周運動的小球沿切線飛出,以及由旋轉轉盤邊緣飛出的紅墨水在紙上的徑跡分布這兩個演示試驗,直觀顯示得出。
本設計強調以視頻、試驗、動畫為線索,注意刺激學生的感官,強調學生的體驗和感受,化抽象思維為形象思維,概念和規律的教學體現“建模”、“類比”等物理方法,學生的活動以探討、溝通、試驗探究為主,涉及的問題聯系生活實際,貼近學生生活,強調對學習價值和意義的感悟。
完成本設計的內容約需2課時。
六、教學流程
1、教學流程圖
2、流程圖說明
情境I錄像,演示,設問1
播放錄像:三環過山車,讓學生看到物體的運動有直線和曲線。
演示:讓學生向正在做直線運動的乒乓球用力吹氣,體驗球在什么狀況下將做曲線運動。
設問1:物體在什么狀況下將做曲線運動?
情境II視察、對比,設問2
視察、對比鐘表指針和過山車這兩類圓周運動。
設問2:以上兩類圓周運動有什么不同?鐘表指針所做的圓周運動有什么共同特征?建立勻速圓周運動的概念。
情境III演示,動畫
情景:月、地快慢之爭。
多媒體動畫:演示同樣時間內兩個運動所經過的弧長不同的勻速圓周運動,比較得出線速度表
表達式。
演示1:用細繩捆著小球在水平面內做圓周運動,突然松開繩的一端,看到小球沿著圓弧切線方向運動。
演示2:通過實物投影演示旋轉的轉盤邊緣飛出的紅墨水在紙上的徑跡分布,顯示線速度的方向。
情景:變換教室內電風扇的變速檔,看到圓周運動轉動快慢的不憐憫況,引入角速度概念。
多媒體動畫:演示同樣時間內兩個運動半徑所轉過角度不同的勻速圓周運動,比較得出角速度表達式。
活動探討、試驗、溝通、小結。
識別:請同學們說說生活中有哪些圓周運動可以看作是勻速圓周運動。了解學生對勻速圓周運動的理解以及是否具有建模實力。
視察分析:磁帶、涂改修正帶、自行車鏈條等傳動設備中,兩輪軸邊緣各點的線速度有何關系。了解對線速度概念的理解狀況。
算一算:計算壁掛鐘的時針、分針、秒針針尖的線速度大小和它們角速度的倍數關系。了解能否通過實際測量獲得有用數據,敏捷運用線速度的公式和角速度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小試驗:供應回力玩具小車,玻璃板,建筑用黃沙,通過對試驗的視察說明汽車車輪的擋泥板應安裝在什么位置合適,了解對線速度方向的駕馭狀況。
釋疑:評判地球與月亮之爭。
小結:幻燈片小結。
3、教學主要環節本設計可分為四個主要的教學環節:
第一環節,通過播放錄像和演示,歸納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其次環節,通過視察對比,建立志向模型,歸納勻速圓周運動特征,類比勻速直線運動得出勻速圓周運動概念。
第三環節,以情景激疑引入用線速度、角速度描述圓周運動,借助多媒體動畫,類比勻速直線運動得出線速度、角速度定義和公式。
第四環節,以學生活動為中心,針對幾個實際問題開展探討、探究、溝通,深化對本節課學問的理解和應用。
七、教案示例
第一環節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創設情景]播放錄像:森林公園三環過山車的運動。
[提出問題]1、請同學們說說過山車都做了哪些不同性質的運動?(勻速直線運動、勻加速直線運動、勻減速直線運動、曲線運動、圓周運動等)
2、什么條件下物體將做曲線運動?
[演示]讓乒乓球從斜面上滾下到達水平桌面上做直線運動,請一個同學向著與球運動不一樣的方向用力吹球,視察球的運動軌跡有何改變?
[結論]當物體受到的合力與速度方向不在一條直線上時,物體就做曲線運動。
[引言]運動軌跡是圓的曲線運動叫做圓周運動,下面我們就從圓周運動起先學習如何對曲線運動進行探討。
其次環節勻速圓周運動的概念
[視察探討]鐘表的時針、分針、秒針的圓周運動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它們與過山車的圓周運動有什么不同?
(鐘表的時針、分針、秒針的圓周運動,它們的共同特征是勻速轉動的,而過山車的圓周運動列車的速度大小是不斷改變的)
[提出問題]怎樣給勻速圓周運動下定義呢?(引導學生類比勻速直線運動定義勻速圓周運動)
[結論]質點在任何相同時間內,所通過的弧長都相等的圓周運動叫做勻速圓周運動。
勻速圓周運動是最基本最簡潔的圓周運動,它是一種志向化的物理模型。
[引言]我們如何對圓周運動進行探討呢?
第三環節線速度、角速度概念
[創設情景]地、月快慢之爭
地球:我繞太陽運動1秒走29.79千米,你繞我1秒才走1.02千米,你太慢了!
月亮:你一年才繞一圈,我28天就繞一圈,你才慢呢!
[提出問題]怎樣定義描述圓周運動快慢的物理量?(引導學生與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類比)多媒體動畫:演示同樣時間內,兩個運動所經過的弧長不同的勻速圓周運動;
[結論]線速度定義:質點經過的圓弧長度s與所用時間t的比值,叫做圓周運動的線速度。
公式:單位:m/s(米/秒)
[問題]速度是矢量,圓周運動的線速度方向是怎樣的?
[演示]1、用一端連有細線的小球,將線的一端套在釘子上,釘子豎直立在桌面上,給球初速讓球在水平桌面上做圓周運動,突然向上抽出釘子,看到球沿圓周的切線方向運動;
2、通過投影儀視察旋轉圓盤邊緣紅墨水飛出的情景以及落在紙面上的徑跡分布;
[結論]線速度方向:沿圓弧的切線方向
線速度表示圓周運動的瞬時速度,它是矢量;圓周運動的線速度方向是不斷變更的,所以勻速圓周運動是變速運動,勻速圓周運動中的“勻速”是“勻速率”的意思。
[情景]打開教室內的電風扇,變換不同的檔視察它轉動的快慢。(引導學生相識要引入與線速度不同的、描述圓周運動轉動快慢的物理量)
中學物理教案篇7
【學習目標】
1、能嫻熟說出平拋運動的概念、性質、物體做平拋運動的條件
2、理解平拋運動可以分解為水平方向的勻速直線運動和豎直方向自由落體運動
3、用分解的思想處理平拋運動問題,探究平拋運動的基本規律。
【重點難點】
重點:解決平拋運動問題的基本思路
難點:用分解的思想理解平拋運動
預習案
【運用說明及學法指導】
1、通讀教材,熟記本節基本概念、規律,然后完成問題導學中問題和預習自測。2、問題導學中“處理平拋運動問題的基本思路”是本節內容的核心和基礎,是解決平拋運動問題的前提和關鍵,應重點理解和嫻熟把握。3、如有不能解決的問題,可再次查閱教材或其他參考書。4、登記預習中不能解決的問題,待課堂上與老師同學共同探究。5、限時15分鐘。
【問題導學】
1、什么是平拋運動?
2、物體做平拋運動的條件是什么?
3、什么是勻變速運動?平拋運動是勻變速運動嗎?
4、處理平拋運動問題的基本思路:平拋運動可分解為水平方向的
和豎直方向的。物體從O點起先平拋,t時間后到達P點。在圖中畫出t時間內位移S、t時刻的速度v如圖。把速度、位移沿x、y方向分解如上圖,則
水平方向分速度vx=,水平方向分位移x=。
豎直方向分速度vy=,豎直方向分位移y=。
合速度公式V=,其方向tanα=(α為v與水平方向夾角);
合位移公式S=,其方向tanβ=(α為v與水平方向夾角)。
中學物理教案篇8
一、核式結構模型與經典物理的沖突
(1)依據經典物理的觀點推斷:①在軌道上運動的電子帶有電荷,運動中要輻射電磁波。②電子損失能量,它的軌道半徑會變小,最終落到原子核上。
③由于電子軌道的改變是連續的,輻射的電磁波的頻率也會連續改變。
事實上:①原子是穩定的;②輻射的電磁波頻率也只是某些確定值。
二、玻爾理論
①軌道量子化:電子繞核運動的軌道半徑只能是某些分立的數值。對應的氫原子的軌道半徑為:rn=n2r1(n=1,2,3,),r1=0.5310-10m。
②能量狀態量子化:原子只能處于一系列不連續的能量狀態中,這些狀態的能量值叫能級,能量最低的狀態叫基態,其它狀態叫激發態。原子處于稱為定態的能量狀態時,雖然電子做加速運動,但并不向外輻射能量.
氫原子的各能量值為:
③躍遷假說:原子從一種定態躍遷到另一種定態要輻射(或汲取)肯定頻率的光子,即:h=Em-En
三、光子的放射和汲取
(1)原子處于基態時最穩定,處于較高能級時會自發地向低能級躍遷,經過一次或幾次躍遷到達基態,躍遷時以光子的形式放出能量。
(2)原子在始末兩個能級Em和Enn)間躍遷時放射光子的頻率為,其大小可由下式確定:h=Em-En。
(3)假如原子汲取肯定頻率的光子,原子得到能量后則從低能級向高能級躍遷。
(4)原子處于第n能級時,可能觀測到的不同波長種類N為:
考點分析:
考點:波爾理論:定態假設;軌道假設;躍遷假設。
考點:h=Em-En
考點:原子處于第n能級時,可能觀測到的不同波長種類N為:
考點:原子的能量包括電子的動能和電勢能(電勢能為電子和原子共有)即:原子的能量En=EKn+EPn.軌道越低,電子的動能越大,但勢能更小,原子的能量變小。
電子的動能:,r越小,EK越大。
中學物理教案篇9
教學目標
【學問與實力】
探究得出滑動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和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計算公式。
【過程與方法】
通過視察,了解滑動摩擦力的存在,試驗探究產生滑動摩擦力的條件以及影響其大小的因素,提高試驗技能和探究實力。
【情感、看法和價值觀】
學生能提高實事求是的科學試驗看法,熬煉思維實力、抽象實力,運用物理學問說明生活現象。
教學重難點
【重點】
滑動摩擦力產生條件和計算式。
【難點】
試驗探究的過程。
教學方法
視察法、試驗法、探討法、問答法等。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展示幾個情景:孩子玩滑梯、火車急剎車、冰壺運動等。
通過提問這些情景中的現象,引導學生思索,從而得出滑動摩擦力的概念,導出新課。
(二)科學探究
問題1:滑動摩擦力什么狀況下才會出現?結合前面學的靜摩擦力條件進行探討。
學生探討:須要有壓力、粗糙的接觸面以及相對運動。
問題2:為什么冰壺、火車、孩子受到的滑動摩擦力不同呢?
試驗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猜想:與壓力有關,與速度有關,與質量有關,與粗糙程度有關等等。
2.設計試驗:用彈簧秤拉動木塊,可通過加減砝碼變更壓力,變更拉動速度,更換接觸面,例如玻璃、木板、石板、毛巾等。彈簧秤示數便是滑動摩擦力示數,設計表格進行記錄。
3.進行試驗:6人一組進行試驗,留意小組內部的分工問題,老師巡察。
4.得出結論:滑動摩擦力與壓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5.溝通探討:共享試驗中的數據和試驗細微環節,誤差處理等;探討限制變量法的留意事項,即限制無關變量相同,只變更探究的物理量等;試驗平安問題、愛護器材問題等等。
6.總結:結合試驗結論和教材,得出滑動摩擦力的計算公式,f=μN
問題3:滑動摩擦力的方向如何推斷呢?結合示例分析并探討。
示例:木塊在地面上滑動、木塊在木板上滑動并帶動木板一起滑動。
學生探討:滑動摩擦力方向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相對運動方向有時并不是運動方向。
問題4:滑動摩擦力有什么作用呢?舉例說明。
回答:生活中有許多地方可以見到滑動摩擦力,車輛的剎車系統是利用滑動摩擦力進行減速,打磨東西也是利用了滑動摩擦力,同時機器中的滑動摩擦力會損耗器材,所以須要運用潤滑油來減小滑動摩擦力等等。
(三)鞏固提高
給出適當例題,運用公式求解摩擦力大小,推斷摩擦力方向。
(四)小結作業
小結:淺談本節課收獲。
作業:課下接著探究,拓展科學學問。
中學物理教案篇10
教學目標
一、學問目標
1、知道什么是反沖運動,能舉出幾個反沖運動的實例;
2、知道火箭的飛行原理和主要用途。
二、實力目標
1、結合實際例子,理解什么是反沖運動;
2、能結合動量守恒定律對反沖現象做出說明;
3、進一步提高運用動量守恒定律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實力
三、德育目標
1、通過試驗,分析得到什么是反沖運動,培育學生擅長從試驗中總結規律和熱心科學探討的愛好、勇于探究的品質。
2、通過介紹我國勝利地研制和放射長征系列火箭的事實,結合我國古代對于火箭的獨創和我國的現代火箭技術已跨入世界先進先烈,激發學生酷愛社會主義的情感。
教學重點
1、知道什么是反沖。
2、應用動量守恒定律正確處理噴氣式飛機、火箭一類問題。
教學難點
如何應用動量守恒定律分析、解決反沖運動。
教學方法
1、通過視察演示試驗,總結歸納得到什么是反沖運動。
2、結合實例運用動量守恒定律說明反沖運動。
教學用具
反沖小車、玻璃棒、氣球、酒精、反沖塑料瓶等
課時支配
1課時
教學步驟
導入新課
[演示]拿一個氣球,給它足夠氣,然后松手,視察現象。
[學生描述現象]釋放氣球后,氣球內的氣體向后噴出,氣球向相反的方向飛出。
[老師]在日常生活中,類似于氣球這樣的運動許多,本節課我們就來探討這種。
新課教學
(一)反沖運動火箭
1、老師分析氣球所做的運動
給氣球內吹足氣,捏緊出氣孔,此時氣球和其中的氣體作為一個整體處于靜止狀態。松開出氣孔時,氣球中的氣體向后噴出,氣體具有能量,此時氣體和氣球之間產生相互作用,氣球就向前沖出。
2、學生舉例:你能舉出哪些物體的運動類似于氣球所作的運動?
學生:節日燃放的禮花。噴氣式飛機。反擊式水輪機。火箭等做的運動。
3、同學們概括一下上述運動的特點,老師結合學生的敘述總結得到:
某個物體向某一方向高速噴射出大量的液體,氣體或彈射出一個小物體,從而使物體本身獲得一反向速度的現象,叫反沖運動
4、分析氣球。火箭等所做的反沖運動,得到:
在反沖現象中,系統所受的合外力一般不為零;
但是反沖運動中假如屬于內力遠大于外力的狀況,可以認為反沖運動中系統動量守恒。
(二)學生課堂用自己的裝置演示反沖運動。
1、學生做打算:拿出自己的在課下所做的反沖運動演示裝置。
2、學生代表介紹試驗裝置,并演示。
學生甲:
裝置:在玻璃板上放一輛小車,小車上用透亮膠帶粘中一塊浸有酒精的棉花。
試驗做法:點燃浸有酒精的棉花,管中的酒精蒸氣將橡皮塞沖出,同時看到小車沿相反方向運動。
學生乙:
裝置:二個空摩絲瓶,在它們的底部用大號縫衣針各鉆一個小洞,這樣做成二個簡易的火箭筒,在鐵支架的立柱端裝上頂軸,在放置臂的兩側各裝一只箭筒,再把旋轉系統放在頂軸上,往火箭筒內各注入約4mL的酒精,并在火箭筒下方的棉球上注入少量酒精。點燃酒精棉球,片刻火箭筒內的酒精蒸氣從尾孔中噴出,并被點燃,這時可以看到火箭旋轉起來。
學生丙:用可樂瓶做一個水火箭,方法是用一段吸管和透亮膠帶在瓶上固定一個導向管,瓶口塞一橡皮塞,在橡皮塞上鉆一孔,在塞上固定一只自行車車胎上的進氣閥門,并在氣門芯內裝上小橡皮管,在瓶中先注入約1/3體積的水,用橡皮塞把瓶口塞嚴,將尼龍線穿過可樂瓶上的導向管,使線的一端拴在門的上框上,另一端拴在凳子腿上,要使線拉直,將瓶的進氣閥與打氣筒相接,向筒內打氣到肯定程度時,瓶塞脫開,水從瓶口噴出,瓶向反方向飛去。
過渡引言:同學們通過自己設計的試驗裝置得到并演示了什么是反沖運動,那么反沖運動在實際生活中有什么應用呢?下邊我們來探討這個問題。
(三)反沖運動的應用和防止
1、學生閱讀課文有關內容。
2、學生回答反沖運動應用和防止的實例。
學生:反沖有廣泛的應用:澆灌噴水器、反擊式水輪機、噴氣式飛機、火箭等都是反沖的重要應用。
學生:用槍射擊時,要用肩部抵住槍身,這是防止或削減反沖影響的實例。
3、用多媒體展示學生所舉例子。
4、要求學生結合多媒體展示的物理情景對幾個物理過程中反
沖的應用和防止做出說明說明:
①對于澆灌噴水器,
當水從彎管的噴嘴噴出時,彎管因反沖而旋轉,可以自動地變更噴水的方向。
②對于反擊式水輪機:當水從轉輪的葉片中流出時,轉軸由于反沖而旋轉帶動發電機發電。
③對于噴氣式飛機和火箭,它們靠尾部噴出氣流的反沖作用而獲得很大的速度。
④用槍射擊時,子彈向前飛去槍身向后發生反沖,槍身的反沖會影響射擊的精確性,所以用步槍時我們要把槍身抵在肩部,以削減反沖的影響。
老師:通過我們對幾個實例的分析,明確了反沖既有有利的一面,同時也有不利的一面,在看待事物時我們要學會用一分為二的觀點。
我們知道:反沖現象的一個重要應用是火箭,下邊我們一相識火箭:
(四)火箭:
1、演示:把一個廢舊白熾燈泡敲碎取出里面的一根細玻璃管,往細玻璃管裝由火柴刮下的藥粉,把細管放在支架上,用火柴或其他方法給細管加熱。
現象:當管內的藥粉點燃時,生成的燃氣從細口快速噴出,細管便向相反方向飛去。老師講解并描述:上述裝置就是火箭的原理模型。
2、多媒體演示古代火箭,現代火箭的用途及多級火箭的工作過程,同時學生邊看邊閱讀課文。
3、用實物投影儀出示閱讀思索題:
①介紹一下我國古代的火箭。?
②現代的火箭與古代火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
③現代火箭主要用途是什么?
④現代火箭為什么要采納多級結構?
4、學生解答上述問題:
①我國古代的火箭是這樣的:
在箭上扎一個火藥筒,火藥筒的前端是封閉的,火藥點燃后生成的燃氣以很大速度向后噴出,火箭由于反沖而向前運動。
②現代火箭與古代火箭原理相同,都是利用反沖現象來工作的。
但現代火箭較古代火箭結構困難得多,現代火箭主要由殼體和燃料兩大部分組成,殼體是圓筒形的,前端是封閉的尖端,后端有尾噴管,燃料燃燒產生的高溫高壓燃氣從尾噴管快速噴出,火箭就向前飛去。
③現代火箭主要用來放射探測儀器、常規彈頭或核彈頭,人造衛星或宇宙飛船,即利用火箭作為運載工具。
④在現代技術條件下,一級火箭的最終速度還達不到放射人造衛星所須要的速度,放射衛星時要運用多級火箭。
用CAI課件展示多級火箭的工作過程:
多級火箭由章單級火箭組成,放射時先點燃第一級火箭,燃料用完工以后,空殼自動脫落,然后下一級火箭起先工作。
老師介紹:多級火箭能剛好把空殼拋掉,使火箭的總質量削減,因而能夠達到很高的溫度,可用來完成洲際導彈,人造衛星、宇宙飛船等的放射工作,但火箭的級數不是越多越好,級數越多,構造越困難,工作的牢靠性越差,目前多級火箭一般都是三級火箭。
那么火箭在燃料燃盡時所能獲得的最終速度與什么有關系呢?
5、出示下列問題:
火箭放射前的總質量為M、燃料燃盡后的質量為m,火箭燃氣的噴射速度為v1,燃料燃盡后火箭的飛行速度v為多大?
[學生分析并解答]:
解:在火箭放射過程中,由于內力遠大于外力,所以動量守恒。
放射前的總動量為0,放射后的總動量為(M-m)v-mv1(以火箭的速度方向為正方向)則:(M-m)v-mv1=0
師生分析得到:燃料燃盡時火箭獲得的最終速度由噴氣速度及質量比M/m確定。
鞏固訓練水平方向射擊的大炮,炮身重450kg,炮彈射擊速度是450m/s,射擊后炮身后退的距離是45cm,則炮受地面的平均阻力是多大?
小結
1、當物體的一部分以肯定的速度離開物體時,剩余部分將獲得一個反向沖量而向相反方向運動,這種向相反方向的運動,通常叫做反沖運動。
2、對于反沖運動,所遵循的規律是動是守恒定律,在詳細的計算中必需嚴格按動量守恒定律的解題步驟來進行。
3、反沖運動不僅存在于宏觀低速物體間,也存在于微觀高速物體。
中學物理教案篇11
一、設計試驗
讓學生闡述自己進行試驗的初步構想。
①器材。
②電路。
③操作。
對學生的試驗方法提出異議,促使學生思索試驗的改進。
鎖定試驗方案,板書合理的器材選擇、電路圖、數據記錄方法、操作過程。學生根據學案的過程,補充溢驗器材,畫電路圖,并且簡潔陳述自己的試驗操作過程。
學生依據老師提出的異議,探討試驗的改進方案,并修正器材、電路圖、操作方法。設計試驗部分是一個難點,老師要進行引導,不要輕易否定學生的想法,在設計過程中老師可以提出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自我發覺問題。
二、進行試驗
老師巡察指導,幫助困難學生。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試驗。
試驗數據之間的關系特別明顯,要讓學生從分析數據的過程中感受歐姆定律發覺的邏輯過程,傳授學生限制變量法。
三、分析論證
傳授學生視察數據的方法,投影問題,讓學生通過視察數據找到問題的答案,最終得到結論。學生依據老師投影出的問題視察數據,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發覺規律。
四、評估溝通
讓學生探討在試驗中遇到的問題以及自己對問題的看法和解決方法,老師引領回答幾個大家普遍遇到的問題。學生小組內探討。
使學生意識到共同探討可以發覺自己的不足,借鑒別人的閱歷。
反思總結、當堂檢測
擴展記錄表格,讓學生補充。
投影一道與生活有關的題目。學生補充表格。
學生在作業本上完成。這個練習很簡潔,但能使學生沿著前面的思維慣性走下去,強化學生對歐姆定律的相識。
這一道練習主要是讓學生了解歐姆定律在生活中的應用。
課堂小結
讓學生歸納這節課學到的學問,回顧試驗的設計和操作過程,既強化了學問又熬煉了學生歸納整理學問的實力。學生歸納。
讓學生意識到課堂回顧的重要性,并培育學生歸納整理的實力,對提高學生的自學實力有重要的作用。
五、教學反思
學生對試驗方法的駕馭既是重點也是難點,這個試驗難度比較大,主要在試驗的設計、數據的記錄以及數據的分析方面。由于試驗的難度比較大,學生出現錯誤的可能性也比較大,所以試驗的評估和溝通也比較重要。這些方面都須要老師的引導和幫助,所以這次課采納啟發式綜合的教學方法。
初中物理新課程強調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轉變學生學習中這種被動的學習看法,提倡和發展多樣化學習方式,特殊是提倡自主、探究與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子,使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動性、獨立性和創建性不斷得到發展,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實力。
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老師在教學中就要敢于“放”,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主動主動的學,要充分信任學生的實力。但是,敢“放”并不意味著放任自流,而是科學的引導學生自覺的完成探究活動。當學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難時,老師要予以指導。當學生的探究方向偏離探究目標時,老師也要予以指導。作為一名物理老師,如何緊跟時代的步伐,做新課程改革的領跑人呢?這對物理老師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傳統的教學觀、老師觀提出了挑戰,迫切呼喊教學觀念的轉變和老師角色的再定位。
二,注意學法指導。
中學階段形成物理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現象的基礎上歸納、總結出來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規律的基礎上通過演繹出來的。所以,在課堂教學中老師應當變更以往那種講解學問為主的傳授者的角色,應努力成為一個擅長傾聽學生想法的傾聽者。而在教學過程中,要想變更以往那種以老師為中心的傳統觀念就必需加強學生在教學這一師生雙邊活動中的主體參加。
三、教學方式形式多樣,恰當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
科技的發展,為新時代的教化供應了現代化的教學平臺,為“一支粉筆,一張嘴,一塊黑板加墨水”的傳統教學模式注入了簇新的血液。在新形勢下,老師也要對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老師的科學素養和教學技能,提高自己的計算機水平,特殊是加強一些常用教學軟件的學習和運用是非常必要的。
最終,在教學過程中應有意向學生滲透物理學的常用探討方法。例如志向試驗法、限制變量法、轉換法、等效替代法、以及模型法等。學生假如對物理問題的探討方法有了肯定的了解,將對物理學問領悟的更加深刻,同時探討物理問題的思維方法,增加了學習物理的實力。
思索。
中學物理教案篇12
教學目標
(一)學問與技能
1.知道彈力產生的條件。
2.知道壓力、支持力、繩的拉力都是彈力,能在力的示意圖中畫出它們的方向。
3.知道彈性形變越大彈力越大,知道彈簧的彈力跟彈簧的形變量成正比,即胡克定律.會用胡克定律解決有關問題。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在實際問題中確定彈力方向的實力。
2.自己動手進行設計試驗和操作試驗的實力。
3.知道試驗數據處理常用的方法,嘗試運用圖象法處理數據。
(三)情感看法與價值觀
1.真實精確地記錄試驗數據,體會科學的精神和看法在科學探究過程的重要作用。
2.在體驗用簡潔的工具和方法探究物理規律的過程中,感受學習物理的樂趣,培育學生擅長把物理學習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的習慣。
教學重點
1.彈力有無的推斷和彈力方向的推斷。
2.彈力大小的計算。
3.試驗設計與操作。
教學難點
彈力有無的推斷及彈力方向的推斷.
教學方法
探究、講授、探討、練習
教學手段
教具打算
彈簧、鉤碼、泡沫塑料塊、粉筆、燒瓶(內裝紅墨水瓶塞上面插細玻璃管)、
演示胡克定律用的鐵架臺、刻度尺、彈簧、鉤碼等等.
中學物理教案篇13
一、教學目標
1.學問目標:
(1)進一步深化對電阻的相識
(2)駕馭電阻定律及電阻率的物理意義,并了解電阻率與溫度的關系
2.實力目標:
(1)通過類比,培育學生分析解決三個變量之間關系的科學探討方法
(2)通過從猜想→探討方法→試驗操作等一系列探究過程,使學生駕馭如何獲得學問,發展思維實力。
3.德育滲透點:
(1)通過對各種材料電阻率的介紹,加強學生平安用電的意識
(2)通過我國對超導現象的探討介紹,激發學生愛國和奮勉學習的精神。
二、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電阻定律
2.難點:電阻率
3.疑點:超導現象的產生
4.解決方法
①對于重點,主要是通過課堂上師生一起(老師動手,學生視察)探究,最終用科學的處理方法導出定律,這樣加深了學生對該學問點的滲透。
②對于難點,主要是通過與電阻的比較,從而明確電阻是反映導體本身屬性;電阻率是材料本身的屬性。
③對于疑點主要是通過試驗來加強直觀感覺。
三、教學方法:
試驗演示,啟發式教學
四、教具:
電阻定律示教板(含金屬絲)學生電源電流表伏特表滑動變阻器電鍵導線火柴廢棄的“220V40W”白熾燈幻燈片投影儀計算機自制CAI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1.為了變更電路中的電流強度,怎樣做?
由歐姆定律I=U/R,只要增加導體兩端的電壓U或降低導體電阻R即可。
2.R=U/I的含義,如何測定電阻(讓學生自己設計電路)?
從上述的回答我們不難發覺電阻R與兩端電壓及流過電流強度無關,那么它由誰確定呢?
(二)進行新課
1.探究定律——電阻定律
①R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科學猜想)
(材料、長度、橫截面積、溫度……)
②解決方法——限制變量法。(回憶歐姆定律的探討或牛頓其次定律的探討)
③演示試驗幻燈投影電路圖。
A.出示電阻定律示教板、金屬材料
B.老師與學生一起連接電路,先讓E、F分別接A、a,測得一組數據(U、I)記入下表。然后把a、b用短導線連接,E、F分別接A、B,又得一組(U、I).再把A、B用一短線連接,E、F分別接A(B)a(b).又得一組數據(U、I).
C.換用E、F分別接不同材料金屬絲C、c,又得一組數據。
D.分析數據
a)先定性視察→R與材料、長度、橫截面積有關
b)定理推理
2.電阻定律
①內容——在溫度不變時,導線的電阻與它的長度成正比,跟它的橫截面積成反比。
②表達式
說明——長度S——橫截面積——比例系數
3.電阻率——
①單位歐米
②物理意義反映材料導電性能好壞。在數值上它等于用該材料制成的1m長,橫截面積為1m2的導體電阻。
③測量——學生思索
(幻燈投影書上154頁各材料電阻率——20℃時)
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了解為了電業工人的平安,為使在相同電壓下電流小,選用電阻率較大的橡膠、木頭等制造電工用具把套。
④電阻率與溫度關系
由表格上面寫著20℃,要學生明白這意味著這張表格的數據是在20℃時測得的,即電阻率與溫度有關。
[演示](幻燈投影電路圖)
連接,用火柴點燃來加熱白熾燈燈絲后再移開。
現象:發覺小燈泡先變暗后又漸漸變亮
材料的電阻率隨溫度改變而改變。利用金屬的電阻率隨溫度上升而增大,制成溫度計(電阻溫度計),但也有些材料的電阻率不隨溫度變更而變更。
(三)例題精講
【例】把一勻稱導體切成四段并在一起,電阻是原來的多少倍?拉長四倍后是原來多少倍?
解析:由電阻定律
切成四段體積不變,
故S→4S
所以變為
同理拉長四倍后,變為原來的16倍
(四)總結、擴展
打開計算機,利用多媒體教學課件再次展示確定電阻大小的因素,再現試驗現象,形象直觀,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節課主要通過猜想→探究→得出定律的過程驗證,并得到了電阻定律,由試驗感知電阻率與溫度的關系,關于超導的應用有待同學們進一步去探討。
六、布置作業
1.第154頁(1)(2)(3)題做在作業本上。
2.思索154頁(4)題
中學物理教案篇14
課前預習
一、安培力
1.磁場對通電導線的作用力叫做___○1____.
2.大小:(1)當導線與勻強磁場方向________○2_____時,安培力最大為F=_____○3_____.
(2)當導線與勻強磁場方向_____○4________時,安培力最小為F=____○5______.
(3)當導線與勻強磁場方向斜交時,所受安培力介于___○6___和__○7______之間。
3.方向:左手定則:伸開左手,使大拇指跟其余四個手指__○8____,并且都跟手掌在___○9___,把手放入磁場中,讓磁感線___○10____,并使伸開的四指指向_○11___的方向,那么,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通電導線在磁場中的__○12___方向.
二、磁電式電流表
1.磁電式電流表主要由___○13____、____○14___、____○15____、____○16_____、_____○17_____構成.
2.蹄形磁鐵的磁場的方向總是沿著徑向勻稱地分布的,在距軸線等距離處的磁感應強度的大小總是相等的,這樣不管線圈轉到什么位置,線圈平面總是跟它所在位置的磁感線平行,I與指針偏角θ成正比,I越大指針偏角越大,因而電流表可以量出電流I的大小,且刻度是勻稱的,當線圈中的電流方向變更時,安培力的方向隨著變更,指針偏轉方向也隨著變更,又可知道被測電流的方向。
3、磁電式儀表的優點是____○18________,可以測很弱的電流,缺點是繞制線圈的導線很細,允許通過的電流很弱。
課前預習答案
○1安培力○2垂直○3BIL○4平行○50○60○7BIL○8垂直○9同一個平面內○10垂直穿入手心○11電流○12受力○13蹄形磁鐵○14鐵芯○15繞在線框上的線圈○16螺旋彈簧○17指針○18靈敏度高
重難點解讀
一、對安培力的相識
1、安培力的性質:
安培力是磁場對電流的作用力,是一種性質力。
2、安培力的作用點:
安培力是導體中通有電流而受到的力,與導體的中心位置無關,因此安培力的作用點在導體的幾何中心上,這是因為電流始終流過導體的全部部分。
3、安培力的方向:
(1)安培力方向用左手定則判定:伸開左手,使大拇指和其余四指垂直,并且都跟手掌在同一個平面內,把手放入磁場中,讓磁感線垂直穿入手心,并使伸開的四指指向電流方向,那么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通電導體在磁場中的受力方向。
(2)F、B、I三者間方向關系:已知B、I的方向(B、I不平行時),可用左手定則確定F的唯一方向:F⊥B,F⊥I,則F垂直于B和I所構成的平面(如圖所示),但已知F和B的方向,不能唯一確定I的方向。由于I可在圖中平面α內與B成隨意不為零的夾角。同理,已知F和I的方向也不能唯一確定B的方向。
(3)用“同向電流相吸,反向電流相斥”(反映了磁現象的電本質)。只要兩導線不是相互垂直的,都可以用“同向電流相吸,反向電流相斥”判定相互作用的磁場力的方向;當兩導線相互垂直時,用左手定則判定。
4、安培力的大小:
(1)安培力的計算公式:F=BILsinθ,θ為磁場B與直導體L之間的夾角。
(2)當θ=90°時,導體與磁場垂直,安培力最大Fm=BIL;當θ=0°時,導體與磁場平行,安培力為零。
(3)F=BILsinθ要求L上各點處磁感應強度相等,故該公式一般只適用于勻強磁場。
(4)安培力大小的特點:①不僅與B、I、L有關,還與放置方式θ有關。②L是有效長度,不肯定是導線的實際長度。彎曲導線的有效長度L等于兩端點所連直線的長度,所以隨意形態的閉合線圈的有效長度L=0
二、通電導線或線圈在安培力作用下的運動推斷方法
(1)電流元分析法:把整段電流等效為多段很小的直線電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注冊會計師復習備考的獨特方法試題及答案
- 2025年注冊會計師作答規范試題及答案
- 心態調整2025年證券從業資格證考試試題及答案
- 2025年證券從業資格證考試計劃試題及答案
- 適應環境2025年證券從業資格證考試試題及答案
- 核心課程課題申報書
- 微生物檢驗技術的教育培訓體系試題及答案
- 2025年證券從業資格證職業發展試題及答案
- 證券從業資格證考試的心理調適策略試題及答案
- 培養基選擇與微生物分類的關系及試題及答案
- 體育館鋼結構工程馬道施工方案
- 2024年全國中學生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內蒙古賽區初賽試卷(解析版)
- 四川省建筑與橋梁結構監測實施與驗收標準
- 2024至2030年中國丹參行業市場發展監測及投資潛力預測報告
- 2024屆山東省濰坊市六年級下學期小升初真題數學試卷含解析
- 加油站股東合作的協議書
- 2024招商引資協議書范本
- 新會計準則下國有企業財務管理創新策略研究
- 輸電桿塔用地腳螺栓與螺母條件
- 國家開放大學《心理學》形考任務1-4參考答案
- (高清版)JTG 3810-2017 公路工程建設項目造價文件管理導則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