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案例 24《送東陽馬生序》教案_第1頁
教學案例 24《送東陽馬生序》教案_第2頁
教學案例 24《送東陽馬生序》教案_第3頁
教學案例 24《送東陽馬生序》教案_第4頁
教學案例 24《送東陽馬生序》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4《送東陽馬生序》知識與能力:1、背誦課文,理解文章大意,積累文言詞句。2、了解有關作者的文學常識及本文的文體特征。3、學習運用對比表現中心的寫法。過程與方法:朗讀法;獨立思考;合作探究教學重難點:1、理解文章的內容層次和正反對比的手法。2、學習作者刻苦求學、自勵奮進的精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從前人的刻苦好學和虛心求師的精神中受益。

安全教育:放學后,不在校門口聚集。迅速離校,路上注意交通安全。教學準備:錄音機課時安排:三課時教學設想:

這篇文章字詞難度不大,除了一些重點詞句,其他都比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清晰,在開篇提出“嗜學”,然后圍繞這個中心詞,層層展開,并采用對比法,點明求學應有的態度和精神。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在通讀全文、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掌握重點字詞和句子,然后,由字詞理解到內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觀點,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學中,主要貫穿朗讀,以朗讀帶動文章理解。

第一課時教學要點:1、了了解有關作者的文學常識及本文的文體特征。2、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在我們上新課之前,先讓我們一起來回一下從初一到現在學過的特殊的文言文體。

(書,表,記,疏)

1、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種新的文體:序

2、以前,你看到過“序”嗎?它都寫些什么?3、師生比較后小結:“序”作為一種文體。可分為“贈序”和“書序”。“書序”相當于前言后記,一般介紹作家生平或目的,成書過程與宗旨,為閱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參考資料,或給以必要的引導。面贈序與書序性質不同,它始于唐朝,文人之間以言相贈

,表達離別時的某種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論,闡明某些觀點,相當于議論性散文的一種寫法。本文就是的名士宋濂寫給同鄉晚輩的一篇贈序。二、了解作者。(檢查預習,請學生簡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浦江(今浙江金華)人。早年家境貧寒,因能刻苦自學,終以文名稱世。元末被舉薦為翰林院編修,固辭不就。隱居山中,潛心著述。明初應聘到應天(今南京)任江南儒學提舉,后官至翰林院學士承旨知制誥一,參與明初禮制重建,受到明達祖朱元璋的器重。后因事牽扯連貶謫四處茂州,客死茂州。作品有《宋學士全集》。三、朗讀課文,理解文句,疏通課文內容

1、教師播放朗讀帶,學生聽讀課文,注意字音和停頓。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后提名2—3個學生朗讀全文。要求讀準字音。

能否流暢地朗讀課文和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程度有極大的關系。因此,要求學生至少將課文讀上兩遍,而且必須是以讀得流暢無斷續現象為標準。要求學生在自由朗讀時,注意結合課文注釋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詞語和句子。

3、指名學生朗讀課文第1段。

(1)指名學生朗讀第1段,然后要求學生圈注本段中自己難以把握的字詞。

(2)要求學生結合課文注釋自行翻譯第1段。

4、指名學生朗讀課文第2段。

(1)學生齊讀第2段,然后標注出其中的重點字詞。(2)學生結合注釋自讀第2段后,向老師提出自己不懂的詞句。

(3)指名學生翻譯全段。

5、指名學生朗讀課文第3段。

(1)要求學生筆譯第3段。

(2)學生相互檢查,討論對方翻譯中的不足之處。

(3)指名學生朗讀自己翻譯的內容。

然后教師進行評價,要求學生按照“信”、“達”的標準修改自己的譯文。

(4)學生齊讀第3段。

6、學生再次對照注釋自由口譯課文。四、作業:背誦默寫課文。教學反思: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1、分析課文,把握主題。2、體會文章中對比手法的運用。3、了解作者艱苦勤奮的學習經歷,激勵學生發憤讀書,培養艱苦奮斗的精神。教學過程:一、回憶上節課內容。二、品讀課文,鑒賞課文內容,合作探究。(默讀課文,先獨立思考,然后小組討論,力求每個學生都能理解)

1、請學生概括各段的中心意思。

2、本文“序”的目的何在?(勉勵馬生刻苦學習)

3、文章是如何寫出自己學習時的困難條件的?請引用原文的關鍵詞語或者句子回答。4、請復述作者讀書時的勤奮的情形,想一想:這勤奮和前面所說的艱難的生活條件有什么聯系嗎?請談談你的看法。

5、與作者讀書時相比,現今太學生的讀書條件怎樣?文章是如何進行對比的?

6、通過這種對比作者得出的結論是什么呢?請用課文原話回答。

7、請簡要介紹馬生,談談作者對馬生所持的態度。

8、讀完這篇文章,你對學習有什么感受嗎?

要點提示:3、主要體現在借書抄錄、衣食粗劣、生活簡樸、跋涉艱難等方面。主要語句有:①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②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③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④余則綿袍敝衣處其間。4、作者認為,勤奮和艱苦是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有了主觀的勤奮,一切艱難困苦都可以克服。這正是學有所成的根本原因。5、要求學生描繪,一是檢查學生對課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準確描述出來,必須理解文句的準確意思,在此基礎上,再用生動的語言描述出來。二是要學生體會作者求學艱難,從而感受到自己求學的幸福。三、學習遷移

學生交流討論: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提出讀書要“勤奮”、“專心”,你同意這個觀點嗎?

請結合你的經歷談談自己的感受。

四、作業:完成課后題。教學反思:第三課時教學要點:1、理解文章正反對比手法的運用。2、字詞小結。教學過程:一、回憶上節課內容。二、寫法小結:本文最突出的寫作手法是什么?討論明確:本文最突出的寫作特點是對比論證,作者在對比中突出了自己的觀點。例如在生活上,吃的方面,“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與“廩稍之供”對比;穿的方面,“缊袍敝衣”與“裘葛之遺”對比;在學習上,讀書方面,“行深山巨谷中”與“坐大廈之下誦詩書”對比;老師方面,“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未嘗稍降辭色”與“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對比;書本方面,“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與“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對比。

三、小結“以”字句:

1、以衾擁覆(介詞,“用”)

2、生以鄉人子謁余(憑借身份)

3、家貧無以致書以觀(連詞,表目的,“來”)

4、以中有足樂者(表原因,“因為”)

5、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介詞,“把”,“拿”)四、句子成分省略:

省略主語的原因:

1、文言文里,在不影響語意表達的情況下,往往省略某些句子成分,使語言更加簡潔精煉。本文作者自敘經歷,省去一些句子的主語,不會發生歧解,所以主語“余”一般省去。

2、文言文里,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不用作主語,凡是現代漢語需要用主語“他”“他們”的地方,在文言文里就只重復用名詞,或者省略主語。如:(先達)未嘗稍降辭色。(馬生)撰長書以為贄。與之論辯,(馬生)言和而色夷。(馬生)自謂少時用心于學甚勞。五、拓展延伸作者家貧嗜學,樂以忘憂,在老師面前畢恭畢敬,不敢出言,當代中學生應該如何看待這種學習態度和從師尊師方式?六、鞏固學習:完成配套練(當堂習作,未完成的作為家庭作業)教學反思:25、詩詞曲五首知識與能力:1、背誦課文,理解詩詞大意,積累經典名句。2、了解有關作者的文學常識及詩詞曲等詩歌的題材特點。3、理解詩歌意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學會鑒賞詩歌。過程與方法:朗讀法;獨立思考;合作探究教學重難點:1、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

2、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國古代詩歌在體裁上的特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從前人的刻苦好學和虛心求師的精神中受益。

安全教育:上體育課時,充分熱身。做高難度動作時,教師必須在身邊。不亂推亂搡,注意安全。課時安排:三課時教學準備:

1、布置學生探究古代詩歌的分類常識,詩、詞、曲的特點。

2、了解各位詩人的生平。

設計思路

本課教學,以誦讀為主。這五首詩詞曲,都是中國文學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背誦的篇目。因此,教學本課,首先應在熟讀的基礎上,落實背誦的要求。在讀、背的過程中,讓學生完成默寫的練習。通過默寫,使學生更熟練地識記這五首詩詞曲。基本上是按照\'讀--品--背\'的順序進行,精講多讀,以讀帶品。

品讀時,要求讀出作品的節奏韻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調,讀出詩人所表達的內在感情。如《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的無限辛酸、憤懣不平以及堅定信念和樂觀精神,《赤壁》中流露出的抑郁不平之氣,《過零丁洋》中的憂國之痛和愿死國難的滿懷豪情,《水調歌頭》中的纏綿悱惻與樂觀曠達,《山坡羊潼關懷古》中對國計民生的憂慮等。

第一課時教學要點:1、學習《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赤壁》2、了解作者,體會情感,體會意境。教學過程:《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一、導入這是一首贈詩,誰贈送給什么人?在怎樣的場合下贈送的?你能想象并復述一下當時的情景嗎?二、誦讀理解1、反復誦讀《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注意讀出節奏、感情。2、教師簡介作家作品這首詩選自《全唐詩》,作者劉禹錫(772~846),字夢得,洛陽(現河南省洛陽)人,唐代詩人。他曾參加王叔文領導的政治改革,失敗后,一再遭貶。唐敬宗寶歷二年(826),劉禹錫被罷去和州刺史,北歸京師,途經揚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寫了《醉贈劉二十八使君》,對劉長期遭受貶謫表示同情。劉禹錫寫了這首詩答謝他。酬,答詩。使君,是對刺史的稱呼。3、解讀詩歌通過課堂討論,師生共同研討詩歌,⑴首聯交待了什么“凄涼地”和“棄置身”表露出詩人怎樣的心情?⑵頷聯在表現手法上有什么特點?描寫了怎樣的現狀?表達什么樣的心情?⑶頸聯寫的是什么意思?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境界?⑷結合標題說說尾聯有什么用意?⑸從體裁上看,這是一首什么詩?從題目上看,這是一首什么詩?⑹詩中表現詩人堅定意志和樂觀精神的語句是哪一句?明確:⑴貶地之荒涼,貶時之漫長。痛苦而又孤寂。⑵用典。寫回鄉所見,人事俱非,今昔對比,恍如隔世。面對此景詩人百感交集,不勝感慨。⑶原意是表達對現實的憤懣:“沉舟”“病樹”自比遭貶;“千帆過”“萬木春”則比喻被貶后,新貴們仕途得意。但這兩句詩在客觀上飽含著新陳代謝的自然規律,充滿哲理,或可理解為詩人心胸豁達。⑷回應題目,答謝友人并與之共勉,表現詩人雖遭遇挫折而意志不衰,積極樂觀的思想境界。⑸抒情詩、贈答詩⑹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三、當堂背誦《赤壁》一、導入播放《三國演義》片頭曲,赤壁向來是英雄云集,風云際會之所。二、朗讀1、指名朗讀2、糾錯再讀3、全班齊讀三、思考探究1、《赤壁》開頭為什么從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寫起,這樣寫有何作用?2、全詩最精彩的是久為人們傳誦的末二句,這二句議論感慨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明確:1、要點提示:這一把折戟與古代戰爭有聯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對歷史的詠嘆。折戟沉沙而仍未銷蝕,又發歲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歷史上留下過蹤跡的人物、事件,常會被無情的時光銷蝕掉,也易從人們的記憶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機會被人記起。正由于發現了這把鐵戟,使詩人無法平靜,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認一番,發現原來是“前朝”──三國赤壁之戰時的遺物。從而為下文鋪墊。2、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詩人慨嘆歷史上英雄成名的機遇,是因為他自己生不逢時,有政治軍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還有一層意思:只要有機遇,相信自己總會有所作為,顯示出一種逼人的英氣。四、背誦:課堂抽背課后反思:第二課時教學要點:1、學習《過零丁洋》《水調歌頭》2、了解作者,體會情感,體會意境。教學過程:《過零丁洋》一、導入零丁本義孤獨、孑孓,做為失敗者的文天祥在過這零丁洋之時難免心情抑郁憤懣,但我們在他的詩歌中找不到落魄者的哀鳴,失意中的悲嘆,相反的我們看到的是,堅強者的斬釘截鐵的信念。二、朗讀1、男生、女生互讀互查缺漏2、教師范讀3、全班齊讀。三、合作探究(小組討論、交流,教師提問,互相補充,力求暢所欲言)1、這首七言律詩首聯寫了個人和國家的哪幾件大事?2、頷聯上下兩句有何聯系?都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3、頸聯中的“惶恐”“零丁”有雙層含義,請談談有哪兩層含義。4、尾聯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5、請同學們談談中國歷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明確:1、一是在他21歲時,因科舉走入仕途;二是在國家危急存亡的關頭,起兵勤王抗元。2、國家山河分裂,局勢危急,個人命運也動蕩不安,暗示國家命運和個人命運緊密相連。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3、一是兩個地名,另一層意思是寫出了形勢的險惡和境況的危苦。4、表明詩人舍身取義,以死明志的決心,充分體現了他的民族氣節。5、如蘇武、岳飛、鄧世昌、朱自清、聞一多等等。四、背誦五分鐘當堂成誦,抽查《水調歌頭》一、導入自古月宮的飄渺、美麗就引無數詩人折腰,蘇軾也在亦真亦幻中引身飛月。前人述評:“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我們一起來學這一首千古妙詞。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子。嘉佑進士。神宗時曾任祠部員外郎,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職,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貶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等,官至禮部尚書。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北還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時追謚文忠。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在政治上屬于舊黨,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蘇軾才情奔放,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詩、詞、文、書、畫、文藝理論均有獨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少數詩篇也能反映民間疾苦,指責統治者的奢侈驕縱。其詞于風格、體制上皆有創變,清雄曠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代很有影響。有《東坡樂府》。二、朗讀1、學生試讀2、老師示讀3、學生再朗讀4、課文注音:宮闕(què)綺戶(qǐ)嬋娟(chán)三、解題欣賞──詞的特點詞是一種抒情詩體,是配合音樂可以歌唱的樂府詩。它的嚴格的格律和在形式上的種種特點,都是由音樂的要求而規定的。詞和詩在形式上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幾點:1、每首詞都有一個調名。如《菩薩蠻》、《水調歌頭》、《沁園春》等,稱為詞調。詞調表明這首詞寫作時所依據的曲調樂譜,并不就是題目。各個詞調都是“調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并且各不相同。2、一首詞大都分為數片,以分兩片的為最多。一片即是音樂已經唱完了一遍。每首詞分成數片,就是由幾段音樂合成完整的一曲。3、押韻的位置各個詞調都有它一定的格式。詩基本上是偶句押韻的,詞的韻位則是依據曲度,即音樂上停頓決定的。每個詞調的音樂節奏不同,韻位也就不同。4、句式長短不一。詩也有長短句,但以五、七言為基本句式,近體詩還不允許有長短句。詞則大量地使用長短句,這是為了更能切合樂調的曲度。5、字聲配合嚴密。詞的字聲組織變化很多,有些詞調還須分辨四聲和陰陽。作詞要審音用字,以文字的聲調來配合樂譜的聲調,以求協律和好聽。四、獨立思考1、水調歌頭是詞牌名,什么是詞牌名?2、詞牌名和序言告訴了我們什么信息?主題?明確:1、詞牌名是同一類型或主題的詞的固定的名稱,它的作用是規定了一首詞的每句的字數平仄等。2、“中秋”“兼懷子由”告訴了做詞的時間和目的──團圓。五、品讀師生共同講讀1、上片:⑴上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⑵表現了作者怎樣的心態變化?⑶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明確:⑴敘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⑵蘇軾屢受打擊后在“出世”與“入世”之間徘徊和困惑心態──愿意在人間為國家出力⑶積極樂觀、希望有所作為的人生態度2、下片:⑴下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⑵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明確:⑴抒發對弟弟的懷念之情⑵人間有悲歡離合如同月亮有陰晴圓缺,自古以來沒有完美無缺的。對離人的同情撫慰,更是賦予哲理,表現詩人曠達的心胸和情懷。六、背誦課后反思:第三課時教學要點:1、學習《山坡羊?潼關懷古》2、了解作者,體會情感,體會意境。教學過程:《山坡羊?潼關懷古》一、導入這首曲是作者在就任陜西行臺中丞的旅途中所寫的。潼關自古兵家必爭,張養浩以銳利的眼光看穿這紛紜的歷史爭斗的本質,極大地體現了對勞動人民的同情。二、解題自讀賞析板塊,說說散曲的特點。散曲,元代稱為“樂府”或“今樂府”。散曲究竟興起于何時,由于缺乏文獻,已難以確考。但它產生于民間的俗謠俚曲則是無疑的。宋金之際,北方少數民族如契丹、女真、蒙古相繼入據中原,他們帶來的胡曲番樂與漢族地區原有的音樂相結合,孕育出一種新的樂曲。這樣,逐漸和音樂脫離并且只能適應原有樂曲的詞,在新的詩歌形式──散曲,便應運而生。散曲的體制主要有小令、套數以及介于兩者之間的帶過曲等幾種。散曲作為繼詩、詞之后出現的新詩體,有以下三方面特征:第一,靈活多變伸縮自如的句式。散曲的句式短的一兩個字,長的可達幾十字,伸縮變化極大。較好地解決了詩的字數整齊單調與樂的節奏、旋律繁復變化之間的矛盾。第二,以俗為尚和口語化、散文化的語言風格。散曲的語言以俗為美。使人一下子就沉浸到濃郁的生活氣息的氛圍之中。第三,明快顯豁自然酣暢的審美取向。與詩、詞大異其趣。散曲往往非但不“含蓄”其意,“蘊藉”其情,反而唯恐其意不顯,其情不暢,直待極情盡致酣暢淋漓而后止。從上述散曲的特點可見,比之傳統的抒情文學樣式詩、詞,散曲身上刻有較多的俗文學的印記。張養浩(1270~1329),字希孟,號云莊,濟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任監察御史,因批評時政而免官,復官至禮部尚書,又辭官隱居濟南云莊,天歷二年(1329年),征拜陜西行臺中丞,到官四月病卒。張養浩自幼好學,上自儒家經典,下至諸子百家,唐詩、宋詞、筆記小說,無所不讀,又詩賦、文章無所不能,尤長于散曲。他隱居濟南云莊8年期間,登華不注,游大明湖,覽龍洞,賞泉水,“寄傲山林,縱情詩酒”,創作了大量詩文散曲。其作品流傳下來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詩近400首,各類文近百篇。三、朗讀1、教師范讀2、學生自由散讀一次后齊讀四、合作探究(小組討論、交流,教師提問,互相補充,力求暢所欲言)1、這首曲劃分為幾個層次?2、作者取了兩個怎樣的意象?3、這首曲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結合后兩句來理解。)4、你認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試說明理由。明確:1、第一層:(前三句)寫潼關雄偉氣勢;第二層:(中四句)寫作者的所見所感;第三層:(后兩句)寫作者的歷史感慨;2、“如聚”的峰巒形容潼關在重重山巒的包圍之中;“如怒”的河水形容黃河之水洶涌澎湃。3、作者對災難頻繁,百姓受苦的深切同情和對統治者為著一己之私挑起兵禍的極大憤慨。4、自由解答五、作業:1、完成課后題2、完成配套練教后反思:期中考試總結教學目標:1、學生獨立改錯,找出理清容易失分的題型。2、互相對照,學會多角度思考,拓展思維。3、小組交流,成績好的學生談談解題方法。4、教師講解難題,明確今后答題中注意的事項。教學方法:獨立改錯;相互交流、討論;教師點撥課時安排:一課時安全教育:注意交友安全,不與社會閑雜人員來往,不結交品性不端的朋友。教學過程:獨立改錯教師巡回指導,學生自我總結小組討論、交流相互對照錯題,再次改錯。暢談答題技巧。提名好學生,談經驗。全班共同存在的問題教師明確難題與失分較多的題。閱讀理解失分較多,要多讀幾遍文章,認真審題,答題要具體、詳細。不能概括,說空話。作文:注意字面整潔;字體工整;格式正確;標點符號占一格;字數要合乎要求;結果嚴謹,不要老三段,段與段之間要聯系緊密;角度新穎,能寫出獨特體驗;寫完后檢查錯字、病句。教學反思:送東陽馬生序教學時間:2022年3月4日,第三周,星期五。教學目標:1、了解實詞“嗜、趨、俟、窮、被、臭、遺、餒、書”和虛詞“以”等,了解名詞用作狀語、名詞作動詞等詞類活用現象,了解賓語前置句、省略句、固定句等句式現象。2、理解文章的內容層次和正反對比的手法。3、學習作者刻苦求學、自勵奮進的精神。教學重點:文章的內容層次和作者刻苦求學、自大勵奮進的精神。教學難點:正反對比論證的手法。作業布置:完成課課練教學過程:

我國古代文化中刻苦求學的故事

囊螢映雪:囊螢,以囊盛螢。《晉書·東胤傳》:“(胤)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以照書,以認繼日焉。”《尚友錄》卷四:“孫康,晉京北人,性敏好學,家無油,于冬月嘗映雪讀書。”

懸梁刺股:《戰國策·秦策一》:“(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太平御覽》卷三百六址三引《漢書》:“孫花色品種字文寶,發學,晨夕不休。乃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梁,后為當時大儒。”

鑿壁偷光:又作穿壁引光。《西京雜記卷二》:“匡衡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畫荻教子:《宋史歐陽修傳》:“(修)四歲而孤。母鄭守節自誓,親誨之學。家貧,至以獲畫地學書。教讀新課:一、教讀1-2自然段1、掌握重點詞句(1)、余幼時即嗜學。嗜:喜歡。(2)、無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致:得到。假:借。(3)、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游:交往。趨:跑。(4)、俟其欣悅,則又請焉。俟:等到。(5)、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被:披。腰:腰戴。2、內容理解我求學時的有哪些不利因素,我是如何克服的,取得的效果如何?討論明確:(1)、致書之難。因為家中貧寒,沒有錢買書。解決的辦法是向藏書人家借,親自抄寫,并且從不超過約定的期限,艱守信用。在抄書過程中,天寒地凍,硯池中的水結成冰,手指都不能伸直,但我依然不敢懈怠。所以,因為我講信用,所以大家樂意把書借給我,我也因此有機會博覽群書。(2)、從師之勞。所居之處地名人碩師和他交往,學習中遇到的難題難以得到解答。解決的辦法是跑至百里外求師,且對待老師的態度是畢恭畢敬,對老師要察顏觀色,等到他休息好了,還要等到他怒氣消了,心平氣和了,才敢去請教。所以最終結果是“卒獲有所聞”。(3)、奔走之苦。奔走的路途遙遠,季節又是寒冬臘月,路又崎嶇不平,還有大風大雪,走到目的地后,手和腳被凍裂了而全然不知,四肢都凍僵了,要旅店的人用熱水溫棉襖覆蓋才能暖過來。(4)、生活之艱。比較點我同舍生吃

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日多食,有鮮肥滋味之享。穿余則緼袍敝衣處其間。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感受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二、教讀3-4自然段1、掌握重點詞句(1)、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2)、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甚稱其賢。(3)、余朝京師,生以鄉人子謁余。2、內容討論(1)、太學生和我年幼時的求學相比,有哪些優越之處?討論明確:比較點我太學生吃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廩稍之供穿余則緼袍敝衣處其間。歲有裘葛之遺住寓逆旅主人坐大廈之下誦詩書行行深山巨谷中無奔走之勞師未嘗稍降辭色未有問而不告書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結論:其業有不精者,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2)、本文最后一段表明了寫作原因及目的,寫作原因及目的是什么?討論明確:原因大約有兩點:一是馬生得到同輩的贊賞,是位“善學者”;二是同鄉之誼。目的是勉勵馬生更加刻苦學習。(3)勵志名言1、什么是路?就是從沒路的地方踐踏出來的,從只有荊棘的地方開辟出來的。——魯迅。1、

一個有決心的人終將找到他的路。——英國諺語。2、

苦難對于人生是一塊墊腳石對于能干的人是一筆財富,對于弱者是個萬丈深淵。——巴爾扎克。3、

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雪萊。4、

學不至于樂,不可謂之學。——司馬光。5、

涉淺水者得魚蝦,涉深水者得蛟龍。——格言。6、

駛出避風的港灣,才能真正認識大海。——日本諺語。7、

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韓愈。教后感:二十二

送東陽馬生序⑴

一、教學目的:

1.了解序和贈序的不同,了解省略主語的句式和一詞多義的用法;

2.學習運用對比手法表現中心的寫法;

3.引導學生從前人刻苦好學和虛心求師的事例中獲得教益,為祖國建設的偉業而發奮學習。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第一段具體敘述早年不畏困苦、勤奮學習的經過。

2.難點:對比手法說明“勤且艱”及主語省略的兩種情況。

三、教學時數:

課外自讀課文

兩課時

四、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解題:

這是作者寫給他的同鄉后生馬君則的一篇文章,節選自《宋學士文集》里的《朝京稿》。這是一篇“贈序”,它不同于一般印在書前評介作品或說明寫作目的的“序”。贈序是古代文體之一,有臨別贈言的性質。本文的重點是敘述自己的力學苦學的情況,以激勵對方努力學習為目的。“生”是對晚輩的稱呼,也有親密的意思。東陽馬生:東陽的馬君則。

作者簡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浦江人(浙江義烏縣一帶),明初著名文學家。生活在元末明初,曾被召為翰林院編修,他借口父母親年老,辭不就職,專心著述。明初朱元璋重用他,命為江南儒學提舉,替太子講經,并在自己左右顧問。主修《元史》,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朝廷的重要文書,大都由他參與撰寫,被稱為“國家文臣之首”年老辭官回鄉,不久因長孫宋慎列入胡惟庸黨,全家謫往茂州(四川茂汶),中途病死夔州(四川奉節)。生平著述很多,有《宋學士文集》75卷。他的散文成就尤高,立意精深,語言生動暢達。這篇課文是他散文中影響最大的一篇。

“宋濂、劉基、高啟”─明初詩文三大家。

第二課時

課文簡析:

一、嗜學、力學:

1.無書借書抄書──讀書┐

2.無師遠訪先達──求教├艱

3.求學過程艱苦──有得┘

二、善學、勤學:

師:辭色嚴厲,甚至叱咄

師生態度

對比

生:色愈恭,禮愈至

├勤

同舍生:衣飾華美,飲食鮮肥

生活情況

對比┘

作者:緼袍敝衣,日僅再食

昔日作者:借書抄書,奔走求師,生活艱辛,尊師力學

學習條件

對比

今日太學生:衣食豐足,學舍寬宏,有問必答,應有盡有

三、寫序目的──篇末點題,交代主旨。

小結:

一、本文的啟示:

這篇文章,作者自述少年時得書之難,求師之艱,刻苦攻讀,終于有所成就。通過今昔對比,勉勵馬生珍惜良時,刻苦力學,以期有成。作者的學習內容和學習目的當然和今天不同,但仍很有啟發。“業精于勤荒于嬉”,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是我們每一個學生的光榮任務,專心向學,讀書有得,胸中自有真樂。宋濂尊師重道,不畏艱苦,勤于學習、善于學習的精神是值得效法的。

二、立意深遠,結構謹嚴:

文章中心是“勸學”,通篇圍繞這一重點來寫,開頭提出“嗜學”,接著敘述“力學”,然后說太學生學習條件之優越,最后歸結到學生“善學”,脈胳分明,前后呼應,有力表現了激勵太學生學習的中心思想。

三、對比突出中心:

見課文分析

作業: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對我國古代文化的興趣。

2.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

3.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國古代詩歌在體裁上形式上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引入

詩歌是最高的語言藝術。詩歌常常用最精練的語言來展示世界的萬千氣象,形象而含蓄地抒發復雜的思想感情。今天我們要來學習的五首詩詞曲都是名家作品,這些作品通過精練的語言要表達怎樣的內涵呢?現在就請同學們和我一起走進詩歌優美的意境,來品味我國古代詩歌的藝術魅力吧!二、研習詩歌

(一)《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1.朗讀《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注意讀出節奏、感情。

2.作家作品簡介。

這首詩選自《全唐詩》,作者劉禹錫(772-846),字夢得,洛陽(現河南省洛陽)人,唐代詩人。他曾參加王叔文領導的政治改革,失敗后,一再遭貶。唐敬宗寶歷二年(826),劉禹錫被罷去和州刺史,北歸京師,途經揚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寫了《醉贈劉二十八使君》,對劉長期遭受貶謫表示同情。劉禹錫寫了這首詩答謝他。酬,答詩。使君,是對刺史的稱呼。

3.師生共同讀品詩句。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詩人在二十余年的貶謫生活中,多次遷徙邊遠地區,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連州、夔州、和州等邊遠地區。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聞笛賦\'指西晉向秀所作的《思舊賦》。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滿當時掌握政權的司馬氏集團而被殺。一次向秀經過亡友嵇康的舊居,聽見鄰人吹笛,不勝悲嘆,于是寫了《思舊賦》。意思為想起當年因政治改革失敗被殺被貶的朋友,不勝懷念。\'爛柯人\'指晉人王質。據《述異記》,王質人山砍柴,看見兩個童子下棋,便停下來觀看。等到棋局終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爛。回到村里,才知道已過了一百年。此處作者以王質自比,寫自己被貶離京雖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卻有隔世之感。這兩句活用典故抒發自己長期被貶的心境。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沉舟\'\'病樹\'為詩人自喻。這兩句針對白居易贈詩中\'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兩句而發。白詩的意思是您是個這么有才能的人長期被貶邊遠地區。寂寞地閑望山水風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職將由誰來承擔呢?而劉詩答的意思是雖然我一人被貶遠遷,但后繼者仍大有人在。何必為我一人可惜?顯示了詩人開朗的

胸懷。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今日在酒宴上聽到您(指自居易)詩歌《醉贈劉二十八使君》,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我喝著酒聽著歌不禁覺得精神振作。

本詩是劉禹錫回贈自居易的詩作,詩中曲折地表達了詩人遭受政敵打擊,長期遠貶異地的憤慨不平心境。其中\'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一聯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4.齊讀這首詩。

(二)《赤壁》。

1.指名朗讀《赤壁》。

2.思考探究:

(1)《赤壁》開頭為什么從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寫起,這樣寫有何作用?

要點提示:這一把折戟與古代戰爭有聯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對歷史的詠嘆。

這兩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為詩的引導,它本身也蘊含著強烈的意念活動。沙里沉埋著鐵戟,點出此地曾有過歷史風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銷蝕,又發歲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歷史上留下過蹤跡的人物、事件,常會被無情的時光銷蝕掉,也易從人們的記憶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機會被人記起。正由于發現了這把鐵戟,使詩人無法平靜,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認一番,發現原來是\'前朝\'--三國赤壁之戰時的遺物。從而為下文鋪墊。

(2)全詩最精彩的是久為人們傳誦的末二句,這二句議論感慨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7

要點提示: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詩人慨嘆歷史上英雄成名的機遇,是因為他自己生不逢時,有政治軍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還有一層意思:只要有機遇,相信自己總會有所作為,顯示出一種逼人的英氣。

3.齊讀背誦這首詩。

(三)《過零丁洋》。

1.指名朗讀《過零丁洋》。

2.四人一小組,思考探究:

(1)這首七言律詩首聯寫了個人和國家的哪幾件大事?

(2)頷聯上下兩句有何聯系?都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3)頸聯中的\'惶恐\'\'零丁\'有雙層含義,請談談有哪兩層含義。

(4)尾聯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5)請同學們談談中國歷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要點提示:

(1)一是在他21歲時,因科舉走人仕途;二是在國家危急存亡的關頭,起兵勤王抗元。

(2)國家山河分裂,局勢危急,個人命運也動蕩不安,暗示國家命運和個人命運緊密相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