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 《雨霖鈴》教案_第1頁
教學設計 《雨霖鈴》教案_第2頁
教學設計 《雨霖鈴》教案_第3頁
教學設計 《雨霖鈴》教案_第4頁
教學設計 《雨霖鈴》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雨霖鈴》教案教師:袁浩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

(1)以讀帶析,在朗讀中體味《雨霖鈴》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教學難點)(2)鑒賞意象和意境,掌握婉約派詞的風格特點。(教學難點)(3)深刻體會《雨霖鈴》的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藝術特色。(教學重點)2、能力目標:

通過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學生理解和鑒賞詞的能力。(教學重點)3、情感目標:引導學生以真情品讀作品,培養(yǎng)學習詩歌的興趣和文學素養(yǎng)。教學重難點:1、掌握《雨霖鈴》這首詞鑒賞的方法。(教學重點)

2、深入體會作者的離愁別恨及對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教學難點)教學方法:誦讀法、問答法、討論法、展示法教學過程:導語我們常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是啊,人生無常,聚散不定。我們的生活總是充滿了別離的痛苦。自古以來,分別都是痛苦的。(大屏幕顯示:)“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這是燕太子丹與荊柯之間的“壯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是高適與董大之間的“慰別”;“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是王維與孟浩然之間的“酒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是李白和孟浩然之間的“景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是李白和汪倫之間的“情別”;“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這是蘇軾與其亡妻之間的“夢別”。這些形形色色的分別,無不貫穿著一個主題:分別是痛苦的。真是“別”有滋味在心頭。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走進柳永的《雨霖鈴》,看他又是怎樣寫“別”的呢?(板書:雨霖鈴柳永)解題雨霖鈴,也寫作“雨淋鈴”.是詞牌名,原為唐坊曲名.相傳唐玄宗因安史之亂入蜀,路上發(fā)生兵變,楊貴妃死.當時陰雨連日,棧道中聞鈴聲,無比凄切,作《雨霖鈴》曲以寄托離恨。(那柳永又是何許人也?他為什么又要作《雨霖鈴》呢?那就要了解作者和創(chuàng)作背景。)(先來看一下作者簡介)三、作者簡介展示柳永的圖片柳永(987——1053),北宋詞人,原名三變,字耆卿,福建崇安人。本熱心功名事業(yè),但因仕途坎坷,生活窮困潦倒,處世方面抱著一種玩世不恭的態(tài)度.他在城市生活的時間很長,經常出入倡館酒樓間,與教坊樂工和妓女們交往,因而熟悉市民、歌妓的生活,并通曉樂律。他是北宋第一個專力寫詞的作家,由于他的生活環(huán)境及其他各個方面的條件,使他成為以描寫城市風貌見長的婉約派的代表詞人。(詞人為什么要作《雨霖鈴》呢?)創(chuàng)作背景詞人當時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壓抑,決定到外地去,但是一想到從此將不能和心愛的人在一起,失去了愛的慰藉,更覺痛苦萬狀,這首詞就是反映了他這種復雜的心情。(現(xiàn)在我們來聽一下名家朗讀,感受一下本詞的感情基調)聽錄音(好,就先聽到這里。)問:本次的感情基調是重要的?明確:凄涼、傷感、悲涼、憂傷、痛苦(這種感情基調抒發(fā)了離別的愁緒。詞人在上闕為我們描繪了秋天的一個傍晚,詞人和他心愛的人在長亭分別是依依不舍的情景;而下闕則為我們勾勒出詞人別后羈旅生活的情景。)(現(xiàn)在就讓我們一起來體會一下這種情感)六、正課(一)學習上闋(學生齊讀)1、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問:這一句的景物有哪些呢?明確:寒蟬、長亭、驟雨(板書)(1)、問:蟬在什么季節(jié)出現(xiàn)呢?明確:夏秋問:那“寒蟬”是在什么季節(jié)出現(xiàn)的?在這里交待了什么?明確:深秋(清冷的秋天)季節(jié)問:那“寒蟬”的叫聲是怎么樣的呢?明確:凄切(蟬發(fā)出的凄慘而低沉的聲音)在這清冷的秋天聽見蟬凄慘而低沉的聲音,渲染了秋季蕭瑟凄涼的氛圍。(2)、長亭:(看書下注釋)古代大道上每5里設一短亭,10里設一長亭,供行人休息,人們常在這里送別。問:“長亭”在這里交待了什么?明確:地點(長亭)事件(送別)問:那送別的時間呢?明確:晚(即黃昏)而黃昏給人的感覺是很悲涼的(送別的心情本來就是凄涼、痛苦的。在如此悲涼的黃昏下,懷著凄涼、痛苦的心情送別,把離別時這種悲涼的氣氛向前推進了一層)(3)、驟雨:大雨、急雨、陣雨問:那“驟雨”是怎樣的呢?明確:初歇(剛剛停歇的)問:“驟雨”在這里交待了什么?明確:天氣問:在蕭瑟凄涼的秋季,大雨剛剛停歇給人的感覺是怎樣的呢?明確:陰冷秋風蕭瑟,寒蟬凄切,晚暮時分,長亭送別,無情的大雨剛剛停歇,無處不凄涼,為離別營造了一個環(huán)境(板書:餞別景)。這一句表面上寫景,實際上寫情,景中融情,造成了一種出動離情別緒的氣氛,準確地將分別是凄涼的心情反映了出來,為全詞定下了凄涼傷感的調子。(在這種凄涼的氛圍下,這對情人又是怎樣做的呢?)2、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fā)。都門:京城門外(板書)問:在都門干什么呢?明確:帳飲(看書下注釋)設宴(板書:餞別宴)問:宴是為什么而設的呢?明確:離別問:那離別的原因是什么呢?(結合創(chuàng)作背景)明確:仕途失意問:當時由于仕途失意又面臨著和心愛的人分手,他的心情是怎么樣的?明確:無緒(看書下注釋)沒有心思,心情不好寫出了不忍別離而又不能不別的思緒留戀處,蘭舟催發(fā)問:(同學們想象一下:一對情人正在難分難舍之際,船家又陣陣的“催促”)詞人的內心的感受是這樣的?又說明了什么?明確:分別時詞人內心的痛苦(依依不舍),同時說明了現(xiàn)實的殘酷無情。此時把這種不忍別離但又不能不別的矛盾尖銳化。(面對著這種殘酷無情的現(xiàn)實,他們又是怎樣做的呢?)3、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問:這句一看是寫情還是寫景呢?從哪幾個詞看出來明確:寫情(板書:餞別情)淚眼、凝噎(板書)執(zhí)手:牽手(依依不舍之意)問:“執(zhí)手”、“擁別”、“吻別”、“話別”、或“揮手告別”甚至是“揮著手絹”都有“依依不舍”之意,為什么在這里用“執(zhí)手”呢?明確:因為當時的社會沒有那么的開放,所以不能用擁別”、“吻別”;那“話別”、“揮手告別”、“揮著手絹”呢?(提示:古人有句話:“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說明“執(zhí)手”這一動作怎么樣?詞人的性格?)說明“執(zhí)手”這一動作的大膽,也表現(xiàn)了詞人大膽率直的性格。凝噎:(看書下注釋)因為激動,嗓子被氣憋住,說不出話來(同學們想象一下:“一對情人,緊緊握著對方的手,淚眼相對,誰也說不出一句話來”是怎樣的情景呢?)明確:是“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是“此時無聲勝有聲”;是“相對無言,惟有淚兩行”:是“一切盡在不言中”的情景。這樣的情景讓人感受到離別時的哀婉纏綿、難舍難分的悲痛心情。竟:又,更;在這里突出強調了離人彼此悲痛、眷戀而又無可奈何的心情。此時把離人間這種不忍別離但又不能不別的心情推向了高潮。(那么詞人又將如何來抒發(fā)離別的愁緒呢?)4、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問:這句一看是寫情還是寫景呢?從哪幾個詞看出來明確:寫景(板書:餞別景)煙波、暮靄、楚天(板書)念:想到;它在這里作為一個領格,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表明想象的是別后的遠行。去去:(看書下注釋)往前走了又走,意思是“去了去了”,我們可以理解為“越走越遠”。想到越走越遠,又將引起詞人的愁緒呢?此時詞人那不忍別離但又不能不別的心情仍無法消除。這里的愁緒不僅僅是離別的愁緒,還有對未來、前途、命運的愁。(那我來看看下面是怎樣寫的呢?)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這句看似寫景,實則是寫情)那我們就來分析一下。煙波:水波渺茫展示千里煙波圖片(同學們想象一下:在浩渺無際的江面上粼粼的水波,給人的感覺是這樣的,也可以說它的特點)(綿長)問:(綿長)千里煙波與詞人的餓愁緒有什么聯(lián)系呢?明確:詞人心頭長時間難以排解的惆悵暮靄:(看書下注釋)傍晚的云氣(傍晚的云氣給人的感覺是灰蒙蒙的)沉沉:深沉展示暮靄沉沉圖片暮靄沉沉的特點:濃重楚天:(看書下注釋)泛指南方的天空闊:遼遠開闊展示楚天闊圖片楚天闊的特點:無邊無際“暮靄沉沉”為什么“楚天”會“闊”呢?我們接著來分析問:同學們想象一下:詞人看到傍晚云霧濃重,心情會怎么樣?明確:詞人看到傍晚云霧濃重,就象看見自己現(xiàn)在的心情一樣,如此的沉重壓抑。問:“楚天闊”是以無邊無際、空闊的天空為背景,讓詞人感覺到了什么?明確:孤獨問:楚天闊的特點是無邊無際,跟詞人的愁緒又有什么聯(lián)系呢?明確:這里的愁緒不僅僅是離別的愁緒,還有對未來、前途、命運的愁。感覺自己的愁緒很多就象楚天闊一樣無邊無際。此詞不是簡單的離情別意,而更多的滲透了作者的“前途黯淡,歸期渺茫,命運難測”的身世之感。(好,上闕我們就分析到這里。)回顧上闕,他主要寫了餞行十難分難舍的惜別場面,抒發(fā)了離愁別緒。真是“別”有滋味在心頭。那下闕又是怎樣寫“別”的呢?又抒發(fā)了怎樣的“別”情呢?(二)學習下闋(學生齊讀)1:“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課件)(1)詞的下闋換頭,寫的是景,還是情?寫情,詞人嘆息古往今來離情之可悲。(2)這兩句中有三個字點明了詞的主旨,是哪三個字呢?“傷離別”,點名了下闋在寫情。(課件演示)(3)“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一句,又推進一層,離情本就悲苦,再加清秋節(jié)的冷落凄涼,以“更那堪”襯托自己的離情比古人更深。(4)我們看“清秋節(jié)”一詞,照應上闋哪句?起首一句“寒蟬凄切”前后照應,再次點明離別時的凄清氛圍。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為明顯深刻。2:我們一起來看千古傳誦的名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課件)(1)請同學們想象一下這幅畫面,用自己的話來說說這句大意。今宵酒醒之后,我將身在何處呢?我的知心人也不會在我的身邊陪伴我了,陪伴我的只有岸邊的楊柳,耳畔清風,天邊殘月!(板書:別后情景)(2)這兩句是蟬聯(lián)上句而來,為千古吟唱,那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呢?詞中有畫,景中含情。看似寫景,實則字字傳情。(3)此畫面出現(xiàn)在特定時刻之后,是什么特定時刻呢?“酒醒”之后。古文人多用“酒”這個意象來寫愁。如:(課件顯示)醉不成歡慘將別----白居易舉杯消愁愁更愁----李白上闋已寫“帳飲無緒”而此處詞人卻借酒消愁,但酒醒之后,無非是更添愁滋味而已。(4)接下來詞人選取了最能觸動離愁的三個典型意象:楊柳,風,月。這也是古文人最常用的意象。如:(課件顯示)秦樓月,年年柳色,霸陵傷別。------李白《憶秦娥》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杜甫《登高》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杜牧《寄揚州判官》a:“楊柳”代表著什么呢?有什么特殊的含義?(課件演示)古人有折柳送行的習慣,自灞橋折柳的古故事產生后,楊柳和離別具有了必然的聯(lián)系。另外,“柳”與“留”諧音,折柳贈人有挽留之意。所以古代文人寫離別之情,往往要寫到楊柳,看似寫“楊柳岸”,實則寫別時情。b:“曉風”“殘月”又是怎樣的景象呢?這樣的景物描寫有什么作用呢?清秋的曉風是涼的,恰合別后心境的凄涼,殘月凄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詞人寓情于景,借景傳情,以風之涼,月之殘透露離別情緒及無止盡的愁緒。詞人運用“列錦”式修辭將“楊柳”“曉風”“殘月”組合成一幅意境和諧的凄美畫面。因此本句很難確定是重在寫景還是重在抒情,真正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被傳頌為千古絕唱,實至名歸,當之無愧!(5)整個畫面的基調如何?充滿了凄清的氣氛,沉重的離愁別緒完全凝聚在這畫面之中。3:“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1)“此去”二字,遙應上闋“念去去”,“經年”二字,進應“今宵”。因此這幾句是實寫還是虛寫?虛寫,寫別后的凄涼與孤苦。(2)詞人設想的“經年”是怎樣的景象呢?(課件演示)“良辰好景虛設”(3)同學們想一想:“良辰好景”為何是“虛設”?“千種風情”怎么會無處傾訴呢?離開了心愛的人,自然沒有心情去欣賞,這“良辰美景”不等于是虛設嗎?其實,不只是虛設,每遇“良辰好景”反而會引起對情人的思念,勾起無限的傷情。兩情分離,歡情難在,知音難覓,凄涼倍至。因此,“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4:小結:下闋是詞人設想離別后的情景。------思念苦(課件)七:總結(整體回顧,強調情與景的關系)我們再回頭看整首詞,全詞圍繞什么構思啊?(對,是傷離別)。詞人按照時間順序:別時,別前,別后,既寫了眼前的離情,又寫了未來的傷感。處處以景物襯托離情,景為情設。“一切景語皆情語”,真正達到了情景交融,虛實相濟。在情與景的交融中,演繹了一曲凄婉纏綿的離別之歌。整首詞給人感覺都是:哀婉,無奈,凄清。這是這首詞的特點,也是婉約詞共同的特點。八:拓展延伸(課件)《念奴嬌·赤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