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課程概論(第三章目標)_第1頁
幼兒園課程概論(第三章目標)_第2頁
幼兒園課程概論(第三章目標)_第3頁
幼兒園課程概論(第三章目標)_第4頁
幼兒園課程概論(第三章目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章幼兒園課程目標

節幼兒園課程目標的內涵與依據主要包括幼兒園課程目標的含義、基本取向和基本依據節幼兒園課程目標的體系主要介紹了幼兒園課程目標的層次,包括幼兒園課程目標、年齡階段目標、單元目標、具體教育活動目標2020/12/181第一節幼兒園課程目標的

內涵與依據一、幼兒園課程目標的內涵課程目標與教育目的、教育目標等概念有密切關系。(一)教育目的是指教育的的總體方向,體現的是普遍的、終極的教育價值追求。它往往以教育方針的形式貫徹落實。2020/12/182教育方針:是國家根據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要求,為實現教育目的所規定的教育工作總方向,是教育政策的總概括。包括教育指導思想、培養人才的規格及實現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徑。(為誰培養人,怎么培養人,培養怎樣的人)2020/12/183我國教育方針的變遷1949年12月

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新教育的目的“是為人民服務,首先為工農兵服務,為當前的革命斗爭與建設服務”,“教育必須為國家建設服務,學校必須為工農開門”。1951年3月

第一次全國中等教育會議提出:“普通中學的宗旨和培養目標是使青年一代在智育、德育、體育、美育各方面獲得全面發展,使之成為新民主主義社會自覺的積極的成員。”這是建國后首次提出智、德、體、美全面發展,使教育方針的表述比較簡明全面。2020/12/1841957年2月

毛澤東提出:“中國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這應該是首次有“教育方針”一詞的表述。1981年6月

中共中央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提出:“堅持德智體全面發展、又紅又專、知識分子與工人農民相結合、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2020/12/185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等各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將我黨的教育方針明確表述為:“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020/12/186(二)教育目標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它所體現的是不同性質的教育和不同階段教育的價值。1996年頒布的《幼兒園工作規程》:“實行保育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對幼兒實施體、智、德、美諸方面全面發展教育,促進其身心和諧發展”。2020/12/187“體、智、德、美”具體表現在:

(1)促進幼兒身體正常發育和機能的協調發展,增強體質,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衛生習慣和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2)發展幼兒運用感官和運用語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進對環境的認識,培養有益的興趣和求知的欲望,培養初步的動手能力,發展智力。(3)萌發幼兒愛家鄉、愛集體、愛勞動、愛科學的情感,培養誠實、自信、好問、友愛、勇敢、愛護公物、克服困難、講禮貌、守紀律等良好的品德行為和習慣,以及活潑、開朗的性格。(4)萌發幼兒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現美的情趣和能力。2020/12/188(三)課程目標是教育目標的下位概念,是根據教育目的和教育規律而提出的課程的具體價值和任務指標。教育目的具體化教育目標具體化課程目標2020/12/189健康1.適應幼兒園的生活,情緒穩定;2.生活、衛生習慣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3.有初步的安全和健康知識,知道關心和保護自己;4.喜歡參加體育活動。2020/12/1810科學1.有好奇心,能發現周圍環境中有趣的事情;2.喜歡觀察,樂于動手動腦、發現和解決問題;3.理解生活中的簡單數學關系,能用簡單的分類、比較、推理等探索事物;4.愿意與同伴共同探究,能用適應的方式表達各自的發現,并相互交流;5.喜愛動植物,親近大自然,關心周圍的生活環境。2020/12/1811社會1.喜歡參加游戲和各種有益的活動,活動中快樂,自信;2.樂意與人交往,禮貌、大方,對人友好;3.知道對錯,能按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行動;4.樂于接受任務,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5.愛父母、愛老師、愛同伴、愛家鄉、愛祖國。2020/12/1812語言1.喜歡與人談話、交流;2.注意傾聽并能理解對方的話;3.能清楚地說出自己想說的事;4.喜歡聽故事、看圖書。2020/12/1813藝術1.能初步感受環境、生活和藝術中的美;2.喜歡藝術活動,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感受與體驗;3.樂于與同伴一起娛樂、表演、創作。2020/12/1814幼兒園課程目標特點學科性、知識的系統性不明顯;整合性、一般發展性更突出。2020/12/1815二、幼兒園課程目標的基本取向根據美國課程論專家舒伯特的見解,我們把課程目標取向分為四種類型:(一)普遍性目標(P41)(二)行為目標(P42)(三)生成性目標(P42)(四)表現性目標(P44)2020/12/1816(一)普遍性目標是依據一定的哲學或倫理觀、意識形態、社會政治需要而引出的對課程進行原則性規范或總括性指導的目標。特點:普遍性、規范性、適用范圍廣《大學》、亞里斯多德、斯賓塞所表述的目標都屬普遍性目標。其不足:模糊、泛化,有一定的隨意性。2020/12/1817(二)行為目標是以具體的、可觀察與操作的行為來表述的課程目標。特點:具體、精確、可操作博比特、泰勒、布盧姆、梅杰等人的貢獻。不足:只見目標不見兒童;人的許多高級心理很難用行為來表現。2020/12/1818(三)生成性目標也稱形成性或展開性目標,是在教育情境中隨著教育過程的展開而自然生成的課程目標。特點:過程性。杜威、斯坦豪斯、羅杰斯等人的觀點。不足:帶有“理想主義”色彩,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實施難度大。2020/12/1819(四)表現性目標是美國艾斯納提出的。是指每個兒童在具體的教育情境中所產生的個性化表現,它追求兒童反應的多元化。特點:強調個性化,關注創造性的培養。不規定兒童在完成學習活動后應該獲得的行為,而是指向每一個兒童在教育情境中所產生的個性化表現。適合表述那些情感、態度類的目標。2020/12/1820三、制定幼兒園課程目標

的基本依據(一)對幼兒的研究原因:幼兒園課程是為支持、幫助、引導幼兒學習、促進其身心全面和諧發展而設置的,必須關注幼兒發展研究內容: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兒童的發展需要2020/12/1821(二)對當代社會生活的研究原因:幼兒園課程的基本職責之一是讓兒童為積極適應未來的社會作準備。必須研究社會對兒童成長的期望和社會生活的需求。研究內容:社會對兒童成長的期望和要求2020/12/1822(三)對學科知識的研究原因:幼兒園課程的一個重要職能是傳遞社會文化知識,知識可以幫助兒童更好地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自己。因此,知識是課程必不可缺的內容。研究內容:各學科領域的知識與幼兒身心發展有什么關系?各學科領域知識能促進幼兒哪些方面的發展?2020/12/1823四、幼兒園課程目標的

價值性遴選(一)從幼兒終身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審視目標(二)以幼兒心理及學習的特點為依據進行選擇2020/12/1824第二節幼兒園課程目標的體系與層次結構一、幼兒園課程目標的兩種體系(一)以學習內容為結構框架表述的幼兒園課程目標體系如我國的課程目標體系:健康、語言、科學、藝術、社會(二)以兒童發展為結構框架表述的課程目標如美國的課程目標體系:認知、社會與情感、語言、動作技能2020/12/1825二、幼兒園課程目標的結構

與層次(一)幼兒園課程目標結構(橫向分析)布盧姆把教育目標分為認知、情感、動作技能三大類。幼兒園課程目標可以從幼兒心理發展結構、課程內容、幼兒心理發展年齡水平三個方面,建立三維立體模型。(P52)2020/12/1826(二)幼兒園課程目標層次

(縱向分析)幼兒園課程總目標:課程領域目標。年齡階段目標:即學年目標,課程內容緯度與幼兒發展緯度。單元目標:可以以時間為單元,如學期計劃、月計劃、周計劃;可以以內容為單位,如主題。具體活動目標:微觀層面的目標,要求制定得非常具體。2020/12/1827四、幼兒園課程目標的表述(一)確定表述的角度1.從教師的角度表述指明教師應該做的工作或應該努力達到的教育效果;2.從幼兒的角度表述指明幼兒通過學習應該達到的發展。2020/12/1828(二)表述的性質目標按其性質一般可以分為行為目標和一般性目標。行為目標:指的是可以通過具體觀察或測量幼兒的行為來表示的對教育結果預期的目標。如,“說出……”、“指出……”

、“區分……”。

一般性目標:是一種比較寬泛的、非特定性的目標,它描述的是學習者(幼兒)學習后身心的一般變化。如“知道……”、“適應……”。2020/12/1829思考題1.名詞:課程目標、行為目標、生成性目標、表現性目標2.幼兒園課程目標的取向有哪些?3.制定幼兒園課程目標的基本依據有哪些?4.幼兒園課程目標體系有哪些?5.幼兒園課程目標的結構與層次如何?2020/12/1830練習1.教育目的與教育方針的關系內容與形式2020/12/183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教育方針2020/12/18321996年頒布的《幼兒園工作規程》:“實行保育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對幼兒實施體、智、德、美諸方面全面發展教育,促進其身心和諧發展”。教育目的(教育方針)同教育目標的關系?總體對部分;概括對具體;普遍對特殊教育目標2020/12/1833健康領域目標1.適應幼兒園的生活,情緒穩定;2.生活、衛生習慣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3.有初步的安全和健康知識,知道關心和保護自己;4.喜歡參加體育活動。課程目標(培養目標)同教育目標、教育方針的關系?教育目的具體化教育目標具體化課程目標課程目標2020/12/1834小班:中班:五個領域均有對應的目標大班:以小班語言為例:1.喜歡聽普通話并愿意學說普通話,逐漸發準易錯音。2.能認真安靜的聽別人講話。3.愿意和別人交談,能用簡短完整的語句表達自己的請求和愿望。學會禮貌用語。4.喜歡聽老師講述故事和朗誦兒歌,能初步理解作品的主要內容。能獨立地朗誦兒歌。5.喜歡閱讀,愛護圖書。養成正確的看書姿勢,學會按順序看圖書,逐頁翻閱,能看出畫面的主要變化,在成人的幫助下看懂圖書的內容。

學年目標(各年齡階段目標)2020/12/1835根據這一目標,教師可以設計如下活動:“高高興興上幼兒園”“我的幼兒園”“老師愛我我愛她”“小雞和小鴨碰在一起”“誰的隊伍最整齊”……小班上學期“社會領域”的目標:“熟悉幼兒園環境,能適應幼兒園集體生活”單元目標(學期目標)2020/12/1836舉例:“高高興興上幼兒園”目標:1.熟悉班上的老師和小朋友,知道老師的姓氏和一些小朋友的名字。2.學習禮貌用語:您早、您好、再見。3.激發幼兒高高興興上幼兒園的愿望。具體活動目標2020/12/1837幼兒園課程目標設計中的不同取向目標設計中不同的的價值觀就會表現出不同的目標取向。幼兒園課程目標取向主要有:普遍性目標行為目標生成性目標表現性目標2020/12/1838表現性目標強調的是個性化。指向的是培養兒童的創造性。因此,不預先規定幼兒的行為變化關注的是幼兒在復雜的教育活動中的個性化和創造性表現。追求幼兒表現得多元化,而不是同質化。舉例:活動“參觀海底世界”教師關注的是“討論海底世界有趣的事情”或“表達對海底世界的喜愛”等,而不是“幼兒能夠說出海底世界魚的種類”。2020/12/1839生成性目標舉例:在科學活動中,教師提出“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培養思維的靈活性”等目標。在社會活動中,“讓幼兒在活動中理解他人,學會合作”等目標。是在教育活動過程中生成的目標。關注的是活動的過程。生成性目標又稱作形成性目標、展開性目標。由于是在活動過程中產生的,因此它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不確定性。2020/12/1840行為目標是以兒童具體的、可被觀察的行為表述來設計目標。指向的是幼兒的行為變化;關注的是可以觀察到的行為結果。具有客觀性、可操作性。2020/12/1841三種目標取向之間的關系1.三種目標取向只是從某一特定的角度把握活動的目標,都有其存在的價值,三者之間互為補充和聯系,并不排斥。2.行為目標是基礎,但不是唯一。從行為目標——生成性目標——表現性目標,體現了對幼兒主體價值和個性培養的追求,彌補了單純強調行為目標缺失。2020/12/1842幼兒園教育活動行為目標的表述關于表述:重點應說明學習者行為或能力的變化。幼兒園教育活動行為目標表述的基本要素:

三個要素條件:說明這些行為在什么條件下產生的行為:通過活動幼兒能做什么、可以觀察標準:指出合格行為的最低標準2020/12/1843舉例:小班美術活動(繪畫):畫媽媽目標設定:通過觀察媽媽放大的照片學習畫媽媽的臉,能畫出臉的主要部位,如眼睛、鼻子、嘴巴等。分析:行為:能畫出媽媽的臉條件:通過觀察媽媽的照片標準:能畫出臉的主要部位2020/12/1844在教育活動目標的編寫中,行為的表述是最基本的成分。我們常常運用一些動詞來表達。在幼兒教師設定的目標中多見到“理解、掌握、欣賞、培養”等詞,甚至還在“理解”前加上“深刻”——深刻理解、充分掌握……一反映活動要求的提高。其實,這些詞的含義較廣,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理解,使得目標表述不清楚、不明確。所以,行為動詞的選擇和表達很重要。2020/12/1845編寫認知學習目標行為動詞列舉1.知識(對信息的回憶):列舉、說出…的名稱、復述、排列、背誦、回憶、選擇、描述、辨認、標明2.領會(用自己的語言解釋信息):分類、敘述、解釋、選擇、歸納、猜測、舉例說明、區別3.應用(將知識應用到新的情境):運用、計算、示范、說明、解釋、解答、改變4.分析(講知識分解,找出各部分之間的聯系):圖示、指出、創編、設計、提出、歸納、總結5.評價(根據一定的標準進行判斷):比較、評定、判斷、證明、說出…的價值2020/12/1846編寫情感學習目標行為動詞列舉1.接受和注意(愿意注意某事件或活動):聽講、知道、注意、接受、贊同、選擇2.反映(樂意以某種方式加入,以示作出反應):陳述、回答、列舉、遵守、完成、聽從、承認、參加、完成、解釋3.評價(對現象或行為作出價值判斷,標識接受):區別、判別、支持、評價、判斷、比較、下定義4.組織(講不同的價值標準組成一個體系,并確定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討論、確定5.價值或價值體系個別化(具有個別化的價值體系,以指導自己的行為):相信、拒絕、改變、判斷、解決2020/12/1847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