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貿易地理-美洲_第1頁
國際貿易地理-美洲_第2頁
國際貿易地理-美洲_第3頁
國際貿易地理-美洲_第4頁
國際貿易地理-美洲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北美洲概述一、瀕臨三大洋,兼跨寒、溫、熱三帶地理位置特征:經緯度位置:西半球北部,大部分處于西經度。大陸最南端約70N,最北約720N(島嶼最北可達840N)。經度位置?海陸位置:瀕臨哪三大洋?還有哪個洲瀕臨三大洋?與哪些洲相鄰?有哪些海、海灣、海峽和島嶼?范圍和海陸輪廓特征:范圍與政區:

北美洲面積僅次于亞洲和非洲,地域遼闊,由大陸部分、中美地峽和西印度群島、格陵島等組成。共有二十三個國家和格陵蘭、百慕大等十三個地區。二、地形特征看圖思考:1、北美洲哪部分的海拔在1000米以上?2、山脈大體呈什么走向?與海岸線走向的關系怎樣?地勢有什么特點?3、北美洲有什么主要的山脈、高原和平原,各分布在哪里?4、北美洲北部為什么多湖泊?歸納北美洲的地形特征?北美洲的地形特征:1、全洲地形明顯地分為三個南北縱列帶,即:西部的高原山系,中部的廣闊平原,東部的低緩高地。2、地勢東西兩側高、中間低(如槽狀)。3、全洲地形類型多,山地和高原面積較大。4、山脈走向與東西兩側海岸線平行,近于南北走向。5、北部廣大地區經歷過第四紀冰川的侵襲,多冰川地形。北美大陸上的眾多湖泊,多數系經冰川作用而成。與歐洲地形特征比較,有什么區別?三大地形區的概況怎樣?三大地形區組成地形特征形成原因西部高山區海岸山、落基山等平行山脈多山峰,山間有盆地高原兩大板塊相撞擠壓形成高大山系中部平原區北部多湖泊,南部密西西比河平原平坦密西西比平原由密西西比河沖積形成東部高原、山地區加拿大境內的拉布拉多高原、美國境內的阿巴拉契亞山較平坦高原山地古老,久經侵蝕而成。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群:1、密西西比河發源于美國北部,其西岸支流密蘇里河發源于落基山東麓。

河流縱貫大平原,向南注入____。全長___米,是世界上第四大河。尼羅河非洲66702870000

亞馬遜河南美64007050000

長江中國

63001800000

密西西比河北美60203270000

黃河中國

54647500002、五大湖的名稱、分布、特點和成因?尼亞加拉瀑布尼亞加拉瀑布的位置?五大湖——“北美大陸地中海”蘇必利爾湖,82410平方公里,世界最大淡水湖。密執安湖,美國最大淡水湖。為了處理芝加哥的污水,20世紀初人工改道,使它經芝加哥運河注入伊利諾伊河。休倫湖,湖中有島,島上有湖,印第安人認為系“精靈”藏身之地。伊利湖,是五大湖中最淺的湖泊。安大略湖。成因:湖盆主要由冰川刨蝕而成。第四紀冰期時,五大湖地區接近拉布拉多和基瓦丁大陸冰川中心,冰蓋厚2400m,侵蝕力極強,原有低洼谷地的軟弱巖層逐漸受到冰川的刨蝕,擴大而成為今日之湖盆;湖水由陸冰川后退時的冰水聚積于冰蝕洼地而成。

美國五大湖流域三、溫帶大陸性為主的氣候1、北美大陸的大部分地區處在哪兩條緯線之間,在五帶中屬于哪一帶?2、北緯400-600大陸西岸,與歐洲同樣處在西風帶,為什么溫帶海洋性氣候局限在沿海?3、冬季,強勁極地冷空氣為什么能長驅直下,達墨西哥灣?這對氣候有什么影響?4、北美洲有哪些氣候類型?氣候特征及地形對氣候的影響:1、氣候類型多種多樣。2、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3、寒潮和颶風影響較大。氣候特征:

北美氣候除了受緯度位置的影響,氣溫有北南之差以外,降水的分布和天氣變化受地形影響比較顯著。四、北美外來移民的大匯集1、當地原有的居民是印第安人和因紐特人,他們是在一萬多年以前由亞洲經過白令海峽過去的黃種人。2、加拿大和美國的居民,是世界上許多國家的移民及其后裔匯集而成的。其中歐洲各國移入的白人占80%以上。英、法的后裔人數較多,還有非洲、拉丁美洲、亞洲等一些國家的移民及其后裔。美國一、位置、自然條件和資源

1.領土美利堅合眾國(簡稱美國)位于北美洲南部。面積936.3萬平方公里,僅次于俄羅斯、加拿大和中國,居世界第四位。美國全國劃分為50個州和1個特區。本土有48個州,另外有2個“海外州”:一是北美大陸西北端的阿拉斯加;一是太平洋中的夏威夷;1個哥倫比亞特區——首都華盛頓所在地。還有很多海外領地:如西太平洋上的關島、北馬里亞納群島;中太平洋上的中途島、威克島;南太平洋上的美屬薩摩亞、賈維斯島;加勒比海地區的波多黎各、美屬維爾京群島等。2.位置北面大致以北緯49°線和五大湖與加拿大為鄰,西南鄰墨西哥,東南臨墨西哥灣,隔海與西印度群島相望,東濱大西洋,西臨太平洋。美國濱臨兩個大洋,遠離舊大陸,其南北兩面都同弱國為鄰。在現代交通與通訊條件下,遼闊的海洋不會阻礙它和舊大陸的聯系,但卻避免了舊大陸戰亂的干擾,為它提供了有利于資本主義發展的和平環境。兩次世界大戰中,美國不但沒有遭到戰爭的破壞,反而乘機發了戰爭橫財。2.位置北面大致以北緯49°線和五大湖與加拿大為鄰,西南鄰墨西哥,東南臨墨西哥灣,隔海與西印度群島相望,東濱大西洋,西臨太平洋。美國濱臨兩個大洋,遠離舊大陸,其南北兩面都同弱國為鄰。在現代交通與通訊條件下,遼闊的海洋不會阻礙它和舊大陸的聯系,但卻避免了舊大陸戰亂的干擾,為它提供了有利于資本主義發展的和平環境。兩次世界大戰中,美國不但沒有遭到戰爭的破壞,反而乘機發了戰爭橫財。3.自然條件評價地形:西部科迪勒拉山系,寬達1500多公里,約占美國本土面積1/3。是美國自然地理分界線,也構成東西交通的障礙,開發較晚。中部為中央大平原,從五大湖一直延伸到墨西哥灣,約占美國本土面積的1/2。,平原面積廣大,為農業和工業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如,美國本土面積約占世界陸地面積的1/20,而耕地卻占世界的1/10。東部阿巴拉契亞山地,南北延伸達2000多公里,山地有豐富的煤藏。水熱條件:緯度在北緯25°到49°之間,大部分屬溫帶和亞熱帶,雨量豐沛,雨熱同期。500毫米的年等降水量線大致與西經100°經線相一致,以東降水在500毫米以上,東南部超過1000毫米;以西在500毫米以下,高原內部則不足250毫米,但西北部沿海降水量又增至1000毫米以上。可見,大部分地區宜于農耕,利于栽培多種作物。但由于地形南北敞開,北方冷空氣可長驅南下;南方作物易受凍害。西部大面積的干旱農業區需要灌溉。落基山密西西比河阿巴拉契亞山水系:美國有龐大而完整的密西西比水系,并與加拿大共有圣勞倫斯河和五大湖。密西西比河縱貫大平原中部,它同五大湖有運河相溝通,并可通過圣勞倫斯河、伊利運河和哈得孫河通往大西洋,形成聯系全國主要地區的內陸水運網,為中西部地區的發展尤其是早期開發提供了廉價的運輸條件。眾多的河流蘊藏有豐富的水力資源,西部高原潛在水能尤為巨大。4.自然資源豐富:煤的總儲量達32500億噸,其中探明儲量達4400多億噸,煤的分布普遍,阿巴拉契亞山地煤的儲量大質量好。中央平原和落基山地的藏量大,但煤質較差。鐵礦總儲量達1097億噸,主要集中在蘇必利爾湖的西岸,以及阿巴拉契亞山地南部的伯明翰附近。目前,富鐵礦資源已日趨枯竭。美國的煤鐵資源不但豐富,而且又可同五大湖的廉價水運相結合。石油儲探明量36億噸,天然氣儲量4.8億立方米,為美國提供了巨大的現代能源。美國僅擁有世界已探明石油儲量的3%,但消費量卻占全球的28%。目前美國石油50%靠進口。2002年石油剩余可采儲量:沙特355.2億噸,加拿大246.6億噸,伊拉克154.1億噸,科威特128.8億噸,伊朗122.9億噸,委內瑞拉106.6億噸,俄羅斯82.2億噸,尼日利亞32.9億噸,美國30.7億噸,中國25.0億噸。森林面積45億畝,森林覆蓋率達32%,用材林蓄積量200多億立方米。美國擁有發展工農業生產所需要的豐富資源和有利的自然條件,這是其他西方發達國家無可以擬的,它使美國有可能主要依靠本國資源建立現代工農業。但一些礦藏開采過度,已處于枯竭狀態,在資源利用上又浪費嚴重,因此還要從國外進口不少的礦產,如錳、鋁礬土、鎢、鎳、鉻等,石油進口的比重更高。

二、歷史、民族與文化1.美國開疆拓土的歷史一般認為,美國歷史始于英國在北美建立第一個殖民據點的1607年。1783年,英國承認美國獨立時的邊界: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密西西比河以東,北起加拿大邊境,南至佛羅里達邊界,占現在美國本土面積的30%。從19世紀開始,美國走上了殖民擴張道路:直接掠奪、吞并印地安人的土地;通過戰爭和強行購買等手段兼并英、西、法等在北美的殖民地以及墨西哥的大片土地。海外擴張主要包括:阿拉斯加和夏威夷,于1959年正式成為美國的第49和第50個州。占領的其它海外領地:西太平洋上的關島、北馬里亞納群島;中太平洋上的中途島、威克島;南太平洋上的美屬薩摩亞、賈維斯島;加勒比海地區的波多黎各、美屬維爾京群島等。

美國領土擴張圖2.多元民族與文化美國作為在新大陸上建立起來的移民國家,種族、民族與文化方面日益呈現出多元特征。美國的三次移民高潮:第一次,18-19世紀。伴隨著罪惡的奴隸貿易,來自非洲的黑奴為美國帶來了大量的勞動人口。第二次,19世紀末葉-20世紀初,移民大部分來自東歐和南歐各國。第三次,20世紀80年代至今,與以前移民相比,在移民的來源方面有明顯不同——西裔、亞裔及其他移民的大批涌入(被稱為“新移民”)。在“新移民”之前,美國的文化就已經是多元的。人口構成種族構成:美國人口構成越來越多元化。土著居民印第安人——根據2003年調查局統計結果,今天生活在美國的印第安人有275萬,不到1%。歐裔白種人約占總人口的70%,黑人在3470萬到3640萬之間,占人口總數的12.4%左右,從2003年開始,拉美裔族群人口數超過了非洲裔美國人,以3900萬的總數成為美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族群,占全部人口總數的13.6%。亞裔人口1190萬,約3%。根據2003年的普查結果,在美華人有280萬,比2002年人口普查時多出43萬人。資料顯示,在280萬華人中,出生于美國、而祖先來自中國大陸、臺灣地區、香港特區的華人有159萬。另有82萬人是出生于中國大陸、臺灣地區、香港特區,到美國后入美國籍的。從2003年開始,拉美裔族群人口數超過了非洲裔美國人,以3900萬的總數成為美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族群。但白人聚居區的種族分隔現象根本沒有改變。研究人員發現,較之白種人,美國境內的黑人、西班牙裔和亞裔更能和諧的生活在同一地區內。根據調查,在一個普通的白人聚居區,白人和黑人比例分別為83%和7%;在一個典型的黑人聚居區,黑人占50%以上,而白人只有33%。但是,在一個亞裔聚居區,通常有19.3%的亞裔、58%的白人、9.7%的黑人和11.7%的西班牙裔;在一個西班牙裔聚居區,通常有42.1%的西班牙裔、40%的白人、13%的黑人和4.2%的亞裔。黑人、西班牙裔和亞裔的人口增長速度大大超過了白人,預計到2050年,美國白人人口將只占該國總人口的49.9%。在白人人口比例下降的同時,美國亞裔和西班牙裔人口將大幅上升。2000年白人的中位數年齡大約為40歲,亞裔為34歲,非裔為31歲,西語裔為27歲,而混合種族為20歲。三、經濟發展概況1、現代經濟發展特征: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土地面積和人口雖僅分別占世界的7%和5%,但卻提供了GDP的約1/4。2005年人均GDP37610$,居世界第四位。它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同時它有著高度發達的和大規模的農業,農產品不僅自給,而且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糧食)的出口國。交通運輸和對外貿易額也居世界首位。2005年世界競爭力排名中,美國在技術領域名列全球第一。信息業以及其它高技術產業成為經濟支柱,產業結構知識化——汽車和建筑業曾在美國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被稱為兩大支柱。但據美國最近發表的報告,信息產業已成為美國最大的產業,占美國GDP總值的8%以上;以信息技術為主的知識密集服務的出口,已相當于產品出口額的40%;微軟、英特爾等取代了通用汽車、福特和克萊斯勒三大汽車公司成為當今美國經濟的風向標;在過去5年里,信息技術產業為美國創造了1500萬個新就業機會,高新技術已成為美國雇傭職工最大的行業,其職工工資比全國私營企業平均工資高出73%;美國經濟增長的1/4以上歸功于信息技術;電腦和電訊業的增長速度是美國經濟增長速度最高的行業,大大超過了傳統上被認為美國主體經濟的汽車制造、建筑和化學工業等發展,成為美國經濟強勁發展的動力所在。2.經濟發展條件分析:首先,移民帶來當時最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英國移民帶來的是當時最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使得資本主義在“空地上”毫無阻礙地建立和發展起來。第二,有利的地理位置,優越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的自然資源。第三,工業化較晚,可以充分利用歐洲各國現代的技術成就和資金第四,資本主義農業發展的“美國式道路”。1862年,美國政府通過《宅地法》,規定每一居住5年的移民可無償領得土地160英畝。從1860到1880年間,個人無償領得的土地達6500萬英畝。美國政府還將大量土地無償贈予資本家,“到70年代之初,聯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劃出了21500萬英畝的土地歸鐵路集團支配,這個面積約等于現在法國、意大利和比利時國土面積的總和”。第五,兩次世界大戰中,大發戰爭橫財。第一次世界大戰使美國大發橫財。四年期間,美國制造業生產增長了32%,糧食產量激增,對外貿易躍居世界第一位,并由債務國變為債權國。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再次刺激了美國經濟的發展。由于戰時需求,出口劇增,美國工業在戰爭期間增加了一倍,壟斷資本家借戰爭之機又發了一次橫財。第六、雄厚的經濟性資源——教育資源與人才。美國獨立、建國二百多年來,始終重視教育,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歷屆總統都宣稱要成為“教育總統”,美國教育投資從1989年的3530億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6350億美元。由于政府、企業和社會都重視教育和培訓,實施全民、終身教育。美國特別重視引進和爭奪人才,并為他們從事創新提供良好的條件和環境。現在全球留學生和在海外研究人員約150萬集中在美國。二戰以來,美國的原子彈的研制成功,計算機的問世、應用和不斷更新,“阿波羅”登月計劃的實施等等,都是在移居美國的科學家的主導或參加下實現的。近幾年來獲得諾貝爾獎的大多數美國人是移居美國的科學家。

以人才最集中的加利福尼亞州為例,1999年有博士學位的科學家、工程師86780人,占全國總數的13.9%,居全國第一位。;1997年加州研究開發經費420億美元,占全國1/5;1998年加州得到的聯邦政府研究開發經費122.2億美元,占全國的17.34%;1999年加州申請專利18000多項,占全國的1/5。二、主要產業及其分布(一)美國產業結構變化特點(二)主要產業及其地域分布(一)美國產業結構變化特點1、產業進一步“軟化”

產品“軟化”,是指在國民經濟的三大產業服務業這一非物質(軟的)生產部門所占比重更大,而農業和工業等物質(硬的)生產部門所占比重進一步下降。此外,制造業正在非物質化,制造業與服務業之間的界線日益模糊。2、產業信息化

產業信息化表現在三方面:①在服務業中,信息技術設備投資日益增多。②服務業中,電信業、廣播電視業、其他電信服務業、電影業、法律事務所、保險公司、銀行業、證券和商品經紀、醫療照顧、投資咨詢公司、批發商、房地產商等信息密集型服務業的產值、就業人數和收入水平都早已超過傳統服務業。③無論是在工業還是服務業,電子商務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3、技術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4、以高新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二)主要產業及其地域分布1、高技術產業

根據聯合國和一些國家的分類,高技術主要包括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型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高技術產業對美國經濟增長起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1)航天航空業。幾乎完全集中在洛杉磯和西雅圖。其他還分布在得克薩斯州(最大中心是達拉斯和沃斯堡)和堪薩斯州(維奇托和堪薩斯城)等。洛杉磯西雅圖

(2)電子工業。近年來,美國高新技術的開發重點仍然是世界競爭最激烈的電子工業尤其是微電子工業。美國西海岸硅谷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子工業基地,此外,東海岸馬薩諸塞州的波士頓128號公路兩側的林地也布滿了高技術工業園,形成了一個以發展微型電腦為中心的高技術區,并使當地因傳統工業衰落而蕭條的經濟得以了復蘇。微軟公司總部美國硅谷微軟會議中心大樓

(3)生物技術產業。生物技術就其影響來說,是僅次于信息技術產業的高新技術產業,它將成為21世紀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它的發展使人們能夠從分子或原子水平上揭開生物構造和遺傳的秘密,這必將推動醫藥、農業、生命科學和環保業等的發展。(4)環保產業。近20年來,隨著美國政府和民間越來越重視可持續發展,以防止環境污染、改善生態環境、保護自然資源為目的的環保產業應運而生。2、汽車工業

汽車制造業是美國支柱產業之一。汽車制造業的分布特別集中在中西部區,主要是在以布拉羅、辛辛那提和珍妮斯維爾(在芝加哥的西北)為頂點的三角地形區。底特律是全國最大的汽車制造業中心。美國三大汽車公司(通用、福特和克萊斯勒)的總部都設在底特律。底特律3、鋼鐵工業

美國的鋼鐵業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對鋼鐵業進行了全面技術改造。美國鋼鐵業起死回生的秘訣在于:一是發揮大鋼鐵集團的優勢。二是小鋼廠依靠技術創新。美國的鋼鐵工業主要集中分布在中西部以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蘭、布法羅等為中心的大湖帶南部,以及大西洋沿岸消費區。隨著各地小鋼廠的紛紛涌現,在相當程度上改變了美國過去鋼鐵工業高度集中的狀況,分散趨勢進一步加強。

美國的工業芝加哥紐約休斯敦洛杉磯舊金山亞特蘭大華盛頓1.工業發展特點:工業結構變化迅速——20世紀20、30年代以前,美國工業以傳統的重工業為主,如鋼鐵、重型機械等等;之后,尤其是二戰期間,新興工業(如石油、石化工業、宇航、航天工業等)開始迅速發展,戰后,傳統工業越來越受到來自于日本、德國和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競爭,進而退出,新興工業成為工業支柱;與此同時,隨著新技術的突飛猛進,60年代以后,又經歷了由電子工業向生物、信息工業的工業結構升級,制造業服務化傾向顯著。值得關注的是,在美國“新經濟”發展過程中,盡管IT產業急速膨脹,美國依舊高度重視制造業的發展,傳統制造業通過與高新技術的融合和信息化改造也獲得快速發展和全面升級。如,電子系統現在占到一輛高級轎車總成本的70%、普通汽車的1/3。據美國商務部等的統計,在制造業對美國GDP的貢獻率中,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分別為21.5%和29%,超過了其他經濟部門;美國出口的產品中有72%是制造業產品。所以,制造業仍是美國經濟增長中最強勁的“發動機”。工業在地區分布上很不平衡戰前,美國的工業主要集中在“制造業帶”——西起密西西比河,東至大西洋沿岸,南起俄亥俄河和波托馬克河,北至密歇根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沿岸。這里面積只約占全國的8%,卻曾集中了美國1/2以上的制造業,至今是美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及戰后,在西部太平洋沿岸的加利福尼亞等州,一些與軍事有關的新興的工業部門,如造船、飛機、導彈、電子、汽車裝配等得到巨大發展。南部得克薩斯等州的產油區,已逐步發展成為重要的石油化工中心。70年代以來,經濟和人口出現南移現象。被稱為“陽光地帶”的南部和西部工業發展較快,其速度大大超過東北部地區。2.主要工業部門(1)能源工業石油生產——生產量2000年3.92億噸,2001年3.93億噸。石油總需求量(國內需求加出口)2000年達9.2億噸,2001年達9.79億噸,2002年達9.81億噸。進口石油(原油加成品)由2000年5.47億噸增加到2001年5.59億噸。進口石油占總需求量由2000年59.4%上升到2001年60.1%。美國從世界上25個以上國家進口原油。進口的原油和成品大多來自沙特阿拉伯、墨西哥、加拿大、委內瑞拉等國。2001年從沙特阿拉伯進口原油達8095萬噸,占總量16.8

%。從墨西哥進口原油6750萬噸(占14.6

%),從加拿大進口原油6480萬噸(占14.2%),從委內瑞拉進口原油6204萬噸(占12.3%),從尼日利亞進口原油4415萬噸(占9.6

%)。三大產區:墨西哥灣沿岸三州(得克薩斯、路易斯安那、俄克拉何馬);加利福尼亞州;阿拉斯加州。加工區:墨西哥灣沿岸、加利福尼亞州、東北部制造業帶。煤炭生產——美國是世界上煤炭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也是最主要的煤炭生產國和出口國。煤炭在美國能源結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00年在美國全部能源中,石油、天然氣占40%,煤炭占25%,水力7%,核能5%,其他23%(薪材、風力、太陽能等)。在全部電力供應中,55-57%是由燃煤機組提供的電力。煤炭產量的90%用于發電。由于煤炭價格低廉,每噸煤到電廠價格約為25美元,采掘成本僅為4-5美元,以煤發電每千瓦小時成本約合5美分,坑口電廠成本更低,為3-4美分,核電則為8美分。20世紀80年代末,特別是90年代后,美國煤礦采用高新技術,使煤炭產量大幅度增長,勞動生產率成倍提高,安全狀況大為改善,生產成本明顯降低。1998年煤炭產量達到10.23億t,1999年美國煤炭產量為11億短噸,2002年煤炭產量9.92億t,產量居世界第三位(前二位是中國、印度)。(2)鋼鐵工業——較為優越的資源條件:蘇必利爾湖西部沿岸蘊藏有豐富的鐵礦(目前富鐵礦已趨枯竭,現多開采含鐵22~35%的貧礦,但儲量巨大,以梅薩比鐵礦最著名),阿巴拉契亞山地有豐富的煉焦煤,只有錳礦需要從國外進口。

20世紀80年代,美國鋼鐵工業跌入低谷,行業多年凈虧損,1980-1988年累計虧損100億美元。鋼產量從1979年的1.26億噸減至1982年的0.66億噸。經過近20年的結構調整,逐步走出困境。1999年,鋼產量達1.07億噸,重新跨入世界鋼鐵強國行列。——主要分布中心:五大湖沿岸是最大產區,占1/2;大西洋沿岸為第二大產區。美國鋼鐵工業的區位重心經歷了一個從沿海——內陸——沿海的發展軌跡,對應的是一個從接近燃料地——原料地——消費區的變化過程。原因:燃料變化——木炭—焦煤;技術進步:每煉一噸鐵,由用4-5噸煤、1.7噸富鐵礦到用1.2噸煤、3噸貧鐵礦;大型運料船的使用和大規模裝卸技術的應用促進了鋼鐵工業區位的市場指向;廢鋼鐵在原料比重中的增加(占到了44%)。由于美國擁有豐富的廢鋼資源和電力資源,美國政府決定從90年代到21世紀初,把鋼鐵工業發展的重點放在技術領先的電爐鋼上。

(3)機械制造業汽車工業——美國汽車工業的產值占美國GDP的5%,是美國重要的制造業;汽車工業也帶動了美國相關的服務業,比如汽車貸款、天然氣、石油、汽車保險、維修和廣告業等,汽車及相關產業目前占了美國經濟的10個百分點。2000年產量:美國1280萬輛,日本約1014萬輛,德國約520萬輛,法國335萬輛,韓國311萬輛,西班牙303萬輛,加拿大235萬輛,中國208萬輛。2002年世界十大汽車生產國的排名依次為:美國(1227萬輛)、日本1025萬輛)、德國547萬輛)、法國(369萬輛)中國(325萬輛)、韓國、西班牙、加拿大、墨西哥和英國。2003年全球生產5800萬輛汽車,其中美國1175萬輛,而通用公司生產850萬輛,占美國72.3%,占世界汽車市場份額的15%。美國車的特點同美國人的體重成正比:體積大,耗油量大,因此在亞洲市場無法同日本和其他國家的汽車競爭。通用汽車公司總部有關負責人說,通用公司已注意到這個問題,目前在韓國和中國市場生產適合亞洲市場的汽車。分布:“汽車工業帶”——以底特律為中心,以布法羅、辛辛那提、珍尼斯維爾為聽點的三角形地區。占90%。底特律是美國的汽車之都,人口大約95萬,其中九成是黑人。同美國人聊天時,他們對底特律沒有好印象,因為這里經常發生騷亂。航天航空工業——太平洋沿岸地區占1/2以上,并且幾乎完全集中在洛杉磯和西雅圖。東北部飛機生產的比重雖不大,但卻是發動機、推進器和儀表等的集中產區。高新技術工業——包括計算機硬件和軟件的設計和制造業、光電纖維、光學儀器、生物工程工業等等。硅谷地區(SiliconValley)位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圣塔克拉拉縣(SantaClara)境內,從舊金山到圣荷塞(San.Jose)的一塊狹長地帶上,面積約1500平方英里,人口約200多萬(參見圖1)。硅谷GDP一般可占全美的3%。2000年,硅谷地區的GDP達到3000多億美元,相當于中國GDP的四分之一強。美國航天發射中心——休斯敦20世紀90年代,信息、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得美國經濟的發展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信息技術廣泛滲透于各領域的生產、經營和管理等過程。

世界上第一塊芯片、第一個硬盤驅動器、第一個鼠標、第一臺工作站、第一臺個人電腦、第一臺筆記本電腦----都在這里誕生。

這里是:美國乃至世界的電子工業中心美國的農業

(1)美國農業的新發展。美國是世界上頭號農業大國,盡管農業人口比重小,但平均一個農民能養活128個人。(2)美國農業與環境發展。過去一個世紀,農業電氣化、機械化、化肥化、和專業化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使美國農業產量大為提高,然而它卻給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問題。物種的多樣性、天然牧場、沼澤地、林地與原始森林、魚類和動物都在減少,另一方面水土流失、地下水的污染和害蟲的抗藥能力在加劇。農業發展同自然環境的協調產生了矛盾。1.農業生產特點(1)世界上規模最大、用現代最新科學技術裝備起來的高效率的大農業。農業生產總值、許多重要農產品產量以及農產品出口總量都占世界首位。農產品出口有時占到外匯總收入的20%,在改善美國的國際收支和外貿平衡中起了很大作用。農產品在世界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其農業生產規模大、農業現代化程度高、生產成本低。從經營規模來看,規模在4-200公頃的農場占74%,4公頃以下的占8%,200公頃以上的占18%。(2)以高度商業化的家庭農場為基礎,高度壟斷、高度商品化,集約化程度不斷提高。美國1826年制定了“宅地法”,奠定了家庭農場的基礎。生產和資本日趨集中,壟斷資本對農業的控制愈益加強。1997年,美國有農場191萬個,比1969年減少了80萬個,比1987年減少了20萬個。約占農場總數的1/10的大農場,生產了商品性農產品的60%以上。(3)農業生產高度專業化,包括明顯的分區專業化和個別農場專業化。專門農業生產地帶——專門化農場——一般一個農場只生產一種或幾種農產品,甚至只從事某種產品的某一個環節的工作,而其他生產環節則由別的企業去做。如杰瑞農場,1080公頃耕地只種大豆、玉米;史蒂夫農場的1600公頃地只種水稻。這樣不但可以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生產效率,而且可以保證產品質量,降低經營成本。思考:美國有哪些農業地域類型,具體分布在哪些地區?2.主要農業專門化地帶東北部和“新英格蘭”的牧草和乳牛帶,包括西弗吉尼亞以東的12個州,其氣候土壤特點適合青貯玉米和牧草的生長,加上消費市場集中,有利于奶牛業的發展;東北部玉米帶,主要是大湖區附近的8個州,以生產玉米為主,同時也是大豆、小麥的主要產區之一;大平原小麥帶,包括中部和北部地區的9個州,小麥占全國播種面積的70%;南部棉花帶,主要包括密西西比三角洲地區的5個州,集中了全國約三分之一的棉花農場,產量占全國的36%。;美國棉花重點分布區已移向西部,產量的70%集中在得克薩斯、新墨西哥、亞利桑那和加利福尼亞等四個州。太平洋沿岸綜合農業區,主要生產小麥、水果、干果等。這種區域性專業分工使各個地區能夠充分發揮各自比較優勢,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生產率。

美國的對外貿易一、外貿管理機構1、國會:立法、審核、預算、政治任命。權力機關,負責確定貿易管理的基本方向、基本內容和基本手段。2、行政機關的對外貿易管理(以總統為首的行政部門))(1)職能:執行法律,制定部分外貿政策等4方面。(2)幾個主要機構:至少20多個,主要有貿易代表辦公室和商務部

1)貿易代表辦公室:總統在貿易政策方面的顧問,負責對貿易政策和投資政策加以制定、實施、協調和促進。

分:貿易政策委員會(擁有決策權)、

貿易政策審查委員會

貿易政策工作委員會。

2)商務部:主要職能:4點。

3)海關總署。隸屬財政部。職能:

3、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是準司法性質的獨立的政府部門,職能:(1)對國際貿易問題進行調查,向國會和總統提出報告。(2)對許多國貿問題作出裁決(美日磨擦、美歐逆差等)。加拿大概況人口、城市自然資源發達的經濟加拿大概況地廣人稀的國家溫帶大陸性氣候加拿大應該以何種氣候為主?面積:997萬平方千米世界第二人口:3057萬人口密度:<3人/平方千米思考人口的分布氣候溫暖,農產豐富,適于人類居住。歐洲殖民主義者最早開發的地區,工業發達,城市集中。

鐵路和公路的興建和延伸

思考加拿大人口集中在南部狹長地帶的原因?

重要城市渥太華蒙特利爾多倫多溫哥華自然資源森林資源礦產資源水能資源漁業資源發達的工農業思考加拿大的經濟發展與其自然資源有何關系?

經濟的特點建立在本國資源基礎上的工農業經濟對美國的依賴性較強?

森林資源木材、造紙業?

礦產資源?

水能資源?

草場、土地資源?

漁業資源引進外國資本和技術采礦業、制造業乳畜業、小麥水產品加工汽車、電子森林資源加拿大森林資源豐富,總面積361萬平方千米,相當于世界森林面積的9%,人均約12.4公頃。森林覆蓋率為36%。林木蓄積量約230億立方米,是我國人均林木蓄積量的100倍。楓葉之邦加拿大是盛產楓樹的國家,楓葉圖案在加拿大隨處可見,許多商品、書刊、旅游紀念品上都有楓葉圖案,在加拿大人家里作客,熱情的主人常常拿出楓糖和楓醬招待客人。礦產資源世界第三大礦產國加拿大主要礦產居世界位次礦產鋅鈾鈦鎳鉀鹽石棉位次111222礦產天然氣金銅鐵銀石油位次334558水能資源小資料:

加拿大水資源豐富,徑流量居世界第三位,水能蘊藏量居世界第五位,世界前20位大型水電站中加拿大占了3個,目前全國電力的70%來自于水電,人均發電量居世界首位。渥太華多倫多多倫多的中國城溫哥華蒙特利爾奧林匹克體育館蒙特利爾大賭場夜景紐芬蘭漁場紐芬蘭是世界著名的大漁場之一,由北南下的拉布拉多寒流,與沿北美東側北上的北大西洋暖流在此匯合,漁業資源豐富。盛產鱈魚、龍蝦等水產品。BRAZIL走進巴西關注種族文化探討熱帶雨林1、巴西的位置東臨大西洋,西、北部有十個鄰國。大部份國土位于赤道和南回歸線之間,是熱帶國家。2、印第安人和神奇的瑪雅文化3、巴西的種族:(1)巴西人口以

人和

人為主。(2)從卞卡一家看,早期各人種之間少

偏見,普遍通婚,形成有大量

人的社會,共同創造拉丁美洲文化。白種黑白混血種種族混血種4、巴西的自然環境。地形:

平原和

高原。氣候:熱帶

氣候和熱帶

氣候。河流:水量最大的

河。

亞馬孫巴西亞馬孫雨林草原(1)、熱帶雨林分布在哪里?(2)、它對全球氣候有什么作用?(3)、為什么稱它是“地球之肺”?(4)、熱帶雨林區為什么被稱為世界的資源寶庫?(5)、此外,熱帶雨林對土壤、水源還能起什么作用呢?5、熱帶雨林的分布及作用為全球提供新鮮空氣。提供良好的生境,維護生物的多樣性。保護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涵養水源,保護淡水資源。調節全球氣候。提供木材亞馬孫熱帶雨林的作用墾荒者砍倒樹木,然后燒毀。在燒荒的土地上,播種農作物。幾年后,作物耗盡土壤中的養分。墾荒者遷移到新的林地上,再砍樹開荒。熱帶雨林地區原始的遷移農業6.分析熱帶雨林被破壞的原因?7.熱帶雨林被破壞后能給人類帶來哪些影響?受雇于外國公司的伐木者興建公路礦山和農牧場主人發展采礦業、農牧場墾荒的貧苦農民開荒種地森林受破壞,水土流失嚴重;珍貴野生動物遭劫;全球生態環境受嚴重威脅;全球氣候惡化等。辯論題“關于巴西熱帶雨林的開發和保護”辯論題正方的觀點為:保護熱帶雨林,停止一切開發活動。反方的觀點為:為了經濟的發展,必須開發熱帶雨林。為了實現巴西熱帶雨林的可持續發展,大家能否幫助巴西政府想出什么好點子嗎?

巴西二戰前的經濟特點殖民初期,巴西主要出口的木材—“巴西木”。16世紀中期后,開辟種植園,種甘蔗,制糖業。17世紀末,發現黃金和金剛石,掀起“采金熱”。19世紀初,大量種植咖啡,是世界上的“咖啡王國”單一生產農礦產品,現代工業不發達,為單一商品經濟。熱帶經濟作物:咖啡、甘蔗、可可、橡膠等和香蕉、柑桔等水果。東南沿海平原和巴西高原東南部。地勢較低,水熱條件好,開發歷史久,交通便利。礦產資源:鐵礦、錳礦、金;少石油、煤炭。豐富的水力資源:巴拉那河上的伊泰普水電站。豐富的森林資源和草原資源。鋼鐵、汽車、造船、飛機制造等工業。東南部的圣保羅、里約熱內盧地區。鄰近鐵礦和海上交通便利,人口稠密。經過建設,巴西已成為擁有完整國民經濟體系的發展中的工農業大國。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而且大城市十分集中。同時城市人口占3/4,城市化程度高。7、說說圣保羅的城市地位,城市發展過程及出現哪些城市問題?里約熱內盧8、說說巴西利亞在城市規劃建設中,如何注意環境保護和交通道路安排?阿根廷TheRepublicofArgentina國名:阿根廷共和國面積:278萬平方千米人口:3660萬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Aires阿根廷地圖阿根廷國名由來

西班牙語中,阿根廷與拉普拉塔兩詞意義相同,均為“白銀”。1527年,西班牙探險家塞瓦斯蒂安·卡沃托率領一支遠征隊到達南美大陸后,從一個寬闊的河口溯流而上,深入到內地。探險家們發現當地印第安人佩帶著很多銀制的飾物,以為當地盛產白銀,便將這條河命名為拉普拉塔河,把這一地區稱為拉普拉塔區。西班牙殖民統治者后來又將拉普拉塔區改為省。1916年7月9日,拉普拉塔省宣布獨立,并將國名正式定為阿根廷。阿根廷一詞源于拉丁文,不僅是指具體意義上的白銀,同時寓意“貨幣”、“財富”。這塊廣袤的土地上雖不產白銀,但有著肥沃的土壤,豐茂的草原,良好的氣候,這使阿根廷成了“世界的糧倉和肉庫”,財富滾滾而來。因此,把這個國家稱之為“阿根廷”,真是再恰如其分不過了。國徽

為橢圓形。橢圓面上藍下白,為國旗色,上端有一輪“五月的太陽”,寓意同國旗。橢圓形中有兩只緊握著的手,象征團結;手中握有“自由之竿”,象征權利、法令、尊嚴和主權;竿頂為紅色的“自由之帽”。橢圓形圖案由綠色的月桂樹葉環繞,綠色象征忠誠和友誼,月桂樹葉象征勝利和光榮。國旗

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約為5:3。自上而下由淺藍、白、淺藍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組成,白色長方形中間是一輪“五月的太陽”。太陽本體酷似一張人臉,是阿根廷發行的第一枚硬幣的圖案,沿太陽本體圓周等距離分布著32根彎直相間的光芒線。淺藍色象征正義,白色象征信念、純潔、正直和高尚;“五月的太陽”象征自由和黎明。

自然地理

面積278萬平方公里,為拉美第二大國,僅次于巴西。位于南美洲東南部、東瀕大西洋,南與南極洲隔海相望,西同智利接壤,北界玻利維亞、巴拉圭,東北部與巴西和烏拉圭為鄰。地勢由西向東逐漸低平。西部是以脈綿延起伏、巍峨壯麗安第斯山為主體的山地,約占全國面積的30%;東部和中部的潘帕斯草原是著名的農牧區;北部主要是格蘭查科平原,多沼澤、森林;南部是巴塔哥尼亞高原。主要山脈有奧霍斯·德薩拉多山、梅希卡納山,海拔6964米的阿空加瓜山,為南美洲萬峰之冠。巴拉那河全長4700公里,為南美第二大河。主要湖泊有奇基塔湖、阿根廷湖和別德馬湖。北部屬熱帶氣候,中部屬亞熱帶氣候,南部為溫帶氣候。著名的烏馬瓦卡峽谷,曾是古老的印加文化傳到阿根廷的通道,被稱為“印加之路”。阿根廷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石油、天然氣、煤炭、鐵和銀等。

阿根廷幅員遼闊,土地肥沃,農牧業發展條件比較理想,是農牧業比較發達的國家之一,生產及出口均居世界前列。阿根廷是世界主要谷物生產國和出口國之一。全國約有耕地3000公頃,以種植小麥,玉米,大豆,向日葵,亞麻為主。阿根廷畜牧業比較發達,天然牧場和人工牧場約占全國總面積的55%。畜牧業總值占農業總產值40%。全國牲畜80%集中在潘泊斯大草原。阿根廷也是世界上主要羊毛出口國。

農業概況工業概況

阿根廷是拉美工業技術水平較高的國家之一。工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三分之一。主要有石油,鋼鐵,水泥,化工,紡織,汽車制造和食品加工等。核工業發展水平居拉美前列,現擁有三座核電站,能獨立生產濃縮鈾。鋼產量居拉美第三位。機器制造業有相當水平。食品加工業較先進,主要有肉類加工,乳制品,糧食加工和釀酒等。

經濟

阿根廷物產富饒,氣候適宜,土地肥沃,是綜合國力較強的拉美國家。工業門類較齊全,主要有鋼鐵、電力、汽車、石油、化工、紡織、機械、食品等。工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3。核工業發展水平居拉美前列,現擁有3座核電站。鋼產量居拉美前列。機器制造業具有相當水平,其生產的飛機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