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爾斯泰-茨威格-ppt_第1頁
列夫托爾斯泰-茨威格-ppt_第2頁
列夫托爾斯泰-茨威格-ppt_第3頁
列夫托爾斯泰-茨威格-ppt_第4頁
列夫托爾斯泰-茨威格-ppt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天才的十分之一是靈感,十分之九是血汗。列夫·托爾斯泰 [俄國]

他出身于一個貴族家庭,自幼接受嚴格的貴族教育。

從50年代開始創作。60年代創作進入顛峰,創作了史詩性的長篇巨著《戰爭與和平》。70年代創作了長篇小說《安娜·卡列尼娜》1899年完成的長篇小說《復活》,可以說是作家一生思想和藝術探索的總結。

他不僅是19世紀俄國最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也是世界文學史上影響最大的作家之一。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簡介

托爾斯泰晚年力求過簡樸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從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個小站,享年82歲,一代文學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

斯蒂芬·茨威格他的寫作成就以小說和人物傳記見著。代表作有小說《最初的經歷》、《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等;傳記《三位大師》、《羅曼·羅蘭》等。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奧地利著名小說家、傳記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猶太家庭。讀準字音理解詞義

黝黑滯留禁錮

軒昂犀利侏儒酒肆

尷尬

熾熱一綹粗糙失調

穹頂锃亮盎然黯然正襟危坐頷首低眉廣袤無垠yǒuzhìgùxuānxīzhūrúsìgāngàchìliǔcāotiáoqióngzèngàngànjīnhànmàoyín器宇:禁錮:軒昂:氣概、風度束縛、限制形容精神飽滿,氣度不凡由“表”及“里”,課文明顯地分為前后兩部分,怎樣分呢?一,(1-5自然段)托爾斯泰外貌的平庸丑陋——外表。二,(6-9自然段)透過托爾斯泰非同尋常的眼睛表現其深邃的精神世界——精神。第一部分5個自然段各寫什么?l.寫托爾斯泰的須發的特點。2.他的面部輪廓、結構。3.他的面容、表情。4.他是俄國普通大眾的一員。5.他的外貌會令拜訪者感到失望。第二部分4個自然段各寫什么?6.托爾斯泰犀利的目光。7.他眼睛里蘊藏的豐富的感情。8.他眼睛的威力。9.贊美他犀利的眼光,揭示他人生的“不幸”。總印象:(失調、崎嶇、平庸,甚至粗鄙)。眼睛:(犀利)的目光,(穿透心靈)的審 視,透出一股才氣。天才沒有(任何特殊的長相),而是(一般人的總體現)。抑揚肖像描寫的技法整體感知夸張——在描寫人或事物時,故意言過其實,盡量作 擴大或縮小的描述。比喻、夸張目光:像槍彈穿透了偽裝的甲胄,它像金剛刀切開了玻璃。眉毛:寬約一指的眉毛像糾纏不清的樹根,朝上倒豎。須發:一綹綹灰白的鬈發像泡沫一樣堆在額頭上,不管從哪個 角度看,你都能見到熱帶森林般茂密的須發。 他那天父般的猶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皮膚:皮膚藏污納垢,缺少光澤,就像用枝條扎成的村舍外墻 那樣粗糙。鼻子:一只寬寬的、兩孔朝天的獅子鼻,仿佛被人一拳打塌了 的樣子。修辭效果:形象鮮明,特征突出, 喻意深刻,韻味無窮。描寫內容面部突出的特征:輪廓、結構:面容表情:長相:身材眼睛多毛的臉龐、濃密的胡髭丑陋可憎普通(面相、穿戴、職業)矮小敦實、侏儒犀利的目光豐富的感情眼睛的威力描寫手法抑揚一.課文前半部分寫托耳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但聯系全文看,讀者仍然能感受到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處。這是為什么?前半部分的描寫對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前半部分描寫托爾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既是對他外貌作真實的刻畫,也是為了說明他是俄國人民大眾的普通一員。

聯系全文看,寫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來反襯他靈魂的高貴,反襯他眼睛的精美。

同時也在字里行間滲透著作者對他的崇敬、贊美之情。二、1.從修辭手法上看是夸張,但它恰恰很好地道出了托爾斯泰那種能把萬事萬物盡收眼底的觀察力。2.他的文學創作是對社會生活、人間世態的觀察研究,展示了時代的本質和要求。3.他對現實的批判是深刻準確的。他的筆鋒幾乎指向社會的各個方面,他的作品引起了沙皇的恐慌,曾經企圖將他監禁或流放,但懾于他的聲望和社會輿論而中止。

具有這種犀利目光,能夠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個世界及其知識財富;作為一個始終具有善于觀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質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樣東西,那就是屬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他究竟

幸福的還是不幸的?19世俄國最偉大的作家。出生于貴族家庭。1847年退學回故鄉在自己領地上作改革農奴制的嘗試。1851~1854年在高加索軍隊中服役并開始寫作。五、六十年代托爾斯泰看到資本主義社會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滅社會罪惡的途徑

1863~1869年托爾斯泰創作了長篇歷史小說《戰爭與和平》,這是其創作歷程中的第一個里程碑。小說結構宏大,人物眾多,典型形象鮮活飽滿,是一部具有史詩和編年史特色的鴻篇巨制。1873~1877年他經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說藝術已達爐火純青。托爾斯泰晚年力求過簡樸的平民生活,從90年代中期開始,托爾斯泰增強了對社會現實的批判態度,對自己宣傳的博愛而不抗惡的思想也常常感到懷疑。1889~1899年創作的長篇小說《復活》是他長期思想、藝術探索的總結,也是對俄國社會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為世界文學不朽名著之一。沙皇政府早就因他的《論饑荒》一文而企圖將他監禁或流放,但攝于他的聲望和社會輿論而中止。1904年寫信給日皇和沙皇反對日俄戰爭。1910年10月決意放棄財產,從家中獨自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個小站,享年82歲,一代文學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返回作家背景資料:

托爾斯泰退役后,到歐洲游歷,這讓他看透了資產階級紳士的自私冷酷和虛偽,激起他很大的憤慨。由此也增強了他對俄國社會落后的清醒認識。他同情農民,厭惡農奴制,因此招致農奴主的歧視。反對沙俄暴政,強烈反對土地私有制,同情革命者,因此引起沙俄政府的不滿,并企圖將他監禁和流放。他厭棄自己及周圍的貴族生活,不時地從事體力勞動,廣泛參加社會活動,深入了解城市貧民的生活,增強了他對社會現實的批判態度。他希望放棄私有財產和貴族特權,因而和她的夫人意見沖突,家庭關系緊張,后來秘密離家出走,途中感冒,在車站病世,遵照他的遺言,遺體安葬在森林中,墳上沒有豎立墓碑和十字架,茨威格稱之為“世界最美麗的墳墓”。托爾斯泰

19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托爾斯泰完成了世界觀的轉變。70年代末,俄國社會的階級斗爭日趨劇烈。1861年改革以后的農民,本來就遭到了一連串的掠奪,瀕于破產,現在又遇上了連年歉收,許多人死于饑饉和瘟疫。這迫使農民不得不奮起抗爭,再一次形成革命形勢,引起了托翁的關注。于是他加緊社會活動,遍訪教堂、修道院;調查貧民區等。這一切加深了他對專制制度和剝削階級罪惡的認識,促進他的世界觀劇變,并給予他的創作以深刻的影響。

托爾斯泰到晚年一直致力于“貧民化”:持齋吃素,從事體力勞動,耕地,挑水澆菜;并希望放棄私有財產和貴族特權,因而和他的夫人意見沖突,家庭關系變得緊張起來。后來他秘密離家出走,途中感冒,病逝在阿斯塔波沃火車站。他逝世以后,遵照他的遺囑,遺體安葬在一個小森林中,沒有墓碑,沒有十字架,茨威格稱之為“世間最美麗的墳墓”。

具有這種犀利目光,能夠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個世界及其知識財富;作為一個始終具有善于觀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質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樣東西,那就是屬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他究竟

幸福的還是不幸的?

“能夠看清真相的人”常常是痛苦的,這是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將是雙倍的。托爾斯泰正是這樣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惡、虛偽和苦難,也看清了造成人間種種罪惡的原因,并努力去改變它,但總是事與愿違,這才是他自己最大的痛苦與不幸。但他把寶貴的精神財富留給后人,他又是偉大而幸福的。“幸福”與“不幸”墓志銘

------人生最后的休止符盧梭:“睡在這里的是一個熱愛自然和真理的人。”馬克-吐溫:“他觀察著世態的變化,但講述的卻是人間的真理。”貝多芬:“他總是以他自己的一顆人類的善心對待所有的人大文豪蕭伯納的墓志銘:“我早就知道無論我活多久,這種事情還是一定會發生。”大作家海明威的墓志銘:“恕我不起來了!”16世紀德國數學家魯道夫花了畢生的精力,把圓周率計算到小數后35位,是當時世界上最精確的圓周率數值。在他的墓碑上就刻著:“π=3.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327950288”。他是最清醒的現實主義的天才藝術家。

——列寧

他是十九世紀俄國的巨人。

——魯迅他是空前絕后的藝術大師。

——陀思妥耶夫斯基

有些作家,無須別人的評論,只要你接觸到他的著作,你馬上可以感到他不同凡響,超越眾人,你會忘記他的國籍,他的民族,因為他在思考著全人類命運,托爾斯泰就是這樣的人。靜心去品讀代表他藝術高峰的《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我想,那長著大胡子穿著布衣經常去和農民一起耙草的偉人會更深刻地走進我們的心靈。

列夫·托爾斯泰名言

1.人生不是一種享樂,而是一樁十分沉重的工作。

2.人生的價值,并不是用時間,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3.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動物的生活。4.心靈純潔的人,生活充滿甜蜜和喜悅。

5.幸福的家庭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4.人不是因為美麗才可愛,而是因為可愛才美麗。

托爾斯泰的創作及其思想☆<戰爭與和平>

以戰爭問題為中心,以庫拉金、保爾庫斯基、羅斯托夫、別竺豪夫四家貴族的生活為線索,展示了19世紀最初15年的俄國歷史,描繪了各個階級的生活,提出了許多重大問題。小說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現人民是推動歷史的決定力量,肯定了1812年俄國人民反拿破侖入侵戰爭的正義性質。

☆<安娜·卡列尼娜>交織著安娜追求愛情自由和列文探索社會出路這兩條平行發展的線索,通過這兩條情節線索,小說不僅形象地反映了俄國社會的變動,同時也鮮明地暴露了托爾斯泰世界觀的尖銳矛盾。☆<復活>托爾斯泰在<復活>中,對地主資產階級社會進行了尖銳無比的批判,表達了他對國家、教會、土地私有制和資本主義的看法。他以強烈的憤怒,揭發專制制度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主人公:瑪絲洛娃、聶赫留朵夫。學生質疑揣摩品味1.托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