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人教版第三單元10過秦論 說課一等獎_第1頁
高中語文人教版第三單元10過秦論 說課一等獎_第2頁
高中語文人教版第三單元10過秦論 說課一等獎_第3頁
高中語文人教版第三單元10過秦論 說課一等獎_第4頁
高中語文人教版第三單元10過秦論 說課一等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過秦論》教案【知識目標】一、體會秦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暴政導致了秦的滅亡。二、掌握文言文中疑問句固定的結構及常用實詞、虛詞用法【能力目標】一、分析作者借歷史事實談論政事,借題發揮,巧用對比反襯為表現主題做鋪墊。二、品味本文借鑒賦的特色,講求鋪排渲染,多用駢偶,駢散結合,鏗鏘有力,又富有變化的語言韻味。【情感目標】結合歷史常識,體會本文勸諭統治者“以歷史教訓為誡,對百姓施行‘仁政’,以求得經濟發展,社會安定”的現實意義。【重點、難點】一、體會秦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暴政導致了秦的滅亡。掌握文言文中疑問句固定的結構及常用實詞、虛詞用法是本文學習的重點。二、分析作者借題發揮,巧用對比反襯為表現主題做鋪墊。品味借鑒賦的特色,講求鋪排渲染,多用駢偶,駢散結合,鏗鏘有力,又富有變化的語言韻味是本文難點。【教學方法】討論法

點撥法

多媒體輔助【教學時數】三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背景材料導入1、作者簡介賈誼(公元前200一公元前168),世稱賈太傅、賈長沙,也稱賈生。洛陽人,西漢著名政論家、文學家,漢賦作家。年少以文才超眾著稱。20多歲時漢文帝召為博士,后提升為太中大夫。因多次提出改革建議,觸犯權貴,被謫為長沙王太傅,甚為失意,渡湘水時寫《吊屆原賦》,以屈原自比。四年后被召回,為文帝寵子梁懷王太傅。后梁懷王墜馬而死,賈生亦傷心而死,死時僅33歲。賈誼的思想屬于儒家思想,他要求統治者施行仁政。政論散文《過秦論》、《治安策》、《論積貯疏》等,體現其遠見卓識、積極進取的精神和改革現實的堅決態度。文章峻拔鋒利,針砭時弊,淋漓酣暢,對后世散文創作很有影響。司馬遷很推崇他的為人,把他和屈原相提并論,寫了《屈原賈生列傳》。2、寫作背景。賈誼生活在西漢初期,此前歷春秋戰國,七雄爭霸而秦統一天下,戰亂頻繁。秦統一后的暴政、秦末農民起義和楚漢之爭,社會經濟遭受五百年的極大破壞。農民大量流亡異鄉,不得耕作;為生計所迫,賣妻鬻子或自賣為奴。人口銳減,商業蕭條。奸商囤積居奇,物價昂貴。新建立的西漢政權(高、惠、文、景、武),府庫空虛,財政困難。人民很需要休養生息。針對這種現實,為鞏固西漢政權,賈誼借“過秦”以“規漢”,主張施行仁政以安民,“與民休息”。他多次上書,評論時政。二、檢測預習要點1.注音崤函yáo

膏腴gāoyú

召滑shào

逡巡qūnxún

鞭笞chī鏃zú

氓隸méng

度長絮大xié

藩籬fān

萬乘shèng2.填寫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從——縱

弊——敝

衡——橫

景——影

倔——崛有——又

沒——歿三、思考探究1.文本是怎樣圍繞題目展開思路的?【解題】學生議論后閱讀課后相關鏈接小知識“金圣嘆評點《過秦論》”題意:論秦朝之過失【思路】本文敘述分析了秦王朝興亡的原因與迅速滅亡的原因。通過反復對比襯托突出中心論點。秦勢強盛——六國漸弱,始皇統一——百姓愚弱,國力鼎盛一陳涉揭竿,秦滅六國——一夫滅之,仁義不施——攻守勢異。【板書】先敘興亡過程孝公崛起、后世沿襲征討諸侯征服四夷宰割天下愚黔首——焚白家之言始皇統一

弱百姓——收天下之兵筑城池——立帝王基業陳涉揭竿秦族滅亡

豪俊并起

后議滅亡原因(不施仁義)社會地位高于六國之君武器裝備強于六國部隊素質勝過六國之師用兵之道超出六國

2.秦王朝滅亡的原因是什么?請以課文內容為主概括闡述。提示:秦統一天下之后,鞭笞天下,嚴刑苛法;橫征暴斂,營造宮室;焚書坑儒,文化專制;收繳兵器,武力制服;大動干戈,濫開殺伐;修筑城池,禍及百姓。秦的暴政給人民帶來莫大災難,人民無法生存,奮起反抗,以求生路,從而導致了秦的滅亡。四、朗讀課文五、作業1、理解下列詞語在文中的一詞多義因遺策(沿襲,動詞)

因利乘便(趁著,介詞)

因河為池(憑借,介詞)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吝惜,動詞)

寬厚而愛人(愛護,動詞)

趙奢之倫制其兵(管理、統率,動詞)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利用……制服)

履至尊而制六合(統治,動詞)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丟失,動詞)

追亡逐北(逃亡的軍隊,名詞)

吞二周而亡諸侯(滅亡,動詞)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兵器,名詞)

悉使贏兵負草填之(士兵,名詞)2、找出下列詞語,并理解它們的古今異義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處

古:黃河

今:水道的通稱

②贏糧而景從

古:擔負

今:輸贏的“贏”③山東豪俊

古:觳山以東,即東方

今:指山東省④流血漂櫓古:盾牌

今:使船前進的工具

第二課時一、朗讀全文二、探究拓展(一)、請學生口頭翻譯最后兩段。(二)、本文的寫作目的是什么?提示:《過秦論》總結了秦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指出秦王朝傾覆的根本原因是“仁義不施”而失去民心,借秦之過勸諭西漢統治者引秦亡為誡,施行“仁政”以“安民”,并實行政治改革,以求經濟發展,社會安定。(三)、本文在語言上有何特點?提示:這篇文章雖然不是賦,但語言上卻明顯地帶有賦的特色,它講求鋪排渲染,行文多用駢偶,駢散結合,讀起來既鏗鏘有力,又富有變化,錯落有韻味。1、夸張手法、對比反襯二段寫秦由興而盛的“攻勢”,將攻和被攻的雙方向兩極強化,極言被攻對象的力量強大,極言進攻一方的勢單力孤,結果卻易攻輕取。夸張對比之,更顯氣魄,突出中心。2、同義疊句,氣勢酣暢。首段寫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席卷”、。包舉”、“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內”、“四海”、“八荒”都是天下的意思。寫陳涉,“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三句同寫地位低微。以整齊句式疊寫一義,一氣呵成、氣勢酣暢。3、多重排比,氣氛熱烈。前三段寫秦國攻勢、寫諸侯恐懼,排比句鱗次櫛比,語勢強烈,為下文議論作有力鋪墊。4、文句長短參差,駢散結合,鏗鏘有力,又富有變化的語言韻味。(四)、熟悉古漢語中的疑問句文言文中,疑問句里形成了一些固定的結構。如:★“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如”“奈”“若”是動詞。何,是疑問代詞,它們組成固定形式,相當于漢語“怎么樣”。為什么”什么樣”等。例如:①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鴻門宴》)——樊噲問:“現在事情怎么樣?”②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阿房宮賦》)——為什么奪取這些東西時一分一厘都拿盡,而使用時卻像對待泥沙那樣一點不愛惜呢?③此為何若人?(《公輸》)——這是什么樣的人呢?★“如...何”“奈...何”“若...何”。這是上述句式的擴展,即將“如何”“奈何”“若何”中的二字各各拆開,插入名詞、代詞或別的短語就成了“如…何”等句式。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對(把)……怎么樣(怎么辦)”。④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山怎么樣呢?⑤巫嫗、三老不來還,奈之何?(《西門豹治鄴》)——巫婆、三老不回來,對這件事怎么辦?★“孰與”“孰若”。用在表示比較和選擇的疑問句中。“孰”常和“與”“若”連用,表示比較或選擇。“孰”是疑問代詞,可譯作“誰”“什么”“哪”。它們放在名詞或代詞前,可譯為“……與……相比,誰(哪一個)……”;放在動詞前,可譯為。怎如”“何如”“怎比得上”等。例如:⑥我孰與城北徐公美?《鄒忌諷…》——我和城北徐公相比,哪一個漂亮?⑦與其殺是僮,孰若賣之?《童區寄傳》——與其殺了這個小奴,哪里比得上賣了他?⑧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木蘭詩》——問姑娘想的是什么?問姑娘思念的是什么?“何所思”即“所思者何”,把謂語提前。“所思者”相當于名詞短語,作主語。★“誰...者”中,“誰”是疑問代詞,作謂語;“.....者”是“者”字結構,作主語。“誰……者”等于“……者誰。”例如:⑨誰為大王為此計者?(《鴻門宴》)——替大王設下把守函谷關的汁策的是誰?此句等于“為大王為此計者誰。”“為……者”是主語,“誰”是謂語。★用否定詞表示疑問的有:“有(可、能、愿)……否”不……乎”等。⑩秦王以十五城易寡人璧,可予不?(《廉頗藺相如列傳》)——秦王許諾拿十五城換我的璧,可不可以給他呢?⑩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廉頗老了,飯量還好嗎?三、朗讀背誦最后三段四、作業1、找出文中詞類活用的詞名詞活用①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名作狀)②贏糧而景從(名作狀)③云集響應(名作狀)④內立法度(方位詞作狀語)⑤外連衡(方位詞作狀語)⑥南取百越之地(方位詞作狀語)⑥甕牖繩樞(甕、繩:名作狀

牖、樞:名作動)⑩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名作動)動詞活用⑦斗諸侯(動詞使動用法)⑧序八州而朝同列(動詞使動用法)⑩迫亡逐北(動作名)⑩卻匈奴七百余里(動詞使動用法)形容詞活用⑨會盟而謀弱秦(形容詞使動用法)⑩以愚黔首(形容詞使動用法)⑩天下非小弱也(形作動)2、找出文中的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判斷句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貯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被動句身死人手,為天下笑……省略句①鑄以(之)為金人十二。②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孝公)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③委命(于)下吏。④躡足(于)行伍之間,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第三課時一、檢測背誦二、交流知識梳理成果三、遷移拓展1、從秦國興起與強盛的過程,我們可以有什么樣的啟發?2、從秦國在盛極一時卻快速滅亡的歷史現象中,我們應該吸取什么教訓?3、作為國家未來的主人,我們現在可以做寫什么?【教學反思】

【參考材料】后世對賈誼及其作品多有評價1.蘇軾認為:“賈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識不足也。”又說:“若賈生者,非漢文之不用生,生不能用漢文也。”認為周勃,灌嬰皆高帝舊將,與文帝不止父子骨肉手足之情,而“賈生,洛陽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間.盡棄其舊而謀其新,亦已難矣”。2。毛澤東曾為賈誼賦詩,七絕,七律各——首。七絕《賈誼>>:“賈生才調世無倫,哭泣情懷吊屈文。梁王墮馬尋常事.何須哀傷付一生。”七律《詠賈誼》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