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巖土工程_第1頁
環境巖土工程_第2頁
環境巖土工程_第3頁
環境巖土工程_第4頁
環境巖土工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關于環境巖土工程environmentalgeotechnology

張巖于2014/11傳統巖土工程

又名土力工程學/大地工程學,主要研究泥土構成物質的工程特性,是歐美國家于20世

60年代在土木工程實踐中建立起來的一種新的技術體制。它是以求解巖體和土體的工程問題,包括地基與基礎,邊坡和地下工程等問題,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引入

我們知道,巖土工程本就復雜,很多研究成果都難以應用于實踐。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業化的發展,本就復雜的工程也變得更加復雜。大量以前認為不適合居住和其他工程的土地也被利用,使空氣,水和土地受到污染。這使得傳統土力學原理和方法受到了新的挑戰。因此,環境巖土工程應運而生并得到迅速發展。杭州地鐵規劃圖(2020年)何為環境巖土工程環境巖土工程是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從它的提出到現在尚不足30年。近年來雖然發展迅速,其內涵也得到了不斷的豐富,但目前還尚未有統一的關于環境巖土工程的定義。國際上對環境巖土工程的定義有兩種觀點:一種是以環境巖土工程的創始人方曉陽先生為代表的認為環境巖土工程是一門交叉科學,覆蓋了大氣圈、生命圈、地水圈、巖石圈及地質微生物圈等各種環境下土和巖石及其相互作用的問題,習慣上稱之為大環境巖土工程;另一種是以J.K.Mitchell先生為代表的,認為環境巖土工程是巖土工程的一個分支學科,屬于巖土工程范疇,環境巖土工程的目的是應用巖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解決環境問題,習慣上稱之為小環境巖土工程。方曉陽,著名研究教授,博士,美籍華人,曾在埔靈頓大學和厲害大學工作,現在美國麻省州立大學環境工程和科技中心工作.80年代初,與人合作開發出第一個有害有毒場地識別和表征專家系統;1986年組織召開了第一屆環境巖土工程國際學術研討會;1989年提出用于評價土-水-污染物相互作用的粒子能場理論,并研制出利用太陽電磁波激發技術的土清污系統,獲得美國和其他國家專利.粒子能場理論

國內學者的認識在我們國家,很多學者如胡中雄、袁建新、龔曉楠、羅國煜、施斌等也對環境巖土工程下過不同的定義,但許多方面是一致的,即環境巖土工程就是應用巖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解決各類巖土環境問題。顯然,我們還需要對環境巖土工程的內涵、研究內容和范圍、研究方法、學科體系結構及教學上做大量的工作,以取得更深一層的認識。環境巖土工程學形成示意圖環境巖土工程主要面臨的問題主要包括:城市固體廢棄物可持續填埋處置,廢棄泥的工程特性、工程處置及資源化利用,土體和地下水污染評價與防治和土工合成材料在環境巖土工程中的應用。城市固體廢棄物可持續填埋技術我國現行規范規定的填埋場滲濾液產量計算公式主要考慮填埋場不同覆蓋區域降雨入滲產生的滲濾液,而忽略了高初始含水率固廢自身降解析出那部分水量,以致滲濾液產量計算結果顯著小于實測結果(如圖1所示)。針對我國城市固廢的含水及持水特性,對現行規范規定的填埋場滲濾液產量計算公式進行修正,修正后公式如下:廢棄泥的工程特性、工程處置及資源化利用

土體與地下水污染評價與防治土工合成材料在環境土工中的應用結束語環境巖土工程是社會發展的產物,它不僅是一個地區的問題,更是一個國家和整個世界的問題,因為它與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環境巖土工程”被提出之前的孕育階段,巖土工程師在相關領域就擔任著主要的角色,所以,他們仍然是環境巖土工程研究的主力軍。環境巖土工程是一門交叉科學,把它當作單純的工程科學是難以解決環境巖土工程問題的。從它的提出及發展來看,環境巖土工程的發展往往由社會政治力量所驅動。各國各地區為了保護人類的生活環境,制定了很多保護環境的法律法規,正是這些迫使人們尋求保護和改善環境的措施,從而推動這門科學的發展。我國發展到現階段,環境問題已經迫在眉睫,近年來地下水土環境污染事故頻發,引起國家相關部門高度重視,國家在此方面的投入也在逐漸增加,環境巖土工程的工作者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1]方江華,張志紅,姜玉松.對環境巖土工程幾個問題的探討[J].巖土力學,2005,04:655-659.[2]蘇燕,周健.環境巖土工程研究現狀與展望[J].巖土力學,2004,09:1510-1514.[3]方曉陽.21世紀環境巖土工程展望[J].巖土工程學報,2000,01:4-14.[4]陳云敏,施建勇,朱偉,詹良通.環境巖土工程研究綜述[J].土木工程學報,2012,04:165-182.[5]施斌.關于環境巖土工程[J].工程地質學報,2002,04:349-355.[6]蔣建平,章楊松,羅國煜.環境巖土工程有關問題探討[J].世界地質,2002,02:156-159.[7]張在明.對于發展環境巖土工程的初步探討[J].土木工程學報,2001,02:1-6+16.[8]袁建新.環境巖土工程問題綜述[J].巖土力學,1996,02:88-93.[9]許崧,閻長虹,孫亞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