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7名詞解釋:斜角肌間隙:在前、中斜角肌和第1肋骨之間,形成三角形裂隙,稱斜角間隙。胸骨上窩:位于胸骨頸靜脈切跡上方的凹陷處,在此處可觸及氣管頸段。腮腺床:腮腺的深面有莖突諸肌、頸內動、靜脈,舌咽、迷走、副及舌下神經,這些血管神經共同形成的結構叫“腮腺床”。角淋巴結:頸外側上深淋巴結中位于二腹肌后腹與頸內靜脈交角者,又稱為頸內靜脈二腹腔肌淋巴結。咬肌間隙:位于咬肌深部與下頜支上部之間的間隙,咬肌的血管神經經過下頜切跡穿入此間隙,從深面進入咬肌。此間隙的前方緊鄰下頜第三磨牙,許多牙源性感染均可擴散至此間隙。翼靜脈叢:位于翼內、外肌與顳肌之間。收納與上頜動脈分支伴行的靜脈,最后匯成上頜上頜靜脈,回流至下頜后靜脈。經過面深靜脈與面靜脈交通,并經卵圓孔網及破裂孔導血管與海綿交通,故口、鼻、咽等部的感染,可沿上述途徑與至顱內。頸袢:由第1~~3頸神經前支的分支構成。來自第1神經前支的的部分纖維隨舌下神經走行,至頸動脈三角內離開此神經,稱為舌下神經降支又稱頸袢上根,沿頸內動脈和頸總動脈淺面下行。來自頸叢第2、3頸神經前支的部分纖維組成頸袢下根,沿頸內靜脈淺面(或深面)下行。上、下兩根在頸動脈綃表面合成頸袢,該袢位于肩胛舌骨肌中間和胸骨甲狀肌。危險三角:面靜脈經眼靜脈與海綿竇交通。在口角平面以上的一段面靜脈無瓣膜,面肌的收縮可促使血液逆流。在兩側口角至鼻根連線所形成的三角區內發生化膿性感染時,易循上述途徑逆行至海綿竇,導致顱內感染,故將此區稱面部的“危險三角”區。肺根:出入肺門的結構被結締組織包繞,構成肺根。肺根內結構的排列自前面而后為肺靜脈、肺動脈、支氣管;自上而下,左肺根內結構的排列為肺動脈、支氣管、肺靜脈,右肺根為支氣管、肺動脈、肺靜脈。肋膈隱窩:位于肋胸膜和膈胸膜移行轉折處,左右各一,呈半環形,最大也最為重要,是胸膜腔的最低部位。胸膜頂:壁胸膜隨肺尖突向頸根,高出鎖骨內側1/3上2~3cm。動脈導管三角:位于主動脈弓的左前方,前界為左隔神經,后界為左迷走神經,下界為左肺動脈。內有動脈韌帶、左喉返神經、左主支氣管和心淺叢。是手術中尋找動脈導管的標志。心包橫竇:位于升主動脈、肺動脈與上腔靜脈、左心房之間的部分。心包斜竇:位于兩肺上、下腔靜脈、左心房后壁與心包后壁之間的部分。支氣管肺段:每一肺段支氣管及其分支和它所屬的肺組織,和支氣管肺段,簡稱肺段。內臟大神經:第5-9胸交感干神經節發出的節前纖維組成內臟大神經。縱隔:是左、右縱隔胸膜之間的器官、結構與結締組織的總稱。※弓狀線:在(腹直肌后層)臍下4-5cm以下三層扁肌的腱膜均參與構成腹直肌鞘前層,后層缺如,形成一弓狀游離緣,稱弓狀線。※屈氏韌帶:亦稱十二指腸懸肌,位于十二指腸上襞右上方深部,由纖維組織和肌組織構成,從十二指腸空腸曲上面向上連至右膈腳,有上提和固定十二指腸空腸曲的作用。網膜孔:又稱Winslow孔,是網膜囊與大腹膜腔調之間的唯一通道,一般可通過1-2橫指。聯合腱:腹內斜肌與腹橫肌二者下緣均呈弓狀,先越過精索的上內側,在腹直肌外緣呈腱性融合,稱腹股溝鐮或聯合腱。※胃床:胃后壁隔網膜囊與胰、左腎上腺、左腎、脾、橫結腸及其系膜相毗鄰,這些器官共同形成胃床。※腎床:又稱脂肪囊,為脂肪組織層,成人的厚度可達2cm,在腎的后面和邊緣脂肪組織尤為發達。脂肪囊有支持和保護腎的作用。腹股溝三角:是由腹壁下動脈、腹直肌外側緣和腹股溝韌帶內側半圍成的三角形區域,是腹前外側壁的一個薄弱區。直腸子宮陷凹:在直腸與子宮之間形成的陷凹。※Calot三角(肝膽三角):由膽囊管、肝總管和肝臟面圍成,是手術中尋找膽囊動脈的標志。※產科會陰:指陰道前庭后端與肛門之間的軟組織,亦稱會陰。膀胱三角:膀胱底內面,兩側輸尿管口與尿道內口之間的連線三角形區域稱膀胱三角。肛管直腸環:肛門外括約肌的淺、深部、恥骨直腸肌、肛門內括約肌以及直腸縱行肌的下部,在肛管和直腸移行處周圍共同構成強大的肌環,稱肛直腸環。尿生殖膈又稱尿生殖三角,該區內有外生殖器,性別差異明顯。坐骨直腸窩(坐骨肛門窩):是肛管兩側的楔形腔隙。肩袖:肩帶肌中的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和肩胛下肌的腱經過肩關節周圍時,與關節囊愈著,圍繞肩關節形成一近環形的腱板,稱肌腱袖也稱肩袖。肌腱袖加強了肩關節穩定性。當肩關節扭傷或脫位時,肌腱袖可被撕裂。腕管
由屈肌支持帶和腕骨溝共同構成。管內有指淺、深屈肌腱和拇長屈肌腱等9條肌腱及其腱鞘以及正中神經通過。簡答題1.穿經腮腺的結構答:由淺入自深,依次為1)面神經分支;2)下頜后靜脈;3)頸外動脈及耳顳神經。2.下頜下三角主要結構珠層次關系此三角淺面有皮膚、淺筋膜、頸闊肌和頸深筋膜淺層,深面有下頜舌骨肌、舌骨舌肌及咽中縮肌。自上而下依次為:1)舌神經;2)下頜下神經節和副交感神經;3)下頜下腺;4)下頜下腺管;5)舌下神經;6)舌動脈3.斜角肌間隙的臨床意義斜角肌間隙,有臂叢神經和鎖骨下動脈通過,故臨床上將麻藥注入此間隙,進行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在病理情況下,可造成此間隙狹窄,引起臂叢神經、血管受壓。4.膈肌裂孔位置答:1)主動脈裂孔:位于左右兩個膈腳與脊柱之間,平第12胸椎,有主動脈和胸導管通過;2)食管裂孔:位于主動脈裂孔的左前方,約平第10胸椎水平,有食管和迷走神經前、后干通過,此裂孔是膈疝發發部位之一;3)腔靜脈孔:在食管裂孔的右前方的中心腱內,約平第8胸椎水平,內有下腔靜脈右膈神經通過。5.胸壁的層次答:胸廓及其軟組織構成胸壁。胸壁分為胸前壁、胸外側壁和胸后壁三部分,前兩者統稱為胸前外側壁胸壁的層次為皮膚、淺筋膜、深筋膜、胸廓外肌層、肋間肌、胸內筋膜和壁胸膜等。6.肺與胸膜下界的體表投影和意義答:鎖骨中線腋中線肩胛線脊柱旁線肺下界第6肋第8肋第10肋第10胸椎棘突胸膜下界第8肋第10肋第11肋第12胸椎棘突意義:心包穿刺、胸骨劈開、腎手術、前縱隔手術等均涉及壁胸膜的界線,尤其是前界和下界,有較重要的臨床意義。※7.上縱隔的層次結構、內容答:上縱隔的結構從前至后大致分為三層:前層有胸腺,左、右頭臂靜脈和上腔靜脈;中層有主動脈弓及其向上發出的三大分支,弓的左前方有左膈神經和左迷走神經;后層有氣管、食管、胸導管和左喉返神經等。(一腺二脈、一脈二經、一經三管)8.食管肺段的毗鄰答:食管的前方有氣管、左主支氣管和心包(此處與左心房毗鄰,當左心房肥大時,可壓食管向后向右);后方與胸椎之間從右至左有奇靜脈、胸導管及胸主動脈;左側有主動脈弓及胸主動脈;右側有奇靜脈上段及奇靜脈弓。9闌尾切口要經過哪些層次?答:右髂前上棘與臍的連線中、外1/3交點處切開,切口與腹外斜肌纖維走向一致,經過層次為皮膚、淺筋膜、腹外斜肌腱膜、腹內斜肌、腹橫肌、腹橫筋膜、腹膜下筋膜、壁腹膜。至肌層時,順肌纖維方向分開3層扁肌。該切口損傷血管、神經和肌肉少,但顯露手術野的范圍小,不利于擴大延長,故常用于比較確定的闌尾炎手術10.肝門靜脈組成、屬支與上下腔靜脈的交通答:(1)組成形式和部位
通常在胰頸后方由腸系膜上靜脈與脾靜脈合成。(2)屬支與收集范圍
主要屬支有腸系膜上靜脈、脾靜脈、胃左靜脈、腸系膜下靜脈、胃右靜脈、膽囊靜脈和附臍靜脈。門靜脈主要收集腹腔內除肝以外的成單臟器[食管腹段、胃、小腸、大腸(到直腸上部)、胰、膽囊和脾]等處的靜脈血,輸送人肝(3)門、腔靜脈間的交通
門、腔靜脈間的吻合支主要分布在以下4個部位:食管壁內的食管靜脈叢、直腸壁內的直腸靜脈叢、腹前壁臍周圍的臍周靜脈網(臍旁靜脈叢)和Retzius靜脈(腹腔臟器與下腔靜脈屬支相吻合的小靜脈)。11.腹股溝管的位置內容與腹股溝疝的關系答:(1)位置內容:腹股溝管位于腹股溝韌帶內側半上方一橫指處。腹股溝管有內、外兩口和4壁。前壁:為腹外斜肌腱膜,腹內斜肌起始部;后壁:為腹橫筋膜,聯合腱(或腹股溝鐮);上壁:是腹內斜肌和腹橫肌下緣纖維共同形成的弓狀下緣;下壁:為腹股溝韌帶。內口為腹股溝管深環(腹環),由腹橫筋膜形成,位于腹股溝韌帶中點上方一橫指處,深環的內側有腹壁下動脈。外口稱腹股溝管淺環(皮下環),由腹外斜肌腱膜在恥骨結節外上方形成一個三角形裂隙。男性有精索、髂腹股溝神經等,女性有子宮圓韌帶通過。(2)與腹股溝疝的關系:腹股溝疝又分為腹股溝直疝和腹股溝斜疝。斜疝最為多見,其解剖特點是從腹壁下動脈外側由深環脫出,通過腹股溝管的全程,出淺環入陰囊,故包在精索的三層被膜內,疝囊頸比較明顯;直疝的特點是從腹壁下動脈的內側、腹股溝管的后壁頂出,通過腹股溝三角,因不經過深環,故疝囊在精索被膜之外,且無明顯的疝囊頸。12.肝外膽道的組成及膽汁的排泄途徑答:組成:肝外膽道由肝左、右管,肝總管,膽囊和膽總管組成。膽汁排泄途徑:膽汁(肝)--肝左管、肝右管--肝總管--膽囊管--膽囊當食入脂肪性食物后膽汁再--膽囊管--膽總管向下--肝胰壺腹--十二指腸大乳頭--十二指腸降部。13.左右腎的位置與毗鄰答:(1)位置:位于脊柱的兩側,貼附于腹后壁,以椎骨為標志,右腎上端平第12胸椎,下端平第3腰椎;左腎上端平第11胸椎,下端平第2腰椎。(2)毗鄰:腎的上方隔疏松結締組織與腎上腺相鄰。兩腎的內下方為腎盂和輸尿管。左腎的內側為腹主動脈,右腎的內側為下腔靜脈,兩腎的內后方分別為左、右腰交感干。左腎的上部前方為胃后壁,中部為胰橫過,下部為空腸袢及結腸左曲;右腎的上部前方為肝右葉,下部為結腸右曲,內側為十二指腸降部。14.胃的位置與毗鄰,A、V、N、淋巴答:(1)位置:中度充盈時,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區,小部分位于腹上區。胃賁門在第11胸椎左側,幽門在第1腰椎下緣右側,此即所謂的“幽門平面”。活體胃的位置常因體位、呼吸以及胃內容物的多少而變化。(2)毗鄰:胃前壁右側份鄰接左半肝,左側份上部緊鄰膈,下部接觸腹前壁,此部移動性大,通常稱為胃前壁的游離區。胃后壁隔網膜囊與胰、左腎上腺、左腎、脾、橫結腸及其系膜相毗鄰,這些器官共同形成胃床。(3)胃的動脈來自腹腔干及其分支,先沿胃大、小彎形成兩個動脈弓,再由弓上發出許多小支至胃前、后壁,在胃壁內進一步分支,吻合成網。(4)胃左、右淋巴結各沿同名血管排列,分別收納胃小彎側胃壁相應區域的淋巴,輸出管注入腹腔淋巴結。15.男女會陰淺隙、深隙的比較(內容)答:男性女性會陰淺隙相同會陰淺層肌、陰部神經和陰部內血管分支不同陰莖腳、尿道球及其內的尿道尿道和陰道下部、陰蒂腳、前庭球和前庭大腺會陰深隙相同會陰深層肌、陰部神經和陰部內血管分支不同尿道膜部和尿道球腺尿道和陰道下部16.髂內動脈的分支、支配范圍答:髂內動脈的分支可分為壁支和臟支。(l)壁支有:髂腰動脈自后干,向后外方斜行,分布于髂腰肌和腰方肌等。骶外側動脈自后干,沿骶前孔內側下行,分布于梨狀肌、尾骨肌和肛提肌等。③臀上動脈為后干的延續,向下穿梨狀肌上孔至臀部。臀下動脈為前干的終末支,向下穿梨狀肌下孔至臀部。閉孔動脈發自前干,沿盆側壁經閉膜管至股部。(2)臟支有:膀胱上、下動脈,子宮動脈、直腸下動脈及陰部內動脈等,各動脈的行程與分布,將在盆內臟器及會陰敘述。17.男性前列腺答:1.位置與毗鄰前列腺prostate位于膀胱頸和尿生殖膈之間。前列腺底上接膀胱頸,前列腺尖的兩側有前列腺提肌繞過。前列腺體的前面有恥骨前列腺韌帶,連接前列腺鞘與恥骨盆面;后面借直腸膀胱隔與直腸壺腹相鄰。直腸指檢時,向前可捫及前列腺。2.被膜前列腺實質表面包裹一層薄的纖維肌性組織,稱為前列腺囊囊外有前列腺鞘,前方和兩側的鞘內有前列腺靜脈叢。前列腺靜脈叢接受陰莖背深靜脈,并有交通支與膀胱靜脈叢吻合,經膀胱下靜脈匯入髂內靜脈。18.女性子宮韌帶答:(1)子宮闊韌帶broadligamentofuterus:位于子宮兩側,為冠狀位的雙層腹膜皺襞,上緣游離,下緣和外側緣分別與盆底和盆側壁的腹膜移行。子宮闊韌帶包裹卵巢、輸卵管和子宮圓韌帶,韌帶內的血管、淋巴管、神經和大量疏松結締組織,被稱為子宮旁組織parametrium。子宮闊韌帶可限制子宮向兩側移動。 (2)子宮主韌帶cardinalligamentofuterus:又稱子宮頸橫韌帶,位于子宮闊韌帶基底部,由結締組織和平滑肌纖維構成。呈扇形連于子宮頸與盆側壁之間。有固定子宮頸,維持子宮在坐骨棘平面以上的作用,損傷或牽拉造成該韌帶松弛后,容易引起子宮脫垂。(3)子宮圓韌帶roundligamentofuterus:呈圓索狀,長12-14cm。起自子宮角,輸卵管附著部的前下方,在子宮闊韌帶內彎向盆側壁,到腹壁下動脈外側,經深環入腹股溝管,出淺環附著于陰阜及大陰唇皮下,是維持子宮前傾的主要結構。4)骶子宮韌帶sacrouterineligament:起自子宮頸后面,向后呈弓形繞過直腸外側,附著于骶骨前面。其表面的腹膜為直腸子宮襞。該韌帶向后上方牽引子宮頸,防止子宮前移,維持子宮前屈。(5)恥骨子宮韌帶pubouterineligament:起自子宮頸前面,向前呈弓形繞過膀胱外側,附著于恥骨盆面,韌帶表面的腹膜為膀胱子宮襞,有限制子宮后傾后屈的作用。19.肩胛動脈網的構成和意義答:1)肩胛動脈網:位于岡下窩內,由肩胛上動脈、肩胛背動脈和旋肩胛動脈等相互吻合而成,是肩部的側支循環途徑。①肩胛上動脈:起自腋動脈,經肩胛橫韌帶上方,達岡上窩,參與構成肩胛動脈網。②肩胛背動脈:發自甲狀頸干或頸橫動脈,行向后外,沿肩胛骨內側緣下行,參與構成肩胛動脈網。③旋肩胛動脈:為肩胛下動脈的分支,經三邊孔入岡下窩,與以上兩動脈構成肩胛動脈網。20.臂叢組成五大分支、損傷后出現癥狀的原理。答:在腋動脈的第三段,臂叢的各束發出分支。主要分支有5條,即:肌皮神經、正中神經、尺神經、腋神經和橈神經。①腋神經(C5,6)損傷臨床表現
腋神經損傷后出現上肢外展困難、外旋無力,三角肌萎縮,失去肩部豐滿外形,三角肌區皮膚感覺障礙。②肌皮神經(C5,6)損傷
臨床表現
肌皮神經損傷后出現屈肘困難,肱二頭肌腱反射消失,前臂外側感覺減退。注意在肌肉發達的病人中,肱橈肌可代償為屈肘肌,屈肘動作仍可存在。
③橈神經(C5-8,T1)損傷
臨床表現
橈神經損傷后,臨床上出現垂腕、垂指、前臂旋前畸形、手背橈側尤以虎口部皮膚有麻木區或感覺障礙。由肱骨干骨折或骨痂壓迫所致的損傷一般均無肱三頭肌麻痹。橈骨小頭脫位可引起橈神經深支損傷,各伸指肌癱瘓,但橈側腕長伸肌的功能存在,故無垂腕畸形,亦無虎口背側皮膚感覺喪失。
④正中神經(C6-8,T1)損傷
.臨床表現
正中神經在前臂上部損傷后,橈側屈腕肌、屈拇指中指食指肌肉功能喪失,大魚際肌萎縮,出現“猿手”畸形,拇指不能對掌和外展,橈側三個半手指感覺障礙。若在腕部受傷,前臂肌肉功能良好,只有拇指外展和對掌功能障礙。⑤尺神經(C8,T1)損傷
臨床表現
尺神經損傷后,尺側腕屈肌、第四、五指指深屈肌、小魚際肌、骨間肌、第三、四蚓狀肌功能喪失,呈爪形手。小指及環指尺側半感覺消失。
21.股三角構成、內容(由外到內順序排列)答:股三角:位于股前區上1/3部,呈一底向上,尖向下的倒三角形,下通收肌管。境界和內容物:上界為腹股溝韌帶;外下界為縫匠肌內側緣;內下界為長收肌內側緣;前壁為闊筋膜,后壁自外向內為髂腰肌,恥骨肌和長收肌及其筋膜。股三角內的內容物由外向內依次為股神經、股鞘及其包含的股動、靜脈,股管及股深淋巴結、脂肪組織等。22.收肌管及其通過的內容答:收肌管:又稱Hunter管,在股中1/3段的前內側面,是位于縫匠肌深面、大收肌和股內側肌之間的間隙。其前壁為連于股內側肌與長收肌、大收肌間的收肌腱板;外側壁為股內側肌;后壁為長收肌和大收肌。管的上口與股三角尖相通,下口為收肌腱裂孔,通腘窩上角,所以收肌管又稱之為股腘管。股三角或腘窩的炎癥或膿腫可借此互相蔓延。收肌管內通過的結構,前方為股神經的股內側肌支和隱神經,中間為股動脈,后方為股靜脈以及周圍的淋巴管和疏松組織23.踝骨(位置、構成)答:踝部上界平內、外踝基底的環線,下界為過內、外踝尖的環線,其遠側為足部。踝部以內、外踝分為踝前區和踝后區。24.脊椎區的肌肉層次答:①由淺至深大致分為四層:第一層有斜方肌、背闊肌和腹外斜肌后部;第二層有夾肌、肩胛提肌、菱形肌、上后鋸肌、下后鋸肌和腹內斜肌后部;第三層有豎脊肌和腹橫肌后部;第四層有枕下肌、橫突棘肌和橫突間肌等。25.椎骨間的連接答:1.椎體間的連結椎體借椎間盤、前縱韌帶和后縱韌帶相連。2.椎弓間的連結3.腰骶連結第5腰椎與第1骶椎之間的連接,與上方各椎骨間的連結基本相似。4.骶尾關節第5骶椎與尾骨間的連結,以韌帶連結為主。5.寰樞關節包括寰樞外側關節和寰樞正中關節。問答什么叫腮腺床?穿過腮腺床的結構有哪些?答:腮腺的深面有莖突諸肌、頸內動、靜脈,舌咽、迷走、副及舌下神經。這些血管神經共同形成“腮腺床”。由淺入深有:面N、下頜下后V、頸外A、耳顳N。頸筋膜的結構特點及其形成的間隙答:頸筋膜位于淺筋膜和頸闊肌深面,包繞頸、項部的肌和器官。可分為淺、中、深三層。1.淺層又名封套筋膜。頸筋膜淺層在下頜下三角和腮腺區分為兩層,分別包繞下頜下腺和腮腺,形成兩腺的筋膜鞘。2.氣管前層即頸筋膜中層,又稱氣管前筋膜或內臟筋膜。此筋膜于甲狀腺側葉的后外方分為前、后兩層包繞甲狀腺,形成甲狀腺鞘。在甲狀腺與氣管、食管上端鄰接處,腺鞘后層增厚形成甲狀腺懸韌帶。3.椎前層即頸筋膜深層,又稱椎前筋膜。向下外方包繞腋血管及臂叢形成腋鞘,又稱頸腋管。4.頸動脈鞘h是頸筋膜在頸部大血管和迷走神經周圍形成的筋膜鞘。鞘內有頸總動脈、頸內動脈、頸內靜脈和迷走神經等。間隙:l.胸骨上間隙2.鎖骨上間隙3.氣管前間隙4.咽后間隙5.椎前間隙6.下頜下間隙頸動脈鞘的內容答:三角內有舌下神經及其降支,頸內靜脈及其屬支,頸總動脈及其分支,迷走神經及其分支,以及頸深淋巴結等甲狀腺的被膜與固定裝置、毗鄰答:1)甲狀腺被膜:氣管前筋膜包繞甲狀腺形成腺鞘,又稱甲狀腺假被膜。甲狀腺自身的外膜稱真被膜,即纖維囊。腺鞘與纖維囊之間為囊鞘間隙,內有疏松結締組織、血管、神經及甲狀旁腺。在甲狀腺兩側葉內側和峽部后面,假被膜增厚并與甲狀軟骨、環狀軟骨以及氣管軟骨環的軟骨膜愈著,形成甲狀腺懸韌帶,將甲狀腺固定于喉及氣管壁上。2)甲狀腺的位置與毗鄰:甲狀腺的兩側葉位于喉下部和氣管上部的前外側,上極平甲狀軟骨中點、下極至第6氣管軟骨。有時側葉的下極可伸至胸骨柄的后方,稱為胸骨后甲甲狀腺的血供答:①甲狀腺上動脈起自頸外動脈起始部前壁,與喉上神經外支伴行,至甲狀腺上端分前、后兩支分布于甲狀腺。該動脈并發出喉上動脈,伴喉上神經內支穿甲狀舌骨膜人喉。②甲狀腺下動脈為鎖骨下動脈甲狀頸干的分支,沿前斜角肌內側緣上升至第6頸椎平面,于頸動脈鞘后方彎向內側,在甲狀腺側葉后方發分支至甲狀腺、甲狀旁腺、氣管和食管。③甲狀腺最下動脈:主要起自頭臂干或主動脈弓,沿氣管頸部前面上行,進入甲狀腺峽,④甲狀腺的靜脈,甲狀腺上靜脈與同名動脈伴行,注入頸內靜脈。甲狀腺中靜脈起自甲狀腺側葉外側緣的中部,短而粗,直接注入頸內靜脈。甲狀腺下靜脈起自甲狀腺下緣,經氣管前下行,匯人頭臂靜脈。兩側甲狀腺下靜脈在氣管頸部前方常吻合成甲狀腺奇靜脈叢三叉神經的分支及其在頭面的分布答:三叉神經:為面部感覺神經和咀嚼肌的運動神經。感覺以眼裂與口裂為界,由上而下依次有眼神經、上頜神經和下頜神經分布。其中上頜神經還分布到鼻腔及腭的黏膜,下頜神經還分布到口腔黏膜并支配咀嚼肌運動。三支的末梢支是眶上神經、眶下神經、頦神經,分別穿出眶上切跡(孔)、眶下孔、頦孔上縱隔的內容答:上縱隔的器官較多,由前向后大致可分為三層。前層主要有胸腺,左、右頭臂靜脈和上腔靜脈;中層有主動脈弓及其三大分支、膈神經和迷走神經;后層有氣管、食管、左喉返神經和胸導管等。旁淋巴結。神經來自頸交感干和迷走神經的分支。肝門靜脈的組成屬支毗鄰答:門靜脈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