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國現當代文學專題上平時作業答案春使用_第1頁
2023年中國現當代文學專題上平時作業答案春使用_第2頁
2023年中國現當代文學專題上平時作業答案春使用_第3頁
2023年中國現當代文學專題上平時作業答案春使用_第4頁
2023年中國現當代文學專題上平時作業答案春使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現當代文學專題(上)平時作業答案"(2023春使用)說明:本作業在學習完教材第三講后進行。作業采用“開卷”形式,可以參考本課程教材,以及專科階段的有關教材等其他資料,作業總分為100分。本作業需要學生在小組討論后獨立完畢,作業時間不限,假如作業冊空間不夠可以另附空白紙。討論題:規定:先記錄討論的時間、地點、參與人和主持人姓名,每位發言人的重要觀點摘要,然后再陳述自己的觀點。書寫規范,不得有錯別字。1.先閱讀以下參考資料,然后討論:魯迅到日本留學時為什么要選擇醫學?為什么又要“棄醫從文”?(40分)參考資料一:紹興的周氏家族,在清朝后期曾是一個十分興盛的名門旺族。在19世紀中葉的太平天國運動中,清軍勾結英法聯軍擊敗太平軍后,在紹興大肆燒殺。周家在這場兵燹中,各房族財產損失慘重,大傷元氣。1881年,魯迅出生時,周家已從大戶沒落為小康,并且一直在走下坡路。1893年,魯迅的祖父周介孚因科場案入獄,周家從此一蹶不振。這年,魯迅被送往母親魯瑞鄉下的娘家避難,過了一段寄人籬下的生活,使他在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壓抑和刺激,一方面,結識到了封建階級的腐朽和沒落,結識到了社會的虛偽和冷酷,另一方面,也使他看到了農民的痛苦和不幸。緊接著,他父親周伯宜吐血臥床,一病不起,魯迅便開始了每日出入當鋪和藥店的終日奔波,更加深了他對社會的結識。后來他在《吶喊·自序》中曾說出了自己當時的感受:“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么,我認為在這途路中,大約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他后來的創作,無論是雜文還是小說,都受到這段生活的深刻影響。1898年,魯迅在南京求學期間,受到了康梁維新運動和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影響,特別是在他讀到嚴復譯述的赫胥黎的《天演論》后,達爾文的“進化論”學說在他的思想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成為了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觀測世界、結識現實的思想武器。192023,21歲的魯迅考取了官費留學日本的名額,懷著救國的抱負進入東京弘文學院(弘文學院是日本人專為中國留學生進入各種專門學校而開設的補習學校,既補習日語,也補習普通科學知識,學習期限為兩年。魯迅當時被編入普通科江南班。),當時的東京正是中國革命黨人海外活動的中心,梁啟超主辦的《清議報》、《新小說》等報刊成為了留學生們的精神食糧。魯迅在課余也開始接觸國外的文學作品,以翻譯的形式創作了歷史小說《斯巴達之魂》,同時也與他的同鄉好友許壽裳一起開始了中國國民性的探討。后來,許壽裳在《我所結識的魯迅》中回憶說:“我們又經常談著三個相聯的問題:(一)如何才是抱負的人性?(二)中國民族中最缺少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192023,魯迅從弘文學院畢業后,離開東京,去了仙臺醫學專門學校,“預備卒業回來,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爭時候便去當軍醫,一面又促進了國人對于維新的信仰”(魯迅:《吶喊·自序》)。然而,他對中國國民的缺陷和病根結識越多,對自己的醫學救國抱負就越懷疑。192023,一個偶爾的“幻燈片”事件,特別是那些茁壯而麻木的“看客”以及“示眾”的場面,對魯迅的一生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正是從那時起,魯迅遂“棄醫從文”。魯迅的所有創作,涉及雜文和小說,無論是社會批判還是文化批判,都是沿著“改變他們的精神”這一思想發展的。參考資料二:有一回,我竟在畫片上忽然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了,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同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據解說,則綁著的是替俄國做了軍事上的偵探,正要被日軍砍下頭顱來示眾,而圍著的便是來賞鑒這示眾的盛舉的人們。……從那一回后,我便覺得醫學并非一件緊要事,凡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認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于改變精神的,我那時認為當然要推文藝,于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魯迅:《吶喊·自序》)討論記錄及自己的陳述:2.先復習專科階段的學習內容,再閱讀以下參考資料,然后討論:人生派和藝術派在小說創作上的重要區別是什么?應當如何理解郭沫若創作《女神》的“文化語境”?(30分)參考資料一:文學研究會1920231月成立于北京,重要發起人有周作人、鄭振鐸、沈雁冰、葉紹鈞(圣陶)、許地山、王統照等12人,重要成員尚有冰心、朱自清、廬隱、王魯彥等。重要刊物是“改革后”的《小說月報》和新創辦的《文學旬刊》(后改為《文學周報》)、《詩》月刊等,是“五四”時期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文學社團,因主張文學表現人生而被稱為“為人生派”,其創作表現了現實主義的特色。人生派的小說創作以葉圣陶的作品最具代表性。《潘先生在難中》是葉圣陶初期小說的代表作。從創作題材上看,寫教育界是葉紹鈞的專長。在他的小說中,教育界的生活占有重要比重,因此,他的小說又被稱為“教育小說”,而《潘先生在難中》則是作者的“教育小說”在經歷了偏重于批評教育方法之后,發展到偏重于通過教育問題來揭示社會問題的結果。從反映人生面貌的角度看,葉紹鈞小說最有特色的部分,就是對于灰色人生的描寫,其中,最為成功的便是《潘先生在難中》中的主人公“潘先生”。從創作風格上看,《潘先生在難中》體現了葉紹鈞小說在批判舊事物時的特點,即采用“諷它一下”的態度。從創作方法上看,這篇小說則體現了作者冷靜、客觀的態度盡量讓事實說話,用言行來表現人物的思想性格,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特點。總之,葉紹鈞小說的一般特點,不在《潘先生在難中》都要以找到,并且得到了最為集中和最為充足的表現,因此,我們就可以說它是其代表作。參考資料二:發明社192023成立于日本東京,重要發起人有郭沫若、郁達夫、成仿吾、張資平等,重要成員尚有田漢、鄭伯奇等。重要刊物有192023創辦的《發明季刊》和以后陸續創辦的《發明周報》、《發明日》(《中華新報副刊》)以及《發明月報》等,因主張把文學看作是自我表現的形式,有明顯的為藝術而藝術的色彩而被稱為“為藝術派”,其創作表現了浪漫主義的特色。1928年后文學主張發生變化,成為無產階級文學運動的重要提倡者,被稱為“后期發明社”。“自敘小說”和“寄托小說”是發明社浪漫主義抒情小說的兩種重要形式。“自敘小說”又稱“身邊小說”,是受日本“私小說”的影響產生的,其重要特點是以作家自己身邊的平常瑣事為題材,重要代表作有郁達夫的《沉淪》、郭沫若的《漂流三部曲》等;“寄托小說”的特點是重要以古代或外國的人與事為題材,但其創作目的不是為了再現古代的歷史或外國的生活,而是借此來抒發作家自己的主觀情懷,其重要代表作有郁達夫的《采石磯》、郭沫若的《牧羊哀話》等。人生派的小說創作以郁達夫的作品最具代表性。完畢于1920235月的《沉淪》是郁達夫小說的代表作,體現出郁達夫小說在顯著的自敘傳性質、濃郁的抒情格調、感傷的浪漫主義傾向等方面所具有的鮮明個性特性。《沉淪》的主人公“我”有著作家自己的濃重投影,是一位患有嚴重憂郁癥的留日學生,三歲喪父,家境貧寒,長兄在官場上也很不得意,自己在學校又屢屢受挫,退學后便蟄居在小小的書齋里,終日郁郁寡歡,從小養成了孤獨感傷的性格。到日本后,陌生的環境和民族的歧視,使他的性格更加畸形,不僅仇視日本同學,并且與僅有的幾位中國同學也疏遠了,于是便把大自然作為自己的避難所,在愛情小說里沉浸,然而,青春期所燃起的愛情之火,卻燒得他無處可藏,他越是孤獨,越是渴望愛情;可越是渴望愛情,就越是無法獲得愛情,終于在肉欲的誘惑下,發展到窺浴、偷聽、尋妓而不能自拔的地步,陷入了夢魘般的泥潭中,最后赴海自盡。參考資料三:郭沫若生于四川樂山的一個地主兼商人家庭,幼年時就受到古典詩詞的熏陶,8歲開始學做對句和五七言詩,莊子、屈原、司馬遷、李白等歷史上的浪漫主義大文豪一直是他心中的偶像。讀小學時的“撕榜風波”,少年時代因重癥傷寒而留下的“兩耳重聽”的后遺癥,以及家庭為他主持的“包辦婚姻”,都對郭沫若的性格形成產生過重要影響。戊戌維新時期,他接觸到了“新學”,梁啟超、章太炎等激進的改良主義者的政論文章,培養了他的反叛性格,而“富國強兵”的思想則滋養了他的愛國主義精神。辛亥革命期間,他親歷了四川的“保路運動”,辛亥革命的失敗,既給他帶來了失望和苦悶,也激發起他不屈的反抗精神。192023,郭沫若赴日留學。與魯迅同樣,他到日本也是學的醫學,但他沉浸在泰戈爾、海涅、歌德、屠格涅夫等文學大師的作品中,并從斯賓諾莎那兒結識了“泛神論”。192023,郭沫若與日本姑娘安娜的熱戀,點燃了他數年來一直郁積在心中的詩情,開始了他最初的白話新詩創作,后來收在《女神》第三輯中的《死的誘惑》、《新月與白云》、《別離》等,都是為安娜而作的。他后來的《爐中煤》等許多愛國名篇和他的第一篇小說《牧羊哀話》等,事實上也包含著他對愛情的歌頌。192023五四運動爆發后,已經在國內的《時事新報·學燈》上發表詩歌的郭沫若,讀到了美國詩人惠特曼的《草葉集》,發現惠特曼詩歌的自由形式更適于表現自己內心的激情,找到了“個人的郁積,民族的郁積”的“噴火口”和“噴火方式”,于是,在五四運動的鼓舞下,“在192023下半年和192023上半年,便得到了一個詩的創作爆發期”,幾乎是一口氣寫出了《地球,我的母親》、《鳳凰涅槃》、《爐中煤》、《天狗》等具有獨特個性的代表作,并在翻譯歌德詩劇《浮士德》過程中,創作了《女神之再生》、《湘累》和《棠棣之花》等詩劇。1920236月,差不多已經瘋狂了的郭沫若與同在日本留學的張資平、郁達夫、成仿吾、田漢等一起,發起成立了發明社。1923年,郭沫若在日本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畢業后,與日本妻子安娜和三個孩子回國,同時活躍在文藝和政治兩個大舞臺上。討論記錄及自己的陳述:3.先閱讀以下參考資料,然后討論:茅盾的文學主張與文學創作是否存在著矛盾?(30分)參考資料一: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桐鄉人。“茅盾”是他的第一篇小說《幻滅》1927年9月在《小說月報》連載時,第一次使用的筆名。茅盾在不同時期有著明顯的不同身份。在新文學初期,他重要是一位文學組織家和理論家;在大革命前后的一段時間里,他幾乎更像是一位職業的革命家,而僅僅是一位業余的文學家;在30年代和40年代,重要是一位小說家和文學評論家;在50年代以后,重要是一位文學評論家和領導人。茅盾這個名字,是隨著他的小說創作而產生并享譽文壇的,在新文學初期一直以“沈雁冰”的名字著稱于世。茅盾雖然也去過日本,但與許多留學海外的作家不同,既不屬于東洋派,也不屬于西洋派,是一位土生土長的中國現代作家。茅盾出生于書香世家,父親沈永錫是一個“維新派”的醫生。由于父親早逝,他是在母親的教育下長大成人的,在私塾中讀過《三字經》,也上過新學,家庭開明,可以自由地讀《三國》、《水滸》和《聊齋》等閑書。中學時代開始參與學生運動,因反對學監的學潮曾被嘉興府中學斥退,后轉入杭州的安定中學。192023,考入北京大學預科,三年預科期滿畢業后,因家庭經濟陷入困境,經朋友介紹進入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譯所,翻譯介紹歐洲文學并在《學生雜志》、《學燈》等報刊上發表文章。192023,在上海商務印書館主辦的著名文學刊物《小說月報》上主持《小說新潮》欄目,并發表《新舊文學評議之評議》等文章,正式介入文學圈,成為新文學史上最早提倡“文學為人生”的作家之一。同時,參與“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的活動。192023,茅盾同時在文學和政治兩個舞臺上嶄露頭角,一出現便顯示出領袖的風范。這年1月,他與葉紹鈞、周作人、許地山等12人共同發起成立了新文學史上第一個重要的文學社團“文學研究會”,并將他接手主編的《小說月報》由一個“鴛鴦蝴蝶派”的刊物改革為新文學的第一個“純文藝”刊物。3月,他又與歐陽予倩、熊佛西等13人在上海組織成立了“民眾戲劇社”,5月,又參與了現代文學史上第一個戲劇刊物《戲劇》月刊的創辦工作,成為了新文學初期重要的文學組織家和理論家。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他即由上海共產主義小組成員轉為正式黨員。此后,他便同時活躍在文學和革命這兩個領域,一面參與新文學的建設,一面從事革命工作。從192023到1927年,茅盾在文學上雖然沒有取得突破性的成就,但始終沒有離開文學的圈子,不僅是“人生派”文學的重要理論家和批評家,并且還是革命文學的最早提倡者之一,并在用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解釋文學與人生、文學與革命、文學與社會等方面處在先鋒地位。同時,又是政壇上最為活躍的文學家。1925年終,當選為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正式代表,次年年初赴粵,擔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秘書,1927年在“大革命”高潮中,赴武漢任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的教官和漢口《民國日報》主編。大革命失敗后,在去南昌途中受阻于廬山牯嶺。1927年8月,從牯嶺到上海后,立即將自己參與革命的通過寫成小說《幻滅》,這是茅盾的第一篇小說。緊接著他又完畢了此外兩個中篇《動搖》和《追求》。1930年,結集為《蝕》出版單行本,故《蝕》又稱“《蝕》三部曲”。這部作品以“矛盾”的基調貫穿始終,正暗含著作者在大革命失敗后的彷徨苦悶心情,他最初的筆名就是“矛盾”二字(《蝕》原稿署名“矛盾”,發表前經編輯葉圣陶改為“茅盾”。)。1928年7月經上海逃亡日本東京,后寫有帶總結性的文學論文《從牯嶺到東京》,文章認為,中國革命離不開小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也是當時重要的讀者,革命文藝應把小資產階級作為反映對象和服務對象,因此,實事求是地描寫小資產階級的悲觀悲觀情緒是允許的,不應夸大文藝的宣傳鼓動作用,回答了發明社、太陽社對《蝕》的批評,并就革命文學的問題發表了自己的見解。參考資料二:茅盾30年代的小說創作,大體經歷了一個從“矛盾展示”到“社會剖析”的變化,其變化趨勢也成為了這一時期無產階級文學從“革命文學”到“左翼文學”發展過程的風向標。《幻滅》重點描寫了女青年章靜在大革命時期的一段坎坷生活。靜女士是上海S大學的學生,她和同學抱素相愛后,發現抱素是一個軍閥的“暗探”,并且已有愛人,陷入了悲哀的泥潭。在同學史俊等人的鼓勵下,投奔當時革命的圣地漢口,加入了革命的行列。不久,她又產生“幻滅”,在短短的兩個月中,換了三次工作,在醫院當護士時,碰到一位斯文溫雅的北伐軍連長強唯力,再一次燃起了愛情的火花,認為這是她“有生以來第一次快樂的生活。”可是好景不常在,強連長又要回軍隊去了。小說不僅寫到了雄壯的北伐誓師典禮,并且還寫到了剛剛發生不到一個月的“南昌起義”。作品在《小說月報》上發表后,引起普遍注意,既是茅盾小說創作的處女作,也是成名作。這部作品的重要成就是人物形象的塑造,特別是人物心理的細膩描寫。作者采用對比的手法,透過未經世故、富于抱負的靜女士與看透人生、玩世不恭的慧女士對革命的不同感受,來反映小資產階級的兩重性,特別是他們在革命前夕的亢奮情緒和革命到來時的幻滅心理及其變化。在對慧的描寫中,作者借助慧的個人身世和性格歷史,真實地展示了她性格發展的邏輯,把她報復主義的病態心理寫得合情合理,具有真實生動的立體感。《動搖》“是通過冷靜思考,比較有計劃寫的”,雖然也是一個愛情故事,但作者的目的卻“是要借寫武漢政府管轄下湖北一個小縣城里發生的事情,來影射武漢大革命的動亂,……是要寫大革命時期一部分人對革命的心理狀態,他們動搖于左右之間,也動搖于成功或者失敗之間”(茅盾:《從牯嶺到東京》)。《追求》與前兩部同樣,也是“粘”著題目寫的。本意是要寫一群青年在經歷了大革命失敗的幻滅和動搖后,重又燃起希望的火炬去追求光明,但創作中又聽到了許多朋友在“左傾盲動路線”導致的失敗中,莫名其妙地犧牲和被捕,臨時改變了計劃,寫成“個個都在追求,然而都失敗了”。作品中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女青年章秋柳的形象,她竭力想振作起來,改變自己在大革命失敗后的灰色生活,但又陷入了追求享樂和肉欲刺激的泥潭不能自拔,自暴自棄,干脆以自己以前所厭惡的報復主義作為武器。《蝕》三部曲雖然首開革命文學“革命加戀愛”創作模式的先河,但由于作品很好地表現了作者當時的矛盾心理,記錄了作者在大革命期間親眼目睹的“動亂中國的最復雜的人生的一幕”(茅盾:《從牯嶺到東京》),真實地描寫了一批青年知識分子在大革命中從“幻滅”到“動搖”,再到“追求”的曲折過程,體現了作者直面現實的勇氣和對中國革命復雜性的獨特結識,在時代新女性形象的塑造、人物心理的刻畫、時代特性的描寫和環境氣氛的烘托等方面,初步顯示出作者的藝術才華和個性,是茅盾寫得最率真自然的小說,這又是當時的革命文學作品所不能相比的。《虹》、《路》和《三人行》在茅盾的創作生涯中具過渡的性質。《虹》寫于日本,作者希望通過一位知識女性的追求過程來表現中國革命的歷程,增長一些亮色,以改變《蝕》的暗淡基調,同時也是茅盾小說“史詩化”的最初嘗試。作品采用三段式時空切換的方法,通過梅行素受“五四”新思潮影響,為反抗家庭包辦婚姻,通過許多挫折,終于沖出了夔門,從成都經瀘州到達上海,碰到了革命者梁剛夫,接觸到了革命理論,在“五卅”革命高潮到來之際,踏上了“通向革命天國之虹”。作者本意是“欲為中國近十年之壯劇,留一印痕。八月中因移居擱筆,爾后人事倥傯,遂不能復續”(茅盾:《虹·跋》)。雖然,作者未能完畢本來的創作設想,但仍然能看到一代知識分子從“五四”到“五卅”尋求革命的心路歷程。此作也開了茅盾小說“殘篇”的先例,成為茅盾史詩性小說的一個標記。《路》和《三人行》寫于茅盾回國之后,是他獻給新成立的“左聯”的禮物。由于作者急于想為迷茫中的青年指明一條對的的道路,表現出明顯的概念化的痕跡。其中,《三人行》最為典型。作品寫了三個中學生在“九一八”前后的故事。出身書香門第的許,是一個俠義主義者,但他救助奴婢秋菊卻不被理解,去暗殺欺壓女學生的惡霸,又送了性命。出身破落商人家庭的惠,是一個虛無主義者,在抗日浪潮中思想剛有變化,又在席卷全國的抗日風暴中嚇得發狂而死。只有實際主義者云,才真正走上了革命道路。這種表現同齡人不同人生道路的對比方法,后來成為革命小說的一種最為流行的“三人行”創作模式,在50年代的《小城春秋》等作品中仍有表現。就在茅盾尚未完全結束《三人行》的寫作,就開始創作的《子夜》和隨后的《林家鋪子》和“農村三部曲”,以及《多角關系》、《當鋪前》、《小巫》等小說中,卻表現出完全不同的另一種風格。作者雖然沒有放棄理論的指導,也沒有完全放棄自己不熟悉的生活,但是,卻努力地為創作去觀測和體驗生活,以填補自己素材的局限性,并按照社會科學理論來解決自己的生活和收集到的素材。以《子夜》為代表的“社會剖析小說”(或“社會剖析派小說”),經常表現出三大特點:一是人物形象都具有鮮明的階級特性,而重要人物又經常是某一階級的代表;二是都有廣闊的社會背景,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與社會有著緊密的聯系,人物的變化和故事的發展都是社會各種矛盾激化的結果;三是作品都表現出作者對社會的深刻結識,具有鮮明的理性色彩,既有明確的創作意圖,也有問題的提出和回答,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和理論意義。討論記錄及自己的陳述: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漢語言文學開放本科試點中國現當代文學專題(上)平時作業2(2023春使用)說明:本作業在學習完教材第五講后進行,學生必須獨立完畢(最佳在課堂內進行),作業采用“開卷”形式,可以攜帶本課程教材,以及專科階段的有關教材等其他教學參考資料。作業時間為150分鐘(兩個半小時),作業總分為100分。本作業與期末考試的題型相一致。一、填空題(每空1分,共20分)規定:書寫規范,不得有錯別字。1.魯迅在《狂人日記》的文言小序中寫道:“某君昆仲,今隱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學校時良友;分隔數年,消息漸闕。日前偶聞其一大病;適歸故鄉,迂道往訪,則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勞君遠道來視,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補矣。”2.在老舍嘲諷的“洋派青年”中,尚有《四世同堂》中的祁瑞豐等。3.1920239月,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青年雜志)》雜志創刊,標志著新文化運動的開始。4.《日出》重要選取了陳白露的客廳和一個叫“寶和下處”的三等妓院作重要場景。5.小說《風波》以張勛復辟為背景,通過魯鎮七斤家里的一場小小風波,寫出了鄉村社會的死水微瀾。6.對后來的郭沫若研究啟發最大的是朱自清為《中國新文學大系》的詩集所作的導言。7.魯迅曾受到嚴復述譯的赫胥黎的《天演論》的影響,接受了進化論。8.茅盾原名沈雁冰,早在他1928年發表第一篇小說《幻滅》之前,就已經是五四新文化運動著名的批評家和組織家了。9.老舍寫于1932年的長篇小說《貓城記》在“文革”中曾受到嚴厲批判,并直接導致了老舍的噩運。10.民眾戲劇社創辦的《戲劇》月刊是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本戲劇刊物。11.魯迅與著名散文家周作人在新文化運動中并稱“周氏兄弟”。12.《離婚》重要描寫的是北平某財政所一群公務員的思想矛盾、生活糾葛的家庭風波,主人公張大哥把做媒當作最大的快樂和享受。13.曹禺的五大話劇杰作是《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和《家》。14.“阿Q沒有家,住在未莊的土谷祠里;也沒有固定的職業,只給人家做短工,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15.《幻滅》以大革命前夕的上海和革命高潮中的武漢為背景,主人公章靜(章小姐)是上海S大學的女學生。16.《雷雨》中的“命運觀”問題是批評家李健吾(劉西渭)在30年代一方面發現的。17.“左聯”的全稱是中國左翼作家聯盟。18.《女神》共分三輯,第一輯由三部詩劇組成,它們是《女神之再生》、《棠棣之花》、《湘累》。19.在老舍塑造的老派市民形象系列中,除了老派市民、新派市民、正派市民之外,尚有一類市民形象,他們是以祥子為代表的城市貧民。20.《春蠶》寫于1932年11月,發表于1932年11月《現代》雜志的第二卷一期,1933年5月與后發表的《秋收》、《殘冬》,合為《農村三部曲》由上海開明書店出版。二、單項選擇題(每題1分,共10分)規定:將對的答案的序號填在括號內。每題只有一個對的答案,錯選或多選均不得分。1.“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認為不幸的。”出自魯迅的(D)。A.《示眾》B.《立即支日記》C.《祝福》D.《吶喊·自序》2.話劇《獲虎之夜》的作者是(A)。A.田漢B.陳大悲C.洪深D.丁西林3.茅盾對小說《倪煥之》評價最高,這部小說的作家是(C)。A.郁達夫B.魯迅C.葉圣陶D.廢名4.老舍曾為自己的風趣流入“油滑”而苦惱,以致一度“故意的停止風趣”,通過反復思考、總結,終于為他得之于北京市民趣味的風趣找到了健康的發展方向,這種變化開始于小說(C)。A.《二馬》B.《駱駝祥子》C.《離婚》D.《四世同堂》5.從《雷雨》到《日出》,曹禺劇作風格的變化重要受到一個外國劇作家的影響,這個作家是(C)。A.奧尼爾B.莎士比亞C.契訶夫D.布萊希特6.魯迅創作的最后一篇現實題材的小說是(C)。A.《故鄉》B.《風波》C.《離婚》D.《祝福》7.郭沫若的《三個叛逆的女性》,除了《卓文君》、《王昭君》外,尚有(D)。A.《蔡文姬》B.《屈原》C.《武則天》D.《聶嫈》8.茅盾在《春蠶》中說到的“長毛造反”是指(C)。A.“一·二八”事變B.辛亥革命C.太平天國起義D.武昌起義9.虎妞的變態情欲,二強子逼女賣淫的病態行為,以及小福子自殺的悲劇,對祥子來說,都是鎖住他的“心獄”。其中,二強子的女兒是(D)。A.小文B.大赤包C.虎妞D.小福子10.《雷雨》中的“魯媽”是(A)。A.侍萍B.周萍C.蘩漪D.四鳳三、多項選擇題(每題2分,共10分)規定:將對的答案的序號填在括號內。每題有1-4個對的答案,多選、少選或錯選均不得分。1.以殘忍的“典妻”現象作為創作題材的小說重要有(B、C)等。A.《潘先生在難中》B.《賭徒吉順》C.《為奴隸的母親》D.《湖畔兒語》2.郭沫若的詩集《女神》中有許多“詩劇”,其中重要有(A、B、C、D)等。A.《女神之再生》B.《棠棣之花》C.《湘累》D.《鳳凰涅槃》3.魯迅表現“看/被看”模式的小說重要有(A、B、C、D)。A.《狂人日記》B.《示眾》C.《阿Q正傳》D.《藥》4.《子夜》描寫了五條重要的線索,其中重點描寫的“三大火線”是(A、B、D)。A.資本家在公債交易所中“多頭”和“空頭”的投機活動B.民族工業的興辦、掙扎和最后的徹底破產C.如火如荼的農村革命運動和吳蓀甫“雙橋王國”的美夢徹底破滅D.工人階級的悲慘生活以及他們反抗資本家殘酷剝削的怠工、罷工斗爭5.曹禺筆下的女性形象重要有(B、C、D)。A.曾文清B.金子C.陳白露D.瑞玨四、簡答題(共20分)規定:內容切題,文字通順,語氣流暢,邏輯清楚。1.周樸園與侍萍之間有無真正的愛情?請舉出作品中的具體事例加以說明。(8分)2.在小說《四世同堂》中,作家是如何描寫祁老太爺“破缸御敵”的?祁老太爺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想法?(6分)3.茅盾的創作計劃為什么總是不能完畢?試舉出三部以上的作品例子。(6分)五、分析題(40分)規定:在以下兩題中任選一題,立意新奇獨特,論述對的進一步,舉例具體恰當,文字流暢,邏輯清楚。該題不得少于1000字。1.魯迅對傳統文化是否是持否認性的批判態度,這種態度是否偏激?是否是虛無主義的?請結合當時的具體情況,說明你是如何看待對魯迅這種態度的?2.阿Q的“精神勝利法”重要表現在什么地方,魯迅是如何描寫的?這樣描寫有什么作用和意義?試結合作品內容加以說明。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漢語言文學開放本科試點中國現當代文學專題(上)平時作業3(2023春使用)說明:本作業在學習完教材第七講后進行。作業采用“開卷”形式,可以參考本課程教材,以及專科階段的有關教材等其他資料,作業總分為100分。本作業需要學生在小組討論后獨立完畢,作業時間不限,假如作業冊空間不夠可以另附空白紙。討論題:規定:先記錄討論的時間、地點、參與人和主持人姓名,每位發言人的重要觀點摘要,然后再陳述自己的觀點。書寫規范,不得有錯別字。1.先閱讀以下參考資料,然后討論:魯迅一方面是文學家還是思想家?為什么有人說魯迅是“被逼成思想家的文學家”?(40分)參考資料一:魯迅“不僅是偉大的文學家,并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魯迅在“棄醫從文”之初,并沒有想要成為一位思想家或革命家,而只想成為一位文學家。然而,當他眼看著那些體格健全而精神愚弱的國民“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而想要“改變他們的精神”時(魯迅:《吶喊·自序》),事實上,已經決定了魯迅的人生之路絕不也許是一條單純的文學之路,他不可避免地要被自己和社會“逼上”一條思想家和革命家之路。192023文學革命開始時,已經“見過辛亥革命,見過二次革命,見過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看來看去,就看得懷疑起來”(魯迅:《自選集·自序》)的魯迅,內心的火焰即使沒有完全熄滅,也只是一團“死火”。但是,當他早就渴望的“精神界之戰士”終于將要呼之欲出的時候,當這些馳騁在寂寞中的猛士向他發出了增援的呼號時,他卻將這種“邀請”當作是“前驅者”向自己發出的“將令”,他內心的死火也終于被重新點燃。1920235月,當他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在《新青年》上發表之后,8月,他又在《新青年》上發表了公開自己與社會決裂態度的雜文《我之節烈觀》,緊接著,在這年的10月,他毅然加入了“《新青年》作家群”,加入了正方興未艾的“隨感錄”創作熱潮,發表了自己的第一篇“隨感錄”《隨感錄·二十五》。從此,他一發而不可收,而讀者也看到了一位“從舊營壘中來”的老成持重而堅韌不拔的真正的“精神界之戰士”。當然,以文學創作來實現自己的救國抱負的人遠不止魯迅一人,當時的文學家都是啟蒙家,而所有的啟蒙家都必然地承擔著思想家的重任,這正是“五四”的時代特性。然而,魯迅之所以成為魯迅,就在于他的小說與其他“五四”小說有兩點重要的區別:第一,魯迅小說所關注的不僅僅是人的個性解放或家庭婚姻或革命斗爭,而是中國社會變革時期最緊要最迫切的人的精神困惑和生存前景等重大問題。這重要又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以《狂人日記》、《長明燈》為代表的對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的徹底揭露和批判;二是以《阿Q正傳》、《藥》、《風波》和《示眾》為代表的對辛亥革命失敗教訓的總結和對愚弱國民性的探討和改造;三是以《孔乙己》、《在酒樓上》、《孤獨者》、《傷逝》和《肥皂》為代表的對“五四”前后幾代知識分子的前程和道路的關注。第二,魯迅小說并不像“五四”前后的“前驅者”那樣樂觀,而是在自己的懷疑和沉思中形成了“憂憤深廣”的總體特性。魯迅小說既不像寫實派小說那樣把未來的希望寄托在問題的揭露或對愛與美的追求上,也不像抒情派小說那樣滿足于自己身邊故事的描寫或依靠感傷情感的抒發來打動讀者,而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要“揭出病苦,以引起療救的注意”(魯迅:《我怎么做起小說來》)。參考資料二:魯迅收入《吶喊》和《彷徨》兩部集子中的25篇現實題材的小說,重要有知識分子和農民兩大題材。其中,知識分子題材占14篇,真實地描寫了中國知識分子在清末、辛亥革命和“五四”以后三個重要時期的精神和生存狀況,是魯迅小說的一個重要內容。魯迅筆下的知識分子形象,按其精神特性大體上可以分為三種類型:第一類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犧牲者,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陳士成等。他們深受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一心想求得功名,充滿舊式文人的酸腐氣味,作者對他們既有批判,也有同情;第二類是封建制度的維護者和追隨者,如《肥皂》中的四銘、《高老夫子》中的高爾礎等。他們的靈魂已經完全腐朽,表面上道貌岸然,事實上滿肚子男盜女娼,或是封建道德的衛道士、假道學,或是不學無術的文人垃圾、文人敗類。作者對他們只有批判,沒有同情;第三類是封建制度的破壞者和反抗者,如《狂人日記》中的狂人、《在酒樓上》中的呂緯甫、《孤獨者》中的魏連殳、《傷逝》中的涓生和子君,以及《藥》中的夏瑜、《長明燈》中的瘋子、《一件小事》中的“我”和《幸福的家庭》中的“文學青年”等。他們具有現代的意識、進步的思想和改革的規定,也曾有過為自己抱負而奮斗的輝煌歷史,但他們的反抗幾乎都以失敗而告終。這類形象不僅數量眾多,并且也是魯迅最為看重的現代知識分子形象。魯迅希望大家通過他們失敗的故事,看到他們的悲劇既是時代的悲劇、社會的悲劇,也是他們自己缺少“韌性”精神和斗爭策略的結果。假如說魯迅的知識分子題材小說重要表現了他“哀其不幸”的態度,那么,他的農民題材小說則更多地表現了他“怒其不爭”的思想,更集中地表現出魯迅作為一個啟蒙主義思想家的特點。魯迅農民題材的小說不僅成功地塑造出了一批落后農民的藝術形象,并且還真實地反映了當時中國農村黑暗的現實,深刻地揭示出了這些農民愚昧、麻木的精神上的創傷。魯迅曾在《燈下漫筆》一文中指出:“事實上,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價格,至多但是是奴隸,到現在還如此,然而下于奴隸的時候,卻是數見不鮮的。”因此,他將中國人的生存狀況直接歸納為兩個時代:“一,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故鄉》中的閏土、《祝福》中的祥林嫂等,都屬于這兩個時代。然而,也有不甘于這兩個時代的人,如《阿Q正傳》中的阿Q、《離婚》中的愛姑等,他們雖然也與曾經反抗過的狂人、呂緯甫、魏連殳以及涓生子君們同樣,都以失敗而告終,但魯迅仍然將“發明這中國歷史未曾有過的第三樣時代”作為涉及自己在內的“現在的青年的使命”。討論記錄及自己的陳述:2.先閱讀以下參考資料,然后討論:什么是“京派”?京派的創作特點是什么?(30分)參考資料一:“京派”和“海派”雖然與北京和上海有關,卻不是兩個單純的地區性概念。這兩個概念的出現,與30年代開始的關于“京派”和“海派”的論爭有關,而這場論爭則是由沈從文一手挑起的。沈從文引起著名的“京海之爭”就發生在這之前的1933年10月,他在剛剛接手主編的《大公報·文藝副刊》第9期上發表《文學者的態度》,抨擊當時文壇上的一些不良風氣,涉及“在上海寄生于書店、報館、官辦的雜志,在北京則寄生于大學、中學以及種種教育機關”中的“玩票白相文學作家”。在這篇文章中,雖然沒有出現“京派”和“海派”的字眼,也不是完全針對“海派”而言,但是,沈從文早就對“海派”有所指責。他曾在《論中國小說創作》一文中說:“從民十六年(即1927年——引者注),中國新的文學由北平轉到上海以后,一個不可避免的變遷,是在出版業中,為新出版物起了一種商業的競賣。一切趣味的俯就,使中國新的文學,與為時稍前的低檔趣味的海派文學,有了許多混淆的機會……”于是,因與左聯作家展開“文藝自由論辯”而聲名大振的蘇汶(杜衡),1933年12月1日在《現代》4卷2期上發表了《文人在上海》,從人的基本生存的角度,為上海作家進行辯護,而沈從文卻得理不饒人,1934年1月,在《大公報·文藝副刊》第32期上以《論“海派”》予以回擊。先是下定義:“‘名士才情’與‘商業競賣’相結合,便成立了我們今天對于海派這個名詞的概念”,繼爾歷數海派的種種特性。雖然沈從文再一次說明海派作家和海派風氣與“上海的文人”不是一回事,并特意強調,“茅盾、葉紹鈞、魯迅,以及大多數正在從事于文學創作的雜志編纂人”都不屬于海派,但他在文章中將“海派”與“北方文學者”的對立解決,仍然得罪了在上海的左翼作家。事實上一直有人認為,“海派”也涉及“左聯”。“京海之爭”不僅擴大了京派的名聲,并且,使京派從“無形”走向了“有形”。在這之前,京派雖然存在,但并沒有結成社團,甚至沒有“京派”一說。假如追溯京派形成的因素,可以發現文學刊物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是1931年5月由廢名、馮至編輯的《駱駝草》,然后有1933年9月沈從文接編的《大公報·文藝副刊》、1934年10月由卞之琳、沈從文、李健吾等編輯的《水星》,以及1937年5月由朱光潛開始編輯的《文學雜志》等。圍繞在這些刊物周邊的作家,重要有三部分人:一是與語絲社有關的講究文學趣味的作家,如周作人、廢名、俞平伯等;二是與新月派和現代評論派有關的作家,如胡適、沈從文、梁實秋、凌叔華、孫大雨、梁宗岱等;三是北京的高級知識分子和高校中的師生,如朱光潛、李健吾、林徽因、馮至、何其芳、李廣田、卞之琳、蕭乾、林庚、李長之等,汪曾祺是40年代在西南聯大師從沈從文后才嶄露頭角的,可以看作是“京派的最后傳人”。這些作家除了在小說方面卓有成就外,在文藝理論、散文、詩歌以及戲劇方面都有堪稱獨步的大家。在京派的形成過程中,“文學沙龍”和“會餐會”的形式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京派的“文學沙龍”和“會餐會”多以林徽因、朱光潛等為東道主,參與的人除上述京派成員外,尚有北大的羅念生、葉公超,清華的朱自清、王了一、曹葆華,以及周煦良等。因此,京派重要指30年代以北京為中心的自由主義作家群。京派形成的因素,重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第一,30年代,中國文化和政治的中心都移到了上海,成為“文化邊沿”的北京,雖然比較沉悶,但畢竟是文化古都,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又通過了新文化運動的洗禮,濃重的文化氛圍為這些志趣相投的作家的重新集結,發明了很好的條件。第二,處在文化邊沿的北京,遠離政治的中心,這些作家又大多生活在大學校園里,大多擁有雍容高貴的氣質,喜尚扎實穩健的文風,大多趨于保守,較少沾染社會上的商業氣息和黨派作風,所以,比較容易形成一種平和、恬靜的創作心態,也郁積著濃厚的懷舊情緒。錢鍾書在抗戰時期寫的短篇小說《貓》中有一段描寫,很好地表現了京派作家以“京派”為榮的心態:他們“上溯到‘北京人’為開派師祖,所以北京雖然改名北平,他們不自稱‘平派’。京派差不多全是南方人。這些南方人對于他們僑居的北平的得意,恰象猶太人愛他們所入籍的國家,不住的掛在口頭上。”第三,在文化邊沿中可以甘于寂寞繼續堅持創作的作家,大多是真正有志于文學事業的人,特別看重文學的獨立價值,對于那些在文學創作中表現出政治功利性、黨派性和商業性的傾向,都有一種本能的排斥態度,在內心里就與各種流行文學保持一定的距離。“京派”與“京味”無關,京派指的是一個文學流派,京味指的是一種文學風格,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文學概念。在京派的作品中,一般是讀不到京味的,即使是凌叔華和蕭乾的作品也不以京味為特點。然而,京派與“鄉土文學”卻有著重要的血緣聯系。被稱作京派小說“鼻祖”的廢名,原本就是“鄉土文學”的新秀,其他來自鄉村的作家,也可視為“鄉土文學”傳統的繼承者,他們對兒時的鄉土生活的懷念,是形成“田園牧歌風格”的重要因素,而“田園牧歌風格”的形成,又將他們與“鄉土文學”區別開來。京派作家同2023代的“鄉土文學”作家同樣,雖然生活在都市,但他們的創作內容卻與生活的城市沒有直接的關系,而重要以家鄉生活為創作的題材和背景。廢名重要寫家鄉湖北黃梅的生活,沈從文則以家鄉湘西生活為題材,以及后來被稱為“京派的最后一位傳人”的汪曾祺,也是重要以家鄉江蘇高郵的人和事為題材。凌叔華的《花之寺》和蕭乾的《夢之谷》等作品,雖然多以北京為背景,但這是由于他們自身就是北京人(凌叔華祖籍廣東番禺,生于北京。蕭乾祖籍內蒙,蒙古族,生于北京)。北京也就是他們的家鄉,并且,蕭乾的作品仍然是以“童年視角”為出發點的,在本質上與“鄉土文學”和其他的京派作品并無相悖之處。參考資料二:京派作家雖然沒有共同的大綱和宣言,卻在創作上形成了共同的特性。在題材上,他們大多傾向于對“鄉土中國”和“平民現實”的描寫。一方面,與他們的文學態度有關。他們出于對文學的政治功利性、黨派性和商業性的不滿,故意識地采用一種回避時代潮流、回避現代文明、回避時尚的態度,轉而從文化的而不是政治視角來表現已經被人們所淡忘的鄉村生活和民間生活,注重以傳統的和民間的道德重寫人生。另一方面,與他們的懷舊情緒有關。他們對原本并不美好的宗法制農耕文明的抱負化解決,與他們對畸形發展的現代都市文明的格格不入形成了一種情緒上的巨大反差,因此,正是他們無法忍受現代都市的日益濃郁的商業化氣氛和日益墮落的道德倫理,才促使他們認真地去挖掘鄉土中國的人性美和人情美。第三,還與他們的人生態度有關。他們不僅有受人尊重的地位,并且尚有受人敬仰的知識和修養,他們對人生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看得很透也很淡。他們創作中有戀舊傾向,但并沒有迷失自己,始終保持著清醒的狀態,在審閱的態度中還具有批判的意識,書寫人生之“常”與“變”。因此,既可以說是在時代變革之外尋求自足,也可以說是采用“以退為進”的策略來抵抗現代文明和文學的墮落。在風格上,他們大多傾向于從容節制的古典式審美趨向。一方面,他們生活在都市卻熱衷于以自己童年和鄉土生活題材,在懷舊的情緒中去品味生活、挖掘詩意。另一方面,與快速時髦的都市文明的疏離,與緩慢古雅的鄉土生活的親近,必然產生平和的創作目的和從容的寫作態度,也必然會以和諧、圓融、靜美的境界為自己的美學抱負。第三,在創作中表達都市人對抱負化的農牧生活的向往,自然地會形成具有悠長、舒緩、優美特點的“牧歌田園詩”風格。京派作家在創作上表現出偏于古典審美的牧歌田園詩風格的特點,在20世紀的中國文學史上是十分獨特的。新文學從她誕生的第一天起,就是與中國革命和現代化的進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當時活躍在文壇上的新文學作家,一般都具有感時憂國的特點,重視現實干預,缺少悠遠的烏托邦式的藝術想象。因此,“啟蒙文學”始終占據著主流的地位,“文學啟蒙”則一直處在一種邊沿的地位。在20世紀的中國文學史上,還很少有田園牧歌型的作家和作品,以廢名和沈從文為代表的京派的出現,也就只能看作是一個例外。它對后世的影響雖然始終存在著,但也只是在斷斷續續地在延續著。在文體上,他們大多發明出了比較成熟的小說樣式。一方面,由于京派作家既有才情又有學識,在創作中既追求獨特又講究品味,既看重自己的作家身份又不忘自己的學者身份,不愿以傳奇性的故事情節取勝,而寧可將力氣花在形式的發明上。再加上他們幾乎個個都學貫中西,既有深厚的古文底子,又通過西洋文化的熏陶,既有豐富的人生體驗,又熟悉各種詩化、散文化的藝術手法,一旦認真追求起“文章之美”來,必然有所創新和推動。另一方面,由于他們的抱負是表現鄉土人生,大多選擇了抒情體小說的形式,他們在這方面的奉獻不僅是大大的發展了中國的抒情小說,并且還在于對后世作家的影響,使抒情小說從此成為了一個傳統和源流。當然,他們既然生活在都市,其創作總是難以與都市徹底絕緣,只是由于對都市的反感,抒情的筆調在這里總是變為諷刺的筆調。他們抒起情來令人陶醉,調起侃來也同樣令人開心,并且,其形式仍然是那樣的鮮明和突出。討論記錄及自己的陳述:3.先閱讀以下參考資料,然后討論:為什么說張愛玲是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作家?曹七巧形象的意義是什么?(30分)參考資料一:張愛玲(1920-1995年),原名張英,祖籍河北豐潤,上海人。,她的小說大多寫的是上海沒落淑女的傳奇故事,她把自己的小說集也命名為《傳奇》,而她的身世自身也是一部蒼涼哀婉而精彩動人的女性傳奇。這樣一位傳奇作家的出現,既是社會急劇變動的產物,也是中西兩種文化互相撞擊的結果。張愛玲的祖父張佩綸原是清末的著名大臣,而她的祖母李菊耦則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鴻章之女。可到了她父母一代,家道已然完全敗落。父親屬于遺少型的少爺,母親則是一個時髦的新女性。3歲時張愛玲隨父母生活在天津,有一個短暫的幸福童年。受父親風雅能文的影響,張愛玲從小就會背唐詩,給了她一些古典文學的啟蒙,鼓勵了她的文學嗜好。同時也受母親向往西方文化的影響,生活情趣及藝術品味都是西洋化的。然而好景不長,父親娶姨太太后,母親不僅勇敢地沖出了家庭的牢籠,并且更勇敢地與姑姑一起出洋留學,而年幼的張愛玲,則在失去了母愛之后,還要承受舊家庭的污濁。因此,張愛玲后來在文學創作中總是以“衰落中的文化,亂世中的文明”作為文化背景。張愛玲是一個天才兒童,6歲入私塾,在讀詩背經的同時,就開始小說創作。假如說第一篇小說寫一個家庭悲劇,可以看出家庭環境對她的影響,那么第二篇小說寫一個女郎失戀自殺的故事,則充足顯示了她的文學發明力。此外,她還寫過一篇名為《快樂村》的類似烏托邦式的小說,寄托了她對未來的幻想。1927年,7歲的張愛玲隨家回到上海,不久,母親回國,她又跟著母親學畫畫、鋼琴和英文。張愛玲對色彩、音符和文字都極為敏感,她曾說:“九歲時,我躊躇著不知道應當選擇音樂或美術作我終身的事業。看了一張描寫窮困的畫家的影片后,我哭了一場,決定做一個鋼琴家,在富麗堂皇的音樂廳里演奏”(張愛玲:《天才夢》)。因此,張愛玲筆下的女人都是怕窮的,為了但是窮日子,在當時女性無路可走的情況下,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婚姻作為自己的奮斗方式和目的。雖然張愛玲9歲才進小學,卻已經可以跟著母親讀老舍小說《二馬》,并從此喜歡上老舍的小說。終于,視如仇敵的父母協議離婚,父親再娶,而父親和后母都吸鴉片,家里總是云霧彌漫。1931年秋,母親將11歲的張愛玲送入上海圣瑪利亞女子中學后,再次出洋。張愛玲也樂意住在學校,很少回家。家庭的不幸使得有家不能歸的張愛玲把幾乎所有的情感都投入到學習和寫作中,曾以現代社會為背景寫過小說《摩登紅樓夢》,并時有習作(涉及中文和英文)刊載于學校的校刊《鳳藻》和校外的《國光》等報刊雜志。1937年夏天張愛玲畢業時,母親再次回國,向父親提出讓張愛玲留學英國的規定,遭到拒絕,后母借此與張愛玲發生沖突,父親歇斯底里地將張愛玲禁閉在家中。張愛玲病在床上,多日無人照應,幾乎喪命。1938年,在困境中終于長成大姑娘的張愛玲再一次接受了命運的考驗。她雖然考取了英國的倫敦大學,卻由于戰事劇烈無法前往。1939年秋,張愛玲終于時來運轉,得到了改入香港大學文學系的機會。此時,《西風》月刊也發表了她的散文處女作《天才夢》。然而,張愛玲仍然未能擺脫多舛的命運,1942年,因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進攻香港,香港大學停辦,張愛玲未能畢業就與她的終生好友炎櫻同船返回上海。后報考上海圣約翰大學,又因“國文不及格”而未被錄取。于是,為了生活的自立,只得為《泰吾士報》和《20世紀》等英文雜志撰稿。1943年,張愛玲在周瘦鵑主編的《紫羅蘭》上發表了《沉香屑第一爐香》(以下簡稱《第一爐香》)后,一鳴驚人(這年她23歲,與曹禺十年前發表《雷雨》時同歲)。從此,她一發而不可收,在兩年的時間里,她在《紫羅蘭》、《萬象》、《雜志》、《天地》、《古今》等各種類型的刊物上發表了她一生中幾乎所有最重要的小說和散文,因此,1943年和1944年,是張愛玲一生中最重要的兩個年份。1944年5月,著名翻譯家傅雷以“迅雨”的筆名發表了當時最重要的評論文章《論張愛玲的小說》,同年8月和11月,張愛玲相繼出版了她最有代表性的小說集《傳奇》和散文集《流言》。參考資料二:《金鎖記》是張愛玲小說的代表作。這是一個關于“原欲”的故事,一個令人驚心動魄的人性變態和人性異化的故事。張愛玲的小說都與女性和“女性與金錢”的關系有關,為了生存或為了不至于受窮,她們把婚姻看作是自己惟一的目的,以青春作婚姻的代價,又是以金錢為最終目的。這部作品不僅寫了人的物欲(財欲),寫了姜家二奶奶曹七巧為了能進入雖然已經破落但仍然是貴族大戶的姜公館,嫁給了患骨癆的廢人姜二爺。并且,還突出地描寫了人的情欲(性欲),在做上了二奶奶后,畸形的婚姻導致了畸形的性格,使她對男女情事十分敏感,也自然地將情感集中在當時她能接觸到的惟一男性三少爺季澤身上。然而,當情欲得不到滿足后,物欲便成為了她生命的惟一中心。同時,這也是一個關于“報復”的故事,一個關于“禁錮”的故事,一個用物欲報復情欲,一個因情欲被長期禁錮而變異后演化為更為瘋狂的物欲的故事。按照弗德依德的學說,原欲就像一條河流,假如它受到阻礙,就會溢向別的河道,直接導致性錯亂心理和性變態行為。七巧家原是開麻油店的,她年輕時也有中意她的肉店小伙,尚有她哥哥的結拜兄弟喜歡她,稱得上是“麻油西施”,雖然粗魯潑辣,卻充滿活力。但做了姜家二奶奶后,愛情當然是沒有的,連情欲也得不到滿足,更令人窒息的是,誰都輕視她,連丫環都敢對她冷嘲熱諷,加上封建禮教的壓抑,她不得不強壓情欲之火,“迸得全身的筋骨和牙根都酸楚了”。于是,她渴望著三少爺的愛,但風流成性的季澤誰都敢沾,就是不愿越叔嫂之防。當她最后一點情欲之火熄滅后,開始變得刻薄冷酷,開始進行瘋狂的報復。她先是“戀子”,要兒子整夜地陪她抽大煙,以探聽和渲染兒子與媳婦的房事為樂趣,逼得兒媳守空房。后又“妒女”,自己沒有得到的幸福生活,連自己的女兒也別想得到。最后,終于淪落為一個眼中只有金錢沒有親情的惡毒殘忍的魔鬼。當然,這也是一個“害人害已”的故事。曹七巧與葛薇龍、白流蘇等女性不同的是,她的婚姻一開始并不是她自愿的,完全出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她當時只是受害者和受虐者,但是,當她無論如何努力也得不到幸福后,當她開始對她的親人進行報復后,她便成為了害人者和施虐者。此外,這也是一個關于“宿命”的故事。在作者眼里,曹七巧的婚姻只是一個買賣(張愛玲小說中的婚姻事實上全都是買賣),她賣掉了自己的一生,得到的只是一點金錢。因此,她生命中最可寶貴的當然是金錢而不會是家庭與親情。當她與季澤的愛情化為泡影后,特別是當她看清楚了季澤重新找上門來只是為了算計她的財產時,她對所有的男性都絕望了,因而對整個世界都絕望了。她得出的結論就是:“人是靠不住的,靠得住的只有錢。”“這是個瘋狂的世界!”所有的人都被一種無形的魔力所控制,人的命是天定的,不是自己可以左右的。這就是張愛玲所要表現的“傳奇”故事,所要表現的世界的無情和人生的蒼涼。正由于如此,曹七巧一直被人們看作是張愛玲筆下最完整的女性形象,最厚實的小市民形象,甚至可以說是張愛玲為20世紀中國文學奉獻的一個獨一無二的具有經典意義的藝術形象。討論記錄及自己的陳述: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漢語言文學開放本科試點中國現當代文學專題(上)平時作業4(2023春使用)說明:本作業在學習完教材第九講后進行,學生必須獨立完畢(最佳在課堂內進行),作業采用“開卷”形式,可以攜帶本課程教材,以及專科階段的有關教材等其他教學參考資料。作業時間為150分鐘(兩個半小時),作業總分為100分,本作業與期末考試的范圍和題型相一致,可以看作是一次“模擬考試”。一、填空題(每空1分,共20分)規定:書寫規范,不得有錯別字。1.“京派”的后起之秀蕭乾是蒙古族的后裔。2.“凡事總須研究,才會明白。古來時常吃人,我也還記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鎖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道‘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3.《沉淪》是郁達夫的第一部小說集。4.《贊美》最核心的情感和信念是:“一個民族已經起來”,這也是穆旦詩歌創作的基本主題之一。5.在20世紀50年代,郭沫若創作了兩部歷史劇,其中,直到今天仍被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作為保存節目的是《蔡文姬》。6.茅盾小說人物塑造的重要奉獻是發明了兩個“人物形象系列”,一是“民族資本家”形象系列,二是“時代新女性”形象系列。7.在《雷雨》中,周樸園曾與侍萍同居三年,生育了兩個兒子,即周萍和魯大海。8.40年代,郭沫若曾在《斥反動文藝》一文中批判沈從文是“一直是故意識的作為反動派而活動著”的“粉紅色”的文藝家。9.1946年,上海詩人杭約赫與臧克家等人創建星群出版社,出版了《詩發明》雜志。10.《黃昏之獻》是風格與何其芳相近的散文家麗尼的散文集。11.周作人最欣賞自己的散文《知堂說》。12.魯迅30年代對“五四”散文發達狀況的評價是:“到‘五四’運動的時候,才又來了一個展開,散文小品的成功,幾乎在小說戲曲和詩歌之上”。13.穆旦在清華時的同學王佐良說,穆旦寫的是“雪萊式的浪漫派的詩,有著強烈的抒情氣質,但也發泄著對現實的不滿”。14.九葉詩派得名于1981年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九人詩合集《九葉集》。15.有的學者將現代散文分出兩條不同的語體線索,一是“閑話體”,一是“獨語體”。其中,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應歸屬于“獨語體”。16.《傾城之戀》是一個關于調情的故事,也是一個關于棄婦的故事,是一個棄婦在進行垂死掙扎和自我拯救之后終于修成正果的故事。因此,也有人認為,這是一個張愛玲版的“娜拉走后如何”的故事,一個關于逃離的故事。17.沈從文生長在湘西沅水流域,他出生的鳳凰縣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數民族的聚居地。18.《蒼蠅》中旁征博引,其中有希臘史詩、日本俳句、我國的《詩經》等。19.“我獨自遠行,不僅沒有你,并且再沒有別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淹沒,那世界全屬于我自己。”出自作品《影的辭別》。20.施蟄存在《又關于本刊的詩》中說:“《現代》的詩是詩,并且是純然的現代的詩。它們是現代人在現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現代情緒,用現代的詞藻排列成的現代的詩形。”二、單項選擇題(每題1分,共10分)規定:將對的答案的序號填在括號內。每題只有一個對的答案,錯選或多選均不得分。1.“此外一處的吊腳樓上,又有了婦人唱小曲的聲音,燈光搖搖不定,且有猜拳聲音。我估計那些燈光同聲音所在處,不是木筏上的簰頭在取樂,就是水手們小商人在喝酒。婦人手指上說不定還戴了水手特別為從常德府捎帶來的鍍金戒指,一面唱曲一面把那只手理著鬢角,多動人的一幅畫圖!”這段描寫出自作品(A)。A.《鴨窠圍的夜》B.《邊城》C.《蕭蕭》D.《柏子》2.張愛玲最不喜歡的新文學作家是(C)。A.魯迅B.老舍C.冰心D.茅盾3.“京派”最有代表的美學家和評論家是(A)。A.朱光潛B.周作人C.凌叔華D.沈從文4.1977年2月26日,穆旦逝世于天津。他的絕筆之作是作于1976年12月的(D)。A.《死》B.《電》C.《夜》D.《冬》5.劉西渭的《〈邊城〉與〈八駿圖〉》以印象主義批評對沈從文小說以熱烈的贊美。這個劉西渭事實上就是“京派”作家(B)。A.蕭乾B.李健吾C.林庚D.李廣田6.對九葉詩人現代派詩歌創作影響最大的30年代現代派詩人是(B)。A.戴望舒B.卞之琳C.何其芳D.李金發7.阿Q認為,他一生“行狀”上的惟一的一個污點在于(C)。A.被革命黨剪了辮子B.死前沒能唱戲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