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人教版政治史第二單元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市一等獎)_第1頁
高中歷史人教版政治史第二單元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市一等獎)_第2頁
高中歷史人教版政治史第二單元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市一等獎)_第3頁
高中歷史人教版政治史第二單元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市一等獎)_第4頁
高中歷史人教版政治史第二單元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市一等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陜西省山陽中學2023學年度第一學期第一次月考...........................................裝...........................................訂...........................................線...........................................縣(市、區)__________學校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考生號__________姓名_______...........................................裝...........................................訂...........................................線...........................................縣(市、區)__________學校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考生號__________姓名_______高一歷史人教版考試范圍:第一至第二單元;考試時間:100分鐘;命題人:高一歷史組題號一二總分得分注意事項:1.答題前填寫好自己的姓名、班級、考號等信息2.請將答案正確填寫在答題卡上第I卷(選擇題)請點擊修改第I卷的文字說明評卷人得分一、單選題1.(2023·安徽部分示范高中高三9月聯考·2)王夫之《讀通鑒論》載:“郡縣之法,已在秦先。秦之所滅者六國耳,非盡滅三代之所封也。則分之為郡,分之為縣,俾才可長民者皆居民上以盡其才,而治民之紀,亦何為而非天下之公乎?”據此判斷,王夫之認為()A.秦國之前的君王已制定了郡縣法律

B.秦朝以郡縣之道治民應算是天下為公C.三代所封的全部諸侯國被秦國滅亡

D.郡縣制下通過選舉可以實現人盡其才2.(2023·湖北七市(州)教科研協作體高三3月聯考·27)《宋史·職官志》載:宋代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被視為“州郡最要之任”,“凡兵民、錢谷、戶口,賦役、獄訟聽斷之事,可否裁決,與守臣通簽書施行”,并且還有—個職責:“所部官有善否及職事修廢,得刺舉以聞。”由此可見,宋代通判()A.兼有地方行政權和垂直監察權

B.擁有對地方守臣的領導權和司法權C.資料不可靠,通判只在唐朝存在

D.單獨掌握地方軍政財權3.(2023·湖南十三校高三第二次聯考·25)《資治通鑒》載:“唐自武德以來,開拓邊境,地連西域,皆置都督、府、州、縣。……?當發山東丁壯為戍卒、繒帛為軍資,開屯田以供糗糧,設牧監畜馬牛,軍城戍邏,萬里相望”。材料主要反映了()A.加強邊疆行政管理與軍事部署

B.從內地遷移百姓鞏固邊防C.加強道路建設以運輸軍械軍糧

D.從軍事角度實施屯田戍邊4.(2023·浙江五校高三第二次聯考·13)唐朝武后年間,御史大夫李承嘉曾經召集諸御史責問道:“近日彈事,不咨大夫,禮乎!”御史蕭至中對曰:“……若先白大夫而許彈則可,如不許彈則如之何!即劾(御史)大夫者,又白誰哉!”李承嘉無以為答。這反映出當時()A.御史不能彈劾丞相一級的官員B.御史大夫和御史之間的上下級關系不再存在C.監察活動愈來愈受皇帝的直接控制D.行政、軍事、監察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形成5.(2023·廣東七校聯合體高三8月聯考·13)唐初唐太宗命高士廉修《氏族志》,將李唐皇室的李姓列為第一等,外戚次之,山東士族為第三等;宋代的《百家姓》開篇則是“趙錢孫李周吳鄭王”,將皇室趙姓排在第一位。上述現象不能說明()A.中國古代社會皇權至上

B.宗法制仍有影響C.中央集權得到加強

D.姓氏文化源遠流長6.(2023·湖北部分重點中學新高三起點考試·3)唐朝法律允許百姓以擊登聞鼓、攔御駕、街衢攔官、投匭方式等非常規方式申訴冤情,如所述屬實,則不會受懲罰,“如有不實者,各合杖八十”。這主要說明()A.唐朝政府借此使民情上達

B.“街衢接訴”成為政府肅貪重要手段C.唐朝司法腐敗和法律苛嚴

D.政府利用街道的公眾效應教化百姓7.(2023·山西高三第一次聯考·1)在分析劉邦與項羽勝負的原因時,劉邦的重要將領都武侯高起、安國侯王陵認為,“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項羽“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這反映出()A.分封制符合秦漢歷史發展趨勢

B.分封制平衡了中央與地方關系C.分封仍是當時重要的政治觀念

D.穩固統治須依靠滿足部將利益8.(2023·吉林五校高三第一次聯考·2)《宋史·職官志》記載:“三司之職,國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總國計,應四方貢賦之人,朝廷不顧,一歸三司,通管鹽鐵、度支、戶部,號曰‘計省’,位亞執政,目為‘計相’。”這說明北宋()A.把地方財政大權全部收歸中央

B.三司使掌財權是當朝宰相C.分散中樞機構權力以加強皇權

D.強化財政管理以增加政府財政收入9.(2023·全國名校聯盟高三聯考一·3)明人吳訥說元世祖初克江南,畸人逸士浮沉里閭間,多以詩酒玩世。元貞、大德以后稍出。”另有詩云宇宙喜一統,于今三十年。江南諸將相,北上揚其鞭。書生亦覓官,裹糧趨幽燕。”上述現象反映出()A.江南文人政見因時局而改觀

B.元代社會矛盾日趨尖銳C.國家統一推動了科舉制發展

D.科舉取士制度趨于完善10.(2023·安徽部分示范高中高三9月聯考·4)《唐會要》卷78載:“有大獄即命中丞、刑部侍郎、大理卿鞫之,謂之大三司使。又以刑部員外郎、御史、大理寺官為之,以訣疑獄,謂之三司使。”由此可知,唐代大三司使和三司使的主要職責是()A.司法審判

B.中央監察

C.宗廟祭祀

D.選拔官員官吏11.(2023·安徽部分示范高中高三9月聯考·5)馬端臨的《文獻通考·選舉考》載:“進士者時共貴之,主司褒貶,實在詩賦,故士林鮮國體之論,其弊一也……所習非所用,所用非所習,故當官少稱職之吏,其弊三也。”此記載指出了()A.漢代察舉令地方官推薦孝廉,束縛了士人的品德砥礪B.魏晉九品中正制使豪族壟斷仕途,形成了門閥政治C.唐代進士科所考重視詩賦文章,考試科目欠缺實用性D.明清科考以八股文為主,禁錮了學子的思想與才華12.(2023·遼寧大連高三雙基測試·2)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述及明太祖所設的殿閣時說:“皇帝不能一一親自動筆,便口授大學士寫出,這即所謂‘傳旨當筆’。由皇帝吩咐下來,這事怎樣辦,那事怎樣批,他們只照皇帝意見寫下。”材料中的“傳旨當筆”反映明太祖的主要意圖是()A.減輕負擔

B.分化事權

C.加強皇權

D.削弱相權13.(2023·安徽示范高中高三第一次聯考·5)據史書記載:明代內閣大學士通過“面對”、“密揭”、“票擬”等形式參與中樞決策,因而閣權在國家權力運作機制中,體現出一定程度的決策權。當這種決策權得到皇權支持和批準后,就可以影響甚至左右政局的發展。這種現象()A.表明內閣大臣地位很高卻無權

B.說明內閣大學士與皇帝共同決策C.體現閣臣利用專制皇權的效能

D.反映內閣大臣延續歷代宰相職權14.(2023·全國名校聯盟高三聯考一·4)乾隆時人閣協辦批本的程晉芳曾感慨說旁觀者謂密勿重務咸由軍機,內閣秉成例而行,如郵傳耳。烏知國家大政內自九卿以下,外而督撫藩臬,凡諸兵農禮樂刑賞之事,胥由是出納焉,可不謂至重歟?”據此可以得出()A.內閣和軍機處分管地方和中央

B.內閣處理的政務不如軍機處重要C.軍機處和內閣分理軍務和政務

D.軍機處并未完全取代內閣的職能15.(2023·河北石家莊高三復習質檢一·24)隨著反腐力度的不斷加大,中央巡視組巡視地方工作已全面展開。下列古代官職與其職能相似的是()A.秦御史大夫

B.西漢刺史

C.宋同平章事

D.明布政使16.(2023·四川德陽四校高三3月聯合測試·8)任建林《關于古希臘民主制度之局限研究》:“古希臘民主……只存在很短的時間,同時其制度設計也是相當的簡單和粗糙,且帶有其自身無法克服的弱點和局限性。”作者所指的“弱點和局限性”不包括()A.民主的范圍

B.民主的性質

C.民主的過程

D.民主的形式17.(2023·北京海淀高三第二學期查漏補缺B卷·9)亞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記載梭倫的詩歌:“我使許多流落外邦的雅典人返回他們為神所保佑的祖國……對那些留在家鄉遭受奴役之恥,在主人面前總是因害怕而發抖的人,我也使他們獲得了自由。”取得以上效果的梭倫改革的措施是()①推行財產等級制度②頒布“解負令”③建立四百人議事會④實行陶片放逐法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18.(2023·湖北武昌高三五月調研·31)在希波戰爭中,雅典軍隊列成方陣,這種軍陣由十二列步兵密集組成,前面的戰士倒下了,后面的就自動補位,直到全部陣亡。結果此戰雅典以一萬步兵戰勝了十萬波斯軍隊。從中可以體會到的雅典政治特色是()A.法律至上

B.直接民主

C.公民意識

D.輪番而治19.(2023·全國名校聯盟高三聯考一·5)恩格斯在談到古代雅典民主時曾說現在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寧所賴以建立的階級對立,已經不再是貴族和平民之間的對立,而是奴隸和自由民之間的對立,被保護民和公民之間的對立了。”由此可見,古代雅典民主制()A.消除了奴隸主與奴隸的對立

B.激化了雅典內部矛盾C.鞏固了雅典奴隸主統治

D.奠定了雅典的霸權20.(2023·安徽“江淮十校”高三第一次聯考·16)亞里±多德說:“有些人生來就注定應該服從,另有些人生來就注定要統治;……男人生來就是上等的,女人則是下等的,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材料反映雅典民主政治()①范圍有限②集體管理③直接民主④維護的是奴隸主統治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21.(2023·遼寧大連高三雙基測試·3)羅馬皇帝卡拉卡拉頒布敕令,曰:“賜寰宇黎庶羅馬公民權……庶民承擔諸種負擔,亦應共享凱旋之歡樂,此神之天條也。朕之制也,欲顯羅馬人民之偉大。一旦寰宇黎庶具享公民之權,羅馬之偉大遠勝海外諸邦,榮耀亦弗先祖可比肩。”該敕令頒布的主要目的是()A.授予全體羅馬人公民權

B.穩定羅馬帝國的統治C.增強羅馬人國家認同感

D.提高羅馬帝國的聲譽22.(2023·安徽示范高中高三第一次聯考·18)“羅馬法的內容和立法技術遠比其他奴隸制和封建制法更為詳盡,……尤其是它所提出的自由民在‘私法’范圍內形式上平等、契約以當事人之合意為生效的主要條件和財產無限制私有等原則,都是適合于資產階級采用的現成的準則。”材料表明羅馬法()A.強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具有深遠影響和實用價值C.保障羅馬人的私有財產

D.在古代法律體系中最完備23.(2023·湖北武漢部分學校新高三起點調研·15)“奴隸是根據萬民法的制度,一人違反自然的權利淪為他人財產的一部分……一切奴隸地位沒有任何差別”,“對于一切被釋放的自由人(原奴隸),不問被釋放者的年齡、釋放者的權益或釋放的方式,一律給予羅馬公民資格”。由此可見()A.萬民法已取代公民法

B.奴隸作為法律客體受到保護C.法律賦予奴隸人格平等

D.羅馬人均為社會的權利主體24.(2023·吉林五校高三第一次聯考·4)在羅馬自然法中,合法的婚姻在這樣的人與人之間締結:他們是羅馬市民,男性確實適婚,而女性具有結婚的自然能力,根據法律的規定結合,不論他們是家父還是家子,但在家子之情形下,他們需要得到他們處于其權力下的尊親的同意。這一規定體現了羅馬法()A.對市民的婚姻自由進行限制

B.提倡不同等級間的市民通婚C.要求在婚姻關系中尊親敬老

D.僅僅保護公民間的婚姻關系25.(2023·全國名校大聯考高三第一次聯考·5)有的學者認為,“羅馬國家與法肇始于平民與貴族的沖突。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們是社會妥協的結果,而不是任何一方暴力無條件地強加于對方的命令。”這突出反映在()A.智者學派的形成

B.《十二銅表法》的制定和頒布C.《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完成

D.蘇格拉底服從法庭判決被處死第II卷(非選擇題)40分評卷人得分二、材料閱讀26.(2023·全國名校大聯考高三第一次聯考·25)(20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秦朝以來,在中國社會治理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是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度,這與西方中世紀政治分裂、王權式微的狀況截然不同。中央集權的核。是君主專制。秦漢以后,皇權集中成為中國政治的一大趨勢。到清代,皇權更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君主獨裁成為清朝的“祖制”、“家法”,神圣不可侵犯,即所謂“天下大事,皆朕一人獨任”。16世紀以后,隨著世界格局的變化,西方殖民勢力的東來,“大一統”具有了新的時代意義。在這個時期,實現國家統一、抵御外來侵略成為明清兩朝中央政府肩負的重要歷史任務。——摘編自高翔《中國古代政治的三大傳統》材料二公元前5世紀中期,雅典公民總數大約4萬人。在大約10年的時間里,有近5000名公民,即30歲以上公民的四分之一左右,擔任過負責為公民大會決定議案、接待外來使節、負有重要監督職責的議事會議員。在此期間,議事會每天需要通過抽簽產生一名主席。一個雅典公民擔任議事會主席的機會,比一個賭徒擲出某個點的概率都要大。還有陪審法庭,它讓雅典30歲以上的公民中,每年大概有四分之一以上有過聽審經歷。正因如此,雅典民主政治也成為一種迄今為止公民最廣泛參與國家管理的制度。——摘自晏紹祥《雅典民主政治的危機與民主信仰的重塑》(1)據材料一、二指出古代中國與雅典政治制度的主要差異,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分析其形成原因。(12分)(2)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概述古代中國與雅典兩種不同政治制度的利弊。(8分)27.(2023·云南師大附中高考適應性月考一·40)(20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古代中國,皇權居于權利的最高峰,然而實際上的行政權力掌握在官僚政治系統手中,官僚政治系統的核心是宰相,負責處理全國的一切政務。近在咫尺的元代權臣亂政,無疑使朱元璋堅定了解決君相之爭的決心。貧苦農民出身的皇帝,最怕別人瞧不起他,怕那些跟他南征北戰的戰友們對他不忠,還怕那些有知識的儒士們不肯為他所用,這種自卑心理始終伴隨著他。朱元璋是一個權力欲極強的人,而且對大臣十分猜忌,他絕不允許人們染指皇權。胡帷庸的權力增長,把親密盟友提到了高級職位上,驅逐他認為不大會支持他的人。朱元璋殺胡帷庸,并對我國政治制度進行了重大改組。將在我國實行了至少一千五百年的宰相制度正式度除。作為數代沿用不移的一種重要政治制度,宰相制度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后明成祖時期出現了內閣,清雍正時設立軍機處來輔助皇帝處理政事。雖說宰相制度被廢除,這其實也是一種變相的宰相制度,朱元璋不可能從根本上廢除宰相制度——摘編自牟珊珊《淺談明朝宰相制度的廢除》材料二伏爾泰對古代中國政府的行政機制大加贊揚,認為比之印度、波斯和土耳其的政治統治形式,中國要幸運得多。在這里,“一切都由一級從屬一級的衙門來裁決,官員必須經過好幾次嚴格的考試才被錄用。在中國,這些衙門就是治理一切的機構。六部屬于帝國各官府之首.六部之下有44個常設在北京的下屬機構,每個省每個城市的官員都有一個輔佐的衙門。因此,在伏爾泰看來,人類肯定想象不出比中國的政治形式更好的政府。——摘編自伏爾泰《風俗論》(1)根據材料,指出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的原因;并結合所學知識,如何理解“朱元璋不可能從根本上廢除宰相制度”?(10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伏爾泰認為中國的政治形式是“更好的政府”的理由及你對古代中國行政運行機制的認識。(10分)

參考答案及解析1.【答案】B【解析】材料中提及是郡縣治理方法,不是郡縣法律,故A項錯誤;材料中“為郡,分之為縣,俾才可長民者皆居民上以盡其才,而治民之紀”說明秦代治理地方措施是依靠郡縣制度,故B項正確;全部諸侯國被秦國滅亡說法絕對,故C項錯誤;秦朝仍然實行任命制,不是選舉制,故D項錯誤。2.【答案】A【解析】宋代通判對地方軍政、財政以及司法事務“可否裁決”,擁有地方行政權,同時對地方官的政績“得刺舉以聞”,擁有垂直監察權,故A項正確;通判與地方守臣相互制約,而且還有監察權,故B項錯誤;通判在宋代出現,故C項錯誤;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通判不可能單獨掌握地方軍政財權,故D項錯誤。3.【答案】D【解析】材料意思是,自從武德年間以來,唐朝向外開拓疆域,地域與西域相連。在這些地區都設置了都督、府、州、縣等,……每年征發崤山以東的壯丁為戍守士卒,絲織品為軍費,開荒屯田,為軍隊提供食糧,設置監牧,蓄養牛馬,軍城和巡邏哨所,萬里相望。加強邊疆行政管理與軍事部署不是材料反映的主要內容,故A項錯誤;從內地遷移百姓沒有反映屯田與戍邊,故B項錯誤;材料沒有體現加強道路建設,故C項錯誤;從材料“每年征發崤山以東的壯丁為戍守士卒,絲織品為軍費,開荒屯田,為軍隊提供食糧,設置監牧,蓄養牛馬,軍城和巡邏哨所,萬里相望”可知是實施屯田戍邊,故D項正確。4.【答案】C【解析】材料僅說明御史對于御史大夫彈劾受到影響,而不意味著彈劾其他的丞相一級的官員,故A項錯誤;材料顯示御史大夫可以責問御史,顯示了他們之間上下級關系仍然存在,故B項錯誤;材料顯示御史彈劾奏章不經過御史大夫直接到皇帝,所以皇帝越來越控制監察活動,故C項正確;材料僅僅涉及到監察,而沒有涉及到行政和軍事,故D項錯誤。5.【答案】C【解析】將皇室的姓氏列為第一等,突出了皇權的至高無上,故A項正確,不符合題意;皇帝將本族的姓氏列為第一等,外姓次之,反映出宗法血緣關系的影響,故B項正確,不符合題意;上述現象與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無關,故C項錯誤,符合題意;上述現象反映出皇權、宗法制對姓氏文化的影響,其歷史源遠流長,故D項正確,不符合題意。6.【答案】A【解析】材料表明,唐朝法律允許百姓以擊登聞鼓、攔御駕、街衢攔官、投匭方式等非常規方式申訴冤情,說明唐朝政府借此使民情上達,故A項正確;“街衢接訴”只是非常規方式申訴冤情得一種手段,不全面,故B項錯誤;唐朝法律允許百姓以非常規方式申訴冤情,屬實不受懲罰,不實要受懲罰,這無法說明唐朝司法腐敗和法律苛嚴,故C項錯誤;材料反映的是唐朝政府對百姓申訴冤情的規定,不是教化百姓,故D項錯誤。7.【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主要涉及劉邦注重安撫降者而項羽不注重獎勵戰勝有功者,并未涉及分封制符合秦漢歷史發展趨勢,且該說法有誤,故A項錯誤;材料無法體現分封制平衡了中央與地方關系,且分封制是導致春秋戰國禮崩樂壞的重要原因,平衡說法有誤,故B項錯誤;據材料“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和“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可知分封仍是當時重要的政治觀念,故C項正確;材料信息主要涉及劉邦注重安撫降者而項羽不注重獎勵戰勝有功者,并不能說明穩固統治須依靠滿足部將利益,故D項錯誤。8.【答案】C【解析】北宋地方財權并不是全部收歸中央,故A項錯誤;三司使是副丞相,分割宰相的財權,故B項錯誤;材料描述的是宋代為了削弱相權加強君權,通過設立三司使,分割宰相財權,這樣就削弱了宰相職權,皇帝得以總攬大權,故C項正確;材料顯示加強皇權,而不是財政收入,故D項錯誤。9.【答案】A【解析】題干提供了兩則材料,分別為元初和元朝統一30年江南文人態度的變化,文人由消極遁世到積極入世,故A項正確;體現了社會矛盾逐漸淡化而非尖銳,故B項錯誤;材料與科舉制無關,故C項錯誤;元代并沒有完善科舉取士,而且開科取士很少,故D項錯誤。10.【答案】A【解析】材料中“大獄”“以訣疑獄”說明該官職與司法有很大關系,故A項正確;中央監察不是三司使掌管范疇,故B項錯誤;宗廟祭祀屬于禮部管理范圍,故C項錯誤;選拔官員官吏屬于吏部管理范圍,故D項錯誤。11.【答案】C【解析】察舉制度主要是考察和推舉,與材料中“進士”信息不符,故A項錯誤;九品中正制注重門第選官,不符合材料中信息,故B項錯誤;材料中“進士……詩賦,其弊三也”的信息說明科舉制考賦詩存在的弊端,故C項正確;馬端臨是宋末元初時期的人物,故D項錯誤。12.【答案】C【解析】“傳旨當筆”可以減輕皇帝的負擔,但不是皇帝的主要意圖,由皇帝吩咐下來,這事怎樣辦,那事怎樣批,他們只照皇帝意見寫下,主要意圖體現皇帝集權,故A項錯誤;依據材料由皇帝吩咐下來,這事怎樣辦,那事怎樣批,他們只照皇帝意見寫下,可知,事權不但沒有被分化,而且還廢除了丞相設置了殿閣大學士,故B項錯誤;“傳旨當筆”充分體現了所有國家事物的決策權依然掌握在皇帝手中,大學士只負責傳達,故C項正確;在明太祖時期已經廢除丞相設置了殿閣大學士,所以削弱相勸的說法在明朝已經不存在了,故D項錯誤13.【答案】C【解析】從“閣權在國家權力運作機制中,體現出一定程度的決策權”可知,內閣大臣有權力,故A項錯誤;內閣雖有票擬權,但能否采納取決于皇帝的決定,決策權掌握在皇帝手中,故B項錯誤;從“當這種決策權得到皇權支持和批準后,就可以影響甚至左右政局的發展”可知,內閣可以通過皇帝的信任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故C項正確;宰相是國家法定的行政機構,可制約皇帝的決策,而內閣是內侍機構,服從皇帝的命令,故D項錯誤。14.【答案】D【解析】內閣和軍機處都是中央機構,不存在分管地方和中央的區別,故A項錯誤;材料強調的是內閣重要,而非內閣處理的政務不如軍機處重要,故B項錯誤;內閣“凡諸兵農禮樂刑賞之事,胥由是出納焉”可見其也處理軍務,故C項錯誤;材料講述了乾隆年間人們以為軍機處重要,但是內閣也秉成例而行,很多重要事情均有它決定,說明了軍機處并未完全取代內閣的職能,故D項正確。15.【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中央對地方官吏的監察。秦朝的御史大夫負責監察中央百官,故A項錯誤;西漢刺史是漢武帝時設置的代表中央對地方的監督,故B項正確;宋同平章事是宋代同中書門下的簡稱,主要負責商量處理國事,故C項錯誤;布政使是明代設置專司民政事務,故D項錯誤。16.【答案】C【解析】古希臘民主的范圍局限在少數成年男性公民,社會上的大多數人無法享有,這是它的歷史局限性,故A項正確,不符合題意;雅典民主歸根到底維護的是奴隸主階級的統治利益,對廣大的奴隸實行壓迫,這是其無法避免的時代弱點,故B項正確,不符合題意;相比于同時代的世界其他文明,古代希臘的民主發展創造了輝煌的文明,也為后代的民主進程提供了最初的源泉,這是歷史的進步所在,故C項錯誤,符合題意;雅典民主的形式以直接民主的面貌呈現出來,其發展過程中的過度泛濫造成了社會動蕩和政治腐敗,故D項正確,不符合題意。17.【答案】C【解析】梭倫改革按照年收入的多寡將雅典公民分為四個等級,作為其享有政治權利的依據,故①正確;“在主人面前總是因害怕而發抖的人,我也使他們獲得了自由”經濟上梭倫頒布“解負令”,使得因債務淪為奴隸的人重獲自由,故②正確;由四個部落各選100人組成“四百人會議”,作為公民大會的常設機構,保證了公民參政的權利,故③正確;實行陶片放逐法是克里斯提尼改革的舉措,故④錯誤,選擇C項符合題意。18.【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出雅典士兵英勇作戰,直到全部陣亡,這與法律至上的地位無關,故A項錯誤;直接民主下公民直接參與政治,與士兵英勇作戰的原因無關,故B項錯誤;雅典公民有著強烈的公民意識,把城邦的利益放在首位,因此會為城邦的生存英勇作戰,故C項正確;雅典直接民主制下,公民輪番而治,領導城邦,與士兵英勇作戰的原因無關,故D項錯誤。19.【答案】C【解析】古代雅典是奴隸社會,民主制無法消除最主要矛盾奴隸主與奴隸的對立,故A項錯誤;材料講述的不是矛盾的激化而是矛盾的轉移,故B項錯誤;矛盾由貴族和平民之間到奴隸和自由民之間、被保護民和公民之間是對社會主要矛盾奴隸主階級和奴隸階級矛盾的一種淡化,其鞏固了雅典奴隸主統治,故C項正確;材料與雅典霸權無關,故D項錯誤。20.【答案】A【解析】按材料“男人是上等的,女人是下等的”,可知這種民主適用范圍是有限制的,故①正確;材料雖然說到“有些人”“男人”“女人”等群體性概念,但是不等于表達了管理權是由集體行使,故②錯誤;材料中沒有涉及行使民主權利的方式,不能判斷出是直接還是間接,故③錯誤;“注定要統治”和“治人”的“男人”是少數奴隸主階層,故④正確,選項A項符合題意。21.【答案】B【解析】依據材料“賜寰宇黎庶羅馬公民權”,可知并不是授予全體羅馬人公民權,而是寰宇黎庶,故A項錯誤;依據材料“一旦寰宇黎庶具享公民之權,羅馬之偉大遠勝海外諸邦”,可知頒布此法的目的是為了讓羅馬的偉大遠勝于它國,故B項正確;依據材料“賜寰宇黎庶羅馬公民權”,并不是增強羅馬人民的國家認同感,而是增強了寰宇黎庶對羅馬的認同,故C項錯誤;依據材料“朕之制也,欲顯羅馬人民之偉大”,強調羅馬人民的偉大,故D項錯誤。22.【答案】B【解析】羅馬法維護的是奴隸主貴族利益,不能實現人人平等,故A項錯誤;從“都是適合于資產階級采用的現成的準則”可知,羅馬法的一些內容適用于資產階級,表明羅馬法具有深遠影響和實用價值,故B項正確;從“都是適合于資產階級采用的現成的準則”可知,材料體現的不是羅馬法對羅馬的影響,故C項錯誤;從“都是適合于資產階級采用的現成的準則”可知,材料強調羅馬法對后世有深遠影響,與法律體系中最完備無關,故D項錯誤。23.【答案】B【解析】題干中并未提及萬民法與公民法之間的關系,故A項錯誤;題干中將奴隸視為他人財產,并規定被釋放的奴隸可獲得公民資格,說明了奴隸在法律中是受到法律保護的,故B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