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金縷玉衣1西北大學孫晨一、金縷玉衣概況 二、金縷玉衣起源三、金縷玉衣的制作與使用四、金縷玉衣的發現五、金縷玉衣反映的社會狀況
2西北大學孫晨一、金縷玉衣概況
3西北大學孫晨關于玉衣,盧兆蔭先生的定義是:“玉衣,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死時穿用的殮服。又稱“玉匣”、“玉柙”或“玉”。完整的玉衣,外觀和人體形狀相似,可以分為頭部、上衣、褲筒、手套和鞋5大部分。頭部有臉蓋和頭罩構成,上衣由前片、后片和左右袖筒組成,褲筒、手套和鞋都是左右分開的。玉衣由許多玉片組成,玉衣之間用纖細的金絲、銀絲或銅絲加以編綴。以玉衣作為斂服,可能是想達到尸骨不朽的目的。4西北大學孫晨金縷玉衣是漢代最高規格的喪葬殮服,大致出現在漢代的文景時期,文獻中對于金縷玉衣有一些記載。玉衣在史書中出現一般被稱為“玉匣”或者“玉柙”,偶爾也稱為玉衣。比如《漢書·霍光傳》:“光雋,……(賜)璧珠鞏玉衣。”顏師古注:“《漢儀注》:以玉為襦,如愷狀,連綴之,以黃金為縷。要已下玉為札,長尺,廣二寸半,為甲,下至足,亦綴以黃金縷。”《漢書·董賢傳》:“及至東園秘器、珠孺玉押,豫以賜賢。”顏師古注:《漢舊儀》云:……珠孺,以珠為糯如愷狀,連縫之,以黃金為縷。要以下,玉為押,至足,亦縫以黃金為縷。”5西北大學孫晨二、金縷玉衣起源1、考古學基礎2、思想基礎6西北大學孫晨1、考古學基礎玉衣的起源:史為推測玉衣可能在戰國末期已經有了雛形,死者臉上覆以綴玉的面幕,身上穿有綴玉的衣服,可能就是漢代玉衣的前身,也可能是《呂氏春秋》的所謂“鱗施”7西北大學孫晨
鄭紹宗在《漢代玉匣葬服的使用及其演變》中認為,鱗施是死者身上的玉片飾,也是施于臉上的玉面飾,玉面飾是鱗施的一種,并進一步做出推斷,玉衣的形制是由鱗施而發展,進而模擬甲胄而形成⑤;盧兆蔭在《論玉文化在漢代的延續和發展》一文中認為漢代的玉衣可能是從戰國時期的“綴玉衣服”發展起來的,這種綴玉衣服應該是《呂氏春秋》中所說的“鱗施”8西北大學孫晨
2、思想基礎漢代帝王宗室之所以使用金縷玉衣,主觀的原因有兩個方面。第一方面,漢人繼承并發展了儒家“貴玉”的思想⑩,玉被儒家賦予了多重美德甚至神圣化了。第二方面,為了保存尸骨不朽,當時人認為用玉作為葬具可以保持身體不腐。史為分析漢代皇帝和貴族用玉衣埋葬原因“可能是由于迷信玉衣,能夠保存尸骨不朽”⑾羅波通過分析漢代玉衣頭罩頂部中央使用璧形玉片的原因,指出留此璧玉之好,是為了使靈魂出竅有了升天之道,由此可見漢代玉衣即是漢代升仙思想的產物。9西北大學孫晨三、金縷玉衣的制作與使用
1、制作2、使用等級3、使用人物3、規制10西北大學孫晨1、制作
玉衣體積較大,結構復雜,對工藝技術的要求很高,“這種規模較大的綜合性玉器作坊應系官營手工業作坊無疑,根據文獻記載,制作玉衣的作坊在朝廷中應屬于主作陵內器物,的少府屬官東園匠。”⒁但并不是所有的玉衣都是東園匠所造,“一些較大的王國也可能有類似的玉器作坊從南越王墓以及徐州北洞山所處的玉衣片形狀來看,當時方國確有自己的玉器作坊”⒂。《西漢早期出土金縷和絲縷玉衣部分玉料材質及其加工工藝特征管窺》一文,作者通過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工具對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和徐州獅子山漢墓出土的玉器材料與形制進行比對,推測兩地玉衣來自不同的玉作系統,當時諸侯國可能擁有自己的琢玉工坊,漢代玉作具有多個不同的體系,工藝水平參差不齊這樣就否定了玉衣可能是從內地輸入的看法。11西北大學孫晨金縷玉衣的制作是一個極其繁瑣的過程,制作成本巨大,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每件金縷玉衣的制作非常精細,他的縫制技巧是現在也無法達到的,編制玉衣的玉片都要經過鋸料、開片、打孔、磨光等程序,先把玉料加工成長方形、正方形、梯形或者三角形、多邊形等形狀的0.1到0.4厘米厚的小薄片,并在玉片的不同部位穿孔,有三孔、四孔、五孔的,以四孔居多,再進行拋光,再用金絲將他們串連在一起,一名普通工匠制作一件金縷玉衣至少需要十年時間,一件中等大小的金縷玉衣相當于一百戶中等收入人家財產的總和。⒃有的小孔孔徑不過一毫米厚,編綴玉片的金線使用12條極細的金絲擰成一股金線,既具有強度又具有一定的韌性。
12西北大學孫晨2、使用等級關于玉衣使用的等級,《后漢書·禮儀下》中有明確規定:
登遐……皇后詔三公典喪事。……皇后、皇太子哭踴如禮。沐浴如禮。守宮令兼東園匠將女執事,黃綿、緹繒、金縷玉柙如故事。飯含珠玉如禮。槃冰如禮。百官哭臨殿下。……諸侯王、列侯、始封貴人、公主薨,皆令贈印璽、玉柙銀縷;大貴人、長公主銅縷。13西北大學孫晨玉衣從西漢初期開始使用到東漢時期形成嚴格的使用制度,這一過程是相當緩慢的,在玉衣出現的早期,其使用制度尚未、也不可能出現如《后漢書》中所記載的那樣嚴格。比如1968年河北滿城漢墓中山靖王劉勝夫婦墓中出土的兩套玉衣都是用金縷穿綴,與《后漢書》中的規定就不相符,發掘報告中認為玉衣的使用在西漢尚未形成定制,因此諸侯王也可以使用金縷玉衣。關于這一點文獻中也有記載,《后漢書·禮儀志下》劉昭注引《漢舊儀》曰:“帝崩,含以珠,纏以緹繒十二重。以玉為襦,如鎧狀,連縫之,以黃金為縷。腰以下以玉為札,長一尺,二寸半,為柙,下至足,亦縫以黃金縷。”《后漢書·梁竦傳》注“玉匣”時引《漢舊儀》也說到:“王侯葬,腰已下玉為札,長尺,廣二寸半;為匣,下至足,綴以黃金鏤為之。”據此可知,西漢時從皇帝到諸侯王都可以使用金縷玉衣。隨著考古工作的展開,全國各地出土的玉衣逐漸增多,其中不僅有金縷玉衣,還有以銀縷、銅縷和絲縷等多種縷絲穿綴而成的玉衣。14西北大學孫晨東漢建立后,玉衣的使用范圍進一步擴大,玉衣使用的等級制度已成熟并被載入史冊。由于兩漢皇陵尚未發掘,整個東漢時期尚無金縷玉衣出土,而諸侯王級別的墓葬中出土的都為銀縷玉衣,列侯及其同等級別的墓葬中出土的玉衣則全用銅縷穿綴,即使是地位較高的諸侯王也不例外,可見東漢時玉衣的使用嚴格遵守了《后漢書·禮儀志》的規定,已經相當嚴格了15西北大學孫晨3、使用人物在先秦玉器做陪葬的基礎上,金縷玉衣產生于西漢初年,這個時候國家凋敝,《史記》記載“天子不能具淳駟馬,而百官或乘牛車”,因而高祖和惠帝不會使用這樣的葬具,文景時期國家經濟得到發展,文帝生平節儉,修建霸陵時還要求盡量節儉,因而不太可能使用,而在中央控制金縷玉衣制造的情況下諸侯王的規格不能高于皇帝,所以推測漢景帝可能是第一個使用金縷玉衣的人,按照規定作為皇帝應當使用金縷玉衣,由于漢代帝陵尚未發掘,所以不知其詳細情況。16西北大學孫晨除了皇帝,皇后、諸侯王、公主以及其他宗室在經過皇帝批準的情況下也可以使用金縷玉衣。比如中山靖王劉勝夫婦、楚王劉戊、中山懷王劉興、梁平王劉襄等都是皇帝的兄弟或者近親,皇帝通過這種賞賜最高葬具的做法表彰他們的功績與表示親近。此外,漢代的功臣、貴戚也有可能獲此殊榮。這一部分人使用的玉衣大都是由朝廷特別賞賜,由于獲此殊榮的人極少,因此被鄭重地載入史冊。如西漢時的霍光、董賢,東漢時的耿秉、梁商等人都因位高權重、備受皇帝寵信,死后使用了由朝廷賞賜的玉衣,這些玉衣是由東園匠統一制作的。還有一部分使用玉衣的人生前為郡縣豪強,但并非皇室成員、諸侯王、列侯或其家族成員,史籍中也沒有記載其死后接受朝廷賞賜玉衣,這應屬于僭越行為。這種現象一般出現在朝廷禮制遭到破壞的時期,如東漢末年宦官趙忠為其父厚葬,竟然僭越使用了玉衣,遭到冀州刺史朱穆的嚴懲。這種現象在漢代厚葬成風的社會條件下并非孤例,王符《潛夫論·浮侈篇》載:今京師貴戚,郡縣豪家,生不極養,死乃崇喪。或至金縷玉匣,檽梓楩楠,良田造塋,黃壤致藏,多埋珍寶偶人車馬,造起大冢,廣種松柏,廬舍祠堂,崇侈上僭。可見東漢后期葬制僭越的現象十分嚴重,越級使用玉衣者不在少數。這些玉衣選用的材質和制作工藝與官營手工業作坊中制作的玉衣相比要差很遠,具體的制作地點尚有待進一步考證。
17西北大學孫晨4、規制從已公布的墓葬發掘報告和玉衣修復報告中可知,完整的玉衣形狀與人體相似,可分為頭套、上衣、手套、褲筒、鞋套五大部分,每一部分又可進一步細分,由臉罩、頭套、上衣前片、上衣后片、左袖筒、右袖筒、左手套、右手套、左褲筒、右褲筒、左鞋套、右鞋套十二個部分組成。18西北大學孫晨滿城漢墓M1劉勝金縷玉衣示意圖1臉罩2頭套3上衣前片4上衣后片5右袖套6左袖套7游手套8左手套9右褲筒10左褲筒11右鞋套12左鞋套19西北大學孫晨20西北大學孫晨四、金縷玉衣的發現1、發現的金縷玉衣簡表2、中山靖王劉勝金縷玉衣 3、中山靖王夫人竇綰金縷玉衣4、徐州獅子山漢墓金縷玉衣5、玉衣各部分玉片數量簡表21西北大學孫晨1、發現的金縷玉衣簡表
目前發現的漢墓中金縷玉衣凡十二件,但是實際數量遠不止于此。大量的漢代諸侯墓葬被盜,許多墓葬中只剩下幾片玉片,因此不能斷定是否為金縷玉衣,故而不在統計之中,因而金縷玉衣實際的數量不止于此。22西北大學孫晨23西北大學孫晨2、中山靖王劉勝金縷玉衣24西北大學孫晨3、中山靖王夫人竇綰金縷玉衣25西北大學孫晨4、徐州獅子山漢墓金縷玉衣
徐州獅子山漢墓出土的金縷玉衣是目前發掘的最早的、數量最多的、玉石質量最好的金縷玉衣。玉衣因盜墓者抽取金絲,已散亂,共清理出各式玉衣片4000余枚。所用玉料產自新疆和田,玉質溫潤,有光澤。玉片有正方形、長方形、半月形、三角形等,裁片精薄,側面刮棱,表面拋光,四角或周邊鉆孔,孔為單面鉆,孔徑特小。玉衣片尺寸較小,最大的不足9平方厘米,最小的不足1平方厘米,有的厚度僅1毫米。該墓出土的玉衣片數量較大,是目前發現數量最多的,如果沒有被盜,實際數量當不止于此。谷嫻子等人的《徐州獅子山楚王陵出土金縷玉衣和鑲玉漆棺的玉料組分特征及產地來源研究》表明,徐州獅子山漢墓出土玉器的玉料和新疆和田的玉料有關,而和較近的福建等地的玉料相差較大,因而獅子山漢墓中金縷玉衣的玉料來源于和田。26西北大學孫晨27西北大學孫晨28西北大學孫晨29西北大學孫晨五、金縷玉衣反映的社會狀況1、金縷玉衣與漢代政治2、金縷玉衣與漢代經濟3、金縷玉衣與漢代思想30西北大學孫晨1、金縷玉衣與漢代的政治
金縷玉衣的制度化是伴隨著漢代中央集權的加強和諸侯王勢力的不斷衰弱而前進的。西漢時期金縷玉衣使用的等級秩序還沒有規范化,皇帝和一部分王侯使用金縷玉衣,其他的諸侯王使用銀縷玉衣,不濟的使用銅縷玉衣,到了東漢時期形成了一定的規矩,沒有發現逾制的,說明這時期中央集權加強了,因而帶來了諸侯王勢力的普遍衰弱。到了東漢晚期,中央走向腐敗,地方豪強勢或者官員權勢大的有的逾制使用玉衣,而材質也是比較粗劣的,這也反應出漢朝末年中央政府的弱小與對于地方控制力的轉弱。從考古發現來看,諸侯國在金縷玉衣上中較早形成的是楚國,這源于楚國在建國之初就占據了獨特的地理位置,既擁有極高的政治地位又占據地理優勢,因而擁有足夠的財力發展這些,獅子山漢墓出土的金縷玉衣是最華貴的,它使用和田白玉和青玉制成,既輕薄又溫潤,實屬上品,是迄今為止發現的玉質最好的一件。漢武帝之后,各大諸侯國削弱,因而他們制造的金縷玉衣雖有所發展,也沒能超過獅子山楚王墓中的這件。31西北大學孫晨2、金縷玉衣與漢代經濟
漢代社會厚葬之風盛行的背后所蘊含的中心思想,即是《論衡·薄葬篇》所說的“謂死如生”(34),即凡是生人所用的一切器具、物品,都可以納入墓中,因而喪葬的費用十分高。漢代,無論是諸侯王還是平民由于戰爭或者災難而死亡國家都要調撥較多的資金來安葬他們,由此可見當時厚葬的風尚。西漢初年國家民生凋敝,金縷玉衣沒有發展,文景時期國力上升逐漸發展成熟,到了漢武帝時期國家強盛,金縷玉衣在強大的國力的和廣泛地原材料的支持下逐漸增多,制造精美。金縷玉衣的產生與制度的形成是漢代社會上層厚葬風氣而集中體現,一件金縷玉衣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消耗巨大的經濟財富,因而非是漢朝這么強大的時代不能產生,所以這也是漢代以前金縷玉衣沒有產生的原因。兩漢時期中央和諸侯王國下屬的官營手工業作坊中制作了大量玉衣,朝廷還將東園匠制作的玉衣賞賜給諸侯王、列侯、公主、外戚、功臣以及周邊地區的附屬國君主。東漢時的整體經濟實力較西漢時期要弱,這一時期玉衣的使用更加嚴格,一方面原因在于中央權力的加強與諸侯王勢力的減弱,另一方面的原因在于數量龐大的玉衣需求量已經超過了實際的承受能力,因而必須加以限制,最典型的就是金縷玉衣不能夠隨意使用了。雖然如此,還是出現了大理石代替玉石,制作逐漸粗糙的狀況。32西北大學孫晨3、金縷玉衣與漢代思想中國上萬年使用玉的歷史在開始就不是單純的使用,而是充滿著文化色彩的,楊伯達先生認為,中國的用玉存在著一個過程,即是從巫玉到王玉再到民玉的過程。作為喪葬的玉,既具有巫玉的功能,又具有王玉的特點,他的興衰也正反映出漢代思想的變遷。漢朝的龍興之地在楚地,最開始打出反秦旗號的“張楚”政權也是楚人的,因而在朝楚文化被加深與發展,在漢朝成為時尚,楚辭對于漢賦的影響可見一斑,而出人好鬼,我們從屈原的作品中可以看見眾多的鬼神的形象,好鬼而篤信巫術使漢朝人更加注重死后的存在,因而各個階層普遍存在著祈求長生的思想,漢武帝晚年好道術信方士祈求長生也消耗了巨大的財力,上行下效,因而成為了一種風尚,這種風尚傳播之廣,范圍已經波及到了南越國,廣州南越王墓中出土的一套由青玉杯、托架和銅承盤三部分組成的承盤高足杯,極有可能就是用來承云表之露、以供服食藥石所用。(35)強烈的長生思想使人們意更加注重死后的世界,因而厚葬之風盛行,其中,對于實體的保護更是重中之重。玉石防腐的思想早已經出現,到了漢代當時人堅定不移地認為玉衣可以防止身體腐爛,《后漢書·劉盆子傳》描寫赤眉軍在盜掘西漢帝陵時有記載:“有玉匣殮者率皆如生”,雖然說不可信,但是從這樣的傳言中足以看出當時人的觀念,它說明漢代人堅信玉能保持尸體不致腐爛。這種觀念推動了金縷玉衣制度的發展與完善。
33西北大學孫晨漢代重視儒家思想,因而儒家提倡的孝道和厚葬也要加以發揚,這也成為了厚葬的原因,保存好父母的尸身被認為是崇高的孝道的表現。雖然有人極力反對這種奢侈浪費的行為,但是難以動搖大局,不能改變社會各階層普遍存在的厚葬的現狀。在這樣的思想的指導下上層大量使用玉衣,既促進了玉衣制度的完善,出現的一些僭越的行為又對其提出了挑戰。東漢后期佛教傳入中原,道教產生并傳播,兩大宗教對于儒家思想形成了挑戰,佛教講究生死輪回,更急注重對去世的人精神上的超度,而不是物質上的保存,主張火葬,而道教也不主張儒家的厚葬,因而在此后的幾百年里兩大宗教興盛的情況下厚葬的風俗逐漸淡化,金縷玉衣也在沒有出現。
34西北大學孫晨參考資料:①《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②《辭海》(第六版縮印本)2010年4月,上海辭書出版社。③高倩《漢代玉衣研究綜述》新西部,2012。35-36.④史為《關于“金縷玉衣”的資料簡介》考古,1972.2.⑤鄭紹宗《漢代玉匣葬服的使用及其演變》河北學刊,1985.6.⑥閻孝慈《玉衣和玉面飾——徐州近年來考古的重要發現》徐州師范學院學報,1979.2.⑦盧兆蔭《試論兩漢的玉衣》考古,1981.1.⑧盧兆蔭《再論兩漢的玉衣》文物,1989.10.⑨石榮傳《兩漢諸侯王墓出土葬玉及葬玉制度初探》中原文物2003.5.⑩盧兆蔭《再論兩漢的玉衣》文物,1989.10.35西北大學孫晨⑾史為《關于“金縷玉衣”的資料簡介》考古,1972.2.⑿羅波《漢代玉衣與升仙思想初探》文物春秋,1994.3.⒀武瑋《河南永城西漢梁王陵墓出土葬玉蠡探》中原文物,2008.8.⒁盧兆蔭《再論兩漢的玉衣》文物,1989.10.⒂石榮傳《兩漢諸侯王墓出土葬玉及葬玉制度初探》中原文物,2003.5.⒃涂師平《崇高的玉斂葬文化——西漢中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關于合同解除的法律效力與實踐探討
- 2025年工程承包合同無效但工程質量合格合同處理及工程處理方式解析
- 2025建筑塔吊租賃合同
- 護理瓶塞不良事件管理規范
- 生物醫學工程創新競賽設計與實施
- 小班數學活動《一一對應》教學設計
- 兒童腎小管酸中毒的臨床護理
- 新質生產力指標
- 幼兒園安全教育培訓心得體會模版
- 攝影商家合作協議書模板
- 2025年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中考一模語文試題(含答案)
- 2025-2030年中國海岸監視雷達行業市場現狀供需分析及投資評估規劃分析研究報告
- 【威海】2025年山東省威海技師學院公開招聘工作人員29人筆試歷年典型考題及考點剖析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年第六屆全國國家版圖知識競賽題庫及答案
- 2025-2030國內煙霧報警器行業市場發展現狀及競爭格局與投資發展研究報告
- 機械租賃投標服務方案
- 2025年北京市朝陽區九年級初三一模英語試卷(含答案)
- 醫院景觀綠化施工組織計劃
- 測量學地形圖的基本知識培訓講義PPT(講解)
- (可研報告)天津東疆保稅區設立spv公司可行性報告
- COC文件審核清單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