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遭遇并流浪人_第1頁
一個人的遭遇并流浪人_第2頁
一個人的遭遇并流浪人_第3頁
一個人的遭遇并流浪人_第4頁
一個人的遭遇并流浪人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個人的遭遇米·肖洛霍夫米·肖洛霍夫

1905年生于頓河維辛斯卡亞。20年代初參加革命工作,1926年開始創作長篇小說《靜靜的頓河》,共4部,歷時十四年,至1940年完成。該作品的問世使作者獲得了廣泛的聲譽,1941年獲斯大林文學獎。其他著作還有長篇小說《被開墾的處女地》、《一個人的遭遇》、《他們為祖國而戰》等。1965年,肖洛霍夫“用于他在描繪頓河的史詩式的作品中,以藝術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現了俄國人民生活中的具有歷史意義的面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肖洛霍夫本人自始至終參加了衛國戰爭,飽覽戰爭的殘酷、人民的苦難,自己也遭遇到家破人亡的悲劇,他的母親就是在家門口被敵機炸死的。斯大林格勒戰役間,有一次他乘坐的飛機在著陸時墜毀,他幸免于難,但是受了重傷,導致腦震蕩和內臟錯位。戰爭結束時,肖洛霍夫遇見過一位家破人亡的軍人,根據他講述的不幸遭遇,構思成了小說——《一個人的遭遇》。

這篇小說在1956年12月31日-1957年1月1日的《真理報》上全文刊出,結果被市民搶購一空。不久莫斯科廣播電臺全文廣播這部小說時,市民們駐足街頭聆聽,不顧寒風撲面,很多人流下了辛酸的眼淚,大街上淚雨如飛。一個人?索科洛夫標題解讀:妻女炸死找到兒子兒子犧牲領養凡尼亞出車禍興奮激動重燃希望穿心的悲痛埋葬歡樂心就輕松變軟悲愁的心成功逃亡遭遇?思考:

這是怎樣的一個人?歷盡苦難仍然堅忍不拔受盡摧殘依舊心地善良這是一個人的遭遇嗎?這是一個人的遭遇嗎?思考:關于二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使人類蒙受空前災難。戰火蔓延到40個國家,有56個國家參戰。在抗擊德意日法西斯的戰爭中,雙方動用軍事力量9000萬人,其中蘇聯2200萬人,中國有4.5億人卷入戰爭。根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余萬,其中蘇聯傷亡約3000萬人,中國傷亡約3500萬人。

這不只是一個人在戰爭中的遭遇,這是一個民族在戰爭中的遭遇,是千千萬萬普通人在戰爭中的遭遇!索科洛夫的淚水濃縮了民族的苦難,他是一群人的代表,是藝術作品中的典型形象,是“熟悉的陌生人”。衛國戰爭時期的蘇聯戰士1942年11月,斯大林格勒戰役。遭法西斯空襲后的尼卡拉耶夫市區

城市和村莊毀于一旦1941年6月德國法西斯兵臨列寧格勒城下,開始了長達900天的圍困。城內餓死近70萬人。1100萬人死于集中營青年被法西斯槍殺

寫作特點探討:1、本文的敘述方式在人稱上有何特點?這種敘述有什么好處?第一人稱的敘述,聽別人講故事的方式,有“我”的抒情議論的介入。好處:真實感,現實感,還給讀者親切感。2、本文主要采用了人物描寫的哪種手法?這種手法的運用有什么好處?心理描寫和細節描寫。好處:揭示人物內心世界,從而刻畫出人物的精神世界,表現出人物的個性特點。細節更能再現場面,給人真實感,更能打動人。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德]海因里希·伯爾海因里希·伯爾(1917—1985),生于德國科隆市。自稱最喜歡短篇小說這一形式。小說創作遵循批判現實主義傳統,比較真實地反映了德國戰后發展各個階段的重要現象,同時也采用了一些西方現代派手法。擅長運用回憶、內心獨白、象征、怪誕的聯想等手法。在敘述故事情節時,時空概念顛倒跳躍,而塑造人物形象時則大量采用內心獨白。1972年,伯爾“憑借他對時代的廣闊視野,結合典型化的靈敏技巧,對復興德國文學作出了貢獻”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小說三要素

情節:一個原中學八年級學生,現在的德國傷兵,他始終想知道自己到底受的什么傷,究竟在什么地方。環境:戰地醫院,盟軍攻入德國,夜晚,火光沖天,炮聲不斷人物:“我”,一個文科中學八年級的學生,參軍三個月,現在成了傷兵。

在疼痛和胡思亂想之中,“我”一直想弄清楚的兩個問題是什么?1.到底受了什么傷?2.現在是不是就在自己的母校里?什么時候才明白自己就在自己的母校?為什么這么安排?懸念的設置在小說中起到怎樣的作用?懸念的主要作用是抓住讀者的心,引起讀者的興趣,使文章情節發展更具有吸引讀者關切、引人入勝的魅力,更能引發人的深入思考,產生心靈的震撼,更好地揭示主題。這種寫法在小說中最為常見。

本文的結尾,懸念落實,真相大白,命運的捉弄,遭遇的悲慘,使讀者產生強烈的震撼,作品的主題也在這里得到最全面的昭示。人物形象“我”是在什么樣的狀態下回到母校的?(找出文中描寫其狀態的句子或段落)

文學的真實往往在于細節的真實,小說的細節描寫真實,讓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讓我們從小說中找出一些人物描寫的細節來鑒賞。我是在受重傷的情況下被抬進醫院的。人物形象分析:1.我是怎樣走向戰場的?是主動去的,還是被逼的?為什么?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是主動去的,從“我”的戰爭感受可以看出來:一、P47對炮火的贊美,認為戰爭是美好的二、P47想成為烈士,在紀念碑上留名,對烈士充滿向往三、P44---P46對城市火光、濃煙充滿敬慕討論:(1)看到“我的手跡”,“我”為什么“震撼”“驚恐萬狀”“心劇烈跳動”?僅僅三個月,生活學習八年的學校已面目全非,難以辨認,自己傷勢重得讓自己難以回憶從前,可見戰爭的殘酷和破壞何等觸目驚心,更可見和平與戰爭、文明與野蠻的沖突何等觸目驚心。(2)看到自己失去雙臂和右腿,“我”為什么“猛地仰面躺了下來,不能支撐自己”?

慘不忍睹的場面四肢僅存一肢、

殘酷的現實青春不再瀟灑英雄夢完結,年輕的學生再也不能對戰爭滿不在乎,等待他的是殘酷的現實。客觀上揭示了戰爭的罪惡:

摧垮人類(3)結尾“牛奶”的含義是什么?認出門房比爾格勒對表現小說主題有什么意義?

“牛奶”成為和平與學校的代名詞。由悲慘的現實發出呼喚和平反對戰爭的聲音,突出小說的主題。小說中的“我”對眼前的戰爭有怎樣的認識?(1)他在戰爭中付出了什么樣的代價?(2)面對自己的遭遇,他的心情如何?(3)對戰爭性質的認識,知道為了什么而戰斗嗎?(1)“我”失去了四肢中的三肢,心靈遭受巨大傷害。

(2)面對遭遇的不幸,“我”比較麻木。

(3)“我”為法西斯賣命,并不知道自己離開學校去參加戰斗的原因。

“我”是個有點渾渾噩噩的人,一個可憐的小人物。在戰爭環境中早熟,有點玩世不恭,不滿學校的單調的學習生活,對侵略戰爭則缺乏認識,糊里糊涂地上了前線,糊里糊涂地受重傷回來,不知道為什么打仗,也不知道生命的價值。

這一形象比較準確地概括了納粹德國時期青少年真實的思想狀況。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這個典故你知道嗎?作者在這里引用有什么作用呢?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是銘文的起句,傷兵在美術課上按老師的要求用六種字體將這段銘文寫在黑板上。銘文典故原指斯巴達戰士為保衛祖國而英勇戰死的事跡,而本文的傷兵則充當納粹德國侵略戰爭的炮灰,最終成為殘廢人。

前480年波斯入侵希臘,300名斯巴達戰士扼守溫泉關,奮戰陣亡,希臘人在此立碑紀念,銘文“流浪人,你若到家鄉,請報告斯巴達公民們,我們陣亡此地,至死猶恪守他們的命令。”暗示納粹德國給青少年灌輸軍國主義思想,教育青少年盲從,為法西斯效力賣命的可悲現實。探討小說標題的作用(1)設置懸念,揭示反戰主題(2)“我”牢記這句話,是對“我”的處境的諷刺(3)暗示納粹德國給青少年灌輸軍國主義思想,教育青少年盲從,為法西斯效力賣命的可悲現實。為什么小說對學校走廊上布置的藝術作品反復描述?(找出這樣的描述)

成功的環境描寫烘托了小說的主題。環境描寫學校戰地醫院學生傷兵反復描寫環境突出這種反差讓人感受到戰爭對文明的摧殘,表現法西斯窮兵黷武的本質。作者為何要把“我”安排在自己的母校?

讓受重傷的“我”在昏昏沉沉中看到先前讀書時軍國主義教育的種種痕跡,從而暗示民族災難和個人不幸的根源。

根源:

納粹德國給青少年灌輸軍國主義思想,教育青少年盲從、為法西斯效力賣命的可悲現實。

比較閱讀《一個人的遭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都以二戰為題材,主人公分屬敵對陣營,一個為保衛祖國而戰,一個為法西斯賣命。一、主題比較:作品的主題都是反戰。說說作者試圖告訴讀者的是什么?

《一個人的遭遇》是通過一位老兵對戰爭的回憶,講述戰爭的創傷;《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則通過一位青年學生在戰爭現場的感受,寫戰爭對人性的毀滅。兩部作品都有很強的沖擊力,作者要告訴讀者的是戰爭對人的摧殘:不義的戰爭不僅摧毀了文明成果,也摧殘了人的心靈;正義的戰爭雖然能鑄就英雄業績,但是同樣會給人們留下痛苦的記憶。

索科洛夫只想過太平的生活,這個要求并不高,但是戰爭摧毀了他的全部生活;《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根本還沒有長大,就被趕到炮火之中,戰爭奪去了他的肢體,也結束了他的青春。它們各自是從什么角度表現主題的?

同樣是遭遇了戰爭的不幸,索科洛夫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知道自己為什么去打仗,而《流》中的“我”受了欺騙并不清楚自己離開學校去參加戰斗的原因。一個為保衛祖國而戰,一個為法西斯賣命。

索科洛夫失去了家庭,《流》中的“我”失去了四肢中的三肢,心靈所遭受的傷痛是一樣。

相比較而言,由于年齡和生活經歷,索科洛夫要比《流》中的“我”更加珍視幸福。二、人物命運比較兩個人物同樣遭遇不幸,索科洛夫是悲傷的,《流》中的“我”則顯得比較麻木,這中間有年齡閱歷方面的因素,也有外來的作用,索科洛夫知道自己是在為保衛祖國,《流》中的“我”受了欺騙,沒有認識到法西斯的侵略本質。三、表達形式比較都用了第一人稱“自白”的形式,索科洛夫是在和別人交流,《流》中“我”是內心獨白,是在和自己的心靈世界交流;而且構思巧妙,反戰視角獨特:本該在學校讀書的學生卻上了戰場,文科學校成了傷兵醫院,學繪畫的永遠失去了雙手,這些突出表現了法西斯窮兵黷武的本質。在抗日戰爭中,中國軍民傷亡人數總計高達3500萬;各種損失折合當時美元計算數額高達1000億以上。二戰各國死亡人數約5265萬,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