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學考試復習資料_第1頁
耕作學考試復習資料_第2頁
耕作學考試復習資料_第3頁
耕作學考試復習資料_第4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作物布局,設計,原理復種方式間種增產原理土壤耕作全部(40%)風蝕水蝕:爭論和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理論及其技術體系的科學術體系,即包括種植制度與養地制度兩局部:指與種植制度相適應的,以提高土地資源這一主要要素生產力為內容的一系列技術措施。包括土地培肥,土壤耕作,水土保持,農田防護,農田根本建設等:指一個地區或生產單位的作物組成〔構成作物布局:指一個地區或農業生產單位對作物的構造與配置的總稱套作:在前季作物生長后期的株行間播種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種植方式連作:在同一田地上連年種植一樣作物的種植方式復種:指在同一塊土地上一年內接連種植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種植方式分的關系,為作物播種、出苗和生長發育供給適宜的土壤環境的農業技術措施土地生產潛力:土地在資源存在于人為影響可能范圍內應實現的生產力量風蝕:土壤顆粒被風吹失、移動、降落,破壞土壤的過程水蝕:土壤微粒在水的作用下可產生垂直或沿地表的橫向運動酥脆階段:當土壤水分漸漸增加,土粒四周形成水膜,但膜不厚,土粒不易滑動,膠結物質因遇水膠結力減弱,這時土壤酥脆易散,塑性很小,不會因耕作將土擠緊,耕地時犁易入地,結持力小,所以耕作阻力小,土壤易散碎,為耕地適期。這時土壤含水量約為田間持水量的40-60%,感觀表現為地表干濕5-10cm處的土,能手握成團,但不出水,手無濕印,落地即散一、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的目的單位土壤資源利用率,增加農業產量,滿足社會需求調整農業構造,進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二、農業生產的特點猛烈的地域性——光溫水汽等造成有地帶性和非地帶性兩方面因素造成——光溫水等的差異明顯的季節性——定性和定量農業自然資源——熱量、光照、水分等呈現明顯的季節變化搭配以充分利用全年的光照、水分條件,提高土地利用率生產的連續性高需求 人類對農產品的需求是連續的種子的生命力〔壽命〕要求農產品本身的要求農業生產要瞻前顧后統觀全局資源的分散性經營的綜合性三、農業生存的三個車間〔農業主產體系及其形成〕植物生產貯藏能量和物質的根本生產車間第一車間的構造、規模及其生產力,打算后續部門的結 構與功能植物生產包括森林培育,草地經營以及農作物和飼料生產等三方面動物生產2-18%動物轉化吸取的養分物質僅占采食飼料、飼草的16-29%。其余則以糞便及其他排泄物的形式排33%18-36%31-49%的能量隨糞便排出體外土壤治理是農業的轉化車間16-29%31-49%生生物供給生命物質與能量,并最終使有機物質無機化,重又為植物所利用四、作物布局的內容與步驟〔作物布局設計所需查清的條件〕42查清環境條件熱量條件:≧0℃積溫,≧10、冬季最低溫光照條件:全年與各月輻射量,年日照日數地貌:海拔高度、大地貌〔山、盆地、高原、小地貌〔平原、凹地、坡度、坡向土地條件:總面積、土地利用面積、耕地面積、水田、水澆地與旱地面積、人地比件明確對產品的需要農作物生態適應性確實定種植適宜區的劃分作物生產基地和商品基地確實定作物組成確實定五、糧食作物布局書本53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的寬闊南方地區,稻谷為主華北以冬小麥、玉米為主東北以大豆、水稻、玉米為主西南以春小麥、玉米、雜糧為主98冬季雙季稻三熟制:麥-稻-稻、油菜-稻-稻、蠶豆〔豌豆〕-稻-稻、綠肥-稻-稻〔或大麥、元麥〕-雙季稻兩旱一水三熟制:小麥/玉米-水稻、小麥-大豆或花生-稻、小麥-早稻-泥豆、小麥-稻-花生旱地三熟制:小麥/玉米/甘薯〔混、套作能夠實現密植效應,而又不消滅過密的弊害呢?答:主要緣由是:分層用光、側面用光、異質用光〔混〕套作,比照單位。首先是全田群體構造高矮相錯,相當于單作物種植時的傘狀構造,轉變了單一群體的平面受光狀態,而為分層用光。當早晚太陽高度角小時,高度作物的葉片可以最大限度的吸取太陽輻射,矮位作物多承受高位作物對為矮位作物的水平葉所截獲利用,削減漏光,使更多葉片處于中等光下。〔混〕套作,高位作物除了能截獲從上面射來的光線外,還增加了側面受光,側面受光可增加高位作物中下部葉片的受光面積,改單作的平面用光為立體用光,同時間線由射到平面上改射到側面上,使受光面積由小變大,由強光變為中等光,也提高了對光能的經濟利用承受喜光作物與耐蔭作物合理搭配,還可以在采光上起到異質互補的作用,充分用光通風能改善CO2八、間套作增益原理空間上的互補與競爭作物群體內先分布的根本規律空間上的互補a〔混b是間上的互補與競爭地下養分、水分的互補與競爭九、不同作物對連作的反響〔一〕 忌連作的作物茄科的馬鈴薯、煙草、番茄,葫蘆科的西瓜、甜菜、亞麻等。連作時,作物生長嚴峻受阻,植株矮小。發有特別,減產嚴峻甚至絕收。緣由:一些特別病害和根系分泌物對作物有害,隔五六年緣由:病蟲害所致,間隔三四年

耐短期連作作物:甘薯、紫云英、苕子耐連作作物:水稻、甘蔗、玉米、麥類以及棉花等〔耐一二百年〕145〔一〕禾谷類:禾谷類作物的有機物總生產量比豆類作物要多10%左右禾本科作物的殘茬和根的C/N比率較豆科作物薯類高,分解較慢禾本科作物的殘茬和根系對20-30cm的表層土壤理化性質有較強的影響N、P5-12%由殘茬和根歸還土壤,多數被籽實和秸稈帶走離開農田禾谷類根系分泌物一般對其他作物無害,根茬簡潔去除,特別病蟲少。〔二〕豆類作物豆科作物能增加和補充土壤中生物N的積存,對保持農田的N平衡有很大的作用較多,這對茬地土壤帶來良好的影響30-40%,比禾本作物的比率大豆科作物對土壤表層作用的同時,對下層土壤的理化性狀和微生物狀況都可以發生肯定的影響的孔道。形成不同粒級的水穩性團粒,比玉米、谷子多。豆科作物吸取N十一、土壤耕作的機械作用松辟土壤〔增加土壤孔隙度〕翻輪土壤混拌土壤平坦地面壓緊土壤十二、土壤蒸發三階段第一階段:為地表氣化或毛管水運動階段〔理處〕過多,應實行排水和散墑措施。60-70%,即毛管斷裂含水量時,這時蒸發速度由恒速轉為急速下降,這時水分狀況對作物生長最有利,也是保墑的關鍵時刻。土壤耕作措施主要是切斷毛細管,使地表外表形成疏松的干土掩蓋其次階段:是土壤液態水和氣態水綜合運行階段這時承受壓緊土壤的措施,削減氣態水的損失,同時地表也要有干土掩蓋,以切斷通向地表的毛細管第三階段:是氣態水運行或土體內氣化階段〔圖略可分為以下階段:第一階段:冬季增墑聚墑階段由于夏秋季雨水下滲和秋季耕作保墑,冬季前土壤水分比較 凍,結凍得深度由于年份和地區的不同,一般為15-50cm其次階段:早春反漿保墑階段20-30cm分化凍后不能下滲而保存在原處造成土壤泥濘潮濕,這時稱為反漿期。可通過澇地耙地等防止水分蒸發第三階段:夏季蓄墑收墑階段蓄水第四階段:秋末保墑階段要十四、耕法旱田主要方法:abc水田主要方法:abc〔1〕有幾項有機協作的耕作措施所組成的耕作技術組合十五、東北地區傳統壟作耕法評價壟作耕法具有壟耕的地面狀態,四種不同松緊程度的耕層構造和波狀封閉式的犁底層壟作耕法的地面狀態及耕層構造有利于一般的防旱和防澇33%。同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