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動物遺傳與育種學緒論_第1頁
水產動物遺傳與育種學緒論_第2頁
水產動物遺傳與育種學緒論_第3頁
水產動物遺傳與育種學緒論_第4頁
水產動物遺傳與育種學緒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水產動物遺傳與育種學主講教師:謝光美四川農業大學水產學院課程性質與任務:水產動物遺傳育種學主要講授遺傳物質基礎、遺傳的規律、育種理論、選擇原理與方法、育種規劃及其實施等內容,其教學目標是了解和掌握水產動物遺傳育種的基本理論、原理和方法,正確運用育種原理和方法改良現有水產動物品種和培育新品種。本課程的教學目的: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要求:掌握水產動物遺傳育種的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術;了解國內外水產動物品種改良和新品種(系)培育的動態和發展趨勢,了解新方法、新技術在育種中的應用現狀與前景,了解制訂育種規劃、實施育種方案的基本原則,培養獨立分析處理育種資料的能力。

課程說明教學參考書

考核說明

1、考試形式:理論課(閉卷、筆試)

2、期末考試:卷面分數為100分,占總成績的70%。

3、平時作業(20%)

4、平時表現和課堂提問(10%)應用遺傳學的方法,改變魚類(生物)的遺傳物質,以培育出優良品種,滿足生產需要的過程。水產動物遺傳育種人類應用魚類遺傳學理論,指導魚類(生物)育種實踐的有關科學體系。水產動物遺傳育種學遺傳學育種學良種繁育學提供繁育材料鞏固育種成果指導育種實踐育種實踐中發展水產動物遺傳育種學上篇第一章緒論第二章遺傳的細胞學基礎第三章孟德爾遺傳第四章連鎖遺傳和性連鎖第五章染色體變異第六章數量性狀遺傳目錄

第一章緒論第二章育種目標和種質資源第三章選擇育種第四章雜交育種第五章多倍體育種目錄第六章雌核發育與雄核發育第七章性別控制第八章轉基因技術第九章群體遺傳性能的保護下篇第一章緒論(上篇)第一節

遺傳學的定義、研究內容和任務第二節

遺傳學的產生與發展第三節

遺傳學研究的領域及分支第四節

遺傳學的應用本章要求復習思考題第一節遺傳學的定義遺傳學(Genetics):是研究生物遺傳和變異及其規律的一門學科。具體說,是研究生物體遺傳物質的組成、遺傳信息的傳遞及其表達的一門學科。遺傳與變異遺傳與變異是生物界最普遍、最基本兩個特征遺傳(heredity):指世代間相似的現象,即生物在世代傳遞過程中所能保持的各物種固有的特性不變;變異(variation):指生物子代與親代之間、子代個體之間存在的差異。遺傳與變異是矛盾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遺傳是相對的、保守的;變異是絕對的、發展的沒有變異生物界就失去了進化的源泉,遺傳就成了簡單的重復沒有遺傳,變異就無法積累,變異就失去了意義,生物也就無法進化和發展。遺傳、變異和選擇遺傳、變異和選擇是生物進化和品種選育的三大因素生物進化就是環境條件(選擇條件)對生物變異進行自然選擇,在自然選擇中得以保存的變異傳遞給子代(遺傳),變異逐代積累導致物種演變,產生新物種動、植物和微生物新品種選育(育種)實際上是一種人工進化過程,只是以選擇強度更大的人工選擇代替了自然選擇,其選擇的條件是育種者的要求。遺傳、變異與環境環境的改變可以引起性狀的改變(變異)生物所表現的變異分可遺傳(Heritable)的變異和不可遺傳(Inheritable)的變異多數環境引起的變異(獲得性狀)屬于不可遺傳的變異某些環境引起基因突變、染色體變異等,從而產生可遺傳的變異遺傳學研究內容和任務研究內容遺傳學正在從研究生物體形態、生理、行為特征的遺傳和變異規律的學科,逐步演變為研究基因和基因組結構和功能的學科。遺傳變異現象與基本規律遺傳、變異的原因及物質基礎(本質)、內在規律研究基因與實際性狀表現之間的關系,探明基因決定性狀發育的機制任務:認識生物遺傳和變異的客觀規律,并且能動地運用這些規律,更好地為人類服務。第二節

遺傳學的產生與發展古代遺傳學知識的積累近代遺傳學的奠基拉馬克:器官的用進廢退與獲得性遺傳達爾文:泛生假說魏斯曼:種質連續論孟德爾:遺傳因子假說遺傳學的建立和發展古代遺傳學知識的積累舊石器時代末—新石器時代初

通過動植物的馴養和栽培使勞動人民對遺傳現象有了粗淺的認識。公元前5世紀到4世紀宗教神學的統治使遺傳知識帶上了濃厚的神學、神秘主義色彩,集中表現為生物物種神創論和不變論,從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遺傳學的發展。希波克拉底(器官生精、子親相似)、亞里士多德(血液生精)18世紀(林奈、柯爾絡特)

近代遺傳學的奠基拉馬克(1809,《動物的哲學》)器官的用進廢退與獲得性遺傳生物物種是可變的;遺傳變異遵循“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規律,即認為動物器官的進化與退化取決于用與不用(用進廢退理論),以及認為每一世代中由于用或不用而加強或削弱的性狀是可以遺傳的(獲得性遺傳)。如長頸鹿、鼴鼠。達爾文:泛生假說1859,《物種起源》,解釋生物進化1868,《在馴養下動物和植物的變異》,對生物的遺傳、變異機制進行了假設,并提出了泛生假說。認為各種器官都存在微小的泛生粒,它們能分裂、生殖,并能在體內流動,最后匯集到生殖器官里,形成生殖細胞,當受精卵發育成成體時,各種泛生粒又進入到各器官發生作用,從而表現出遺傳現象。如果親代的泛生粒發生改變,子代則表現變異。達爾文也承認獲得性遺傳的一些觀點。魏斯曼:種質連續論新達爾文主義在生物進化方面支持達爾文的選擇理論,但在遺傳上否定獲得性遺傳,魏斯曼是其首創者。1892,種質連續論(theoryofcontinuityofgermplasm)生物體由種質和體質組成:種質指生殖細胞,負責生殖和遺傳;體質指體細胞,負責營養活動。種質自身永世長存,世代連續相繼,體質由種質產生,是保護和幫助種質繁殖的手段;種質細胞系完全獨立于體質細胞系,體質細胞發生的變化(獲得的性狀)不影響種質細胞,獲得性狀是不遺傳的。孟德爾:遺傳因子假說1866,《植物雜交試驗》遺傳因子假說認為:生物性狀受細胞內遺傳因子(hereditaryfactor)控制遺傳因子在生物世代間傳遞遵循分離和自由組合兩個規律這兩個遺傳基本規律是近現代遺傳學最主要的、不可動搖的基礎遺傳學的建立和發展1900年—德國的Correns、荷蘭的deVries和奧地利的Tschermak三人再發現孟德爾規律,是遺傳學學科建立的標志。1906年,W.Bateson提出以Genetics作為該學科的學科名。1902年—W.Sutton和T.Boveri提出了染色體理論。

Yule提出多因子假說,1908年,Nilsson-

Ehle將其完善(數量遺傳學基礎)1905年—G.H.Hardy和W.Weinberg推導出群體遺傳平衡定律(群體遺傳學基礎)。1909年—W.L.Johannsen將遺傳因子一詞更名為基因(gene),提出“純系理論”(數量遺傳學)1910年—T.H.Morgan證明基因位于染色體上(細胞遺傳學基礎),并提出了連鎖遺傳定律。遺傳學的發展1928年—F.Griffith發現肺炎雙球菌的轉化現象。1941年—G.W.Beadle和E.Tatum提出了“一基因一酶”學說,發展了微生物遺傳學和生化遺傳學。1944年—O.Avery,C.Macleod和M.McCarty通過肺炎雙球菌轉化試驗,直接證明DNA是遺傳物質。1953年—J.D.Watson和F.Crick

通過X射線衍射分析,提出了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開創了分子遺傳學這一新的學科領域,被喻為遺傳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1961年—F.jacob和J.Monod提出調節基因表達的操縱子模型。遺傳學的發展20世紀60年代蛋白質和核酸的人工合成、“中心法則”的確立、三聯體密碼的確定、調節基因作用原理的發現、傳遞細菌對抗生素抗性的質粒的發現使遺傳學的發展走在了生物科學的前面。20世紀70年代隨著限制性內切酶和一系列核酸酶的發現和提純,使DNA重組得以實現,能進行基因的人工分離和合成建立遺傳工程這一新的研究領域。20世紀80年代基因工程技術的不斷成熟和應用遺傳學的發展20世紀90年代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實施動物基因組計劃的相繼提出和實施1997年綿羊多利的誕生動物體細胞克隆21世紀“后基因組時代”第三節

遺傳學研究的領域及分支根據研究領域劃分經典遺傳學細胞遺傳學分子遺傳學統計遺傳學根據研究的生物范疇劃分動物遺傳學植物遺傳學微生物遺傳學人類遺傳學遺傳學研究的領域及分支學科交叉產生的分枝行為遺傳學藥物遺傳學毒理遺傳學免疫遺傳學生態遺傳學病理遺傳學根據遺傳機理劃分生理遺傳學生化遺傳學發育遺傳學輻射遺傳學第四節

遺傳學的應用在農牧業生產上的應用培育優良品種在醫療保健上的應用遺傳疾病、疾病基因、免疫遺傳遺傳工程的應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