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人民版政治史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古代史4_第1頁
高中歷史人民版政治史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古代史4_第2頁
高中歷史人民版政治史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古代史4_第3頁
高中歷史人民版政治史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古代史4_第4頁
高中歷史人民版政治史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古代史4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4講專制時代晚期的政治形態一、內閣制度的形成1.廢丞相(1)背景:明太祖認為丞相權勢過重妨礙皇權的高度集中。(2)措施:裁撤中書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國政務,直接對皇帝負責。(3)影響:宰相制度被廢除,君主專制進一步加強。2.設內閣(1)原因:朱元璋廢丞相職位,政務集中于皇帝一身。(2)設立:明成祖朱棣設立,以內閣作為皇帝處理國政的助理機構。(3)特點:皇帝為加強專制而建立的政治機構;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機構,只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4)評價:內閣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并不能對君主起制約作用。二、軍機處的設立1.設立:雍正年間設立,選親重大臣協辦軍務。2.地位: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最重要的中樞機構。3.特點(1)軍機大臣均由皇帝欽定,秉承皇帝旨意辦事。(2)機構簡單,人員精干,有官無吏。(3)地處內廷,外界干擾少,辦事效率高。(4)政治決策封閉性明顯。4.影響(1)進一步加強了君主專制制度。(2)提高了中央集權政府的行政效率。[易錯辨析]宰相、內閣首輔、軍機大臣內閣屬于皇帝的顧問內侍機構,其權限大小取決于皇帝;軍機處是皇帝的傳達機構,軍機大臣完全聽命于皇帝。內閣首輔和軍機大臣不具備宰相的權力,不能對皇權形成制約,所以不是實質意義上的宰相。[輕巧識記]用“一廢二設三極端”概括明清政治[易錯提醒]中國明朝內閣與英國近代內閣中國明朝的內閣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只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閣臣的升降由皇帝決定,職權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而英國近代的內閣是君主立憲制下的最高行政機構,責任內閣制是英國君主立憲制的核心。三、清朝的邊疆政策1.目的:為了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2.基本原則:尊重各民族的社會習俗和宗教信仰,籠絡各民族的上層分子;大事集權,小事放權,因地制宜進行行政管理。3.措施(1)設理藩院主管邊疆和民族事務。(2)重視邊疆地區的交通建設和軍事防衛。(3)雍正年間,在西南地區實行大規模的“改土歸流”。4.作用(1)大大強化了中央政府的統治。(2)清朝基本奠定了近代中國的版圖。(3)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安定團結。(4)推動了我國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和發展。[教材斷點補遺]改土歸流改土歸流是指改土司制為流官制。又稱土司改流、改土設流、廢土改流,始于明代中后期,是指將原來統治少數民族的土司頭目廢除,改為朝廷中央政府派任流官。改土歸流就是把少數民族土司管理的方式,變成漢族式的官員管理方式。土司即原民族的首領,流官由中央政府委派。改土歸流有利于消除土司制度的落后性,同時加強中央對西南一些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統治。主題一內閣和軍機處史料一萬歷四十年內閣首輔葉向高曾說:“我朝閣臣,只備論思顧問,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權勢稍重者,皆上竊君上威靈,下侵六曹之職掌,終以取禍。”——《神宗實錄》eq\x(解讀史料一反映了明朝內閣的特點。此史料表明閣臣僅限顧問的職責,不具宰相之權,一旦威脅到皇權,還會招來災禍,這從本質上反映出君主專制的強化。)史料二雍正年間,①用兵西北兩路,以內閣在太和門外,儤直者多,慮漏泄事機,始設軍需房于隆宗門內,選內閣中書之謹密者入直繕寫。后名軍機處,②地近宮廷,便于宣召。為軍機大臣者,皆親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w翼《檐曝雜記》解讀史料二敘述了軍機處設立的背景和產生的影響。①反映了軍機處設立的背景。②反映了軍機處便于皇帝控制。史料運用(1)據史料一說明內閣有何特點?反映了什么實質問題?(2)根據史料二和所學概括軍機處設立的背景和影響。答案(1)特點:內閣大臣只是皇帝顧問,不具備宰相的職權。實質問題:內閣只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2)①背景:清初,議政王大臣會議削弱了皇權;對西北用兵,需嚴守軍事秘密。②影響:軍機處便于皇帝控制,強化了皇權,軍國大事由皇帝一人裁決,使君主專制達到頂峰。對明朝設內閣、清朝設軍機處強化皇權的認識(1)明朝廢除丞相制度是解決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問題;后來設置的內閣,是專制主義皇權強化的表現,本質是封建政治制度的畸變。(2)清朝設立軍機處使皇權真正成為絕對的最高權威,君臣關系成了徹底的主仆關系,皇帝的專制統治達到頂峰。(3)君主專制的高度強化,極大地妨礙了社會的進步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中國社會的發展步伐,從此開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從而埋下了日后被動挨打的禍根。主題二明清君主專制發展的特點及影響1.特點(1)既有繼承又有發展。既繼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在此基礎上實行了新的舉措。(2)內容詳盡而全面。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監察、司法、思想文化和暴力手段等各個方面。(3)程度空前強化。主要體現在廢除丞相、軍機處的設置和文字獄的嚴酷等方面。(4)體現了時代特征。君主專制逐漸達到頂峰,并且走向反動,反映了我國封建專制制度漸趨衰落的時代特征。2.影響(1)積極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和鞏固,有利于維護國家的統一和領土的完整。②能有效地組織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和生產活動,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③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區經濟、文化的交流、發展和提高。(2)消極作用:①經濟上,束縛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阻礙了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②政治上,專制統治的空前強化剝奪了人民的政治權利和言論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動受到壓制和打擊。③思想文化上,專制統治使知識分子脫離實際,阻礙了科技創新的發展和文化的進步。全國卷5年考題統計2023年T28,清代君主專制體制的僵化(內閣依樣畫葫蘆)T29,古代中國專制政治發展特征(趨勢)2023年(卷Ⅱ)T41,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2023年(卷Ⅱ)T27,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明代內閣制(卷Ⅱ)T40,清朝東北地區移民政策2023年——2023年(卷乙)T27,明代地方行政管理1.(2023·課標全國卷乙,27)明初廢行省,地方分設三司,分別掌管一地民政與財政、司法、軍事,直屬六部。明中葉以后,皇帝臨時派遣的巡撫逐漸演變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長官。這一變化有助于()A.擴大地方行政權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權限 D.緩解中央與地方的對立答案B解析題干材料表明原來的三司分屬三個機構,各自為政,權力分散;后來的巡撫成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長官,權力相對集中,可以防止三司鼎立而造成的互不統屬、運轉不靈的弊端,提高了辦事效率,故選B。不論哪種方式,都是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排除A;據題干材料無法判斷六部權限是否受到削弱,排除C;明朝時,地方權力分散,難以與中央政府形成對立,排除D。2.(2023·課標全國卷Ⅱ)明初廢丞相、設顧問性質的內閣大學士,嚴防權臣亂政。明中后期嚴嵩、張居正等內閣首輔操縱朝政,權傾一時。這表明()A.皇權漸趨衰弱 B.君主集權加強C.內閣取代六部 D.首輔權力失控答案B解析明代廢丞相、設內閣以及后期內閣地位的上升,內閣首輔可以操縱朝政等都是皇帝意志的反映,是皇帝權力的延伸,是君主集權加強的表現,所以正確選項為B項,A項亦可排除。C、D兩項并不符合明代史實,故可排除。3.(2023·課標全國卷,28)清代內閣處理公務的案例“積成樣本四巨冊”,官員“惟揣摹此樣本為急”,時人稱之為:“依樣葫蘆畫不難,葫蘆變化有千端。畫成依舊葫蘆樣,要把葫蘆仔細看?!边@反映出當時()A.內閣職權下降導致官員無所事事B.政治體制僵化官員拘泥規則C.內部機要事務繁忙官員窮于應付D.皇帝個人獨裁官員唯命是從答案B解析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準確理解清代政治體制的特點。從材料信息看,內閣官員處理公務時,依照“樣本”畫“葫蘆”,沒有自己的見解,這說明清代政治體制的僵化與官員的墨守成規,故B項符合題意。A、C兩項與材料信息不符,材料信息無法體現D項。4.(2023·海南高考)儒家學說倡導“寬刑慎殺”,強調執法有準、量刑有據。明初朱元璋說,“吾治亂世,刑不得不重”。這表明朱元璋()A.力圖為專制集權確定理論基礎B.試圖以重刑迅速穩定社會C.放棄了儒家的治國理念D.執法無準、量刑無據答案B解析我國古代專制集權的理論基礎是法家思想,故A項錯誤;根據材料中“吾治亂世,刑不得不重”說明朱元璋在明初通過重刑以治理“亂世”,故B項正確;中國封建社會一直以儒家思想中的“仁”為治國的根本,故C項錯誤;“執法無準、量刑無據”在材料中未體現,故D項錯誤。5.(2023·江蘇高考)光緒《大清會典》載:“諭軍機大臣行者,既述,則封寄焉。凡有旨存記者,皆書于冊而藏之,屆時則提奏。議大政,讞(審)大獄,得旨則與?!辈牧险f明軍機處()A.地處內廷,專管軍務B.參與政務,秉旨辦事C.設有官衙,機構完備D.專理刑獄,職能單一答案B解析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準確理解材料。由“既述,則封寄焉”“凡有旨存記者,皆書于冊而藏之”等信息可知,清代軍機大臣的職責是按皇帝的意旨擬寫成文,經皇帝審批后,傳達給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員執行,這時的軍機處已經不再是單純地辦理軍務,排除A項;材料不能說明軍機處機構是否完備,排除C項;由材料“議大政,讞(審)大獄,得旨則與”可知,軍機處不是專理刑獄的機構,排除D項。答案為B項。課時作業一、選擇題1.(2023·廣東江門質檢)中國古代皇帝與丞相的關系可以用拔河來形容。皇帝和大臣分別在繩子的一頭向著自己的方向拉,這種博弈中兩者的權力達到平衡。下列皇帝徹底打破了這一規則的是()A.秦始皇 B.唐太宗C.宋太祖 D.明太祖答案D解析結合史實可知,秦朝、唐朝、宋朝都設立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國家政事,但也采取不同方式限制和削弱相權,以加強皇權,體現出“這種博弈中兩者的權力達到平衡”,明太祖廢除丞相制度,使皇權強化,故體現出打破這一規則,選擇D項符合題意。2.(2023·武漢質檢)“品”是我國古代官吏的級別,分一到九品。在隋唐時期六部最高長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為正二品。這直接原因是因為明代()A.官員晉升相對容易B.中樞機構設置調整C.科舉選拔趨向嚴格D.中央集權不斷強化答案B解析材料無法體現官員晉升相對容易,故A項錯誤;材料沒有涉及科舉選拔趨向嚴格,故C項錯誤;材料未涉及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故D項錯誤。3.(2023·菏澤一模)下表所列內容為中國古代某行政機關的職權特點。據此推斷該行政機關()1.形成時期長,而且始終沒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終不是中央一級正式的行政機構2.與皇權矛盾重重,又始終屈服在皇權的重壓下3.與六部經?;幮坶L,矛盾重重4.受制于司禮監太監,矛盾深刻A.唐朝尚書省 B.元朝中書省C.明朝內閣 D.清朝軍機處答案C解析唐朝尚書省、元朝中書省均是中央正式的行政機構,根據材料“始終不是中央一級正式的行政機構”,故A、B兩項錯誤;明太祖設殿閣大學士,明成祖正式設立內閣,形成時間較長,且與六部、司禮監等矛盾重重,故C項正確;司禮監是明朝內廷特有的機構,故D項錯誤。4.“永樂時,內閣初設,閣臣與部臣為平交,至嚴嵩始陰撓部權,迨張居正時,部權盡歸內閣。”材料表明()A.六部成為內閣的下屬機構B.內閣地位上升,職權逐步強化C.明朝中后期皇權漸趨衰弱D.內閣職能強化,行政效率提高答案B解析六部不是內閣的下屬機構,故A項錯誤;材料中“部權盡歸內閣”說明內閣權力逐漸強化,故B項正確;明朝中后期皇權是逐漸加強的,故C項錯誤;材料中沒有提到內閣行政效率提高的信息,故D項錯誤。5.“成祖即位,特簡解縉、胡廣、楊榮等直文淵閣,參預機務。閣臣之預務自此始。然其時,入內閣者皆編、檢、講讀之官,不置官屬,不得專制諸司。諸司奏事,亦不得相關白?!边@說明當時的內閣()A.是國家主要決策結構B.成為國家正式的行政機構C.成為位高權重的事實上的宰相D.屬于皇帝的參謀、秘書機構答案D解析依據材料“閣臣之預務自此始。然其時,入內閣者皆編、檢、講讀之官,不置官屬,不得專制諸司。諸司奏事,亦不得相關白”可知內閣屬于皇帝的參謀、秘書機構,故D項正確。6.明朝中后期,內閣首輔掌有對諭旨的“封還執奏”之權。至清初,內閣進本擬簽,經皇帝定后,由學士照簽以朱筆批于本面。這些史實反映出當時()A.皇帝疏于朝政造成大權旁落B.決策過程具有一定制衡色彩C.決策制度僵化官員拘泥規制D.君主乾綱獨斷專制達到頂峰答案B解析依據材料“內閣首輔掌有對諭旨的‘封還執奏’之權。至清初,內閣進本擬簽,經皇帝定后,由學士照簽以朱筆批于本面”可知明朝的內閣首輔和清朝的內閣都一定程度上對皇帝有所約束,故B項正確。7.(2023·四川涼山質檢)歷史學家錢穆以為古代中國:“皇室的權,總是在逐步升,政府的權,總是在逐步降。”下列史實體現這一觀點的是()①魏晉實行九品中正制②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③北宋設立樞密院④清朝設置軍機處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B解析九品中正制導致豪強實力壯大,不利于皇權的加強,故①錯誤;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權,有利于皇權,故②正確;宋朝實行二府三司制,樞密院管理軍事,進一步削弱相權,加強皇權,故③正確;軍機處進一步加強皇權,使之達到頂峰,故④正確,選擇B項符合題意。8.(2023·山東淄博期末)從秦朝到清朝君主專制不斷強化,但不乏與之相悖的特殊現象,能反映這一情況的是()A.漢武帝以身邊近臣組成中朝執掌決策權B.隋唐實行三省六部制度拆分抑制相權C.宋代中央機構形成全面的權力牽制體系D.清初軍國政事皆由議政王大臣會議決定答案D解析清初軍國政事皆由議政王大臣會議決定,議政王大臣威脅到了皇帝的權力,由此可見與“從秦朝到清朝君主專制不斷強化”違背,故D項正確。9.(2023·濰坊聯考)下表所列內容為中國古代某行政機關的職權。據此推斷該行政機關()一、起草諭旨二、備充顧問三、議決政務四、審議文件和案件]五、薦舉官員A.“掌丞天子,助理萬機”B.“中書取旨,門下封駁”C.“首輔獨專票擬,閣權至重”D.“軍國大計,罔不總攬”答案D解析由材料中“起草諭旨、備充顧問”等信息可判定考查的主題是清代軍機處的職能,故D項符合題意,而其他三個備選項內容分別是漢代、唐代、明代的歷史現象。10.梁章鉅《樞垣記略·規制》:“凡京外王大臣有奉特旨到軍機處恭聽諭旨恭讀朱筆及閱看各處奏折者,方得在軍機堂簾內拱立,事畢即出。其余部院內外大小官員不得擅入。其簾前窗下,均不許閑人窺視。滿漢章京之值房亦如之。”這一材料旨在強調軍機處()A.極具機密性 B.參與軍政決策C.辦事效率高 D.辦理軍政要務答案A解析軍機處參與處理內政外交、制定軍政大計、審理重大案件,但只跪受筆錄,沒有決策權,故B項錯誤;材料沒有涉及軍機處辦事效率高,故C項錯誤;材料沒有著重強調軍機處辦理軍政要務的職責,故D項錯誤。11.(2023·陜西西安高三期末)古代中國統一朝代對邊疆地區進行了有效的行政管理,以下表格中,朝代、區域、管理措施對應正確的是()①秦朝云貴高原、川西和甘南開辟“五尺道”,軍事鎮守、置三郡②元朝西藏、四川和青海部分由中央官署宣政院管轄③明朝云南、貴州等西南地區實行大規模改土歸流④清朝蒙古、新疆和西藏由理藩院管理、加強交通建設與軍事防衛A.①③ B.②④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B解析秦朝還在當時被稱為“西南夷”(今云貴高原和川西及甘南)的地區,開辟了“五尺道”,并在其中部分地區任命官吏。這是該地區進入中原統一政權版圖的開始,與材料中“置三郡”不符,故①錯誤;符合史實,故②正確;始于時代中后期,清朝“大規模改土歸流”,故③錯誤;符合史實,故④正確,選擇B項符合題意。12.《起居注》是職業史官記錄皇帝言行的檔案。漢時,皇帝不允許觀看《起居注》。唐朝開了觀看《起居注》的先例,到了宋朝,皇帝觀閱成了慣例。清朝康熙帝甚至以“記注官泄密”為由,停止編撰《起居注》,這最能說明()A.中央集權不斷得到強化B.皇權呈現出不斷加強的趨勢C.清代君主權力不再受到制約D.記注官的設立削弱了相權答案B解析史官記錄皇帝言行并傳之后世,對皇帝日常行為有一定約束作用,但到后來皇帝干涉《起居注》的編撰甚至停止編撰,說明史官對皇帝的制約逐漸消失,皇權不斷加強,故B項正確。二、非選擇題13.(2023·湖北百校大聯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代內閣大學士無定額。永樂年間有七人,宣德年間有十四人,萬歷年間有二十人,崇禎年間有五十人。明代內閣無屬官。然而清代的內閣制就有不同;清代內閣大學士的名額,康熙年間,滿漢大學士率為四員,到了乾隆十三年以后,才規定滿漢學士各二員,協辦大學士或一員或二員,非有缺不可遞補。至于內閣官員有大學士、學士、侍讀、中書舍人、典籍,其下又分設十二個小機構,為國家行政中樞遠較明代內閣組織龐大。這也導致清代內閣出現了權責不明的現象。材料二明太祖創設殿閣大學士之始,僅令其侍左右,備顧問,并不知與國政。迨仁、宣之世,創設票旨制度之后,大學士已參預政事,其后又有首輔、次輔之分,票擬僅決于首輔一人。然清則剛好相反,清內閣制成于康熙時代,然此時便有翰林院分去內閣一部分的職掌,因翰林院的職務亦為掌制誥以備顧問的機關。至雍正時,為對西北用兵而另設軍機處,參掌機密,大有取而代之的趨勢?!陨喜牧暇碜浴睹髑鍍纱膬乳w制度比較》(1)根據上述材料,概括內閣由明到清的發展變化。(2)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明清內閣發展變化的原因及影響。答案(1)變化:由內閣成員人數沒有嚴格規定到閣員人數的相對固定;由組織較為簡單到組織較為龐大,分工更加細密;權力呈現由小到大但最終不斷被削弱的趨勢。(答出兩點即可)(2)原因:內閣在實踐中自我發展完善的需要;出于維護皇權、加強君主專制的需要。影響: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社會的發展變化;減輕了皇帝處理政務的負擔,也強化了君主專制;同時內閣分工的細化易造成各部門之間的互相推諉,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14.關于中國古代官僚政治,學術界看法不一。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太宗曰:“(隋文帝)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恒恐群臣內懷不服,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決斷。朕意則不然,以天下之廣,四海之眾,千端萬緒,須合變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籌劃,于事穩便,方可奏行。豈得以一日萬機,獨斷一人之慮也。”——吳兢《貞觀政要》卷一材料二(嘉慶曰)我朝列圣相承,乾綱獨攬,皇考高宗純皇帝臨御六十年,于一切綸音宣布,無非斷自宸衷,從不令臣下阻撓國是。即朕勤政以來,辦理庶務,悉尊皇考遺訓……而至用人行政,令出惟行,大權從無旁落?!猍清]梁章鉅《樞垣紀略》材料三錢穆認為,中國過去的政治縱要說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