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陽市鄧州高級中學2022年度高一歷史下學期期末試題含解析_第1頁
河南省南陽市鄧州高級中學2022年度高一歷史下學期期末試題含解析_第2頁
河南省南陽市鄧州高級中學2022年度高一歷史下學期期末試題含解析_第3頁
河南省南陽市鄧州高級中學2022年度高一歷史下學期期末試題含解析_第4頁
河南省南陽市鄧州高級中學2022年度高一歷史下學期期末試題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河南省南陽市鄧州高級中學2022年度高一歷史下學期期末試題含解析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60分)1.江西這片紅色的土地擁有“人民軍隊的搖籃”“中國革命的搖籃”“共和國的搖籃”的美譽,與之相對應的歷史事件是A.八七會議、秋收起義、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B.南昌起義、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的建立C.井岡山會師、工農武裝割據理論的形成、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形成D.湘贛邊秋收起義、紅軍長征、遵義會議參考答案:B試題分析:據材料提到,江西這片紅色的土地擁有“人民軍隊的搖籃”、“中國革命的搖籃”、“共和國的搖籃”的美譽,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江西南昌起義成為“人民軍隊的搖籃”、江西井岡山根據地的建立成為“中國革命的搖籃”、江西瑞金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的建立,成為“共和國的搖籃”,故B正確。八七會議,在漢口召開,故A排除。井岡山會師,其意義不是“人民軍隊的搖籃”,故C排除。遵義會議,其意義不是“共和國的搖籃”,故D排除。考點: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國共的十年對峙·工農武裝割據2.某史學家在評價太平天國運動時說:“洪楊那個時代,他們只具有極大的‘改朝’的機運,而無‘換制’的機運。”洪秀全不能解決中國近代史上“換制”問題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B.農民階級的局限性

C.清朝的封建專制統治

D.資本主義國家的武裝干涉參考答案:B試題分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洪秀全不能解決中國近代史上“換制”問題也就意味著太平天國的失敗,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是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性,農民階級是分散的個體小生產者,不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不能提出切實可行的革命綱領,不能用科學的理論作指導等,B正確;排除ACD。所以選B考點: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間西方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太平天國運動3.“有一位新國民,戴一頂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裝,著一雙進步靴,走過了交通路,來到了模范街,踏進了公益會,說幾句義務話”這首打油詩應出現在A.太平天國運動期間B.洋務運動時期

C.戊戌變法時期

D.辛亥革命時期參考答案:D辛亥革命的影響。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的“新國民”“自由帽”“文明裝”“進步靴”等關鍵信息可知,這應該是發生在辛亥革命時期。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國民國,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所以答案選D。4.漢代冶鐵技術取得重大發展。鑄鐵柔化處理技術和煉鋼技術在漢初很不普及,但漢武帝后卻得到迅速推廣,工藝也更為成熟。其主要原因在于A.杜詩發明和推廣水排B.鐵農具的廣泛應用C.鐵業官營政策的推行D.民營手工業的發展參考答案:C試題分析:A不對,水力鼓風冶鐵工具的發明即水排,是在東漢時由杜詩發明,而漢武帝是在西漢時期;B不對,漢代手工業占主導地位的還是官營手工業,民營手工業是在明清時期發展超過民營手工業;D不對,鐵農具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得到廣泛應用。因此選A。漢武帝時期推行鹽鐵官營政策,官營手工業的發展推動鑄鐵柔化處理技術和煉鋼技術的推廣。考點:古代中國的經濟·手工業的發展·古代手工業經營形態。5.《歐洲歷史》說:“古代希臘的民主與今天西方代議制形式的民主不能完全相提并論。在雅典,城邦的所有公民都有可能親自參加選舉和表決。”這說明了()A.古希臘民主與近代西方民主是完全不同的B.雅典民主強調公民的廣泛參與和直接管理C.雅典民主比西方代議制優越D.西方代議制是直接民主參考答案:B根據所學可知,古代雅典的民主制下,所有公民都有參政的權利,是直接民主;今天西方民主制是代議制民主,是間接民主。故本題選B,排除D。古代希臘民主為近代西方民主奠定了基礎,開現代西方民主政治先河,A項“完全不同”過于絕對,排除。西方代議制比雅典民主更加完善,C錯誤。點睛:本題考查古希臘民主和近代西方代議制的對比。古代雅典城邦具有小國寡民的特點,其條件允許實施直接民主制,為近現代西方代議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加以分析,即可得出答案。6.柳宗元認為“秦之失,失之在政,不在于制”。其理解不正確的是A.“政”是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

B.“政”指秦之“暴政”C.“制”是指郡縣制

D.柳宗元的判斷有合理性參考答案:A7.“竹槍一支,打得妻離子散,未聞炮聲震地;銅燈半盞,燒盡田地房廊,不見煙火沖天。”對這句話理解正確的是(

)A.外敵的武力入侵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B.說明中國人民懼怕竹槍火炮C.因為吸煙中國人民內部互相仇殺

D.揭示了鴉片輸入的危害參考答案:D鴉片戰爭。“未聞炮聲震地”、“不見煙火沖天”可見并非是外敵入侵,因此排除A;并不是因為吸煙就會導致內部互相仇殺,也不是說中國人懼怕竹槍火炮,因此排除B、C;從“竹槍一支”、“銅燈半盞”等可知說得是鴉片,而“妻離子散”、“燒盡田地房廊”等可知是鴉片所帶來的后果及危害,因此選D8.“同強盜握手,正是為了最后消滅強盜!”這是尼克松到訪中國的那一天,刊登在《參考消息》頭版的列寧語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則是中國重返聯合國時選登在該報同一位置的毛主席語錄。對上述現象的理解不正確的是()A.中國對當時西方主導的世界體系的態度并沒有根本性變化B.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是中國當時的外交政策C.文化大革命“極左”思潮在外交領域的反映D.中美關系的改善在當時是權宜之計參考答案:考點:FP:中美關系正常化.分析:本題考查20世紀70年代新中國的外交.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分析理解、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解答:題中材料主要反映了20世紀70年代的中國兩個重大外交歷史事件,即是尼克松訪華與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結合20世紀70年代初中國國內形勢及面臨的國際局勢可知,ABC三項說法與史實相符,不符合題意要求,應排除.D項“權宜之計”說法錯誤,中美關系的改善是雙方國家利益的共同要求,并不是為了應付某種情況而暫時采取的辦法,故D項錯誤,符合題意.故選D.9.周恩來在談到中美在上海簽署的《中美上海公報》時說:“這一突破,使世界上的國家都愿意跟我們來往了,中美來往的收獲就在這里”這說明中美關系的突破A.提高了中國的大國形象B.推動了中國重返聯合國C.改善了中國的外交環境D.促進了中美間友好往來參考答案:C材料“這一突破,使世界上的國家都愿意跟我們來往了”說明中美關系的突破改善了中國的外交環境,使越來越多的資本主義國家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故C正確;A與材料無關,排除;中國在1971年已經重返聯合國,故B錯誤;材料反映的是中美關系緩和對中國和其它西方國家關系的影響,D不正確。點睛:本題考查中美關系正常化,中美關系正常化是指20世紀70年代中美兩國關系由對立和敵對逐步變為接觸和交流。中美關系的改善促進了中日建交,從關系正常化以后,中美關系雖然經歷了不少曲折和起伏,但總體上是向前發展的,中美保持了領導人的互訪和高級官員的磋商,兩國在經貿、科技、文化、教育、軍事等各個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也不斷取得進展。10.1981年9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在談話中提出:“國家實現統一后,臺灣可作為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的自治權,并可保留軍隊。中央政府不干預臺灣地方事務。”這一主張A.蘊涵了“一國兩制”的精髓

B.首次宣布實行和平統一祖國的方針C.提供了港澳回歸的法律依據

D.直接推動了“九二共識”的達成參考答案:A11.《國際歌》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經典文獻,它熱情謳歌了巴黎公社戰士崇高的共產主義理想和英勇不屈的革命氣概。下列對巴黎公社評述正確的是A.是無產階級專政的第一次偉大嘗試B.歐洲無產階級產生的重要歷史標志C.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偉大革命實踐D.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參考答案:A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察的是對基礎知識識記能力,比較簡單。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巴黎公社是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第一次偉大嘗試,并不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進行的;歐洲三大工人運動是歐洲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的標志;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國家是1917年成立的蘇維埃社會主義俄國。所以答案選A。考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誕生和國際工人運動·巴黎公社·巴黎公社的性質【名師點睛】巴黎公社的歷史意義和教訓: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第一次嘗試。它給資本主義以第一次沉重打擊;使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進入一個新的時期;豐富了馬克思關于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學說。公社失敗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一個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起來的革命政黨的正確領導,以致在公社成立后不可避免地在重大政策和策略上犯了嚴重錯誤,最終導致公社失敗。公社失敗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工農聯盟,沒有爭取到廣大農民的支持。12.1961年1月18日,在八屆九中全會閉幕式上,毛澤東說:“今年不搞兩本帳了,就是一本帳,決不要層層加碼,中央是一個盤子,到省、市又是一個盤子,到地、縣又是一個盤子,到群眾又是一個盤子。”毛澤東的講話A、旨在解決農輕重的比例問題

B、有利于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C、意味著經濟體制轉變的開始

D、消除了“左傾”錯誤的影響參考答案:參考答案:B試題分析:材料中沒有涉及到農業、輕工業、重工業地位的內容,故A項錯誤;經濟體制改革是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開始的,時間不符,故C項錯誤;1960年國家開始糾正農村中左傾錯誤,“決不要層層加碼”體現出調整大躍進中制定高指標的做法,有利于經濟發展,故B項正確;材料中只是對大躍進的弊端進行了一定的調整,“消除”過于絕對,故D項錯誤。所以答案選B。考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實踐·對國民經濟的調整【名師點睛】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1956-1966)⑴初期有益的探索----56年中共八大制定正確決策:①大會指出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基本建立;②中國國內的主要矛盾是先進的生產關系同落后生產力之間的矛盾;③指出黨和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把中國盡快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⑵失誤-----58年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58年“大躍進”運動(以大煉鋼鐵為中心)、人民公社化運動(“一大二公”)①原因:中央領導人片面追求經濟建設中的高速度。②特征: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共產風③危害: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嚴重破壞生態環境;挫傷人民的生產積極性;1959—1961年三年經濟困難⑶糾“左”調整:提出八字方針“調整、鞏固、充實、提高”13.兩宋時期,茶樹的栽培地區越來越廣,淮南、江南、兩浙、荊湖、福建及四川諸路,茶園十分普遍。僅在江南兩浙、荊湖、福建地區輸送政府專賣機構的茶葉,每年就達一千四五百萬斤。這一狀況主要反映出宋代A.經濟重心已經南移B.重農抑商政策松動C.商品經濟發展迅速D.農耕技術持續提高參考答案:C【詳解】根據題干可知,兩宋時期茶葉種植普遍,產量豐富,販賣興盛,反映了宋代商品經濟快速發展的現象,故C項符合題意。A項,題干中茶葉生產繁榮的現象不能反映經濟重心是否南移,故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重農抑商政策松動的措施,排除。D項,材料反映的是茶葉種植生產,與農耕技術無關,故排除。14.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政府加強民主與法制建設的首要環節是()A.改進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政治協商制度B.平反“文革”前后的冤假錯案C.加快法制建設步伐D.加強基層民主建設參考答案:B15.唐代中樞機構中書省、尚書省和門下省的精細分工體現了(

)A施政觀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剝奪相權的創新設計

[來源:

]C弱化君權的重要進步

D行政運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參考答案:D16.下列史料能反映商周時期青銅器鑄造水平的是()A.《周禮》中提到的“婦功”

B.河南出土的司母戊鼎C.《農書》中的水排冶鐵圖

D.采用灌鋼法制作的兵器參考答案:B“婦功”舊時指紡織、刺繡、縫紉等事,為婦女四德之一,與題意不符,故A項錯誤;后母戊大方鼎,出土于河南安陽,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母親戊而作的祭器,是商周時期青銅器的代表作,是現今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故B項正確;水排冶鐵是東漢杜詩發明的,故C項錯誤;灌鋼法制作的兵器發生在南北朝時期,故D項錯誤。17.美國漢學家費正清曾把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稱為“沒有前途的經濟奇跡”。他說的“沒有前途”,主要是指中國民族工業A.工業結構存在不合理

B.地區分布存在不平衡C.缺少技術領先的企業

D.生存環境未根本改變參考答案:D略18.羅斯福說,《全國工業復興法》是美國國會制定的“最具有深遠意義”的法規。該法①體現了保障工人權利的理念

②反映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思路③促進了美國工業生產的恢復④直接增加了就業機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參考答案:A19.“如果以為選擇原理是近代的發現,那未免和事實相差太遠。遠在1400多年前,在一部中國的古代(農業)百科全書中,就已經有關于選擇原理的明確記述。”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1809~1882)所贊譽的這部中國古代著名著作是()a.《夢溪筆談》

b.《齊民要術》c.《天工開物》

d.《農政全書》參考答案:B古代中國的科技。本題可以結合時間和內容進行判斷。“1400多年前”是指公元3~4世紀,據此可以排除A、C、D三項。20.右圖是一幅繪于1958年的壁畫。畫中的文字是“稻子玉米搭彩門,悟空說是南天門,社員高坐哈哈笑,‘這是俺社幸福門’”。下列表述中不能體現壁畫所包含的信息是(

)A.當時處于人民公社化運動時期B.當時處于“大躍進”運動時期C.說明當時“左”傾錯誤發展嚴重D.說明當時農業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參考答案:D21.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基本特征是(

)A.美國擁有最雄厚的工業實力和最豐富的黃金儲備B.美元取得高于其他國家貨幣的地位C.美元與黃金掛鉤,資本主義國家貨幣與美元掛鉤D.由包括中國在內的44個國家共同簽訂參考答案:C22.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說,西方列強在中國的一些城市中建立了“自主獨立的城市國家”,“在那里,中國的法律不適用,中國的法院和警察沒有管轄權”。西方列強獲得這些特權開始于A.1840年

B.1843年

C.1858年

D.1860年參考答案:B23.漢初規定:商人不許穿絲綢衣服,不許持有武器,不許乘車騎馬,不許仕官為吏,不許購買土地。這反映漢初實行A.海禁政策B.抑商政策C.獎勵農耕的政策D.禁奢侈參考答案:B依據題干“商人不許穿絲綢衣服,不許持有武器,不許乘車騎馬,不許仕官為吏,不許購買土地”可以看出漢初統治者實行抑商政策來限制商人,達到維護統治的目的,故B項正確。ACD三項均與材料內容不符,應排除.故選B。24.中興礦局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完全由中國人自辦的民族資本獨立經營的大型煤礦。至20世紀年代,中興煤礦發展成為全國第三大煤礦,1936年原煤產量達182萬噸,堪稱“中興”極盛時期。這時期內,中興礦局發展壯大的主要原因是A.政府鼓勵與政策推動B.科技進步與思想解放C.政局穩定與市場統一D.愛國熱情與實業救國參考答案:A【詳解】根據所學可知,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1935年,國民政府開展“國民經濟建設運動”,鼓勵發展工業、農業和交通運輸業,1927-1935年,民族工業得到較快的發展。根據材料涉及的時間1936年,可知A項正確;根據所學可知,20世紀三十年代,科學技術并沒有得到較快的進步,故B項錯誤;20世紀30年代開始,日本逐漸開始發動新一輪的侵華戰爭,國共處于十年對峙時期,政局穩定無從談起,故C項錯誤;實業救國思想興起于19世紀末,不是這個時期特有的促進因素,故D項錯誤。25.據載,明代嘉靖以后,“徽俗十三(歲)在邑,十七歲在天下”。康熙、乾隆年間,沿長江流域傳著“無徽不成鎮”的諺語。根據該史料我們可以推斷(

A.明清時期商品經濟進一步發展,區域性商人群體形成B.明代自然經濟開始解體的基本情況C.明代徽州地區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情況D.明朝地方政府對社會風俗變化所持態度參考答案:A26.亞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記載:公元前487年,“陶片放逐法”首次付諸實施。按該法規定,被放逐的對象是()A.所有觸犯法律的公民

B.對民主造成威脅的公民C.有盜竊行為的平民

D.傷害主人的奴隸參考答案:B27.自大革命以來,法國就像一個政治制度的試驗場,君主立憲制、君主制、共和制,循環多變,輪番實行。第三共和國時期,以非武力的爭斗成為主要形式,合法斗爭成為各階級、階層的首選方式。法國從此穩固了民主共和制。這主要說明()A.政治制度的選擇過程中必然充斥著暴力斗爭B.法國大革命是一次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C.和平方式取代暴力才能推進政治制度建設D.政治制度的確定與完善有時要經過各種嘗試參考答案:D根據題目中的法國確立政治制度的方式經歷了武斗、合法斗爭等,故必然充斥著暴力斗爭是錯誤的,故A項錯誤;法國大革命是一次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題目中并未提到其在反封建方面的徹底性,故B項錯誤;和平和暴力都是政治制度建設的方式,說哪種方式取代哪種方式并不正確,故C項錯誤;法國政治制度的建立方式和政體形式均發生了不斷變化,故D項正確。28.東晉、南朝時期,在江南出現很多用北方地名設立的郡縣,稱為“僑置郡縣”。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

)A.學習北方的郡縣制

B.大量北方人遷居到南方C.南方文化相對落后,仰慕北方

D.北方經濟發達參考答案:B29.董仲舒思想的核心是:(

)A.君權神授

B.春秋大一統

C.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D.三綱五常參考答案:答案:B解析:

考點: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內容【名師點睛】西漢初期,為了統一封建思想,鞏固封建統治,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政策的核心是罷黜諸子百家,只允許通曉儒家學說的人做官,以此來統一思想,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這一政策指導下,漢朝在太學設立五經取士,用儒家經典來教育貴族子弟。選拔官吏,也以儒家學說為標準,從此,儒家思想成了中國封建社會唯一的統治思想,成為維護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30.19世紀70年代,湖北官辦織布局開辦后,江南海關每年洋布進口減少十萬匹;上海輪船招商局創辦三年后,外輪就損失了1300萬兩白銀。說明洋務企業的興辦(

)A.為民族工業的發展尊定了基礎

B.使中國經濟走上了獨立自主的發展之路C.扭轉了中外貿易的入超局面

D.對外國經濟勢力擴張具有一定的抵制作用參考答案:D洋務運動。本題實質上間接考查了學生對洋務運動作用的理解。依據材料可知洋務派民用工業的興辦使外國經濟勢力受到損失,從而抵制了其經濟擴張,故選D。A屬于洋務運動的客觀作用,但與題干無關;BC與史實不符,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二、非選擇題(共40分)3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習近平主席在2018年新年賀詞中指出:“2018年,我們將迎來改革開放40周年。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必由之路,是實現中國夢的必由之路。我們要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為契機,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將改革進行到底。”材料二:“大包干,大包干,直來直去不拐彎,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全是自己的。”材料三:(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央批準在廣東、福建兩省的個別地區建立經濟特區。經濟特區成為我國對外開放的窗口和經濟體制改革的試驗田——《改革開放三十年》材料四: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廈漳泉三角地區,作為沿海經濟開放區,同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一樣,是我國對外經濟聯系的橋梁、進出口的重要基地。它要把國外的先進技術、設備引進來,加以吸收消化創新,向內地轉移,推動科技進步……尤為重要的是,必須面向世界,發展出口貿易,開拓國際市場,為增加我國的外匯收入多做貢獻——《長江、珠江三角洲和閩南廈漳泉三角地區座談會紀要》材料五:中國部分年份經濟發展指標簡表

國內生產總值(億元)城鎮人口(億)上網用戶總教(萬)恩格爾系數(%)1978年3624.11.7無57.52001年959334.56680041.9注:恩格爾系數是指食品指出占家庭總指出的比重,它能夠說明(反映)家庭生活活水平的程度。(1)“40年間,改革開放成為中國發展最顯著的特征,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請指出作出“改革開放”決策的黨的會議名稱,概括這次會議的偉大意義。(2)材料二反映了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是什么?對我國農村經濟建設產生了什么影響?(3)請指出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過程中,中共十四大作出的重大決定。(4)依據材料三、四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我國對外開放的格局的特點是什么。(5)材料五反映了中國社會發生哪些重大變化?參考答案:(1)會議:十一屆三中全會。意義:黨的(中國)歷史上偉大轉折;是改革開放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起點;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2)經濟體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影響: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使農民逐步富裕起來。(3)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4)特點: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5)變化:經濟發展迅速;城鎮化進程加快;中國進入互聯網時代;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詳解】(1)問,結合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內容和政治經濟思想的相關意義進行回答即可。(2)問,根據材料“大包干,大包干,直來直去不拐彎,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全是自己的。”可知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二小問結合對農業生產力及農業經濟發展進行回答。(3)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構想。(4)結合改革開放從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開放區-內地的歷程進行歸納即可。(5)根據圖表國內生產總值、城鎮人口、上網用戶總教、恩格爾系數指標的變化進行分析可知中國城鎮化加快,進入互聯網時代,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32.保守與進取。以保守的對策來對付進取的政策,這種中西之間的態勢就是鴉片戰爭后一系列變化的基礎和原因。……中國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處的被動局面,不是開始于鴉片戰爭,而是從鄭和航海(1405-1433年)以來已見端倪了。——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問題:如何理解“中國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