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江西省上饒市梅林中學高三語文下學期期末試卷含解析_第1頁
2022年江西省上饒市梅林中學高三語文下學期期末試卷含解析_第2頁
2022年江西省上饒市梅林中學高三語文下學期期末試卷含解析_第3頁
2022年江西省上饒市梅林中學高三語文下學期期末試卷含解析_第4頁
2022年江西省上饒市梅林中學高三語文下學期期末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2年江西省上饒市梅林中學高三語文下學期期末試卷含解析一、現代文閱讀(35分,共3題)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對知行問題的簡略回溯何俊知易行難,還是知難行易?知行問題,自古以來都十分重要。這雖然是個哲學問題,但也切實存在于每個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商朝賢臣傅說曾對商王武丁說:“非知之艱,行之惟艱。”在傅說看來,知道一個東西并不難,行動才難,即知易行難。這就較早地提出了知行的關系問題。但實際上,認知也并非十分容易。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時,全球僅有幾人能聽懂;弗洛伊德早年在柏林大學講述自己的代表作《夢的解析》時,也只有兩人聽課。可見,理解并接受一種新的道理或知識也實非易事。孔子對知行問題有何看法?孔子的哲學以仁學為標志,關于仁的內涵,孔子有不同層面的回答,其中一個層面就是把仁建立在“知”的基礎上。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也就是說,一個沒有“知”的人是不可能成為仁者的。孔子曾言:“唯仁者能愛人,能惡人。”仁者不是簡單地愛人,必須知道什么行為值得痛恨。所以,在孔子有關仁的闡發中,“知”是第一位的,有了“知”才能談“仁”。《論語》以“學而時習之”開篇,這其實就包含了知與行兩個方面,學就是知,習就是行。他把“知”的過程分成了學與思兩部分,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若一個人只學不思,就容易迷茫。可是,若只重視思而不重視學,同樣也是很危險的。雖然“知”是成為仁者的前提,但在知與行的輕重問題上,孔子又突顯了行的重要性,認為行重于知,主張敏行。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由此觀之,知是前提,行是終端;若沒有行,知仍是空的。在孔子之后,知行問題在儒家思想中仍占據著重要地位,儒家關于知行的論說也有進一步展開。例如《中庸》中敘述:“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我們可以看到,知與行在子思那里基本是并重的。荀子也非常重視知行問題,他認為“知之不若行之”。同時,他對“知”還做了如是闡釋:“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也就是說,荀子把“知”區分為“聞”“見”“知”三個層面。《論語》已提到學與思的區分,荀子則把“學”的過程進行了細化,分成了“見聞之知”和在見聞之上的最后把握,即一個是感性認識,一個是理性認識。對于知與行的關系,朱熹則說:“知行常相須,如目無足不行,足無目不見。論先后,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朱熹十分重視“知”,他強調讀書,強調做學問,想借此讓人在學知識的過程中,訓練、培養和確立自身的理性精神,進而成為圣賢。但這也導致了讀書人以讀書為敲門磚,拿做學問去獵取功名利祿,追求榮華富貴。針對這樣的時弊,王陽明提出了知行合一說,“知行功夫本不可離,只為后世學者分作兩截用功,失卻知行本體,故有合一并進之說”。他同時強調:“知”最后要落實到實踐中去,“知”的目的不是獵取功名,而是要讓自身成為真正的仁者。在陽明之前,知與行只是人的行為思考的兩種方式。但是,在陽明這里,知與行通過融合就變成了本體,這個本體就是生命存在的方式。在這個方式中,理性的部分、情感的部分、踐行的部分融通為一體,以心、以精神表達出來。“圣賢教人知行,正是要復那本體。”本體就是心本體,就是精神本體。陽明把知行合一上升到本體,實際上是對生命的高度禮贊,賦予了人的生命以主體性。(節選自2017年9月10日《光明日報》,有刪改)1.下列表述不能作為文中相關觀點的論據的一項是(3分)A.叩齒是養生良方,但少有人能夠每天堅持。可見知易行難。B.改革,必從解放思想始,以破除成規束縛。可見知非易事。C.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可見知是前提。D.弟子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可見行重于知。2.下列關于“知行”關系的闡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A.孔子把仁學建立在“知”的基礎上,但在知與行的輕重問題上,孔子又突顯了行的重要性。B.荀子倡導“行重于知”的理念,并將“知”細化為“見聞之知”和在見聞之上的最后把握。C.朱熹主張行知相須,知先行重,但他對“知”的重視也導致了讀書人拿做學問去獵取名利。D.王陽明提出知與行通過融合就變成了本體,因而使得生命受到禮贊,生命主體性得到彰顯。3.下列對原文內容的分析和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朱熹重“知”產生弊端,并不是學說本身的弊端,而是學說社會化運行帶來的問題。B.知行一直作為人的兩種行為思考方式而存在,直到王陽明才將其融合并上升成本體。C.王陽明強調要把外在知識,經過生命的感受、體驗、實踐,以心、以精神表達出來。D.知行問題在儒家思想中自始至終占重要地位,歷代儒家學者均有傳承、發展和創新。參考答案:1.C(“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可見知行合一,理性的部分、情感的部分、踐行的部分融通為一體,以心、以精神表達出來。)2.C(A項,以偏概全,原文為:孔子的哲學以仁學為標志,關于仁的內涵,孔子有不同層面的回答,其中一個層面就是把仁建立在“知”的基礎上。B項,偷換概念,原文為:荀子則把“學”的過程進行了細化,分成了“見聞之知”和在見聞之上的最后把握。D項,強加因果,原文為:陽明把知行合一上升到本體,實際上是對生命的高度禮贊,賦予了人的生命以主體性。)3.D(說法絕對,孔子之后的儒家學者對知行問題的闡釋或有傳承、發展和創新,但并非“均有傳承、發展和創新”。)2.閱讀下面文字,完成14—17題。在最新一期的《地球物理研究通訊》雜志上,英國倫敦大學的科學家們公布了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英國科學家稱,與地球不同,紅色的火星并不具備磁吸力和厚密的大氣層,宇宙中的各種強輻射均可以直接散布在火星表面上。在這種情況下,細胞生命體很難在火星表面存活,但如果地球探測器能夠在火星表面下挖,當達到科學家們宣稱的凍海層時,就極有可能會發現特殊的生命體。科學家們在火星上已經發現了一些沼氣和其他可能存在生物活性的跡象,這些特征很像地球上洞穴當中的一些特征。這很可能就是一個地底生物圈活動的信號,以及附近地表硫酸鹽黃鉀鐵礬聚集的跡象。這些都會成為火星上存在生命的有力證據。

英國倫敦大學教授、該研究項目負責人勒維斯-達特內爾說,“目前,一些處于休眠狀態的生命體仍然生活在火星表面以下,在這些區域,宇宙輻射的傷害作用非常低。在尋找火星生命體時,很大程度上要首先找到火星上存在水份,但火星表面上水流的痕跡卻是數十億年前留下的。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是最頑強的細胞生命,也無法在如此大量宇宙輻射的情況下存活。對于目前的科學家們來說,尋找火星生命的第一步,就是要在火星上發現有水源存在。我們此前已經發現火星表面下可能存在一個凍海,這也是今后發射探測器需要確認的最激動人心的目標之一。”

英國科學家還表示,火星大氣里還含有大量的甲醛,高濃度的甲醛其實就是由甲烷氧化而來,這也很可能會證明火星土壤里存在生命。科學家在火星表面上探測到的甲烷氣體含量不大,可能只有1億分之105。科學家的這一結論基于專門用來測定火星大氣成分的傅立葉行星分光計在火星上探測到一種不同于甲烷的氣體——甲醛。英國科學家通過分析計算出火星空氣大氣的甲醛濃度為千萬分之1.3,認為這些甲醛是由于甲烷的氧化產生的,并估計每年火星上大約有250萬噸甲烷被氧化產生為甲醛。勒維斯-達特內爾說,“我認為非生物過程不可能制造這么大量的甲烷,唯一的可能是火星上存在生命。我的結論是在火星的土壤里一定存在生命。”

歐洲火星探測器拍攝的照片顯示,火星赤道附近一個叫埃利澤姆的地區曾被一大片冰凍海洋覆蓋。英國科學家稱,這片海洋約來源于500萬年前的一次災難性洪水,這是目前人們推測火星上存在生命的最有力的證據。(摘自《新浪科技》有刪節)

14.下列不能作為火星上現在仍然存在生命的證明的一項是(3分)

A.火星上發現了沼氣和其他可能存在的生物活性的跡象。

B.火星地表有硫酸鹽黃鉀鐵礬聚集的跡象。

C.火星表面有陳舊的水流的痕跡。

D.火星的大氣里含有大量的甲醛。15.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3分)

A.火星不具備磁吸力和厚密的大氣層,強輻射可以直接散布在火星表面上,細胞生命體很難在火星表面存活。

B.在火星上發現水源,這是尋找火星生命的第一步,但目前火星表面沒有任何有水源的跡象。

C.在火星地表以下,宇宙輻射的傷害作用非常低,一些處于休眠狀態的生命體很有可能生活在這里。

D.目前人們推測火星上存在生命的最有力的證據,是火星赤道附近數十億年前的一次災難性的洪水。16.“細胞生命體很難在火星表面存活”的原因是什么?(2分)

答:

17.科學家勒維斯—達特內爾從“火星大氣里含有大量的甲醛”這一現象,推出了“火星的土壤里一定存在生命”的結論。請在下面的橫線上填寫恰當的文字,將這一推理過程補充完整。(4分)火星大氣里含有大量的甲醛→

→在火星的土壤里一定存在生命。

參考答案:14.C(這個水流的痕跡是數十億年前留下的,在大量宇宙輻射的情況下,在火星表面即使是最頑強的細胞生命也無法存活。(3分)15.D(火星赤道附近的災難性洪水發生在500萬年前,不是“數十億年前”。)(3分)16.火星不具備磁吸力的厚密的大氣層,(1分)宇宙中的各種強輻射均可以直接散布在火星表面上。(1分)17.①大量的甲醛是由大量的甲烷氧化而來。(1分)②火星表面甲烷含量不大(1分)③甲烷是由生物過程制造而成。(1分)④火星表面沒有生命存在。(1分)(②③可互換)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7題。“百家講壇”是個奇怪的壇劉洪波“百家講壇”其實是一個很奇怪的壇。十年以前,丁肇中在那里講過物理學,把物理學講到我都能聽得津津有味,很不容易。但現在這個講壇上,講紅樓、講清史、講論語,大概今后還要講與“國學”有關的一切。至于還講不講自然科學、現代哲學、法學、政治學、經濟學等,我不知道。在我印象中,“百家講壇”之“百家”就是賞玩傳統的百家,當然中國這方面的人才很多,號為“百家講壇”,數量是可以保證的。國學,據說已經“返本開新”,只差大家都來踐行。不過,踐行什么呢?是修習個人的心性,還是以國學來格致萬物?若是前者,沒有什么不好。若是后者,事情就比較難辦。閻崇年先生講清史,如數家珍,史料熟,秘聞多,吸引力強,但主要是對清宮如同對待自家一般熱愛的態度,這個祖宗英明,那場屠殺合理。易中天先生講三國,權謀機變,說得津津有味,就是搞不清對權謀之術到底是贊賞還是批判。相比之下,反倒是于丹講《論語》,固然毛病多多,總歸是修身養性,更加合乎人性,但只強調指向內省而對人之外在處境無所置辭的講法,大概不過是訓育順民。這次錢文忠先生為商紂王翻案,稱其“文武雙全,功勛卓著”,以期主導輿論。前人多有懷疑商紂王并非惡到極點者,從真實認識而言,哪怕是希特勒,你也不難找出幾個“功勛”來,商紂王當然也應該有一些好的地方。但到底有多好,難說,尤其在學術上“有一份證據說一份話”,就更困難。商紂王處在中國信史時代之前,怎樣獲得充分的證據來總括他的一生?對他的惡評有新朝代的虛報,有后時代的累加,但要翻案,還是且緩吧,重建一個對商紂王的歷史結論,學術上幾無可能。對商紂王的評價,與其說是“歷史評價”或者“歷史學結論”,不如說是一種“輿論評價”或者“社會學結論”。想到商紂王就想到荒淫、暴虐,他已經成為一種暴虐的符號,不可置疑的事實是,商朝在紂王手中滅于周朝,一個“文武雙全,功勛卓著”的帝王,怎樣被一個新朝代取代,把這一點解釋清楚,何其困難。“百家講壇”其實是娛樂業的一個景象,但貌似在布道。在這種虛妄的布道與實在的娛樂之間,人們聽到一些離奇古怪的想法,并且把自己醬在莫名其妙的邏輯里。這些邏輯歸總而言,就是“大丈夫只求建功立業,不必論其余;小百姓但求修好忍術,以接受治理”。寓教于樂,就這樣實現了。(選自《雜文選刊》,有刪改)5.下列各項中,不是“‘百家講壇’是個奇怪的壇”的理由的一項是(

)A.“百家講壇”之“百家”并不是真正的“百家”,“講壇”成了“國學”的講壇。B“百家講壇”號稱“百家”,從數量上可以保證。C.“百家講壇”的講者觀點偏頗,導向不正確。D.“百家講壇”貌似在布道,實則在娛樂。6.作者對錢文忠為商紂王翻案持批評態度,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商紂王處在中國信史時代之前,難獲得充分的證據來總括他的一生,重建一個對商紂王的歷史結論,學術上幾無可能。B.商紂王并非惡到極點者,不難找出幾個“功勛”來證明其“文武雙全,功勛卓著”。但作為學術而言過于簡單,缺乏學術性。C.想到商紂王就想到荒淫、暴虐,他已經成為一種暴虐的符號,這種“社會學結論”沒有必要顛覆,也很難顛覆。D.不可置疑的事實是,商朝在紂王手中滅于周朝,一個“文武雙全,功勛卓著”的帝王,怎樣被一個新朝代取代,把這一點解釋清楚,的確困難。7.根據原文的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現在的“百家講壇”都在做翻案文章,比如閻崇年說祖宗英明,易中天津津樂道權謀,錢文忠稱商紂王“文武雙全,功勛卓著”。B.在第二段中,作者對閻崇年和易中天持批評態度,對于丹持肯定態度,因為于丹的解讀指向修身養性,更加呵護人性。C.現在的“百家講壇”都在做翻案文章,比如閻崇年說祖宗英明,易中天津津樂道權謀,錢文忠稱商紂王“文武雙全,功勛卓著”。D.對“百家講壇”,作者雖然多有批評,但在結尾還是肯定了它具有寓教于樂的作用,觀點辯證,評價比較公允。參考答案:5.B(作者這樣說實際上是對“百家講壇”的挖苦諷刺,并未體現“‘百家講壇’是個奇怪的壇”。)6.B(“商紂王并非惡到極點者”是前人的懷疑,并非作者的觀點)7.C(B.對于丹也持批評態度。A.不是“都在做翻案文章”。D.文中“寓教于樂”的說法是反語。)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共3題)4.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題。徐有功,國子博士文遠孫也。舉明經,累轉蒲州司法參軍,紹封東莞男。為政寬仁,不行杖罰。吏人感其恩信,遞相約曰:“若犯徐司法杖者,眾必斥罰之。”由是人爭用命,終于代滿,不戮一人。載初元年,累遷司刑丞。時酷吏周興、來俊臣、丘神、王弘義等構陷無辜,皆抵極法,公卿震恐,莫敢正言。有功獨存平恕,詔下大理者,有功皆議出之,前后濟活數十百家。常于殿庭論奏曲直,則天厲色詰之,左右莫不悚栗,有功神色不撓,爭之彌切。尋轉秋官員外郎,轉郎中。俄而鳳閣侍郎任知古、冬官尚書裴行本等七人被構陷當死,則天謂公卿曰:古人以殺止殺我今以恩止殺就群公乞知古等賜以再生各授以官佇申來效俊臣張知默等又抗表請申大法則天不許之。俊臣乃獨引行本,重驗前罪,奏曰:“行本潛行悖逆,告張知謇與廬陵王反不實,罪當處斬。”有功駁奏曰:“俊臣乖明主再生之賜,虧圣人恩信之道。為臣雖當嫉惡,然事君必將順其美。”行本竟以免死。道州刺史李仁褒及弟榆次令長沙,又為唐奉一所構,高宗末私議吉兇,謀復李氏,將誅之。有功又固爭之,不能得。秋官侍郎周興奏有功曰:“臣聞兩漢故事,附下罔上者腰斬,面欺者亦斬。又《禮》云:‘析言破律者殺。’有功故出反囚,罪當不赦,請推按其罪。”則天雖不許系問,然竟坐免官。久之,起為左臺侍御史,則天特褒異之。時遠近聞有功授職,皆欣然相賀。尋起為左司郎中,累遷司刑少卿。有功謂所親曰:“今身為大理,人命所懸,必不能順旨詭辭以求茍免。”故前后為獄官,以諫奏枉誅者,三經斷死,而執志不渝,酷吏由是少衰,時人比漢之于、張焉。或曰:“若獄官皆然,刑措何遠。”久之,轉司仆少卿。長安二年卒,年六十二,贈司刑卿。(有刪改)10.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古人以殺止/殺我/今以恩止殺/就群公乞知古等賜以再生/各授以官/佇申來效/俊臣/張知默等又抗表請申大法/則天不許之B.古人以殺止殺/我今以恩止/殺就群公乞知古等/賜以再生/各授以官/佇申來效/俊臣/張知默等又抗表請申大法/則天不許之C.古人以殺止/殺我/今以恩止殺/就群公乞知古等/賜以再生/各授以官佇申來效/俊臣/張知默等又抗表請申大法/則天不許之D.古人以殺止殺/我今以恩止殺/就群公乞知古等/賜以再生/各授以官/佇申來效/俊臣/張知默等又抗表請申大法/則天不許之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男:封建時代五等爵位的末等,這五等分別是公、侯、伯、子、男。無論哪一等次的爵位都是可以世襲的。B.載初:一種年號紀年法,這種紀年法始于漢武帝,以后每個皇帝即位一般都要改元,且一位皇帝年號自始至終不變。C.大理:官名,掌管刑罰獄訟。秦、漢稱“廷尉”。漢景帝時一度改稱“大理”,北齊后改稱“大理卿”。歷代沿稱。D.起:起用、任用(官員)。“辛苦遭逢起一經”一句中的“起”就是起用、任用的意思。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徐有功為政寬厚。曾經和吏人相互約定,如果有誰觸犯了法律,大家定要斥責、懲罰這個人,由此,徐有功獲得了民眾的支持,任職期間,沒有殺過一個人。B.徐有功正直無私。經常在殿上論奏案件的是非曲直,有時武則天厲色質問他,他面不改色,爭論得更加急切,后來他就被調任其他職位了。C.徐有功行事機智。面對酷吏執意要殺死裴行本的情形,他機智地借助皇帝的旨意,順應皇帝的愿望,反駁了來俊臣等人,最終裴行本獲釋。D.徐有功司法實事求是。他認為關系人命,一定不能一味順從旨意,不實事求是,來求得自身的安全。他的執法之心不渝,使得酷吏稍稍收斂。13.把文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1)常于殿庭論奏曲直,則天厲色詰之,左右莫不悚栗,有功神色不撓,爭之彌切。(5分)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臣聞兩漢故事,附下罔上者腰斬,面欺者亦斬。又《禮》云:“析言破律者殺。”(5分)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參考答案:10.D11.B[解析]一位皇帝一生可以有多個年號,如明英宗就有正統、天順兩個年號。12.A[解析]“曾經和吏人相互約定”說法有誤,應該是“吏人互相約定”。13.(1)他經常在殿上論奏案件的是非曲直,武則天用嚴厲的神色責問他,身邊的臣子無不膽戰心驚,唯獨徐有功面不改色,爭論得更加急切。(2)我聽說兩漢的舊例,附和下屬欺騙君上的處以腰斬,當面欺君的也斬。《禮》上又說:“巧說詭辯、曲解法律的人要殺。”[參考譯文]徐有功,是國子博士徐文遠的孫子。考中明經科,多次調動官職至蒲州司法參軍,承繼受封為東莞男。他以寬厚仁慈治理政務,不施杖刑。官吏百姓都感激他的恩德信義,便互相約定:“如有犯了法,應受徐有功杖刑的,大家定要斥責、懲罰這個人。”由此,人們爭著為他效命。他任司法參軍,一直到任期結束,沒有殺過一個人。載初元年,(徐有功)多次升官至司刑丞。當時,酷吏周興、來俊臣、丘神、王弘義等人陷害無辜,都受到了最重的處罰。公卿也因此震驚恐懼,沒有誰敢講真話。徐有功卻能一人堅持公平寬恕的原則,凡是奉詔被抓到大理寺審訊的,徐有功都秉公復議而去掉不實的罪名,前前后后,挽救了幾十戶上百戶人家。他經常在殿上論奏案件的是非曲直,武則天用嚴厲的神色責問他,身邊的臣子無不膽戰心驚,唯獨徐有功面不改色,爭論得更加急切。不久,他調任秋官員外郎,又轉任郎中。不久,鳳閣侍郎任知古、冬官尚書裴行本等七人被陷害,按罪名當處死刑。武則天對公卿說:“古人用殺人的辦法使殺人案件停息,我現在用施恩義的辦法使殺人的案件停息,接受各位公卿為任知古等人求情,我賜給他們第二次生命,授給他們官職,等待他們明白而為朝廷效力。”來俊臣、張知默等又不聽從,請求以大法加罪,武則天不同意。來俊臣就單獨拿出裴行本的案卷,復查他以前的罪行,上奏道:“行本私下干著叛逆勾當,告張知謇與廬陵王謀反一事不實,罪當處斬。”徐有功反駁來俊臣,上奏道:“俊臣違背明主的再生之賜,違背了圣人的恩德信義之道。作為臣子雖然應當痛恨壞人壞事,但是侍奉君主一定要順應君主的美好愿望。”裴行本終于(因徐有功的力辯)而被免死。道州刺史李仁褒及他的弟弟榆次縣縣令李長沙,又被唐奉一所陷害,唐高宗在朝處理完政務之后私下里議論了一下李氏兄弟的吉兇禍福,打算報復李氏兄弟,要誅殺他們。徐有功又堅持為他們爭辯,未能起作用。秋官侍郎周興向武則天參奏徐有功說:“我聽說兩漢的舊例,附和下屬欺騙君上的處以腰斬,當面欺君的也斬。《禮》上又說:‘巧說詭辯、曲解法律的人要殺。’徐有功故意為反叛者開脫罪名,他的罪行不能被赦免,請圣上按其罪判刑。”武則天雖然沒有同意拘捕審問(徐有功),但是(徐有功)終究因此事獲罪而被免官。過了很久,朝廷又起用徐有功,讓他擔任左臺侍御史,武則天特地褒揚他跟其他大臣不同。當時遠近之人聽到徐有功又被授予官職,都高興地去祝賀。不久,徐有功被起用為左司郎中,多次升遷為司刑少卿。徐有功對他的親友說:“現在身為司法之官,關系人命,一定不能一味順從旨意,不實事求是,來求得自身的安全。”所以(徐有功)前前后后做獄官,因為諫奏冤枉受刑的事,三次被判死刑,但他執法的心意不改變,酷吏因此稍有收斂。當時的人認為他的地位等同于漢代執法公正的于定國、張釋之。有的人說:“若獄官都是這樣,用不上刑法的日子怎么會遠呢?”過了較長一段時間,徐有功調任司仆少卿。長安二年去世,享年六十二歲,被追贈為司刑卿。5.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題。(9分)

王戎,字濬沖,瑯邪臨沂人也。父渾,涼州刺史。戎幼而穎悟,神彩秀徹。視日不眩,裴楷見而目之曰:“戎眼燦燦,如巖下電。”年六、七歲,于宣武場觀戲,猛獸在檻中虓①吼震地,眾皆奔走,戎獨立不動,神色自若。魏明帝于閣上見而奇之。又嘗與群兒嬉于道側,見李樹多實,等輩競趣之,戎獨不往。或問其故,戎曰:“樹在道邊而多子,必苦李也。”取之信然。

阮籍與渾為友。戎年十五,隨渾在郎舍。戎少籍二十歲,而籍與之交。籍每適渾,俄頃輒去,過視戎,良久然后出。謂渾曰:“濬沖清賞,非卿倫也。共卿言,不如共阿戎談。”及渾卒于涼州,故吏賻②贈數百萬,戎辭而不受,由是顯名。戎嘗與阮籍飲,時兗州刺史劉昶字公榮在坐,籍以酒少,酌不及昶,昶無恨色。戎異之,他日問籍曰:“彼何如人也?”答曰:“勝公榮,不可不與飲;若減公榮,則不敢不共飲;惟公榮可不與飲。”戎每與籍為竹林之游,戎嘗后至。籍曰:“俗物已復來敗人意。”戎笑曰:“卿輩意亦復易敗耳!

鐘會伐蜀,過與戎別,問計將安出。戎曰:“道家有言,‘為而不恃’,非成功難,保之難也。”及會敗,議者以為知言。

征為侍中。南郡太守劉肇賂戎筒中細布五十端,為司隸所糾,以知而未納,故得不坐,然議者尤之。帝謂朝臣曰:“戎之為行,豈懷私茍得,正當不欲為異耳!”帝雖以是言釋之,然為清慎者所鄙,由是損名。

戎在職雖無殊能,而庶績修理。后遷光祿勛、吏部尚書,以母憂去職。性至孝,不拘禮制,飲酒食肉,或觀弈棋,而容貌毀悴,杖然后起。時和嶠亦居父喪,以禮法自持,量米而食,哀毀不逾于戎。帝謂劉毅曰:“和嶠毀頓過禮,使人憂之。”毅曰:“嶠雖寢苫食粥,乃生孝耳。至于王戎,所謂死孝,陛下當先憂之。”戎先有吐疾,居喪增甚。帝遣醫療之,并賜藥物,又斷賓客。永興二年,薨于郟縣,時年七十二。

[注]①虓(xiāo),怒吼。②賻(fù),贈送財物助人治喪。

10.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魏明帝于閣上見而奇之

奇:認為……奇異

B.籍每適渾,俄頃輒去

適:往,到

C.若減公榮,則不敢不共飲

減:不如,比不上

D.以知而未納,故得不坐

坐:犯罪

1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3分)

A.樹在道邊而多子,必苦李也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B.戎嘗與阮籍飲

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C.戎每與籍為竹林之游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D.以母憂去職

不賂者以賂者喪

12.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說明王戎聰明睿智的一組是(

)(3分)

①戎幼而穎悟,神彩秀徹②戎獨立不動,神色自若

③等輩競趣之,戎獨不往

④故吏賻贈數百萬,戎辭而不受

⑤及會敗,議者以為知言⑥戎在職雖無殊能,而庶績修理

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⑤⑥D.③④⑤第II卷(共114分)四.(28分)1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共12分)

(1)戎異之,他日問籍曰:“彼何如人也?”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鐘會伐蜀,過與戎別,問計將安出。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帝雖以是言釋之,然為清慎者所鄙,由是損名。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參考答案:10、D(3分)“坐”,“判罪”、“定罪”的意思11、D(3分)A、轉折連詞,相當于“卻”;遞進關系,相當于“并且”。B.介詞,相當于“和、同、跟”;連詞,相當于“和”。C、助詞,音節助詞;助詞,主謂之間,取消獨立性。12.B(3分)②說明王戎鎮定不慌。④說明王戎清正廉潔。⑥說明王戎雖然沒有特殊的才能,但成績很高。13、(1)王戎感到很奇怪,有一天問阮籍說:“他是什么樣的人?”

(2)鐘會討伐過蜀國,路過時與王戎告別,問有何對策。

(3)皇帝雖然用這樣的話解釋此事,然而王戎被清廉謹慎的人鄙視,因此損

害了名聲。

略6.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題。

古硯說【明】許獬余家有古硯,往年得之友人所遺者,受而置之,當一硯之用,不知其為古也。已而有識者曰:“此五代、宋時物也,古矣,宜謹寶藏之,勿令損毀。”予聞諸言,亦從而寶之,不暇辨其為真五代、宋與否。雖然,斯物而真五代、宋也,當時人亦僅以當一硯之用耳,豈知其必不毀、必至于今而為古耶?蓋至于今,而后知其為五代、宋也,不知其在五代、宋時,所寶為周、秦、漢、魏以上物者,視此又奚如乎?而又不知其以周、秦、漢、魏以上物,示周、秦、漢、魏以上人,其人自視又奚如?人見世之熙熙者,沉酣于紛華綺麗之樂,奔走于權貴要津之門,褰裳濡足,被僇辱①而不知羞。于是有一人焉,出而矯之,卓然以道自重,以淡泊自守,以古先琴書圖畫、器物玩好自娛,命之曰好古。故凡名能好古者,必非庸俗人也。以其非庸俗人之所好,則庸俗人亦從而效之。于是士之射利求進者,必窮極其所無,以諂事權貴要津;權貴要津亦時出其所有以夸士。而士之慕為古而不知務者,亦每與世競逐,必盡效其所有而后快。噫嘻!是非真能好古也,特與庸俗人同好而已。夫既與庸俗人同好矣,而猶嘵嘵②然竊好古之名,以求其自異于庸俗,不知其名則是,而其意則非。吾之所謂好古者,學其道,為其文,思其人而不得見,徘徊上下,庶幾得其手澤④之所存而以玩焉,則恍然如見其人也,是以好之而不厭。故夫古之為好者,非以其物,以其人也。予觀今世之所好,大率類是。不能盡述,述其近似者,作古硯說。【注】①僇(lù)辱:羞辱,侮辱。

②嘵(xiāo)嘵:吵嚷。

③手澤:先人或前輩的遺墨、遺物。

2.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人見世之熙熙者

熙熙:忙碌來往追求名利

B.出而矯之

矯:違背

C.于是士之射利求進者

射:追逐

D.大率類是

類:似,像

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3分)A.當一硯之用,不知其為古也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B.褰裳濡足,被僇辱而不知羞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C.則庸俗人亦從而效之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D.不能盡述,述其近似者!

今者項莊拔劍舞

4.下列對原文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作者得知家中之硯是古硯后,沒有及時驗證真偽。這古硯產生時僅是普通工具,沒有特殊意義。B.文章圍繞人們對待古物的不同態度展開議論,借題發揮,聯系現實,最后點明了寫作緣由。C.作者認為“好古”是淡泊,不與壞風氣同流合污,體現了直面時俗的批判和卓爾不群的個性。D.真好古的人,搜求古物,追慕古人的道義;可“好古”后來漸漸變成附庸風雅,諂媚權貴。

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1)示周、秦、漢、魏以上人,其人自視又奚如?

(2)而士之慕為古而不知務者,亦每與世競逐,必盡效其所有而后快。

參考答案:2、B(糾正,改變)3、B

(轉折連詞“但是”。A項第一個“它”,指古硯;第二個“我的”。C項第一個承接連詞“那么”;第二個并列連詞。D項第一個助詞“的”,第二個語氣助詞,不譯。)4、C(“卓爾不群的個性特征”屬無中生有。)唉!這不是真能愛好古物,只不過與平庸世俗的人趣味相同罷了。既然與平庸世俗的人愛好相同,可是還要吵嚷著要擁有好古的名聲,來顯示與那些平庸世俗的人不一樣。不知道他們的名聲是這樣,而他們真實想法卻不是這樣的。我所說的好古的人,想學習(先人或前輩)的道義,寫他們那樣的文章,思念他們的人卻不能相見,上下徘徊,期望只能得到他們的遺墨、遺物來保存把玩,就好像恍然見到他們真人一樣,因此喜好而從不滿足。所以古代的那些“好古”的人,不是因為他們留下的器物,而是他們的為人。我看當今詩人所愛好的,大都像這樣。不能詳盡闡述,只能表述相近似的,就寫了一篇《古硯說》。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共4題)7.下面是一家商場臨時停業整頓期間,寫給廣大顧客的一封致歉信,其中有5處不得體,請找出來并作修改。親愛的全體顧客:5月21日,友佳百貨試營業,廣大顧客趨之若鶩,結伴前來。本來,我們應該以更大的熱情和誠意繼續回報你們,但我們前期工作的疏忽,使得開業后運營和管理狀況距離我們的要求還很遠,安全工作也需強化。因此,我們決定閉店整改。前期辦理儲值卡的顧客,您可以來電咨詢,我們一定不辭辛苦為您處理。最后,感謝您對此信的拜讀,我們有信心在最短的時間內,把最美麗的我們再次展現給廣大顧客!(1)將

改為

(2)將

改為

(3)將

改為

(4)將

改為

(5)將

改為

參考答案:①刪掉“趨之若鶩”或修改為“奔走相告”等;②“你們”修改為“顧客”“大家”等;③“咨詢”修改為“垂詢”;④“不辭辛苦”修改為“及時”“竭誠”等;⑤“拜讀”修改為“閱讀”。【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的得體性。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明確題干的要求,如本題“下面是一家商場臨時停業整頓期間,寫給廣大顧客的一封致歉信,其中有5處不得體,請找出來并作修改”,然后根據語言使用的場合、使用的對象以及對象之間的關系辨析是否得體。本題中,“廣大顧客趨之若鶩”中“趨之若鶩”錯誤,“趨之若鶩”指像鴨子一樣成群跑過去,比喻許多人爭著去追逐某些不好的事物,含貶義,用在此處情感色彩不當,可以改為“奔走相告”。“我們應該以更大的熱情和誠意繼續回報你們”中“你們”使用不當,這是商場給顧客的致歉信,要“回報”的應該是“顧客”或“大家”,而“你們”的范圍變小了,好似就是指看到致歉信的人。“您可以來電咨詢”中“咨詢”不夠恰當,“咨詢”即“詢問”,此處從對方的角度來說,應使用敬辭,即“垂詢”,“垂詢”一般是稱別人對自己的詢問。“我們一定不辭辛苦”中“不辭辛苦”錯誤,“不辭辛苦”形容不怕勞累和辛苦,一般是說別人,此處說自己,不當,可以改為“竭誠”“及時”。“感謝您對此信的拜讀”中“拜讀”錯誤,“拜讀”,讀別人作品或書信的敬辭,此處說別人讀自己的信件,不當,可以改為“閱讀”。【點睛】所謂“得體”,就是根據內部語境(上下文)和外部語境(語言交際的各種情境條件,如:時間、地點、場合、對象、目的、話題、使用語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選用恰當的語句來表情達意表達方式適合特定的語境,包括文體色彩、語體色彩(口語與書面語)、感情色彩(褒義與貶義)、交際目的、交際場合、交際對象、交際手段的差異,還要注意敬詞、謙詞的使用(用語要注意禮貌的要求)、轉述語言得體等等。語言表達得體:一要思索在某種特定的語境中能說什么,不能說什么;說什么好,說什么不好;怎樣說有分寸,怎樣說沒有分寸;怎樣說效果好,怎樣說效果不好。二要考慮說話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養、生活閱歷等方面的差異;更要考慮聽話人的諸多情況三要根據不同的交際場合,選擇不同的表達方式,做到有的放矢、準確得體、恰到好處。8.下列各句中,名句運用表達不準確的一句是A.“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世界各國要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自身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B.面對那些過往,他總是嘆息。“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從前的一切深深地刻在他的心上,難以忘懷,但過去的再也不會回來。C.我們不能被一時的困難挫折嚇倒,“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只要我們苦戰攻關,就一定能夠戰勝困難,東山再起。D.50年來,中法歷代領導人以登高望遠的戰略眼光,“不畏浮云遮望眼”,堅持不懈進行著求同存異、和平共處、互利共贏的探索和實踐。參考答案:C試題分析:這是一道考核語言得體的題目,語言得體主要有文體得體和語體得體,文體得體注意一般應用的格式的規定,語體得體注意說話者的身份,對象的身份,重點注意謙敬詞語的運用。C項,可以用“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9.下列各句中,表達得體的一句是(

)A.計劃書收悉,本公司十分重視,也真誠希望能與您合作,歡迎前來洽談。B.謝謝您盛情邀請我赴宴,屆時我一定會賞臉,決不辜負您的一番美意。C.由于我的令堂年事已高,我們兄弟倆打算把她接到身邊,以便朝夕侍奉。D.禮物收到,本打算敬謝不敏,但轉念一想:雖受之有愧,然卻之不恭。參考答案:A試題分析:這是一道考核語言得體的題目,語言得體主要有文體得體和語體得體,文體得體注意一般應用的格式的規定,語體得體注意說話者的身份,對象的身份,重點注意謙敬詞語的運用。題中B項,“賞臉”為敬醉,客套話,用于請對方接受自己的要求或贈品。C項,“令堂”為敬辭,稱對方的母親。D項,“敬謝不敏”指恭敬地表示自己能力不足,不能夠接受做某事。用作推辭做某事的婉辭。10.日本非法“購買”釣魚島,公然侵犯中國領土主權,激起中國民眾的不滿和憤怒。我國多地民眾自發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游行、抗議活動。但令人遺憾的是,其間發生了一些不理性的行為,許多地方發生了打砸搶燒等惡性事件,嚴重擾亂了各地的社會治安。一些有識之士對此進行了譴責。請你擬寫一條兩句話的宣傳標語,號召人們理性愛國,合法表達抗議訴求。要求兩個句子字數相等,每句不超過20個字。(4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