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個人心理學孫艷芳_第1頁
超個人心理學孫艷芳_第2頁
超個人心理學孫艷芳_第3頁
超個人心理學孫艷芳_第4頁
超個人心理學孫艷芳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超個人心理學2011010329孫艷芳參考文獻:[1]郭本禹.當代心理學的新進展[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2]郭永玉.精神的追尋—超個人心理學及其治療理論研究[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3]車文博.人本主義心理學元理論[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4]郭永玉.超個人心理學的界說[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0,(6).[5]郭永玉.超個人心理學的基本理念[J].華中師大學報(人文社科版),2000,(5).[6]郭永玉.超個人心理學的形成與發展[J].國外社會科學,2001,(3).[7]楊韶剛.走向整合的超個人心理學[J].心理學探新,1999,(1).[8]陳進則.超個人心理學簡介[J].社會心理科學,2005,(4).[9]李敏榮.超個人心理發展觀的評述[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7,(6).[10]郭永玉.兩種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辨析[J].心理學探新,2003,(1).[11]郭永玉.榮格及其學派與超個人心理學[J].武漢大學學報,2002,(2).[12]郭永玉.馬斯洛晚年的超越性人格理論的形成與影響[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02,(2).[13]李安德著,若水譯.超個人心理學——心理學的新范式[M].臺北:桂冠圖書有限公司,2002.

超個人心理學(transpersonalpsychology)是20世紀60年代末在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發展中興起的一個新的心理學派,它試圖將世界精神傳統的智慧整合到現代心理學的知識系統中,主要探究人類的心靈與潛能的終極價值和真我完滿實現的問題。1.超個人心理學的歷史背景2.超個人心理學的特點和理念假設3.超個人心理學的誤解4.超個人心理學的主要理論和應用5.超個人的心理治療6.超個人心理學的評價歷史背景社會背景自我心理學——自我中心的文化。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研究僅限于個人或自我范圍內的問題,它根本不能涵蓋對超越水平的心理健康和意識狀態的研究。生態環境的破壞——整個有機體或“大我”和宇宙密切相聯。思想背景西方詹姆斯——1905年構造了“超個人”這個詞;榮格——1917年使用超個人的潛意識;弗蘭克爾——人的本質是追求人生的意義和價值;馬斯洛、薩蒂奇思想的轉變。東方中國和印度的哲學心理學(禪宗、道家、瑜伽、佛教)。科學背景新物理學的發展提出一套新的世界觀構想和具有爭論性的哲學問題——新的世界觀和東方玄學及西方神秘主義傳統的發現十分相似。西方科學發展的實證利用迷幻藥和致幻劑可以改變人的意識狀態利用生物反饋技術,使過去認為屬于自主神經系統和軀體過程的心率,血壓等可以由意識的作用加以調節和控制。利用瑜伽功、沉思或禪功可以經過意識訓練達到超越自我的心境。特點和理念假設超個人心理學的特點研究對象超個人心理學不研究人的現實水平的心理健康和意識狀態,而是以超自我、超時空的心理現象為研究對象。研究中心超個人心理學不是渴望以個人為中心,崇尚自由和尊嚴的心理學,而是以宇宙為中心,超越人類和人性的心理學。

馬斯洛說:“我認為,人本主義的第三種力量的心理學是過渡性的,是更高級的第四種心理學,即超越個人的、超越人的、以宇宙為中心的,而不是以人的需要和興趣為中心的,超出人性、同一性、自我實現的那種心理學的準備階段。”研究范圍超個人心理學并不是一般地研究人的本性、潛能、經驗、價值、創造力和自我實現,而是探究人類心靈與潛能的終極本源(高級動機、人生價值、宇宙知覺、精神通道等)。

薩蒂奇指出“正在形成的‘第四勢力’即超個人心理學是關于如下主題的科學研究和負責任的踐行:成長(becoming)、個體和種系的元需要(meta-needs)、終極價值、統一意識、高峰經驗、存在價值、出神入化、神秘體驗、敬畏、存在、自我實現、本質、驚奇、終極意義、自我超越、精神、完整、宇宙意識、個體與種系的協同作用、神奇的相遇、日常生活的神圣化、超越的現象、宇宙的自我幽默和嬉戲(cosmicself-humourandplayfulness)、對最高的覺知、反應和表達、以及一些有關的觀念、體驗和活動。”超個人心理學的理念和假設第一,人除了生理和心理兩個層面以外,還有精神(或靈性)的層面;第二,超個人心理學家揭示一般人的自我迷失;第三,超個人心理學家強調,人本主義的自我實現的“我”是渺小、狹隘、孤立、封閉的個人“小我”,而每個人都不是絕對孤立的個體,而是屬于“大我”,并根植于“大我”,這里的“大我”在不同的文化里被賦予不同的名稱,如上帝、天、道等“。小我”只有融于“大我”之中,才能無私和圓滿。超個人的基本假設主要有如下幾點:人的本性主要是精神的。我們的本性既是心理的(psychological),又是精神(spiritual),而精神處于首要地位。意識是多維的。超個人主張研究不同的意識狀態。人的內在生命是智慧之源。超個人發展了榮格的思想,更明確地指出必須進入自我或有機體的智慧之源,獲得更大的心理整合。這種內在智慧就是生命深處的精神本體。生活是有意義的。任何的歡樂、悲傷、行為對我們的成長和發展都是有意義的。超個人認為健康是我們揭開生命固有意義的結果。它使我們用一種更開闊的、更積極的眼光看待生命。精神之路是多樣的。精神之路的多樣性使我們應具有淵博的知識并且尊重所有不同的道路。整合世界各種文化傳統的宗教、哲學及其踐行的知識并將其納入現代心理學的架構就成為超個人心理學的使命。關于誤解

超個人心理和超心理學是一回事。學科性質有別研究對象有別研究內容有別產生條件有別超個人心理學是哲學而不是心理學。研究對象不同研究方法不同

超個人心理學打上了宗教的烙印。

超個人心理學所研究的超越性經驗或精神領域,遠比宗教經驗廣泛,例如各種審美經驗、科學家追求真理的入迷和驚喜,甚至日常生活中對弱小生命的關愛,都屬于超越性的或精神性的,當然也包括宗教經驗(對精神世界的一種特殊的詮釋),所以宗教經驗只是各種超個人經驗的一種。宗教經驗屬于超個人經驗,但并非所有超個人經驗都屬于宗教經驗。主要理論及其應用馬斯洛的修正和補充阿薩鳩里的蛋形圖和心理綜合維爾伯的意識譜格羅夫的全回歸模型沃西本的新榮格理論阿里的鉆石理論

馬斯洛理論的修正和補充1954年在《動機和人格》一書中,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層次理論。但隨著對自我實現的人的研究的深入,他認為,完整的需要層次模型應該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和超越性需要。超越性需要也可以稱為精神性需要或超越自我實現的需要。于是菲爾曼和瓦爾吉便主張把成長分為兩個層次:水平式(自我實現)和垂直式(自我超越),兩者并行時才是人性的真我完滿實現。真我完滿實現自我實現自我超越馬斯洛理論在管理學的應用——Z理論X理論是專制主義的管理理論,這種理論假設人們工作是受生理和安全需要的驅使,工作只是滿足低層次需要的手段,人在本性上是厭惡工作的,因此,管理者對工人必須采取指導、控制、逼迫,甚至懲罰的方式。麥格雷戈反對這種理論,提出了他的Y理論。他的假設包括:1在工作中花費體力和腦力同游戲和休息一樣自然。一般人并不是本能的討厭工作,究竟工作是一種滿足還是一種懲罰,取決于可以控制的條件。2外部控制以及懲罰的威脅并不是使人們努力完成集體目標的唯一手段。人們會為了他們努力的目標而自我指導和控制。3為一定目標獻身是獎勵成就的一種結果。最具意義的獎勵是自我以及自我實現的需要得到了滿足,它可以成為為集體目標奮斗的直接結果。4只要有合適的條件,普通人不僅能學會承擔責任,而且能學會追求責任。5使用較高程度的想象力和獨創力來解決集體問題的能力為人類的多數而不是少數所具有。6在現代工業條件下,普通人的聰明才智只有一部分被發揮出來。作為Y理論基礎的是馬斯洛層要層次理論中的歸屬和愛得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Z理論是在X理論和Y理論的基礎上,強調超越性需要,基于這種需要的管理就要考慮到超個人的價值、存在價值或宇宙價值的激勵作用,假設人具有比自我更大的目標而獻身的需要和自我犧牲的精神。X理論——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Y理論——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Z理論——超越性需要1低層潛意識2中層潛意識3高層潛意識4意識界5意識中心自我6高層自我超個人自我7集體潛意識

阿薩鳩里的蛋形圖和心理綜合心理綜合定義阿薩鳩里的心理綜合理論,以精神分析為基礎,把人格表現和超個人自我的深邃目標結合起來,更注重人的價值和期望值。心理綜合即人格結構的和諧整合,以實現超個人的價值和生命意義的最終目的。

心理綜合的歷程

次級人格是阿薩鳩里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是構成人格的一些穩定的組織、力量和方面。一個人的人格往往由多種次級人格構成。但次級人格之間的沖突超過了一定限度就會導致人格分裂或解體。次級人格之間的整合與和諧互動是健康人格的基礎,也是心理綜合治療的目標。

第一階段,是個人的心靈里綜合,通過人格的意識核心“主我”的發展達到次級人格的整合、控制和平衡;

第二階段,是精神的心理綜合,包括人格的精神核心“真我”的發展。這一精神階段的發生是作為個人核心的“主我”與作為創造性的精神能量的“超意識”的相互作用的自然結果。第一步,探討自己的心理結構,熟悉自己的個體潛意識內容。了解次級人格,可以用研究夢的方法和心理測驗的方法(積極想象和積極白日夢);在了解的基礎上調合、整合和控制各種次級人格。第二步,精神的心理綜合。運用象征以喚起真我的體驗;運用成熟的技術靜修以促進精神的發展。(自由圖畫、宣泄和內部對話)阿薩鳩里的心理綜合包括許多幫助人在個人和超個人維度上成長的練習。這些練習類似于靜修技術,下面舉例說明心理綜合的練習。例:我是誰?

找一個安靜、不受打擾的地方坐下,在一頁白紙的上方寫下日期。然后自問:“我是誰?”寫下答案。重復問答,盡可能自由、真誠地依次寫下答案。注意每次都自問“我是誰?”你將單獨去看那些案。你可能會發現一系列不同的答案。很好。只要你愿意,盡可能繼續問答。用5-15分鐘完成這一練習。“我是誰”練習可能已使你覺察到自己的一些次級人格。輕松而舒適的坐著,閉上眼睛,以輕松的心情緩緩地做幾個深呼吸,然后慢慢地用心跟隨下面的步驟:1、我有一個身體,可是我卻不是我的身體;2、我有感覺,可是我卻不是我的感覺;3、我有情緒,可是我卻不是我的情緒;4、我有欲望、期待、抱負、目標、理想,可是我卻不是他們;5、我有思想,可是我卻不是我的思想;6、我有理性,可是我卻不是我的理性。那么我究竟是什么,我是純粹自我意識的中樞,而且是能做決定的動力之源。我既是一切所有的主人,我有照顧他們的權利和義務。1、我不是我的理性,可是這理性卻是我的;2、我不是我的思想,可是這思想卻是我的;3、我不是我的欲望、期待、抱負、目標、計劃、理想,可是他們卻是的;4、我不是我的情緒,可是這情緒卻是我的;5、我不是我的感覺,可是這感覺卻是我的;6、我不是我的身體,可是這身體卻是我的。維爾伯的意識譜維爾伯用劃界的水平表現一個人自我意識的水平,從最深層到最淺層、依次為:心靈水平、存在水平、自我的水平、角色的水平。發展理論維爾伯又提出三個水平的發展模型。三個基本階段:前個人、個人、超個人。

并結合皮亞杰的認知發展模型和長青哲學的層次理論分析了這三個階段對應的意識水平.從前個人到超個人階段,自我逐漸發展到頂點,形成完整的自我意識。感覺身體水平——感知運動階段前個人幻想—情緒水平——情緒—情欲水平具體的心智水平——前運算階段規則—角色水平——具體運算階段個人形式—反映水平——形式運算階段視覺—邏輯水平——超皮亞杰假設水平心靈水平——心的水平或中間層面超個人精微水平——運動水平或天空層面終極水平——靈的水平或無限層面維爾伯概括了長青哲學的七個最重要的重點神性是存在的;神性就在我們的心中;我們大部分的人都沒有領悟內在的神性,因為我們都活在罪惡感、界分感和二元對立中,換句話說,我們都活在墮落或虛幻的情境中;從這樣的情境中解脫是有路可循的;如果我們循著這條路走到終點,結果就是再生、解脫或直接體驗在內的神性;如此一來,罪惡和痛苦便止息了;接著便開展出叢生一體的慈悲行動。知識論維爾伯形象的說,人有三只獲得知識的眼睛,即肉體的眼睛、心智的眼睛和沉思的眼睛,因此有三種不同來源的知識,分別是來自感官的知識、來自理智或象征的知識和來自沉思的知識。格羅夫的全回歸模型格羅夫以致幻劑研究聞名于世,他運用意識的變異狀態以達到治療目標。意識的轉變狀態指一個人“明顯感覺到其心理功能模式發生一種質變,即他感覺到的不只是一種量變,而且他的心理過程在某種性質或某些性質上是不同的”。

轉換的意識狀態。概括地說,人的意識可分為正常的意識狀態和轉換的意識狀態。前者是低層次的、分化的意識狀態,而后者則是高級的、超越自我的意識狀態。克瑞普納則具體劃分了20種不同的意識狀態,其中前19種是轉換的意識狀態,而最后一種則是正常的醒覺意識。(l)做夢狀態。其特點是出現快速眼動,在腦電圖上呈現快波。(2)睡眠狀態。未出現快速眼動,腦電波呈慢速、高振幅。(3)人睡狀態。其特點是在出現睡眠循環時有生動的表象。(4)朦朧狀態。睡眠循環結束時出現的狀態。(5)過度警覺狀態。表現為高度集中注意和警覺,通常是在生命受到威脅時出現,或表現為對某些藥物的反應。(6)困倦狀態。表現為心理活動速度明顯減慢,例如在強烈的抑郁狀態下,或由于低血糖、過度疲勞等引起的狀態。(7)狂喜狀態。行為有強烈的主動性或表現出欣喜若狂的情緒,有時由狂歡儀式等引起。(8)痣癥狀態。表現出強烈的消極破壞性情緒,如主觀暴力行為、恐懼或憤怒等。(9)分裂狀態。表現為人格的主要成分無法整合,例如在變態心理、多重人格等狀態下。心理學探新1性洲溝年(10)退行狀態。一種與實際年齡明顯不符的意識狀態,如在某些催眠狀態下,當催眠師退發出年齡行指令時,被催眠者所表現出的行為。(11)沉思狀態。是一種轉換、擴張的知覺形式,具有強烈的自我超越感。感知能力提高,情感體驗強烈,通常由專門的沉思訓練所引起。(12)迷離狀態。表現為高度的易受暗示,警覺和關注某一刺激,例如在某些催眠狀態下。(13)遐想狀態。沉浸在某種幻覺之中。(14)白日夢狀態。(15)內部掃描。對內部心理活動進行反思。(16)因酒精藥物等引起的木僵狀態。表現為接受新刺激的能力大大降低。(17)昏迷狀態。表現為不能接受新刺激。(18)儲存的記憶狀態。表現為過去的某一經歷被生動地再現或回憶起來。(19)擴展的意識狀態。這是由致幻劑等藥物引起的,通常不受主體控制的一種知覺方式。(20)正常的醒覺狀態。進入意識的變異狀態的方法致幻劑靜修生物反饋全回歸呼吸訓練格羅夫的意識圖形一:感官障礙和個人潛意識的領域。二:基本圍產期的經驗(心靈核心組織)。子宮內的安靜狀態出生的發作過程向產道移動的過程出生本身三:超個人領域沃本西的新榮格理論沃西本認為前個人和超個人兩種不同的水平實際是同一潛能的表達。

“中年危機”——自我回歸到其本源從而走向超越。(成熟的自我和動力基礎的聯合是新的聯合)世界精神傳統有神論非二元西方基督教東方傳統重建與神的關系個人內部力量沃西本維爾伯超越性的退行超越即無我回歸本源直線上升追求超越榮格理論在當代的發展馬斯洛理論的發展阿里的鉆石理論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將對象關系理論與身體感覺的觀點結合起來,并融合伊斯蘭教的蘇菲主義。自我——靈魂本性——神性尋求將個人的同一性之感從自我轉移到精神。自我是一種防御,也是對本性的否定。

治療:身體操練、小組活動、個人練習

心理治療超個人治療的臨床法則精神成長的視野樂觀主義和希望中心整體取向多維度和多途徑以個體的發展水平為依據沃函的超個人的心理治療環境超個人心理治療是通過直接作用于意識以改變心理環境(意識狀態)來體驗人性的真諦(促進人的意識或精神世界的成長和人性的高度豐滿)。建立良好的環境:醫生的信念、意向和價值觀是建立超個人環境的決定性條件;意識既是治療的對象,又是治療的手段;及時清除障礙。內容指一切超越自我的體驗,包括人在高層次的意識狀態中感受到的超個人體驗。治療的內容是多層次的,如有自我層的、存在層的、超個人層的,在任何層次出現的心理沖突都需要得到治療。超個人的內容是高層次的,屬于精神或意識高度成長即實現豐滿人性的范疇。

過程認同:主要解決自我層的問題,如發展自身力量,提高自尊,拋棄負面的自我意識。解除認同:解決存在層的發展問題。個人面臨的問題主要是生命的意義和目的。自我超越:指一種認同過程的遷移或認知范圍的擴大,即由自我認同轉為宇宙認同,由增進自我轉向獻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