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凱恩斯主義學派_第1頁
新凱恩斯主義學派_第2頁
新凱恩斯主義學派_第3頁
新凱恩斯主義學派_第4頁
新凱恩斯主義學派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五章

新凱恩斯主義學派

小組成員:劉少偉吳玲玲張永華

陳瑩任佳韋蘇丹黃蕙冰2.新凱恩斯學派主要代表人物3.主要理論與反對者觀點4.對新凱恩斯主義的評價5.啟示1.新凱恩斯主義的形成的與形成背景1.新凱恩斯主義的形成的與形成背景原凱恩斯主義與新凱恩斯主義:原凱恩斯主義的困境:(1)理論不能解釋“經濟滯脹”現象;對策不能解決“經濟滯脹”問題,陷入兩難局面。(2)不能解釋和解決勞動生產率低下的問題。(3)鼓勵消費,不鼓勵儲蓄與節儉,導致社會積累遲緩,資本形成緩慢。原凱恩斯主義的理論缺陷宏觀經濟理論缺乏適當的微觀理論基礎,或者說,宏觀經濟理論和微觀經濟理論沒有能夠很好地結合起來。既沒有很好地說明名義工資剛性的原因,也沒有說明價格剛性的原因。幾乎沒有討論勞動市場。

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缺陷在《經濟學》第16版中,薩繆爾森認為,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存在以下缺陷:第一,在實際生活中,價格、工資和利率的變動具有一定

的粘性,市場不能持續出清,宏觀經濟政策在短期具有真實效應;第二,理性預期的假說不符合實際情況;第三,主要結論與事實不符合。他們認為,產量和就業的波動根源于當時人的錯覺,他們將一般價格水平的變動當作相對價格的變動,而分別錯誤地調整本來是不應該調整的勞動供給與產量供給。因此,失業都是自愿的。實際上,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時期的高失業率很難用自愿失業來解釋。第四,在實踐方面,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沒有提出良好的政策建議,對經濟實踐的影響較小。新凱恩斯主義的做法新凱恩斯主義者運用新的方法和思路對勞動市場、產品市場和信貸市場進行了分析,試圖找出宏觀經濟波動和失業的原因。新凱恩斯主義者用工資與價格的粘性代替了原凱恩斯主義的工資和價格剛性假定;以工資與價格的粘性與非市場出清假定,代替了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工資和價格彈性與市場出清假設,并將其與宏觀層次上的產量和就業量問題相結合,建立起有微觀基礎的新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1.1.新凱恩斯主義的產生盡管“新凱恩斯主義”這個術語于1984年為帕金(MichaelPorkin)所首次使用,但在70年代新古典革命的第一階段這條思路就已存在了。從那以后迅速成長的新凱恩斯主義主要關心“以最大化行為和理性預期為基礎探索嚴密可信的工資和價格粘性模型”。新凱恩斯主義的出現,是對70年代盧卡斯所闡述的凱恩斯主義的內在理論危機做出的反應。凱恩斯主義理論家所面臨的最為重要的任務,就是彌補原凱恩斯主義模型的理論缺陷和不一致,而這又要求建立一個將工資和價格剛性假設理性化的總供給理論。1.2新凱恩斯主義的形成背景

1.2.1現實背景雖然有人承認1969年以后凱恩斯主義政策的失敗導致了1970s的滯脹,但也有很多人將1980s經濟的復蘇歸因于凱恩斯主義的需求刺激(1981-1983年的里根減稅)當1990s初失業和衰退再次來臨的時候,人們開始懷念1948-1973年長達26年的凱恩斯主義帶來的高就業時期,認為政府有必要采取某些行動來刺激經濟1.1.2

理論背景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在理論方面,尤其是市場出清假說遭受越來越多的質疑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為以市場不出清為基礎的經濟理論比新古典或真實經濟周期理論更貼近現實1.3新凱恩斯主義&凱恩斯主義1.3.1一致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都承認:(1)勞動市場上經常存在著過剩勞動供給;(2)經濟中存在著明顯的周期性波動;(3)經濟政策在絕大多數年份中是重要的。1.3.2主要差別新凱恩斯主義吸收并融合了各派經濟學家的理論精華及有用的概念、論點,有批判地繼承、發展了原凱恩斯主義。其中最重要的差別是,在分析中引入了原凱恩斯主義所忽視的廠商利潤最大化和家庭效用最大化的假定,吸收了理性預期學派所強調的理性預期假設,試圖給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奠定微觀基礎。

1.4新凱恩斯主義&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理論淵源的不同新凱恩斯主義學派:原凱恩斯主義的理論缺陷和新古典綜合派解釋現實問題的軟弱無力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派:貨幣主義,在貨幣主義的基礎上加入了理性預期的概念基本假設的比較新凱恩斯主義學派的基本假設:(一)非市場出清(二)價格粘性(三)經濟當事人最大化原則(四)理性限制性預期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派基本假設:(一)理性預期假說(二)自然率假說(三)經濟當事人最大化原則研究重點的比較新凱恩斯主義者的研究重點集中在以經濟當事人的最大化行為和理性預期為基礎來探索嚴密可信的工資和價格剛性模型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派除了繼續保持其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一致性和相容性的優勢外,在批判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和西方各國普遍的“滯漲”并存這一特殊歷史背景下,從相反的方向嘗試,把研究重點放在以微觀經濟行為方式和市場機制為基礎,建立不同于凱恩斯的宏觀經濟理論,證明宏觀經濟政策無效總結新凱恩斯學派通過政策主張的調整,使宏觀經濟政策面向實際,注重經驗檢驗。新古典宏觀學派過于追求理論結構和分析方法的完美性,忽略經驗檢驗。相對于新古典觀學派過于沉湎于超脫現實的抽象理論思辨和分析來說,新凱思斯學派的假設、分析和結論更具現實感。新凱恩斯學派突破凱恩斯主義只強調財政政策而忽視貨幣政策的舊框框,吸收現代貨幣主義的部分觀點,把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將適當的總需求水平與最佳的財政——貨幣政策相結合。新凱恩斯學派針對資本主義的經濟現實,調整政策主張,使宏觀經濟政策具有可行性,這對阻止現代宏觀經濟學脫離實際、純學術化很有幫助。2.新凱恩斯學派主要代表人物

哈佛大學的N.曼昆和L.薩默斯麻省理工學院的O.布蘭查德和S.費希爾哥倫比亞大學的B.格林沃德和E.費爾普斯普林斯頓大學的B.伯南克和L.鮑爾伯克利加州大學的J.阿克洛夫、J.耶倫和D.羅默斯坦福大學的J.斯蒂格利茨、L.霍爾和J.泰勒斯德哥爾摩大學的A.林德貝克等2001年新凱恩斯學派中的阿克洛夫、邁克爾·斯彭斯、斯蒂格利茨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美國新凱恩斯主義者接近東西海岸,這使得羅伯特?霍爾將這些經濟學家歸于“海水”經濟學家的大標題下。出于一種奇特的巧合,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家大都與接近“淡水”的學術機構相聯系:芝加哥、羅徹斯特、明尼蘇達和卡內基—梅隆(見布蘭查德,1990年b)。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在主流經濟學中三種不同的經濟周期理論(主流學派之外尚有其他理論如奧地利學派、后凱恩斯學派和馬克思主義)。(1)靈活價格、貨幣失察均衡經濟周期模型,由盧卡斯提出和領導;(2)強調某種成分的工資和價格剛性的適應性預期模型(例如,費希爾,1977年;費爾普斯和泰勒,1977年;泰勒,1980年);(3)真實經濟周期模型,該模型正在逐漸成為新古典均衡理論家推崇的主要對象。80年代中期“海水—淡水”兩派之間的爭論實際上是在粘性價格派和真實經濟周期理論之間展開的。不過新凱恩斯主義理論家的主要目的在于解釋名義粘性如何從最優化行為中產生。鮑爾、曼昆和羅默(1988年)認為,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在70年代的衰落主要由于它未能解決這個問題。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代表作格雷戈里?曼丘和戴維?羅默(DavidRomer)主編的《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兩卷本3.新凱恩斯主義的主要理論與反對者觀點與其他經濟學派相比,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派的理論繽紛繁雜。概括地看,他們在吸納并融合各學派理論之長、有批判地繼承和發展原凱恩斯主義的基礎上,試圖建立起一種有微觀理論基礎的新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派是以不完全競爭、不完善市場、不對稱信息和相對價格的粘性為基本理論,堅持“非市場出清”這個最重要的假設,認為在貨幣非中性的情況下,政府的經濟政策能夠影響就業和產量,市場的失效需要政府干預來發揮積極作用。新凱恩斯主義學派的政策主張他們傾向于對經濟進行“粗調”。用一種更為溫和的說法講,他們對于宏觀調節的看法是,沒有緊縮政策,通貨膨脹會更加嚴重;沒有擴張政策,失業會更加嚴重。3.1主要理論

3.1.1.名義工資粘性

3.1.2.名義價格粘性3.1.3真實價格粘性

3.1.4.真實工資粘性

3.1.5.新凱恩斯主義的經濟周期理論

3.1.6.信貸配給論

3.1.7.多重均衡理論3.1.1.名義工資粘性

名義工資粘性是指名義工資不能隨需求的變動作出迅速的調整,影響勞動力的需求并進而影響產出水平涉及文獻:費希爾《長期合同、理性預期和最佳貨幣供應規則》1977Fischer:Long-TermContracts,RationalExpectations,andtheOptimalMoneySupplyRule.費爾普斯、泰勒《在理性預期下貨幣政策的穩定性力量》1977Phelps、Taylor:StabilizingPowersofMonetaryPolicyunderRationalExpectations.這兩篇文章證明,在引入理性預期的模型中,只要放棄市場連續出清的假設,名義沖擊是能夠產生真實效應的。名義工資粘性提供了一個微觀假設,即認為在發達經濟中,工資不是在現貨市場上決定的,而傾向于在某一時期以明確或隱含的長期合同形式確定,從而產生了名義惰性。這些長期合同的存在可能產生充分的名義工資粘性,使得貨幣政策產生效果;與勞動合同的重新談判相比,貨幣當局能夠更頻繁改變貨幣供應量,因此貨幣政策在短期內可能會有真實效應,盡管在長期是中性的。3.1.2.名義價格粘性名義價格不能隨名義需求的變化而迅速地變動菜單成本近似理論菜單成本曼昆《小的菜單成本和大的經濟周期:壟斷的宏觀經濟模型》1985Mankiw:SMALLMENUCOSTSANDLARGEBUSINESSCYCLES:AMACROECONOMICMODELOFMONOPOLY本文提出了一個關于壟斷企業的價格粘性的簡單靜態局部均衡理論。根據這個模型,當總需求沖擊使得價格偏離利潤最大化水平時,只要存在著微小的價格調整成本,壟斷企業就可能寧愿維持“錯誤”的價格不變,并且這種價格粘性還將導致遠比菜單成本大得多的重大的社會福利的損失。這就是曼昆著名的“菜單理論”。近似理論阿克洛夫、耶倫《具有工資和價格惰性的近似理性經濟周期模型》1985Akerlof、Yellen:ANear-rationalModeloftheBusinessCycle,withWageandPriceIntertia.近似理論行為是指這樣一種非最大化的“次優”(secondbest)行為,由這種行為引起的相對于最大化行為而言的損失非常小。在這里,非常小可以定義為政策沖擊的“二階無窮小量”。阿克洛夫和耶倫表明,只要在經濟中有一小部分人的行為稍稍偏離最優化一點,則當名義總需求發生變化之后,壟斷競爭企業為維持價格不變遭受到的損失就可以非常地小,因此,只要存在有較小的價格調整成木,就足以阻礙壟斷競爭企業去調整自己的價格。

鮑爾、曼昆、羅默《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和產出量—通貨膨脹交替關系》1988Ball、Mankiw、Romer:TheNewKeynesianEconomicsandtheOutput-InflationTrade-off.真實粘性真實粘性真實粘性這篇有影響的論文利用全國性資料檢驗了菜單成本模型。在沒有真實粘性時,這個結論僅對菜單成本模型的不合理的參數值而言是成立的;對那些合理的參數值,小的名義摩擦只產生小的粘性。因此,僅僅從菜單成本出發來說明凱恩斯主義模型的名義粘性是不成功的。鮑爾、羅默《真實粘性和貨幣的非中性》1990Ball、Romer:RealRigiditiesandtheNon-NeutralityofMoney鮑爾和羅默(1990)認為,雖然小的菜單成本引起大的經濟周期的觀點有缺陷,但是通過引入真實粘性,上述觀點可以得到補救。這篇文章證明了,真實剛性和名義量調整的小的摩擦結合起來,就可能導致大的名義粘性,換言之,真實價格和工資粘性將加強小的名義摩擦所造成的非中性。

3.1.3真實價格粘性行為人缺乏激勵調整真實價格,表現出真實價格不變主要觀點:鮑爾、曼昆和羅默(1988):認為壟斷競爭企業的邊際成本對產量變動的低敏感性和順周期的需求彈性有助于形成真實價格粘性其他觀點:密集市場的外部性戴蒙德,1982需求非對稱性費爾普斯,1985投入—產出表理論戈登(1981、1990)資本市場的不完全性伯南克和格特勒,1989;D.羅默,1993廠商信譽理論斯蒂格利茨(1987)

3.1.4.真實工資粘性理論包括:

效率工資理論

局內人—局外人理論

隱含合同理論

集體談判理論

交錯合同理論效率工資理論

(1)索洛模型(2)逆向選擇模型(3)勞動力流失模型(4)偷懶模型(5)公平模型(1)索洛模型

索洛《另一個工資粘性可能的來源》1979Solow:Anotherpossiblesourceofwagestickiness耶倫:《失業問題的效率工資模型》1984Yellen:EfficiencyWageModelsofUnemployment.索洛(1979)提供了效率工資模型的基本結構,在索洛模型里,由于工資以增進勞動的方式進入了企業的短期生產函數,一個成本最小化的企業將喜歡真實工資粘性,相關證明參見耶倫(1984)。由于削減工資將降低生產率并提高成本,因而工資粘性是符合廠商利益的。(2)逆向選擇模型在這個模型中,高工資將吸引生產率最高的工作申請者,而任何低于效率工資還愿意工作的人將被看作潛在的“次品(lemon)”。即使在現行工資下存在勞動力的過度供給,廠商也不愿意降低工資,因為這可能導致生產率最高的工人自愿辭職。其結果就出現了一個就業不足均衡。

(3)勞動力流失模型

薩洛普《自然失業率模型》1979Salop:AModeloftheNaturalRateofUnemployment這個模型把企業可能提供高于市場出清水平的效率工資的原因,歸結為減少勞動力流失的成本(4)偷懶模型夏皮羅、斯蒂格利茨1984Shapiro、Stiglitz:EquilibriumUnemploymentasaWorkerDisciplineDevice這一理論認為,在不完全監督和充分就業下,工人將選擇偷懶,而高于均衡工資的效率工資的支付,可能提供一種防止工人偷懶的激勵。(5)公平模型投桃報李模型(giftexchangemodel)Akerlof:LaborContractsasPartialGiftExchange1982Akerlof:GiftExchangeandEfficiency-WageTheory:FourViews1984公平工資努力程度假說(FairWage-EffortHypothesis)Akerlof、Yellen:TheFairWage-EffortHypothesisandUnemployment1990在這些模型中,關于平等和公平的“感覺”成為勞動市場上阻止企業提供低工資的一個威脅因素。因此企業面臨一個“公平工資約束”,由于公平工資超過了市場出清工資,這種情況產生了非自愿失業均衡。

局內人—局外人理論

所謂局內人是指在職雇員,而局外人則是那些失業工人。在效率工資模型中,是企業決定了工資高于市場出清水平,而在局內人—局外人模型中重心轉移到局內人的權力,認為他們至少部分決定了工資和就業決策。隱含合同理論

隱含合同模型最初是由貝利(1974年)、戈登(1974年)和阿扎里亞迪斯(1975年)提出的。在自然率假說(弗里德曼,1968年a;費爾普斯,1968年)提出之后,經濟學家以更多的精力試圖建立這樣一種模型:在這一模型中,勞動市場行為是最大化行為的結果。“新”微觀經濟學(費爾普斯等,1970年)的主要貢獻是解釋了為什么自然失業率是正的。然而勞動市場上的工作變動現象看來遠遠少于搜尋理論所預言的那樣。另外,工資經常偏離邊際生產力。隱含合同理論試圖理解的是,什么樣的“經濟膠水”將工人和廠商長期結合在一起,因為在勞動市場上占主導地位的是這種安排,而非瓦爾拉斯拍賣者。由于廠商試圖保持職員對它的忠心,他們發現有必要與工人達成一種默契。這種“看不見的握手”為每個工人提供了一種保證——保證在各種情形下的工作關系。貝利、戈登和阿扎里亞迪斯的幾個模型考察了在風險中性的廠商和風險規避的工人之間建立的最優勞動合同的后果。在這些情形下,工資率不僅代表了對勞動服務的報酬,還是對各種沖擊下收入變動風險的一種保險。不變的真實工資使單個工人的消費流變得平穩,而企業提供這種“保險”是因為它能更為便利地進入資本市場和保險市場從而在隨經濟波動方面比工人的處境優越。廠商提供了穩定的收入,那么工人就接受了某處真實工資——平均來看,這個真實工資低于由各種市場力量所左右的那個高度變化的工資率。這種理論的一個主要問題是,它認為在經濟狀況惡化時工人同患難而非解雇一部分工人。這個理論也沒有解釋廠商為什么不對新工人支付低工資。在對真實工資剛性的這種解釋的弱點和其他一些缺陷進行修補的嘗試過程中,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提出了關于工資剛性的效率工資模型和局內人—局外人模型。3.1.5.新凱恩斯主義的經濟周期理論粘性派非粘性派粘性派

沿著非均衡凱恩斯主義者的思路,強調名義粘性的重要性,認為宏觀經濟不穩定的根本原因與協調失靈有關。非粘性派

認為工資和價格粘性不是主要問題,即使在工資和價格充分靈活的時候,產量和就業仍然可能不穩定。因此他們集中討論工資和價格靈活性的潛在不穩定沖擊。格林沃爾德和斯蒂格利茨模型3.1.6.信貸配給論認為信貸是配給的,那么利率很可能不是金融工具對總需求產生影響的可靠指標。在這種情況下,許多貨幣和金融政策就必須考察數量變量,如信貸量。賈菲,斯蒂格利茨:信用配給(貨幣經濟學手冊第二卷)1990(1)利率的選擇效應和信貸配給利率有兩種選擇,一是正向選擇,二是反向選擇。利率的正向選擇效應是指,利率的增加能提高銀行的收益,它是利率對銀行收益的直接影響。利率還對廠商有激勵作用,能改變廠商對待風險的態度。銀行利用利率的反向選擇效應作為檢測機智,可以辯識出廠商稀罕風險的程度和將貸款給不同廠商的風險性。銀行最優利率通常不等于市場出清時的利率,所以,信貸市場出現配給。信貸市場出現配給,是自由信貸市場中銀行依據利率的選擇效應,為實現利潤最大化目標、理性行事的結果,不是國家干預的產物。(2).貸款抵押的選擇效應和信貸配給貸款抵押品有正向選擇效應和反向選擇效應。前者是指,當信貸市場存在超額需求時,銀行通過提高貸款抵押品水平來增加還貸款的可靠性,減少壞帳的風險,增加銀行收入。同時,還抑制了借款者對貸款的需求。后者是指貸款抵押品水平的遞增會增加貸款的風險,降低還款的可靠性。銀行可以根據這兩者確定最佳抵押品水平。新凱恩斯主義的信貸配給論指出,由于信貸市場中利率機智和配給機智同時起作用,信貸市場會出現多重均衡態,市場機制失靈,通過政府干預才能糾正市場失靈。

3.1.7.多重均衡理論

認為宏觀經濟在長期可達到多種均衡水平,政府政策不僅影響實際均衡的速度,也影響最終均衡的結果。搜索論(Diamond、Howitt1985)與勞動管理相關的成本論(Salop1979)拐折需求曲線論(Woglom1982、Roy1987)“胡亂走勢”理論(Blanchard、Summers)遞減收益論(Murphy、Shleifer、Wishny1987)3.2對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批評

3.2.1.缺乏經驗數據研究和檢驗正統凱恩斯主義模型就工資和價格剛性問題缺乏內在一致的微觀基礎。這一觀點導致了新凱恩斯主義研究綱領的產生。結果,直到最近,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嚴重地偏向于理論發展。許多經濟學家對其經驗研究的貧乏提出批評;費爾(1992年)認為,這一學派使宏觀經濟偏離了其經濟計量學基礎,并建議新凱恩斯主義者“設法將其種種思想融合起來以形成一個可以檢驗的宏觀經濟計量模型”。萊德勒(1992年a)也有力地指出,經驗研究在宏觀經濟經濟學研究中應居優先地位。盡管巴斯卡等人(1993年)利用80年代在英國取得的數據證實,大多數企業不傾向于在繁榮時提高價格,在衰退時降低價格,但通過工時變動、倒班、庫存變動以及顧客配給的方式進行的數量調整卻是“極其重要的”。

3.2.2.不同理論的聯系性較差新凱恩斯主義面臨的第二個主要問題是它產生了許多常常互不相干的優美理論(戈登,1990年)。其結果,要將所有這些意見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可以檢驗的新凱恩斯主義模型卻難上加難。新凱恩斯主義者自己也看到了這一問題,布蘭查德(1992年)認為“我們建設了許多龐然大物”,但“有意義的結果卻很少”。人們癡迷于構造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理論——這些理論對微觀基礎有一種“準宗教式”的虔誠。這種癡迷已經成為一種疾病。由于對工資和價格惰性有太多的解釋,對于哪一種解釋是剛性之源的問題,現在還不存在一個統一的意見。

3.2.3.小的菜單成本不足以解釋大的經濟波動第三個批評與菜單成本理論有關。批評者們懷疑,價格調整的小成本是否夠能解釋產量和就業的大的收縮(巴羅,1989年a)。他們證明,對于單個企業來說菜單成本可能是重要的,但從總量層次上來看其影響幾乎不存在。新凱恩斯主義者對此批評的答復是,在融合了真實剛性以后,菜單成本理論擴大了名義剛性對產量和就業作用的范圍(見鮑爾和羅默,1990年)。菜單成本的模型的另一個弱點是這些模型產生了多重均衡。羅坦伯格(1987年)認為,“如果一個模型可能出現許多結果,那么這個模型就更難以被拒絕”,“如果存在多重均衡,就無法知道經濟對任何特定的政府政策會如何做出反應”。

3.2.4.對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第四個批評與它強調從微觀基礎中推導出剛性有關托賓(1993年)否認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主張或要求”名義和價格剛性。在托賓看來,工資和價格靈活性完全有可能加重衰退,他支持凱恩斯(1936年)的直覺——在總需求沖擊面前,名義工資剛性將是一個穩定性因素。托賓同時提醒新凱恩斯主義者,凱恩斯以工人對相對工資的關注為基礎對名義工資剛性提出過“理論上無可挑剔”“經驗上也現實”的解釋。由于任何工人群體都把對其名義工資的削減看作其真實工資的相對下降(因為在一個分散化的經濟中,不能保證工人知道其他工人群體所接受的工資削減方案),這種削減將受到理性工人的反對。薩默斯(1988年)揀起了這個被忽視的問題,并指出相對工資的影響產生了嚴重的協調問題。格林沃爾德和斯蒂格利茨(1993年b)也提出了另一條新凱恩斯主義理論思路,這條思路強調價格靈活性的不穩定作用。

3.2.5.第五個批評涉及許多新凱恩斯主義者對理性預期假說的接受費爾普斯(1992年)認為,理性預期假說是“無法令人滿意的”,而布林德(1992年a)指出,支持它的證據“說得好聽一點是比較弱,說得難聽一點是胡扯”。不過,這個批評看來不可能導致對宏觀經濟學中理性預期假說的拋棄,除非找到一個更好的觀點。4、對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評價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以不完全競爭和不完全信息為前提,分析論證名義的和實際的工資和價格粘性的存在,從而得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不穩定性(市場始終難以出清)這種論斷,以及資本主義社會必然產生大量非自愿失業這個現象,因此提出政府干預私營經濟的必要性,否定政策措施的無效性的論調。所有這些都近乎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的現實。

在為粘性價格模型建立內在一致的微觀基礎方面,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在多大程度上成功了,巴羅(1989年)對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他稱之為NUKE)所作的主要結論是,盡管其某些觀點在真實經濟周期模型中可能是有用的,NUKE模型“還沒有成功地救活凱恩斯主義理論”。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曼昆和羅默(1991年,第15頁)結論是,“新古典學派的觀點——凱恩斯主義的名義剛性假定不可能得到理論基礎——被駁倒了”。5.根據新凱恩斯主義對中國就業政策啟示

在其核心教義在理論上遇到了有力的反革命(尤其是70年代初以來)之后,近年來凱恩斯主義經濟學顯示了強勁的活力。這種活力應歸功于凱恩斯主義對理論創新和新的經驗證據的適應能力。凱恩斯主義經濟學不僅能夠吸收自然率假說和附加預期的菲利普斯曲線,它還能適應理性預期假說。這種基礎上的變形還在繼續,新凱恩斯主義理論家正在嘗試重建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微觀基礎。通過強調勞動市場、產品市場和資本市場的各種不完全性,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被其倡導者看作一個“令人振奮的”“動態的研究綱領”(斯蒂格利茨,1992年)。對于批評者來說,新凱恩斯主義不過是“新瓶裝舊酒”而已。凱恩斯主義經濟學說能夠在多大程度上被成功地復活,我們還需拭目以待。根據新凱恩斯主義的失業理論在微觀經濟學的基礎上解釋的工資粘性和失業問題,提出了如下就業政策建議:

(1)應更多地考慮長期失業者的利益,為他們多提供就業機會。根據內部人—外部人理論,外部人在勞動市場上長期處于不利的地位,因而政府的就業政策應考慮降低勞動力的周轉成本,以削減內部人確定工資的權利,同時提高外部人的潛在邊際產品價值,以減少雇傭和解雇勞動力的成本;制定法律阻止非法罷工;采取措施迫使在業工人向失業福利單位提供更多的資助等。提高外部人潛在邊際產品價值的具體措施有:對外部人實行職業技能培訓;促進雇主采納與生產率相關的工資契約;改變失業福利體系;降低新企業的進入壁壘等。(2)干預勞動工資合同,使工資較有彈性,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