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人工氣道吸痰指南(第三部分)_第1頁
2022人工氣道吸痰指南(第三部分)_第2頁
2022人工氣道吸痰指南(第三部分)_第3頁
2022人工氣道吸痰指南(第三部分)_第4頁
2022人工氣道吸痰指南(第三部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2人工氣道吸痰指南(第三部分)六、清潔與無菌人工氣道吸痰操作如前所述,開放式吸痰和封閉式吸痰都可以安全有效地用于清除人工氣道中的分泌物。當進行開放的人工氣道吸痰時,臨床醫生必須保持一個保護患者和臨床醫生免受病原體侵害的環境。然而,問題是,該操作應該是干凈的操作(沒有視覺上明顯的污染),還是無菌操作(沒有細菌或微生物)。一些臨床醫生認為無菌性是無關緊要的,因為開放式吸痰管將通過一個非無菌的管道。本系統的文獻回顧發現,沒有研究關注患者比較清潔和無菌開放式吸痰操作的結果。過去的CPG[1]已經評估了這個研究問題。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23年預防衛生保健相關性肺炎指南[77]認識到氣管吸痰確實增加了交叉感染的機會,并且通過使用無菌技術可以降低交叉感染的風險。然而,委員會無法建議在進行氣管內吸痰時使用無菌技術而不是清潔技術。2010年AARCCPG[1]也無法提出建議,盡管它確實聲明,鼓勵臨床醫生在整個吸痰過程中使用無菌技術。關于清潔和無菌技術對人工氣道吸痰的臨床相關結果差異,文獻中存在空白。然而,建議進行進一步的研究來解決這一差距可能是不道德的,因為一個不太無菌的環境可能造成的危害是一種明顯的可能性。因此,根據委員會的經驗,建議臨床醫生在可能的情況下使用無菌操作進行開放性吸痰,以保護患者免受潛在的交叉感染(證據水平C,所有委員會成員評分為7分)。至少,除了在進出病人的房間或區域時進行手衛生檢查外,臨床醫生還應該在進行開放式吸痰前應進行手衛生檢查,以盡量減少將任何新的病原體引入人工氣道的風險。七、吸痰管的大小和吸痰壓力評估不同吸痰管大小和吸痰壓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研究很少。在一項受試者內重復測量研究中,Javadi等人[78]評估不同大小的吸痰管對成人受試者的SpO2、心率、血壓、分泌物量和疼痛等各種結果的影響,在他們的研究中,所有受試者插管內徑為7.5ETT,并根據研究方案隨機分配法國12號和法國14號吸痰管。所有受試者均用兩種導管大小吸痰。他們報告說,使用更大的導管后,心率、收縮壓、疼痛和分泌物量顯著增加。Yousefi等[79]進行了一項隨機試驗,評估2種壓力(-1和-2mmHg)對成人受試者生理指標的影響。他們注意到,在吸引前、期間、5min、20min后的SpO2、心、率均有顯著差異,但兩組間無差異。在Singh等人[80]的一項前瞻性研究中,評估吸痰導管外徑大小與ETT內徑大?。ㄐ?、0.4、中、0.9和大)和三種壓力(80、1和120mmHg)對兒童受試者各種生理指標的影響。他們發現,不同壓力下的吸痰管大小同樣影響生理指數。根據現有的證據,似乎不同的吸痰管大小和吸痰壓力可以引起生理改變。也就是說,目前尚不清楚優選的吸痰管外徑尺寸與人工氣道內徑尺寸比。在清除分泌物方面既安全又有效的應用壓力也不清楚。2010年AARC-CPG[1]建議兒童和成人患者吸痰管封閉<50%的ETT腔,新生兒封閉<70%的ETT。沒有新的證據令人信服地反駁這一建議(證據水平C,所有委員會成員將適當性評分為7分)。由于總體上缺乏支持這個建議的數據,在以前的指南中沒有關于應用吸痰壓力的正式建議[1]。很少有證據表明,成人的吸痰壓力應保持在-2mmHg以下,新生兒應保持在-80?-1mmHg之間(證據水平C,所有委員會成員評分為7分)。應努力將吸痰壓力設置得盡可能低,以有效地清除分泌物(證據水平為C,所有委員會成員的適宜性評分為9分)。八、人工氣道吸痰過程持續時間限制每個吸痰的持續時間是一個直觀的策略,以減輕人工氣道吸痰的潛在并發癥和/或危險。這一限制可能適用于將吸痰導管插入人工氣道的時間或應用吸痰的時間。不幸的是,這篇文獻綜述并沒有發現比較吸痰管插入氣道和/或吸痰不同時間的患者預后的研究。大多數資料來源,主要是之前的CPG[],評論[76,81]和教科書章節[82],建議將吸痰的持續時間限制在<15s委員會的經驗與這些來源是相稱的,委員會建議保持每次吸痰時o間盡可能簡短,且不超過15秒(證據級別C,所有委員會成員的適當性評分為7分)。九、人工氣道吸痰的淺吸痰與深吸痰比較評估淺吸痰和深吸痰人工氣道吸痰技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研究非常有限。兩篇方法上相似的文章[83,84]比較了人工氣道淺吸痰和深吸痰吸引對生理指標的影響。Abbasinia等[83]評估了兩種技術對呼吸頻率和SpO2的變化。在本隨機試驗中,淺吸痰組和深吸痰組均在相同的壓力(-120mmHg)下預吸氧,最多3次,每次15s。兩組吸痰管直徑均為ETT內徑的一半;淺吸痰組吸痰管的插入距離不超過ETT的末端。深吸痰組吸痰管通過ETT直至遇到阻力,再退回1cm后進行吸痰。他們注意到,兩組之間的呼吸頻率和SpO2變化是相似的。深吸痰組的受試者需要吸痰的次數較少。Irajpour等人[84]報道了淺吸痰和深吸痰技術對心率、收縮壓、舒張壓和平均動脈壓的影響,變化是相似的;然而,研究人員報告,深吸痰后心率和血壓略有增加。研究指出,每一種生理參數變化,即使是在很小的程度上,都可能對一些患者產生不利影響,在吸痰期間,特別是在深吸痰期間,監測是必要的。在一項平行的隨機對照試驗中,Shamali等人[85]比較了他們所謂的常規ETT吸痰和微創ETT吸痰技術。常規的ETT吸痰技術包括手動肺膨脹和預充氧1min,并灌注8mL的無菌生理鹽水,然后吸痰管向下推進ETT,直到達到阻力,并退出1厘米;然后使用-1?-2mmHg的壓力進行吸痰,最長10秒。微創ETT吸痰技術是采用呼吸機預給氧1min,將吸痰管推進至ETT的遠端;然后使用-80至-120mmHg的壓力進行吸痰,最長10秒。研究人員注意到,微創ETT吸痰組在收縮壓、舒張壓、平均動脈壓方面的變化較少,但在心率方面沒有變化。雖然似乎一種侵入性較小的吸痰方法可以減少某些生理變化,但尚不清楚常規ETT吸痰(生理鹽水溶液、手動肺膨脹、深吸痰)的哪些成分影響了這些結果。在一項受試者內設計的實驗研究中,評估淺吸痰和深吸痰技術對高危嬰兒影響,Hwang[86]注意到深吸痰并不能保證新生兒受試者清除下氣道分泌物。事實上,他們報告說,它造成了更直接的氣道創傷,這可以從呼吸吸入物的上皮損傷中得到證明。根據現有的證據,似乎淺吸痰和深吸痰引技術都會引起類似的生理指標的改變。雖然深吸痰可能導致較少的吸痰事件,但它可能與氣道創傷有關。2010年AARCCPG[1]推薦淺吸痰技術,但指出深吸痰沒有明確的好處。自該指南實施以來,沒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